“假如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
这句话是如此迷人,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能用属于自己的独特内容把后半句补充完整。“重新来过”源自对生命中遗憾的不甘,仿佛只要按下人生的“重启键”,那些错过的人、未竟的事都能得到圆满的结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电影《脱胎换骨》(也称“第二生命”,Seconds,1966)也许提供了不一样的答案。
《脱胎换骨》是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偏执三部曲”(Paranoia Trilogy)的收官之作(另外两部分别是 谍影迷魂 和 五月中的七天)。影片改编自大卫·依莱(David Ely)的同名小说,讲的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中年银行家亚瑟·汉密尔顿,突然接到来自老朋友查理的电话,得知了一个可以重新做人的机会。可问题是,查理在多年前已经离开人世,或者说本应是个已死之人,带着对真相的好奇和对重生的渴望,他决定一探究竟。
“不适”是本片给我的第一观感,并且伴随着之后的观影体验。设计大师索尔巴斯(Saul Bass)制作了非常风格化片头(据说巴斯在给希区柯克制作《迷魂记》的片头时,也延续了本片头的思路),各种面部器官的拉扯、扭曲,隐喻出个体身份的分裂和解构,在开头就奠定了全片黑暗的基调。而正片的摄影则来自黑白时代最伟大的摄影师黄宗霑,9mm鱼眼镜头、低角度拍摄、手持式摄像、大量面部特写等手法层出不穷,也为本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提名。
“成功的银行家”、“有钱人”、“家庭幸福”,从这些标签来看,男主角亚瑟无疑是成功的。可当我们透过镜头,如隐形的局外人一般,近距离观察他的时候,我们能感到,眼前的这个男人活得不对劲。
“重生”的前一夜,画面定格在亚瑟夫妻的卧室。两个共同走过半生的人,躺在不同的小床上,眼睛干巴巴地盯着天花板,空洞的对话在房间里断断续续。尽管同处一室,但很显然,亚瑟与妻子的情感纽带已经断裂。在黑夜的包围中,人们更容易陷入对自我的思考。亚瑟面对的哪里是妻子,而是一个生活空虚、不和谐的自我。一边是人生意义的缺失和不断衰老的身体,而另一边是重生的诱惑,其实在接到“死去”朋友骚扰电话的那一刻起,亚瑟的人生已经向着无法扭转的方向行驶了。
重生后的亚瑟(艺术家托尼威尔森)由好莱坞大众情人洛克·哈德森扮演,在洛克的精彩诠释下,托尼就像是一颗藏在年轻皮囊中的老迈灵魂,以一种格格不入的姿态在世间行走。
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托尼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向已经成为”遗孀“的妻子打听消息。在问道对于自己的评价时,妻子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争取自己的目标,但得到之后却更加迷茫。我从来不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许,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影片进行到这里,导演弗兰肯海默的态度已经很清晰了,你没法逃离真实的自己,而且,一切关于重生的试探都是徒劳。
片中的重生其实是一种廉价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对其他任何形式努力的放弃,更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全盘否定。试问一个寄希望于用简单方法改变人生的人,怎么可能会过好第二生命?虽然本片描绘出一些重生后的美好情景,但本质还是反乌托邦的。肉体的重生带来的是灵魂的死亡,而那些欢愉的时刻,现在来看,更像是一个幽魂赶在消散前,于世间的片刻停留。
记得第一次看完黑泽明的《生之欲》时,我琢磨了半天,只写出一句观感:可怕的不是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是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几乎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不管你是在为生存而挣扎,还是已经衣食无忧。
有人说,“只要你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怎么可能呢?技术的进步还没强大到可以让我们对抗时间,而那些理想中的事,哪一件不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愿意承认,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无能为力。其实,不管过去如何,一切从当下时间为起点而做出的改变,都是对灵魂的升级。所以,当我们下一次说出那句“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去...”的时候,就别再让它成为一张无法兑换的空头支票吧。
最后,如果给你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你还会愿意接受吗?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迷途小虾。感兴趣的请搜索“迷途小虾”或扫描二维码)
高端传销,以逃离为原动力,梦想为目标,生命为代价。这个电影非常有意思,用传销的壳,包着哲学思辨的核。
五六十岁的银行家亚瑟,换了四十岁年轻身体,一个华丽的转身就变成了威尔逊,完成了身体、身份上的过渡,而实际上他的思想灵魂和记忆本质上并都没有改变,所以这第二次“完美生命”本质上是旧酒装新瓶,当他发现并反抗时,那些“旧酒新瓶”们对他怒目而视,因为他道破了天机,像小孩说皇帝的新装,揭破了他们互相用虚伪奉承构建起这虚假的“第二生命”,看似是“自由”选择,实际上是被“自由”选择。最后他要求真正自由的选择再一次新生命,神秘公司要求他拉个人头来,他拒绝了,神秘公司就以上帝之名将他送上了死刑手术台,尸体被拿来当作另外一个签下“第二生命”合同的人循环利用,由此形成一个闭环。这个神秘公司暗指什么我不知道,有可能就是指当时的美国政府。
最后很多人拿此片讽刺嬉皮士文化,个人不大赞同。嬉皮士文化自身带有的堕落,当然和那个时代有关,本质上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理想的幻灭而导致对生活的迷茫,继而反抗地选择了对自由的放纵和堕落。这种自由放纵有其堕落的一面,是消极的,负面的,不值得倡导的。但是其用自由反抗的一面,却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带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在这一面也创造了很多积极意义上的文化,如摇滚音乐。
有的人是把亚瑟代入进嬉皮士文化,认为他可以代表这种文化的典型,因为这正符合我上面所说的,对生活迷茫,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理想,渴望激情,渴望新的生命,于是开始反抗,重新拿起自由来,这几乎是那一代嬉皮士的共性。
不过别忘了亚瑟已经是个五六十岁的人了,是已经定型的人,已经有身份认同了。他中老年的迷茫不能代表迷茫的那一代年轻人,这一代年轻人才是嬉皮士摇滚主义的发起者——“跨掉的一代人”,他们是还没有定型的人,还没有找到身份认同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在为身份认同而迷茫的人。
情节很缓慢的电影,在最后20分钟揭示了主题:其实所谓第二次生命,所谓的重生,不过就是个幌子,其本质就是传销,你必须介绍新人(新有钱人)入伙(改变自己的人生),一旦证明你看出了本质,不合作,不介绍新人交钱改变人生,那么你就会被处理掉(当做另一新人的死的替身)。真该法制频道循环播放这部电影,让那些痴迷于传销的人都看看,反传销的最大利器。
1966年11月14日上映!1966年11月14日上映!Jesus!天才!天啊!深刻!大摄影指导还是华人!真是超级的意外惊喜!收获连连!而私人登录了上千部好电影,约翰·弗兰克海默导演的作品还是第一次看自己都吓尿~ 好片看不完。经典却可以拍完,在这段有生之年杰作连连。
2015时在其15年前出了一天才作品《入侵脑细胞》塔西姆·辛有新作《换命法则》,电影60多岁的老年人换成35岁的中年男人——当然一样是身为社会和人生的成功者当然也就是爽死了!但是其电影才杰出精彩了30分钟、节奏一换就俗套了,不成、但是它的那原念原来是与这里相关!而后者、这里,可是天才也~!
你现在是富人了,中老年人、但是你这样拥有什么?年老的太太、电影里它这么说女性太坏了实在,但是也因此深刻到底——所以我说,要趁年轻即可,不是富二代啊,自己成为富一代、自己孩子是富二代成了,黄金年华现在、青年与中年不一样,也是因为这人生夏季有最可贵的成就只有在这样的时期才可以完成,做到的这、也是天命和人生最幸运的眷顾!啊!Jesus!
《第二生命》的镜头在1966年非常前卫,分镜甚至有点像艺术生的风格、也就是现在都少有的大牛!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拽到飞起!哈哈哈哈!”天啊、这又是多少年前的名著?
里面的老人老头、电影怎么不是反映真实命运的真谛?!只是需要发现,人生的美好支点自会呈现。就连走出家门外世俗里,都是人生的真谛,只是其中会有少数成功的或者无与伦比的,就是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和命途进行选择,你认为你可以决定你的命运、你是对的,你认为你不能决定你的命运、你也是对的,人的思想观念物质成就没有亏欠。
“谢谢你!”这一句是水平的反映,电影里知道感激什么的、才会获得,也在生活里、要付出才会有收获,《第二生命》就分了好几个水平、妙极可言:“当您知道没有退路了,不是更有劲向前冲吗?您是知道的,不是吗?当您……您当然是。”天才的作品啊!天才的作品啊!Jesus!Jesus~ 哈哈哈——绝对的说服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人类近代史上有着不可比拟的地位,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很多权力大都来源于那个时代,六十年代是自由的,同时也是禁锢的。正因为禁锢,所以人们向往自由,也正因为自由,所以一定程度上才会有更多的想象去冲破禁锢。在那个大环境中,很多人,很多作品都表现出来一种对于当时社会的反思以及社会属性下,人们所追求的信仰等等。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是这个例子。
《第二生命》是一部披着科幻片外衣的现实主义电影。该片主要讲了一个中年人过着苦闷的生活,他想要有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现实中的自己却非常的憋屈。工作已经将他挤压得没有一丝气力了,生活中却依旧要面对层出不穷的困境。中年人过得很疲惫,想要摆脱,却稍显无力。
某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熟人,但是令他感觉到恐惧的是,那个熟人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死了,而此时的中年人虽然不愿意相信,但最终还是按照电话的指引来到了约见的地方。到了目的地后他的噩梦开始了。
中年人莫名其妙地参与进来了一个重生计划,这里的人通过手术可以重新换一副面孔,然后拥有新的生活。中年人稀里糊涂地被重新改造了自己,尔后,虽然很不适应,但是这一副新的躯体带给中年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这是他之前没有享受过的。
不过好景不长,很快的,中年人就厌倦了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了。他不再对新生活,新人生感觉到惊喜,转而是一种厌倦,一种发自内心的厌倦。随后,中年人开始想要从现有的生活中退出去,他一点点的回避新生活,试图重新找到自己的痕迹,但是这个举动却引起了这个神秘组织的不满,他们粗暴地打断了中年人的意图,并最终将他抓了回去,中年人高兴了没多久,就匆忙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主打科幻的名头,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个不同的体验。本片虽然旨在换脸可以带来重生,且改变命运。但是这个概念的背后,却是当时社会环境中那些苦苦挣扎的中产阶层。
美国六十年代正值风云际会的时候,对内,有着信仰危机,对外,深陷越战的泥潭不能自拔。国内的中产阶层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价值。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确实是可以带来一定的物质享受的,但是这种享受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与不安。
没有经过换脸手术的的中年人整天的生活非常无趣。公司中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然后做一个升职的梦,除此之外在家中却享受不到一丝丝的温暖。妻子早就已经跟他分开睡了,即使是想要温存,两个人也是会以无奈告终。这样的生活对于中年人来说就是一种煎熬,因为生活太过于无趣,因此,他才会对于那个神秘电话感兴趣。尔后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如果是一个正常人的话,一定会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好运,为什么自己会被选中重新安排生活。但是中年人没有过多的考虑就接受了这个手术。这才是本片带给大家的思考部分。
繁忙且无趣的生活迫使他对于任何可以改变自己生活的事情都有着无限的兴趣。换脸这对于他来说是实现自己梦想的新的机会。即使是脑子里存在着很多的疑虑,但是内心深处却是无比坦诚的。这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社会事实,当某一件事情被搁在一个正好需要他的人的手中的时候,普遍意义上的理智就会丧失。转而自己会进入到无意识阶段,当然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这里引申一下,传销的本质就是如此,当一个社会中的失败者站在你面前,他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然后一跃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这个时候,传销这块披着肥肉的外衣的毒药适时地过来了。你猜他会不会上当,答案是百分百。为什么他会深信不疑,还不是因为传销带给他的正是处于低谷期,处于迷茫期的他苦苦追求的。
而一个正常人,是怎么都不会去对于一个虚幻的世界充满幻想的,但是当现实世界击溃了你之后,虚幻世界带给你的魔力无疑是巨大的,无法拒绝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他的好朋友给他打电话的原因了。人总是会贪婪,会有欲望,而本片所营造的世界,就是抓住人的这种欲望做文章。
一部上世界六十年代的电影,无意之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性。中年危机与传销,或许本就是一个可以结合的话题。
……
你好,再见
黄宗沾深焦和长焦摄影真棒这种主观镜头算是gopro的老祖宗了吧。对于六零年代美国人自身身份的符号和去符号化。用一种这样敌托邦的构架反射出来。可以看出很多之后的科幻片都有这里的影子。配乐做得很好。声音好像是dub的
可能是新好莱坞电影破局前最先锋的尝试,黄宗霑的摄影,Saul Bass的片头设计,Jerry Goldsmith的配乐都令人惊叹。
感到可惜的片子,即使摄影有创意①片头特写的五官进行变形缩放,画面分屏的时候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②扭曲的房间以及使用广角镜头的变形面部特写很有意思③“酒神节”的狂欢派对,动感的镜头很好的传达出“醉”的状态,可惜的是黑白还是低对比度且无光影效果④叙事未能达到画面的水平,画面未推动叙事
准确来说是拿了一个惊悚片,或者说政治类型的惊悚片的壳子,讲了一个现代寓言,但这个故事本身指向不明确,就算是很创新性的,用很多单场戏再讨论一些现代性的话题,甚至是哲学思辨,可后期的故事走向更感觉像是纯粹的靠“惊吓”及视觉上的冲击感来强迫观众接受这个故事的荒诞,使得整个电影掉价了(类似于黑客帝国2)。摄影当然好,很多超脱现实的视角用的特别棒,专门设计的摄影器材拍出了很多充满先锋实验感的素材。剪辑则更像是为后期的电影人提供了一种分镜思路,快速剪辑上的短帧时间的平均分配。属于有瑕疵的中二科幻“神”作
超现实主义摄影教材。嬉皮精神被讽刺被售卖,这样的电影真不多见……惊悚又cult,不知道是不是曾给过《楚门的世界》灵感。
震撼。或许我们可以选择重新过另一种生活,但又怎么知道新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呢?也许并没有更好地选择,上帝对每个人命运的安排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人总想体验超越自身的事物,在我们决定重新生活前,先明确内心的渴望吧。这部电影的摄影超赞,气氛越到后面越浓,最后一个画面碉堡了。
构思出色的科幻,寻求认同的重生寓言,黄宗霑的摄影很有看头,扭曲迷幻如同梦境,在大银幕观看特别带感。还看到了很多后来电影的影子,包括达伦的《梦之安魂曲》和芬奇的《心理游戏》。
右的思考,充满了对美国新左派运动席卷的焦虑,类比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无巧不成书电影又在1966年上映,推陈出新的后果是旧的去了新的没来,教堂坍塌成废墟,圣书焚烧作灰烬,贤人沦落到嬉皮,严肃聆听右的想法于左而言是有益的。黄宗霑的摄影过分优越,裸体葡萄酒会的画面冲击力太强了,《酒精计划》引以为傲的麦叔跳舞都自愧不如
获最佳黑白摄影提名的大师黄宗霑竟被人在最擅长的视觉领域抢了风头:扭曲面孔片头出自索尔巴斯!不过电影伊始男主是谁不知移情尚未建立就密集视觉轰炸表现焦虑消沉?很难不落下形式主义的诟病。演到后来也证明,所谓中年危机生命彷徨只是引子,影片真正要说的是:危机思变?稍安勿躁。右翼方案,很不靠谱!承载这一理念的关键人物就是与男主两次对谈的医院老叟。首度登场时的白色牛仔帽比较惹眼。道具在此释放重要信息:保守思维。果然稍后对白大谈矛盾自我为尊;可等男主感觉失望重回医院,老头却不再捍卫理想主张容忍错误,大吐苦水摊子铺开养人无数已没法回头只能唯利是图。换言之,以助人危机求变为初衷的革新机构本身沦为制造危机的源头。这里所隐含的意思:当初就不该变脸,银行高管不也挺好?……六十年代的弗兰克海默其实是体制内维稳人士。
木匠推荐的,so。。人脸的特写与远景的同镜运用突出主人公与环境难以融合的疏离感,仰视镜头深掘出人物内心摇摇欲坠的脆弱感受,冰冷的器械和善变的人脸交相错映,转瞬即逝的狂欢和步步紧逼的运镜形成鲜明对比,用超现实主义的血肉筑起一个现实环境下日益丧失的存在感危机意识躯壳。我也不知道我说什么
11/17/2022 - 11/18/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摄影与Rock Hudson令人印象最深。两场party scene太长了。Atmosphere of menace. 挥之不去的迷惘。Identity陷入巨大的裂痕,无法找回亦无法抵达,在虚无中失丧。You’d have to carry yourself wherever you go, how unfortunate. 今天来看,仍然现代,恰好很当代。
弗兰肯海默60年代巅峰期的收官之作。惊世骇俗、极具实验性的科幻艺术片。论及身份认同,美国中年男子的心理危机 - 渴望自由、青春、情感及理想。黑白摄影极佳、梦幻般的镜头组合令人目不暇接。约翰.兰道夫和洛克.赫德森一前一后的对角色塑造刻画细腻。
#新好莱坞# 喜欢去年[逃出绝命镇]的小伙伴,千万不能错过此片。与种族无关,[第二生命] 描述了资本时代之下人类对于永生赤裸裸的渴望,Live TV Show出身的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赋予了影片别样的镜头意义,大胆地主观视角和别出心裁的镜头角度,将片中人类扭曲的欲念和反复的情感展现地淋漓尽致。
片头的配乐和画面布控到位,毅然惊悚,把我的鸡皮疙瘩全然绑架出来。看到半途才知cult,半接受,半拒绝的怪诞片。导演说这个影片在被观众接受过程中也经历了从failure到cult classic的过程。也算一种reborn吧。
超我伴随着自我的消失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梦。美国人相信,或者说表面上相信“The Second Chance”,与此同时1960s的嬉皮士们似乎同样追求着极致的,去秩序化的享乐,而《第二生命》则以一种冷峻的方式,将他们想象中的希腊—马克思式乌托邦展现出来,并暗示着,如果我们真的实现了这些愿望,如果我们真的不再匮乏,事情将变得多么令人恐惧,它可以是一种道德寓言,也可以是一次拉康式的噩梦,我们究竟多么犬儒?又是谁在逼迫着我们享乐?黄宗霑采用的鱼眼镜头构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它将Art Deco的线条感扭曲,“理想”生活的狰狞一面,及其幕后的循环工业体制。
8/10。开头摄影机深入五官内部拍摄,仿佛寻找着身体内的灵魂,人脸起伏多变随即又被拼接,正如主角沉溺在金钱和肉体狂欢所提供的梦幻与虚妄之中,只得陷入精神被支配、肉身被奴役的困境,并强迫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改造,成为等待室里拉拢熟人进组织的芸芸众生一份子。[幻体]诸多设定都一模一样源自本片!
Frankenheimer在这里将人生目标这种终极命题用极端的思想实验进行了一遍。现代人经历了空虚的生活,但追求的却是更虚无缥缈的完美满足。只不过现实和幻想有差距,人生也不是能推倒重来的。片中大量极富想象力的镜头设置对于刻画主角亦真亦幻的体验很有帮助。
奇怪的重生故事,冷峻的摄影。酒神节那一段尺度很大,不过整体太独立太美式文艺,始终没有代入感
弗兰肯海默这一片恐怖极了。这是对嬉皮年代的商业社会的猛击,同时也对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深深质疑:当青春和自由都成了商品,嬉皮精神也会成为消费社会的帮凶。这片欠缺的地方,在于后半段似乎少了些戏。意义的线索梳理得不清楚。不过男主人公的老婆说出:他早就死了。那句真是来劲。
随波逐流半生的人为什么总觉得只要人间蒸发就一切都会不一样呢。嘲counter culture还挺辣。主要是摄影剪辑飞得一塌糊涂,配合风琴轰鸣的主题配乐,奇爽。Wesley Addy演男管家很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