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热门IP一样,《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小获成功促成了《桃花诗社》的出现。然后,毫不意外的,《桃花诗社》从内容到口碑的方方面面全线失控。 《红楼梦》的矛盾庞杂而隐秘,从未有编剧敢于挑战在一部电影的篇幅里全面展现。但《桃花诗社》的编剧并不信邪,将跨越整部《红楼梦》的情节压缩在76分钟之内,于是,一部剧情杂乱无章、矛盾莫名其妙的作品展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剧情从初中孩子都极熟悉的“香菱学诗”开始,既说香菱,便要从遥远的第四回开篇——想是编剧不屑于使用“回忆”这种无聊的表现手段的——继而瞬间跳到四十八回,在《桃花诗集》翻出几首海棠诗来…… 在第九回与第三回间的台词中横跳之后,作品终于来到了第三十一回的“晴雯撕扇”一节,删去无关紧要的铺垫之后,编剧歌颂了晴雯恃宠而骄、无理取闹、得理不饶人的高贵品质,传达了“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的伟大思想……(认真你就输了) 后续平均每三分钟便有一个槽点的剧情笔者已无力一一吐槽,单就“崩坏”最为严重袭人而言,作品中凡涉及到她的剧情或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与原著几乎没有半点相干——如此精准地避开正确答案,编剧倒也不失是一位奇才了。 众所周知,晴雯之死是贾府“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探春语)的开端,是年轻丫鬟与婆子们矛盾的激化,是邢夫人一干人与王夫人一干人矛盾的结果。这其中有没有袭人?我认为没有——袭人与《红楼梦》的格局还不至于低到如此程度——然而,昏了头的宝玉认为有,编剧和其他人也就认为有了。“这就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脚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我无法理解编剧的创作思路,也无法欣赏这样的作品,但为了孩子们比《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稍稍自然了些的表演,我决定多给一颗星。 希望团队把精力用到应该用的地方,不论是经典作品还是孩子,都是禁不起这样的消费的。
看完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大学期间,有同学为了完成一篇课程报告,从十几篇期刊中每一篇中复制一段而拼凑出来的报告,不知道讲了个啥。
桃花诗社真的没有拍的么?林黛玉的桃花诗写的不好么?后面的柳絮词不经典么?导演却拍了一个芦雪庵联诗的片段。
导演也真是厉害,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影片,居然从薛家投奔贾府(红楼梦第四回)拍到黛玉离世、宝黛太虚幻境相见(真稿遗失不知后多少回)。我倒是替导演想了个好名字《天真派:红楼梦流水账》。
两星给电影中的两个情节,一个是香菱走前向黛玉辞别,一个是宝黛太虚幻境相逢。
这些小演员本来是有好的发展前途的,但是感觉这个团队会耽误了他们。哎!
丛宝玉身上懂得要尊重妇女;从黛玉身上懂得要坚持自我,反对传统道德压迫,坚持真爱;从宝钗身上懂得要体贴他人,为人处世要会察言观色,做事要厚道;从湘云身上懂得要豁达、大度;从晴雯身上懂得为人要刚正不阿;从平儿身上懂得做事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可写的有很多,每个人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好的有欠缺的,都可以取其精华。而整部红楼梦则告诉我们,要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抵制封建礼教等等......
目测我可能小短评吐槽不完,所以……该槽还是要槽。
出于对当初小戏骨的那部而记忆犹新的惊艳感,不可避免,我是抱着高期待值来看待的。点开全剧才发现是差不多75分钟左右的电影,心想这难度可太大了。显然,如此的话选段和剪辑更太重要了。
因为是孩子来演,撇去那些情爱纠葛的东西完全没问题,这也是当初小戏骨刘姥姥篇里做得比较好的,剧情节奏到位,灵气十足。可这般对比之一,这部电影完全就是顶着名头的宅斗,这可以说是红楼梦其中的一点,但从来不是重中之重需要被放大且直白演绎的。
对原著完全跑偏的魔改,让孩子们来演就合适了吗?
而且,要把香菱和晴雯点出来做主角完全没问题,甚至我觉得芦雪庵烤肉的情节略做改动也不是不可以,问题则来了,片名说着诗社,可香菱学诗以及讲诗社的部分可是连剧情三分之一的时长都没有啊。我觉得我的心情就像是批阅了一篇完全跑题的作文。
没想到,天真派的侧重完全在于几个丫鬟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上了。
剧情和剪辑都是破碎的,小戏骨们的演技依然到位,但其实本身小朋友演戏可能拿捏不住人物,只能浅显地表演出神态,本来都是会有些别扭的,那台词就一定要爽利些,可这一步明显愈加放慢了语速一字一句地往外蹦, 害得我牙根痒到差点想2倍速,做作感立马就上了几个等级。
再说回不堪入目的剧情,从袭人哭着到王夫人那我就觉得不适了。不是,原作里虽说明眼人都知很多事都是袭人的挑拨,可人家都是时机分寸都拿捏地恰到好处,甚或她本身也不是为针对晴雯。但这部演出来的不是,虽然没指名道姓,但总而言之就是不对味。
更别说,最后竟然是坠儿跑到王夫人那里告了晴雯一状?!!不想拍那么多是是非非,也不可能不合逻辑,乱把台词给了不该给的人啊!啊不对,这种剧情就不该出现在片名为“桃花诗社”听起来那么风花雪月的影片里。
再不管怎么说,原作中王夫人的心机和欲念从来都是放在暗处的,需要细细品,才能醒几分。可这部直接到让人觉得……导演:我就是要告诉你们王夫人是坏人是坏人!
靠。忍不住了!其实红楼梦,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明的,都是立体多面的,也都是值得细细推敲的。
再看晴雯,她是心比天高,也难免有骄纵蛮横感,但这只是表面的,她的出挑,除了颜值,也完全出于她的心直口快,没那么多心机,又眼里揉不得沙子。可在这片子里可完全没体现出来,甚至让人有了不干活还爱挑事的感觉,分明就又蠢又凶的样子,那不是晴雯。
以这影片来解读晴雯,那可不要被人不熟红楼的人说活该吗?还“晴为黛影”??可别了吧,林妹妹受不起这样的映射。 还有,晴雯补裘那么经典那么重要的竟然没拍?老太太都拿出来了,只是为了晒衣服吗?
总结就是,该拍不拍,香菱学诗和晴雯补裘明明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发掘,既然让小朋友来演,岁月静好点不好吗?非要搞这样那样的是非,何来天真??
《红楼梦》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就是金陵十二钗。作者以如椽之笔,将这样一大批红粉丽人,一个个推倒了读者的眼前,让她们在大观园那座人生大舞台上尽兴地表演了一番,然后又一个个接连落幕,演绎着一幕幕动容的悲剧美。但是里面描写的少女,特别是那些不含杂质的少女的人性美感,让人产生一种又爱又恨的朦胧感情。楚楚动人又喜爱争风吃醋的林黛玉,才华横溢又有些心眼的薛宝钗,温柔体贴的袭人,狠毒敏锐也有儿女长情的凤姐......都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宝黛之恋是美丽无暇的,他们两人的爱情不是建立在普通的男女之欢上,他们是对方的灵魂伴侣,也是两个人心灵上的互相依偎和依赖。 可是,两个人最终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本来身体就虚弱的黛玉听闻宝玉和宝钗的婚讯,伤心至极,吐血而死;宝玉对父母之命的婚姻也深感不快,婚后的生活也不幸福,最后他决定出家。
小戏骨出品,长相和演技都很赞啊,为啥这部评分不高
不及前一部小戏骨红楼梦好的原因并不在于演员,而是在于选取的情节都是红楼梦里面最悲情的片段,香菱被夏金桂虐待,晴雯被王夫人赶出,黛玉病重垂垂危矣,太多无奈和伤感。好多演员的脸型太像,有点分不清,小演员的表演的确是很认真的。
不如小戏骨之大观园。小朋友们的表演还是灵动的,就是编剧主线混乱,一个小时想讲尽荣府兴衰,想太多。片名叫桃花诗社,实在文不对题,不如叫红楼经典选段。
画面再美也补救不了剧本的拙劣
魔改。给香菱、晴雯、宝钗一人一个☆。芦雪庵少了史湘云,而且也没有烤鹿肉,也没有妙玉x邢岫烟CP,失望。
觉得还可以啊,一群小朋友演的还可以,长得挺好看啊!
剧本一般,全都是小孩还是缺了点气氛,其实年轻一代年龄是符合的。三星全给香菱,好漂亮的小姑娘啊
两版对比证明了87版的专家不是摆着看的
这颜值逆天。宝钗和香菱为最,晴雯次之,黛玉倒是不管哪个版都是超不过陈晓旭的。这颜值这演技,国产剧不怕后继无人了。
香菱小演员长得可真水灵临死想起了自己身世 心疼🥺晴雯小演员也好看 就是人设讨人嫌我的小宝钗还是那么温婉😍小演员们都演的好好👏🏻
虽说都是些孩子来演绎,但还真没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小演员表情都很到位,人物诠释的也算得体,只是有点刻意效仿87版的妆容,还有贾宝玉那个声音有点出戏
中学文艺社团排练的校庆汇报表演既视感 弩着劲儿在装大人的样子有抖音情景剧内味儿了
现在的小朋友长得好漂亮,演的也比很多大人好。但故事本身挺弱的。
极其一般,失望,剧情混乱,有些人人设大改,除了几个小戏骨过来的演员还可(当然了架不住剧本是硬伤),其他的小演员真的不行,演技颜值都不行,袭人动不动就哭腔也是没谁了,虽然小孩子们理应宽松一些,但不好就是不好,比起之前一版简直云泥之别,给两星给王熙凤薛宝钗老祖宗李纨这些老人吧。
又名红楼梦之香菱与晴雯传。菱为卿副,晴为黛影,确实是十二钗之外,最应怜、堪叹的两位美人。小演员选的普遍不如小戏骨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版,但香菱和晴雯选得好,把宝钗和黛玉都比了下去。这版改动不小,有些人物,在曹公笔下是曲笔抑扬,但在电影里都是直白褒贬,比如王夫人之狠与袭人之奸,倒也有些痛快。
没有小戏骨前几个系列那么有韵味了,剧情也改得乱七八糟。
我看很多国家都和大观园一样,为了维系排场,虚耗空劳,终将倒塌得一干二净。
挺失望的,大观园那一版其实很优秀,在那一部里看到的是无限的潜力,在这里只有无比的刻意。
袖珍版,过家家。
对比小戏骨那版感觉差远了,演员有几位选的还不错,剧情真的是稀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