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不是一部鬼片,而是心理悬疑片,这就确定了女教师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幻觉。这种幻觉是怎么产生的?来自于两个孩子给她带来的不安。按照现代心理学的分析,两个孩子具有很明显的反社会人格,所以迈尔斯才会被学校驱逐,鸽子才会被扭断脖子。这个故事的关键在于前任女教师和男仆是怎么死的。显然两人的死是有蹊跷的,所以没人愿意提到他们俩。按照老女仆提供的线索,迈尔斯崇拜男仆昆汀,但昆汀是恶棍,并且向他灌输邪恶思想,而女教师则和昆汀有恋情。迈尔斯曾经有扼住女主角脖子的行为,很难说这不是受到了昆汀的刺激。也就是说,女教师很可能是昆汀杀死的。那么昆汀呢?所有人都不愿意谈起他,迈尔斯最后只是说出了他的名字就被刺激得挂掉,显然他的死就是整个事件的主因。我的推测是迈尔斯杀死了他。因为迈尔斯显然有恋母情节,所以才会有亲女主角的举动,那么他暗恋女教师也就不奇怪了,正因为是他发现女教师的死因并杀了昆汀,最后才会在女主的不断刺激下发狂死去。片名叫无辜的人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因为这部片子里就根本没有无辜的人,所有的人都犯下了罪行,包括漠视一切发生却毫无作为的老女仆
问题少年少女(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接受了管家和前家庭教师不健康的影响),涉世未深的家庭教师(某种程度上既天真善良,又富有原则,这为她后面的崩坏埋下伏笔),平凡的女仆(她只是个普通人,想忽视一切不正常,过好生活,无意或者说逃避所有深层次的“问题”),还有憎恶小孩的叔叔(其实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开场,为不正常的后续故事埋下伏笔),以及早已死去并不存在但是成为一切恐怖源头的——死去的管家与前家庭教师(这是整部作品之所以笼罩着恐怖、谜团并引出一切崩坏和不安的线索)。这部电影具备非常充分又环环相扣的戏剧元素,导演将恐怖玩出了艺术的美感,人物之间的惊悚张力就如同一部逐渐走入高潮的舞蹈,新的家庭教师逐渐崩坏的怀疑、正义又通过恐惧不安层层释放,一切究竟是源于她的心理幻想,还是事情有更复杂的源头,似乎都显得不太重要。
影像美感,导演的惊悚艺术,演员的杰出群像,深刻的戏剧设计,流畅的故事情节,无愧于杰作之名!
善良漂亮的女教师遇上可怕小孩,通常总得有个幻灭的过程,以为看见的是纯洁无暇的天使,偏偏倒过来就是恶魔的狞笑。但女教师打败小恶魔甚至弄死小孩的故事还是第一次见,这就像一个结尾既不大喊“就在你背后”或者“就是你啊”的三流鬼故事,讲的人费尽心思想要让你融入恐怖气氛中,偏偏他听得一头雾水在你沉浸其中的时候要求你从头再来。小男孩的演技不知盖过女教师多少倍,恶童的眼神令人胆寒。
本片评分如此之高应该归功于灵异气氛的浓厚以及布景服装的华丽,家庭女教师性格的饱满也是普通恐怖片所不能比拟的。一座远离城里的庄园里住着寥寥数个仆人,新来的家庭女教师从最开始的欢乐到每过一天都更添一份恐惧,鬼魂的骚扰、孩童的谎言、仆人的懦弱、环境的闭塞、建筑的悠久集体制造了一个沼泽,诱骗吞噬着脆弱的灵魂。
诡异的童谣点亮了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灯光,一双比实际年龄苍老的双手合十向上帝祈求怜悯,这双手在片名旁边虔诚的祈祷。女孩的口中轻轻唱着“我将在柳树旁死去”,而男孩一双阴鸷的眼睛瞪着人遍体生寒,所有的天真和美好不知不觉中被鬼附身成了怨念的载体,而最为恐怖的是人心的胆小和自私,因为无视真相导致鬼魂的能力越来越大。
女教师的“驱魔”到底有没有用其实没有定论,身为农家女的她怀着对孩子的喜爱而当上了家庭女教师,又凭借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善良决心与这对生前虐恋死后试图玩乱伦的鬼魂周旋到底。她的观点是鬼魂因为人们不敢承认它的存在反而助长气焰,从最初的窃窃私语到附身于活人身上都是因为众人胆小的默许,一旦被他盯上的人们敢于直视他们并说出他们的名字即可摆脱诅咒。两个孩子先后受尽看清受鬼摆布的折磨后,小女孩犹如植物人一般被带离了庄园,再不复曾经的天真可爱;小男孩则在恐惧中死去。
家中的管家曾劝告女教师,“我带过如此多的孩子,以我的经验来看,叫醒他们比让他们沉浸在噩梦中更残忍”。女教师的一意孤行的确让正义战胜了邪恶,还给两个一直自认为有超能力实际是被鬼附身的孩子一个残酷的现实,直接毁了两个孩子的未来,相信不同的观众看会有不同的见解,是生活在鬼魂制造的幻觉中、还是无悲无喜的活在没有乐趣的现实中呢。
全片充斥着浓郁的古典氛围,将一所上个世的闹鬼城堡之美展现的幽怨阴森又令人心动,旧时有裙撑的裙子最为突出女性的细柳娟腰,而裙底的沙沙声也丰富了寂静房屋中人们的想象力。花园中的美丽花朵等待着凋零,被珍爱的玩具也俱已落满了灰尘,成年女人们的欲言又止和孩童们的早熟举动无一不让戏外的观众浮想联翩,又不禁埋怨因为成人毫无责任心和羞耻心的举动才毁了无辜孩童的童年。
表演很到位,恐怖的气氛营造的不错,不过故事就没什么大花头了。。。
A-. 可能是印象里拍的最精致暧昧的恐怖片。深焦的压迫层次和运镜的游离转回,一纵一横编织出幽闭的精神空间。白-黑/光-影的转换既是氛围的工具,也是主题的线索。“无辜之人”,更像是取“纯真”之意,只是高度主观的视点和似是而非的细节早已背叛了对其看似笃定的捍卫:性欲的“鬼魂”,究竟掌控了谁?
不确定性是Henry James的"螺丝在拧紧"的最重要精神,这一主旨在61年极具技巧性的电影改编[无罪的人]里得到了彻底的贯彻。谁也说不清谁对谁错,我们只知那些鬼魂似乎指向人的欲望,抽离了它人便无从活下去了。浪漫主义对这部电影的影响实在是明显,女主角一步步变成了Miss Jessel,情欲与禁忌的裹挟之下诞生了恶魔。电影最棒的地方是,它居然完全保留了原文的不确定性,在两种解释方式上分别用力,最终在高潮里彼此抵消,留下了一个震撼的无解结局。
要问如何把一部恐怖片拍得“美”,这里就有明证!黑白、宽荧幕,对比强烈的光影,每一帧都像画一样漂亮。黛博拉寇儿纯洁无辜的长相和表情,再加上两个小演员出色的发挥,恐怖片的氛围被渲染得太棒了,完全不需要任何一惊一乍的情节
这深焦镜头和对比度的使用着实摄人
看片时产生如下感想:1、束胸有没有将肋骨压变形;2、灾年的话,庄园的人还可以无忧无虑吃得很好吗?3、仆人一天擦那么多玻璃,好累;4、难以想象现在的恐怖片女主用这个年代的表演方式表现惊惧;5、女主感觉有些神经质;6、故事比较平淡,语言很夸张,但词汇简单。
#重看#黑白光影明暗对比强烈,深焦镜头美妙,气氛营造一流,丝丝恐惧在黑夜的幽冥古宅里浮游,吓人手法相当高级;秉持亨利·詹姆斯原著中精细的心理描写,发扬英式哥特风,精致暗影,优雅寒意;开放结尾,刻意模糊的多义性语境,无人无辜,凝视深渊必被回视。
哥特式大宅鬼影幢幢,马丁·斯科塞斯最爱的恐怖片第十名(兴许[禁闭岛]也有偷师成分)。细节非常精致,悬疑气氛也拿捏得恰到好处,结尾那一吻令人印象深刻。开放式的结局也契合了全片暧昧诡异的基调,高反差布光、大量深焦镜头和几处表现睡梦心悸的叠化也很有想法。ps:黛博拉蔻儿太美。(8.5/10)
具有古典主义美学的惊悚片,英国乡下,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庭院深深,闹鬼庄园,光影质感太美,淡入淡出、画面叠加、溶解,这些手法娴熟自如。
1.全片的深焦镜头和低调、高反差的灯光 简直不能更合适一部心理恐怖片,几个场景从不同的心理层面被吓到;2.女主角和小男孩的两次接吻,让整个故事走向更加玄乎和暧昧不清的程度;3.究竟谁着了魔?着了谁的魔?谁在做着噩梦?谁又醒来了呢?
根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改编而成,原来是讲驱魔的,但已经没有原来看《驱魔人》感觉那么震撼了,不过这片子毕竟早一些,加上小孩的表演同样也很不错,唯一受不了的是女孩的哭声太刺耳了,我不得不把音量关小。天主教的驱魔是只要能知道魔鬼的名字就能控制那魔鬼方便驱魔,真长见识了!
精致的影像,很多段落都令人难忘。过于暧昧的情节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结尾那一吻。不过仍不妨碍这是一部优秀的惊悚片。
典型哥特式的心理悬念片,气氛营造极其诡异,故事性极佳,两个小孩的表演实在叫人赞叹。开放式的结局以及最后那诡异一吻让人可以有很多想象,只可惜片尾太过急促。★★★☆
精彩之处在惊竦效果中混进成人与儿童的性意识激烈交锋,小男孩心中的魔也是女教师潜意识中自己都未觉察到的隐秘爱欲之魔的同胚原型,两个人在这个城堡中的遭遇真是天造的弗洛伊德式对位
令人不寒而栗的表演,极具张力的对手戏,哥特式的布景,暧昧的情感纠葛。。。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螺丝在拧紧》这样的名字。。。
一个被梦魇控制住的女人,不断地试图证明梦魇的真实性,但是却只能证明自己的被控制。
经典心理恐怖片,未确定答案的双重解读,或许是真实发生的超自然鬼屋事件,抑或是女主在幽闭恐惧叠加性压抑心理产生的幻想错觉。片头出20世纪公司商标前先黑屏用女童声清唱45秒歌曲,奠定清冷空灵的诡异基调。儿童是纯洁无暇的外表,往往又总是被设定成和邪灵联系的存在。家庭教师进入庄园,保护→过度保护→伤害,爱与加害的二律背反。CinemaScope超宽画幅拍摄呈现出精致清晰的黑白画面,叠画溶镜和声音效果都很出色
直逼內心的寒氣,冷感電影。孩子們那麼成熟,尤其是那個小男孩,筆挺西裝,長篇詩文還有冷靜的性格,這座莊園如同魔咒,美麗的糖衣下卻在慢慢腐爛,雕像中爬出的蟑螂,沾滿蜘蛛網的小屋。真是一部好看的哥特電影
作为无辜的观众,看了装神弄鬼的100分钟。★★☆
这算是哥特女家教版大法师驱魔么 结尾糟糕了小男孩死了 这是很风格化的但不恐怖 比灵魂狂欢曲差在了暧昧与恼人的对话上 勉强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