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时光是特别适合学习的,泡上一杯热茶或者咖啡,腾腾的热气,穿一件居家的大毛衣,蜷着写写字,翻翻书,抑或看看电影。这时候的看电影一定比夏天来的专注。因为夏夜都很躁动,站到窗口透口气,一听声音就知道对面窗户没拉窗帘在嘿咻,难道希区柯克的《后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而出的么? 电影《Gloria》1980年上映,那会儿还没有我呢,可即便那会儿有了你们谁,也很难看到这部影片。 14年后的1994年,吕克贝松模仿这个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影片故事结构写出了日后艺术商业得奖三好学生的《杀手莱昂》国内翻译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只是他把女大男小换成了男大女小,很《洛丽塔》。未看这部电影之前,一直觉得吕克的《杀手莱昂》简直神了,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要么艺术成功,但商业一定很差;商业成功的片子呢,就更别提有什么艺术性了,所以能兼顾的两不误,最后还获奖确实是高手;后来看了此片,才发现天下文章绘画电影都是一大抄,可能说抄有点过了,是受到启发吧,因为王家卫《重庆森林》里面让林青霞戴上黄色波浪假发,搭配大墨镜,就是在向本片的女主角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致敬。影片开始时,演小男孩妈咪的女演员其实长相身材俱佳,演技也控制得很到位,说实话,刚开始吉娜出场我并不感兴趣,当我知道小孩的妈咪也要被杀死时,就更可惜了,毕竟片中只有一个漂亮妞。而且很会演剧情片,是带着情感在表达。后来吉娜的表现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因为她控制的很好,因为有时候很多演员最后失控了,太投入感情,而吉娜不是,她知道刚刚好就行,而且她带了一种黑暗的气质,如果再来点黑色眼影,简直眼神杀人。 编剧/导演:约翰·卡索维茨,以前是个演员,我看过他1964年的财色惊魂,没想到做导演这么棒。 挖电影祖坟是我近年来为了学习制定的计划,当DVD碟装满了两个最大号的宜家黑色塑箱以后,又开始多了几个2TB的硬盘,10几TB又有了。还在继续增多,就在思索,世界上怎么这么多电影?而我才看了那么区区一千多部。有的时候感觉很好,毕竟看到了很多人永远可能都不会知道的好影片,但有的时候也会失望,因为在这个看老电影的过程中看到曾经认为优秀的电影很多模仿痕迹,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但真的不敢再看20--40年代的老电影了。又怕发现50--80年代的是学习他们的。 要去写剧本了,可能我有一天也会陷入模仿痕迹严重的泥沼。无论如何,但愿我能看见像1994年那样的电影盛世,那一年《低俗小说》《杀手莱昂》《重庆森林》《霸王别姬》等等等等 百花齐放。希望今后,我也有幸,会是参与其中的一员。
这部电影评分那么高,无非又是那种伪“文青”太多了。先说导演名字多么响亮,一句话扯出一些主义,显得自己是多么风雅前卫,说话永远都是故弄玄虚,从来不把话说清楚。前几年豆瓣上虚构北欧电影钓鱼的闹剧历历在目,地球果然不缺各种魔怔人。
《女煞葛洛莉》在中外评论界实属人类最大谜团,我都怀疑各大影评人当时是不是被卡萨维茨拿枪威胁了?
全片叙事,铺垫和逻辑都让人尴尬……
配乐很忧郁,但是叙事节奏拖沓到爆炸。
关于女主战斗力没有什么铺垫,枪法准,毕竟动作戏份不是重点。
电影该有的逻辑:邻居阿婶是我好闺蜜,她把孩子托付给我,我发誓帮她带孩子。邻居一家都被杀了,我决定带着孩子逃亡。孩子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孩子,但是我遵守承诺,在黑手党的城市里逃出生天……最后复仇成功。
这部电影的逻辑:邻居阿婶我跟你关系一般般而已啦,我不喜欢你家的孩子耶!但我还是帮你带孩子吧,不是我圣母,也不是我们关系好,而是导演叫的……小屁孩我把你扔下算了,小屁孩跟着我,我又把小屁孩扔了,然后又去把小屁孩捡回来……黑手党渣渣来找我,我一枪就崩了他们……我坐完地铁坐巴士,坐的士,闹着玩……
两个人逃命像是逛公园似的,走路慢吞吞,累了喝杯咖啡吃个雪糕,住个旅馆。
黑手党的人全是废物,来一个死一个。但是女主说他们布下了天罗地网,逃不出纽约。阿婶你这么能打,还逃不出去?黑手党的人都是傻乎乎来送死的,你还怕逃不出去?
情感戏就更别说了,两个人十分尴尬……台词也很尴尬……
导演想营造一种两人无处为家,四处逃难,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的慌张和压迫感。对不起,唯一的压迫感就是这部电影太尴尬了。你以为女主要逃亡了,她突然说不如我们坐巴士,找个旅馆歇一下,穿个高跟鞋慢吞吞,天气太热我都懒得逃命了。反正黑手党的人都是废物,我一支小手枪就能搞定。我觉得应该是黑手党要逃命了。这个阿婶拿着小手枪就能把黑手党赶尽杀绝。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动作和感情戏都比这好多了。《女煞》在八十年代也只能算是垃圾,比不过各种B级R级的cult片。没有美感,没有暴力,没有情感,没有恐怖,但也没有所谓中庸之道,让人沉闷。
感觉就是导演为了秀自己老婆人到中年还能四处崩塌,强行加戏……
刚看完思路有点乱,但回想一下,结构很好的。小孩生母同样是强大女性的设定,从她和葛洛莉的对话看来她真的是葛洛莉的朋友,而不仅仅是葛洛莉生活掩护的一部分,也所以在最开始让葛洛莉有不能随便抛下小孩的理由;此外还有葛洛莉保留的人性,让她在危急时刻还是放下自己的猫抱走小孩。(和猫猫为伴以及讨厌小孩,是葛洛莉不信任他人,以及缺少安全感的体现之一。)但安定的生活同样难以舍弃,这是前半段葛洛莉亚的态度抗拒和行为矛盾、拖延的原因。葛洛莉不确定是否要从此一直抗争,一直和这个小孩亡命天涯,没有尽头,所以她暂时没买火车票,而是又住下了。在讨论完能否战胜组织,是否要对抗组织后,她做了永远抗争的决定,才最终把面对面谈判和私人关系这些最终手段用上。
黑帮态度和水平的问题,感觉和葛洛莉的态度问题是对应的,开始是轻慢的、想要动动嘴皮的,后来一直亲身体验被葛洛莉压制的那帮打手开始严阵以待了,但上面的人不仅不知道,还被葛洛莉用黑手党里女性通常扮演的角色迷惑了。警察的缺席感觉可能是剧本的舍弃,也可能是事实就是这是件黑手党内务一样的事,合理的设定就是警察缺席。缺少一点知识了(
其实我感觉有些差评和说“混乱”的,是因为不知道1.对葛洛莉来说要救的是小孩,本子只是工具;2.组织不止要本子,还“要”小孩;3.黑手党对葛洛莉的看法是很居高临下很轻慢、刻板的。
演技也是很好的,成人们的不用说,小孩的既可以说是勉强,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所有他让人感到抓狂的地方和生硬的地方,构成了他的形象,他是个有些聪明但远算不上早熟的小孩,他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当他意识到后他恐慌,他想装成一个成年人让自己冷静,他想自己做决定,他也想继续依赖,他不相信自己。
p.s.好喜欢片头!好喜欢路人们!穿过后厨逃跑那段配乐好绝!
结尾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他们会永远在生死间挣扎,他们会永远挣扎。
这部由百老汇舞台剧大姐大吉娜.罗兰兹出演,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故事和《这个杀手不太冷》刚好反过来了,小男主是个不足八岁的孩子,大女主是个风韵犹存的踩着高跟鞋走路扭着屁股的半老徐娘,故事的背景依然是套路化,小男孩一家人被黑帮杀害,侥幸逃出来的小男孩被老女人救了,于是,两个一路躲避追杀。当然了会讲故事的导演并不满足于,讲一个俗套的故事,而是把有意思的点设定在——小男孩被这个老女人迷住了,一路上还想尽办法勾引这个体重都比他重六十磅的女人,人家在单人床上一个翻身就能把你这个玩尿泥的小不点弹下床。好玩的这个设定,其实是定义了男孩和男人的划分了,正如传说中的俗话,有些男的生下来就是男人,有些则不是。对于,影片里一开始呈现出的小男孩,也是肉眼可见的孩子,可是接下来一步步的发展,不得不让你感慨,小男孩是个男人。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有图真的是有真相嘛,真实世界的真相就算是导演设计的胶片纪录都在告诉我们,看这个世界通常意义上并非肉眼而要心眼。这部电影的可看点更加有趣在于平铺直叙的讲故事,在今天讲故事已经成了商品,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和如何生产出一个好产品一样一样值得琢磨。因为,今天的社会是个商品社会,眼里有点活那也是硬核技术 。被小病毒路过抚摸过的人儿们,没事干可以看看,毕竟闲着也是闲着,看部不错的影片也是利用闲暇时间历练技术,铸就工匠精神,储存混社会的正能量。
这毫无疑问是卡索维茨的电影,那个长相微笑都和自己神似的小男孩,还有自己的、我们的女神罗兰兹主演。但这又是最不卡索维茨的电影。我所期待那种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最真实的美丑,取而代之是戏剧性的虚构。不断上下楼梯和换乘交通工具的生死逃亡,也远没有仅在卧室里一男一女间的争吵充满紧张。
第37分钟葛洛莉拔枪怒射灭了一车人 一个年华老去的暮年女杀手和小崽子的蹩脚逃亡你赢不了体制的
卡萨维蒂的《爱丽丝漫游城市》/《杀手不太冷》。单拎出来当(异类的、自反性的)类型片看会有一点惊喜,类比戈达尔早期;但放在导演的整体序列中,无疑位于最差的那一阶。本片最大失误,也许是小孩演的非常一般,和吉娜搭戏搭不起来,像奥斯卡影后和金酸梅男主角戳那飙,无语。另外一旦不是陷入中年危机的窘迫男性,卡萨维蒂的魅力就锐减,让人看不下去。倒也看得出孩子是他的童年自指,拍得诚实。
1.浴室里崩溃一下不要紧,站起来还是要双枪毙敌啊 2.开头买菜回家上楼一段真惊艳 3. 纽约的的哥都是等着人拿着枪上来还不忘交规为后面追杀的车子左转示意的铁血汉子 4.小孩拉跨到对手戏完全没看头了,但是纯粹是因为义气以及与体制抗争的理想而铤而走险的Gloria本来就更带感啊 5. 所以王家卫看了多少遍这个!
各方面来说都像是卡萨维茨最平庸的一部了,漂亮的开头给了太大的期待。最大的问题在于情感的延续性,卡萨维茨的调度是高度依赖于即兴表演的,因而摄影机对瞬时的、神经质或歇斯底里式的情感冲击之张弛与把握非常到位,然而对于一个类型故事片所需要的精准、高效而又完备的“羁绊构建”以及过程中一系列大趋势不变的起伏变化来说——不仅死板得屈才,而且整个过程也是存在断裂的。
对贝松影响肯定很大
原来这个杀手不太冷也不是“原创”!卡萨维茨拍城市拍得太好了,体育场的一瞥,公共交通的不停出现【公交车,出租车,地铁】,背景人群自然入镜,疏离感从头贯彻到尾。反倒故事上稍微差点,女性主义的凸显【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与“母子”关系对回归传统女性形象的表现之间的矛盾没有极具有力的刻画。
第一部卡萨维蒂//中文片名的女煞这二字加得真是微妙 能算更直观地表现了葛洛莉的不同//女性身份不断转换 而且两性之间的关系确实不一定落脚在爱情上//绝对女主 几乎不可能不爱上葛洛莉
太迷人了:从开头的公交车上摔一跤到借咖啡到耐心展开的故事表里;从上西区到上东区到中城到地铁到大桥到皇后区到纽瓦克,都有抓住各个区域的特色(Gloria的衣服也都好美。看了之后觉得Leon好浮夸重庆森林好抖机灵...
影史第一次看约翰·卡萨维茨,影像风格非常迷人。女杀手与小男孩在城市之间辗转逃亡,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相互羁绊而滋生感情,是同时具有冷酷与温情的电影。林青霞在《重庆森林》的造型就像Gloria一样。
因為Cassavetes,因為Gena Rowlands一切都變得好看!!!
看过女煞葛洛莉后,你会觉得拍出杀手莱昂的吕克贝松并不是那么伟大,或者说,他之所以那么伟大,是因为他站在了约翰卡索维茨的肩膀上
美国帮派得以苟延残喘到今时今日真是个奇迹,家族成员都是靠领政府救济活命的对吧;美国的警力就更弱,或许电视通缉和市区开枪这些小问题都不屑一顾,可竟让敬老院式的好好先生们对追踪定位屡屡得手,又未免太过松懈;最后,感谢卡索维茨给傻逼观众带来了一出笑点诡异又装腔作势的反类型极致观影体验
荒诞见真情,小正太与熟女的故事
女性对卡萨维茨的童年到底做了些什么。。老女人罗兰兹能不能不要这么美啊呜呜呜呜
中间略拖沓,但丝毫不影响进入我的年度十佳复赛。开头结尾尤其撩人。小男孩的表演是一个奇迹。介于经典和蹩脚之间的奇迹。
用生活流的写实手法讲述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效果美妙,异常好看,比后来者《杀手莱昂》耐看。大概昆汀也从卡萨维茨的作品里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吧。
3.5 子役的灾难级演技毁了全片 我要是Gloria早把这小逼崽扔了 / SIFF第1场
i love you,i love you to the death
把那个熟悉的Gena放进商业类型片结构里居然还挺成功,至于逃得有点莫名,怎么讲,类型片难道不就是为了逃亡而加个理由吗~6岁就觉醒了撩妹原力的拉丁小弟弟夸她tough, strong等等只愁找不出词,我想:弟弟可惜你们没有“屌”这个说法。Gloria逃命也不忘带足n套裙装始终细高跟,真是精致女孩。Bill Conti的音乐故意非常浓重但有一个萨克斯theme爆好听。摄影风格非常70年代初,尽显纽约脏乱差(不过市民都很讲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