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彩蛋千万不要错过,全场爆笑,真的😜😜😜 有人说粗话太多,这方面确实是有点太多了,不过狗哥高中那个年代应该就是粗话遍行的年代,所以他拍出来的可能也会带有这样的(纯属个人猜测,别喷我) 还有一个就是逃课就导致开除,这个有点牵强吧,记得我初高中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逃课的,也不至于开除,其实可以是369自己不想读之类的也可以吧,不一定非得是什么事情,我的高中同学就有很多读到高二不读的。 还有的说圈钱的,我看完有看第二遍的冲动,虽然是有情怀在的因素,但是也是电影本身的因素占了更多。
前半部分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毕竟在学校的时候我可是乖乖女一枚,但是还是很符合我的学生时代,毕竟那时候确实有一些人是逃课不读,然后被抓到。那时候不能在课堂上睡觉,会被老师点名😜😜。 后半部分在深圳打拼的时候比较有感觉,毕竟也是一个在外面打拼的人,有时候真的很累,想回家,但是想到我至少要在外面努力一下,至少要失败过才不会后悔,有时候也会想,怕什么失败,大不了回潮汕,哈哈哈。 再说到剧中的父亲,像极了我的父母,每次我说要回家,他们就说好,注意安全,不会过多表达什么,要走的时候也是默默地,不会表达太多的情绪,但是每次我妈总是会拿很多东西给我带来,我爸总说,家里的东西是最好的,哈哈哈。 最后的彩蛋真的是太搞笑,看到彩蛋的时候全场爆笑,让你们看看潮汕人的团结。 虽然可能剧情方面确实有点不衔接。
先说到这里了,等想到什么再来补充。
过年的时候刚看,不太理解这部电影被打低分的原因,电影中369的形象就是潮汕地区很多普通农村家庭的小孩的样子。书不好好念,自以为很有个性,早早辍学出来打工,什么工都看不上,觉得自己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果过去了7、8年,一事无成,没钱没事业,二十五六岁了还整天在家游手好闲。一直暗恋的女神考上大学,在大城市生根落地,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她男朋友有稳定的工作,得体的谈吐,对女神很好,还能照顾女神,而自己要来大城市打拼,都要靠跟父母吵架借钱才有车费能出来。女神为自己初到大城市接风洗尘的那顿饭,窘迫得根本咽不下去。
电影中用了很多潮汕方言,也是在潮汕取景,主演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样子,除了校服不真实,结局不真实,其他的内容没什么好诟病的,是一个好故事。
为什么说结局不真实?
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运气,因为一次无意或者有意的唱歌选秀,被老板赏识,变身红人主播,然后在城市工作,开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也不会有那么好的父亲,会因为自己小孩代言劣质的壮阳产品觉得丢脸,收拾包袱到大城市里找儿子进行思想教育。在几十年不开化的偏远地区,笑贫不笑娼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有钱就受人尊敬,没钱什么也不是,至于钱从哪来,不重要,黄赌毒赚的钱也是钱。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60后70后农村父母,坚信小孩不用自己教,乖乖去学校就可以自己长成教师、医生、公务员。没有做生意的大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行,有了稳定的工作就可以养家可以在城市买房,完全不care城市房价有多高,自己的小孩有没有心理疾病。小孩回家说生活压力大,父母就把老一辈吃糠咽菜的苦难搬出来再说三遍,然后数落现在的年轻人吃不得苦,感叹自己命运可悲,家里怎么出了这么个孽障。
而这些游手好闲的农村年轻人,早早辍学没有工作技能,也不愿意工作,在家人的催促下早结婚,早生小孩,又因为性格原因早离婚,然后带着小孩一块儿啃老,这才是大多数369的真实现状。能走上正道的369,家里一般没有懂事的父母,有的是早早出来接受社会的捶打,走过好几年弯路,然后踉踉跄跄走回正道。电影中369的故事happy ending, 我会理解为导演对这些年轻人的美好祝愿,最好这些年轻人能看到这部电影,对自己的现状有所反思,早点开启新的人生,那这是这部电影的功德。
小成本的电影,加上地方话的演绎,本就不必有太多的期望,我也是纯粹无聊打开链接,想不到,《爸,我一定行的》真的还行,从校园浪荡到村里浪迹,无所事事的背后,也有解释深层的原因,从开头的网吧cs,到深圳的闯荡选秀,到网红的带货主播,很有时代感!
导演用浮夸手法演绎,有恶搞,无厘头的成分,肤浅得有点不堪入目,情节连接支离破碎,抛弃这些,父子情的细节,演绎得能够感动我,我觉得是抓住了主题,就是成功之作,满满得潮汕话,很独特,一开场 ,我以为是台湾片,潮汕乡土气息很浓郁,也是亮点之一,全片潮汕话,我是台州人,听得似懂非懂,也是一种很不错很新奇的感觉,我认为也是加分!
7分吧,对于我这种潮汕小白,也是一种不同的体验,父子情真的简单,真诚得有点感人!
抱着可能看到烂片的心态去的,结果还不错,改进之后可以合格的。 最大Bug在叙事支离上,不知道是否是硬要删到一百分钟上映的缘故,如果后续网上能放出来个导演版,把片子剪好一点,那可以算完成吧,想再提升我觉得囿于编导水平挺困难的。 对父子主题还是能发挥上七成,这个题材容易崩,一不小心就成宣传作品了,这部电影还是实打实的影视作品,片场里观众反应也不错。我觉得父与子的核心电影是摸到了,但还差那么一点,在看的时候一直在旁边捉急啊啊啊,还是文化水平太低,活该被地域黑说不出话来回应,哎。 即使没有了潮汕这个标签,父与子主题我好像没有见过此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也是潮汕背景对此有加成作用,希望未来能有人继续发挥。 表演问题,不知道演父亲的是谁,真的本色出演的感觉!非常好了,儿子为啥有点不尽人意?有些浮夸动作不太像电影,好像是地方喜剧小品的那种套路。前面有些学印度跳舞的很辣眼睛啊!不懂为什么要这么拍,你本来故事就没讲完整了,还整这个。其他演员有些类似,与其说是演得差,太夸张什么的,不如说他们就是按地方小品的思路来的。 七分,也情怀夸起来会更谨慎,如果知道是看别的地方电影有这种程度会直接说还不错吧,不会给六分多的。 不存在只有潮汕人看得懂的问题,不信你拉一个非潮汕人去电影院看看,应该也能看得很欢快,多了异域风情感觉会更好。 电影中的金灶镇很漂亮,居然看到和母校一样好看的校服,还是真校服。
作为一个久居他乡的潮汕人,我对于老家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小时候那一次和阿婆、阿公、妈妈坐轮船回去的模糊片段。这部片还没有上映的时候,我就眼巴巴等着了,一直很期待,不过后来忙着毕业、工作、生活……渐渐淡忘了这回事。在我的心里,一切有关潮汕的事物都和我亲爱的阿婆有关,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片的预告片里有拜月娘和英歌舞的镜头时,我心里开心的火苗就不停乱窜,好想看阿婆看这部片时开心的共鸣感。吃过晚饭,我洗好碗,在客厅用电视播放了我下载的这部片,果然!阿婆看得特别入迷,开心的不得了,里面的潮汕歌曲和老家的房子都让阿婆觉得十分怀念,是啊,这就是阿婆一直挂在嘴边的浓浓思乡情啊!明天继续进行“饭后潮汕观影活动”哈哈哈!
去年有一部电影还是挺特立独行的,很多人说它是一部潮汕人的电影,的确也是,主创人员大部分都是潮汕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也是潮汕,甚至很多对白用的也是潮汕话。很多潮汕人看了感同身受,尽管拍片场次不多,主创团队也是电影界的小白,还是获得了4000多万的票房。这部影片就是《爸,我一定行的》。
《爸,我一定行的》讲的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叫369的来自潮汕普通村镇的一个普通人,因为对读书没有兴趣,在高二时违背父亲的意愿选择辍学。
辍学之后该做什么呢?父亲觉得他不能一天到晚游手好闲,于是到处托人帮他找工作。不过369高中都没毕业,又没有什么技能,能选择的工作有限。也许是不能激发兴趣,那些工作369干的时间都不长,最后真的就变成在家里依赖父亲的“混混”。
就这样,369浑浑噩噩的在家里混了6、7年。而这些年里唯一没变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与高中时期校花的联络,一直对与校花的感情有着憧憬。直到有一天,他的损友突然问了一句,难道他不担心校花在深圳会被其他人追走?仿佛被点醒的他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执意去深圳。见面之后当然是万分的失望,因为校花已经有了男朋友,他们虽然保持着联系,但终究不是一路人。
正当369生气、沮丧、迷茫之时,他幸运的在一个网红选秀活动脱颖而出并被主办方签约了,从此开始直播带货的网红生涯。之后便做得小有成就,有了比较好的收入。可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异,父亲却不喜欢这个职业,双方引起很大的冲突。
父亲强烈的不满还是提醒了369重新思考,再加上老板更“无底线”的要求,让他意识到这终究不是长久之事,于是决定放弃当红的职业回到潮汕老家。而到了这个时候,他在情感上开始理解父亲的行为,感受到了对他的关爱,觉得要正正经经的做事,与此同时,父亲也更深的了解了他的想法和志向,两个人和解了。
电影的最后是一个happy ending。369开了一家颇具特色的潮汕牛肉丸火锅店,并利用网红的优势把这家店经营得风生水起。在影片的结尾里,他与父亲、女神之间的关系都已经重新修复好,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这部影片里,369有两个重要的人生转折都与他的情感成长相辅相成。第一个转折点是发现女神已经有了男朋友,而当时的他却碌碌无为,这激发他成功的欲望。第二个转折点是因为网红职业引发了父子二人的冲突,他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但父亲却认为丢人。这个冲突最终让他告别了没有违背良知的做法,选择回家去看望父亲,从而选择了另外一个人生。
这部影片的亮点:一、影片前段有些搞笑,但后段比较感人的,既兼顾了娱乐性,又有一定的思考深度。二、影片的镜头浅显易懂,没有故作高深的片段,台词也比较接地气,普通观众很容易看懂。三、影片中对父子感情描述非常自然和真挚,与真实的生活很接近,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影片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一、影片的整体情节比较简单,叙事方式很直白,重点的情节不够突出。二、影片中大部分的背景场景都来自于与潮汕有关的人文、风俗和习惯,所以片中的一些梗,不熟悉潮汕文化的人get不到,包括片中的很多地方都采用了潮汕方言,会削弱其他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这可以说是影片的特点,也可以说是限制。三、影片的整体感觉是很多镜头语言表现得比较犹豫,可能与主创都是新手有关,还有一些模仿的痕迹,显得不够自信。
情怀真的可以收割一大堆韭菜
行个屁,不过一场打着方言电影情怀的闹剧,从后半段开始就没有任何电影感了……
这部电影充满太多暴戾,也就是说特别不正能量。但是从潮汕的角度,确实影射了很多潮汕文化。其实说到潮汕,女性绝对有更值得深挖的东西可以表现,而不是这部电影里仅仅出现的两分钟“长舌妇”形象和吵架斗嘴的日常,而影片后面的彩蛋里则是以一群男人的义气团结来自嗨。对不起,我真的无法推荐其他人去看!其实它不能算是一部电影,最多就是抖音里的加长版视频。
潮汕话和粗口很接地气,整体完成度还是不错的。父子关系和个人成长的主题应该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的,可惜的“束缚”的主题点到即止。比较大的问题是有一些情节的设置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显得比较生硬,还有一些小细节的设置也是很有目的性就是放在那里等你哭的。另外配乐很罐头很出戏,能用上笛套音乐就完美了。潮汕圈子口碑发酵板上钉钉,希望票房会好。
太粗糙太笨拙了,但是还挺可爱的,居然欢乐的看完了。
彩蛋我喜欢,歌曲也很好听,画面更是唯美,故事也贴近潮汕青年出远门打拼的生活;今日凌晨十二点首映,豆瓣上大多都刷一颗星,让我不得不怀疑有看都没看过的「黑子」。心目中三颗星,但是我给五星,任性
其实没想象得差,可也只能相信是把不该剪的素材都剪掉了成了这个样子
不伦不类,后半部剧本崩了,电视电影感太重。倒是展现了一点潮汕民俗风情,看完想去拍摄地的小村旅游……如果好好整合一下剧本,多加一些潮汕特色的元素,专注表达一两个点,可以往台湾的3分闽南语轻喜剧电影方向发展.....
內部點映看的,學生作品的感覺,而且還不算優秀的學生作品那一類
看了预告片特别期待,节奏很好,但看了点映后觉得还没预告片好看。特别理解片里的父亲,爱子女不懂表达,默默付出,心地善良,想孩子走正道,有时显得点落伍,经历过生活的磨炼,知道原则在哪里。但这个片的完成度还是比较弱,主创说都是第一次拍电影,希望越来越好。
酒起歌响,子孙大发展!!!
什么镜头的美感剪辑的流畅是真的没有,但那又怎样,一句扑领母的亲切感都让我泪流满面。
从校园嬉闹到闯社会的青春轨迹,即便褪去潮汕文化的标签,整体也比之前很多内地青春片要接地气不少。无疾而终的校园恋反倒是令我感动的点。直播部分的剧情推动较生硬,但也算是参照了当代最具眼球的社会标签。显著区别于文化语境的北漂梦,南方这些年一直浸淫的是深圳梦。
这是一部6分实力的电影(满分10)但充满潮汕元素让人倍感亲切+1考虑到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再+1 共8分 4星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情怀电视剧。首先你需要是个潮汕人,这部电视剧拍的很贴近潮汕的生活,一开始很好笑,中间就有点引人深思,有看到自己和父亲的影子。至于你为什么给一分,我想主要是你不是潮汕人或者根本没生活在这里。就连几个妇女聊天,二婶借钱,和找门路去找一个工作,那里我都觉得我曾经发生过。可能它不是一部满分电影,但给一分,就太低了。
不要以潮汕情怀来卖弄人!剧情一般,演员除了2个老戏骨水鸡兄可圈可点,其他人都很业余。导演根本没有用心去拍摄潮汕风土人情,请参考本土港片(香港没有潮汕大吧)再参考台湾小清新台语片,人家都冲出亚洲了!潮汕籍出色的导演太多了,李安,徐克,杜琪峰这些就够浪险了!他们没拍过潮汕风土人情吗?别说他们王晶等很多香港导演都拍过,比如最近的《追龙》《树大招风》等,再说演员,潮汕籍专业演员很少吗?我身边都有几个是毕业于中戏的!不要卖弄情怀不要把本土人员真情流露当成噱头,这是电影需要的是专业的艺术表演,如果要卖弄情怀欢迎导演自己关起门自我欣赏还有那些你行你上啊这些人,你用冰箱还需要学会制冷吗?不好就是不好!90年代潮汕歌曲跟闽南歌曲一样遍地开花,近代有五条人民谣,这些都是潮汕文化,好的影视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去宣扬。
看完之后都不想去潮汕了
如果胶己人给胶己人评分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话,那真的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了。片子拍出来确实有进步性的意义,但从内容上来看,不成熟的、突兀的地方确实很多,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主创没有很明显地在片子中卖弄情怀,还是能看出用心拍出来的,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作为胶己人还是骄傲地支持
潮汕方言电影初试啼声,作为“家己人”铁定支持,虽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至少故事完整,胜在接地气,也不尴尬,各种有地域特色的风物也展现得较为自然,不像以前《鮀恋》那样生硬安插,用电影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方水土不是坏事,作为本土第一部面向全国的方言电影应当为它喝采,多打一星因为乡土滤镜和稀释无脑黑。
我想说。摄影师不错。其他的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