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引来了很多批评的声音,当然也引来了很多反对批判的声音。
这些反对批判的声音往往站在审美的制高点上,指责黑镜的批评者为什么不能欣赏形式的美感,形式给内容带来的震撼效果。
我站在批评者的立场,想纠正一个看法。“形式大于内容”是想说:这部黑镜形式好,内容不好,所以是部烂片吗?事实上不是的。在我看来,“形式大于内容”是想说: 它形式不够好,内容更不好,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并没有大大提升主旨的表达力,并没有起到震撼观者的效果。
说它形式不够好是因为本身形式也不够新颖独到,种种分支更是极为潦草。
说它内容不好是因为这部电影讨论的主题本身就是被讨论了很多的,这部电影也没能创造一个新的维度去探讨这个话题。况且,在我看来,这个话题本身就够无意义的,生活被操控与操控别人生活,你是想为被操控的电脑中的01字符串发声,还是怀疑我们本身就是被别人所操控的程序段?
黑镜最伟大的地方本该是瑰丽到有些荒谬的想象,是深入细致到令人悚然的对人性的探究。一到四季,我从来没有对《黑镜》失望过。我不认为《黑镜》的一季季的评分下滑代表了制作的下滑,我认为第四季的《暗黑博物馆》达到了黑镜史上想象力和人性探究的顶峰。但是这一季呢?想象力欠缺,人性探究也是毫无新意?唯一剩下的就是将这种形式融入内容的新颖性了。
无论是看90分钟剪辑版还是所有的结局都看了的版本,如果你不自己交互作出选择,你就不会知道在Netflix交互看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体验。
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电影版的游戏。你开头以为你代入主角在替他做选择,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自己做选择这个行为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原来主角知道是你在控制他。如果你不在Netflix上交互看,你是体会不到这种奇妙的感觉的,你只会觉得“噢,又是老生常谈的打破第四面墙”,因为你根本不曾控制过他。
一部讲自由意志和平行宇宙的电影用这样做选择和重复展示不同的结局的形式来叙事难道不是很妙吗?
而且他的交互的衔接做的非常好,无法暂停,只能十秒内作出选择,配乐设计的非常好,没有玩游戏那种生硬感。
还是建议还没看的朋友用Netflix看
科林的那一段台词和PAC那一段已经揭示了这一集所要探讨的科幻概念——多重现实/平行宇宙的存在和他们彼此的相干性,时间的非线性和宿命论/人是否真正有自由意志(我不是学物理的,只是试图从一个科幻爱好者的角度来抛砖引玉一下,欢迎大家指正)。这样的题材其实并不新鲜,也有很多影视作品已经表现过。但是此作的过人之处是它不单单是用台词/剧情来表现,而且还有这种交互式的体验来表现。
无论你怎样重选,你总是要跳到正确的主线去,主角的几个选择最终结局其实也趋同,都是以悲剧收场。而这恰恰体现了这部剧一直反复强调的宿命论——我们以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我们以为自己在做决定,其实命运的结局早就被书写好,无论我们怎么样选择,最后都是殊途同归。而你所说的卡在Loop里,做了不同的选择又循环回到同样的剧情节点,正是体现了本作讨论的“多重平行宇宙相干性”和“时间的非线性”。这种选择的体验是和本作想要传达的主题的吻合让人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在这里发一段科林在剧中的台词证明一下我不是过度联想。
"What we do on one path affects what happens on the paths. Time is a construct. People think you can't go back and change things, but you can, that's what flashbacks are, they're invitations to go back and make different choices" “我们在一条路径在行为会影响另一条路径上的结局。时间是一种构造物(这里的construct有点难翻译)。人们以为我们不能回到过去去改变时间,但其实你可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闪回/往事重现的感觉,它们是在邀请你回到过去去做不一样的选择。”
"When you make a decision, you think it's you doing it, but it's not. It's the spirit out there that's connected to our world that decides what we do and we just have to go alone for the ride." “当你在做一个决定,你以为你在做这个决定,其实并不是,而是一个与我们的时间连接在一起的外部的意志在决定我们该做什么,而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推荐大家看一下这篇影评
你是一名程序猿,19岁,有头发,不穿格子衫。
1984年7月9日早晨八点半,你从睡梦中惊醒,吃药拉屎洗漱,坐在餐桌旁翻看一本厚重的书。
“《潘达斯奈基》,”你跟你爸说,“这是一本可以自选结局的书。”你根据它改编了一款互动式电影游戏,打算今天就带去软件公司面试。
但你爸很明显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转身拿出两袋麦片,说你不如决定一下早餐吃哪一袋吧。
你抬眼,见他左手桂格牌,右手家乐氏。于是,你迎来了今天第一道选择题。
在[黑镜:潘达斯奈基]里,你经历了无数次需要选择的时刻。从麦片到唱片,从跳楼到是否要踢你爸的蛋蛋,每一步都与你的人生命运息息相关。
但事实上你只是个角色,真正做出选择、操控你命运的是屏幕外握着鼠标的观众,也就是我。
记得香港第一才子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里写过一段话: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面对这种互动式电影,我深以为然。
1934年,话剧《1月16日晚上》在百老汇上演。
是一出法庭戏,讲一女秘书谋杀了自己老板,可老板的死相分明是意外。检察官、辩护律师、证人,证词不一又相互矛盾,宛如一扇罗生门。
更叫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幕开场,法官一角儿竟从观众里挑了几名上台,作为陪审员。
于是观众按指引就座,登时便没了距离感,完全浸入剧中,看控方与辩方针锋相对唇枪舌战,并通过自己的投票决定了案件结果——女秘书无罪。
而事实上,为了应对观众的选择,导演Ayn Rand特意安排了两个结局:若投无罪票,女秘书将鞠躬致谢,若投有罪票,女秘书将会自杀。
这是前无古人的。
《1月16日晚上》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墙壁,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这种新奇是前无古人的。
所以60年代,当一群反抗权威、蔑视传统、废弃道德的嬉皮士走上街头,决心通过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反叛时,选择了这种戏剧。
他们为此定义:浸没式戏剧(Interactive theatre)。
代表作是《Hair》,一出摇滚音乐剧,好几首歌曲都以反战为主题,情节里亦有对毒品的使用说明、对星条旗的不敬以及角色赤条条的场景。
表演过程中,演员还邀请观众上台选结局。
1985年的《埃德温·德鲁德之谜》也是如此。
改编自狄更斯的小说,是百老汇第一部拥有两个以上结局的音乐剧。在中场休息时,它要求观众投票,从七个结局中选出一个。
《不眠之夜》是目前为止最著名的。
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改编,背景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栋废弃酒店。没有对白,全程依靠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表达人物关系与情绪。
2011年3月,其于纽约开演,一炮而红,却不是因哑剧特色,而是它模糊了演员与观众的界限。
3小时演出时间,9000平方米的演出空间,没有固定座位,只有宴会厅、糖果店、小酒馆和花园。
演员不戴面具,场务戴黑面具,观众戴白面具,可自由选择去哪间房,观看什么样的故事,甚至与演员发生肢体接触,产生微妙的情感联系。
像沉浸在一场叫不醒的梦境里。
1941年,博尔赫斯写了一部短篇小说,叫《小径分岔的花园》。
它讲中国间谍余准为躲避英国军队的追杀,潜入汉学家艾伯特的家中,与之大谈一部叫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杂乱无章的小说手稿。
里头涉及许多量子力学的概念,充斥着无数选择,比如一条花园小径,前方三个岔口,不管你选哪一个,都会分裂出三个自己,走向三个方向。
此后,每到你要选择的时刻,都会分裂出做了其他选项的自己,在平行宇宙里行进着。
这么说你可能不大明白,我讲得通俗些,就像你早晨起床,先睁左眼还是右眼,会分裂出两个不同宇宙,先迈左腿还是右腿,又分裂出两个宇宙。
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柯景腾打电话给沈佳宜,他说“沈佳宜,你相信有平行时空吗?也许在那个平行时空里,我们是在一起的”。
[黑镜:潘达斯奈基]也提到了这个概念:
我们同时存在于多个平行宇宙中,每个宇宙对应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潜在选择。
博尔赫斯这一想法启发了“分支路径小说”的发展,尤其60年代,许多作者投入其中,作下多条支线与结尾,读者的不同选择导致不同结尾。
这类书被称为Gamebook,游戏书。
最著名的是1979年的儿童读物《选择你的冒险旅程》,里头每个故事都以第二人称“你”来展开——
若你决定回家,请翻至第4页。 若你决定继续等着,请翻至第5页。
根据“你”的选择,剧情以不同形式展开。这之中,至少有一个结局是happy ending,至少有一个结局使“你”变成坏人,至少有一个结局通向死亡。
此外还有1982年出版的《The Warlock of Firetop Mountain》及1999年被称作“冒险旅程成人版”的《Life’s Lottery》。
模糊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扑面是强大的代入感,打破传统框架,赋予读者参与情节的能力。
自此,读者不再只被动地接受信息,转而成为故事里的人。
兴许是受此类书籍与戏剧的点拨,1967年,影史第一部互动式影片诞生:[自动电影]。
产自捷克斯洛伐克的黑色喜剧,播映一段时间后,镜头里会出现一位主持人,要求观众点击屏幕下方的两个按钮,选择接下来要播放的场景。
1992年,北美上映了一部类似的影片,名叫[I’m Your Man]。
比第一部稍成熟些,讲男二理查德一直在挪用公款,女主前去调查,却错认成了男主杰克。
观影过程中,观众可以为女主挑选舞伴,角色们也会回头看向镜头,问观众下一步该怎么办。
据说,这是为当时的互动电影公司Interfilm做测试。他们花了7万美元改造一间剧院,给每个座位都装了投票设备,让观众以此决定剧情走向。
也因此,不少影评人认为,“它不像一部真正的电影,更像是在为一支篮球队加油。”
没记错的话,[黑镜:潘达斯奈基]是第三部。
男主是一名程序员,有头发,不穿格子衫。
1984年7月9日早晨八点半,他从睡梦中惊醒,吃药拉屎洗漱,开始了新的一天。
但他选哪种麦片,听哪盘磁带,看医生还是见朋友,要不要接受软件公司的offer,将茶水泼到电脑键盘上还是冲父亲发火,都取决于观众的鼠标。
且从做出第一个选项开始,观众就不单纯是观众了,还是创造者、参与者及男主本人。
片中还设了一些假选项,是朋友邀男主嗑药,如果接受,男主便会服下,就算拒绝,朋友也会将药物装入茶杯,诱使男主服下。
这种选项的存在,目的就是让你感到自己拥有选择权和一种虚假自由。
真选项也有,如[黑镜:潘达斯奈基]中是否跳楼的问题,如果选择让男主去跳,男主就会死。
正是这些选项,令你重构了故事情节,与角色之间产生共情,彼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你追求自主控制、自我表达的心理。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结局无论好坏,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成就。
互动式游戏同理。
在[黑镜:潘达斯奈基]中,男主根据一本书改编了一款游戏,叫《潘达斯奈基》。
他带去软件公司面试,并拿出手柄,对着老板和同事稍稍演示了一番,说,“如果屏幕上出现选择,你要尽快选一个。”
现实中,这种游戏非常之多,可统称为interactive movie game,互动电影游戏。
第一款是1983年的街机作品《龙穴历险记》,第二款是同一家公司次年推出的《太空王牌》,都颇受欢迎。
二者成功后,游戏市场一发不可收拾,制作出各种互动式游戏,角色也从卡通发展为真人。
近几年主要以《暴雨》、《超凡双生》、《底特律:变人》为最,设定与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颇为相似,均有多条支线与结局。
玩家操控角色,并代替其进行选择,以此推动故事进行。个中的沉浸感无需赘言。
但在我看来,互动式作品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太像人生。
打车还是坐地铁,吃麦当劳还是吉野家,人的一生就是会被这些不经意的选择、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所改变,从此走上不同岔口,不能回头。
如同紫霞仙子倒在至尊宝怀里说的那句,“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
-
作者/六姨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Tuckersoft 官网地址://tuckersoft.net
片中的主角是一位年轻的程序员,他将一部奇幻小说改编为游戏。而他所在的游戏公司“塔克软件”(Tuckersoft)的官网也是存在的。网站的主页只有一个维护中的界面,如果点击 “Check Back Later...”(一会儿再来看看),会弹窗显示剧中同事科林跟主角说过的一句话: “Wrong path, mate.”(错了老兄)。
之后有人发现,在剧终的剧组名单放完之后,会随机再次出现片头主角坐在公交上的场景,但不同于正片中主角在听歌的音乐,取而代之的,他播放了一盘磁带,磁带上面写着他制作完成的游戏名字(Bandersnatch),接着播放出来的是一段刺耳的电脑合成音。这段合成音实质上是一段数据,可以在 ZX Spectrum 8 位电脑(就是主角用来制作游戏的那台)上运行。运行的结果则是一个二维码:
扫码之后是一段网址,它将会带你到公司官网的一个隐藏界面。
再次点击后会进入历史游戏界面,上面有曾出现在电影中的该公司之前发行过的游戏的海报(每一款海报实际上对应了先前的剧集)。其中科林发布的游戏 Nohzdyve 页面可以下载 .tap
格式的游戏,同样可以在ZX Spectrum 机上运行。
而这个页面之后被大家发现不同人打开看到的海报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原来实际上是有不同的版本。主角和科林的游戏都存在已发行或未发行的可能性,而具体展示哪一种页面,很可能是根据浏览者在 Netflix 的观看记录 Cookies 来决定。
如果想看到所有游戏都存在并亮起的画面,可以返回之前的欢迎页面,点击右下角的彩带角标。
最后一个关于这个网站的小彩蛋就是点击招聘广告,页面会跳转到 Netflix 的工程师招聘页面。
官网网址://tuckersoft.net 其他黑镜相关彩蛋网站(,其实也出现在了这个官网的某些角落): S3 E1 《急转直下》中的好友评分系统://rateme.social/ S4 E4 《DJ 下台》中的咨询师匹配系统://coach.dating/
真的是非常用心的剧组。
Reddit 上面有网友评论说 “I fucking love this community!”
因为一次愚蠢的刷新不小心重开了,却机缘巧合打出了所有结局。首先是结局部分
剧透预警
——————————————————————
我把结局归为五个(类):第一个是杀父分尸入狱,作品五星;第二个是杀父威胁心理医生入狱,作品没写完就被拿去卖了,二点五星;第三个是接受合作,作品直接被负分滚粗,零星,第四个是Game over结局,没有上市的结局,比如跳楼死了,比如杀父之后选择了直接埋掉,作品都会夭折公司也会随之破产;第五个回到过去找到了兔子,跟母亲一起死在了八点四十五的火车上,现实中在睡梦中死亡。
回归正题。《黑镜:潘达斯奈基》其实就是一部真人版《史丹利的寓言》,故事的题材并不新颖,但作为网剧可以说是开创了交互式剧集的先河(但其实就是游戏,如果你玩过或听说过《Super Seducer》)。通过观众与剧集的交互,打破了第四面墙,也模糊了游戏和剧集的界限。影片整体格局偏小,故事简单,相比于游戏,互动式真人剧集囿于高昂的成本和互动的需求,没办法进行大格局高规格的制作。这虽然是一次有趣的尝试,但显然这类电影今后也只能拍摄成精致的小故事,或者把一个故事所有的可能性分为很多部电影来拍,因为我并不认为互动式剧集会成为一个主流的分类,新鲜感褪去,观众们还是只会为酷炫的特效和细腻的剧情埋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并没有一个恒定的世界观,每个人的身份、每种行为的结果都会随着你的选择而改变。从按部就班到不断作死,你会完全沉浸到弥漫着未知与诡谲的故事中。本剧目前最像Happy ending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蝴蝶效应》式的结局:在梦境中回到过去,及时找到兔子和母亲一起坐8点45的火车,背景音乐和色调温暖到虚幻,现实中则是在心理医生的诊所里,在睡梦中走向了死亡。
然而至于为什么有且只有五种结局也值得深究。我所理解的平行世界,是薛定谔的箱子中猫的不同状态分化出的不同结果。每次被观测,都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即猫活着的宇宙和猫死了的宇宙,因此平行世界理论上是有无数多个的,只要你做出了选择。影片也给了我们足够多的选择,但只有五种结局,其他选项只会让我们掉入循环之中,这正契合了五星结局中Stefan对心理医生所说的那段话:我给了他们太多的选择,我删掉了很多,使得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做选择,但其实他们只是按照我所设定的那样走向结局而已。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你所谓的自由,是迷宫中的自由,连你所谓的自由意志,都是别人赋予你的。这让人不禁想起了《黑客帝国》里的锡安,你自以为跳出了噩梦,其实只是跳入了另一个噩梦而已。
这集黑镜真的很深刻,大家是真心给它打的差评么?如果是真的,我感到脊背发凉,你们看不懂么???剧情已经从黑镜中出来了!那些对这一集黑镜疯狂批评的影评人,我认为你们中圈套了!!!
这一集《黑镜》简直太厉害了,你们难道都没有发现吗?
这几天终于把《黑镜:潘达斯奈基》刷完了。之所以看得如此滞后,是因为我没有第一时间科学上网跑去申请Netflix的账号,而是退而求其次手动找的搬运资源。
作为一个“盗版用户”,我在此向各类资源大佬表示深深的感谢,也为自己的“不劳而获”表示常规性的内疚。毕竟,以我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言,科学上网的同时还能保持优良网速满足缓存,同时有钱和卡支持我国际支付,同时观看的时候不快进刷遍所有结局……真的很难。
这几天,最新的黑镜特别版差评不断,看评论,大都说它“交互式体验,形式大于内容”,“无聊”,“观看体验不好”,“剧情太差”。正儿八经的铁粉尚且评论如此,作为一个“盗版用户”兼“影评不专业户”的我不知该怀疑自己的观影品味下降了呢?还是应该窃喜旁人没有看懂本剧的深意。要知道,黑镜系列从始至终,都是在讨论科技进步于人性碰撞时的考验。虽然有几集表达了乐观的看法,但更多时候,黑镜的主旋律是都是悲观的。有人还说第四季转手NetFlix之后,黑镜剧情不像过去那样深刻了。但我认为,之前的作品即便何等深刻,也都是仅仅把故事建立在拥有“未来科技”的世界基础上。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讨论,是因为剧中的那些技术,实际上还没有在现实中完全实现。对于还没有完全实现的东西自然可以畅所欲言。而这一集,《黑镜》让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种脊背发凉的悲观。故事设定虽是1984年,但是,站在那样的时间点讨论30年后的未来,便是在讲我们的当下。如果有观众觉得剧情部分太过简单无脑,那么你要知道,真正复杂的那部分剧情,就存在于这个让你选择交互剧情的现实世界。如同剧中的镜子可以穿越时空连接虚实一样,剧情看似缺失的另外一半,其实在发布的同时就已经通过屏幕穿越到了当下!!!也就是说,当下的世界本身就是黑镜剧情之一!!!Bandersnatch,英语中的意思就是想象中镜子里的猛兽。这个背景想必有很多大佬已经解释过了,现如今原先在镜子中里的猛兽已然穿入现实,就说你怕不怕(正如剧中这个镜头)
我为什么害怕?对有着丰富编剧经验的制作团队而言,什么是好剧情,码过无数字的作者肯定要比观众更清楚。因此,我不相信,这么一群高水平的编剧会堵上自己和Netflix公司的未来瞎丁丁写。如果最终仍旧决定这样写,必然有什么不能反驳的理由……果然,刷完大部分的坏结局之后,我找到了这个理由:
———————————————————剧透预警——————————————————————
这一集《黑镜》,已然打破了第四面墙,通过屏幕这一面黑色的镜子,刺入了当下的现实世界,镜子的虚拟面是十分简单的剧情: 《潘达斯奈基》的小说作者,文学世界的创作者,在创作互动式小说的过程中,精神崩溃杀死了妻子,作品口碑急转直下。——1984年,男主人公斯蒂芬,游戏世界的创作者,承诺在圣诞节在创作游戏的过程中,精神崩溃杀死了父亲,结局看似多,但无非主要有那么几种:要么作品流产,要么因为剧情单薄而受到差评,要么交付之后完成作品但家破人亡。——2018年《潘达斯奈基》的新编剧,就是剧情里里惨死/失踪的程序员科林的女儿,试图复原作品,也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而这部作品,就是你看到的的黑镜视频。
让我们来看镜子的现实面:衔接上文情节——终于,《黑镜》特别放送在NetFlix平台于2018年12月28日发布(同样是在圣诞节前后,同时,28日是人类历史第一部电影放映的日子),新颖的观众互动式观影,作为交互式的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操控主人公与其穿越式互动。但是因为剧情太过简单等等原因,这部《黑镜》广受影评人诟病,作品口碑便急转直下。这几天看着一直崇拜的剧集在豆瓣的评分从原来的9分神坛上一路下滑到7,烂番茄从100%到70%。不得不说,这情节甚至就是黑镜故事轮回的本身。也就是说,《黑镜》的故事还在继续!!!我在想,面对这几天《黑镜》口碑急转直下的趋势,如果我是一个没有看破人生的编剧的话,心情想必也是如同男主角斯蒂芬在得知自己心血得到苛刻“测评人”的差评之后一般极度复杂……说不定还要发愿——“劳资要再写一次!”
让我脊背发凉的是,观察本剧在各大网站上接受到的差评言论,与剧中苛刻的测评人用的词语,几乎也做到了一一对应!!!
对比一下现在对本剧的评价
(也许截图不清楚,可以到豆瓣评分下面看)你们发现什么了么?简直一毛一样!!!
也就是说,作者完全知道这样的作品在发布之后会招致什么样的评价!这简直就是故意的嘲讽!这也印证了作者在最终交付作品的结局时,“五分”对白里的那段话:“做完了,交付了,全完事了。我之前一直想给玩家太多选择(但是这也会导致作品无法完成),所以我回头去除了许多选择。现在他们以为有自由意志,但其实结局是我来决定的。”
编剧做到了,他不仅控制了玩家的选择,还控制了玩家的评论,甚至是市面上的所有评论!甚至把评论的内容都帮观众/影评人们提前写好了!无论是豆瓣还是哪里,各类影评人看似“自由”的评论,其实仍旧在编剧的魔咒之下!也正因为观众的互动过程和影评人的无限抨击,成为了补全完整剧情的最后一块拼图。而这部分真实世界的剧情,不仅完整,还比屏幕内的那部分剧情选择还要复杂和精彩得多——因为,接下来的剧情完全就是你的生活。无法回退,而且不可控!——黑镜的世界再也不是对未来的担忧,而是“令人担忧的未来已来”……
无意中竟然还发现类似的新闻,看来,《黑镜》故事在“看似简单”的互动式观影之后,剧情仍旧在现实生活中运行……
《黑镜》主演因负面言论退出推特:为心理健康考虑_娱乐频道_凤凰网 《黑镜》主演因负面言论退出推特:为心理健康考虑
一旦读懂编剧的意图之后,再回顾这部《潘达斯奈基》就很让人感到十分害怕了。
黑镜,就是指我们现代科技给我们造就的眼前的这块屏幕。回头看镜子里(我们的屏幕)的那部分剧情,真的是简单剧情么?这剧情的路径简直就是现实中编剧制作本剧时的所有内心斗争……如同浸润在镜子中时,镜面会自然而在地产生对称影像:
可以看出,本剧设置的剧情与当下生活之间充满着对应,如同那对称的影像:
1.编剧为了出作品几度濒临崩溃(剧中的男主角为了完成作品也是这样)。
2.总帮倒忙,甚至说不定还会监控你,烦人到恨不得杀了他但杀了会坐牢的产品经理(剧中男主的爸爸也是这样),影片的结局就是两个人之间只能活一个23333。
3.言辞和品味都相当苛刻的观众和影评人(对应剧中的游戏测评师恶评百出)
4.只会给你deadline的NetFlix公司老板(对应游戏公司的老板),圣诞节必须发售(剧中游戏也是圣诞节发售),最多拖一两天。
5.编剧不忘担忧一下当下开创新模式的NetFlix公司(对映着一旦有什么闪失例如拖稿/员工罢工/销量差劲/甚至员工吸毒……说不定就会破产的游戏公司)
6. 以之前NetFlix旗下的各种神剧为代表,虽不完美,但哄的好苛刻观众,拥有人生巅峰的作品们——也可能指先前的黑镜系列(对应那个优秀但似乎看透红尘走上人生巅峰的的天才程序员科林的作品)
编剧的内心路线想必和故事中男主角的想法类似:
1. 创作过程中要想做出面面俱到的互动体验,工作量复杂度将会指数级增加,必然引发作品整体瘫痪影响剧集拍摄。
2. 如果无限制地增加二元选择,会让观众和制作团队同时濒临精神崩溃,掉到所谓的“洞里”。从参与选择的一刹那开始,你就进入了这个轮回地狱。什么都不选反而会走出迷宫。
3. 任何一项细微改动都要花费大量时间,NetFlix公司(对应剧中的游戏公司)等不到作品发出,剧本就会流产。
4. 所以,剧情线路到最后只好尽力简化,方便你我他。(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选择其实并不会改变剧情走向)
5. 退而求其次,完成任务为主,至于故事线的丰富度,差一点就差一点,牺牲了故事的复杂度才能完成作品。
6. 反正你们观众这么苛刻,之后看到了必然会失望地打低分。
7. 为了证明上面一点,我连你们要怎么骂我我都全写好了。
8. 要想达到理想的5分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告诉那些吹毛求疵的人,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
即表明了作品的意图,也表达了自己创作过程的心路历程。一箭好几雕。除此之外,电影剧情还钻出了屏幕!写到这里,我突然倒吸一口凉气:看着那些不知道多少在电影发布日之后试图“打”出完美结局的观众。那些抱怨剧情简单,陷入剧情循环黑洞的观众。那些毫不客气给出极度差评的观众。那些试图领略所有结局的观众。看似在自由发表意见,但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作者的控制中。
这是本集的内核,即对数字生活影响现实世界的担忧已经到来,那黑镜中的怪兽已经在我们之中……
有多少人,内心一直都有一个如此“看似简单”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小理想,最好实现财务自由,然后让全世界给他一个“简直完美,无可挑剔”的评价,即便评价的条件是如此苛刻与残酷。这些年,成功学引导着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向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惜一切代价的“奋斗”,到头来却丢掉了最重要的“人性”。
作者试图告诉我们,达到那个“简单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有太多看似无关紧要的选择让我们改变自己最原始的初衷。即便有些人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鱼和熊掌依旧不可兼得。要么接受零分,享受自己的安宁生活,或者接受五分,把自己搞的支离破碎。尤其是,做出选择之后,又有多少人会对另一个选项不能释怀,恨不得可以回到过去,通过另一个“不一样大”的选择来活出一个“大不一样”的人生。《黑镜:潘达斯奈基》用看似2的n次方种路径和n种BadEnding试图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有很多选择,即便在修改之后,人生也仅仅是“不大一样”和“一样不大”的区别而已——细节虽有不同,但结果没有太多的变化,甚至会更遭。只有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就不会沉溺于各种选择以至于不能自拔或解脱。
现在的交互式娱乐方式铺天盖地,看似都符合我们“自由选择”的内心需求,但殊不知自由之下便是设计者的圈套。人类长期接触电子产品,大脑便逐渐被程序性的二分法驯化,太多的“确定性”让我们认为这就是世界应该有的样子。看不到镜子后面的那个怪兽,久而久之我们就习以为常。生病一定可以治好,表白一定有回应,付出一定就会有回报。但这不是真实世界的常态,数字化的世界毕竟最终也无法代替真实的世界。生活也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必然,一切皆有可能。达到目标的路会存在,但绝对不与看似自由意志下人为设定的那条路径完美重合。实际上,影片本身的互动方式也把答案隐含其中……如果十秒之后不做任何选择,那么系统自动会给你选出最好的观影方式(甚至会在5秒之后帮你消除掉一条选择),虽然有些彩蛋需要多刷几遍。但第一次就妄图“控制全程”,反而不会让你有完美的观影体验。越是急于追求完美结局,就越容易在无限的轮回折磨中越陷越深,按剧中的说法就是掉到了“洞里”,是一件极度可悲的事情。给出差评也是必然。公交车上的二叉树标志(白熊里的那个标志)后面写的是no future(没有未来),编剧借用这样的方式提醒着观众,紧盯着二叉树是看不到未来的,也看不到剧情真相的。
因此唯独这一次,我庆幸我看的盗版是系统默认选择版,以外地免于编剧带来的无限轮回惩戒,吃豆人一般的无限地狱之苦。越想控制就越被控制,我更不敢评价电影,我只能反思总想找到控制感的我们,更多的是反思自己……然后脊背发凉……
遍历了全部分支。形式远大于内容。除了高清拍摄之外,你告诉我这跟早期的文字/真人冒险游戏有什么不同。meta-game 人均玩弄第四面墙,第四面墙已毫无新鲜感可言。以为会有大量不同选择来决定你走入哪个结局和每个角色的命运,实际上是一条主线和许多短短的分支,你看完分支还要逼着你回主线继续走。假选择和环,不是选择。逻辑简单,缺乏复杂性。拜托主创和部分观众去玩玩日式 avg,质量效应,龙腾,史丹利预言,看看同类型游戏10年前已经发展成了什么样子。左选右选都让主角更惨,然后向我抱怨没有自由意志,我永远可以帮你把网页关掉呀。然而只能通过关闭网页体现的自由意志,与一部线性没有选项互动的剥削电影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
《蝴蝶效应》+《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源代码》+打破第四面墙。男主角斯蒂芬·巴特勒以为自己在控制自己的人生,其实是我们在帮他做选择;我们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其实也是被耐飞牵着鼻子走。有些选择只能改变事情发生的顺序,并不能改变结局,该来的总是会来。结局早有定数,不管如何选择都逃不出这个迷宫。就像你往河里扔一块石头,最多让河流泛起圈圈涟漪,但河流终究会归于平静。PS:耐飞为了打击盗版、让大家支持正版也是操碎了心。PPS:还是奇异博士厉害,能看到14000605种结局。
2.5 欺负2018没人看《罗拉快跑》了吗。。。
奈飞开创了互动剧新纪元,这样烧脑的黑镜剧情仿佛像是在玩游戏,让人停不下来。这个是下载和盗版都无法满足的体验,在2018年快结束的时候给黑镜主创和奈飞跪了。就算是90分钟的电影,自己慢慢去探索也可以玩到几个小时。中间的彩蛋真的太棒了。
在Netflix看完之后有一种哑口无言的感觉。可以说是《黑镜》最好看最震撼的一集。观众在新颖的选择形式下融入剧情,你以为你扮演上帝戏弄他人,最后却发现自己成了本片所讽刺的人。《白熊》符号和《金属头》的封面壁画多次出现,甚至在后半程的观影过程会觉得自已已经陷入《白熊》那样的罪恶循环中无法逃脱。在一次次的选择当中亲身体验了一把“平行世界”。
这电影有毒就有毒在,不管你选了哪条路都会好奇另一条路是什么结局。
什么互动剧的先河啊,肯定是游戏玩的太少了,这种模式的游戏(说是游戏其实也算是电影)多到数不胜数,对于本死宅来说已经审美疲劳了,竟然没有和科林组队打破loop,还想着什么再见到科林,结果那条线就一点点,失望
JFD分尸五星(HE)->杀科林流产->科林跳楼PACS2.5星->PAC五星(HE)->埋尸流产->(没办法了只能选Netflix硬广)片场->穿过镜子->TOY杀死童年的自己(True End) 所以不管怎么选,决定结局的都是Netflix自己而不是拿着遥控器的我。被Netflix摁在椅子上还得耐着性子一遍遍地听它说教,体验很糟糕。
OH MY FUCKING GOD 简直了 一部无法盗版的片子。看到最后在想 如果电脑的摄像头忽然打开 观众们的脸都投到他的电脑上 就真他妈的美丽新世界了 NETFLIX IS WATCHING YOU 老大哥 太神了
形式大于内容了...既然是要互动式选择干嘛要有对错啊 好多次让我返回重选 另外这个metaphor本身也让我觉得被表达的过于直白和简单了 要深挖作为游戏娱乐性太差了 作为电影的话也太粗糙了 只能算是一次尝试 三星都是冲这个形式给的P.S. 我选出来最后的的结局是 主角找到了兔子和母亲一起上了火车 主角长大之后的情景就是在咨询的时候睡着了然后死在梦中
选来选去玩了好几遍都是各种不一样的烂结局,气炸!另外因为是游民很负责任地说一句,游戏电影化才是未来,电影游戏化应该是闲得蛋疼,不过能赚到大家的眼球奶飞你还是赢了。PS:想看真正的多结局交互电影还不如看《底特律:成为人类》之类的游戏视频,起码剧情比这个好多了。
网飞泄露天机:被政府控制,被资本控制,被精神病控制。请任选其一。
我知道为什么做成互动了,是因为这剧本真的太,,水了。。。
到后来就是只想快点看完不想玩了^_^
netflix选项的彩蛋真的是笑死我了,网飞这回玩的很牛逼啊
无疑是非常失望的,剧情本身相当无聊,没有任何脑洞。全靠形式——观众选择剧情走向。然而,大量微不足道的选择(主角听哪首歌之类的)以及同质化的选项(扔掉药或用水冲走),以及很多选项直接就进入dead end再让你重选。交互体验很差。最后用主题来自圆其说——你以为你掌控着全局但其实你并不。我不买账!
迄今为止《黑镜》系列最差的一部,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这种互动类型的电影、剧集还是书——对包括《双峰》《S.》都出过互动的、可以自己参与叙事、挑选不同走向的书——都无法造成什么颠覆。好故事,被作者确定走向的好故事才是永远的主流。我不相信这样的噱头会有效果。它永远也无法成为电子游戏,就像电子游戏永远也无法成为电影。
换了50个梯子总算能玩上这游戏了TAT。我甚至在Netflix里看Netflix。我们以为有自由意志,其实结局是网飞来决定的。
当一个观众(比如我)尝试遍历所有选项和结局时,从始而终的故事连续性就被打散了,有点像遍历迷宫所有出口的琐碎尝试的集合,穿行一座迷宫的乐趣就因此打了折扣
最近的公众号标题我帮你们想好了“我们花了20小时,替你找出了黑镜的123456种玩法”“看不到互动版黑镜?看这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