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雏菊1966

DVD

主演:伊特卡·采尔霍娃,伊万娜·卡尔班诺娃,Julius Albert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6

 剧照

雏菊1966 剧照 NO.1雏菊1966 剧照 NO.2雏菊1966 剧照 NO.3雏菊1966 剧照 NO.4雏菊1966 剧照 NO.5雏菊1966 剧照 NO.6雏菊1966 剧照 NO.13雏菊1966 剧照 NO.14雏菊1966 剧照 NO.15雏菊1966 剧照 NO.16雏菊1966 剧照 NO.17雏菊1966 剧照 NO.18雏菊1966 剧照 NO.19雏菊196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雏菊196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开始于两个都叫玛丽的少女(Jitka Cerhová 和 Ivana Karbanová 饰)的对话:没有人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于是两人决定:我们也要变得越来越坏!玛丽一号喜欢和老男人约会,在他们吃饭的时候,玛丽二号会突然出现,旁若无人地大吃特吃。玛丽一号把老男人送上火车,老男人以为她会陪着他,火车开动,她却下了火车。玛丽二号在一个收藏蝴蝶标本的男青年家中,用他的标本遮住自己身体的隐秘部位。她们在夜总会里捣乱,最后被赶走。她们无意中闯入一个没有人的宴会,开始肆无忌惮地享受美食.....本片献给精神生活一团糟的人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对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鲁邦的女儿2019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2001行尸走肉第四季歪爱时代第二季因为爱你肯医生第二季大宋探案局摩天轮阑尾来电惊魂2006藏身之处 第一季死亡契约南洋奇缘双峰:与火同行泡妞大师13分钟2021长发公主的诅咒2顽皮后卡比我们的天堂来自深渊 烈日的黄金乡举证责任天定情缘索妮勇者无惧1997爱情傻瓜朱丽叶与魔鬼

 长篇影评

 1 ) Sedmikrásky

影片开始于两个都叫玛丽的少女(Jitka Cerhová 和 Ivana Karbanová 饰)的对话:没有人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于是两人决定:我们也要变得越来越坏!玛丽一号喜欢和老男人约会,在他们吃饭的时候,玛丽二号会突然出现,旁若无人地大吃特吃。玛丽一号把老男人送上火车,老男人以为她会陪着他,火车开动,她却下了火车。玛丽二号在一个收藏蝴蝶标本的男青年家中,用他的标本遮住自己身体的隐秘部位。她们在夜总会里捣乱,最后被赶走。她们无意中闯入一个没有人的宴会,开始肆无忌惮地享受美食.....本片献给精神生活一团糟的人们。

 2 ) 这部电影献给精神生活完全混乱的人

<图片1>

电影《雏菊》的开头,是一段将齿轮运动与投弹、爆炸混剪的影像,齿轮、规则、律法、文明,与爆炸、战争、罪恶、毁灭混合在一起,就是这个世界的总体真相之一。紧接着,两个都叫玛丽的少女出现,她们说话、动作带着机械扭动的声音,像机器人一样对话、宣告:

-连工作都没有
-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什么都不会做

-你在干什么?
-做一个处女,我像处女,对吧?我是一个处女
-明白了
-你明白了?
-没有人明白这些
-没有人理解我们

-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堕落了
-你说的"一切"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切
-这世界上的一切

-你知道吗?在一切堕落了之后
-然后
-让我们
-也
-堕落
-是的
-好

<图片2>
接下来整部电影,都在记述两个玛丽如何去做堕落的事:欺骗男人、偷钱、捣乱舞会、放火、暴饮暴食、剪碎、糟蹋晚宴等等,电影艳丽的色彩和无逻辑地蒙太奇剪辑,非常随意地、碎片化地表达这些,像一个荒诞、大胆、凌乱的梦幻故事。

《雏菊》的导演薇拉·希蒂洛娃是捷克新浪潮的重要作者之一,这部电影的超现实、达达、跳剪、政治讽刺、隐喻、实验性等等风格,极具东欧氛围(一完成就被政府以“浪费食物”为名禁映),关于这些风格已有不少解读,这里就不再重复。今天主要想说它的“混乱”。

<图片3>
剪辑方式造成的叙事“混乱”是最直接的,仿佛说了一段故事,但构成故事的片段有实有虚,时间关系也很模糊,场景转换随心所欲,让习惯线性故事的观众感到费解。电影的每一处细节都若有所指,但拼接起来却不知道要指向什么。这种“混乱”的高潮是两个玛丽用剪刀互剪对方的时刻,电影变成了华丽的碎块拼布模样,身体、物件、背景都被“剪碎”洒满画面。

玛丽们无节制的破坏行为,让他们所处的空间中一切都变得无比“混乱”:骗得衣着光鲜而心怀色欲的绅士们阵脚大乱,饮酒捣乱破坏了咖啡馆的音乐会,偷入宴厅放肆糟蹋奢华的餐桌,暧昧又弃之不顾让爱上玛丽的标本收藏家痛苦不休,点火烧掉住所的布带悬条……这些混乱呼应着片头闪现的爆炸景象,比喻了这个世界从细部到整个的糟糕模样。

<图片4>
两个玛丽宣告了整个世界、一切东西的堕落,走进虚无、无聊,释放了存在、行动的意义,她们因此进入高度自由带来的精神“混乱”。而她们的每一场小破坏、小糟蹋,与战争及其恐怖的爆炸和摧毁,即便规模不同,而本质并无区别,无外乎混乱导致破坏与破坏导致混乱,以及个体意志与人类社会这同一物的两面性而已。

<图片5>
这部破碎而混乱的《雏菊》,是一则生动、敏捷的寓言,从头到尾都在提醒着人们,文明的堕落在反复发生,我们离虚无也仅一步之遥。

影片的结尾,字幕配着枪声出现:“这部电影,献给精神生活完全混乱的人”,这部电影也献给了整个人类世界,每一个人都是受献者。

<图片6>

 3 ) FIFF12丨DAY3《雏菊》:独属于她们的破碎浪漫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雏菊》,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天使女孩们放浪狂野的评价了!

George:

垃圾世界中和美好电影。

蹦擦擦:

当叙事不再重要,只剩支离破碎的浪漫。

野凡:

这部影片即使放在今日依然十分先锋前卫。

supremacyacron:

这部电影献给那些精神生活完全错乱的人。

蝠蝠: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更何况是两个落入凡尘的天使怪人呢、、、

果树:

这部电影证明了纯真与邪恶,放纵与秩序,多彩和无味,堕落与进取,都可以是同义词。

法罗岛帝国皇后:

神作神作神作,色彩、布景、构图、镜头上能超越《雏菊》的寥寥无几,意识流视听极致的同类电影越来越受我青睐,例如《石榴的颜色》,不用动脑单纯的电影享受。

土:

回味起来,影像风格是极其大胆的。生活周遭运转起来的逻辑被抽空、被童话化。电影重造的现实已经毫不重要了,因为观众所见已从主角与导演一起毁坏、无视、玩弄以及(视觉)欺骗变成一场纯粹的影像魔术。

曲有误:

视觉上很具有冲击性,我们堕落是因为证明我们存在过,失控的秩序碎片化分散,水里的木棒抓不住,碎片也不可能复原,混乱的精神生活也不会骤然重建,构图,色调,剪辑,镜头都很厉害,洋溢着灵动不羁的光彩。

sparrow:

片头两人消磨时光时的骨骼配音很奇妙,即已昭示了精神迷惘且堕落之少女的生活。实验性的捷克新浪潮,同时女性视角的世界也独具先验性,欲望、麻木、冷漠、嬉笑、厌恶通过鲜明而迷乱的色彩展现出一种特定年龄阶段的游戏人生与轻佻之态。

Pincent:

可以理解成一部带有许多音乐和肢体元素并模仿基顿默片的女性喜剧,尽情地释放生命力和食欲,时尚、自由,并反抗男性凝视的视角,带着毁坏、拆剪一切的姿态,“什么事情我们都该试一下”,而结尾尽情堕落后依然是被捆绑、服从某种规则的。

盆满钵满赵+: 画面真美。 想证明自己存在,所以选择去堕落,如何去堕落,通过各种方式去骗吃骗喝。 片中破碎无处不在,滴答的打字机,爆炸声,混乱的残羹剩饭,各种细碎的图案…伴随着不明所以的细碎语言呼吸,纵然画面那么美,也产生一种强烈的生理不适感。 而把破碎的一切拼凑放回原位仿佛可以将一切恢复,短暂休憩,依旧世界崩塌。这个片子真的是献给精神世界完全混乱的人吧。

子夜无人:

“我不能总是考虑新鲜玩意” “我们可能得考虑更糟糕的生活”。布景、色彩、剪辑共同达成惊为天人的视觉体验,两个女性之间所有的对话和行动,都在尽情燃烧一种极度天真下的旺盛生命力。她们在用本能一样的放纵去诱惑男人再推开男人、降临晚宴再摧毁晚宴、享受艺术再剪碎艺术、践踏规则再重建规则。当破坏感达到顶峰的时刻,那盏施华洛世奇水晶吊灯骤然陨落,它变成了我们精神世界里平地而起的核爆。你看吧,快乐是一瞬间,幻灭也是一瞬间,唯有因我们的挥霍而留下的灾难会成为人类记忆中的永远。

Bob_Chow:

捷克新浪潮。行为逐渐重复,在相同母题下的诸类疯狂的绚烂的影像之间不断表达的只是拥有细微区别的符号,然而影片剪辑节奏之快导致观众仔细区分符号意义的时间不足(符号不因其指代物产生意义,而是在某一体系下的差异性)。战后捷克社会的衰老,人们的离去,离去一个堕落的却单纯的形象,不断在火车站送走,具体的人总是孤单,但是规矩总依旧存在,直至最后仍需依附。战争的炮火是开端更是节奏,灾难与革新总是以类似的模式被表达。不畏惧凝视的回望已经足以构成挑战,参照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吞噬和吸收,剪短,都是割离的尝试,但依然是窗内的世界,聚光灯下的牵线木偶(吱呀吱呀的声响),没有逃脱。时间和结构弱化,纯粹的影像但是却大量渴求解析,除非仅作为欲望化的充斥性癖的审美,那么必然是成功的。

#FIFF12#DAY3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我们一起堕落吧

任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部满是噱头的电影——以“浪费食物罪”在捷克遭禁仅一年旋即解除,捷克新浪潮杰出代表;被法国左岸派嗤之以鼻,戈达尔评价其“无政治意义,动画般幼稚”;更扣有林林总总的诸多帽子,达达,超现实,政府虚无云云。

遑论影片本身,同样也很有趣。该片上映于1966年,放到现在也毫不过时。不消说模特出身的导演展示出不俗的品味,夸张的妆容前卫的服饰,精致的布景与装置艺术;不消说个人风格极强的镜头语言,构图与取景,目不暇接的跳接、蒙太奇和或单色或撞色的滤镜,偶若神来之笔的长镜头;亦不消说俯拾即是的隐喻,包罗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女权,乃至大家最喜闻乐见的两性暗示——单说说这故事,仅凭两个滑稽颓废的娃娃便能轻而易举地吸引你的眼球,让你作为参与者陪着她们懒散游荡,陪着她们肆意捣鬼——而后又能作为旁观者,站在道德审判的高度上,看她们自食恶果,祈求你的宽恕与谅解。

她们叫玛利亚,带上花环就要做圣女,却偏又行为乖张——无聊到见旁人堕落,便也自己跑去摘下善恶果,“我们去堕落吧!”

她们摘掉花环扔进水里,抛掉社会的刻板印象,大吵大闹,大哭大笑。

她们大闹夜总会,戏弄侍者,叨扰邻桌的客人。她们一唱一和地戏耍男性,并不在意别人是真情或是假意。戏耍得又如此敷衍,总是这么两个桥段——一顿大餐和一场道别。抽烟和性解放,这些刻意的行为展示,似乎与女权主义的发展历史巧妙的融合了——历史上的女权者们不也曾刻意用这些来宣示自己也拥有和男性同样的权利?

金发玛利亚也犹疑过,在床上重新铺上草坪,摆好花环和青苹果,布置成伊甸园模样——我们似乎也不能责怪她——跳出了舒适区域,众人的白眼让她疲惫不堪。

从急速行驶火车上看向后方的铁轨 奇妙的光影效果,如水晶折射出七彩光芒

生活的热闹永远只是一时的,在第五次火车站的挥手告别后,她们决定改变,要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

她们泡在浴缸里的对话很有意思。怀疑食物,怀疑一个鸡蛋的名称——“为什么要叫做鸡蛋而不是别的什么呢?” 怀疑爱情——“为什么要有爱情?”“为什么人们会说我爱你“ 怀疑自我——“谁来告诉你,这是我们?”“谁来告诉你,你真的存在呢?”“这就是我想不明白的。”这三个问题,由词语本身、与其他词语的联系,再延异到真实的本质,每一个概念指向另一个概念,籍此取得定义以至无穷无尽,解构主义的发问逐步深入,层层堆栈。

不断认识自我,彻底打破然后重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她们挥舞着剪刀把对方剪得支离破碎——最后只剩下两颗头带着狡黠的笑容,在空中互相碰撞着。“你烦恼吗?”“我一点也不烦恼。”这是化用了达达主义诗人Tristan Tzara的经典案例,把报纸上一篇文章的字词分别剪下来,随机排列分行即成诗——一首独属于你自己的诗。这更体现了解构主义天生叛逆的品格: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本身,反对僵硬封闭的总体体系,反抗传统权威的压制。

不破不立,她们的女性意识真正的觉醒也是由此开始。

于是便有了更加肆无忌惮的破坏——她们偷偷跑去华丽的筵席,大肆饮酒,大快朵颐,穿着高跟鞋爬上餐桌,踩着食物跳舞,爬到水晶灯上荡秋千似的荡啊荡着。

这样超前的女权主义,岂能被世俗容忍——上一秒还在水晶灯上逍遥,下一秒就被抛入了水中。在水中挣扎着,看着岸上的人伸到自己手边却不肯让她们握住的木棍,她们屈服了,恳请世人宽恕她们。

她们裹着一身报纸——就像是被主流思想所束缚着,去清扫杯盘狼藉的大厅,“快乐、勤奋又听话地工作着”。然而她们又能做到如何?真能如她们所言,“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会重归井然有序”?破碎的盘子再怎样也无法重新拼凑起来,男权社会的光鲜表象已被撕了个烂碎,再怎么修复也只能剩下百孔千疮。

竭尽全力地补救后,她们并排躺在桌子上,反复地说着:“我们很快乐”“真的很快乐”,我却不知道这话是在对谁说,是自己,还是审判者?

试图讨好男权社会,试图麻痹自己思想的她们却又盯着吊灯迷茫了。

“这些都不重要。”她们如是说。

真的不重要吗?是自我麻痹,自我嘲弄,还是自我意识的崩塌?

她们最终是被什么摧毁的?是轰然坠下的巨大的水晶吊灯,还是男权社会的思想压迫呢?

可她们再也没有发声的机会了。

原来这个荒诞无稽的喜剧,包裹着一个这样悲伤的故事:两个女孩女权意识觉醒,试图与这个世界抗争,却又人单力薄,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由衷地赞扬捷克政府当初的明智:计划经济不能带来期望的丰收,观众在看到两个无耻的美女挥霍无度后,又怎能不想起他们的辘辘饥肠?“浪费粮食”是个似是而非的理由,但那些危险的隐喻是永远无法摆到台面上来的——这只会助长反抗思想的传播。政府不愿看到滋生出更多的不满。

【后记】

起初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有趣亦有内核,反反复复地,一点一点地分析,愈发地着迷于那些隐喻。也怕自己或有分析不到,或有过度解读的地方,但是误读总归还是要比人云亦云强吧?

成文不足两千,却也是下了点功夫的。研究镜头语言,哲学,宗教,艺术(自知对文中提到的学派观点认识也许并不正确)不提,就连一闪而过的蝴蝶蒙太奇,也让我增长了些有关蝴蝶的品类与生活习性的知识。

女权与解构,这样两个大题目,让我写时诚惶诚恐、如芒在背,倘若丢开不写又坐立难安、如鲠在喉。我平素怠懒,宁插科打诨也不愿严肃讨论些什么,即便这样,我也会有想要发声的冲动。在运动员进行曲的旋律中(片中插曲),在昂扬激荡的情绪中,在表达欲和畏惧心的碰撞中,我文思如尿崩地写完此文,真是畅快极了。

希望籍此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两个颓废娃娃——我心目中真正的圣女。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对双胞胎玛利亚,但愿你的女孩儿们比我的更好些。

感谢你的阅读。

 5 ) 在虚无中暴食

我猜每一个有暴食倾向的人看到此片都会打心底拍手称好,因为这两姐妹简直神复原了我们这些人的日常状态:疯狂贪婪食物,而后又在堕落后感到无限的懊悔和空虚,接着下定决心好好做人,勤奋工作,周而复始地在这个过程中一遍遍循环……

有暴食倾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正常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内心巨大空虚又需要填补,这时食物就成了填补者。正如影片中这两个混乱姐妹,她们不断询问自己是否存在,一切是否存在,当肯定世界已经走向堕落时,她们也选择以堕落回答堕落,她们戏弄男人们的感情,偷别人钱包,大毁宴席,在舞会上搞破坏,每一件事与每一件事之间你找不到任何逻辑和理性,而食物在这里,本质上已经超出生理需求或者美味享受的需求了,食物成为堕落本源的象征,是人内心虚无的体现。

同时,配合着导演的各种滤镜和蒙太奇、超现实镜头,更将这种混乱推到一种令人称叹的地步,我们跟着两姐妹一会儿在泳池,一会儿在卧室,一会儿在餐厅,一会儿在草地,一个多小时的片,完全不知道她们在干什么,只看到她们不停地吃,在吃的空隙间来几句摸不着头脑的对白。整部影片如同夜间做的梦,超现实的画面却实实在在表达了我们所处现实的空洞和荒谬,尽管此片是60年代的片字,但放在当下看依旧能引起共鸣,互联网让世界互联,却让个体和社会越来越原子化,价值观看似包容却实际越发单一,各种综艺网剧段子八卦持续轰炸我们的眼镜和耳朵。我们对信息暴食,对娱乐暴食,对资本暴食,但依旧无法解决自我的存在问题和虚无感受。

回到影片结尾,疯狂姐妹躺在收拾完残局的长桌上,一遍一遍地说着“我们很高兴”,似乎将一切打扫清理完毕后,明天就是新的开始,她们真的可以勤奋工作并感到快乐吗?真是这样吗?

 6 ) 鬼马!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堕落了

你说的一切是什么

就是一切

我们堕落了不是吗

而且我有工作,做个傻瓜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五秒转的时光列车太酷炫太惊喜了!

鬼马的太有趣了(两个人一黑一白,一个墨绿一个薄荷绿,一个格纹一个波点,一个短发花环一个双马尾,一起烧房子,泡牛奶浴,在草地上打滚儿,剪衣服,互相丢蛋糕)把蝴蝶标本与女性身体的私密敏感部位相结合

你不属于这个世纪

我一定是爱上你了

 短评

看的人头疼,前半个小时还能有耐心把牛逼的摄影截下来,到了后半个小时就真是...... 跟雏菊沾边的东西果然正常人不能理解,两个傻逼少女的声音快要穿破我的头颅了。看的时候不禁在想我那位黑白色盲的同学看这片会不会控制不住骂爹

5分钟前
  • 森暮
  • 还行

导演显得太聪明,演员显得太蠢,会让电影蠢得或者聪明得使人难以忍受。这是各地所谓新浪潮最大的弊端——不够谦虚。

7分钟前
  • 孔迩
  • 还行

完全先锋派手法拍成的“剧情长片”,却难于纳入先锋派的谱系(这儿有个大弯子要绕哎),这片儿搁在60年简直潮爆了~

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感觉先行,大道自解。逻辑、故事皆不重要,“好玩”才要紧。两个不良二逼欢脱少女,用极其轻浮且放浪的方式,破坏、摧毁、消解、挪揄社会的规制。什么理由?没有。说不出来。不要这么严肃。想起《局外人》,她们是捷克的「局外人」,用身体欢娱道德,以堕落寻求快感。女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隐喻说有也行,却比较牵强附会。导演仅是想拍一群精神混乱的人,她们正好是女孩。虽然没有逻辑和故事可言,我还蛮喜欢的,可能我内里也有这种邪恶之花吧。

13分钟前
  • 常月琴(喜偷乐
  • 推荐

最喜欢的两个镜头是阉割的暗示和互相将对方剪成碎片,结尾她们俩在水中抱着柱子(阳具的隐喻)呼救徒劳地试图重新回归秩序,精神生活混乱的夜里看这片令人感觉悲哀。ps一种斯拉夫语言居然被讲得这么嗲(但是做作的天真和娇嗲也是挑衅姿态的一种)

15分钟前
  • 兔狲啊
  • 推荐

电影本体层面上的一种暴力美学和破坏欲,动作的韵律令人想到某种基顿式的机械感和卡通感,结尾甚至还耍起了特技,非常可爱;友邻说影响了里维特,确实哈,不过感觉里维特吸收了这片里的最精华最纯粹的地方,尤其体现在《席琳和朱莉出航记》中。

19分钟前
  • TWY
  • 推荐

跟《水牛城》一样,这部也让我有疯狂截图的欲望,每一帧都想收藏。

21分钟前
  • 力荐

9/10。神作!剪辑碉堡,画外音碉堡,仿默片云云,视觉系流光溢彩,趁着青春干尽各种疯狂事,表现无政府主义必死。心想导演绝对是个逗逼,片尾字幕打出来时笑得前仰后合了。。。大致看了下豆瓣短评后怒打五星!谁说电影一定需要故事的?人家形式主义者肆无忌惮玩地玩结构、直捧电影阐释理论照样牛!!!

23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看得我整个人都精神混乱了...呵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捷克影史十五佳NO.13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Collage.既然世界这么坏,我为什么不能坏。无论是浪费食物还是鄙视男性,恣意妄为的背后,不知是自由意志的骄傲,是掩饰不住的空虚,还是证实自己的存在,或就是精神混乱的展现。有几段还是颇为精彩的,两个女孩在餐厅和沙发上的对称/不对称构图,火车的超现实色彩,被剪刀解构的人,电梯小口中的窥伺,餐桌上的时装秀,破坏囤积的美食以及报纸裹身吊灯坠落的隐喻,还有奇特的音效。1960年代的东欧能有如此尺度,令人吃惊。

28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玩得很过瘾,几乎不讲任何逻辑道理,布景滤镜艳丽色彩自由变换,让人目瞪口呆。人物不开口还算可爱,说话一秒智障。但是!这对姐妹不就是pop team epic吗!!!结尾扔蛋糕处还出现了名台词!!!

29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捷克新浪潮代表作,不羁而放纵,漫溢着毁灭、破坏、亵渎与解构之力。1.大量的碎片拼贴(不论是叙事形式还是内容元素,如室内墙上的拼贴画)和高速剪辑,不时插入的密集同主题照片快剪或单镜头内的照片堆叠。2.两种对传统电影空间的破坏游戏:匹配剪辑(动作或视线)时骤然变换空间,打破连贯性;同镜头或同空间内变换不同滤镜(同戈达尔)。3.炫彩特效镜头:飞驰火车后的铁轨。4.在两位堕落少女恶作剧或捣乱时搭配古典圣洁之乐,颠覆道德与宗教。5.首尾的战争(空袭、爆炸、核弹)镜头为全片定调和点题——集体性的、甚或全人类的恶与破坏欲。6.剪刀是重要意象,先是随意将香蕉、鸡蛋等事物剪成片,直至将双方身体剪碎-拼贴。7.高潮的宴会偷吃、脚踩及互扔食物场景易引起生理不适。8.点燃悬挂纸带,以蝴蝶标本遮体,捆绑报纸衣。(9.0/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8.6;贪新鲜有如娃娃爱天下/浪费他直到花花地球全摘下

33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半夜很困的时候看的,本来以为肯定会看睡着,结果越看越清醒,真是很绚的片子。献给那些精神世界极度混乱的人,呵呵。就是那俩女的不停吃东西,半夜饿得我啊……

35分钟前
  • 小老鼠
  • 推荐

通过两个恶作剧少女的破坏行为来批判战争,高级的隐喻。许多电影是情节的有趣,但本作是作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有趣,拼贴式的剪辑,大胆的色彩,非常理的音效,充满律动的节奏。结局先以明快的氛围让观众共享破坏的快感,再以复原这一行为让我们痛感暴力的徒劳虚无与讽刺,脱离剧情、直接操纵情感。

40分钟前
  • 防寒对策
  • 力荐

片尾说这部电影献给精神生活一团糟的人们,简直深得我心,五星力荐的神经病片

43分钟前
  • 女巫
  • 力荐

超现实的杰作,各种实验手段,在角色上,俨然女版狂人比埃罗。印象中这片被审查机构加以罪名为浪费食物。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捷克斯洛伐克,1966年两个17岁女孩肆意妄为践踏食物,勾引老男人,表达自私敏感女性的深层愿望,和与现实的矛盾,此表现为这个社会被异化的一切使得人类感到远离、恐慌跟空虚的,人制定的规则、道德、政治、工业革命带来的一切都是与人的本身相背离的事物,感谢邹一,D姐

49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很差

瞪着眼睛很仔细地看完了,并没有get到笑点,但是因为姑娘可爱服装新潮,觉得还算悦目(虽然她俩真的糟蹋了很多食物)。大概长得好看的人连发神经都有特权吧。虽然电影看不明白,但是大宸短评好好笑😂 房间如此邋遢的情况下她俩的裙子没有褶,脸上粉很完整,假睫毛也形态完美… 学习了💅

5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10/31/16课上重看,这也许是最好的新浪潮电影之一,由于多数桥段中的社会主义隐喻与讽刺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其内容并非重点,重要的地方是它是对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的检视,突破电影依赖于格式化戏剧故事的限制,通过主题上相关联的镜头语言与视觉元素来构建其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

58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