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只是上街买块大点布,就有人往上面汇报时候
当你只是恰巧在路边看到有辆路过的小汽车就可能被抓去讯问的时候
当你教小朋友们知识。就有军人过来盘问你的时候
当你只是走在路上,路过大使馆,就发现很多人在偷偷的看着你的时候。
这一切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这样的生活,无时无刻的敏感和监视,我会疯掉的
出发之前,妈妈抱着小儿子在看相册。大儿子一边玩小人,一边喊着:“去死吧,叛国贼!”
想起小学时候,班上一个男生总被大家欺负,给他取绰号卖国贼。就因为他姓蒋。
叛国?国是什么?你连自由都不给我,还叫我爱你?
影片开头孩子们合唱的歌词,成人典礼上效忠国家的宣誓,不论妇孺逃跑者格杀勿论的军队,领事馆前白色恐怖的戒严,享受权力又想看西德片的官员,巴不得别人逃不出去的看客……
唯一温暖的是幼儿园老师的谎言。
所谓教育,就是把你变成一颗国家机器螺丝钉的洗脑。若有漏网之鱼,非把你推进手术室摘掉你的前额叶不可。
柏林墙倒了,这头的观众却泪流满面。
这种题材的电影在豆瓣上一定会得高分的,不管它拍得好不好。
还好,这部电影拍得不错,如果它也是《窃听风暴》、《再见列宁》那个时期拍的话,我会给它一样的高分。 只不过,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个叫特朗普的人被我们熟悉了,当然,还有那个读毛选的任正非。 那个叫特朗普的哥们让人忽然意识到,哎,那个灯塔国不是它曾经的、和我们想像中的样子了; 那个读毛选的任正非让人忽然意识到,哎,政治课上讲的东西确实着人烦,但是说得真不错,错的只是它写得忒不接地气。
就像“公知”和“粉红”这两个词,我们都会不自觉的站队,不会去想他们不过是一个只关注我朝消极的一面,一个只关注积极的一面,都是片面的。
苏联已经不能再为自己说些什么了,但还有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在看过《切尔诺贝利》之后会说和我们、和许多其它国家的观众感觉不一样; 东德已经不能再为自己说些什么了,那就真没有人为它说些什么了,他们都成了德国人,他们可以进行各种反思,就像我们反思大清朝那样。
也许你会说俄罗斯人也会拍反思前苏联的电影,是的,但我怎么首先想到的是《绝杀慕尼黑》,或许是它刚上映过吧——OK,我真的想说,感觉俄罗斯对前苏联,与今天德国对东德是不一样的,东德,好像成了一个和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一样的存在。
我没有想为东德辩护,只是觉得听不到另外一面了,它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气球》翻拍自1981年的老片《偷渡人》。当年在真实事件发生不到三年之后,迪士尼就将这个奇迹般的逃亡搬上了银幕。在当时,这部电影被誉为是“迪士尼拍过的最严肃的电影”。不过,因为由迪士尼筹拍,演员几乎都是英国和美国人,主角也是老牌英国演员约翰·赫特。
直到近30年后,这个发生在德国的神奇大逃亡,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德国版本。
1979年,《气球》的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年仅11岁,他在报纸上读到了这则故事,此后一直对其念念不忘。多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本土喜剧卖座导演,好几部电影都是德国的年度票房冠军,04年的《梦幻飞船之惊奇号(第一部)》更是德国影史上的第二卖座电影。但他并不满足于喜剧的领域,反而心心念念地想要将那个儿时的传奇故事再搬上银幕。
为此,他首先是大费周章地从迪士尼拿到了这个故事的德语翻拍权:这个过程几经周折,他多次和迪士尼交涉,都以失败告终,身边人也无一支持他的执念。最后,他还是靠厚着脸皮求助于只见过一面的德国同僚、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的《后天》《独立日》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才终于啃下迪士尼这块硬骨头。
接下来,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来筹拍这部电影——是的,从2013年之后,这位导演就再没有新作推出了。对于这样一位更应该讲求商业利益的前·喜剧导演,这也实在是太良心了。
五年的时间里,剧组多次访问故事主人公的两个家族,也凭借着严谨的态度,得到两家人的鼎力支持。他们掌握了许多第一手史料,包括当时的热气球设计图、缝制热气球的缝纫机,甚至还阅读了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对这起事件长达2000页的报告书。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觉得这竟然是一部技术流影片——影片尽可能地还原了他们当时制作气球的过程,也让你感受到了真·理科生·工程师的严谨和浪漫。
这个在1979年成功登空、并且足以容纳8个人(甚至更多)的热气球高达32米,光是布料就重达150公斤,由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人工缝制而成。
生活在一个重重监视的高压社会,为免引起怀疑,主角们无法随意采购物资。因此,热气球和吊篮之间的连结,居然是用“四根绕上晾衣绳的长棍”制成。
毫无疑问,登上这样一个简陋的热气球,本身也就是在玩命。但对于故事的主角们来说,这却是一场必然的赌博。
如果必定一死的话,死在自由的希望里,总好过死在秘密警察的监狱里,就此销声匿迹,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在电影之外,为了让这场戏足够震撼和真实,导演也做了一个相当疯狂的决定:不使用后期特效,反而比照原本的尺寸,原样复刻当时的热气球,让演员们也登上天空。
有意思的是,本片的男主角,德国演员弗莱德里奇·穆克,居然还患有严重的恐高症,以至于他已经八年没有坐过飞机了。而在片中他扮演的却是稳重的一家之主,在热气球也一直保持镇定,为恐惧的家人打气。(回头再看这场戏也不由感慨,真的是所有人玩命在表演。)
当然,也不得不提到,片中另一个观众们更熟悉的演员——曾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在影片中,他也是让热气球升空的关键人物,将足足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缝在一起的地表最强·裁缝·大师。
即使在这样一部商业片里,并没有刻意渲染政治高压的黑暗和恐怖,依然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细节里感受到,生活在东德,你的生活根本没有秘密,危险无处不在。
一墙之隔的邻居就是秘密警察,言谈之间总不无窥探和控制欲。幼儿园老师会旁敲侧击地从孩子们口中问到父母的近况。
甚至于,孩子们在打闹时也会脱口而出”不准动,叛国贼”这类令人浑身发冷的话。难以形象,他们会被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成怎样的政治机器。
或许就如片头那段惊心动魄的平行剪辑,一边是孩子们满脸童真地站在舞台上歌颂东德,一边则是秘密警察们在枪杀试图跨过铁丝网的同胞。
东德如何,主义如何,不言自明。
诚然,在当时的东德,人民看似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富足社会,主角们也过着中产阶级生活。但这依然只是一座精致的牢笼,美好的生活只是幻觉。
除非选择一生都闭眼做个予取予求的傀儡,否则,就随时可能会被构陷、被揭发、被迫消失。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自由”当然是最珍贵的奢侈品,值得拿命去追寻。
而另一方面,“逃向西德”又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代表着自由,也意味着丢掉过去的一切。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要变得孑然一身、孤注一掷,甚至是变得铁石心肠。
这部分恰好是影片的一条暗线,虽然只用几个细节草草勾勒而过,但足够引人关注。
因为逃,就意味着要舍弃亲情:抛下自己的老父母,甚至他们还可能遭到连坐的惩罚。
也要舍弃爱情:抛下自己的初恋情人,从此再不相见。
“逃”这件事背后有多残酷,与德国一样遭遇了分裂之苦的朝鲜半岛或许更有发言权:
在《我们最幸福》里,一对少年恋人每天夜里偷偷跑出来幽会,在黑暗中手牵手,却不敢告诉彼此,各自的家庭都在密谋脱北。几十年后,他们才终于在韩国相见。物是人非,各自受到生活的蹉跎,年少的恋人之间,也只余沉默与尴尬。
在《平壤水族馆》里,男主角在集中营经历十年苦难,求生的本能让他变得冷酷无情,学会了耍诈、偷窃和阳奉阴违。但正是这份冷酷让他一次次抓住了水中的浮木,最终逃向韩国。他成功逃出后,亲妹妹也因此被扔进了集中营。
但无论他做了什么、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来换取这份难能可贵的自由,我们这些生在太平盛世的人,都注定无权再苛责这些受害者。
因为,在那样严酷的年代,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不幸。无论是凭借怎样的文字或者影像,我们永远也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
今时今日,还有人愿意听这样的故事,挖掘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吗?
这段历史的名字,叫做“自由”。
斯塔西到幼儿园问家庭情况
军人没有及时发现逃亡者而遭到整肃
主角之一无法上大学去学习物理完全是因为他爸在他五岁时逃往西德
酒店大堂的斯塔西
美国领事馆门囗的警察
毕业生宣誓爱国而校长要继续管教他们
布行职员要报警
精神分裂的秘密警察一方面忠于职守一方面又要看西德电视
人们的恶梦
//en.m.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
影片基本上与实际事件差不多。
相关纪录片:
- Netflix「White Rabbit Project」 episode 2, "Jailbreak"
- PBS「History's Great Escapes」(2004)
- BBC「Outlook: Fleeing Communism in a Hot Air Balloon」
幼儿园老师和邻居秘密警察的女儿,就是现身说法版的“你有抬高枪口一厘米的权利”。
4.5星,奔向自由,很燃很感动,关键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一個政權嚴陣以待只為阻止幾個老百姓去別處生活
奔向自由的故事总是迷人
如果一个国家好的让人想离开,那样的一个国家值得爱吗?
我给了5星,因为这么久以来,终于又看到好看的德国电影了。德国人,一场战争一堵墙给了他们多少创作的题材啊!从头到尾我心都是悬着的,最后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真的哭的不行不行。
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
边界如果不是用来外防入侵的敌人,而是用来内阻叛逃的人民,不管其有多么美好的蓝图,也只能证明其体制的失败。一堵柏林墙两边所发生的故事,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但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都很紧张,可观性很强,也挺让人感叹。
硬核 人肉翻墙,沉重又浪漫,很德国
宁愿被判叛国罪,宁愿死,也不愿意留在东德,因为自由比生命更加可贵。感谢幼儿园老师能明辨是非、分清对错,没有赶尽杀绝。
气球,讲述东西德没有统一之前,运用技术人肉翻墙的故事。关于这种墙与自黑的电影,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们总会有种莫名的感触。作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有着十分紧凑流畅的节奏和气氛营造,并且手法得十分成熟老道,作为一个参考,可以与类似电影窃听风云看齐了,当然看之前最好还是把期望值调低比较容易有收获。目测豆瓣预定8分的电影。
北朝鲜有「北逃」,东德有「气球」。历史上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总是这么痛彻心扉。折服于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在冷战时期乘热气球越境也许只有德国人才能办到。就算被一道墙隔为东西两种政治形态,但自己民族骨子里的精气神缺一点没丢,让人敬佩。
竟然又是真人真事!营造气氛很紧张,无论是挖地道、横闯水渠、热气球飞跃还是无奈的攀爬铁丝网,挣脱牢笼热爱自由,是一个智人应有的勇气和追求。
我热爱自由,我想看到灿烂的文学和艺术,我想有一天不再搭梯子,我想有一天电影能够实行分级,我想。。。。。。。。未来的路还很长,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墙倒的一天
他们有体面的生活,但还是无法忍受禁锢与谎言。
你能忍多久?你能等多久?如果都不行,就飞向自由。
又紧张又刺激,又无比感同身受。一个地方对人民好不好,人民用行动来说话
紧张刺激,悬念丛生,配乐大气不过满,节奏感几乎满分,很多情节设置胜过《逃离德黑兰》。虽然除了儿子所有正反派角色都比较脸谱化,但作为主旋律电影能把主题以令人动容的方式传递到观众心中,就非常成功了。彩色的气球,自由的号角,这股力量永远不会泯灭。
依靠工程技术能力争取自由,非常德国了。
你要自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