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侧身躺着的时候,眼泪会从一只眼睛,穿过狭长的鼻梁,流到另一只眼睛里。”或许是因为感同身受吧,这大概是这部电影里最让我动容的情节了。
眼泪是最为直接的抒发感情的方式,那么人们在什么时候会流下眼泪呢?
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深爱的人离去,却无能为力的时候。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小凤由于父母之命和现实所迫嫁给了白毛,他的青梅竹马邵小华情难自已,只能借酒消愁。人世间的感情大抵如此,我们或许无法与相爱的人相守。这应该是世上最为无可奈何的事情了吧。
当故人由于意外或者年老而逝世的时候。人是永远无法与时间和命运抗争的,正如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当电影中的主人公由灿烂芳华变得英雄迟暮,当故事中的老一辈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人世,谁又能不感慨岁月无情呢?可是谁又能逃脱这样的定数呢?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珍惜现在幸福的时光和眼前美好的人。
当传统文化不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甚至日渐消亡的时候。在电影中,老腔由于国家政策和环境的改变逐渐被人们抵制和遗忘,甚至一些珍贵文物和资料也被烧毁,白毛跪在了那些被烧毁的老腔表演器具旁边,痛哭失声。这是老腔的命运,更是众多传统文化命运的缩影。但曾经那么绚烂的文化不该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希望国家和人民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日益消亡的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投入。幸运的是,在2006年,华山老腔被列为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但愿,我们的眼泪都是喜极而泣,而不是出于悲伤。
这部片子归根结底毁在编剧手里。
老腔再好听,李梦的嘴唇再迷人,已然无济于事。
我看这部片子的起因是因为这是在讲家乡的老腔,还因为此片在家乡电影院没有排片而抱打不平。然而看过便非常后悔曾经的举动,没有排片并不是家乡电影院不讲情怀,而是因为此片实在对不起观众。
一部片子的好坏,剧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这部片子的剧本实属急功近利的庸人之作。我们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很多大师小师父作品的影子。我们看到了《霸王别姬》《活着》,也看到了《百鸟朝凤》《变脸》。这位编剧于是把这些片子多看了几遍就抄袭揉杂,形成现在的老腔。以为这样就可以跟大师们一样可以在国外获大奖,可是没有评委是傻子。
本片各主要工种打分
演员 ***
导演 ***
摄影 ***
老腔唱段*****
编剧*
老腔—— 切入点不错,但是剧本不好,演员演技也不好(嘴型对不上真的很出戏),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了,套路也很老,基本能猜到编剧下一步的意图,剧情发展时松时紧,模仿痕迹很重,卖不了内容形式卖情怀,打打擦片球卖票房,其实这也跟传统文化电影的尴尬处境有关。 但该片强烈的色彩对比,地方特色,配乐,老腔的沧桑感以及老腔艺术家的表演还算有可取之处。 但是只靠这些,撑不起来大场面和本应该表达的东西,更加撑不起“老腔”。
黄河岸边的摇滚之老腔
去年年底出了一个电影《老腔》,电影可不单单是讲老腔的,导演通过老腔的班子,引出了三代人的生活。不过故事的时间跨度有点过大,但画面极其唯美,和去年年底上映的电影《我的诗篇》有一拼!当然,也就只有黄河边能有那种感觉了。不过故事情节有点牵强,虽然没有《霸王别姬》那般的动人,但也是值得深思的一部。最后看了不到5分钟豆瓣,看不下去了,想说你们就着爆米花看着传承时那般的吐槽,有没有想过做人要厚道吗?
话说导演高峰看在话剧版《白鹿原》时,被话剧中的老腔震撼了,感受到了老腔传承了两千多年,是中国戏曲的源泉之一,承担着讴歌中华民族的使命,信仰和责任,因此他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该片。2009年策划,2014年拍摄完成,在拍摄和制作的六年里,导演多次发动各位亲朋好友发展资金渠道,甚至得到了大家自掏腰包的无私帮助。和《百鸟朝凤》一样,讲的是文化传承问题,当然也不单单是文化传承!关于人性的探索,关于文化的冲突,关于时代的变迁,一切的一切都在电影中淋漓尽致!
简单说一下这个故事,故事从1921年开始最后到文革大扫除。道出了三代人的生活变迁,电影主人公白毛在华山脚下黄河岸边被以皮影老腔为生的邵家班班主邵喊天捡到,身上带着一把银锁,白毛和邵喊天的亲生儿子小华同一天来到了邵家。
老腔的祖传规矩就是家族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可是作为邵喊天的亲儿子小华却一心想要上学,坚决不学唱老腔,说了句,书上说,唱戏的就是三九流,为此,邵喊天愤怒,无奈,伤心过,可是白毛却对老腔着迷的喜爱,因为规矩,在白毛学唱的路上充满了艰辛,一系列的感动,才得以白毛能学上老腔。
寄养在邵家的小凤,和白毛小华从小就是亲梅竹马,两小无猜。小凤心里也只有小华,把白毛当作自己的亲哥哥。小华求学去了城里,邵喊天和妻子考虑到老腔能后继有人,于是把小凤嫁给了白毛。
婚礼当天晚上两个兄弟大打出手,小华说了句,我这辈子也不会娶媳妇,而当夜白毛由于性功能障碍未能行房事,自此,每个角色的悲剧开始了。
邵家班和葛家班之间的瓜葛是从白毛开始唱戏开始的,葛家的独生子为了出那口气,唤了土匪去杀白毛,不过,戏场上土匪误杀,他自己却丢了命。葬礼时,邵家班亲自上阵,连唱大戏三天。
因为白毛身上的银锁,小华从银器店的老板那里知道了兄弟白毛的身世,他也毫不犹豫的告诉了葛老大白毛原是他和妓院的一个女子的弃儿。白毛知道此事后狂奔到黄河岸边嚎啕大哭。
1949年全中国解放,小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了文化馆,当了剧院的经理,他亲自上门请葛老大认白毛为徒,传授更多的技艺。是一个月之后,小凤生下一个儿子,从此以后,老邵家终于有了老腔的传承人。而后文革大扫除扫去了白毛的一切,随后妻子小凤也因病而去。
其实小凤的命运则是很多封建社会的女性的映射,向往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单凭一己之力也难以驳倒上天对自己命运的主宰,出于对父母和老腔的考虑,她只能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然而谁也逃不过生活这条河流上的风浪,她唯一能做的只有适应。而从葛大爷的身上,我们更是看出了生活的心酸,一生要强,暮年时却失了独子,黄河岸边响当当的人物最后却到了那般田地。
小华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人物,为了老腔,为了家族颜面,他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无奈的是那两块玉佩只能入土为安,而白毛则是个时代悲剧,从封建社会一直到文革时期,他一手得来的一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灰飞烟灭,大扫除不但扫除了他的饭碗,也扫除了他的精神支撑,从电影结局时看到他的儿子满月对着那鲜红肩章满面春光时,他只能嚎啕大哭,以泪洗面!
如果你在西安的电影院里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很正常,因为老腔在西安这边的电影院没有被排片,小众电影大多数是这样,我不是在这故意提高《老腔》这部电影的高度,很想说的就是,在商业大片泛滥的时代,我们应该知道一些我们自己的电影,关于民间的那些艺人,他们的生活书写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则代表着我们的民族!别在豆瓣上一句短评吐槽就一笔带过,哥们,当你码完那一句话时有没有认真想过呢?别见风使舵,断章取义!
李彧要不要试试谐星的路子?
1.喝童子尿能开嗓……怎么那么像《本草纲目》里那些不靠谱的方子呢 2.比《百鸟朝凤》好很多吧,没有特别的矫情,人物关系简单,没啥主要矛盾,没有3P、兄弟反目、勾二嫂、分家产……起码老腔很好听 3.李彧满脸褶子还演20岁的小伙子,也是醉了,矮大紧,算是夸奖吧
高举着传统文化捍卫者的旗帜,披着文艺片的外衣,这样一部纸老虎套路片。为了秦腔,多打一分。导演和制片人来我们学校,学校免费放映,向导演提问环节由于不好意思没提问,现在好后悔。错过了一个当面告诉他这部片子不是很好的机会。不过也有一些细节和画面可圈可点
山寨版百鸟朝凤霸王别姬白鹿原,呵呵
这海报离远了看像丧尸片。
前紧后松的节奏让影片失色不少。国产影片真的很需要这一类型,比如《老腔》、《百年朝凤》。
明明是在说戏曲,但是拍出来显得空了。
画面构图有很浓的中央六套风格,但又带点挑逗的情色,剧情也暗藏了一把狗血,时间跨度太大,对时代的把握并不好,像是浮光掠影,使人出戏。但最出戏的是男主的年纪实在太大,演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形象差距太大了。老腔本身的局限性也大,在我听来有点像是扯着嗓子叫喊,实在是不习惯。有快进。
陋习电影之佳作
这个导演可不是那个高峰(《裸血》、《土地志》导演),我说这题材还可以,导的咋这么次呢
想到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_(:з」∠)_
戏剧秦腔激越,电影陈腔旧调。
有个非遗的切入点,却没能成色还是很可惜的,倒不如按开头类似序曲一般拍成音乐剧。因为皮影和老腔有些时候都不如 活着 中的点缀来的好。
看到电影海报我以为是恐怖片。
有些電影不是想駕馭就可以駕馭的
关心传统文化,传扬传统文化是好事!可这部电影只是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片名不应该叫《老腔》,应该叫《唱老腔人家儿的那些破事儿》
当演出看也行
一个好故事
普及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儿,可是挂羊头卖狗肉就是另一回事儿了,这部电影表面上是在讲老腔,其实是在讲唱老腔那些人家的陈芝麻烂谷子。
以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白毛”王振中为原型创作 描述家族几代人跨越近百年坚守和传承老腔艺术的故事 揭示了华阴老腔的艺术魅力 电影中所塑造的“白毛”人物形象 展示出的对传承艺术的执着精神以及精彩的民间技艺表演 还有一些老腔艺术家本色表演 也是本片出彩的地方
生造
一星给老腔唱段,一星给弘扬传统文化。二十左右的年轻人不笑都是褶子,两个大大的眼袋真让人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