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自由主义成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每一个当时的年轻人身上都迸发出来不一样的火光,火光之外,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抑或者是一种觉醒。这种觉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后的人生。有人认为他们属于战后“垮掉的一代”然而正是这群“垮掉”的年轻人,他们引领了美国的自由主义的诞生,为今天那些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开了先例。然而在当时,他们面临了怎样的矛盾?这一点,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有话说。
《不设限通缉》是一部诠释自由主义的电影,而本片的观点核心在于父权或者是亲情与自由主义之间如何弥合。亚瑟一家是反战的激进分子,他们对于美国陷身越战发表不满,不过这种“发表”却被当局所通缉,原因也很简单,亚瑟在政府机构放置了炸弹,此后,他们一家成为了当局的眼中钉。无奈之余,亚瑟只能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
亚瑟的儿子丹尼是一个高中生,居无定所的日子里全靠母亲教会自己弹钢琴来排解孤独感。某一次,他们来到了一个地方,丹尼出色的钢琴演奏技艺引起了老师的女儿罗娜的注意,然而丹尼深知自己的现状与罗娜的期待有冲突,万般无奈之际,丹尼选择了向亚瑟摊牌,然而这个故事会不会继续朝着不可名状的方向发展全部取决于亚瑟的选择。最终,亚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不设限通缉》看似展示的是父子亲情与自由之间的牵连关系,实际上还是对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自由主义的一次总结。影片重点阐述了丹尼在面对罗娜和亚瑟之后的选择的纠结,根据这种纠结,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这种纠结背后的核心点,那就是政府当局与新生的自由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了六十年代至今的美国,然而这种矛盾的发起点却无法预知今后几十年美国的现状。
如果以今天的美国社会来看这种矛盾发生后的结果的话,很明显,丹尼想要的自由已经开始不受控制了。而这种不受控制的自由一定意义上正是由于无数个像亚瑟一样的人,完全的放开了自己的双手之后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的起源,现今依旧在很多国家上演。那就是小政府模式,大资本模式。
为什么说这种模式是一种灾难呢?2020年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看过了这种模式的表现,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对于民众的管控彻底的失效了。因为每一个民众都崇尚自由,结果就导致必然有一部分人的自由被干扰和破坏,那么这部分人的自由就不该受到保护了吗?很显然,毫无约束的自由总是会触碰到别人本该拥有的利益,然而这种侵犯却依旧是会用自由所掩盖。而政府对于这种侵犯的管控却无能为力,因为政府的能力确实是有限的。
我们时常坦言,约束不好,约束会让人们失去自由,然而人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人类几千年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的是集体而非个人。试想一下,我们今天所居住的城市或者是乡村,除了那些人烟稀少的地域之外,大部分都是人流量密集的聚集地。如果一个本该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只剩下几万人,那毫无疑问就是灾难。因为维持这个城市运行的各部门都需要人群来坚守岗位,居住地本来就是一个大型的集体场所,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说要绝对的二个体自由,那毫无疑问,如若放任,这就是一场灾难的前身。
而本片中所展现的核心问题,就是这场美国自己滋生出来的自由主义畸形发展的前身。丹尼在面对父权与自己的自由的时候陷入到了两难的境地,然而本片虽然给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但这种结果本身是一种暂定的妥协,它对于今后所发生的一切都没有掌控力。亚瑟给出了丹尼一种答案,然而亚瑟却不具备在今后的日子里监督丹尼完成自己的条件。
在离开了亚瑟之后,丹尼就开始朝着自由大步地迈进了,然而这种迈进并不能带给丹尼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可以预知的是这种自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不断发展,通过让自己不受限制,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其结果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国社会,某种反智的“自由”。
以上,丹尼通过亚瑟的放手获得了自由,而如今的美国民众通过美国小政府模式获得了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渐渐的走向失控的边缘,到时候我们就可以预知,当初反对的人们面临着中窘境的时候该有多尴尬。失控的自由还是自由吗?让一种绝对自由不受约束之后,丹尼看似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试问,谁真的想要这种结果。
……
你好,再见
似乎River每一次的出场,都仿佛看到光。
辗转逃亡的生活,第一天去新的学校报道。默默走进教室,坐在角落的椅子上,微微低着头,金发,戴着眼镜,努力保持低调,这一幕,太美了。老师播放贝多芬音乐的时候,他的心理肯定有着一份骄傲。只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才会熟悉这样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进入的。
逃亡的生活是可怕而又黑暗的。永远没有尽头,不停地更换名字,环境,没有稳定的生活,虽然,父亲一再强调,至少家人们是在一起的。但是,这是不是一种自我麻痹,不愿意看清现实?孩子们被一份无关的责任感牵连而一起亡命天涯,居无定所。这样一种看不到希望与未来的生活,唯有钢琴和音乐是心中的慰藉。哪怕只是在练习板上无声地弹奏,哪怕只是一个别人赠送的随声听,都能让自己分外开心。这是一种救赎。
因为老师的惜才,所以指点他去申请优秀的大学。对于River来说,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
这是一条他母亲曾经应该走的路。可惜,现实是他们正在逃亡。
在剧情还没结尾的时候,我觉得母亲的爱无私又伟大,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哪怕他什么都不说。而父亲真是迂腐老套又自私!
但是结局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我想,父亲其实什么都知道,只是他比母亲更舍不得自己的孩子。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情感交织,让这部剧分外感人。
不得不说,River身上的那股子青涩少年感,觉得和《成长的烦恼》时期的小李子好像,不同的是带着一份迷离和恍惚,令人心疼。
找这部片子找了很久,前几天在emule上发现,如获至宝。 也许是期待过高的原因,两个小时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激动人心。 一部很典型的80年代的好莱坞剧情片,一切都那么流畅自然,只是没有惊喜。 最后说说River的表演,都说他的表演自然无痕迹,但总觉的这个拿了Oscar提名的表演是痕迹最重的一次,尤其是当给他大特写的时候,比如向女孩表白的场景。不过他在电影中表现的那种恍惚的气质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看的River的第二部片子。跟Idaho比起来,此片中的River的确要青涩一些,但并不妨碍他仍然在本片中出彩。 先分享一个我个人最喜欢的片段。Michael提着书包走进音乐教室,找到角落位置,坐下,微微后倾,开始听Mr. Phillips讲课。光线照耀到他的金发上,一副细丝眼镜架在他微翘的鼻梁上,即便是一件极朴素的蓝色卫衣,也抹不去他的美。太明媚了,太耀眼了,River在那一刻拥有了Hollywood其他美少年绝不可拥有的美。随意吐出一句:“ You can’t dance to Beethoven”,再让手指与琴键共舞,他使全世界的男高中生都黯然失色。 再来聊聊标题把。running倒是在片头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一家人小心翼翼又有条不紊,一切都氤氲在紧张的氛围中。自然,要逃离的不止是警方的通缉更是这样黑暗生活的无边无际。当Michael的泪水溋满眼底,他用看似水波不惊实则波澜壮阔的语调向Lorna倾诉自己的生平时,我也忍不住叹息。或许我可以冒昧地猜想,Michael是读过孔子的,否则他怎么会有如此儒家之心,把家庭看得这样重要。 They need me. I need you. 短短两句话交代了影片的全部。是深陷囹圄的家庭,还是光焰万丈的未来,这是Danny Pope17岁时必须作出的选择。 至于empty,则主要体现在其父母身上了。并不很喜欢Arthur,好像要管控一切,妻子,旧友,儿子。与Annie在车内的争吵让我有几分厌烦,为了家庭就不顾儿子的前程。当然,结尾也是出乎意料的。看着Michael 溢出的泪水,不知道Arthur是否会后悔自己的抉择。 最后绕不开的还是River。出演这部片子时的他和正盯着屏幕的我一样大,在17岁的光景就收获了小金人提名。着实优秀,着实耀眼。6年后的我应该在读研把,但23岁的他却永远倒在路边了。弟弟Joaquin,好友Keanu,仰慕他的Leo都已经功成名就了,而他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几天后是你的祭日,你离开了,影子还留在电影里。 17岁生日那天,我在给自己的信里写下你17岁的希望: Run to the rescue with love, and peace will follow.
一部关于爱的电影,亲情、爱情、友情。River真是天使,他戏外也是这样忧郁敏感纤细善良聪明才华横溢给予了父母、弟妹无限爱和温暖的人吧(呜呜呜今年10月他就去世整整20年了T.T)。btw本电影编剧Naomi Foner是吉伦哈尔姐弟的妈妈。
俊朗美少男,越走越忧伤。少年情怀总如诗,奔腾不羁不设限。
结尾突然被戳中,眼泪大颗大颗的掉。再特殊的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看越多River越觉得可惜,上帝总是把最好的先带走。
本片获第61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原创剧本提名。又是一部清新可人的影片,所展现的家庭虽然极端特例,但是处处显示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朴实真挚既是影片的风格也是人物的性格。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虚构的天分,正是天分惹人怜。所以情节不过就是像剧中父母在逃往过程为孩子们营造的乌托邦罢了。
向往梦想的少年
#River好帅#生涯最高!一个完美的音乐天才完全是为River量身定做的呀,鲁迈特用一个家庭的逃亡故事来折射出美国社会由叛逆到保守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爱的理解,在空气中行走享受不设限的生活,台词很棒,配乐一流,Fire And Rain中起舞,电影中出现了大幅Dean的海报,让人唏嘘不已。
老吕除十二男外另一部值得推荐的片。河的形象非常适合,很有说服力,演得也细,好像心里真有那么些事儿全都在脸上丝丝流露出来。有魅力的一家,每个人物都立得住。但老吕有时节奏上太保守,音乐切换也不够讲究,断的突兀,有点出戏。几场戏让人印象深刻:全家跳舞、见外公、母子合奏、野合,都很美。
相比于以往一些Lumet的作品,这次结局已经非常暖非常温柔了,但也少了些回味的余韵。在前途、爱情都有了更好可能的情况下,少年还是毅然选择了和家庭远走高飞,而激进的父母也同样愿意放下自己的主张让孩子走向更远更好的未来。River这个角色实在太美好了,沉稳聪明又默默承担了许多,早逝永远让人唏嘘,所幸还留下了这样纯净动人的影像。
虽然主线是一家四口的逃亡之旅,但片子想探讨的还是普世的家庭以及教育问题,抛开颠沛流离的身份设置,从瑞凡·菲尼克斯饰演的音乐少年身上能看出传统教育观的改变,由开始的父权即一切到后面让孩子追逐梦想,吕美特只是将内核换了个包装就迸发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瑞凡让我想的最多的一点是,究竟是他在塑造角色还是角色塑造着他。从《伴我同行》开始,经过这个,到达《我私人的爱达荷》,戏路越走越伤,最后竟以现实的死亡将所有故事推向高潮和毁灭的同一位置。最近看到杰昆的消息,有人哀叹他都老了,我就想起瑞凡,想他是来不及变老的,于是就成了永远的美少年
My dear River,心事重重的忧伤孩子……
我的音乐小王子 看过一个采访 钢琴的部分全是river弹的 他说不喜欢手部特写回到脸部时就演奏结束了 想要镜头告诉大家 啊 确实是他在演奏 那种镜头感 看了电影就明白了 那是多么多么美好
此片令人感动的是大儿子在亲情和爱情的选择中,最后还是毅然选择了亲情,结局中父亲对儿子的放手,说明他对儿子的爱已经升华。 查了一下,大儿子演员River Phoenix因为此片得了个奥斯卡提名,但23岁英年早逝。可惜啊!
一个破碎而又美满的家庭,法律大师吕美特用自己的出色功力执导了这部看似节奏缓慢,实则探讨了很多关于年轻与成长、逃避与面对,以及隐约控诉了越战,演员表现无比出色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部片子时会不由自主的联想起River的一生,也许在他的人生里,颠沛流离也是一种常态,深知一切都是不长久的因此也看淡很多事情,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有无法割舍的东西。影片结尾,父亲的一句I let you free把我哭成了傻逼。River,you are free now, and forever.
“骑上车,以后就靠你自己了...去闯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吧!”其实看之前都不知道是River主演,而和他搭档的女孩子竟然是年轻的Virginia(家有喜旺里的老妈),青春是个好东西啊
一对疯子父母(为什么欧美电影里总把共产主义者描写成疯子、罪犯或激进者?)孜孜不倦坚持祸害俩孩子十几年,不让孩子去上学,不管孩子前程...可怜的孩子们是被父母绑架的受害者。
《不设限通缉》的重点并不在于波普夫妇的政治活动,而是他们的活动予以儿子生活的影响,切入点非常独特。这部片有点是枝裕和的感觉,当时淡淡的,但过后总是不经意间回想起来。一个集体的能力是由它最弱的一环决定的。
故事和人物性格都有着坦诚简单的特点,完美少年与激进父母的互相理解和妥协。以假定性的极端家庭环境来表现流浪一代对主流社会的逐步认可和保守的回归。嬉皮渐死,清教回潮。戛然而止的结局稍显仓促却让人难忘。
剧终泪落,所谓放手即是成全。生日会的舞蹈,胧月夜的告白,言不由衷的躲闪,眼含歉意的感激,结尾的殊途而别水到渠成,暗合走出无目的“在路上”一代的成长节点,简单却极其真诚,细节的微光耀眼夺目,希望与亲情治愈人心;也许电影初衷就没打算完全纯粹,但抛开政治联想,情感上获得一份切切实实的共鸣,这就足够了。// PS. 音乐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