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托托》于1991年上映,是一部荒诞现实主义影片。影片由著名导演雅克·范·多梅尔执导,他凭借这部电影获得当年的夏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本部影片还赢得当年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法国凯撒最佳合拍电影奖等奖项。
本片结合了荒诞、黑色幽默、超现实的艺术手法,讲述了主人公托马斯一生的爱恨情仇与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童年的托马斯认为,自己与邻居阿尔弗雷德因在出生医院的一场大火中,两人被抱错而交换了人生,因此托马斯对阿尔弗雷德充满了嫉恨。随着家人、恋人的相继离世和离去,托马斯对富二代阿尔弗雷德的恨越来越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受害者,他身边的人以及阿尔弗雷德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这些伤害正是来源于他,他才幡然醒悟,最终他以阿尔弗雷德的身份代替阿尔弗雷德死去,完成了自我救赎。
影片的剧情较为简单,但是叙事手法极富创意。本片剧情,以主人公的童年、青年、老年三条主线,交叉平行叙述,其中还利用剧中剧穿插,表现男主人公的幻想,充满了想象力。
今天,我就来分析托马斯从自以为受害者,到最后释然放下仇恨,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心理历程。在我看来,托马斯的转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解读。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基于这部影片中托马斯走出“受害者心态”,释然之后,坦然迎接死亡的主题,来谈谈面对现实生活的几点思考。
在托马斯看来,他的家庭是不幸的:他有一个没有什么飞行任务的飞行员爸爸,一个没有工作的普通母亲,经济条件显然并不富裕,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弟弟。因为家庭的不富裕和他的唐氏傻弟弟,托马斯经常被人欺负。
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阿尔弗雷德,是个富二代,他一出生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还经常欺负他邻居托马斯。
在生日那天,托马斯看到阿尔弗雷德收到了一件整个人可以坐在里面开的汽车玩具,而自己只是收到了一个拳头大的汽车模型。这种强烈的对比,他失衡已久的心态终于崩溃了。
他来到邻居家告诉阿尔弗雷德,当年他们出生的医院,发生了一场大火,自己和阿尔弗雷德在混乱中,被抱错了,应该拥有养尊处优生活的是他,而不是阿尔弗雷德。不出意外的,他被阿尔弗雷德揍跑了。
医院的那场大火究竟有没有发生?两个人有没有被抱错?影片中并没有确切的表达出结论。
但我认为,医院的大火和抱错这两件事情,都没有发生,这仅仅是托马斯因为生活的不满,长期遭受不公,所造成“受害者心态”而导致的混乱记忆。我们都知道,婴儿期的记忆是不可靠的,也不可能留存那么久,所以托马斯的记忆是不可信的。况且这两家邻居常年生活在一起,如果两家人抱错了还在,这么多年都没有发现,也不太符合逻辑。
在我看来,托马斯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贫富的差距,而这种贫富差距,使自己的童年生活遭受到了不公。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场不存在的火灾中的受害者。正是这场火灾,“帮助”阿尔弗雷德从自己手中夺去了优越的生活。
阿尔弗雷德光鲜亮丽的父母与富裕的家庭,同托马斯平庸的父母及普通的家庭,有着极为强烈的对比,托马斯对阿尔弗雷德的生活羡慕不已。在“受害者心态”的荒诞主义的影响下,托马斯给自己制造了一个虚幻的记忆,使自己成为一个被偷走人生的“受害者”。
影片中,托马斯的母亲因为接到丈夫飞机坠毁的消息,要去外地接回丈夫的遗体。在母亲远去之后,艾莉丝同托马斯彻底进入了他们的不伦之恋:他们约定不上学,一起躲避外人,无视唐氏弟弟的存在,过起了“隐居”生活。
在托马斯觉得独自享有姐姐的“爱情”,沉浸于“幸福”的时候,阿弗雷德在艾莉丝的邀请下来到了他的家中。托马斯很气愤,他认为姐姐违背了他们的约定,背叛了他对姐姐的爱恋。
偷走他人生的阿尔弗雷德,再一次夺走了他唯一幸福的来源——他的姐姐艾莉丝,“受害者”托马斯再次崩溃。
托马斯严厉质问艾莉丝,是不是背叛了他。艾莉丝告诉他,她只爱托马斯,并没有爱上阿尔弗雷德。托马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姐姐会不爱那个多金帅气的小伙子,在盛怒之下。他要求艾莉丝,用烧毁阿尔弗雷德的超市,以证明他对阿尔弗雷德没有爱意。
为证明自己的对弟弟的真心实意,艾莉丝号不犹豫地拖了一桶汽油,将阿尔弗雷德家的超市点燃,但自己也葬身火海,香消玉殒。
在我看来,托马斯沉迷于姐姐的不伦之恋,暂时的逃避了现实中生活的不如意,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梦想,对未来的期待,对幸福的向往全都融入到与姐姐的不伦之恋中,通过和姐姐的“隐居”生活,获得了巨大的幸福感。阿尔弗雷德的闯入,打破了托马斯的“梦境”。这使托马斯再一次强化了自己是阿尔弗雷德的“受害者”的意识。最终,在托马斯“情感勒索”似的质疑中,姐姐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
成年之后的托马斯,遇到一个与姐姐艾莉丝极为相似的女性——依芙琳,在他的追求下,两人毫无意外的坠入爱河。
然而,这仍然是一场不伦之恋,因为依芙琳是一个已婚妇女。两人为追求自己的幸福,相约私奔。就在私奔的前一刻,依芙琳不辞而别,这时托马斯才发现,依芙琳的丈夫正是“偷取”他人生和初恋的“仇人”阿尔弗雷德,那个令他痛恨一生的邻居富二代。
我相信此时的托马斯,一定心中会大喊:
我是阿尔弗雷德的“受害者”,这个混蛋毁了我的一切!
浑浑噩噩中,托马斯来到了老年时代,而此时的阿尔弗雷德荣归故里,成为了一个比他父亲更有钱更有地位的人。也正因为如此,背地里有多个杀手组织,想要杀掉阿尔弗雷德。对阿尔弗雷德痛恨了一生的老年托马斯,他不希望阿尔弗雷德死在他人的手下,他决定赶在杀手前面,亲自动手杀掉阿尔弗雷德。
电影中,老态龙钟的托马斯精心策划了他的刺杀行动,但当他带着枪,敲开了同样白发苍苍,精神疲惫的阿尔弗雷德的大门时,他只是在口袋里面用枪对准了那个他痛恨一生的人,嘴上发出“砰”的一声,来宣告他对阿尔弗雷德的终结。
阿尔弗雷德认出来者是托马斯,盛情邀请托马斯到他的家中坐坐,并开诚布公的告诉他,他很羡慕托马斯的生活,羡慕托马斯的自由自在,羡慕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走的人生路。
托马斯被震惊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原来也是如此的痛苦不堪。更让托马斯震惊的是,原来阿尔弗雷德一直都知道,是托马斯将他的妻子依芙琳拐走,是托马斯破坏了阿尔弗雷德与依芙琳的幸福婚姻。
我相信,此时的托马斯终于意识到,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受害者。他的姐姐艾莉丝,他的恋人依芙琳,以及他的富二代邻居阿尔弗雷德,都是因他的偏执,而成为受害者。此刻他终于醒悟,自己的人生不是被他人破坏,他破坏了自己的人生,也破坏了他人的人生。
最终托马斯选择向这个世界说再见,当他鼓起勇气,对自己举起枪的时候,他又做出了另外一个选择。他再次来到阿尔弗雷德的家中,将阿尔弗雷德锁进了厨房,自己都换上了阿尔弗雷德的行装。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阿尔弗雷德的身份,同时,他也以阿尔弗雷德的身份,迎接了本是射向阿尔弗雷德的子弹,他以自愿代替阿尔弗雷德去死,完成了最终的自我救赎。
纵观《小英雄托托》整部电影,托马斯的整个人生悲剧,他的姐姐、恋人,以及他痛恨一生的阿尔弗雷德的悲剧,几乎都是由于托马斯的那越积越厚的“受害者心态”导致的。
受害者心态,指的是人们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倾向于把事情归于客观环境和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进而催生自恋心理的一种思维模式。受害者心态会将他人或者外界投射为加害者,实际上是把自己和外界对立了起来。
影片中有个片段,护士在让老年托马斯吃药的时候,老年托马斯表面配合,心里却在想象中,给护士灌了整瓶的药;当护士发现他有抽烟的迹象,警告他不要抽烟时,他厌烦的推开了护士,并在护士走后立刻掏出了他藏匿的香烟,点燃抽了起来,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他把自己和外界对了起来,他会认为别人做什么都是要“加害”他的。
“受害者心态”,如果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我结合电影《小英雄托托》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谈谈这部电影对我的三点启发:
① 受害者心态,让我们怨天尤人,不敢面对自己的失败。
《功夫足球》中周星驰在找他的二师兄加入功夫足球的时候,与二师兄有一段对话,二师兄的心态,像极了童年时的托马斯:
周星驰:不过前天我还看到你在洗马桶,怎么好好的又转到洗碗了呢? 二师兄: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也想问!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老爸不是李嘉城?为什么我长的这么帅,但是要掉头发呢?你们俩长这么丑,却不掉头发呢?为什么人家小时候有书读,而我小时候就要被我老爸逼着我练什么烂鬼武功!练到现在,洗马桶!洗碗! 周星驰:哎~二师兄你冷静一点!其实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地~~~~
在现实当中,其实有时候我们与电影中的托马斯,以及《功夫足球》中二师兄的,是一样。当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是,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的出生不好、我们的时运不济导致了我们承受了这样的失败,我们是命运的受害者。
如果是我王思聪,我会没有钱吗?如果我的爸爸是马云,我会像现在一样一事无成吗?
其实这都是一种逃避的心态,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命运的受害者,自怜自艾地在角落里,舔舐着自己的伤口,不敢面对现实。
然而,只有我们看正面现实,敢于担当,成为我们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才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才能够追求幸福的生活啊。
② 受害者心态,让我们不断否定自己,让自己感到自卑。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借永泽的口说过一句话: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最卑劣的人做的事。
我认为,这种同情,正是源自于自己的受害者心态,它直接导致了自己的自卑。
托马斯童年自卑。因为他没有阿尔弗雷德优越的生活,所以他在用匕首投中靶心的时候,仍然显得很胆怯很自卑,这也导致他被阿尔弗雷德追着打。
托马斯少年自卑。因为阿尔弗雷德的出现,他开始怀疑,姐姐艾莉丝对他的感情。这实际上对自己的一种不自信,他认为姐姐一定会喜欢,高大帅气又多金的阿尔弗雷德,而不是他这个弱小又穷苦,还需要保护的弟弟。
托马斯老年自卑。当他在电视上看到拥有无限财富的阿尔弗雷德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对他的仇恨,其他一无所有。
受害者心态,会导致我们始终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承认自己是弱者,就等于承认自己很差劲,这也就给了自己不继续努力的理由和借口,进而失去改变目前困境的勇气。
总而言之,受害者心态,会让我们降低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使我们失去可以改变现状的信心。
③ 受害者心态,会让我们走向孤独。
纵观《小英雄托托》这部电影,托马斯从小到大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或者说连普通朋友,也没有出现一个。他从小到大倾诉的对象,只有他那个唐氏弟弟。因为他的“受害者心态”,导致他不愿意相信别人,同事对他离职的关心,护士对他健康的关心等等,他都是以封闭的状态,拒绝对这些关心作出回应。
整部电影中,托马斯真正表现出轻松愉悦的状态的时刻,竟然是他在决定去替阿尔弗雷德去死的时候。这说明他的受害者心态已经放下了,他已经可以坦然的接受这个世界,他的心境是彻底释然放开了,虽然将死,但他心中不在孤独。
受害者心态,会让我们走向孤独,这个结论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地位,认为其他人都会对自己产生不利,我们又怎么能够敞开心扉与他人,真正的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呢,又怎么能够获得知心的朋友呢?我们连自己的心扉都不能向对方敞开,对方又怎么能了解到我们的心意呢?
所以说,受害者心态会让我们自己封闭起来,让我们的人生路越走越窄,让我们越来越孤独。
影片中,托马斯的父亲经常用一颗糖果变魔术给托马斯看。每一次父亲将糖果拿出来后,又将它变消失,托马斯从来不知道这颗糖果究竟是什么味道。这导演用这颗糖,向我们预示托马斯想要的人生只是一场梦幻。然而,当托马斯走出受害者心态的,彻底释然时候,他实现了与阿尔弗雷德“换回”人生的梦想,最终他也如愿以偿的,尝到了那颗糖果的滋味。
导演借这一颗糖,告诉我们,放下“受害者心态”,拥抱现实,那些你求之不得的梦幻,反而可能唾手可得。
人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和烦恼,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你在羡慕别人帅气多金、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时候,别人又何尝不在羡慕你的健康自由、无须背负家族大业压力呢。因此,丢弃“受害者心态”,好好把握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你才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小英雄托托》是导演雅克·范·多梅尔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该片讲述了一位被童年记忆与幻想支配并折磨了一辈子的人的故事。托马斯是电影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一个美丽的姐姐爱丽丝与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弟弟谢力庭。他十分羡慕邻居超市店主的孩子阿尔弗雷德·坎特的生活,因为他们家比托马斯家富裕得多,更因为坎特有一个健全的家庭,于是他便幻想了一出医院着火抱错孩子的戏码。托马斯的父亲则在一次飞行事故中不幸丧生,而这次危险的飞行正是源于坎特的要求,于是托马斯和他姐姐将这一切怪罪在坎特一家身上。托马斯十分爱慕自己的姐姐,但是发现姐姐与阿尔弗雷德在谈恋爱时十分愤怒的质问她,怂恿她去烧坎特的房子,这也导致了爱丽丝的死亡。而母亲也因受不了姐姐死亡的打击,将托马斯与谢力庭送入孤儿院后离去。多年后,托马斯在母亲的葬礼后,突然见到了神似爱丽丝的有夫之妇艾芙琳并与之坠入爱河,艾芙琳与丈夫离婚后准备与托马斯开始新生活,托马斯却发现艾芙琳的丈夫便是自童年起就深爱着爱丽丝的阿尔弗雷德,巨大的冲击使托马斯选择了逃避。转眼间托马斯已是耄耋之年,他孤身一人住在养老院内,天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故事里面。他始终认为是坎特夺走他的了一切,于是决心复仇。他找到了坎特,但他发现坎特的老年生活也并不如意,心灰意冷的他准备自杀,突然的他想到了什么,他回到坎特家中,穿上他的衣服,体验了坎特的生活并意外的被埋伏在坎特家的杀手杀死。 电影中有五条叙事线,复式叙事可以使电影增添更多的趣味性与观看性,使观众不乏味。但是如何处理五条叙事线的排列而让观众不感到剧情云山雾绕,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导演运用了这样的剪辑手法:将老年托马斯擦身体的手与青年托马斯抚摸伴侣的手剪辑到一起,把在床上躺下的老年托马斯与趴在床上要起来的童年托马斯剪辑到一起。诸如此类的这种剪辑手法,通过大量的动作,光和声,形状,颜色等等做时空转场,用这种近乎完美的剪辑手法将五个时空流畅的剪辑到一起,并通过不断透信息的方式来吸引观众。例如在参加母亲葬礼时,镜头突然转向了姐姐爱丽丝的墓碑。之后开始接上他与姐姐的感情线。这种手法的使用设置了一个吸引观众的视点,让观众充满疑惑与猜测的看下去。 为了区别表现五个不同时空,导演所运用的拍摄手法也不相同,当拍摄童年回忆时,采用了高饱和度的画面来表现童年时期的美好,当拍摄托马斯老年时,刻意把画面处理的带有灰暗色调,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老年托马斯的烦闷,当拍摄托马斯幻想中的侦探托托时,导演采用了黑色电影的拍摄手法,既切合幻想又带有个人特色。 当导演用第一人称视角去叙述这个故事,并通过大量的细节去铺垫人物的感情时,我们难免会不自觉的沉浸于人物情感当中,例如父亲飞机失事的夜晚,在托马斯的脑海当中,房子发生了剧烈的震动,预示着即将有重大事件发生,随之托马斯与观众的心也发生了强烈的震动。但是导演并不仅限于让观众沉浸在某一种情绪里面,而是通过声画对位的效果让观众在不同的时空里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在托马斯接到母亲逝去消息的电话时,背景声先是托马斯工作环境中的说笑声,继而悲伤的背景音乐盖过背景声,随后再接上母亲棺材的画面。导演刻意拉长主角思考煽情的时长的方式,使观众随着人物去思考,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目的。 作为一部处女作,《小英雄托托》可谓非常成功,导演充分的在电影中展现了他成熟的导演技法的同时,又带有童趣的讨论了诸如性启蒙,精神臆想对真实记忆影响等较为深刻的问题。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俘获了一批又一批观众的心,在当年的欧洲电影节上荣获了多项大奖,同时也让导演一炮而红。
我根本完全不像托托,真胡扯
叙事有些混乱,感觉闷...
妒恨痴怨悔终身。
谁也无法偷走别人的人生
无姓之人无论主题结构技巧细节各个方面均脱胎自这部处女作,却将此部前作的简洁与精准变成了冗长与重复
确实让我想起《两小无猜》和《八百击》。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替代
小英雄托托 Toto le héros (1991) 【 http://sinaurl.cn/htZdX9 】
蛊毒纠缠的宿命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段互为因果的故事剪辑得非常有水平,很难相信是导演的处女作。我们每个人都抱着重新活过的想法,只有他最终换回了本该属于他的生活。复仇开出美丽花朵。
终于看了。虽然没有想象中感动。但还是有触动到
保持比利时电影的优秀风格:悬疑手法纯熟 气氛营造有一套 本片总的来看单薄了点 但出乎意料地尖锐——不是粗浅的人性版狸猫换太子 而是“幸福总是在别处” 切换非常出色 结局令人意料 值得力荐
从根源上对自己进行了否定,将一身的真实岁月化作天意捉弄,将脑中的幻觉当作真实。骨灰被风吹散落在大地,什么都不重要了。
悲情莫过于,自我厌弃的一生。
被自己嫌弃的意淫者的一生
交换人生的梦想。小托托的一生都在自己惊心动魄的想象中度过
他人眼里的光鲜人生,反观自身的斑驳坑洼,脑海风暴无法平息,终生的目的和爱恨寄存于幻想中的愤懑悲凉,唯有身后飞扬空中才感解脱的自由与快乐,失败者最终以死亡赢得胜利;强悍处女作,主题和细节在日后作品中反复可见,三条时间线虽花哨但处理得干净分明。
平凡而唯一的一生
灵气、奇诡与浓情的一座高峰,某些方面看《两小无猜》之类的太小儿科了
7.6;world with no time
前面一个多小时沉闷,亦真亦假,看的不知所云,后面峰回路转,终于看明白了。没有这个结局,只能给3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