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讲故事的能力确实很强。人物和故事都可圈可点。 电影《第三类接触》讲述了世界各地出现神秘的外星飞船,坚持寻找真相的尼尔瑞闯入了同样在寻找证据的美国政府基地,见到天外来客并自愿登上飞船。 人物的合理性是主人公尼尔瑞最成功的一点,他在生活中体现出了偏执,并且充满童心,对事物又满载好奇。他坚持寻找飞船的真相,妻子气愤到带着孩子离开。他仍旧踏上旅程,在此时,妻子已经不是能够理解他的人。 故事上,电影的视角丰富,提供了主人公和政府两个视角。在最终高潮将要来临时,两条线才交汇起来。导演在细节上,也处理出许多优秀的情节。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画框外的外星生物。从旁人的视角观察陷入疯狂的主人公。这些情节都很有趣。 电影表达了导演对宇宙来客纯真的期待。他的价值并不在社会意义,而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相信有很多人小时候都像我一样,幻想着哪天自己能像《E.T.》中地小男孩那样与外星人亲密接触。然而,30年前斯皮尔伯格便通过电影让我们梦想成真了。与《E.T.》表现孩子间的纯真不同,作为一部讲述全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其最大的看点是奇观。影片出色的特效极大满足了观众对奇观的期待。尤其是最后绚丽磅礴的飞碟降落场景,令人大呼过瘾。这部科幻影片的成功,可以说是一次特效的胜利。这并不是一种贬低,在这样的科幻题材下,奇观本身便是故事的重要部分。
不过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打算让《第三类接触》成为飞碟的明信片,他对影片悬疑惊悚氛围的营造以及对节奏的出色把握使得这部影片极具观赏性。与外星人第三类接触这样的科幻题材本生就能激起观众强烈的观看欲和好奇心。斯皮尔伯格巧妙地利用第三类接触所产生的神秘力量设置了一个贯穿影片的“麦高芬”,那便是人们遭遇第三类接触后对塔状物体的着魔。为什么他们会痴迷于塔状物体呢?塔状物体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一个巨大的悬念便足以让我们欲罢不能。
在影片前半部分,斯皮尔伯格通过多线叙事将不同背景的人物遭遇第三类接触与政府的行动组织起来,甚至开展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来表现遭遇第三类接触的人们对答案的寻求与政府竭力掩盖事实真相之间的冲突,既增强了戏剧冲突,又巧妙影射现实生活中政府对公民信息的掩盖和扭曲。让因为痴迷于寻求答案而与妻子和孩子分居也是同样的意图,顺便让我们更加地认同的行为。
影片的音效剪辑非常地出色,事实上,几个小高潮段落的悬疑和惊悚都是结合科幻片的幻想,依靠音效剪辑来实现。如在小孩被外星人绑架那个场景中,先是人为地制造幽闭空间,接着通过外星人的神秘力量,房间里所有家电全部暴走,在家电暴走的发出的剧烈响声与紧张窒息的配乐下,朱丽安的尖叫显然很有惊悚效果。在这里鸡飞狗跳中的爵士乐显然很有格调。在这个场景中有意思的是,面对外星人的迫近,母亲充满了恐惧,而小孩却非常开心地说:“从门进来。”这样的情节设置既激化了戏剧冲突,又恰当地表现出人类面对外星人的到来既期待又感到恐慌的复杂心理。虽然没有像《E.T.》中人类与外星人建立纯真的友谊,不过这部影片同样是讲述外星人与人类的一次友好接触,我想真有那么一天的话,整个人类社会应该也会像影片中的人们那样狂热。
斯皮尔伯格效仿戈达尔让法国新浪潮大师特吕弗在影片中扮演一位科学家,这也算是斯皮尔伯格对法国新浪潮的致敬。
上影节第四场,转场已经让我literally虚脱了。斯皮尔伯格这部电影真是浪漫至极,让人入戏太深,就更累了。其实我全程都在关注Barry和他妈,至于roy那条线倒是关注得少了。感觉ted chiang的灵感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于这部,结构很相似。但是结局却实没有料到,所以为什么是roy,为什么Barry不是呢,Barry的妈妈也不是呢,觉得Larry也很可怜。但是用到音乐的元素,以及这种想象力,在1977年也太难得了,毕竟国内那时还是五毛钱特效。看到最后对谈的时候感觉一秒穿越到中国有嘻哈。不知道为什么豆瓣只有7.2,冲着Barry也要给9分。很少看到这么浪漫的科幻片不是吗。
该片在当年的颁奖季中被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全面压制,最终只拿到当届学院奖九项提名中的一项摄影奖。史皮堡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佐以视觉奇观鼓励处在冷战核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克服恐惧、积极探索、大胆交流、追随本心,而同样拥有绚丽磅礴的宏大场面的星战终究不过是古典戏剧的老调重弹。
77年电影,难以想象,科幻电影里程牌!!音乐没有想象中的震撼,不过这是斯导第一次与John Williams合作,以后经典,镜头给我震撼..斯导自编自导!!!..对生命的未知探寻,就像男主角一样疯了一样去探寻答案,斯导就是如此,斯导外星控!!..很奇怪,为什么外星人要抓了那个小孩,那么快又放回去,有的又抓了那么久才放
让人捉急的电影,铺垫十分的长且烦躁,最后还无任何惊喜。算是圆了那些有飞碟梦的美国人的梦想吗?特技挺棒,故事太无趣了。
3.5。如果《2001太空漫游》关于未知,那么《第三类接触》便关于求知。被低估的部分另当别论,但外星人与人类相对而笑的情景在我眼中绝对是一抹败笔,它宣示着斯氏纯真里那份无法摒除且不自知的廉价:当友善成为谜底,对友善的期许便不再迷人。
特效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称得上经典。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真的很难看,冗长乏味到了极点。
看《降临》和《你一声的故事》时我就想过,如果剧情成立,为什么不能先通过单纯的音节或者声音,音乐切入,而非要故弄玄虚的建立在沃尔夫假说上。不过话说回来,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一条曲径:大场面大调度你拍不出来,那完全可以走《降临》这样的软科幻啊。《三体》还是交给好莱坞吧。
1.虽然前面都是为了最后的20分钟做铺垫,宇宙飞碟出现很震撼,但整体而言,个人觉得过于冗长;2.反套路,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也没有所谓的英雄拯救地球,有一场不像交流的交流,那这确实是极可能出现的一种交流模式,假设真的有外星人造访地球;3.最后感谢外星人特地从光年之外赶来为人类除害,带走了一个抛妻弃子的渣男。
微火慢炖型,几乎没高潮,沉闷易入睡,但表达的寓意值得褒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家堆屎和五颜六色的幽浮
神棍片。。。
为什么所有有关外星的电影都是他们比人类智慧先进呢,就不能人类更相对高级吗 什么时候能拍个人类去拯救外星人的电影啊
戈达尔看了这片一定又痛骂一顿特吕弗了吧
又是不一样的外星人片, 斯皮尔伯格的视角就是不一样,当年我还不懂,后来在电脑上特意查了什么叫第三类接触。
最出彩的是John Williams的配乐。有点照搬大白鲨成功的模式,烘托群体气氛直至高潮一触即发,但故事人物单薄,节奏也太拖,很难说要不是配乐经典,有谁看到最后还能保持惊喜
【B】①只靠几个电子灯光就能表现外星人入侵,真省钱②《独立日》《超级八》偷师N多,但无论是JJ还是埃默里奇,都没能拍出撕皮包令人肃敬又不安的神秘感。③一群外星人,大老远跑来就为了和地球人开一场迷笛音乐会,和通过精神匹配约到一个炮友,这是什么主义?这是浪漫主义。
七十年代的斯皮尔伯格拍的也是宗教电影,科幻的终点就是神学,从《第三类接触》到《降临》,就是从西方的太空交响曲转换到中国的书画语言。
为何评分这么低?相比较星球大战这种宇宙战争等同乡村械斗的电影,这部早年的科幻片对不可知论的影像化表达可谓登峰造极,真正有寄蜉蝣于天地的壮阔之感。
事实证明斯皮尔伯格真的不适合自己写剧本,本片不论整体来看还是单拎一段都非常雷,越到后面越无法入戏,倒跟设定过不过时没有关系。其实能看得出70年代人们的恐惧和倾向逃避的心态,但这样一个故事真的没法撑起这些想法啊!尤其结尾,配合着JW雄壮宏伟的配乐,真的忍不住笑场了...
from "invasion" to "encounter"。奇觀與天啟的見證過程(如何一步步繃緊觀眾神經和心理),Jaws,Jurassic Park。宛如《十誡》的宗教體驗,撫慰被The Exorcist嚇壞的美國人心靈?
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斯皮尔伯格比较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片,可能由于同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大银幕修复版看日格蒙德的摄影就值回票价,好莱坞灯光照明运用的教科书之一。高级阴谋论和对未知神秘的营造氛围最后还是落在了导演的一颗童心上,不惜撕碎美国固有的家庭至上价值观,自己理想中对事物的追求即别人眼中的疯魔,一帮科学家看到飞船仿佛见到心爱玩具的大男孩,德莱弗斯把成人的另一面演得浪漫又励志。而特吕弗的角色靠翻译才能深度交流凸显人类不如外星人DJ的意念和威廉姆斯的旋律来的简单。失踪人口的安排真是让人感动,想象力和呈现在那个年代大约仅次于2001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了吧,对之前这两部也都有一些小致敬,还影响了后边诸多同类型的降临式影片。资料馆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