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视剧,无可辩驳的说,90%的内容都只是在铺垫,要看其精髓,必须只在最后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最后的一集那紧凑的几十分钟里面,一个成功的京城大企业经理,到落魄的失业农民的蜕变。
结尾,本意是把尾巴打个结,意思是到这儿就了了,就像过去结绳记事,事儿发生了,就打个结。但就标题而言,天下第一楼本身没有结尾,我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可最终,我们没有看到这楼塌掉的过程。就主角而言,卢孟实本人的楼,当然是塌了。
他本人实实在在是“为谁幸苦为谁甜”的现世报。在王子西和唐家兄弟的酒会上,他们道了一句,“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意思是做马仔,不按照老板的需求发力,996也是没有用的!这是卢本人的真实写照,他把买卖当自己的,不知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所以修先生送他对联儿,行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秋月时宜风。
(剧本改为:好一座危楼以及半宜…半宜…的句式,当然这个并不对仗,比如,行是平声,只是仄声,改成好,就成了仄对仄了)
卢孟实滚蛋,原因很简单,功高震主。而全篇的核心就是:有钱别干好事儿。
整个故事里有钱的人都在拆台搞破坏,没钱的人,好的则是任劳任怨,坏的则是想办法坑有钱的人的钱。任劳任怨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坑蒙拐骗的,其下场高于老好人。这也是本剧最现实主义的地方,高度符合,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的拆你思古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也非常简单。奋斗不一定有用。尽管。该剧在官方辞典中。所昭示的道理是要改革经营制度一类的话。但是我们很明显看到,奋斗,只是在瞎忙。就和加班是一样一样的,这些都没有意义。所以人生得过且过。难得糊涂,该要糊弄的时候就要糊。千万不要认真。也千万别赌气。应该多思考一下,怎么为自己活着。正所谓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换过来说,路线错了,奋斗越多也越反动。
其实卢孟实一开始就输了。他为烤鸭店。呕心沥血一辈子。仅仅是因为。老董事长。给了他一个文书。让他掌大权。这个和空投支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老头一开始就死掉的时候,这就已经成为一张废纸了,因为股权事实上已经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即使他的两个儿子不捣乱。卢孟实事实上也只是拥有了一个经营权。并没有掌握实际的股权。
如果这个桥段发生在港剧里。或者发生在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心眼儿的人的世界,一个掌握经营权的人,面对狗屁不通的董事局,应该想方设法吞并企业。稀释股权。让自己拿大头。凭什么给别人干活?
所以一开始两个儿子并没有打算把这个老头儿的话当一回事儿,他们从一开始就想把卢某赶走,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实际上当时就欠了一屁股债。拉卢某人出来顶缸而已。
而如果这个桥段发生在一个正常的人的世界,公司都要破产了,欠了一大堆烂账。让我来做总经理加法人代表。又不让我掌握全部股权,又要让我承担风险。难道不应该立马跑路吗?卢孟实主动承担这个责任,不能不说没有私心。只不过说他太蠢了。
可你以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吗?如果结合一下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就是当时的时代。进行恶正瘾的解读,以上看来以很荒谬的事物就说得过去了。全篇看似发生在民国。各式军阀走马观花。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们把它稍微抽象一下。说的就是。管事儿的人换来换去。你方唱罢,我方登台!也可以说成是。大背景剧烈改变的时代。而作者生活过的具有这种环境的时代是什么时代,那就一目了然了。
真正掌握最终决定权,但是只添乱的东家,明明没有实际股份,给一个做饭馆主人空头票的承诺,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卢某人。吃铁饭碗的八旗子弟。明明是个鸡,又不想做鸡的鸡。这些都是隐喻。但是我没办法继续解读下去。
回到卢孟实本人的奋斗。他不缺乏对生意的敏感把握。但是缺乏。对人生的把握。比如他在对面店的时候,作为一个会计,却和总经理经常作对。开头部分。"刘全儿"从账上提前支了钱,但是没有给花鼻子总经理说,被花总经理逮到了。卢孟实完全没有请示,简单说这种做好人的事情,这种恩德。你要么就悄悄的给。要么你就给领导说。你做中间人赚恩情就好,可他到好,被问到了,反而自己拿钱给"刘全儿"。这就特别不痛快了。
过去电视剧里面老是喜欢塑造这样的人物。就是好像有一股倔强劲儿。好像很正义似的。然后就演出他们处处碰壁。这种电视剧毫无好处。因为。他并没有给你仔细解说,一个人为什么会得罪人,你看完了以后只会觉得好不公平。我觉得这样好无意义。很明显。就借钱这个事情来说,看过杜月笙的故事就懂了,我在地摊报纸上读过,杜月笙是上海流氓大头子,虽然他身为青帮大佬,但是非常懂得做事做人,杜月笙做好事从来都不说是自己做的,或者说不以自己的名义。而是请示高级的政治人物,这种功劳明显是他们的。因为他什么也不是。他根本不配。
港片上海皇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杜云生为蒋委员长出生入死。最后想混个领导,别人却觉得你一个流氓头子还想当官什么意思?这是抹黑。
卢孟实更是如此了。他辛辛苦苦的想搞一个八抬大轿。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这完全是多余的,啊,其实就中国总人口来说。像他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有千千万万。真正厉害的是唐家两兄弟。因为他的价值。是可替换的。作为唐家两兄弟,他们确实是纨绔子弟。可换句话说,人家败自己的家,跟你其实也没有关系。电视剧里面那种卢孟实扼腕叹息一份家业被败坏的感觉非常神奇。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这也是非常扯淡的。
所以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就是明白自己是什么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首先要认识到身边,什么是不完美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跟我说。现阶段可以人人平等。起码就资源总量来说是不可能的。比如石油就是有限的。而人是越来越多的。僧多的结果就是粥少。卢孟实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高级马仔。不过是东家的一条狗。是生活在依附资本家生活的位置。他就不会去做这些无用功了。比如罗大头顺手牵鸭。简单的说关他屁事。他去跑去把人揪住。而王子西一开始就说他管的太多。做人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王子西早就明白很多事情。只不过装糊涂。
全片只有一个主题:格格不入。
看到17集才相信,常贵原来在话剧里也是并列的男一。摘录如下:以前啊,人家称您一声修先生,那是冲着克家老少爷们的面子。奉承您,是想您在他们面前多说几句好话,捞点好处。怕的不是您,怕的是您的主家,并没有把您放在眼里。现而今您不靠他们,靠自己的本事挣饭吃,开头您可能不惯。您反过来想想,您虽然没以前气派,可您比以前硬气,这口饭您吃着顺溜。您不再看人家的脸色活着。
我常贵是个粗人,干了四十年的堂子,人都说臭跑堂的,连我儿子都看不起他爸,可我自己看得起。自己先得看得起,别人就不敢看不起。堂子也是人,凡是靠自己本事挣饭吃的,都是响当当的人。
“展现了旧社会平民百姓自我奋斗但最终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我倒是更觉得卢的失败和旧社会没啥关系,福聚德的第一次名声大噪正是是借助旧社会动荡的风口,再加上是卢的魄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周全的计划才让酒楼起死回生。但是擅长经营管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人却因团队内部人倒戈而失败,可能因为剧情在控制人物的能力吧。
酒楼失败是团队管理内部问题,更像是最后确定好结局再去生硬把握事件走向,导致部分主导因素的刻意和逻辑不畅。
新时代从旧社会中解放而来,具有先进性,但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观能动性占了很大的比 重,无论在哪个时代,自己的失意都总不能说成“错的不是我,错的是这个世界”吧。
不去深究,剧中完美的呈现了传统特色,展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风貌,还是值得一看的。可惜我是一点都不想看爱情线,21集之后看剧情解析结束了,也算是看完了吧?
卢孟实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黯然收场,巍子的气势真压人;修二是世态看尽早身退抱得美人归,第一次看濮存昕的电视剧(?);瑞英是浪子回头心存一丝善念傻人得善终,看张嘉译那一口牙;全场最佳堂子常贵,矜矜业业本本分分,全剧最好的人就是他了;王姬的刘金锭演的太好了... ...全剧每个人的命运似乎都从开始时有了伏笔。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
起点什么事都不易呀!时也运也都得在线.....这买卖要干好了得是多大的产业呀......毁了.....就跟现实一样.......有些地方不够合理,有些地方略显刻意,总的来说还好,值得一看!
演员太强大了!每个角色都异彩纷呈!巍子,王姬,陈宝国,还有那时候不出名的张嘉译!还有那个玉雏~
开始觉得特好看,到最后倒了胃口~ 话剧腔太重,京腔太刻意。掉书袋严重,尤其是唐鲁孙谈吃。演员表演虽好,但难掩剧情拖沓,人物形象单薄做作。感觉这片子纯是为了表现编剧有多会吃多懂老北京城而存在的。
中国大陆
如果把丰泽园和新丰楼的故事也拍成电视剧就好了
我就是馋里面的烧鸭子。
三星半
对中国式职业经理人的最好诠释~ 也是对生活态度的另一种诠释~
唯独不喜欢魏子
鸭子可太香了相比于话剧增加了王姬的角色,太飒了
应该是讲商业的剧,不知道为什么我倒看出了悲凉。
是真牛逼!真腕儿!王姬真帅!巍子厉害,那段悲极的京剧念白快听哭!
爱情戏还是多了点儿拧巴了点儿,应该是为了改电视剧给硬加了不少戏,但看得出来骨架很不错,这帮人艺的演员们,看着也舒服。结尾特别好,曾经的战友反目,仇人却坐在了一起,坏人也没有罪有应得,憋闷又有余味
节奏快,看完恍如一场戛然而止的梦,只有唏嘘,且是那种人生如此的悲凉。
全聚德
话剧改编,又是人艺班底,好看。
很喜欢女主角
前几年看的了,关于全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