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主演、片名和海报都有向搞笑片误导的嫌疑。其实感觉本片还是蛮有内涵的,往大了说,反映中国传统理念和当今社会的一种冲突,影片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进行深刻的反映。
首先是文,即为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却在张贴着这四个大字的教室中,孔老师遭遇到了他的尴尬,也是本片冲突的起源。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完全没有效果,反倒是老师的处处受到了学生的胁迫。孔老师代表了正统的老师形象,尊崇社会规范,过着清贫的生活。与之对照的杨老师,拿着工资、赚着外快,生活水平和岗位职务明显高于孔令学。孔孟之道成了放在地摊上卖的礼品,孔老师最终买了它,却是当成了板砖来拍人。
其次是武,即社会秩序的维持。孔令学多次以报警来摆脱困境,但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警察,片中却不断的出现,需要依靠“社会上的人”来解决问题。江湖义气显得比法律来得更有实效。
最后是人,即为人。通过以往年代以及家教所产生的这些正统的人,该何去何从呢?答案就是医生所说的:凡事不必太认真。放下传统对于自己的束缚,顺应社会的现实。在一个不正统的学校,就不需要一个正统的老师。
八分。
比较写实吧!小人物的窝囊、无计可施、缺乏法治的社会…… 人和(所有其他)人之间无法沟通交流,只能一错再错…… 当然,还有作为背景的东北小城镇景观。
说是电影,其实是一个个小品串联在一起。
故事编得简单粗暴了,尤其是那个光明的尾巴,大煞风景!剪辑方面也有硬伤。
近些年,部分影视作品(比如人民的名义、我不是药神),艺术上明显比较粗糙,甚至是乏善可陈,但是,有一些思想或者说题材选择上比较讨巧,“一白遮百丑”,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往前推,最典型的是当今三个所谓最著名导演,他们的代表作似乎不谋而合地涉及文革(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引人遐思!发人深省!
也许大家都认命了:这年头,二合一完全不可能;退一步,艺术上也不可能有什么进展,那,就在思想上留存一点不该被忘却的纪念吧?
另外,非常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不少豆瓣上留言的人,觉得那个小混混真的是想跟范老师“好好处”,难道他们看的是另外一部电影吗?看来,这不仅仅是看电影的时候玩手机的问题了。
范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男演员,他展现小人物的惯用技巧,在《跟踪孔令学》里被运用得轻车熟路。张骁的这部电影有不小的野心,作为在央视这样一个团体里浸淫很久的导演,张骁表现出了强力压制下必然会出现的反心。电影中对社会弊病的讽刺辛辣到位,正直的孔老师到了电影的结尾,变成了油滑、世故并且阿Q精神贯穿全身的孔老师。《跟踪孔令学》最大的问题也在于结尾的处理过猛,让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转变因为节奏和力度的过快过猛,而显得跳脱和不真实。而阿祥这个主要人物结果的交代缺失,也留下了遗憾。按照电影中孔老师的最初思维方式,他是必然会被阿祥逼疯的。其实我想很多人都在看电影时都意识到,孔老师其实只要向阿祥做一个“我不会找刘萌麻烦”的承诺并且付诸行动,那么阿祥便不会和孔令学之间产生那么多的纠纷。电影最后的部分,似乎孔老师已经和阿祥达成了这样的协议,“两只手握在了一起”。而孔老师身上那一袭练武用的黄色练功服,已经深深将孔老师“两只手握在一起”背后的懦弱和苍白暴露无遗。
在如今烂片扎堆的电影市场中,却让我发现为数不多而又如此精致的小成本影片,着实让我感动了一把。感动于小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感动于范伟精细的演技,毫无破绽,将孔令学这个角色把握的细致入微。可以说没有范伟,这部片子会失色很多。
没听过导演,没听过里面的各色小人物,也不知道编剧是谁,完全以范伟和马伊琍这两个明星作为我看这部影片的第一吸引点,还有韩三平作制片。就是这么一部没有商业化,没有娱乐噱头,也没有炒作的一部影片在10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竟然毫无知觉的就顺着故事情节给看完了,真是难得的一部好片子。
首先好在故事的剧本,台词很符合每个人物角色,也很有功力。一个叫阿祥的小混混因范伟饰演的孔令学得罪了他的女友刘萌,而开始没日没夜的跟踪孔老师,而孔老师就是典型的小男人,一辈子窝在穷不拉几的小镇上当一名语文老师,每天准时的上下班,接女儿上下学,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唯唯诺诺,对谁都是点头哈腰,不敢得罪人,放不开,可以说他这种性格的人活在世上是很憋屈的,也很悲哀。其实像孔令学这样的人在中国遍地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生计,被迫放弃很多梦想,个性也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被磨平了,在崇尚权力和财力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底层人士包括工薪一族只能无奈的过着每一天,在工作中只要稍有露出不好的个性时,随时会面临领导的炒鱿鱼,这是个生存压抑的社会状态,唯官员与大商人为老大,所谓搞和谐就是谈屁个人性,人性压抑太久就变成类似孔令学那种性格了。所以在人物设置上范伟演的孔老师是很典型也很成功的。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完全以东北一个小镇为背景衍生出的故事,小混混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孔老师循规蹈矩的生活状态,一开始我们也为孔老师捏了把汗,俗话说得罪人不得,得罪小人更不得,小人是惹不起的,孔老师就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作为老师还一本正经的跟他讲道理,小混混才不吃这套,这种文绉绉的话语听得他们会起鸡皮疙瘩,于是就开始了跟踪孔老师的念头,试着站在孔老师这种人性格角度来看,他从不得罪人,也不敢得罪人,而一个小混混的穷追不舍让他变得神经兮兮,心里被卷起了千层浪,打破了他接女儿的时间,也打破了回家吃饭的时间,相当于他的生活状态就这么被一个小混混给打断了,其实这个小混混也没做什么,只是跟着他而已。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的一部小说,书名忘了,大概是讲一个上班族在看戏剧时不小心碰到了他的上司,结果他回到家后一直在想他上司会不会开除他,会不会整蛊他,最后他被自己无谓的想法给逼疯了。回想起来很可笑,有太多人都是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失去了本身所特有的棱角,而变得战战兢兢。孔老师最后还是请了唐老师,最后把事情给摆平了,故事还是有点刻意编剧的意味,比如醉男半夜开他家门,结果锁断了;小女孩因要上厕所,结果她爸刚好把一根拐杖放在他家门口,音乐也跟着即刻变得紧张,就彷如他的焦虑情绪,一下子被这些事给搅和了,老婆不理解他,同事误会他,最后他自己也得了中度焦虑症。
其实很多事并不是表面那样,你把一个人定型看了,自然对方是融入不到你的生活圈中了,就如这个小混混,一个混混不就是爱装逼,开了个发廊,有啥能耐,竟怕成这样,而且这个孔老师解决事情能力也是极差,在跟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比如他本想喷胡椒给小混混的,结果喷到自己身上,满脸都是,还故意让阿祥帮他买单,他带着女儿仓皇逃走,阿祥看到那幕笑了,就如当时看片的我觉得孔老师很可爱,我想此时阿祥对孔老师应该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敬意,而不是故意捣乱他家,另外一幕,孔老师拿了一千元让黑社会老大请阿祥吃饭,结果阿祥在电话里也说孔老师误解了,我是真心觉得孔老师人挺好的。误解层层,还包括他与他老婆之间的关系,本来夫妻间有事一起承担一起解决,他好自己闷在心里自己解决,导致夫妻间关系紧张。故事开头导演还特地拍了很多东北小镇街头摆地摊,卖猪肉菜等,在小地摊上导演给了好几个镜头,拍他买小玩意,但是很讽刺的是,他也正是花了三百元买了个盒子,最后不分青红皂白就砸向穿红色羽绒服的人,当时我都猜到肯定是他老婆,只是他为了找证据心切误把老婆砸伤,夫妻关系正式恶化。不过影片有两个地方很让我感动,一是他女儿跟他说妈妈生日的事,当时觉得作为一个没有多大本事,且又老实本分的孔老师有这么个女儿真是他的福气,同时孔老师作为父亲也是很伟大的,一直悉心教育女儿向上。另一个是在KTV里唱生日快乐歌给老婆听,当时就是简单的切换镜头,简单的生日歌词,却让我有一种真实的感动,是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感动。有这么漂亮的老婆还有个聪明的女儿,他是很有福气的。
最后结尾挺唐突的,当时我都没反应过来,导演为什么要这么拍,就表示他生活进入正常轨道了,刘萌上课很认真还对他笑,明显表示接纳这个老师了,这个反差也太大了吧,都没交代,但我朋友看了说结尾拍的很多,言简意赅,我说怎么好了,她说孔老师面对上课睡觉的学生不再干涉,表示他已经妥协于学生不听课的状态,表现得更为仁慈,与这个社会更相称。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温暖,范伟真是把这个小人物形象给演活了,这部片完全可以成为影视学院编剧学与表演学的经典范例。小成本拍出大道理,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更好有共鸣的好片子。
稍嫌用力,技法上还是不够纯熟
范伟绝了~
真心覺得這片還不錯, 打分眾的要求太高了.
遇到恶势力背诵朱自清这么管用啊
如果要追究深度并且上升高度的话,这个片有他想表达的意义。
在按摩店背朱自清那块儿看得我都要泪奔了。如果你在北方的小城生活过,仍记得校园门口晃来晃去追求女学生的社会混混,眼见过满脸不屑顶撞中学老师的暴力少女,听说过教导主任被学生在回家路上用铁链伏袭的传闻,你会明白这种现实里的色彩放进流动的影像才真正感觉到的生活本身的黑色幽默。
演的挺好,编剧意思差大了,不就打个车的事儿吗,整多么多东西,这老师差打车那俩钱儿还是咋的?
看看还蛮有意思的,就是范伟总是演一样的角色,没有什么突破。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范围的低成本糙片总是有点儿看点
懦弱、善良、耍小聪明……,这些基本都已经成为了范伟的标签。其实,以范伟的能力,绝不仅仅局限在只会演这种小人物,但在观众和导演心目中已经把他如此定位。照此以往下去,将会大大限制他的发展,将他从一个演技精湛的影帝沦为一个类型演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首先,编剧的主要矛盾,还是那种一指就可以戳穿的把戏。其次,范围的演技端着的地方多。第三,结尾交代不清楚,做作。
看到录音麦在地上的影子,结尾强扭的呦
有点意思
别把这片子当成印象里一般的小成本中国电影,充满诚意,充满导演的智慧与用心,片中默默的生活细节会让人感动。
范伟演的好,其他完蛋,镜头毫无新鲜感而且低略。
那小混混的一出出儿特真实,哪个初高中周围没几个这类人。范伟演得不错,但老好人老实人的角色设置太怂了,肉!(刘萌那小姑娘挺好看。“朱什么清?也是你们学校的?”——没文化多可怕呀~==
你是哪条逆流而上的鱼吗?
浪费了范围和马伊利
孔老二就是稻草狗,好人总不能太软弱,适当的时候应该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