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期中考试完的那天到了家我倒头就睡
起来之后打开网易云听到了《Summer Ghost 》,评论里有人说这是一部电影的插曲——《夏日幻魂》
当时天差不多已经黑了,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看完了,不长,40多分钟,但看完真的有很多感慨
一个想突破人生和宿命的枷锁,在奋力一搏和草草过完一生的边缘犹豫不决
一个想寻找一丝慰藉,迈出那片无尽的黑暗之地
一个在寻找能让他在剩下的生命和时间里尽他最大的可能好好生活下去的那根稻草
三个少年心底都有着共同的疑问“生命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
三个少年在一条黑暗的大道上追寻着最后的一丝光明
而在追寻的路上他们遇见了指路人,她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有多值得去爱,而她又何尝不想再好好的爱这个世界一次
三个少年最后都找到了和点燃了心底那片光明,而绚音也永远安息在他们心底
其实绚音每次走的时候说的那句“我好恨啊”也不是发自真心的吧,也许她会在某一瞬间突然惋惜自己戛然而止的生命,也会在某一瞬间怨恨那个不负责任的货车司机,但人好像总是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些,绚音才会如此热爱生命,才会在每个热烈的夏天的夜晚出现在迷失在自己人生路上的人面前指引他们。
最后那段友也与假的绚音的对峙我认为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友也战胜了心里那个负面的自己,选择勇敢的去放手一搏。
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个友也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战胜心里那个负面的自己,不顾一切的去面对呢。
我想我会很敬佩和羡慕友也那样的人的。
结尾看到他们三个在点烟花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就发现凉去世了啊呜呜呜
我觉得夏日幻魂的画风有一种平静中带着悲哀的感觉,三个各有苦衷的人聚到一起寻找着一个似有似无的答案,最后在寻找那个幽灵[忘记名字了(目移]的身体过程中离着答案越来越近。
最后每一个人都做出了改变,即使是因病去世的凉。但结尾处看到凉的去世给观者带来遗憾的同时又有一丝合情合理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看法。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电影讲述了三名各怀心事的少年寻找夏日幽灵,经历过失落,迷茫然后最终释怀开始新生活的故事。最惊艳我的应该是结尾,绚音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箱子,执念消失之时她也离开了。凉因疾病还是没能挺过来年春天,不过他拿起烟花知道了朋友的近况,他成了新的幽灵;友也有在向热爱的艺术方面前进,小春也变得勇敢不再退缩了。他们在相遇中不断找寻到自己,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着。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电影讲述了三名各怀心事的少年寻找夏日幽灵,经历过失落,迷茫然后最终释怀开始新生活的故事。最惊艳我的应该是结尾,绚音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箱子,执念消失之时她也离开了。凉因疾病还是没能挺过来年春天,不过他拿起烟花知道了朋友的近况,他成了新的幽灵;友也有在向热爱的艺术方面前进,小春也变得勇敢不再退缩了。他们在相遇中不断找寻到自己,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着。
备受瞩目,有望成为第二个新海诚奇迹的loundraw,以其富有情绪的笔触以及充满了某种零零年代风味的视觉表现博得了许多人气。对被零零年代的亡灵所困的我来说,这次《夏日幽灵》的上映可以说是充满了某种救赎之光,让我不住地有所期待。实际走进电影院观看下来确实是一部令人十分满足的电影。loundraw的才华也是货真价实的。但我却总觉得有所失落,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或许可以仿照黄油批评空间的某个POV的说法,《夏日幽灵》确实是一部佳作,但是却不是某种能够“直击灵魂”的作品。
对许多零零年代文艺的作品来说,并不需要某种充满了曲折的起承转结的故事,只需要描写某种关系、某种气氛、某种情绪并配上对位的音乐与画面演出,就能打造出一次触动心弦的体验。《夏日幽灵》很明显是继承了这种语境的。影片描写的“故事”十分简单,友也、葵、凉三名对人生与未来失去信心的少年少女汇聚在一起,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坐落着的废弃机场上,点燃线香烟火,一起寻找被称作“夏日幽灵”的自杀女生的灵魂,希望通过这种非日常的旅途获得某种蜕变的契机。
夏日、烟火、幽灵以及尸体。参杂着些许不可思议的青春故事虽然是空洞的,但是却可以通过某种视听觉的印象来获得一种强度。情绪化的弦乐与顿挫的钢琴所打造的“零零年代风”的配乐,以及loundraw对“零零年代数据库”的一种“接入”是这部作品能够展现出丰富的情绪的强度基础。耀眼的镜头眩光、多重化的云层运动、俯瞰视角的大地、充满气泡的水下、以及一种景观式的大角度镜头旋转,对熟知零零年代文艺的观众来说,为这些演出和摄影上的视觉要素一个个指出出处并不是什么难事。恰到好处休止的BGM、时不时插入的无声演出、随着大范围镜头运动一起高扬的音乐高潮,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的结合也是丝毫没有落下。
所以在视听觉的演出上,《夏日幽灵》或许是零零年代的一部数据库。正如新海诚在零零年代的初头以《星之声》获得了“一人GAINAX”的称呼一般,loundraw可以被称作“一人新海”,但新海诚已经是一人了,这个称呼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loundraw的手法虽然是“数据库”式的,但在新海诚出道的那个年代,对GAINAX的某种戏仿还能成为某种海量的“数据库”,而零零年代文艺的失落已经过去太久了。虽然依然是某种“数据库”,但早已布满灰尘,对数据库的“接入”也更接近某种“系统复原”。所以《夏日幽灵》的这种数据库的手法,虽然有着某种强硬的排列组合的稚嫩,我却没有从中感受到一种“陈旧”,而更多是某种“怀旧”。甚至是某种对“零零年代”的“复旧”的强迫观念,一种对失去的“零零年代”的祭奠。
但是《夏日幽灵》还是缺少了某种直击灵魂的事物。或者说某种超越性,某种更为难以承受的事物。在这一点上《夏日幽灵》与当年零零年代文艺作品有着明确的差异。在《夏日幽灵》中,虽然有着幽灵、死亡以及主人公们厌世的情绪,但是却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平淡的轻松,有着一种后退一步俯视自身伤感的客观视角。所以即使是充满了叙情的氛围,却不是撕心裂肺的呐喊。
整部电影中,寻找幽灵的旅途并没有任何“惊悚”的要素,幽灵并非某种“恐怖”的事物,而更像是某种身边随处可寻的泛灵论式的存在。在电影的后半,主人公们帮助身为夏日幽灵的绚音寻找她被丢弃的尸体,但几经千辛万苦寻得之后却并没有放出尸体的镜头。而是描绘了幽灵形象的绚音拥抱男主角并说出“谢谢你找到我”的唯美场景。虽然描绘了死的表象,却没有深入描绘死的主题。
对曾经的零零年代文艺来说,死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超越”的追求。现在回头来看的话,零零年代文艺甚至可以说陷入了某种攀比谁更“难以承受”的竞争怪圈之中。攀比死亡的凄惨、猎奇程度都早已经不够“难以承受”。而在竞争的尽头所抵达的便是Loop系了。东浩纪在《游戏写实主义》通过反驳大塚英志在《角色小说的制作方法》中提到的游戏式的小说无法描绘死亡的论点,首次论述了Loop系的问题。我们通过改变或者重来历史来拯救已然失去的那个人,但救出的这个人真的还是那个人吗?他们之间还有着同一性吗?虽然这里没有肉体上的死亡,却依然有着死亡中无法回避的那个议题——一种无法交换的同一性。
类似沼泽人思考实验般的角色同一性问题,体现的是已然失去之物的某种不可挽回的绝对性。比死亡更为深刻的,是复活也无法寻回的一种交换不可能的“单独性”的丧失。我们寻回了那个人,恢复了幸福的日常,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眼前这个人是否能够真正替代已然失去的那个人的究极拷问,无疑是比单纯的死亡要更为难以承受的。零零年代批评中,把这种交换不可能的“单独性”的议论,称之为“角色论”,其起源可以诉诸至柄谷行人的《探究2》,并在村上裕一的《幽灵的条件》中结束。
2016年上映的新海诚的《你的名字。》正是对这种Loop系的问题有着自觉的作品。在《你的名字。》中,作为拯救世界的代价,关于“妳我”的记忆会被删除,观众在两人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中心痛不已;又或者在最近的《Sonny Boy》中,回到现实世界的男主长良因为瑞穗假装不认识自己的一句“你是谁”而吓到失魂落魄。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记忆的消失,会让我们不住的从他人身上感受到一种仿佛这个人并不是那个人的“陌生感”,这正是因为消除记忆是切断角色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手法。
记忆与单独性的问题或许可以有机会再谈,在这里重要的是《夏日幽灵》虽然有着极为零零年代的视听觉体验,但是在对死亡的描写上却没有走向更为超越层次的方向,而是选择了从死亡后退一步,止步于烘托表层情绪的层次。而这种更为深刻的“疼痛”的缺失,正是这部作品缺少了某种直击灵魂的潜力的原因所在。
不止是这次的《夏日幽灵》,我对loundraw也参与了插画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也抱有几乎相同的感受。不过住野夜的《胰脏》比起loundraw的《夏日幽灵》而言,已经算是描写了更为深刻的死亡议题的作品了。在《胰脏》中,与患有绝症的女主角樱良建立起比恋爱关系还要更为深刻羁绊的主人公,不得不面对在绝症之前被通路魔夺走樱良生命的事实。对一个“难病物”的故事来说,死其实并非是某种可怕的事物,反而能够赋予你我关系一个非常浪漫的气氛、一种命中注定的命运感。在这里,死亡反而加强了妳我关系的存在的必然性。樱良虽然终将会死去,但只要是在妳我关系的框架内迎来的死亡,那终究还是可以忍受的。
虽然在一部分读者对通路魔夺走樱良生命的设定恶评不断,但我认为《胰脏》的革命性正是在于将这种你我关系必然性的一举摧毁之上。在绝症之前先让通路魔夺走樱良的生命,所表现的正是两种不同的死亡、两种不同的意义之间的差异。绝症的死是妳我关系的一种命运的必然,但是通路魔却将二人暴露在一种绝对的偶然性中。虽然男主角不断自责是自己邀请樱良出来见面导致了她遭遇通路魔。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即便在故事前半有一笔带过的铺垫,但遇到通路魔只不过是一次纯粹的偶然而已。
樱良被通路魔夺走生命之事实所以难以承受,并非是因为她丧失了生命,因为从一开始她就注定了余命所剩无几,而是因为这次事件的偶然性剥夺了在妳我关系的浪漫中结束生命的“命运”,剥夺了这种必然性的死亡所带来的某种“意义”。所以男主角无法出席樱良的葬礼,并不是因为他的懦弱,而是因为本应在只有妳我知晓的“难病”之中迎来死亡的樱良,成为了通路魔这样一个社会事件的牺牲者,已经无可挽回的失去了与男主角的关系。樱良的葬礼,已经不是属于男主角的葬礼了,已经失去了他可以出席的位置。
在日本的近代文学中,武者小路实笃的《爱与死》有着与《胰脏》十分相似的剧情结构。《爱与死》讲述了作家的主人公与朋友的妹妹夏子之间的恋爱故事,两人在主人公出国留学之前定下了终身的誓言。但不幸的是在归国的客船之中,主人公却收到了夏子因急病去世的消息。在回到故乡的主人公面前矗立着的是夏子刻着“旧姓”的墓碑。悲痛至极的主人公躲在房间里痛哭流涕,并最终悟得某种“无常”。
《爱与死》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青春小说的名篇,“旧姓”的墓碑这个场景无疑是整个作品中最核心的部分,虽然在日本讴歌夫妇别姓的政治正确性的今天,这样一种设置必定会受到批判。在“旧姓”的墓碑这个场景中,我们无疑可以发现与《胰脏》几乎相同的议题,难以承受的死亡的偶然性、死亡的无意义,只不过在武者小路实笃那里,这种偶然性与无意义被“无常”这个佛教用语所替代了。恋人的死无疑是难以承受的,但更为难以承受的是其死亡脱离与自身的关系,脱离了一种命运必然性的浪漫,以旧姓死去的恋人的葬礼上已不存在自己的位置,甚至还剥夺了自己对可能到来的幸福未来的想象。
但是《胰脏》并没有最终保留其摧毁了妳我关系必然的革命性设置,而是画蛇添足的让主人公寻得樱良的斗病日记,并最终获得解脱。《胰脏》最后斗病日记的感动,可以明确的说是对妳我关系必然性的一种近乎强迫的重新恢复。通过获得樱良提前写好的留言=遗书,重新获得两人圆满妳我关系,强迫自己认为樱良已经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所有话语都已经完全传达。换而言之,通过将对樱良的死的认知调转回通路魔事件之前,通过消解两种不同死亡之间的差异——樱良似乎是像为了通路魔事件而写下遗书一般,似乎因为疾病而死和因为通路魔而死的樱良在临终的最后一刻之前心理状态没有任何差异一般,似乎樱良是带着安详并圆满的心情迎来惨遭通路魔的杀害一般——以这种通过时间操作所获得你我关系的必然性,重新覆盖通路魔事件的偶然性死亡。
《胰脏》虽然描绘了比单纯的死亡更为难以承受的死亡的“无意义”、死亡的“偶然性”,在此意义上本来是直击灵魂的作品,但是却没有禁得住“解脱”的诱惑,用必然性覆盖了难以承受的偶然性。失去了其议题的革命性。不得不说是十分可惜的。
回到《夏日幽灵》上来,我所感受到的某种“直击灵魂事物”的缺失,也有与《胰脏》非常接近的部分。那就是整部作品对“解脱”的一种近乎强迫性的观念。
《夏日幽灵》的三位主要角色,都着各自的厌世情绪、友也的原生家庭问题、葵的学校霸凌问题以及凉所患的绝症。只有拥有厌世情绪的人才能看到夏日幽灵的存在。但是在经过了一次夏日的幽灵探访,一次寻找尸体的旅途之后,所有人都获得了某种成长,仿佛像教养小说一般在成长之后获得了某种强度。与母亲摊牌获得了些许自由的友也,鼓起勇气对霸凌者放下狠话的葵,以及在生命的最后贯彻了积极态度的凉。
在影片的结尾,开头一年后的三人在飞机场上重聚并燃放烟花的场景的谜团被解开,原来三人并非是在寻找夏日幽灵的绚音,而是在祭奠已经因为绝症死去的凉。这一场景的解谜,意味着三人虽然获得了成长,但是并没有完全抛弃厌世情绪的事实。只有拥有厌世情绪的人才能看到夏日幽灵的存在,但三人无疑已经成长到能够以强大的意志去面对自身的厌世情绪,已经获得了某种强度。
诚然,对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来说,伤感和冒险一样都是某个夏天独有的一次期间限定。以强有力的意志面对未来,面对死亡、最终走向一种解脱、获得某种强度在现代的新自由主义社会中或许是一种不可置疑的伦理。但对倾倒于零零年代文艺所描绘的某种直击灵魂的无法挽回的丧失的我来说,这样的一种“劝说”还是过于积极了。
在友也最终寻找到装有绚音尸体的行李箱的那一段场景中,友也陷入了与自身厌世情绪的世界,摆脱了与绚音一起走向死亡的选择,最终以积极并富有强度的意志从死亡的彼岸回到了现实。我对《夏日幽灵》最为不满的,可能就是这一场景了。也不是说友也就应该选择死亡并于绚音永远在一起这样极端的路线,而是在这一选择中,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某种意识的强度。或许友也执意要与夏日幽灵的绚音一起死去,但是却被希望友也走向幸福生活的绚音带着哭腔强行拋回现实世界的桥段会更合我的胃口。宫崎骏的《起风了》也有类似的场景,最后主人公的妻子在死亡的彼岸呼喊着“老公,来这边”的台词,在铃木敏夫和庵野秀明的劝阻下变成了上映时的“老公,请活下去”。友也并不是因为某种意志的强度而活着,而是因为背负着来自死者的负债而不得不活着,或许对我来说,这样一种被动性的活下去才是更为感同身受的东西。
loundraw在推特上提到这部作品是献给所有活在当下的人的。但活在当下的,并非只有有着某种“强度”的人,同时还有那些无可奈何地活着的人们。宫台真司在九十年代针对永无止境的日常所提出的那份处方——从意义到强度,或许比作为零零年代批评的“世界系”更能够形容这部作品。但对活在强度早已破产的2020年,无法走向超人思想的我们来说,如何开辟第三条路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而《夏日幽灵》很遗憾的,并没有这样的潜力。
燃起烟花,看着黑暗世界里独存的光映照于三人。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幽灵,也体会着别人体会不到的痛楚。
最开始的三人过着糟糕的生活,一心想要寻死,仿佛生活没有了光亮,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将自己的苦楚藏于心底,仿佛燃起了烟火,自己的生活还会有一丝光亮。他们痛苦的活着,只身一人在黑暗。直到寻找幽灵的尸体的途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而人们也在中途改变了许多。找到尸体的妈妈心愿已了,不再因此悲伤渡日。勇敢面对的小葵,不再懦弱于欺负她的人。永远顶着妈妈压力的凉,不再选择退缩,勇敢面对自己自己内心最渴望的梦想。身患绝症的友,不再因不多时日的生命而颓废。哪怕认真追求自己内心的生活很累,可每天都会因此而更努力,更加追求自己的内心所想。
春夏说:“我几乎讨厌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但一定有一小部分的东西留住你。我就是要这个世界上有一束光是为我打的,我就是要有一个舞台是为我亮的,我要这个世界有人是为我而来的,那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做那个特别的自己,为什么反叛为什么追求自由?因为我们不能左右的事情太多了。”这个世界太大了,不能左右的事又太多。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勇敢一点?勇敢的面对欺负自己的人,勇敢面对自己不再久远的将来,勇敢的面对自己不确定的未来。黑暗里总会有一束光是为你而来,你只需要大胆向前跑!哪怕生活再艰辛,再痛苦。那都请让我们勇敢一点,勇敢的面对他,打破他。生命不可能一直都是黑暗,属于你的终究会来!
只有活下去,你才能遇见未曾相遇的人。我很喜欢这部短片的原因在于,它告诉观众,生命和活着的珍贵,但也不避谈死亡的悲伤和必然。和夏日幽灵的相遇,想死的少年和少女被改变,从痛苦的囚笼往外踏出了一步,他们曾经痛苦的当下,是绝症少年和幽灵少女没有的未来。绝症少年看到了来年的樱花,幽灵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身体,伴随着生病、意外到来的死亡,也并不可怕,我只是变成了点燃烟花就能看到的夏日幽灵,纵然心中仍然有很多的遗憾。最后一幕,第一次相遇的4个人只剩下2个人,生与死的阻隔,烟花熄灭,这个夏日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也有人继续活着,但无论如何,我们曾相遇,曾拥有这个共同的秘密。
终于在夏天深夜观看了《夏日幽灵》。—— -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吗?为何如此留恋 那净是痛苦的世界?为什么啊?-确实都是些讨厌的事情,但还没有结束啊!是凉和小青让我明白,只要稍微抬起头来 就会有新的相遇。你不是绚音,而是寻死的我。我必须要回到现实,找到绚音。人总有一死,她曾经活着,我必须要去更理解、更明白这些事。
看的时候一直很不解风情的在想,别挖了啊会破坏现场的,赶快去通知警察和她妈妈啊,另外留一条项链是什么意思啊,万一她妈以为自己女儿还活着不是无谓的期待么
“生命的终点既是你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这是一位已死之人,一位将死之人,两位想死之人,他们四个人的故事。自杀者都是被杀的,我们怀着寻死的心,却倔强地活着,努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在无穷无尽的寻常生活里为自己点燃一支又一支烟火,静静地燃烧,淡淡地熄灭,拥抱着现实,保留着幻想,日复一日,岁岁年年。
这乙一味浓得我在完全不知情、没看片尾“安达宽高”字幕时,就已经不断在想“这作者是乙一的粉丝”吧。但看的时候犹豫着不像乙一的点在于,本该成为大篇幅的“寻找幽灵实体”的推理情节被带过了(我觉得着力刻画这一块就会出现与成片完全不同的基调,不过后来又觉得重点放在三个孩子与幽灵的际遇、战胜生活这部分,是Loundraw的温柔)。绘柄和着色很独特,有一种不确定的通透感。幽灵的声线给人很深印象,有种漠不关己、若即若离的感觉,部分角度还挺有点明日香的感觉(?)最后,就是广阔的、荒废的、等待清晨而被夜之青蓝浸渍的机场跑道,和跑道尽头那一缕缕不绝的线香花火。
如果真的可以通过点燃烟花见到幽灵,我应该会想要去见她。
能有这种画面我死也满足了
仲夏夜中,烟花与「夏日幽灵」,抒写着夏日物语,深陷忧郁蓝调中的少年少女,演绎苦涩如歌的青春,生命如此脆弱,亦也那般璀璨如花。
我的评价是:再美的画面也掩盖不了脚本的短板。这部40分钟mv的画面帧帧都是壁纸,还有与商业漫截然不同的背动质感,可以说真的是美轮美奂。但是我是冲着乙一来的,我很难不怀疑乙一是不是没钱所以来搞动画脚本,味道是还在但却是缺斤少两的,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地渲染角色背景, 马不停蹄地赶剧情强行渲染,看得我真的是一言难尽。不过总所周知乙一创作也是不稳定,算了
活着就会有新的相遇
适合夏天的夜晚看
虽然只有40分钟的篇幅,但我觉得很好,也挺完整,情感也传达了,小故事也完整了。这个调调,日式的很。
“死亡在我们之间”。故事并不出人意料,但是夏日夜晚的氛围渲染很足,色彩、光线、音乐、配音。完全没有相似点,但是总会想起渡边的《baby blue》。其实有点类似对死亡的叶公好龙,只不过凉不可抗地被龙吃掉。两个非自愿死去的角色,似乎在警醒另外两个角色自己想要挥霍的生命有多么宝贵。类似于要去理解死亡就要继续活下去这样有点巧妙的说法吧。人设总让我想起贞本义行,所以也会时时幻视到某个14岁的厌世少年,甚至“父亲说人与人不可能相互理解,但我要自己去尝试”也和这里有点相似。有几处惊艳的演出效果,掠过机场跑道的晚风、第一次飞、地下与地上世界的分割、扒开泥土和衣服的双手、投不中的篮球、逆行去颜料店、天台上的伞、开头和结尾的线香花火。音乐也不错,ED的提琴曲很舒缓。
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活下去。
那年夏天幽灵姐姐带我飞,《伴我同行》向死而生漫天寻尸路,学会面对,学会道别;还成吧
编剧果然是乙一。
画面美轮美奂,但故事略弱,确实有让人想剪点什么的想法…大概是曾今的我也想一了百了。
很emo的时候看的,看完很释怀。
3.5,画风好看,空气里的粉尘,玻璃上的小脏点,水里的小气泡,都画的很细致。
剧情很简单,节奏很松弛,画风很清爽。是淡淡的情愫,流转在蓝色笼罩的夏日,微风拂过裙摆与发梢,点燃一根烟火,遇见透明的幽灵,溯回人间的遗憾,成长总是伴随着苦痛,烟花绚烂易冷,若于暮落前能无拘无束的飞舞,只一次也不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