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电影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第一男主角却是位虚构的圣殿骑士。作为一名九州读者,看完后表示此影片名翻译成九州幻想世界里天驱骑士团的口号“铁甲依然在”完全没有问题,看来国内本土化奇幻模仿西方的痕迹还是太重。
1,电影要讲以少胜多的守城故事很冒险,前例太多,故事很难出新。科幻有星河战队,奇幻有哈里波特7下,就算中国,也有天地英雄,墨攻什么的,守城题材的电影可以写部电影史了。这个电影故事没什么新意之处,仍然是某些不同背景的人为了少数崇高理想,走到一起,守住一座关键要塞,防御强大邪恶敌人的进攻,抛头颅洒热血,在绝无可能胜利之时依然坚持,最后获得某种胜利(虽然历史事实是,这次抵抗完全失败了)
2,故事真说有什么新鲜之处,那是对中国人说的,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中世纪欧洲一千多年都是一笔跳过,更别说英国了,突然有段13世纪的英国内战电影,大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社会关系,小到兵器建筑服饰文化,在中国都可以成谈资,看惯了大历史的东西,来个局部小细节,还是很可观的。
3,电影里主角们守护的这个大宪章还是有的可说的,毕竟这个东西是后来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人权宣言中国辛亥革命……blabla一起神圣伟大正确东西的源头,谈起民主自由什么的英国人就是有话语权,谁让人家当年牛逼能搞意识形态输出呢,这东西放到今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看,还挺应景
4,看电影最大的感慨是,英国跟中国毕竟太不一样,很明显,中国是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而英国只是个王国而已,签协议,换国王,请雇佣军什么的,罗马教廷都要涉及,最后一个法国王子当了英国国王,跟过家家一样,欧洲的政治,中国人实在是不适应,可我们现在就是要模仿西方建立个现代国家,怪不得一大堆人要争很多东西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
5,圣殿骑士这个东西的形象,在西方人的历史片里变化还真大,有的时候圣洁地像天使,有时候邪恶地像魔鬼,在这个片子里成了自由民主先驱。主人公曾随十字军去耶路撒冷,与伊斯兰国家战斗,经历过不同文化的冲击,思想变得很复杂,于是在这个片子里很难被摸透,算是个最饱满的形象了,他对上帝的理解一直在变化,到最后和自由理念融合在了一起,宗教+政治,影片剧情才显得深刻了些,而大反派约翰国王那个君权神授的演讲简直是单薄到了极点,导演大概根本没把他当成一个活的人物去塑造。
6,影片的故事线相当好莱坞模式化,第一大反派和第一主角在影片前5分钟都出现了,摆明身份背景立场,然后正方守城军团的主人公们一个个RPG游戏般逐个出场亮相,有领袖跟班,有大叔正太,有胖子瘦子,当然也少不了美貌的女花瓶,最后战争也来越残酷,主人公带着女主角活到最后,享受历史虚构的幻想幸福大结局
最后吐句槽,我看的中世纪历史片实在不多,不过每一部英格兰形象都不怎么样,《勇敢的心》里欺负苏格兰,《圣女贞德》里欺负法国人,这部片子里欺负自己人,这片子是英美合拍的,我看像是美国人自己拍的,你到底有多恨英国人啊……
昨晚看了部片子Ironclad。说说英国的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吧。
话说William I 死后,传位给二儿子William II,长子Robert只得到了家族在欧陆的领地诺曼底。
William II 死后三弟Henry I 继位,Robert企图夺位,战败被囚不表。至此还算头绪清楚。
Henry I 死后,侄儿Stephen在兄弟Henry of Blois的帮助下夺得王位。
Henry I 的女儿Matilda原是嫁给了日耳曼皇帝Henry V,后又改嫁安茹家族的世子,此时在Henry I 的私生子叫Robert的支持下回国争位。
Henry of Blois倒戈,Matilda进入伦敦,但随后被Stephen的王后Matilda of Boulogne率兵打败,退回安茹。
Matilda之子Henry继承了安茹领地之后,攻入英国,迫使Stephen立Henry为王位继承人,Stephen之子William只能继承自家原有领地。
Henry继位后成了Henry II,开启了安茹王朝。
Henry II 因长子Henry早夭而钟意幼子John,于是次子Richard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王位,成为Richard I,即“狮心王”。
Richard I 在征伐叛乱时战死,无嗣,John继位。贵族造反,John被迫签署Magna Carta。
影片的故事由此开始。不过这还没完。John继续与贵族们争战,死于败军途中,其子Henry继位,即Henry III。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起名字不要标新立异,还是叫William或者Henry比较稳妥。而女的叫Matilda的话,遇到另一个Matilda也是没辙,至少要隐忍一时。
我对于那些男爵只是让国王签字就放手重新臣服于国王这点实在是想不明白。如果国王真的是个信守承诺的人,那些男爵又何至于走到反叛国王的地步?虽然我不是很懂政治,但是那些男爵也太天真了吧。所以看到国王回过头来找那些男爵的麻烦的时候,我真的是一点都不惊讶。以这个国王以往的行事来看,他怎么可能忍下这口气呢?
看着那几个人守着一座城堡与国王带领数百雇佣兵作战,那种悲壮感真的让人感觉痛苦。我为什么作战,我是为谁而战,杀戮与被杀戮的意义又在哪里。电影里托马斯一直在犹豫在彷徨,直到战争的尾声,他说为他人而战才有意义,而杀戮是不对的。我不断被战争的血腥震惊,不断被守城人的精神震撼,感动于他们的精神。
但看完电影后我最深的感触是我很庆幸我生活在现在的中国,这么和平安宁的国度,不需要为了生命安全每天担忧,那些血腥和杀戮于我只是影视剧里的虚构故事,我只需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点评这个电影好不好,这个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逻辑不对的,这场战争里是不是有什么更快更好的取胜方法。但是我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是由这样一场场血腥残酷的战争换来的,我现在富裕无忧的生活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反对战争,可是我们也不应该遗忘战争,不应该遗忘那些为了我们而牺牲的英灵们。我们身在福中要知福,要知道我们现在堂堂正正的站着挣钱的局面是怎么得来的。
不说电影了,说说这场发生在罗切斯特城堡的战役吧,网上搜了半天,都没有发现历史上有这场仗的记载。
终于在搜英国著名的城堡历史时找到了
http://castle.getbbs.com/ 话说:罗切斯特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城堡之一,据记载,始建于1086年,由法国诺曼第征服者建造。由“征服者威廉”的建筑师冈多夫主教于1080年左右主持修建的罗切斯特城堡中,曾发生许许多多的战争、对立、冲突和围困。
1215年10月,140名骑士以及一定数量的步兵和弓箭手在米德威河边的罗切斯特城(Rochester-upon-Medway)这个巨大的正方形堡垒举起叛旗反对约翰国王,并将城堡作为据点。国王亲率大军讨伐,国王军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围困叛军据点罗切斯特城堡两个月,史书称这是英格兰中世纪战争史上最著名的围困之一。
两个星期后,国王命令邻近的坎特伯雷“日夜不停地”制造“尽可能多的铁镐。”六个星期以后,挖掘进展到了预定的地点,约翰命令首席政法官胡伯特.德.布尔“日夜不停地给我们送来四十头最不适合食用的最肥的猪,以便在塔楼底下引火。”这些猪的猪油产生了足够的火焰来摧毁地道里的木头,使得堡垒的围墙的一大块塌陷了下来。叛军支持不住,终于投降。
七武士
咋还未上映,蓝光都有了?
有点外国版墨攻的意思。
圣殿骑士团,King John,大宪章Magna Carta,罗彻斯特战役相关。被海报骗了。
货真价实的中世纪城堡攻防战,这就足够了。
毫无剧情可言,完全就是真人版的魔兽世界.
杀啊杀!!!
哇靠,有些镜头太残暴了,不算大规模的攻城战中各种冷兵器断手断脚,身体砸个稀巴烂,把人砍成2半的镜头还是看得很欢乐的 人物刻画方面弱了点
中规中矩,镜头只配拍电视,虽然没什么缺点却也没什么亮点,少得可怜的几十号人打一座少得更可怜的几号有勇无谋甚至武器都不怎么有之辈守住的小城堡,最后援军好像POLICE一样缓慢地迟来了,然后坏蛋自己跑了。
虽是历史演义,仍能掂量出大宪章的一份沉重。有点七武士的影子,虽有舍身取义的大前提,但展现的更多是生猛的本能,或许此为东西之分野吧。
3.5,遇到一个砍不死砸不死随时原地满血复活而且还长得好看得骑士亲爱的你就果断嫁好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正经来说这片子真是每一秒都是透着爷们儿气,而且是那种用战争练出来得精瘦肉纯爷们儿而不是300那种给你说我是战争机器哦但是怎么看都好像是吃蛋白粉练出来的注水爷们儿。
争权夺势
英国封建时期政治结构与中国不一样,贵族会限制王权,不会像中国那样没完没了的改朝换代。
尼玛真是受够装逼侠们了,这种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片子尼玛还谈剧情?要不花个20分钟讲解英法的历史花个20分钟讲解主角队伍的黑历史再花个20分钟演绎主角与倒贴女的凄美爱情那还塔玛打个屁啊!!!主流懂不懂啊!!!
如果要比较,和《勇敢的心》有相似的地方,但却远远不及它,人物有点单薄,男主和女主的人物关系也有点苍白,不过,打斗场面值得一看。
打的惨烈,斗的血腥!
主角大战间歇性休克
精致的骑马与砍杀
中世纪题材+《大宪章》背景下的史诗级片子。英国人走出了世界自由文明的关键一步:自由尽管总是伴随血腥与暴力而分娩,却必须在限制权力的看护下才得以成长成熟。
豁b打 从头打到尾 最后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