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是个轻松愉快冒险故事,哪曾想这竟是爱尔兰人民反抗独裁专制的寓言。 短短100分钟竟涵括了反抗独裁统治、对抗父权驯化、女性之间的爱情、自我觉醒救赎等等深刻命题。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女主的转变。 女主很是个很典型的自以为是既得利益者的女孩,她生活在1650年英格兰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民众丧失了话语权,被禁锢在声称「维稳」的极端管理中,街上流传的童谣都是灌输意识形态的教化工具,所有孩子都是满口民粹主义的愤怒战争机器。 偶然的机会下她认识了狼行者女孩,见证了更多真相与恶行。
就像插曲中那句「Locked or free, what would it be?」她唾弃自己的懦弱,但又无法彻底与自己的恐惧切割;多年来机械地听从规则和驯化,让她条件反射般对异族产生恐惧与恨意;长期父权思维的压迫,使她将“为你好”,“要听话” 等爹味说教脱口而出,险些葬送了同伴与自己的性命。 最终她还是看清了自己的心,当为皇权效力的父亲举起强弩,“别逼我将你关进笼子!”而她张开双臂挡在狼行者前,站定,站直,一步未退,“可我早已身处牢笼之中!” 一瞬间脑海中有太多太多画面与此交叠,想起了《乔乔的异想世界》,想起了因为自由与爱而挣脱了脏污的血海与仇恨的人们,想起了面对已知的悲剧一往无前的勇士,想起了罗新老师所说的“相信人很重要,希望就从人身上来”。 但愿充满勇气与希望的人们也能与这部爱尔兰寓言故事一样,爱得以战胜恨,自由得以战胜恐惧,独裁者自戕,城墙轰然倒塌,迎接终将到来的光明未来。
漫游者:哦,是分手的时候了吗?而我最后不得不还要让你伤心;我已经看到,你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暗了。
影子:我脸红了,而我脸红的颜色就是发暗。我想起来了,我经常像一只狗一样躺在你的脚边,你这时就——
漫游者:我能不能很快地做点什么来让你喜欢呢?你有没有什么愿望?
影子:没有,除非是那条懂哲理的“狗”在伟大的亚历山大面前表示的愿望:为我从阳光里腾出一点点地方,我感到太冷了。
漫游者:我该做什么?
影子:走到这杉木树下,回头朝山那边看;太阳落山了。
漫游者:——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尼采 《漫游者和他的影子》
序
单从剧情来说,用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狼行者》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但如果继续挖掘下去,便可发现这部作品隐藏着更多内容。就像在聚光灯下,一片区域被照的亮得出奇,里面的事物清晰可辨。而在光线照不到的暗处,却也并不是空无一物。相比平铺直叙的剧情,电影中使我有更多感触的,常常是角色对话的弦外之音,是鲜明构图下的模糊符号,是饱含情感的嘶吼呐喊……总的来说,是那些没有被直接表达出来的存在于暗处的部分,向我启示出那些深刻含义。
《道德经》曾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本原(在本文中指道,下同)如同一个敞开的空洞,是一种流变的虚无,是思想所无法把握的。思想同时也是语言(哈曼语),所以也是用语言无法解释的,即本原是所谓“不可言说的东西”。伴随着讲述这个过程,关于本原的知识就如干冰升华,在空中迅速消散。那些无法说清的、纠缠盘绕而又含糊混杂的絮状物,在知识流入思维这个筛子的过程中就被滤去了。只留下少量明晰的液体被知性所理解,呈现为某种建构性的理论。至于那些被滤去的部分也并不是彻底的消失无踪,而是化为缥缈的氤氲,行于水面之上(“神的灵行在水面上”《圣经》创世纪 1:1),成为只能借由体悟才可领会的东西。
故我在这里所做的尝试,也只是想通过对电影的诠释抒发自己对于本原的一些理解。因为即使是“不可说的东西”,人依旧是渴望言说的。人作为有限性的存在,是趋向于无限性的。这是刻在人心灵上的烙印,是个体实现善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观看电影这一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参加某种仪式,也许是如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徒般,在洞穴里凝视火焰。虽然是一群人在进行同一种仪式,但在仪式结束后每个人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因为那是属于参与者自身的个体的体验。
一、历史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最初到达这片土地的或许是凯尔特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的,是一段段侵略与抗争的历史。面对繁茂的森林,古罗马人选择退守不列颠尼亚。维京人的烧杀抢掠,一度使爱尔兰的知识与文明走向灭绝,但随着北海帝国的昙花一现,这片土地重归宁静。与英格兰人的抗争是更为持久的,“强弓手”与伊娃的婚礼开启了英格兰对爱尔兰八百余年的统治,但信仰的分歧被证明似乎是难以调和的。最终,爱琳——这个被无数诗人亲切称呼的名字,不是作为英王皇冠上的暗淡配饰,而是作为银色海洋中的翠绿宝石,放射着自由而骄傲的光芒。
维柯曾论述道,从野蛮到文明再到野蛮复归的过程,有一条神意操纵的隐线贯穿始终(详见维柯巴洛克般繁复壮丽的煌煌巨著《新科学》)。据此上述这段陈述便不只是爱尔兰民族历史的缩影,更是整个人类民族理想的永恒历史的缩影。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森林中的狼行者和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其实就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两种社会结构(他们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作为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共同构成人类历史演进的环节)。影片中狼行者的社会,象征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时代,那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族长(代代掌握人狼秘密的狼行者)主导着包括宗教、对外战争等一系列权力,并通过仪式保证氏族领导权在女性间的承继。男性(即群狼)作为氏族成员承担以狩猎为主的体力劳动,作为仪式参与者融入宗教这一氏族核心活动中(但并不具有狼行者诸如疗伤、随意人化等能力)。与之对立的是城市内的君主专制体制,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法”统治(结合历史来看,17世纪也正是欧洲封建君主势力空前强大的时代)。
在由女性或男性主导的社会,其内部是通过“爱”或“畏”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主要动力而运作的。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更倡导“爱”,如爱自己一样关爱族内的每一位成员。在影片中表现为即使萝宾的父亲射伤了梅芙的母亲,但最后梅芙的母亲作为氏族首领依然接纳了他成为群狼的一员。男性专制社会更强调“畏”,以暴力的军队和严苛的法律维持社会稳定。过度的“畏”使人民活在恐怖之中,好像总有一团阴云,笼罩在他们头顶。无论是对熟悉的日常生活,还是对不熟悉的外面世界(狼行者的森林),他们都是又惧又怕的,这无疑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影片中表现为萝宾父亲对失去萝宾所抱持的恐惧,护国公对狼行者(这里又可以看作是爱尔兰原住民的象征)的血腥镇压,城市内看似秩序十足实则压抑机械的劳作生活等等。
二、自然
自然是本片的重要主题之一,但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的理解与上古时代的人(在本文中一般指西方古希腊时期及之前,中国春秋战国之前的人类,下文统一简称为“古人”)是截然不同的。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欧哲学,更注重于对认识论的讨论,哲学上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尤其在启蒙运动后,大部分人普遍都有“对于一种单纯人类理性的坚定信仰,对于一切思维和认识活动的完全主观性的确信”,把自然界确信为“完全无理性、无思想的”。(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前言)。由于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对立的,一道长长的裂隙隔开了两者。由此确立的是关于“两个自然”的理论——“第一自然”是实在的自然界,是我们无法真正认识的(按照维柯的创造-真理原则,由于自然并非由我们创造,故我们无法客观理解自然界的真理);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是 “第二自然”。即自然界作为对象被人类所主观地认识,通过观察人类形成种种概念,构建出种种理论,试图理解自然。康德把这种方式解释为目的论判断力,声明在经验之前为了证明自然的客观的合目的的现实性“就必定有一种玄想走在前面,它只是把目的概念置入了事物的本性,但却不是从客体及其经验知识获取这概念,因而更多的是用它来按照与我们心中表象之联结的一种主观根据的类比而使得自然可以理解,却不是从客观根据出发来认识自然。”(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 第61节)。
至于与古人是如何理解自然的呢?由于受到现代思维的局限,要将自己完全转变成古代人的思维方式,是相当困难的。据此就需要借助于古代的典籍,以及其他历史资料,通过语源学、人类学等多种方式,尽量还原古代人当时的所思所想。钱金铎老师在课上曾说,“自然”在古希腊语中有“涌现”的含义。对应中国道家思想,“自然”其实就是“自然而然”,是一个事物的如其所是。一方面人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毋宁说,人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于自然,与自然有机统一,所以古人向来都是从人-自然这个整体来把握自然的。另一方面因为自然的无处不在,她也成为早期人类诗性智慧的重要源泉,启示着源出于绝对者的真理。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古人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和文化(片中的自然主题亦暗含了萨满、德鲁伊、基督教等多种文化思想,由于水平有限对此涉猎较浅,故暂且不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述),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模仿)达到与自然的融合。
在影片中的那个时代,关于对自然思考的原初知识已经遗失了(更别说当代了)。而之所以把女主角萝宾设定为一个小女孩,也正是为了方便更深入讨论自然这一主题。因为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看待外界的眼光是完全不同的。比起以抽象为主的理性思维,想象力才是这一时期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可以说,他们活在一个魔法的世界里。追问事物因何如此的推理演绎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可以单纯因事物如其所是的存在而无比快乐,并通过与外界事物的“游戏”关系,进入一种物我和谐的状态(一种意义上的“道法自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相比成年人,萝宾可以更为轻松地融入狼行者的社会,在森林中她的心灵从城市生活的压抑束缚中得到解脱,在奔跑中根植于她内心深处的自由天性得以释放。
影片中以狼行者为代表的社会,更是人与自然尚处于一个整体的象征。他们不只在氏族内部,把族内每个成员都看作是一体的(因为他们都是从自然而出的)。而且在氏族外部,把自己与自然也看作是一体的。面对自然,他们不只以眼,而是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感知(即通感)。他们“浑身是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维柯《新科学》绪论 6)”(如今,这些能力依然被保留在儿童时期,并时常表现出来,随着成长渐渐受到社会规则(精神分析中的象征秩序)的抑制而逐步退化)。他们脚踏土地感受大地的承载,头顶月光感受宇宙的温度。这些都可看作是一种于肉身中的体悟。他们享受着自然的恩赐,也充满感激地回报自然无私的给予。他们的实践活动也是通过体悟来效法自然的,由此他们掌握了根植于生命本原的疗愈与恢复的能力。
而由“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认识导致的,是一种分离的思想。在教育上表现为“人们必须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仅仅是为了掌握已有的知识,正因如此,人们把知识尽可能划分为各种不同分支,进而把整体的活生生的有机结构碾压为各种最小的碎片”(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第二讲)。而那些学术机构的教育者们,由于轻视个体感悟而强调抽象理性,所以“没有能力从自身出发来构建他从事的科学,没有能力通过一种内在的、活生生的直观来阐述这门科学,他必然只会用一种历史学的方式来讲授这门科学”(同上,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在实践活动上人们强调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形成对经验事物的归纳形成理论,以此掌握自然规律。殊不知“理论和实验是处于同一层面的”,理论和经验也不是对立的。“理论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一个与特殊性的联系,随之包含着与经验的联系……实际上,理论之唯一区别于经验的地方在于,理论是通过抽象提炼的方式让经验摆脱各种偶然条件,让经验在其最原初的形式中呈现出来。关键在于,这样一种提炼,以及在每一个现象里面纯粹地呈现出自然界的行动,这些恰恰也是实验的任务”(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第十一讲)。他们盲目地“忠实于自己的概念”,却不知理念和实验“仅仅致力于把现象本身陈述或呈现出来”。概念不过是“归于消散的种种现象的纪念碑……这些现象根本不是任何持久不变的东西(固定下来的东西)”(谢林《论世界灵魂》论普遍有机体的本原),概念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它只作为某个特定层面的产物,表现为仿佛是持久不变的。“不可移易的东西唯有(某个特定层面的)概念,那些现象必定会不断表现这种概念”(同上,谢林《论世界灵魂》)。所以无论概念、理论还是实验,其内部都具有某种“空洞的形式主义”,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相去甚远的。
三、回归
既已简单阐述了作为观念实在性的历史,作为实在观念性的自然。据此,我想浅谈一种形而上学形式下,对于心灵回归的讨论。这也是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主题。它是一种个体向整体的回归,一种有限者向无限者的回归,一种扬弃自身后向绝对同一的回归。对于这种回归后所达到的境界,古人称之为“天人合一”。
关于“天”和“人”的论述,道德经曾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指出了人的某种大地性,即根本上来说人是属土的。地是实在自然的一种体现,在这里被格外强调(并没说人法水,人法火),因为自然界实在表现出来的,包括“生成”等诸多力量都是根植于大地的(由于还未开始对海德格尔相关著作的阅读,所以只能浅谈下自己目前的理解)。“天法道”,《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并在注中说“颠者,人之顶也”,“至高无上,是其大无二也,故从一大”,说明天与一是有深刻关联的,而一指向的无疑就是道。天是直接效法道的,所以我认为在这里的意思是,“天”是作为绝对统一体(道)被建构的理念呈现的(水平有限在此无法继续展开了)。“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所指的并不是实在的自然,而是自在的自然。在自在的层面上,道与自然是绝对同一的,天人合一换句话说就是要达到绝对同一。
而人如何达到天人合一呢?在此我只简谈两个方面“善”和“德”。这里的“善”和“德”,都是在一般意义的道德层面之上讨论的。 “善”是“好”,一切好的集合就是“完满”即“至善”。人追求至善,就是个体在其内部通过不断扬弃自身实现完满。“德”就是“力”,是一种最本原的力,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权力意志”。而“最高的权力意志”是“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尼采《权力意志》7【54】)。“善”和“德”都指向了人的存在。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观念性上于内部认识世界,实在性上于外部改造世界。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如何认识世界,最后的落脚点的依然是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由于继续讨论下去会无休无止所以就此打住)。改造世界,这又是怎样一段艰难曲折的奥德赛!没有任何理论可以指导这场归途,当面对鲜活的特殊的个体的跃动,它立刻蜕变为干瘪的灰白色的匮乏,逃之夭夭。借由立足于自身的,充斥着个人体悟的实践活动,最初的晦暗才可被克服,那深藏于内部的光芒才会绽放。
而上文我所做的这些解释又有何用呢,它离现实的实践终究还是太远了。在本原面前一切解释总是含混模糊的,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永远无法准确描述。可以理解的东西都趋向于某种结构,流变的现实却在不断地解构。面对现实的降临事件,我们总是手足无措。我们单从形体出发来感知它,认为它是偶然发生的,将其理解为机缘(occasiones)。但其实在形体感知之前,降临事件早已直接启示于心灵内(部分参考维柯《大学开学典礼演讲集》)。毋宁说,降临事件是由心灵唤来而必然发生的。心灵唤来看似偶然的降临事件,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个体通过对降临事件的不断解决,实现心灵对回归完满的无限渴望。也就是说现实里每件事的解决,都蕴含着个体实现天人合一的可能。随着降临事件的不断解决,通向的是逐级上升的潜能阶次。正如从最初诞生的那片深沉晦暗无理智的黑夜出发,达到最后永恒的理智的纯粹光明。在此我们需要的是一双长腿!来克服那“重力的精神”(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一切阻碍人向上的,阻碍心灵向完满回归的,都是重力的精神。
影子虽然于太阳落山时消失,但其实影子已与漫游者同一。所以开篇并不是个否定的故事,而是一个肯定的故事。落山的太阳必然升起,所有的光回归于太阳,燃烧的太阳高悬天空,宣告伟大正午的降临!
后记
本文主要基于目前正在阅读的谢林哲学,结合之前的阅读心得,尝试抒发自己对本原问题的一点看法。总体来说还是不太满意的,写到最后有些虎头蛇尾,请大家见谅。全文只是自己目前学习阶段对哲学的幼稚表达,仅代表个人的浅显理解。只涉及哲学层面,并没有宗教立场。文中很多思想受益于钱金铎老师的视频(自己理解的非常不到位),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狼行者》主要被呈现为两个空间:狼的栖息地森林、人的居住地城市,并围绕着这两个空间所展开的一系列争夺探讨了殖民、环境、神话传说等议题,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酷儿表达。
电影开场就以人与狼的表面“冲突”引出自然环境和城市化的此消彼长态势,但恐怖画风一转,狼行者治愈了受伤的人类,也为这位被拯救的大爷后来被当权者关押示众埋下伏笔。紧接着,镜头进入城市的封闭空间,一个似乎雌雄同体的青少年正在屋内苦练箭术、为刺狼时刻准备着,直到父亲称其为“女儿”才可令人判断其性别。实际上,在电影剧本创作之初,罗宾是作为男孩形象存在,后来编导因“哪哪都不对”而改成女孩后变成“啥啥都对”,这一关键改动造成的结果是让影片从传统乏味的异性主角患难真情故事蜕变为女性力量一拍即合英雄相惜的酷儿叙事探索。
反映在电影中,对于未知的恐惧,绝大多数人是盲目的。没有人见过狼行者,但大多数人都自信地抱着一种“得而诛之而后快”的正确情绪活在白日梦中,少数见过狼行者真面目的人说几句货真价实的经验之谈却都被噤声且囚禁。平日里的人狼纷争可以被视作一种被统治阶级下放的“骂战”自由,毕竟,人与狼在各自早期城市化和保卫栖息地的心态对立上存在着天然的沟通乏力,但是当人类罗宾遇上狼行者梅芙时,这一道天然的屏障被她们的灵魂交流完全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由的共同向往。
人与狼的命运,往往是殊途同归,电影之外的意义,更是可以囊括地球物种共同体,这无疑远高于人类自身命运。梅芙的母亲被关在笼子里,爱尔兰人又被英格兰侵略者限制在围城中,浑浑噩噩度日,他们有何资格看扁笼中野兽?
罗宾和梅芙的初次见面是重头戏,为之后罗宾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出柜”提供了强大的情感支撑。乍看下只是臭味相投的小伙伴一见如故,实质是灵魂相通的命中注定。一个丝毫不惧怕狼群并每天想着实战演练的女孩和一个有着令人闻风丧胆气质的狼行者相遇时改变了对方的固有认知,在重要事件上交换意见、达成一致,从敌意满满到爱意满满,不过是梳了一场头发的时间。但真要是用初版剧本异性主角的思路发展,怕是既没了人狼的冲突张力,又没了女性灵魂契合的细腻魔力。
当然,这些都无法直接证明她们的恋爱关系,但需要指出的是,“友情”通常是个过于虚幻的词汇,“朋友”更是个虚幻到无边的词汇,《老友记》六人行最终四个变成男女朋友,《打开心世界》好朋友才是好爱人,按本文作者的看法,《狼行者》目前只是她俩心路历程的一小步,如果之后续集到位,真爱流露无可避免。
I’m no girl! I’m a wolfwalker!
最后提一句,梅芙说自己不是女孩,而是“狼行者”!当然,童言无忌,但往往小孩的话才是最真实的话。在如今性别流动时代,非二元性别逐渐进入主流视野,狼行者梅芙的非二元性别暗示和罗宾的跨性别可能让电影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在两位丰富的情感流露之外,电影仍可作为一部酷儿叙事范本来看待研究。
1. Non-binary gender //en.wikipedia.org/wiki/Non-binary_gender
2. Call Of The Wild: Inside 'Wolfwalkers', The Game-Changing Irish Animation //thequietus.com/articles/29116-film-wolfwalkers-interview
3. On Apple TV+: 'Wolfwalkers' Spins Irish Folklore And Queer Romance Into Sheer Magic //www.pajiba.com/film_reviews/review-wolfwalkers-spins-irish-folklore-and-queer-romance-into-sheer-magic.php
4. ‘The wolf is always the bad character in stories and movies so it's great that in Wolfwalkers wolves are the heroes’ //www.independent.ie/entertainment/movies/the-wolf-is-always-the-bad-character-in-stories-and-movies-so-its-great-that-in-wolfwalkers-wolves-are-the-heroes-39890220.html
5. 某个世界,某种女人 //movie.douban.com/review/13227826/
6. mebyn //mebyn.tumblr.com
五分是打给美术和音乐的,剧情真的配不起这样美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女主的沟通能力为0⃣️,不如狼女孩,男权的父亲看的人有点窒息,不听话的孩子和大人,让人感觉很无力很烦,这样的剧情怎么对得起美术和音乐啊……女主全程no.no父亲全程no no。
某次和网友聊天,偶然提及视角和身份认知相关的问题。他说,常常觉得自己像故事里的配角,并且已经习惯以配角的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事情,这令我十分不解。无关刻画演技的问题,我总是觉得每个故事里的配角都很憋屈可怜,少了雕琢的分量,总是显得单薄,最多也只能做到“短小精悍”,缺少广度。
冒险故事里的主角通常是年轻人,而父母等长辈监护人则是被扁平刻画的重点关注对象,只活在开头和结尾的父母是常态,一句都不交代就跨过的也不是没有。尾田仔说,妈妈是冒险的反义词。同样的,爸爸也是,对于子女来说,他甚至会成为主角们为了自由冒险所艰辛翻越的第一座山:如果是男孩,他会成为主角证明自己成长的标靶,如果是女孩,他会成为过度保护主角的旧时代壁垒。无论是哪边,他注定是被击破的对象。在一些故事中,为了彰显他的尊严,主创会将其称呼定为规矩正经的”父亲“
如果说婆婆妈妈啰里啰唆是母亲形象的常见模板形象,那沉默寡言隐忍悲壮就是父亲形象的经典模板形象,他们仿佛上了”悲壮“的瘾,以”不好好说话“为己任,一边拼命付出,一边拼命嘴臭,誓要将主角和银幕前的观众气得血压狂飙直咬牙。当然这更多的是为了塑造一种”疏离“的感觉,以便故事后半段让两代人和解释然,收割一拨富含生活经验的泪水,作为一个合格的亲情线套路模板,这招屡试不爽。包括这个主创团队的前作《海洋之歌》,也沿用了相应的套路,以哥哥寻妹之旅为明线,父亲-祖母和女巫-石像的套娃对照结构为暗线。明明也共同经历了许多事,也获得了些许成长,但父亲的形象总是离观众距离很远,很少有掏心窝子的场景,多数只是化为了愉快气氛的催化剂或是盖在主角成长成绩单上的合格章印,比如某著名格斗漫画里的父子打架。
作为父亲,比尔显然要比康纳称职得多,在康纳因妻子离去而终日消沉忽视本和西尔莎时,比尔正积极参与萝宾的生活,带着她一起打猎。猎人生活给了萝宾野外生存的技巧和勇气,也给了她随机应变的灵活头脑和不墨守成规的思辨,这些闪光点在故事后半段解救米巴母亲和歼击护国公士兵队两个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次看到这么猛的姑娘还是《勇敢传说》里的梅莉达。身为主角的萝宾越自由越有活力,相应地,作为她的对照,身为配角的比尔就越不自由越死气沉沉,出身英格兰的他以捕猎技术为护国公赏识,并专门聘请为扫荡森林消灭狼群的猎人。随着故事的推进,他自然是一只狼都”应该“捕不到,随后被降格为普通士兵,参与了”驯狼展示会“的活动,最后因威胁米巴的安全被护子心切的米巴母亲变成狼。此处除去”猎狼户“变成”狼“的戏剧效果外,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山谷攻防战这场戏中,复刻米巴母亲在城里保护米巴的壮举:为了保护被炮火震晕的狼形萝宾,狼形比尔与护国公在山谷悬崖边决斗,两组对照共同表现了父母保护子女的强烈意愿,而更重要的是突出比尔的转变:曾经为了女儿,他从自由的猎户变为不自由的专职猎人,此时为了女儿,他从身负枷锁的人化作了所向披靡的狼。同时也为结尾四人组成家庭共同上路埋下了逻辑链,与开头孤零零的两个狼行者形成呼应。
作为猎人,比尔可能是最憋屈的,虽然吃公家饭,但业绩指标苛刻,老板是个偏执狂,每天996不说还没有同事,连个朋友都没有,电影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孤零零一个人,不像野原广志好歹还能和下属下班喝点酒发发牢骚。比尔是压抑的,他几乎是我见过的臣服于强权下程度最高的前勇士,担心不被本地人接纳,害怕萝宾被戴脚镣,相比于其他故事里父亲的担忧,他的担忧是具象化的,这也使他看起来特别”怂“,让干啥就干啥,凡禁止皆以惮,特像风雪山神庙前的林冲,空有一身武艺。
压抑的情绪最后得到释放,是在高潮的起点,护国公向民众展示俘获的狼形米巴母亲,米巴大闹一场后愤怒出走,扬言要带狼群回归血洗城邦,比尔被下令射杀巨狼时。萝宾撤下侍女帽,同时也扯下了猎户兜帽,展示了电影开场以来的第三种装扮——披头散发,除了符合故事发展逻辑、外观衬托渲染情感以外,我认为这也表明她的立场彻底偏向了狼行者一族,回归了野性、自然。
电影院看到这一段时,我本以为接下来是萝宾分散比尔注意力,巨狼强行破笼,一人一狼逃之夭夭,独留比尔远望空悲切的套路,没想到接下来却是比尔的自白,面对女儿的质问,他终于第一次正面回答了她,他的顾左右而言其他,即使是无理要求也言之即从,都是因为”恐惧、害怕“。这些害怕使他不敢对新生活有所想象,害怕使他不愿相信女儿的解释。这段真情告白,不但透露了比尔的心声,也让这一角色真正摆脱了模板的刻板父亲形象,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对我来说这段告白堪比《饮食男女》的结尾。接着,萝宾打开牢笼,骑着巨狼长啸而去。打开的不仅是米巴母亲的囚笼,也是比尔的囚笼。我特喜欢这段,认为是除去米巴萝宾月下奔跑外最值得观看的片段。
作为一个主打民间传说的童话寓言式动画电影,本片的正邪二元对立十分简单,还是将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双双对立起来,而且倾向非常明显,主张侵扰自然的人大多长一副好似批发来的歪瓜裂枣脸,适应自然、听从劝告的人就各有各的俊法。比尔明显是属于后者,峻拔挺立,主创应该还是想当作正面形象塑造的,我想这个角色是我今年以来在银幕上看到的最棒父亲形象了。
期待这个工作室的下一部电影。
狼群是很典型的母系社会,森林、狼群、原始与母女,很舒适温馨的基调,女主在狼群认同与父亲之间,也很(相对)轻松地选择了前者。整部电影的画风、音乐我都好喜欢,每一个转场都灵动而自然。唯一的缺陷就是结尾俩女主的家长在一起了……有点子无语。
另外,真的很喜欢Maeve这个名字,真的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女孩,长着一头火红的、打着粗糙的卷的头发,在世俗里我行我素。
以女性情谊对抗父权驯化的童话寓言体系。英格兰代表着护国公执掌下征服性的基督文明,而爱尔兰象征的是母系狼灵守护的德鲁伊信仰的绿林。当文明的铁蹄画地为牢,童谣变成意识形态控制的濡染,父权的阴影扩散到每一处家长制说教,每一根触及猎巫的神经,母女纽带建立的自然家园却始终以音乐代替语言,以非消耗的疗愈生产指向自由宽容的大地之心。天生是猎人何须缚我以女仆装束,驯服我,规约我,保护我,囚禁我的挂毯已被撕裂,我的灵魂从悬崖边纵跃而下,与你狼行驰骋于春日的原野,与星辰共眠,日落后漫游在文明边界之外绿林最后的岁月。然而今日不愿被驯服者可逃离藏匿的森林与洞穴业已销声匿迹,自我放逐之人无处容身。但逃脱的叙事仍被继续书写,在化身狼灵的梦境中,写给所有属于绿林的自由民,写给文明困局中的囚徒,现代文明中渴望出走的异乡人。
我真的要把这个爱尔兰工作室拉黑,从凯尔经到海洋之歌到养家之人,部部让我翻白眼。 谁能想到父女之间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正常对话?蛮横的爹味都快溢出屏幕了…(没想到这两个字都能戳到一些人的肺管子,看我的嘴型: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
#LFF2020# 看得很开心。将一个类似爱尔兰folklore的故事融合了现代语境的动画。电影想要讨论的主题非常多元,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十分《阿凡达》的故事中自然主义式的讨论(不单单是环保,因为有大量的森林戏和角色的各种情绪融合在一起)。另一个主题——男权的批判被解析成不同的面态:英格兰统治爱尔兰的强权统治;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人/狼的身份转换(值得更多的讨论)。电影中两名小女孩在森林里的互动让人想起宫崎骏,还有表现狼/神灵的画风让人想起《九色鹿》《宝莲灯》,但其实画风还是非常西方的(墙上的光影有点表现主义的意思),分屏的设计也很像一种书面漫画的复原(很喜欢那个远景是地图近景是插画setting的设置,有种pop-up book、假3D的感觉)。结尾很圆满得很浓烈,但想到是给偏小朋友看的就还好。
Tomm Moore竟然在画风方面还能进步,真是太牛逼了。故事上稍微有点阿凡达化,但这画风,还要什么自行车。今年第一个五星。
从画风到剧情都碾压最近的一切国产动画。会是最大爆款的种子选手。
神一样的制作,智障一样的剧情……期间数度想砸电脑(不过还是下不去手给三星),卡通沙龙可长点心吧……
本以为是部低幼的童话故事,一眼就能看见结局,但我错了,它有表达,如果狼是人自由意志的表达,那住在城里的人,就是被现世困住的我们,当权者用信仰和恐惧支配着愚昧的人们,当你觉得父亲有多执着、多不可思议、迂腐,那可能就是现在的你……
【B+】子供向的受众绝不是给剧本开脱的理由,一切童真的价值观表达都被蒙上了腐朽好莱坞的廉价外壳,文化特征与美术风格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它的遮羞布。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得称赞动画主创们的尝试,充分利用了2D手绘的特质。画面内部的远景部分并未遵守透视由近到远收缩,而是顺着银幕的方向上下垂直延伸。不仅仅只有画风像壁画,还介入了观众与银幕的空间关系让其更像壁画。除此之外,那些关键时刻通过黑边改变的画幅比例,增强“漫画感”的分屏设计,以及最终画面里未被抹除的铅笔线稿痕迹,当然是风格的取胜,也不断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由无数张「画」构成的「电影」。
爱尔兰卡通沙龙第四作,在美妙的二维化手绘上又有创新,不同空间画风各异,城市是刚硬、阴郁(城堡甚至被描摹成了灰色的监狱)、均质规整、棱角分明(以直线、方形和三角等几何形为主)的,森林与自然则柔和、明亮、高饱和、连绵变化并充满曲线(自然形状)。狼行者入睡狼魂出体后的疾跑跃动场景如炭笔素描草稿,粗粝而奔放,生猛地传达出自由之味,灰化的环境与彩色的气味/声音轨迹线则将动物的感知视觉化。不过,故事与人物塑造深度不够,有些地方比较牵强粗暴(特别是父女关系的来龙去脉)。尽管剧作有不少[阿凡达][幽灵公主]的影子,但以女性为主角并以女女合作(潜在百合情)拯救母亲/自然及击败或收服(反驯化)父亲的设定挺有意义。结局太童话了,而一系列二元对立也使本片可轻易用生态批评、后殖民、酷儿、精神分析等理路读解。(8.0/10)
怎么办,觉得不听话的孩子和大人都好烦...
暗色下鲜明亮色的彩,无比绚丽夺目,对称构图,美轮美奂,真每一帧都是壁纸。感受狼的视觉听觉,配上优雅舒缓的歌曲,整个人都融化了。“这座城容不下狼” 铲除卑劣异类的人类反而沦为笑柄,要知道不被驯服的才是原始的、最有生命力的。在寻找同类同伴的旅程上,我们依旧可以“奔跑到旭日东升,驰骋到五彩纷呈”。最后感慨爱尔兰这个动画工作室,12年做只做了4部动画长片(《凯尔经的秘密》2009、《海洋之歌》2014、《养家之人》2017、《狼行者》2021)平均3年一部,全部入围奥斯卡。长期坚守纯2D的手绘动画,一贯的简约画风与饱满情感,唯美简单,神圣而有仪式感,每一部都很难不被打动。
也许暗喻欧洲血腥殖民史,例如《勇敢的心》中,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的斗争,当然,童话故事的结局通常是圆满的。感觉没有《凯尔经的秘密》和《海洋之歌》画风美妙了。
奈德变成狼了!!!!
故事确实比较丼,但作画真是太神了:反透视,三维的绝对二维展开,魔幻。
这个画风太华丽了。
去年有幸造访过爱尔兰动画工作室“Cartoon Saloon”,甚至还跟他们一起开了年会。世上少有的能将当地地道的动画、历史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动画工作室。感谢汤姆.摩尔这样的匠人,《狼行者》就像当年看《幽灵公主》一样,也是一部反殖民主意的动画电影。这片国内也会上映,还是要看大银幕哦。
画面加一星,剧情最多两星。zz女主遗传她爸,沟通能力基本为零,说得最多的台词就是:“Nooooooo~!Nooo, you can't! Noooo, you're wrong!”只会这么喊就跟追人时喊“站住”一样,谁会听啊?好几次明明可以回头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偏偏要无脑莽一波上去:“Noooooo, you can't do that!”仍旧没有任何理由。
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惊喜连连,只能说导演拍下一部的时候我愿意捐点钱。
怎么忍心给这么美的动画打低分,热评那个爹味的形容尴尬又莫名,不会写影评就不要硬套一些尬词😓词穷就不要复读机强调了,显得很没营养的重复,跟戳到玻璃心跳脚似的😅
很常规的情节了,但是画面和音乐都好美。能当动物谁还要当人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