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确不错,是一不良心作品,比一些印度神片好太多了,让我们了解了民主的最大的弊端。还有印度的民主的笑话。不是所有国家都是适合民主。电影虽然夸张了一些,我估计是来源于生活,看到了印度的民主选票怎么来的?多的我就不说了。是近几年来看的一部算是比较好印度片了。这部片子能够更加了解印度。
在一场当地选举中,两名参选人都不择手段想要获胜,一名理发师意外掌握重权,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一票。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用重复的手法作为笑点,加了太多味精的清汤就慢慢变齁了。印度的社会现状越看月令人唏嘘一个没有姓名没有身份的不可接触者理发师,在一场选举中突然变得如此重要起来,这个看似夸张的故事却非常生动地呈现出印度农村的社会学式的观察。
新冠疫情爆发,让印度再次登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政府机构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更把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摆到台面上来。
聪明的印度人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也一直在用艺术创作观察和反思社会问题,电影《命运理发师》就是最新的思考成果。
1
印度一个名为秋连古里的村庄,为了不让村民再去野地解决排泄问题,村长刚刚带人新建起一所公厕。
本以为经过盛大的启用典礼后,大家能够就此走上拥抱清洁、健康卫生的文明之路,没成想,南村和北村的人竟然因为厕所使用权吵了起来。
有人认为,建在北村的厕所,南村人不配使用。
又有人认为,村长为大家建立厕所,就该每人都有权使用。
其实争执双方是村长两个儿子,北村代表大儿子拉特纳,南村代表小儿子马第。
作为父亲,“端水大师”村长从不主动挑起战争,都找第三方来建设工程,甚至连他的两位老婆也分别来自南村和北村。
而村里的野狗却成了新厕所的第一位用户。
在印度人眼中,这显然是不洁的象征,必须先把厕所打扫干净才能使用,而南北村则又一次为谁来打扫厕所打了起来。
混乱中,大家想起一个人——既不属于南村也不属于北村的理发师。
这个人没名没姓,因为无法合起的嘴巴像笑容,大家就叫他“微笑”,又起了白痴、傻子等外号。
微笑最大的愿望是实现父亲的理想——拥有一间大树旁的理发室。
虽然大家经常来他这里剪头发不给钱,他还是认认真真为了梦想慢慢攒钱,似乎也并不在意大家的嘲弄。
简言之,微笑就是个被大家欺负的“弃民”,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不过,在村民眼里,低种姓的他刚好适合打扫公厕这种工作,微笑也毫无怨言答应了。
然而,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却在接下来几个月里成为全村焦点。
因为微笑攒的钱被偷走了,他决定去银行存钱,之前没有身份证的他就此获得了新名字——尼尔森·曼德拉。
恰逢此时,北村的拉特纳和南村马第正在争夺下一任村长之位,两边选票持平,刚刚获得合法身份的曼德拉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选民,两拨人在他身上开始了持久的竞选拉锯战。
2
喜剧的内核要么是悲剧,要么是讽刺,而将“微笑”推上神坛的《命运理发师》明显属于后者。
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突然成为权力之争的决定者,必然会引发个体迷失与群体疯狂,曼德拉与南北选民的境遇,也契合了这两种发展。
对曼德拉而言,一直以来,他习惯了所有人对自己爱搭不理,可如今因为一张选票,他却成了村长儿子眼中的香饽饽,这种过山车式的际遇转换,堪比买彩票中头奖。
竞选双方为了拉到这张选票,不仅让食不果腹的曼德拉好吃好喝,而且还在几天内给他建起了梦寐以求的理发店。
原本需要兢兢业业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竟然因为一张选票轻而易举达成,无法适应变化的曼德拉也顺理成章开始膨胀,目不识丁的他把选票上的“没有人”当做第三位参选者,甚至还扬言——“如果第三位参选者不给我钱,那我就不投票。”
在曼德拉忽左忽右的犹豫中,其他村民们的躁动也从未停止,因为全村都关注着这一票的去向,争吵和愤怒则随之时不时爆发。
因为,在竞选闹剧背后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议员希望村长同意在秋连古里建立工厂,下一任村长将从中获得五千万好处费。
正是为了这笔巨款,两拨人才通过发放代金券、制作宣传周边、强行滞留选民等各种方法占人头。
曼德拉还在为把票投给谁而头疼,朋友却悄悄告诉他,看似水火不容的拉特纳和马第早已达成默契,没获选票的那一方将卸下曼德拉一只胳膊。
眼看性命不保的曼德拉打算逃跑,却只遭到一顿胖揍。
彻底清醒的曼德拉开始以投票为条件提出更多“过分”的要求:修建公共厕所、铺设公路、修葺学校……
当两位竞选者不自觉为村民做了很多事之后,才意识到曼德拉的小九九在盘算什么。
死亡的威胁再度降临,已然受益良多的村民一个个站了出来,一场民众的抗争,用最温和的方式,将故事推向高潮。
3
一如《命运理发师》的译名一样,曼德拉拿到的是“天选之子”的剧本,一张选票决定胜负的矛盾设定,明确了荒诞喜剧风格,也将整个故事变成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寓言。
电影以曼德拉际遇的变化为线索,真正控诉的是印度一直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并世代相袭,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第五种姓达利特。
由于曼德拉属于低种姓人,才会被喊来打扫公厕,而自认端水大师的老村长默许大家忽视和欺负曼德拉,更映射了印度种姓制度背后的阶级观念与社会偏见的根深蒂固。
其次是长久以来的普遍贫穷。
曼德拉的理发店之所以赚不到钱,是因大部分村民也很贫穷,根本给不起钱,来剪头发的小女孩甚至说自己身上的虱子就是理发费用。
尽管此处是个设计的笑点,却恰到好处描摹了现实生活里穷人们一无所有的真实状态。
此外还有受到全世界关注的性别歧视、卫生问题、政治腐败等等……
当在草丛里如厕的女性们请求曼德拉帮忙赶走偷看的男人时,剧情迅速翻转的《命运理发师》就变成了一次无产阶级的觉醒。
它用轻松戏谑的方式旁观社会闹剧,也让以曼德拉为代表的村民们开始新一轮看似脆弱、却又意义重大的理念革命。
尽管笑点密集、节奏明快,但《命运理发师》仍然篇幅冗长、部分情节拖沓,比如:对曼德拉性格特点的重复刻画、两拨人持续不断打架斗殴等,难免会让观众产生重复、疲惫的观感。
不过,在迷失与困惑中重新找到自己的曼德拉,也展现了创作者的深入思考:命运之手送来的“选票”只是做出选择的契机,有勇气改变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而这,正是所有弱势群体和贫穷地区最需要的希望之火。三星半
一个叫“白痴”的低等种姓理发师,为实现开理发沙龙的梦想,意外获得了身份,并被给予“曼德拉”的名字。他由此成为南北两村选战的焦点——任何一方只要获得他的选票,就能获胜。而选举胜利的直接结果,是从将要来此开办工厂的资本家手上得到巨额贿赂。
两个村落由两兄弟划治,两人的母亲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种姓。两兄弟的父亲,也即原先的村长,之所以取不同种姓的女人为妻,是为了保证村子和平统一。他为此还在南北两村的中间位置修建了公共厕所,故事的矛盾焦点就由此产生。
《命运理发师》探讨了印度根生蒂固的种姓制度,古老的分家难题,民主选举的舞弊现象,以及现代个体的身份属性等,并以这些多元而具有分量的主题生发落出一部带着闹剧色彩的讽刺喜剧,实在出人意料。并且,编剧能够在不让人膈应的情况下,让剧情在现实的逻辑范围内不断反转升级,显示出强大的编剧功底。
“白痴”,也即后来的“曼德拉”,因为好友“鬓角”受害,从自利(以“还不能做决定”为由不断收受豪礼)转变为他利(为村子建造厕所、学校、公路、饮水设备等基础设施),显示出人物的成长。最终,“曼德拉”成为了名义上的村长,做了村长本该做的事情,得到了两个村落全体村民的拥护。
通过这层巧妙的转变,电影从平常的反讽喜剧变成了一则具有深刻教诲意义的寓言。一个原先没有身份的低种性“白痴”,竟然最为深谙民主的真谛,不能说不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有力反讽。电影对民主制背后的“腐败”机制作出了有效揭示,并提出有益批判。我想这是每一位看完电影的观众都在思考的。
为什么中国无法诞生这样的电影呢?或许这种夸张的演绎风格只属于印度这个奇特的民族,能够让人在看完之后不仅不觉得浮夸,反而认同它对现实的深刻揭示。甚至,连宝莱坞典型的歌曲桥段也不再让人出戏,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印度人民就生活在这种热闹的氛围里吧,从奇观中获取生活的智慧。
有点印度的“一出好戏”的意思,关于种姓制度的内部矛盾,关于现代文明和民主思想的艰苦跋涉,关于人性懒惰和贪婪的讽刺刻画,用喜剧的形式表达出来,十分精彩,不是当了火影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才能成为火影。在一场当地选举中,两名参选人都不择手段想要获胜,一名理发师意外掌握重权,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一票。
最近老是操心国家大事,担心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神论制造业强国,进行无理的打压。
资本是血淋淋的,压根不会讲什么仁义道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当地的土著实行的残忍统治,本国政府都看不下去;美国为了进行工业革命,宣布其他国家的专利在美国都是无效的,盗版如此理直气壮,舍他其谁;德国制造从山寨起家,现在代表的是精益求精;日本汽车从皮尺福特起步,现如今也是世界最强。
弱小的国家要发展,要超越,只有两条道路完成原始积累,或者向外扩张,剥削殖民地,或者内部剪刀差,农业补贴工业。哪一条都是血泪斑斑,不过是流血流泪的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的区别。
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兴起,殖民统治的成本高企,大英帝国开始全面撤退,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在尼赫鲁与真纳的带领下独立,抛开两国血迹斑斑的独立史。
看看《命运理发师》里的印度乡村今天是什么样子?
度的种姓制度早已经明文废除,可惜社会上依旧奉为圭玉,低种姓的人生来就受到歧视,作为贱民更是永无出头之日,这方面全世界都有目共睹,但西方为了牵制中国,压制我们崛起,视而不见的将印度封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在信息社会尚不发达的印度,如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还是很高的。
远的农村,依旧是传统的士绅治理,老村长为了不偏不倚,取了两个种姓的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南北种姓的村民,互相不服气,但在村长的压制下,也算和平共处。村子里有两个贱民,从事理发行业,住在村中间的大树上,每天就是走街串巷给村民理发刮脸,被人呼来喝去干苦活累活脏活。
为要存钱,贱民认识了邮局的营业员,一个善良的印度姑娘,她给贱民申请的选民证,作为存款凭据。整个故事围绕一张选民证拉开了帷幕。
凯文科斯特纳主演过一部关于选举的电影,两派选举就差他一票,主人公从此成为决定时局的关键先生。不同于美国民主看起来文明、先进、高大上。印度乡村选举肮脏、儿戏、小儿科。
主需要多高的智商,张元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大概意思是七八岁就足够理解和执行了,当整个社会受到教育和工业文明的洗礼之后,民主也就会不知不觉得来到人们中间。
现在随便抓一个90后、00后,让他回到封建时代,估计见到当权者也很难跪的下去,独立的思想早已经深深种在骨子里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义务教育早已经普及了。
相比之下,一心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和亚洲霸主地位的印度,种姓制度、贫富差距都是不可跨越的鸿沟,其实也就是当年没有出一个毛泽东式的革命家。
PS: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在白宫欢迎晚宴现场的少年合唱团,用中文演唱的歌曲是《东方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位胜利者就是……秋连古里村
看到最后居然感到一点无产阶级初醒的感动,只是仍旧很模糊罢了。
感觉如果是中国的电影,应该是想办法层层贿赂上去确保自己的成功,而不是满足大众的愿望。如果是美国的电影,就会变成两个选举团队如何渗透民众,在这个过程里有人改过自新,自我救赎。但是因为宗教形成的“愚忠”确实让这个印度电影有了自己的风味
讽刺喜剧,很敢写
又一部单看片名《命运理发师》和海报实在没料到讲的是这么一个选举故事的电影,由此再次感受到我喜欢观看不同国家地区的影视作品的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的自己难以去经历或不会去体验的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可以透过影视去领略了解一下。虽然片中的剧情感觉荒诞夸张化(联想到曾经农村家乡选村长时发生的某些事),但故事发生的背景却挺寡见少闻。
这样的一个故事 拍成这样 可以...
可能印度人对这片有感吧,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现实,但无论如何也到不了4星呀,好在最后影片还能让人有所感动,可以加一星。本片似乎想表达一个道理,即使野蛮,人还是知好歹的!
虽然走向非常俗套+结尾不高明,但是这种电影存在价值高于艺术性吧,而且前半程还是精彩的。
有一说一,别看阿三整天刷新世界观刷新下限,但是电影还是拍得不错的,细节处理节奏控制以及整体故事的讽刺现实意义都挺不错。
南印度的文明洼地与人性荒漠
虽然手法一般 但当一个民族可以用戏谑的手法直视自己民族劣根性的时候 那这个民族就会有光明的前路
讽刺的力度非常狠
摇头晃脑的阿三讽刺喜剧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上厕所还拎着一个小器皿,干啥用?
4.5这部泰米尔电影将喜剧的讽刺发挥到极致,那就是在笑过之后那巨大的无奈的现实影射,在这个泰米尔小村子里,现代化带来了智能手机,但传统的种姓制度仍然威力强大,一个没有姓名没有身份的不可接触者理发师,在一场选举中突然变得如此重要起来,这个看似夸张的故事却非常生动地呈现出印度农村的社会学式的观察,在开篇极其精彩的清洁印度运动中修建厕所的剪彩仪式中,村庄中的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匮乏、宗教禁锢、资本侵蚀等问题都立刻展现在观众面前,电影中丰富的细节(理发师去办身份证的一个循环的死结),村民们在人生头等大事是维护自己种姓的优越性(反复出现的台词,我们的种姓又不比他们的差)民族主义大旗下的民主选举漏洞百出,拍卖选票和代金券,在电影最后导演并没有用神话消弭一切的矛盾,但其中还是有些希望的,自我权力才是民主的基础
结尾是光明的,但削弱了荒诞的讽刺性。对比一下,经典的确是经典——《钦差大臣》、《贵妇还乡》
喜剧拍成政治寓言,有感印度电影坦诚自己社会落后,态度得人心。
帮助他人就是等于在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