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也疯狂 更新: HD
导演: 埃米利·阿朵里诺
主演: 乌比·戈德堡,玛吉·史密斯,凯茜·纳基麦,温迪·麦基纳,哈威·凯特尔
类型: 电影 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年份: 1992
简介: 夜总会女二流歌手迪劳丽丝(胡比•戈德堡)因意外目睹一桩谋杀被黑帮头目追杀,为逃脱杀手追击,她求助于警方,警方为保护她这个现场证人,安排她躲进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一所修女院。 修女院沉寂冷清的生活令一向好动的迪劳丽丝难以忍受,遂晚上趁人不备跑出去唱歌跳舞,院长(玛吉·史密斯)担心她出事,将她安排到唱诗班里,..详细 >
长篇影评 1 ) 美式喜剧的文化意义 闲来无事,因为无意间又听了《I will follow him》,于是又把这部片子拔出来看了一遍。
因为研究生的方向已经偏离了原本一直热爱的电影学,而转向艺术文化学,所以一直以来心里还是有着很大失落感。但是一年的学习让我反而有些惊喜,这样的惊喜是我发觉自己在看待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受。就像我的导师告诉我:任何艺术都因该被放在文化的场域中被重新认识。当然这看起来有些反对艺术本体轮的意思,也就更加将电影本体论视为无物了。
好叻,扯得有些远,不过昨晚重新看这部被视为经典的美式喜剧时,读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很久不写短评了,但是就像聊聊这部电影。
【宗教洗白】
一个看似对宗教的反讽,却真真的又回归到宗教信仰对于人的感化上来。不是原本的宗教太死板,是我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它。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在文化上很强大的原因,信仰很纯粹且终于自己的信仰。日本亦是如此。
【女性主义】
片子里的修女们一个个几乎都被象征指代了:小修女的青春萌动、胖修女的食欲乐天、几乎写着“英国”二字在额头上的玛吉史密斯的刻板都是从不同侧面书写了传统女性观与真是女性的对抗。姐姐妹妹们的设计又映照了Girls Power,凯瑟琳教堂和MoonLight舞厅也对比出了女性主义的演进。
【种族主义】
黑人在白人的信仰里得到了救赎,白人的教堂里,修女们有着不同年纪不同亚种,警察是一个非常地道的非美人……美国在用里的融化种族的坚冰,但是这样的设计还是出于他们自身的殖民文化根基,又让人觉得失望。
【怀旧情调】
美式喜剧本就有一种浓重的怀旧情结,喜欢在怀旧之中找到回忆里的欢乐,这和天朝的“老男孩”式的伤感怀旧以及“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意识形态式的怀旧不同……开头的老歌串烧简直绝了,后来也是这60年代的歌曲将喜感与温馨留了下来,以至于我上面说的那些意识形态或形而上的东西你都不会直接的名状,这是心态也是技巧,甩固有目的的形式主义好几条街。
2 ) 喜乐穿过黑夜-<修女也疯狂> 每当我看完一部精彩的、优秀的电影,看完之后总会有一段真空状态;内心里情感上总是不断地因为一部电影被牵引出无数思绪。所以电影的魅力,除却浓缩在两个多小时里的精彩,看完之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真空状态也让我深深迷恋。 乌比·哥德堡将这个冒牌修女演绎得闪光而可爱;这部影片中的很多可爱的人,看完了第一部,我的心一直暖和和嘴角一直挂着笑。这个冒牌修女因无意撞见情人杀人的场景而被情人无情追杀,自己才华横溢却只能憋屈在赌城的俱乐部;这样一个人在情感与事业都不明朗的现实中,进入到修道院-这个完全与自己生活经历极端相反的环境里。俱乐部是五光十色,灯红酒绿;修道院静谧,安宁与世隔绝。 可是即使这样,乌比没有抱怨自己的情人背叛,脆弱到一蹶不振,痛哭流涕;也没有自暴自弃,黯然颓丧;她依然参与修道院的工作尽管有些意兴阑珊;在五点就要起床听到走调,不齐的雷人唱诗班的声音,没有说因为自己的歌唱的才艺鄙视这些修女;并且在修女的央求下欣然答应她们的要求做唱诗班的指挥;在接受的过程里,她让这些修女找到自己的声音从音乐里找到自信与快乐,让她们了解她们可以唱得出色;而自己,没有夸耀,没有骄傲. 苦闷中的乌比晚上去酒吧消遣,有修女偷偷同行,她发现她们心底对外界的渴望为她们积极诉说与争取。这部电影里面,可爱的修女也让人无限喜欢。我最爱那个胖胖的修女,如傻大姐般整天乐呵呵,很简单地快乐却如此感染身边的人;还有那个起先不敢发声的修女,将自己的闹钟送给乌比;还有带助听器弹琴却总是忘记开助听记的老修女。。。这个影片里面,那么多亲切可爱的人。 其实快乐并不是只存在于封闭的围墙里;没有现实的烦恼不等同于就可以寻找到快乐。当她们走出去,与生活中的人们一起,她们就在传递一种最简单却最深刻的道理,无论生活有多么黑暗,只要你自己内心力量足够大,快乐,幸福这些都不会远离,看似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可以尽力去改变得比看上去美好。 影片中的每一首配乐都很好听,晚上闭着眼睛听插曲或者听电影的对白,都会很开心。尽管音乐同《放牛班的春天》一样精彩,但此部影片没有前者中所表达的一些伤感成分,一直围绕着的是积极与乐观,以及阳光般的美好。 第二部续集,尽管在故事上很普通,情节也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影片延续了第一部的风格与主旋律;善良,快乐,积极,乐观,努力;这些永恒不变.只是我比较遗憾乌比的角色发挥得太少,期待多些她的表演,实在没法不喜欢这样闪光、可爱的女子。看完这部电影,胖修女的笑容也一直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你怎么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给你什么颜色。就是这样而已. 《I Will Follow Him》 歌手:Sister Act i will follow him follow him wherever he may go and near him i always will be for nothing can keep me away he is my destiny i will follow him ever since he touched my heart i knew there isn't an ocean too deep a mountain so high it can keep keep me away away from his love i love him, i love him, i love him and where he goes i'll follow, i'll follow i will follow him follow him,wherever he may go there isn't an ocean too deep a mountain so high it can keep keep me away follow him follow him wherever he may go there isn't an ocean too deep a mountain so high it can keep keep us away away from his love oh,yes,i love him i'm gonna follow he'll always be my true love from now until forever if i love him i'll follow him there isn't an ocean too deep a mountain so high it can keep keep us away away from his love
3 ) 我为修女狂:《修女也疯狂》这部上映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影片被认定为:音乐片、喜剧片、犯罪片。说是音乐片,虽然女主角是一位二流酒吧驻唱歌手,但并非从头到尾连台词都是音乐之声式的歌唱;说是喜剧片,影片虽很搞笑,也不是憨豆先生式的兜售笑料;说是犯罪片,除了多拉丽丝是黑社会头子女友这根线,倒也没有吴宇森式的暴力对白。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综合了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形式与涵义均多元且丰富的经典影片。 魅力与人性 片中由Whoopi Goldberg饰演的女主角多拉丽丝,是个有些粗俗有些狂野,但又十分真诚十分善良的一个角色。正是这样一位本是个性鲜明的却又偶然进入修道院的女主角,让整个故事声色盎然。 多拉丽丝是很俗气的,她穿着二流酒吧歌手的闪闪发亮的衣服,说话动不动就粗口。多拉丽丝也是很狂野的,她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直接,对于警官素徳要将她藏进修道院这件事,直接而激烈地反对;初入修道院时,她毫不掩饰地指责斋饭“极度难吃”。这也是为什么她会去改进唱诗班的由来。多拉丽丝的骨子里有不羁的基因,总想追寻更好的生活状态。 而能让多拉丽丝大受欢迎的,却是由于她的真诚与善良。在做黑社会头目情妇的时候,虽然她伤感于貂皮大衣是头目老婆的,但也没有因此就不爱他。在唱诗班,并不将一时的不顺利归咎与听不见的弹琴修女与不够专业的前负责修女,而是从零开始,认认真真地用心教授鼓励每一个人。正是她的这种真诚与善良,使得她成为了修女们口中“我们离不开你”的多拉丽丝,使得这一支有些离经叛道的唱诗班大放异彩,使得一群原本无奇的修女们生活得到了升华。 关于宗教 不可否认,影片是有一定的宗教寓意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修女们,可以说,修女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神职人员中最低微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群人。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基督教国家来说,修女是受人们敬重的。素徳之所以想把多拉丽丝藏进修道院,就是因为修道院是与世隔绝的地方;而片中多拉丽丝眼看就要没命,却因为两个马仔谁也不想杀修女下地狱而死里逃生。影片多少对于现世中的宗教进行了一些探讨。很多人认为宗教使人们心有敬畏,从而更多地使人们在行事时与人为善。影片中的曾经唱诗班仿佛就是古旧沉闷宗教传统的一个代表,人们因对宗教的敬畏而忍受“刺耳”的歌声,宗教仿佛一位威严的慈父;而多拉丽丝的到来,从一个侧面使得宗教带上了让人欢愉的色彩,甚至能将街头的小青年们吸引进教堂,此时,宗教仿佛有了温柔慈母的意味。这是否又可以视为影片试图阐释的一种取向呢? 院墙的里外 影片的喜剧效果最大来源即是多拉丽丝将她真实世界中的身份感藏进一身修女服做出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狂野歌手遇到苦行修女,巨大差异的冲撞感带来特别的喜剧效果和思考。歌手是世俗世界中金钱利益博弈中最近距离的人,来往与赌场酒吧黑社会头子,总也是身经百战老油条一个;而修女则是社会中过得最单纯或说“最无趣”的一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多拉丽丝偷偷溜出去到酒吧玩耍时,两个单纯的修女认为她要去“救助迷失的人们”。世俗世界对于金钱和利益的追求令人眼花缭乱,修女们却守着清规戒律和高尚的道德标准。当修道院外的世界发展得越来越快时,这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两种生活间的不可容性也愈发明显,换言之,世俗生活与道德标准似乎在慢慢脱着节。 而影片试图告诉我们,二者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任然是相连的,而可以从形式上更多地使他们二者更易调和与共存。就是说,对利益的追求不必是尔虞我诈欺世盗名,对道德的敬仰也不必是死守陈规俯世独存。就如片中,院长始终认为多拉丽丝的唱诗班是荒谬应当被取缔的,她就是传统道德形式的死守者,而主教则从多拉丽丝的编排中感受到了它的美,并且觉得可以发扬光大,他的眼光就更加透彻,对于现世更有把握感。俗世与道德间是互相妥协互相促进着的,就像院子里也会被院子外感染,修女们也喜欢偷偷吃冰激凌,也喜欢在酒吧点唱机唱歌,一样。 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毫无疑问是片中的大亮点。从酒吧歌手的歌到唱诗班的歌,都很好地推动了剧情,特别是最后的《I Will Follow Him》,在片末将剧情推向了高潮,成为英文金曲传唱不休。片中音乐成功将圣歌式吟唱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很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音乐歌舞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一种,是将音乐歌舞穿插在情节之中推动剧情发展或游离于情节之外作为单纯的奇观展示。音乐片多以音乐家、歌唱家和乐师的事迹为描写对象,其中的音乐作为主要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由影片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绝大部分都是非阐释性的。《修》中即是将音乐融入唱诗班这一载体,推动情节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音乐享受。 总的来说,《修女也疯狂》成功集合了多种元素,将音乐、爱情、犯罪、宗教等和谐地设置其中。影片情节设置也很合理,片中种种搞笑桥段均很巧妙,还不乏美国片常有的“美国元素”比如赌城拉斯维加斯街头涂鸦文化等等,演员的表演,主要是女主角Whoopi Goldberg的表演,到位而自然,将主人公角色特点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修女,不能不让我为之疯狂。
4 ) 修女也疯狂几乎所有的媒介和评论都普遍为《修女也疯狂》叫好,专业的影评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轻切幽默但又不失温馨的喜剧影片。“该片推出不到一个月,就突破了亿元票房,这在92年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影片和气讲述主人公逃避黑社会追杀的故事,但在影片中这种暴力与血腥刺激却明显地被真实普通的生活和插科打诨的闹剧式动作情节替代了,影片中更多的是这个活泼粗俗、不甘寂寞的善良的二流女歌手如何把一个死气沉沉的修道院牵动起来,走向社会和人民,使之变得生机勃勃, 甚至连教皇都十分满意。 这中间的错误、巧合、幽默的话语,夸张情绪的动作,令观众笑口常开。就连对黑社会分子杀人灭口、阴狠毒辣的行为,影片也做了幽默的处理,他们在影片中不仅表现得笨拙,而且近乎可爱。当几个杀手拿着枪围住迪劳丽丝要杀她灭口时,本是整部影片最紧张的地方,然而几个杀手却因为害怕杀了修女死后不会被饶恕而推来推去,不肯下手,这又怎能不令观众开怀大笑呢?影片通过各种喜剧的手段,实则是让人们领悟到真诚友爱才是生活的真谛。乌法·戈德堡只要出现在银幕上,就会为大家带来阵阵欢笑,这个黑人女明星在影片中的举手投足都不失幽默滑稽,她就象她所演的人物,外表粗俗,而内心真诚可爱。
《修女也疯狂》这部电影虽是喜剧片,我却觉得它的特点已超越了“喜剧”这一标签。让我印象更深刻的,不是它的笑点,而是剧情。剧情背后富含着关于教育、做人、做事、人生、宗教等诸多话题的道理深刻、通俗又有说服力,值得我谨记一生。 看悲剧的人需要反省剧情。与悲剧不同,喜剧圆满的结局往往是因为主人公有着圆满的智慧和德行。迪劳丽丝就是一个德行、才华和智慧兼备的人。那么人的这些素质从何而来? 影片开头的老师说少年的迪劳丽丝不守规矩,会成为混世魔女。那么,为何不守规矩的人后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而守规矩的人却往往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的答案是: 因为她热爱生命,所以想要更丰富精彩的、人尽其才的人生路;因为人尽其才,所以不守规矩、出其不意;因为不守规矩,所以她就会走出更多出乎意料的、自己从没走过的路;因为她走了更多自己和别人从没走过的路,所以能知道并做到更多自己和别人做不到的事,接着才能够有了创造奇迹的基础。热爱生命的人,会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如此就绝对会创造奇迹!所以人可以从心所欲、出其不意,但又不能离经叛道。 对音乐的各种知识无所不通的迪劳丽丝内心对自由的向往超越了一切,连文森送的美丽至极的紫貂皮大衣都视若草芥。而她的两个同事却对他人送的礼物万分好奇,恨不能一睹为快。人们对外在物质的迷恋,是自身已有才华得以横溢四溅的最大囚壁之一——人才与庸人的区别就高下立判。这种区别,是因也是果。 出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尊重与热爱,她才想离开,离开罪恶之城里诺;离开没开化的俱乐部这个鬼地方和不赏识她的文森以及俱乐部的顾客。出于对文森司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她才会去报警。出于对自由的热爱,她宁愿面对杀人犯文森和充满罪恶的里诺,也不愿去压抑人性的修道院。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她使唱诗班每一次普普通通的排练日臻完美以至精彩绝伦。这喜剧结局已证明:用心把生命中每一件或大或小的所有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使一切人事物都尽善尽美,必定大吉大利! 佛学有大小乘之分,迪劳丽丝就非常像是一个大乘菩萨。例如迪劳丽丝号召大家走出教堂,不再以惧怕外界危险为由而封闭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为社区服务,为了更多的人布施一切,尽可能多与外界沟通而不独自修行。 修道院院主曾说迪劳丽丝使教堂变得像电影院,亵渎宗教,败坏唱诗班。殊不知,人生最大的亵渎和败坏就是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不用心做好自己做的每件事、不能使自身尽其所能、不能做出更多自己从没做过的事、不能为更多人服务。 原本打算去芝加哥、迈阿密、纽约等大城市去大展拳脚,让更多人赏识的她,却在一间普普通通的修道院,从一名孤立无助的新修女开始,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改变了一群死气沉沉的修女,改变了一个社区,做出了让教皇都刮目相看、让全国都为之倾倒的非凡成就,最终成为美国领衔的歌舞巨星。这种非凡成就,也唯有非凡的热爱才能促成。因为热爱一切,她已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自己和更多人的命运。相应挚爱的力量,热爱天地间的一切人、事和物。这大概是创造奇迹的必备心态。 佛学大概也认同这一点:只要你足够优秀,就算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创造奇迹,都能成佛。在第二部电影里,她改变了一所濒临关停的、普普通通的学校,再次创造奇迹验证了这个说法。 原本肤浅、低俗到毫无思想性的几首歌的歌词简直无从赏析,若用来表达对爱人的真挚情感,我却又觉得肉麻恶心。但这些歌曲最大的优点就是像《最炫民族风》和《小苹果》一样节奏欢快,易令人兴奋。 我看着两部电影里每一首歌里被迪劳丽丝改编成唱诗后的歌词,感觉歌词原本的肉麻恶心居然变成了对上帝无与伦比的忠贞与挚爱,却再无半点肉麻乃至恶心的感觉了。我只从歌词里看到了对上帝的无上敬畏与爱戴而无其它杂质。 除了歌词改的妙让我眼前一亮,还有歌曲本身欢快的节奏取代了以往乐曲节奏的庄严肃穆。庄严肃穆虽给人以神圣严谨的感觉,却又让人感觉死气沉沉,没有快感而昏昏欲睡——这大概是人们对宗教、修行者、寺庙以及道观等人事物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背离人的天性。 改编后的唱诗欢快的节奏仿佛能够让自身、他人、教堂、上帝、宗教乃至世间一切都永远欢快开朗、活泼可爱起来,永远都不再暮气沉沉,沉坠渊潭。而令人鼓舞和振奋、充满生机、精神百倍、简洁明快正是任何人事物都本应保持的状态。 除了歌词和节奏的改变绝妙,还有更多的细节,例如合唱中安排的独唱、乐器音、拍手掌声、爵士乐、饶舌等等都巧妙安插的让我赞叹不已、热血沸腾。 我想,迪劳丽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利用音乐的各种属性,把人性、市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某些共同点给完美的衔接、融合到一起了。这个融合的社会意义,犹如大地回春时,坚冰消融,湖面解冻,万物复苏;犹如德国的柏林墙被拆。迪劳丽丝还像是兼任着两国的外交翻译官,是几种不同思想文化得以沟通和交融的桥梁。 电影里玛莉罗伯特有句台词:有时候不做回真正的自己就要崩溃。天性被规矩压抑或束缚的人和组织总是容易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例如修道院的经济状况一直不佳;圣芳济中学也是入不敷出;世间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也总是觉得处处都是绝人之路而诚惶诚恐、你争我夺。惶恐地争夺权势。 有权势的人只能暂时震慑他人,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人。有威望的人才有真正的影响力。威望的来源,主要是靠德行和智慧。人的势力和权力总是不敌德行和智慧。依靠德智,可以挫败权势——这是我对“以柔克刚”一词的解释之一。迪劳丽丝与修道院院长以及与校长和教育部门之间的故事,就是我见过的此论点最佳论据之一。 这部电影再次验证了这些在中国流传千古的真理:仁者无敌,福地福人居,吉人自有天相。迪劳丽丝是仁者,是福人,是吉人。这种人总能逢凶化吉,创造奇迹。并不是上帝、菩萨等神佛保佑她,只是自佑罢了。真正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还是得靠自身的内因具足。外缘只是内因具足之后才能发挥出作用的。 迪劳丽丝的工作和特长与修行者和教育学八竿子都打不着,却又为何能让濒临关停的凯瑟琳修道院和旧金山圣芳济中学死灰复燃?做出专业部门的专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我想原因无它,因为她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及天地间的一切人事物——这也许正是为人处世这一学问的核心吧!也许真正会做人的人,不过走到哪里,做任何事都会创造奇迹。
舞女和修女的冲突所引发的笑料是本片最大的看点,我却对黑社会也有信仰不免生出一些感叹。
两个杀人不眨眼的歹徒,因主角修女的身份几次不敢下手,即便知道这个修女十有八九是假的,也宁可放过,不敢错杀,还在女主祷告时,一起祈祷口念阿门。
黑社会老大,说一不二,却也不敢众目睽睽之下枪杀修女,只好命令小弟背锅。那种敬畏和负气。会让你暂时忘记他们的穷凶极恶,甚至觉得有一点点可爱,不禁莞尔,这群坏人也知道坏事不能做绝。
西方的宗教,让他们觉得即使做再多的恶,也会在心底留有一丝希望。希望能在审判之日得到宽恕。而杀了修女,就破坏了这个法则,肯定无法被救赎。那种釜底抽薪的诅咒,即使再没人性,也不敢突破。
生在当今中国的我们,大部分人没有信仰,或者信仰自己,人定胜天,无所畏惧。不说缅北那些诈骗犯作恶毫无底线,徐州那群人贩子不知羞耻,就连普通人很多时候也不断调低我们的下限。
怀敬畏之心,树做人原则,尚正义之气,谴无耻之徒。就算穷一点,发展慢一些,但能让我们更文明一点,这对整个社会是不是更好呢?
盗亦有道,古老的东方文化,是否也能像西方的宗教一样,让歹徒也能生敬畏之心?
影片和气讲述主人公逃避黑社会追杀的故事,但在影片中这种暴力与血腥刺激却明显地被真实普通的生活和插科打诨的闹剧式动作情节替代了,影片中更多的是这个活泼粗俗、不甘寂寞的善良的二流女歌手如何把一个死气沉沉的修道院牵动起来,走向社会和人民,使之变得生机勃勃, 甚至连教皇都十分满意。
想起i love you ,i need you(是不是),挺轻松挺搞笑的一部剧,不错
黑人的幽默细胞够丰富,把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弄得欢快十足。弥撒第一首改编曲挺耐听。
好吧,我承认虽然当时听不懂修女们唱的到底是啥,但她们的热情、快乐感染到了我,很轻松很幽默的一部电影。
充满着热情的喜剧片,剧情很简单,音乐很好听,让人很欢乐。
还不错啦!下载后打算看,才知道这片子有“麦格教授”,依然一张严肃的面孔,最喜欢的桥段还是一众修女跑去拯救迪劳丽丝的桥段,乐死了!
完美喜剧片,据说源于194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但我觉得“紫色”可能性更大
修女也无聊。
很具有感染力的一部喜剧电影,歌曲很好听!
情节简单“俗气” 不过喜欢里面那些歌 也喜欢这样温暖励志的小故事
实在有点丑 真的 直伤 基本上八九十年代感觉故事片的叙事结构就定型了 直至今天都没有再发生质的变化 就是经典叙事的基础上不断反馈后一步步的鸿沟设置 直到固定的套路模板形成 几个典型的人物立一下弧光 不过话说回来 唱诗班里介入流行风格推广这么开明了 还是加一丢丢钢琴就不算格里高利? 不懂瞎比说
3.5星. 打造的挺成功的. 非常可愛, 很像漫畫, 音樂也好聽, 還記得主角在人鬼情未了里的耍寶式演出, 這就是天生有喜劇細胞的人. 最後一幕那個微笑好萌 ^^
好看,很棒的喜剧效果,演员们有演技唱的又好听。
当年大学合唱团表演过的曲目之一~最近偶然在电视看到,音乐依旧充满了感染力,让我回想起了排练的快乐时光~剧情能让人疯狂大笑的地方不多,反倒都是些令人会心一笑的镜头。修女们果然是天赐神物,特别是爱笑的胖修女,看到她心情就会很好~
名声那么响的片,看了也就还凑活吧,没想象中那么好。线索单一,豪放女去修道院躲祸,万难宁耐清寂,故态复萌然后传染影响她们,排演了一场让教皇都喜欢的唱诗。前三分二节奏很慢。
音樂真是太贊了 黑人的嗓音太棒了~ 大愛 i will follow him~ 片中的harvey keitel 簡直就是神啊 讓我為之傾倒!
能量爆棚,行剧流畅,节奏明快,表演自然
长大以后重新看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一瞬间感觉回到过去。当年真的好喜欢这些歌啊~~I will follow him><
美国当时的喜剧,具有代表性
在看这部电影以前听过很多遍这首歌了I will follow 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