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你想像中浪漫爱情的主角是谁呢?
红河的片名让我想起了越南的湄公河,我想到了中越战争时期湄公河上中国放浮游生物,架设广播电台煽动越南民众,收购水牛蹄等等之类的事,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我们身在历史之中,同时也在创造着历史,女主角的父亲因为战争遗留下来的地雷而去世,地雷就是历史的一种体现,命运因为历史而改变,历史由我们创造,但我们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影响...
看到片中的风筝让我想起了张静初的《孔雀》,也是碧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红红的风筝在天空中飘逸着,很美, 剧情的发展就如折线的风筝,因为看之前拉了一段验证电影是否有字幕时看到地雷爆炸的缘故,所以就知道了结果,当知道结果但又要一步步看到事情向预料的悲剧结果发展是一种残忍,更多的是过程中的紧张。
如果我是阿夏我肯定不会选择阿桃,也不会为她付出,因为在这个商业社会环境中我已经习惯了冷漠、对比、权衡,因为阿桃的身上除了纯洁的眼神,我看不到任何其它的东西,不管从共同语言,兴趣爱好,外表还是思想交流,都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没有吸引我的地方这也是我不会选择的原因;纯洁在商业社会不能当饭吃,纯洁的价值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纯洁在现在社会已被沾污与遗忘;阿桃在城市生活肯定是很凄惨的,她不会在商业社不会有立足之地,依靠同情心而生存的人他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幸运,但影片实在有点雷人,幸运之神眷顾她时,她却因为误会直接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运,我实在不明白编剧为什么会搞出这一出?在我看来沙巴一直是想从欲望的角度去占有她,而不是去想照顾她,这种误会现实中出现的可能性极小,所以电影的编剧非常之差,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怎么样。依靠同情心而生存的人唯一指望的幸运都不存在的时候,她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城市,商业程度越低的地方越适合,越简单的地方越适合她,简单的地方也意味着民风淳朴,那样她的生活就不用指望幸运,她会拥有真实的生活;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老家的一个哑巴,如果她在商业城市中不可能有生存的空间,但在农村她可以依然过得好,结婚、生子、平淡的生活下去。
纯洁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两种情况,纯洁的灵魂而未被污染,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纯洁,最彻底而直入人心的纯洁,其中的代表就是阿桃;另外一种纯洁是经历世俗的洗礼,经历了社会的浸蚀,他们懂得这个社会的规则,他们明白这个社会没有原则只有规则,他们明白光鲜社会的繁华,更明白繁华背后的阴暗与底层社会的种种,然后回归到纯洁,这种纯洁是一种心灵的净化,片中的代表就是沙巴;沙巴的纯洁体现在于他想照顾阿桃,沙巴对待他商业上违背规则骗他的人毫不手软,但对待阿桃却是另外一种非常人性的关怀,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他心灵已回归到纯洁的地步,他依靠强势获得这个社会的位置,当他有这个位置的时候也透露出一点点"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体现在于他想照顾阿桃,"达则兼济天下"这种思想其实可以解释现代社会的慈善家的行为,慈善家的心灵是纯洁的,慈善家心理都经历了纯洁-玷污-回归纯洁的历程;在这个社会更多的一类人是居于纯洁与回归纯洁的中间地带,他们无助而绝望,他们只能卑微的生活,在精神上没有信心与信仰来籍慰自己的灵魂,肉体上有的只是为了生存的劳作,他们在生活就如同行尸走肉般,他们有的只是麻木、漠然、人云亦云,他们是可悲的,他们被社会玩弄着。。。
整部影片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好,跟《立春》、《孔雀》、《青红》《小裁缝》这些片子比起来差得太远,我感觉片子中主线不太明确,阿桃的父亲被地雷炸死,沙巴的伤痕,这些都是历史的痕迹,阿桃的父亲与沙巴都与美国人打过仗,但这些并没有对片子产生过多的影响,片头开始的年份是1973年,片子开始就玩的艺术境头,后面继续的就是阿桃,阿夏两个人物在社会中的生活故事,但感觉里面还是有些凌乱与做作,特别是有几个境头阿夏在火车部边打电话,一个境头画面表达阿夏只穿了一只皮鞋,我条件反射般的想到结合前面河里的境头,肯定装鱼去了;然后就是阿夏寻找阿桃的那种急迫,其实急迫并不一定要以崩溃来直接表达,完全可以以另外一些方式表达,这样更许更适合文艺片的手法;阿桃被警察抓住想挣脱去追逐阿夏的镜头,张静初的歇底斯里有点不真实。再来说说张静初演的智障角色,智障角色对于张静初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感觉里面那种纯洁的表情与眼神有点过头了,其实里面应该再多加一点木纳在里面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文艺观赏性上来讲阿夏选择阿桃是最好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在现实社会中却不是最好的,当代我们的爱情观念在慢慢改变,各种考虑的因素逐渐让爱情失去了想像中的浪漫与美好的色彩,这不知道是社会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接受了社会的影响,但其实每个人心目中依然都有一段浪漫的爱情,它往往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有时偶尔会去虚构一下如果假设与某人走在一起的应该是一段浪漫的爱情与美好的结果吧。
你想像中浪漫爱情的主角是谁呢?
2 ) 昔日你为生存乘船过红河而来,如今我为寻你只身渡红河而去
终于看了[红河]。
从影片开始就始终跟着导演的节奏走,结局时一不小心落进他预谋已久的悲伤。
没有感动到流泪,也没有评论家们的挑三拣四。更不会用过于华丽的语言大肆赞扬。只是心里的些空荡,让我想感谢这部电影在这样一个寂寞的夜晚给了我精神上的些许抚慰。
关于电影。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们需要看穿和体会的,是藏在镜头背后的细节和电影要表达的情感。弱智的异国少女和失意落魄的中年男子,这样的两个似乎永远没有交集的人相遇了,这少女是这样的善良美丽,这男人又是如此的意切情深。
从柜子里翻出她,教她唱歌,到保护她,失去她,最后为她甚至毁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这男人是好样的,虽然他曾痛失爱人,生活潦倒,还靠招妓来解决生理问题,可他的内心始终有爱,初恋远嫁他人他却无能为力,只好隐藏了心中这份爱,直到他遇到了这少女阿桃,这面如桃花眼如清泉的痴癫女子,这份爱再次被激发,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勇敢的去争取,去面对一切。所以当他以为阿桃要落入“恶人”之手的时候,他不顾一切的去保护她。
而她呢?她也许连爱这个字都不知道什么含义。可她却用了好的方式来表达爱。她为他洗衣擦地烧菜买酒,为他卖唱赚钱,以及最后为他开的那一枪,她只是对他好。当电闪雷鸣的夜晚,她会跑到他床上抱住他,当她被人买走感到恐惧无助的时候,她会想尽办法的逃回他那里去,因为那个像他父亲一样的男人,让她感到安全。当她发怒从楼上扔掉妓女的衣裤鞋包的时候,而当她不再叫他爸爸而一声声喊着阿夏的时候,当她咬他手指发疯似的追着警车的时候,她的心里的感情,早已有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变。
火车过后买鞋归来的一幕和最后咬指追车的场景没有人看了会不感动,除非那些本身就抱有偏见或者早已麻木的人们。当警车上的他渐行渐远的时候,她没有停止挣扎,尽管她的衣服都已经撕破。她也许不明白,已经发生了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可挽回。她只是想再见到他,她只是希望和他一起平淡的生活。
可命运总是给感情炙热的人过多的挫折,两人此次一别,竟是永不再见。
他手指上的咬痕应该依然清晰,但咬他的人却再也无从追寻。阿水交给了他那个镶着阿桃父女照片的挂饰,那是阿桃最宝贵的东西。但想如她人犹在,怎会将这挚爱之物遗失?阿水转身的时眼里的泪水,又怎能不理解为虽吾爱犹存但伊人已逝的无可奈何呢?
我情愿我的猜测是对的,也不愿知道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从此过上了没有爱的一生。
纵然身陷囹圄囚服在身,却锁不住他对她的想念。于是他在红河边劳动改造的时候听到的那一样的童谣,给了他最后的希望。我不知道逃犯在不听警告而继续逃脱的时候是否会被射杀,也不想去想。听到那首童谣的他,追随着歌声而去,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如能再见你一面,以身试法又如何?
对岸歌声殆尽,我却已深入河心。
昔日你为生存乘船过红河而来,如今我为寻你只身渡红河而去。
------------------------------------------------
(题外话:对于结局,采访中导演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想。
至于最终二人的命运是不是需要设计得那么悲惨,章家瑞也有自己的观点“虽然给他们俩这段爱情一个很好的结尾,能够让观众高兴一点。但是生活是无情的,命运让你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战争的阴影让两个青年无法得到全然的幸福。悲剧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能够让人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对于《红河》最终上映版的开放式结局,家瑞表示这种结局的设定是与美国片商权衡后的结果,为的是给观众留下悬念,“一开始那个结局太悲惨了,我能够明白为什么有的观众无法接受他俩死掉这个结局。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是和片方商量过,这样的开放式结局能给观众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形成很好的互动。”摘自新民网)
3 ) 张静初,如果能正常一点就好了
张静初,如果能正常一点就好了
文/金蔷薇
不可否认,张静初一直很认真很努力。《芳香之旅》抑或《孔雀》,时代洪荒里一个女性压抑隐秘的欲望,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芳香之旅》里,为道德而扭曲的师傅把老式车开到街市上的疯狂迷茫,《孔雀》里那个姐姐带动自制的降落伞鼓风而行时眼神里的激越,下雨天垂着双手走过煤堆滑倒在地的倔强与不满,皆令人过目不忘。
看到《红河》里有张静初,毫不犹豫下载来看。可是,这一次却失望得很。故事太一般,一个有智障的越南少女,带着她的创伤记忆懵懂闯进了别人的生活,悲剧就此上演。几乎是看到沙巴老爷衔着个大烟斗,戒备森严地出场,就能猜出结局会是怎样。张静初,执拗得一成不变。当然,她的智障少女依然很逼真,眼神无辜而清澈,完全不谙世事。可是,看了她演的这么多作品,突然有强烈的失落:张静初,你为什么不能演一个正常点的角色?阴郁、神经质、歇斯底里、智障,我不知道下次她还要献给观众怎样性格残缺的角色。
惯性是种令人生畏的东西。现在的张静初,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界,狂热迷恋非正常的精神世界,白痴、人格分裂、妄想症……无奇不有。偏执于一种经验,必将导致极为明显的风格化。也许他们不可谓不优秀,张静初也不可谓不勤奋不刻苦,但一旦风格化,就容易原地打转,少有突破。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极其可怕的自我重复。
观看《红河》,我不止一次赞叹画面拍摄一流,蕉林那段犹如青绿山水画。一边赞叹一边哀叹:完了,只赞画面不赞影片,基本上这片子算是废了。
这个故事比起以往差在哪里呢?一个过于老套的爱情故事,比起以前那些有宏大时代背景支撑的故事,它显得过于渺小,纯粹的抒情,让它看上去矫揉造作。原来还是要有点时代做点缀,这故事才能好看,哪怕这时代仅仅是拿来做反讽的材料。那么,我们看影片,原来还是看重了这退远了的时代。《红河》借来一点异域风情,可惜不敌时代意识形态那样容易引起观众基于怀旧的好奇。看来,我们还是习惯于把问题推给时代,而不是留给自己。
原来改变一种习惯,对于每一个人都十分困难。对张静初而言,我多希望她能分得一点汤唯的优雅,甚至我已不习惯她穿华服出席各种公众场合,神经质少女的角色印象太深刻了。如果再这么演下去,恐怕她会成为问题少女专业户。
2009/05/17夜
4 ) 故乡远去,童谣不再
这部电影被称为中国版的《情人》。法国版的我也看过,感觉就是在营造一种潮湿绵软的情欲气氛。至于穷女孩和异国贵公子之间的纠结情节,过于单线条,于我似乎并不构成吸引。而看完《红河》,反倒让我一下子想到去年看过的另一部中国电影——《朱丽叶与梁山伯》,两者都是关于两个沦落到满身伤痕的人慢慢互相慰藉的故事。
张静初自从《孔雀》之后,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章家瑞导演的“御用女演员”,从《芳香之旅》、《花腰新娘》一直到这部《红河》,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故事背景都在云南。《芳香之旅》中云南因素还只是若有若无,《花腰新娘》则着力表现云南的民族风情,《红河》终于探入了云南的深处,于风景内外触摸云南边境底层的按摩女、摆摊者、老兵、来自越南的打工者们的生活。而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围绕着七十年代中越边境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虽然整部电影都不见一场战争戏。
张静初饰演的阿桃和张家辉饰演的阿夏之间的关系,当然没有“情人”那么简单。他们之间,开始是偶遇关系,接下来是雇佣关系。在阿桃看来,他们其实是父女关系;而在阿夏看来,他们应该只是兄妹关系(有那么几瞬他想越过防线,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到影片结尾,阿夏带阿桃回到他的瑶族故乡,阿桃咬了一口阿夏的手臂。在瑶族,这代表着男女婚姻关系的确立。可惜不久,阿夏入狱,阿桃失踪。
在这两人之间,还有一个疑似黑帮老大的“坏人”——李修贤饰演的沙巴。他一眼便看上了阿桃,想带走她,这也引发了阿夏保护阿桃的决心。不过到结尾,我们得知,沙巴只不过是想让阿桃做他的女儿。阿夏原来是打过仗的老兵,在战场上负伤累累,还失去了一条腿。阿桃的纯真善良,还有对他背上伤痕的无惧,使他喜欢上这个孩子,渴望能与其建立父女关系,共同生活安享天伦,以此抚平战争带给他的伤痛。在沙巴和阿桃中,也包含了“占有”“父女”等各种关系。
越过这重重的关系,我想,章导演想表现的,无非是战争之后,人与人的相互依靠,并因此得以站立在废墟之上,继续生活。阿桃是越南人,童年时亲眼目睹爸爸在树林中踩中地雷被炸死,从此便有些精神障碍,时间仿佛就停在爆炸的那一刻。二十多年后,已近三十岁的阿桃,神智仍如孩童,在异乡单纯面对一切人事,付出那么多,却满足于一只槟榔。张静初把这个苦命的女儿演绎得纯真可爱,忽闪的大眼睛、旖旎的童音以及稚拙的肢体语言,都使这个角色仿如宫崎骏电影中小女孩的真人版。二十多年来,爸爸常常出现在阿桃的噩梦中,直到阿夏的出现。因脑门上也有一颗黑痣,阿夏被阿桃视为爸爸的“再生”,于是立刻亲昵,从此不离不弃,精神上也有了依靠。而阿夏,只是在边地小城的街头摆卡拉OK摊点供人娱乐为生的流浪者。他离开故乡和瑶族的身份,来到这个小城讨生活,时时受现实的摆布,寂寞时只能找洗头女解闷,他又何尝不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起初,因为阿桃美妙的歌声,他只把阿桃当做吸引顾客的工具。可渐渐的,阿桃对他的完全信任,甚至莫名大发的醋意,都使他有如在异乡寻到亲人。
两个男人,一个被阿桃当成父亲,另一个想做阿桃的父亲,可命运的扭结,使得这两人一个入狱,一个死去——还是阿桃亲手开枪打死的。结尾射向沙巴的那一枪,与开头阿桃父亲引爆地雷的巨响,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一个回环结构。二十多年前故乡的巨响穿越时空而来,由她亲手引爆,而她只不过是想保护她所认为的“爸爸”。阿桃的噩梦,于是继续下去,成为永久的创伤,关于“爸爸”的创伤。战争之后,人们还是要继续生活,他们想要找回失去的东西:爸爸,或者故乡。可是生存的秩序早已改变,就如阿桃一直哼唱的那首童谣:“红河里有两条会唱歌的鱼,一条叫阿香,一条叫阿山。阿香是阿山的新娘,阿山是阿香的新郎。”这歌谣属于秀丽祥和的故乡,属于清澈无忧的童年,但在1997年的小城中,人们只会唱《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有猥琐男人抽出十块钞票要搂住阿桃的脖子一起唱歌,但不再有笑容温暖的爸爸站在碧绿的乡野,听她那首童谣了。
5 ) 红河里有两条会唱歌的鱼
河口县就像是中越边境上的一个自由市场,市场上每日熙熙攘攘的人群彼此交谈之中掺杂着越南语和云南普通话。每一个人都在市场上从事着各种违法不违法的营生,像红河里的泥鳅一样艰难地维持着生命。越南商人沙巴则是红河里的一条大鱼,黑白两道通吃,在河口县几乎只手遮天。最近,膝下无子的他正打算为自己物色一个女儿。
沙巴曾经和美军打过仗,断了一条腿,背上布满伤痕,所有智力“正常”的女孩都怕他,只有孤女阿桃不怕,因为她智力有残缺,这种残缺甚至还守卫了她心灵的完整纯净。经历过很多人世沧桑的沙巴老板格外珍视同阿桃的巧遇,他决心利用自己强大的权势来守护这个不受世俗浸染的女孩。
阿夏43岁,靠在路边摆流动卡拉OK摊为生,借熟识的妓女解决生理饥渴,又跟洗头房女老板维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阿桃这样一个心灵不设防的女孩伴着歌声突如其来地闯入他的生活,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阿桃替他收拾房间,清洗衣物,并且为他的卡拉OK生意注入了生机。阿桃的不谙世事时常令阿夏苦恼,阿桃的清秀容貌又时常引得他心猿意马,但是良知总是占据着欲念的上风。有一次,阿夏为了发泄自己被点燃的熊熊欲火,又找到了自己熟识的妓女。他根本不知道此时情窦初开的阿桃早已将他当成了生命中重要的男人。醋意大发的阿桃扔掉了妓女的衣服,这种过激的举动激怒了阿夏,阿夏决定以同样的手段来惩罚她。可是在心里他却异常疼惜阿桃,并不忍心伤她一毫一分。
沙巴老板在适时的时候出现,干净利落地结束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并将阿桃锁进了自己为其精心编织的牢笼。在阿桃离开之后,阿夏感觉生活顿时失去了重心,但是迫于沙巴的强势,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然而一向逆来顺受的阿桃突然在此时迸发出了自由意志,模仿逃生的壁虎从沙巴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主动回到了阿夏的身边。阿夏感觉到了阿桃内心的坚决,逐渐升腾起一种想要保护她的强烈愿望。
阿夏对阿桃的感情始终掺杂着各种各样的成分:有兄妹之爱,有男女的情爱,或者更多的是两个孤寂灵魂相互依偎的渴望。阿桃从阿夏的脸上看到父亲的影子,对他拥有一种孩童般的纯真依恋,更有一种萌芽状态的情爱滋长蔓延。两个人仿佛苍茫夜空中的一对萤火虫,只是借彼此的微光拥抱取暖。然而生命的荒诞却始终在阴影之中侵袭着着二人的小小幸福。沙巴老板通过一切途径来寻找阿桃,其实他本人就是一个荒诞而充满反讽的代表:在越南战争中,沙巴断了一条腿,同美军生死搏斗才拼回了半条性命,而战后却因为贩卖美国香烟而发了大财,正如阿桃的父亲死于自己国人为了防止美军入侵而埋设的地雷时的荒诞一样,他们都是被命运无情摆布的人。然而最大的荒诞却发生在影片的最后,但阿夏得知自己拼死一搏的对手却原来是能够给阿桃带来幸福的人时,那种迟到的懊悔简直快要将他压垮。
这本不应该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争夺:一方是为了父爱,一方是为了情爱,两者原本可以不必处在一个对立面上。可是命运却制造了一系列无端的巧合,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难以沟通又推波助澜,最终造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在沙巴的眼中,阿夏成了一个玩弄女性不务正业的无赖,而在对方的眼中,他则是想要霸占少女的黑帮老大,双方都为争夺阿桃找到了足够正义的理由。但这场无谓的争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存在赢家:两个男人一死一伤,阿桃则被遣返回国。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难以沟通可以说是一切悲剧的根源之一,如果人人都能够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信任彼此,也许历史上的很多噩梦就不会搬演,然而这一切又无疑都是一厢情愿的臆测而已。
总之,阿夏和阿桃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阿夏因失手杀了沙巴的手下而被判刑,阿桃则在被遣散回越南后不久便消失了踪迹。
有一天,阿夏在红河岸边的矿场接受劳教时,天边突然传来熟悉的歌声。那首歌正是他第一次遇见阿桃时,阿桃所唱的:
红河里有两条会唱歌的鱼
一条叫阿香 一条叫阿山
阿香是阿山的新娘
阿山是阿香的新郎
阿夏被歌声所感染,以为是日夜思念着的阿桃,奋不顾身地冲向红河。
红河的对岸,一个拥有和阿桃一样歌声的越南姑娘正在晾着床单,雇主的催促令她的歌唱戛然而止。
风吹过晾衣服的绳索,那些白床单如同注入灵魂般飘舞起来······
6 ) 《红河》:让河清澈的是鱼
章导是一个聪明的导演,故事的背景总是人们不太了解的陌生之地。有着强烈的人类学情怀。
那些不被人关注的孤山远水,那些尚未商业化的山民寨子,还有,那些没有被这个欲望肆虐的世界吞没的纯朴人们。
红河,是清澈的。让它清澈的不是青翠山幔,不是隐隐修竹。而是其中的鱼。
这部影片也是一样。瑶家传统的婚俗固然美得让整个影院静默无声,男主人的家乡固然美得让人忘记世俗。
但是,最美的是居于其中的人与他们的情感。
阿桃与阿夏的爱情,是故事的核心线索,他们的故事非常的脱俗,从天而降的傻女,没有欲望的相处,他们甚至没有谈恋爱的过程,既没有80年代的你追我赶,90年代的四目相望,十指相扣,也没有21世纪的爱情动作大片中应有的惊心动魄。他们有的只是,所有最自然的相依相伴,危难相济。
张静初在云南首映式上说道:看完这个片子,许多男同胞说——娶一个越南弱智MM也很不错。我在观看时,身边的MM一个劲地说:太贤惠了,又刷地板,又洗衣服,还帮忙赚钱。我想,能同时征服两性观众,这个智障MM着实不简单。
要是我是男生,我也会娶她:不提要求——甭管房子多少平米,人直接可以躲柜子里,不事儿,听话,偶尔任性,但属于爱人的表现,——如因气恼阿夏和别的女人鬼混,扔掉了阿夏的鞋子,对于一个智障的女孩子而言,没有比这个佯狂发疯的举动更好地表达她爱上他了。在逃亡过程中,在清澈的小溪里冲凉,她把他的鞋子当小船,漂走了,她后来给他买了一双。还记得那个镜头么?火车将他俩隔在铁轨两侧,因寻不到阿桃的阿夏心急如焚,火车开走了,阿桃捧着鞋盒笑吟吟地出现在他面前。对于两个极具个性的主角而言,编剧和导演将他们的爱情细节设计得匠心独具。
阿夏(张家辉)在首映后来到现场,观众的呼声代表了对他的喜爱,阿夏确实如抓他的民警所说一样,只会玩女人,花女人的钱,可是,他有许多有钱人都做不到的可爱之处:他仗义,在从阿水那里借走阿夏为其路边卡拉OK配唱的时候,遇见有歹意的混混,敢于上前,虽然,最后还是阿桃自己一麦克过去把人撂倒;他重情,前女友路过他的歌摊,他情不自禁,被前女友大款丈夫侮辱后,痛哭流涕,这其实,是一个男人最感人的时刻,女人固然也嫉妒,但嫉妒是源于这个男人值得爱,重情,就是值得爱的见证,阿桃连这层嫉妒都可以免去,直接就妾心似君心了,哭得比阿夏还让人心疼。从此,这两人要是不好上,就不符合情感逻辑了。
阿水,由风情万种的李丽珍扮演,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一个角色,她是属于真实得可爱的那种人,属于池莉所描述的那一类人——有一种市井的风尘感,但更多是属于万家灯火般的世俗温暖。她对阿桃,其实是保护有加,后来,我们也看到,她并不是卖阿桃,而是为了给沙巴做干女儿。其实,对于阿桃来说,最需要的可不就是一个父亲么?一个人在某个情感空间受了伤,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弥补这个感情的洞,阿桃喜欢阿夏的,可不就是阿夏眉头的那一颗痣?这颗痣也长在她爸爸——那为了给她找风筝而不幸被地雷炸死的父亲——的眉上。
很多人很疑惑,为什么阿水为什么事先不告诉阿夏说,沙巴不是买阿桃为妻。其实,道理很简单,她想知道阿夏对阿桃的真实感情,她对此好奇,因为她也爱阿夏。而当她想说的时候,阿夏误会了,瑶寨公用电话亭的交流,是阿夏先挂的电话。当然,所有的理由,抵不过编剧想这么写。剧情的张力就在于此。
沙巴其实也是一个很理想化的黑老大,他并没有将武力滥施于阿桃,他对阿桃的方式区别于他对待其他人和事的方式,不了解他的手下把阿桃抓来,绑在椅子上时,他一枪崩了狗腿子的腿。他对阿夏也不是情敌般的较量,实际上更像一个父亲与不成器的女婿间的对话:阿桃对我很重要,你想带她走,你能给她什么?……
正如阿水说的,阿夏,你太冲动了。可是,如果不冲动,什么都条分缕析,那还是爱情么?
这是埋伏的命运安排给他们的悖论。
别拿杜拉斯的情人来做比,这不是一个欲望的故事。
乡愁是有的,亚细亚的孤独是有的。
但这更是一个有着中国水墨精神的影片,记住:让河清澈的,是鱼。
让我们再安静地聆听脑海里反复回想的这首民歌——
红河里有两条会唱歌的鱼
一条叫阿香 一条叫阿山
阿香是阿山的新娘
阿山是阿香的新郎
……………………
补遗:
我在现场最想问的四个问题——
章导演——为什么您的电影,都有少数民族情怀,这和您的生活经历或读书偏好有怎样的关联?
张静初——所饰演的这些所谓的问题女性,会给自己的性格带来怎样的转变,入戏,是专业素养,那么,出戏时,怎么调整?
张家辉——走上大银幕后,还会演电视剧么?作为少数转战成功的电视红人,有什么心得?
李丽珍——您的《千言万语》是我最喜欢的港片之一,为什么后来没有加固这种转型的力度?期待你更多更好的表演。
张静初很棒啊~~
预告片里多了好多镜头。。。
最后咬手的时候,我好感动啊。。
确实是挺令人难忘的、深刻的留恋。7.5
早点看这部片,我就不去丽江了。
智障的人,是因为上帝把他们的灵魂留在了身边吧
2009/4/19上午,中国电影博物馆,dyl(随后重看《大战外星人》、看《赛车风云》),感觉不错,4星。
看到了诚意
有点胡编滥造。。。
我觉得还行,张静初的傻子扮相真不错
张静初除了《门徒》以外最体现演技的作品,《大地震》中的表现,在徐帆和陈道明面前,演技就像没毕业的小学生。
我被感动到了,really
越南,如歌如风般的纯真爱情。。我总觉得,纯真这词,还是用一个弱智来表现更加贴切。。比如山楂树,静秋不过也是阿桃一样的弱智而已。。
5☆只为各个角色的表演!
很感人,两位主角表演精彩,就是张家辉的普通话让这个悲剧人物多了点儿搞笑色彩
好像90年代港片常用的段子一样,两个莫名其妙的人生活在了一起,然后慢慢有了感情,然后黑帮介入。然后逃亡。然后结束。太过熟悉也让这种故事变得无味,结尾的脱狱多少有点悲情的味道。片子虽一般,但章家瑞确实是内地影坛里有些想法的导演。
張靜初演的真好,到最後張靜初咬張家輝的時候還是挺感人的。故事肯定有漏洞,但是值得看看。
还不错
有一种感情就是在每日的相处中慢慢的丰腴起来的 很不错的片子 张静初是个专业戏子
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