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有活力的神父欧曼尼来到新的教区,教育顽劣的孩子,叫他们唱歌打棒球,解决附近的穷人与银行家的矛盾,帮助离家少女开启新生活,靠自己的唱歌才能出唱片来筹集资金修缮教堂,并完美化解了与老神父的年龄隔阂,完成老神父的梦想等,欧曼尼犹如天使在人间,永远乐观风趣,全身心的帮助他人,让不同境遇的人感知到温暖和善意。
此片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很符合奥斯卡一贯的大众化口味,如果以现在眼光来看,主角过于完美和善良,是不是太过虚假的真善美。抛出宗/教部分,其实假不假取决于看片时的情景和心情,如果正处困境,无人诉说无人帮助,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绝望,这样美好的传递是很容易给人带去光和信念,这一点也就足够了,在黑暗绝望中给人带来精神安慰意境很了不起了。
再说男主角扮演者平克劳斯贝,拿到了奥斯卡影帝,歌声真的很治愈很优美,演绎也很自然,原来是史上最受欢迎、拥有最优秀人声的歌手之一。他在1962年获颁格莱美奖格莱美奖终身成就奖(首届得奖者)。影帝实至名归。
最令我感动的时候是片尾年轻的神父为老神父接来了老母亲,伴随着唱诗班的声音,就是最完美幸福的结局。
优秀的喜剧,有冲突,有眼泪,但最后都是happy ending,让眼中有泪唇边有微笑。
老神父的塑造最有血肉有变化,从一开始的抗拒改变,到最后的依赖喜爱,重拾对生活的希望。让我们看到一个萌萌哒的老头,可以在书架后藏酒,但每次只喝一小杯。对喜欢的年轻人还可以再加一点点。收藏妈妈每年送来的音乐盒子。假装睡着,却忍不住说晚安。情绪极点就是和老母亲的见面,让人对这位矜矜业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神父又心疼又敬佩。
主角会唱歌会踢球,有粉颜知己,也有会唱歌的胖教父兄弟,简直如鱼得水,太完美了。但这种完美让人觉得开心。
首先更正昨天的一个技术性失误,2333。与比利·怀德发生龃龉的导演是米切尔·莱森,不过讲真,我觉得这几位都是古典好莱坞时期最好的几位喜剧导演。
这部,果然是顽固地履行着片厂制匿名风格,尽管各主要角色都包含了一种不同层面的个人情感,但考虑到几乎每个出场人物都试图说上几句俏皮话或是做出一种古怪的反应,于是导演传达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编剧的在场,一种迫不及待的揶揄,而麦卡雷的主要职责似乎就落在了如何让他的演员却传达出一种他需要的活力。
正如Robin Wood所观察到的那样,哪怕在麦卡雷最无害和保守的影片中,都保持着一种对于社会组织形式的怀疑。似乎为了确保一种人性的平衡,影片刻意展现了一种棒球运动般的双向交锋,无论是来自天主教对人的“堕落”的嘲讽,还是个体对于古板教条的揶揄,都有各自的道理,于是互相的指责变得对于双方都是有益健康的。
不过,如果比照的是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中的俗世精神,这部充满挖苦气质的古典作品显得蹑手蹑脚了。有点多愁善感,不过我觉得影片高明的是将一种伤感移植到了故事层面,将原本属于老牧师的卸任最终又转化为了本片真正男主人公的离去。至少是从这一点看,我觉得影片是技巧性的。
意外的好看哎,除了突然着大火这个设置(《放牛班的春天》一定有借鉴本片吧)
第17届Oscar best picture.Going my way
标准的主旋律影片,巴里·菲兹杰拉德(Barry Fitzgerald)凭本片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和最佳男配角提名,这也是奥斯卡奖唯一的一次,最终他拿到了最佳男配角奖。
忧虑除非是浪漫的,否则是没有用的,不如做些别的事情。奥斯卡的老片,和歌舞结合的都比较紧密。世界日新月异,能够积累点自己不变的信念,也算是有福气。
海报属于标题党。神父戏很饱满,可是那些配角是来闹场的么?
啊啊啊,格斯比大爷年轻的时候真治愈
【派拉蒙(2)】前半段节奏相当不错,可惜后半段叙事分散,将之前积累的情绪消耗至尽
看到許多之後影片的影子像放牛班春天像修女也瘋狂。畢竟是老片了只能說一般吧。主角能唱能演倒還是不錯的。
卡门与布道,两种人生。他选择走自己的路(Going My Way),路的那端定有彩虹谷。宗教弥合战争伤口、呼唤传统价值观回归以及Bing Crosby贡献的出色原声音乐,是《与我同行》获得1944年奥斯卡金像奖的理由。
Religion could be fun, especially b/c of the music. That's exactly what I feel when I first attended the church in US, except that you have to donate, which isn't exactly fun.
卡洛真是个尤物
非常治愈而又可爱的电影,合家欢结局。教堂歌曲还有睡前摇篮曲永远治愈人们的心灵。孩子们第一次被组织合唱后,被音乐感化的调皮鬼们一齐喊着“再来一首吧再来一首吧”让人不禁感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说欧曼尼神父是“快乐天使”一点不为过。我的2021年度top10一定有这部。
简简单单充满希望 有趣有爱喜剧笑喷 妙语连珠声乐悦耳 对于40年代很难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了吧 后半截散了点 但不失为出色的美式主旋律电影 比《浮生若梦》一类的说教强多啦
妈耶,1944年的美国居然有棒球服和棒球帽,放到现在都很好看的衣服,整体一般,音乐好听,
一个春风化雨、建造真正的教堂的故事。比放牛班的春天早了一个甲子,也更富有崇高的神性、对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好莱坞式的梦幻泡影。宗教不是陈腐的规条,不是空洞的承诺,而是发自内心的信赖之所,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好需要这样的安慰。
可爱而治愈,没有神一样的解决之道,只有善良的心和美好的行为
非常温馨展现人性善意的影片,可以称作是20世纪温馨版的天路历程了,宗教意识宣传片。开头年轻人说也想造一座教堂,最后老教堂虽然被烧,但是年轻人虽然调走了,但是他的愿望实现了,老神父的母亲也来看他了,令人黯然神伤的大团圆结局。两代神父迥异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但是对于宗教的虔诚和坚守是一致的!老神父这个为了教堂建设才贪婪、对人和事态度很刻板,但是一想到他在一个教堂坚守了46年,为了照顾信众,已经很多年没有探访母亲了;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被辞退后冒雨离开;把自己的酒分享给小辈,然后假装自己睡觉让对方休息,让人觉得好气又好笑!年轻神父演得好唱得更好!谦卑机智不卑不亢,新型神父典范。组织小男孩儿们成立合唱团那段,让人想到了放牛班的春天,如出一辙!最搞笑的大概是一个小伙子扇巴掌教育同伴,直接打服气了!
老神父也比较可爱。支线情节过多,
“我们光着屁股的时候就是好朋友了”年轻牧师喜欢唱歌,弄唱诗班。老神父看见教堂被火烧,心疼。
貌似在VCD时代看过,充满希望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