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这部电影完全纯属意外。学校要求看红色电影写影评,为了那几分德育学分,也为了和同学有一些参与关系,我就参加了活动。看了电影。
电影是自选的。我有同学看的是革命战争片,比较惨烈。我最近的心情不太适合看这种片子。
于是选择了这部改造战犯的电影,看着应该有些人文气息。而且导演其中一个是女的,也给我看完这部片子的信心。
2
因为需要写影评,遇到感兴趣的片段,我就会记录,结果写了四张A4纸。
然而在这里我只想选取我比较感兴趣的画面。
杜聿明的改造过程,是比较引人注意的。他本来是为了党国敬忠,对于交代材料有抵触心理。
最后让他软化的,是改造人治疗他的病,而且从不对他提投降这个词。
确实,对于这些战犯来说,他们最开始对这个新的zf的想法就是,先把他们榨出相关材料,然后把他们杀了泄愤。
然而这个zf的做法,却让他们完全放松了警惕,甚至说,是放下了戒心。
因为他们有病治病,有不痛快对方也给他们及时松解精神上的戒心。
可以说,是把他们当做孩子一样看待。
又把他们当孩子一样重新教育。
而最后的结果也是成功了,他们都学了马克思,明白了自己曾经是人民的敌人,而现在,要重新回到人民的队伍中建设这片土地。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些曾经的将领在出外参加植树活动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柴火过不了桥,他们跑过去,一起推车,最后把车推过去,那个年轻人对他们说了声谢谢。
这也许就是人民帮助人民的朴素情感吧。
还有他们一起去长春第一汽车厂参观,发现他们曾经所谓的敌人没有糟蹋这片土地,而是让这片土地如此富饶。他们纷纷上去试开汽车,觉得质量很好,互相笑着讨论。
3
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就是,人是可以通过思想改造改变的。当然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机遇,但是,如果愿意以诚相待,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
但是,如此强大的改变需要zq的强制力量。而我们的zq如果还是立在人民的立场上,应该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吧。
就是这样。
我想,这些戎马半生的将军们看到雄伟的长江大桥,衣衫洁净的儿童,绿油油的田野,是发自内心地佩服tg,毕竟中山先生希望中国富强的夙愿被他们实现了,这也是他们最初的理想。
tg改造的不仅是所谓政治思想的洗脑,而是让他们认识到三民主义里的国民,就是广大的普通的人民。爱国民,不是位居高位居高临下地管理他们,而是真心实意地给他们带来富足和平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tg才是真正的”国民“党
主席与总理,古月与黄凯
公安部长罗瑞卿,功德林的高层负责人
战犯们入驻功德林
顽固不化在监狱里搞永动机的黄维,1975最后一批被特赦
葛优饰演的文强,年轻的葛大爷在一群老戏骨中演技毫不落下风
在桌子上重演碾庄战役,群情激愤追究责任
由刘镇湘挑起的和三名日本战犯的大战
玩罗盘读易经的老神棍张淦
在监狱战士面前飚英文的陈长捷与杜建时
杜聿明和宽厚仁慈的李所长,杜聿明是本片重点展示人物之一
交材料忏悔的康泽,交代了1934年他组织别动队抓了一名地下党员并挖了心😣
组织战犯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次特赦大会
蒙哥马利访华时在人民大会堂见杜聿明
周总理约见第一批特赦战犯
对国民党战犯的“功德林改造”一直很感兴趣,这部似乎是唯一描述那段独特历史的影片。 该片以国民党上将杜聿明为主角,辅之以其他国军被俘将领的塑造,可谓相当有趣。影片着重表现了“蓄须事件”、“国军内部派系打斗”、“关心朝鲜战争”、“痛打日本战犯”、“正确评价抗日功绩”、“参观新中国建设成就”等故事。 作为中共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该片毫无疑问是一部主旋律国产电影。影片开头的旁白“自从有了阶级,就有战争”是全片的中心。在影片中塑造了这样子一群国军战犯:他们曾经为资产阶级政权奋战,既不了解也更不喜欢共产党,而且个人身上可能还带有很多不良习气。但他们本质不坏,多数是爱国者,痛恨日军,而对志愿军出兵朝鲜也由看衰、旁观到支持。一切造成两大营垒的原因在于:阶级。不禁感叹当年主旋律绝不扭扭捏捏,要的就是纲举目张。你可以认为它太“左”,但你不能说它过时。 其实,该片所反应的历史评价已经悄然在发生改变。除了正面表现杜聿明和国军将士的昆仑关大战,特别有深意的是国民党战犯和日本战犯打架这一情节,以及整个片中对日本人形象的处理,表现了创作人员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显然对国军将领的作为是认同的。相对地,当年对日俘的宽大政策是否适当,则有些意味深长地留给观众思考。 艺术作品里常有的所谓反派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他们可以为了派系恩怨而在食堂打架,可以为了民族感情而主动挑衅日本战犯,可以在监狱里继续为淮海(徐蚌)战役的责任画兵棋推演争执不下……正面人物的限制较多,往往得不到发挥。而近几年来为了人性化正面人物而将其痞化、歪曲化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可能是想要表现的人物和内容过多,影片下半段逐渐成为幻灯片式的走过场,很多重要人物比如文强、沈醉、黄维、宋希濂的故事都没很好展开。杜聿明得知自己的功绩将被客观评价,走过长长的走廊那一段,如果加入杜从入黄埔军校到这一生的闪回,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瞿秋白就义应该详细拍一拍,作为宋希濂的心路历程;黄维的故事也有些虎头蛇尾。 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历史影视的道具细节开始崩坏,一些问题也遗憾地出现在该片中。比如昆仑关大战国军群众演员笑着冲锋、弯弹夹的zb26轻机枪、日军军服制作粗劣(军帽后的垂帘做成了与帽子一体的,这之前一直到现在,往往是草台班子的鉴定器)...在史实方面也有硬伤,比如孙殿英早已于1947年病死于河北武安战犯管理所,根本不可能到北京功德林和其他战犯会面;徐远举1973年病死,片中改成了50年代……虽然看起来都是无关宏旨的细节问题,但失去了基本真实的历史片,本身也将失去说服力。拍历史题材的导演,不可不重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仔细看下这部片子的演员阵容,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而其中很多演员都是当时的省市甚至国家级话剧团出身,演技功底深厚,因此整个电影显得十分扎实。某几个时间点看起来,甚至就像纪录片一样。此片获得了1992年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电影提名,可以说是西影厂90年代最好的影片之一。
小小功德林,像一面镜子,导演用舒缓的节奏,让我们瞧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如这部电影对应的那部小说《将军对决岂在战场》。当时国军的将领,很多都是军校毕业,有留洋经历,单纯的军事指挥,丝毫不输解放军,甚至于高出一筹——解放后成立的军校,很多就由国民党旧时期的将领当教员。当时教员作为总指挥,在淮海战役之前,就曾经估算内战可能还要持续五年左右。
但国府的腐败、国军的派系、国军将领的推诿责任、战略上的失败、用人的无能、国军精锐的愤懑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全面的溃败。所以,可以十分确定的说,国民党不是输在战场,或者说不仅仅输在战场,而是经济、政治、民心、政策,等全方位的大溃败。影片也通过多个回忆镜头,展现了这一点。
比如,蒋介石在国军大会上,面对将领们“缺粮”的疑问,反问了一个灵魂问题:陕北和华北地理条件,比较起来如何?为什么陕北的共军有饭吃,你们在华北的国军反而说缺粮?
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灵魂提问呢?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也有人问过,当时日军深陷雨林,下属报告缺粮,牟田说:日本人从来都是草食民族,为什么在密林中还会缺粮?
逻辑上似乎没问题,但是枉顾外界条件,仅仅抛出问题,下面的军官,哪个敢提出反问?这样独裁的状态下,已经是为失败埋下了种子。
而在功德林,几个人因为吃饭打了起来,这是一场群架,但是,旁边还是有旁观的,拉住了别人,说:这是陈诚土木系和军统的斗争,你劝什么劝!直到被抓进监狱,派系之争,还是不肯放弃,可见已经深深刻在了军官们的大脑里。
战俘里,分了几部分,一部分初期十分困惑,但随着时间推进,意识到了人民政府的诚意,就积极靠拢组织,不排斥思想改造,并且杜聿明、杨伯涛实实在在利用自己当年的教育知识等,详细的写了介绍美军的资料,给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志愿军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朝鲜战争爆发,王耀武认定解放军会输,于是找到文强,问王耀武操着一口山东腔问文强:文强,你在国防部认识人,我1948年在华东广播电台发表声明,国防部他们知道吗,他们……
话还没说完,文强打断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在战壕里都听到了
王耀武:那蒋介石他……
文强:不瞒您说,蒋介石都没听完,就把广播砸了!
当时王耀武觉得自己没有退路了,有点失望。
这个时间节点,也就是大家预计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时间节点上。
战俘们的思想,动摇了。
这一点一带而过,但事实上,根据各方面历史描述,朝鲜战争的胜利,对国内战犯的改造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爆发的时候,人人都认为中国必输,进而可能引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随着战事的推进,美国退回了三八线。这让战犯们的思想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几乎全部国民党将领都认为美国是不可战胜的。台词中一个国民党将领也提到“美国人想办的事,一定会办成,美国人办不成的事,谁也办不成。”这代表了当时整个世界的主流思潮。也是因为,国民党根本就是美国政府的买办政权。那个《中美友好通商条例》,看着是不卖国,但是美极强而中极弱,那个条例,就是把中国变成美国殖民地。
不信,你再问问美国,今天,还敢不敢签那个协议?
美国不敢签,因为签了他就成了中国商品的倾销地了。
但是志愿军却用实力让美国低头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时隔70年,再看这场立国之战,不得不深深佩服当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超乎常人的勇气。
片中富有喜剧色彩的地方很多,复盘淮海战役,便是之一:
海战役失败,国军80万被解放军60万人歼灭,基本确定了国军的彻底失败,后来的渡江战役只打了三天,白崇禧抓的60万壮丁也没撑几天,华南就丢了。到后来就是追击战,事实上直到金门海战之前,国民党都处于溃败状态。
而定乾坤的战役,事实上就是淮海战役。
但是淮海战役的最初,解放军并没有定制这么大的计划,教员也没敢想这么大,谁都没敢。
潜伏在敌军内部的我军地下党郭汝瑰,当然更没敢想这么大,他制定了一个稍微不利于国军的计划。可是打着打着,蒋介石一改再改,最后从战略上,把这个计划改成了极度不利于国军。更搞笑的是,国军淮海总指挥刘峙,能力低下,郭汝瑰奉劝蒋介石撤掉刘峙,但蒋介石不听。
人人都知道国民党淮海总指挥是个猪头,最后甚至地下党都看不下去了,提出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竟然都没有通过!!
刘峙这个猪总指挥,一步步的把淮海的国军拖入泥淖,最后徐州和蚌埠的交通运输线被切断,局势已经相当不利,刘峙担心自己在徐州的安全,把大批的军队调集到徐州——他用了所有计划中,最差最差的那个计划。把徐蚌之间的交通线,拱手送给解放军,也最终导致了黄维军团被全歼。
而在黄维军团被全歼之前,杜聿明收到了著名的“空投手令”事件,逼不得已,去送了人头。
功德林的复盘之际,淮海参战的国军高级将领大部分都在,别人提到七兵团碾庄被歼,一个将领居然居然还是提了一个灵魂问题:
“七兵团被歼,与我何干?”
这个“与我何干”最后的结果之一,就是他成了功德林里被改造的战犯。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国民党的战犯大部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是觉得自己是败军之将,输了而已。
但更搞笑的在后面,几个将军,在功德林里居然看到了几个日本人,看着几个日本人很开心,将军气不打一处来,结果国军旧将和那些日本前军官打了起来,最后赢了。杜聿明听闻,对此事倒是很开心。
最后大家聚在一起,问功德林里为什么会有日本人,结果才有人提起,日本投降后,大量战犯被蒋介石释放,其中一部分还被编入了国军,还有日本的军官,也成了部分国军的军事顾问。
这事办的恶不恶心?伤不伤民族感情?灭不灭国军形象?是不是让国军将领寒了心?
可是作为买办代表的蒋介石,就是这么干了。
这件事之后,更多的战犯,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已经有所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事实上已经转变了思想。而最后带这群战犯参观长春一汽、武汉长江大桥等新中国建筑的时候,可以说,其中绝大多户战犯,已经完成了思想上和灵魂上的改造。
他们作为旧时代的军官,旧中国是什么样子,人民是精神面貌是什么样子,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什么样子,他们再清楚不过了。而今在看到中国这个样子,武汉长江大桥边上的少先队员是什么精神状态,什么眼神,当年十里洋城擦皮鞋的孩子,又是什么样子?
这个时候,即使是最固执的黄维,事实上也已经认输了。从他开始研究永动机,就意味着已经认输了。只是嘴上不肯承认而已。
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人民手里,无法挽回。
真正的胜利者,是不需要宣传的。
这是杜聿明对自己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内战的总结。其实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是不理解所谓宽大政策的,走过了而立之年,才逐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而看完了这部电影,则相当透彻的理解了这一套政策。
旧社会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囚犯之身,了解了新社会,得到了新社会的待遇之后,整个人,自内而外的认输了,认可了新社会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认可了新社会才是真正人民做主的社会,认可了自己所代表的旧社会,旧权贵的失败和消亡。
这是什么?这是用事实说服世界,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是最有说服力。
消灭这些人的肉体,只是损失了一些子弹,还可能得到大量的叫好。但自内而外改造这些人的灵魂,确是耗费巨大,千难万难。但新生的共和国,还是以广阔的胸襟和饱满的自信,做了这件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电影,因此而意义重大,这一段事实,也注定了影响深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宣传片,但也是一部阐述事实和真理的电影。
“【小煤山大捷】
国军64军刘镇湘、49军郑庭笈部行进至功德林小煤山一带,遭遇以北平宪兵司令上村为首的日军武装力量。刘镇湘主动挑衅,在双方兵力对比1:3的绝对劣势局面下大胆出击,痛击宪兵司令上村,后日军增援,刘镇湘部仍坚持作战,牵制住日军主力,固守待援。随后,郑庭笈部发现战情,及时呼叫增援,国军大部队(约数个兵团)迅速集结,随即开进小煤山前线,将日寇团团包围,重创日军上村所部,国军所部完胜
此战刘镇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死守小煤山,战至酣处竟亲自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据目击人称,刘镇湘将军在肉搏战中竟以一敌三丝毫不落下风,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骨气和尊严,时任功德林集团军总司令的杜聿明闻听此事大喜,大声叫好。
【围剿刘峙】
围剿刘峙战役,是国军功德林集团军针对刘峙发起的一场意料之外的战役。原本只是针对刘峙个猪的暗杀行动,本次行为由宋希濂总指挥,指派老军统沈醉亲自操刀,本万无一失。不料杀人如麻的沈醉竟大意失荆州,行动失误未能一击毙命,行动失败后刘仓皇出逃,国府遂派大军追捕,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围剿行为至少出动了4个兵团,八位将军,前堵后追,终于在层层包围下活捉刘峙并将其带回受刑,取得了国军在大陆唯一一次大会战的胜利。
对此,文强曾评价道:军统操刀,兵团总司令拦截,西班牙的斗牛士到底比不上国军的斗猪士。
【食堂会战】
话说国军分发补给的日子,国军高级将领齐聚功德林集团军后勤食堂准备各自**军饷补给,负责后勤分发的是魔性口音·王耀武。王耀武此人向来人缘不错,补给分发时一视同仁不偏不倚,颇为难得,仅因敬重杜聿明而稍稍偏袒了一些。原本场面倒也和睦,岂料杜聿明前脚刚走,就听后勤部吵吵嚷嚷,原来是黄维出言不逊挑衅董益三,双方一言不合动起手来,引得土木系和军统系各自排兵布阵饮马疆场。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直到杜聿明亲自下场怒斥“现眼”方才平息了两大派系之争。”
“蓄须事件”、“国军内部派系打斗”、“关心朝鲜战争”、“痛打日本战犯”、“正确评价抗日功绩”、“参观新中国建设成就”等故事。顽固不化在监狱里搞永动机的黄维,葛优饰演的文强,年轻的葛大爷在一群老戏骨中演技毫不落下风,由刘镇湘挑起的和三名日本战犯的大战,玩罗盘读易经的老神棍张淦,在监狱战士面前飚英文的陈长捷与杜建时,杜聿明和宽厚仁慈的李所长,杜聿明是本片重点展示人物之一,交材料忏悔的康泽,山东腔王耀武
胜利者的气度。看了此片,就明白为什么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赢得胜利了。让国民党战俘们内心感化是最难的,共产党做到了;在最凶恶的对手被缴械后不报复也是很难的,共产党也做到了。消灭肉体是容易的,但改造人的灵魂和思想却是很难的。万事攻心为上。那时候的共产党,旭日东升,生机勃勃。
杜聿明:找我来,也是为了写材料的事吧?李所长:你交的材料,有几个问题还需要补充。杜聿明:关于徐蚌战场使用化学武器的事,我已经交代过几次了。当时,还没来得及使用,我就被俘了。贵军攻克沈阳之后,我决定撤离葫芦岛,撤前我确实命令工兵,炸毁锦西发电厂和炼油厂。这些内容我已经写在材料里了。葫锦之间的攻防设备,能带走的尽量带走,不能带走的全部破坏。李所长:这些我都看过了。杜聿明:那还让我补充什么?李所长:昆仑关大战。日寇当年准备截断西南国际交通线,开辟华南战场,昆仑关一战,你把敌人的战略粉碎了。杜聿明:我是个醉人,今天重提此战役,有必要吗?李所长:作为历史,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完整。
脸盲患者绝望了,为什么每个人的介绍都一闪而过……
甩锅大会 大决战官方同人 浓烈的舞台剧效果 古墓丽影孙殿英 永动大师黄维 给杜长官来勺干的 溥仪好心塞 你们去我家颐和园包场不带我
我党当年真的是年轻自信,对比如今的中宣真是越活越倒退;打排球的突然画起淮海战役图开始互相甩锅很好笑了;国党战俘与日本战俘的煤山大捷有太多黑色幽默;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真的风云突变,溥仪能和周相杜聿明一起畅谈,淮海战役双方最终把酒言欢;永动神祇黄维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了;看看这种电影再看看台湾那边最早拍的一些内战电影就会明白输赢是怎么决定的了
虽然是主旋律但是真的拍的很有趣很好看!梗真的很多,看过的都会明白。
欺负溥仪。
“第一组si完第二组si,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进去si”😂😂
这电影考究到猪都是黑猪。12:27:33,笑死我了。一个演员演技好,是体现在他能让观众喜欢上他这个角色,还是体现在能让观众喜欢上自己呢?“c…c…c你妈”
此片与大决战系列结合起来看,更有意思。虽然有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说法,但是对过往胜与败的总结与反思,也不失为一种以史为镜的好方式。影片中有几场戏堪称经典,国军将领围在一起讨论战役失利原因,几个将军一块痛殴日本战犯,以及杜律明回忆血战昆仑关的镜头,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极为丰富和细致。只是现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已经丧失了这样的质感。
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
有种当史料看的感觉,而且最打动我的是电影里着重表现的几位现实里基本都是善终,实属不易啊。不过,功德林里这帮人也算是当年国民党中位高权重者,他们是善终了,他们下面的人是何境遇就不得而知了
我觉得同样是主旋律的众明星加盟,为什么这部要比建锅建裆质感好的不是一星半点儿?难道是我们活倒退了?
谁说国民党不抗战,功德林煤山大战打得那叫一个激烈啊
我党真的是胸怀天下
排队死澡啦,一组死了二组死,一个一个慢慢死~
在欢迎蒙哥马利和西哈努克的宴会上,周恩来向蒙哥马利介绍杜聿明道:“杜聿明先生是我国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战场的最高指挥官,指挥过百万大军。”蒙哥马利就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着身边的陈毅说:“都送给陈老总了。”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最早之前到这个电影是来自沈醉的我这三十年的连环画,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画面是沈醉碰到了杜聿明,杜聿明有腰疼病,组织专门给他搞了个石膏的来保护他的腰,不过现在看出演这部电影的也都是天团了
黄维一直说自己对不起几十万将士,然而他那几十万士兵投降后要么领路费回家种地,要么加入解放军了,比在国军里当炮灰强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