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只有六集的第一季。内容很紧凑,是纪录片?是真人秀?是社科实验?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初衷永远是简单的:为了避免某些不愉快,参与节目可以让人生的某个片段通过彩排的方式一遍遍重来以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乍一听仿佛没啥问题,面对过去的某个瞬间,你一定希望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处理。为了避免新的遗憾/问题,不如彩排吧! 一开始当然进行得很顺利,但随着节目的进行,彩排变得有点失控。站在观众的视角,关注点从彩排的内容逐渐转到了彩排本身。随着演员入戏问题、情感问题,甚至是运用儿童“演员”的伦理问题的出现,让整个作品有了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和维度。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彩排本身就已经够了” 在某个彩排过程中,主角沉浸在情境当中袒露了真实的自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果已经可以坦然了,是否真实,还有那么重要吗? “你一直在顺从别人的意思避免纷争” 彩排的某些片段让Nathan(制作人、导演、编剧)想到自己真实的生活关系。顺从他人是一定的,如果忠于自己的感受,又怎么会想要彩排并发起彩排的项目呢?但这样的顺从是会爆发问题的,当他开始违背一些应当遵守的原则,介入到彩排中并开始“关注”自己需求的时候,又似乎倒向了天平的另一端,忽视了原来体验人生的人的主观感受与设定,在与之爆发矛盾之前,当然也要不断的彩排。而这些彩排,并不足以帮助Nathan准备得更加充分。 “你不能改变过去,但或许可以改变看待它的方式” 混乱继续,状况百出的彩排迎来了最大最真实的挑战:一个儿童“演员”出不了戏了。或许是彩排太过真实了,或许是孩子年龄太小了,又或许是他并没有接受过表演训练,无论如何,参与彩排的几个小时,是他真实经历的人生,期间产生的情感也都是真实的,也是这份真实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误”。为了弥补这个“失误”,Nathan通过各种彩排了解到底是过去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结果并不理想。当他尝试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个“失误”,仿佛一切都变得“有解”。 “表现得像一个父亲,但没有感觉是一个父亲” 一直觉得集体入戏是很难的,如果没有专业的带领所有的反应都只是机械反应。做状当然容易,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真正成为角色需要大量的功课。Nathan“调教”演员的方式应该接近于体验派吧,观察、对话、感受、体验,但再精湛的模仿也只能是无限接近,成为那个人的最后一步只能靠演员自己去揣测。但对演员提出的要求可以有多少呢?有没有标准可言呢?“感觉”当然是很重要的,这决定了试验者能不能入戏,真正达到彩排的目的。 看到很多评论在说觉得彩排毫无意义。我觉得这些人一定是幸运的,因为不用考虑那些需要“彩排”的瞬间是否会bother自己,某种程度上大概是更“表里一致”的吧。一开始看剧我的注意力一直在彩排怎么进行,后来慢慢发现Nathan或许才是主角。如果每个节目都要有所谓的人物弧光,或许Nathan在彩排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真实的自我需求,开始在意感受本身。 前一阵看到一句话,百度了一下原句是这样的: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彩排大概真的没啥必要,要允许自己go wrong,允许他人go wrong,并“宽恕他70乘7次”,“难过也没有关系,因为那说明你能感受,能去爱,能信任别人”。 “惊喜让人生更美好, 有些事你要有准备, 但……你知道我的意思。” 抛开剧情和立意,不得不说HBO是真有钱,也是真信任制作人。这样无忧的创作环境,还愁没有好的作品吗?
很喜欢Nathan,当初因为一个片段,我去刷完了四季的《Nathan For You》,我忘不了自己因为Nathan的种种想法而捧腹大笑,尴尬是很多喜剧人尽力去避免的,而在Nathan的作品中,尴尬却是他的道具,他用尴尬去创造更真实的情景。真实?虚假?在《Nathan For You》中,哪些是真实的反应?哪些是事先写好的剧本?我无法分辨。
而在《彩排》中,同样如此。Nathan在这部作品中,为他人创造还原的场景,进而“彩排”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第一集,Kor欺骗了他的朋友数年之久,他想要坦白,但他害怕坦白所带来的结果,于是Nathan帮他模拟坦白时的场景,找人来扮演他的朋友,甚至找借口让演员与他的朋友对话,以此尽量还原神态,语气,性格等,Nathan还安排好了群演,饰演坦白当天他们身边的陌生人,Nathan尽可能地想出所有坦白时Kor会遇到的状况:Kor的朋友情绪失控,被服务员打断坦白,被陌生人占用事先安排的座位……Nathan与Kor一遍又一遍的排练,竭尽全力地去减少不确定性,力求达到最好的结局,最终,当Kor真正坦白后,他的朋友原谅了他,两个人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
似乎一切都很顺利,结尾,Nathan也开始了“坦白”,他要坦白自己有所隐瞒,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欺骗”了Kor,“我很感谢你这样做的目的,但你……毁了这件事情,你这样做,我会被认为是个骗子,你毁了这一切,你是个糟糕透顶的人……” “Kor”愤怒地说道。Nathan面色沉重,不知该如何应答,可下一个镜头,换成了真正的Kor,原来这一切仍然是彩排,Nathan同样也在模拟自己坦白时对方会有的反应,刚才“Kor”愤怒的言语,就是他所模拟的最糟糕最尴尬的场面,于是,面对真正的Kor,他选择了隐瞒真相,他选择去避免那个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场景,他只说了一句“我认为……你是个很棒的人……”,Kor礼貌地回应,然后第一集就此结束。
在《彩排》中,人生里一切重要的事情都可以模拟排练,甚至你自己,都可以被扮演,从而以一个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进而去理解他人,明白自己的言行举动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算在模拟情景中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也可以重新来过,恰如16岁的Adam从滑梯滑下,出来的却是6岁的Adam,Adam缺少父亲陪伴而导致的酗酒吸毒等问题,都被推翻。
可如果在模拟情境以外犯了错呢?对那个没有爸爸的男孩,Nathan扮演男孩的爸爸却又抽身离开,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他知道自己犯了错,于是他一遍又一遍的彩排,想知道怎样才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弥补错误,避免错误。“毕竟,你要怎么释怀自己的错误,如果你连该怎么避免犯错都不知道?”可真实生活中时间无法倒流,犯下的错误也无法被推翻,无法假装一切从未发生过。你对他人的影响已经产生,已经在他人的内心中刻下了伤痕。排练了无数次后,面对着男孩,Nathan最终说出了心里话,又加上了一句“I’m your dad”。犯了错后,能做的就只有去尽力弥补。
这部剧似乎透露着荒诞,但Nathan的作品不都是如此?《Nathan For You》中,内森的很多构想,譬如便便味的冰淇淋,迷你披萨,“耻辱之爪”等,都很荒诞,宛若闹剧,但他的“塑造英雄小猪”,“伪星巴克”,“巨额小费”等,又实实在在地造成了影响,他就是“孤独男巫”,游转在各个地方之间,实施他的“魔法”,他呼吁同行登山的人放下念想,珍视友情,可镜头一转,“business is business” ;他倾听别人吐露心声,可转而又报以戏谑,让别人出糗;他对“雷米”说出那段感人的话,拥抱饰演“雷米”的小演员,可转而露出了穿在他身上不合身的女式牛仔裤;他在成功帮助他人后,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他会眼中含泪要求女演员多说一句““I love you”……哪些才算是真正的他?又或者这些全都是真正的他?他让真实与虚假,戏剧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他在为谁彩排人生?为那些有需求的人?还是为他自己?他有很强的控制欲?他充满执念?“也许对有些人来说,彩排就已经足够了。”
我就问这么几个问题: 一切是否皆可被预测? 一切是否皆可被共情? 一切是否皆可被撤销? Of course not.
The Rehearsal的核心某种意义上自NFY中衍生而来——所有没有把握的事都可以通过“彩排”而变得有把握,只要彩排够精准,够MECE。
那我来思考一下开篇我自己的疑问。
激烈的情绪过后,那句“试试温和一点的方式”差点让我喷。但这不就是个套娃环节吗?以及最后和真A的对话也以温和的方式走向注定失败的结尾。
从Nathan打通知电话前用流程图设计对话可以窥见(当然这应该是被设计的?)这种“可预测”带来的舒适感。模拟一个对象,模拟整个场景,思维导图做出所有的分叉,就能够列举所有的可能性?即使找出“所有”的可能性,针对每个可能性只做一个预案吗?那就太可笑了。In a conversation,每一步的分支都千变万化——所以为什么虚构写作好难!对话真的难写!一不小心就变成交代情节的纯纯工具人。
上文已经看到排练好像没啥X用,最后谈话还是以失败告终——没事,这个project可以玩出别的花来。
这场彩排,
如果这是一场忒修斯之戏,Nathan已经把所有能换的都换了,但是否100%复刻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回答最初的问题?
”也许最接近不过就是如此“
绝望吗?Nathan敲A的房门说,不如我们从6岁重新来过。
恶人和Nathan,不变的都是,手中握住“权力”的一方,执掌倒带大权。这个颇具艺术性的镜头(15岁儿子钻进滑梯,滑出来的是6岁的儿子),加上15岁儿子从滑梯迷茫钻出的镜头后,笑点又攀上新的高峰,along with some kind of怅然若失。
My fake daddy loves me!
I don't want to call you Nathan; I want to call you daddy.
I don't care if the whole Remy story was all made up.
It broke my heart.
另一件节外生枝也是在扰乱现实与非现实界限的同时,诘问了这场彩排带来的后遗症——卸妆后,小演员的亲妈勒令Nathan来说服小演员必须忘记自己学的犹太教,回到基督教的真实生活。
最后的一些关于Nathan Fielder的迷思。
他看上去永远没有情绪,永远不会失控,还记得吗?The most confident awkward person. 出现问题总想解决,总想重来,穷追到底。但人要接受自己无能狂怒的时刻啊,他怎么可能永远不失控(因为像我一样擅长逃避吗哈哈哈)。
大家说《The Rehearsal》是Nathan治愈自己的方式。
Hope so.
有钱真的大嗮
之前从未听说过内森,更没有看过他的任何节目,但还是被这一部(纪录片,或综艺?)的奇特给打动了。从未想过人生可以如此彩排。每一件小事,每一场谈话,都是可以被复制并且排练的。
由几个小故事开场,到后来属于内森自己的人生排练。看着看着一直有些困惑,到底内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到底又想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或目的呢?
他可能想要去沉浸,想要去共情去体验。可是,再逼真的布景,即使重复无数次的排演,都还是抵不住现实世界中的一抹随意。就像那个小男孩的真实房间,所有的东西都恰到好处地就在那个位置,而这个场景却是任何道具组都无法完全复刻的。又如他和小男孩对彼此的感情,直到抽身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以朋友来称谓,他才真的体会到了那种孺慕的情感。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是否会选择彩排人生的某些场景呢?希望当时有更好的回复,希望能带来更美满的结局,希望能够少些遗憾。可即使真的可以,谁又能对彩排后的结果担保呢。说到底,我们也只能live with it, 无论是不完美或者缺陷,却是无可代替的真实。
ep1 最后那个黑人大哥一句awful直接给我干蒙了,摄制组忙前忙后差点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全部泡汤,成功之后就因为一个鸡毛蒜皮的点又要指责nathan,我简直大开眼界。ep2很难评,这个女基督教徒从声音动作就能感受到她是个超级大事b,感觉她就是在薅摄制组羊毛来完成自己的心愿,一边是导演在照顾孩子忙前忙后,一边是她在date大谈爱与理想,都给我看笑了。ep3排练要有和现实同等条件的前提,被试者才能真情流露,第一集的决策图只是感觉导演有点理工思维,这集感觉导演是个完全理工男,排练搞得像实验还玩控制变量,不过看得出效果确实显著。ep4两部分都不错,随着演技课程深入和学生互换人生,体验派演技,不过后面完全入侵学生生活给我感觉有点恐怖。后半段感觉在折磨女基督徒,狂戳童年创伤但是最后从15回到6岁的镜头很惊艳。ep5对宗教没有感觉,不过请来扮演女基督徒的那个女孩子和导演那段冲突戏让我看进去了,最后那个奶奶逼着导演为犹太人发声我感觉有意思。ep6小孩子都好可怜,一个又要学犹太教又要忘记犹太的东西,那个单亲小孩也好惨😭为什么要告诉他是假的,给小孩造个梦也不犯罪啊😭最后那个个小孩面对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男的,真的不会精神分裂吗。真的是童年阴影了。导演最后还把自己演进去了!真的很shock
整个都有一种很拙劣追赶真实的感觉,但能拍出来还挺有意思的。
喜欢第6集去Remi家的那段内心独白“It‘s strange to be in a real child's home after been in a fake one for so long. I wasn't used to this level of details. Every object is perfectly placed but nothing was by design. It was a work of art”
即便真实永远无法企及,每个人的情感、即刻反应和他携带的整个个体生命史玄妙到无法把握,但是把rehearsal当作切换视角的机会也蛮好的,就像第一集彩排说了但实际没说的话。归根结底,rehearsal是另一重时间的真实,永远可以不断剥离出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原本的人生线上拉出一条平行时间线。
搞砸的事情比弄清的问题多,最后发现当真了的只有自己一个。
absurd and inspiring 两岁的孩子滑出 15岁的孩子钻回 这一下子真是感官 时空 虚实 的轰鸣 无限套娃
他貌似在寻找方法治愈自己
创意也太惊人了,真假边界的泯灭几乎做到天衣无缝,完全满足“假如人生有另一选择”的幻想,并最终在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合力作用下,走向意想不到的结局;其实很难说版本A一定比版本B更优越更圆满,其实人生就是永远在不断修正不断后悔不断重写,仅仅看他们演绎他人的人生就足够惊心了。少年从滑梯钻出,“变身”为儿童的转场绝妙。
旷世奇剧,帮人排练人生一本正经很好笑,渗入个人生活的孤独丧很好哭,百感交集出一种非常特殊的观影体验。Nathan Fielder的人类学观察,「提喻纽约」式演绎各种版本的可能宇宙,透过拟仿创造真实,对镜像进行镜像,这种偏执全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被拒绝、无处安放的情绪,理性不过是乔装打扮的非理性。架空的场所是人生得以无限重置的实验室,社恐成为超能英雄,回到现实依旧寂寞冷,第一集结末骤然神伤,同时令人想起Nathan For You某集对酒吧日常的剧场化。现在看来,Nathan For You只不过是让我们反复彩排观看这一部,而两部剧都是大型高阶耍猴现场,喜感骗人和emo抑郁之间横跳、又贱又丧的配方变本加厉,观众也给骗了,喜剧看了个超寂寞。而经历了情感压榨和分析过载后,寂寞男巫用骚臀告诉你,生而为人,别太较真。
没那么好笑,甚至很悲伤。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只为了一场真实的沉浸式演出。人生如戏,大家都是演员嘛。
喜剧的内核是悲伤的
爱死内森菲尔德这张面无表情的脸//我无法言喻我的震撼,我无法言喻第六集从头到尾把我的心捏起来又捶又亲的感觉,我无法表达他涂着红色指甲对扮演小演员的小演员说,no I'm your dad,最最最最无法言喻的是当这一集这一季的最后一个镜头,在如此剧烈心碎的一个场面之后,是小码女式牛仔裤卡在他的腿上,露出他的屁股的场面,这只是让我感觉,更加,更加,更加的心碎了。我好久没看过这么不真诚告诉你这世界上有很多叙述游戏,但它们只想骗人,这个游戏说的是,我想如何骗过自己。我写了一大堆一大堆的笔记到最后就是坐在图书馆大哭
人生没有彩排 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得到最优解 可怜的人类总该要接受生活的重击
HBO怎么总能出这种“神经病”节目啊!!这里是褒义!!最后一集没有爸爸的六岁小孩太可怜可爱了🥺以及,神经病程度在让一个大人扮演小孩那里达到顶峰,我连看两遍笑到疯掉!
高开低走,首集确实非常有效,但从第二集开始就始终有一种迷之信服力的困惑这么悬着,整个剧所营造的真实感是否成立?实验对象真的相信并能进入这场戏吗?内森自己会信吗?一个真人秀也好社会实验也罢如果失去真实的基底就可能导致全盘崩溃,而这正是本剧最让人存疑的地方
可是当单身妈妈说「我确定」的时候,内森肯定也很失落吧。
Welcome back, the wizard of loneliness. Nathan头发白了 在LA陪我看Nathan在LA古董店碰瓷的人陪我玩trivia不在了 我和Nathan也都去NYC了
再次验证了hbo只出神剧的事实。再看国内就来气,真是打死国内这帮人也搞不出这么有创意的剧。
看完第四集我突然明白了这部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 它的形式和内容是独一无二 原本期待它和nathan for you一样有古怪的笑料所以对于前两集并不满意 彩排人生?怎么可能 生活有太多变量 根本没办法像流程图一样逐步展开 但在彩排的过程中 我们会逐渐发现生活的多变和不可控 会意识到我们想要的和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这部剧神就神在它并不是靠simulation来展示结果 而是提供一个simulation的可能性 恰恰也仅仅是这个可能性的存在就足以让我们解悟了 单凭nathan那句“when you assume what others think, maybe all you’re doing is turning them into a character”我就可以为这部剧打满分 nathan fielder你真他妈是个天才
元叙事的极致,纽约提喻法的再度诠释。nathan是as吧,流程图是他行为逻辑的外化,想要参与他人的生活但其实永远是在策划与观察,“他们总是轻易地接受便相信。” 道具是他的所有,他的所有是道具。(并不是,他有房子)丨E4 其实是把原型与角色进行了由内而外的嵌套和置换,来探讨我们尝试“感同身受”的极限到底在哪里。nathan在学员的皮囊下是他本人的自我在旁观和体验,当他重新扮演回父亲回家,从讨论“不能打破规则”那一刻起要认识到,彩排没有停止。儿子的演员以为自己是演员跳脱出彩排在与真实的nathan沟通角色,其实是被nathan设定为彩排中儿子听从父亲对其演绎的要求。angela在讲节目效果之后,镜头的旋转意味着后续一切进入纯粹的演绎中。丨我觉得他想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无法触达真实的彩排。
谢谢Nathan,又一次舍身取义把自己当作喜剧实验品样本送温暖送快乐到万家(天啊啊啊这个结局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比起救援高手早期的awkward hilarious,这部非常立体丰满了,觉得温暖,觉得五味杂陈,觉得共鸣,觉得难过。nice comedy
妈的,就看了个开头已经在狂喜了,Nathan Fielder,一个把纪录片与伪纪录片揉成一团面粉永远在打破界限边缘游走的男人;第一集看完实在是难以置信,全方位把Nathan for you往前推了一大步,从前作的虚拟助工模式扩展到了沙盘推演的电视摄影棚,一边揶揄大数据时代一边探讨影视作品的存在意义,甚至还能引导出既在算计又不全盘在算计中的情感深度,BRAVO!!!;一整季玩了各种叙事诡计,到最后从rehearsal变为reenactment,六集画了一个圆;最后一镜让屎尿幽默到了前所未有也不会再有来者的巅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