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白鹿原小说的拥趸,关注白鹿原的一切,电视剧第一集很及时的守着看了,嗯,开篇还可以!
然后,停播!EXM?心里是一万头羊驼呼啸而过啊!
然后,人民的名义播完了,白鹿原回来了,又能追剧了!心里是喜的!
然而,然而,失望!失望透顶!此剧除了剧名和人物的名字,我严重怀疑我看了假的白鹿原!
白灵,重点是灵啊,没有!
黑娃,重点是野啊,没有!
鹅儿,重点是骨子里的那种倔强!没有!那种抗争!没有!那种不认命,没有!还有那种摧毁一切男人的媚,没有!
白嘉轩,重点是硬气和煞气啊,没有!
其他人物也一样!
此剧已经没有了白鹿原的灵魂!没有了白鹿原的枷锁!没有了白鹿原封建包装下的原始!血腥!残酷!
在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弃剧!再见,白鹿原!
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一生刚正不阿的白嘉轩,教育出来的白孝文却让人如此痛恶。我在下面做了一个回答。时隔一日,在原回答基础上又完善了一些内容,整理成文。
白嘉轩对白孝文自始至终没有履行过教育的义务。 且由于白嘉轩的对于相同行为的各种矛盾的评判准则——即惯常的双标,导致白孝文从小缺乏对事物、行为的判断力。 对此,电视剧特意给了两个有着鲜明对比的场景: 当白孝文告诉白嘉轩黑娃翻墙偷看祠堂时,白嘉轩不理黑娃是否翻了墙,却一脸凶煞地批评白孝文告恶状。批评也便罢了,也并不给他解释缘由,只留下一脸懵逼的白孝文,甩手而去。 镜头一转,土匪被杀,县长来白鹿原立仁义碑那天,白兴儿当着白孝文的面偷拿吹糖人的钱,后被一个迂腐秀才徐先生闹到了祠堂门前。白嘉轩对白孝文等几个孩童施行体罚,白孝文却拒不举报白兴儿。 白孝文不举报,固然是因为他怕白兴儿,但也和白嘉轩之前的教诲不无关系。然而令他再次懵逼的是,之前举报了黑娃,被白嘉轩批评为告恶状,这次不举报了,却又被批评怂人一个。而且同样的,只有批评,没有解释。
同样都是违背你所谓的“乡约”的行为,他第一次举报,你说他告恶状。他聆听了你的指示,不再告恶状了,你又骂他是怂人一个。标准是什么,你倒是给他解释清楚啊。你倒好,撒了气,臭骂一顿,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持续懵逼的孩子。 这两个场景中,白孝文都还是个没有主见的小孩子,正处在对事物、行为形成评判力的关键时期,可是作为他大的白嘉轩做了什么? 不仅没有给他一个正确的引导,反而给他做出了完全错误的示范。 这还不算。 当误人子弟的迂腐秀才徐先生绕过白嘉轩及仙草等人,擅自以教育之名限制白孝文的人身自由时,白嘉轩以礼仪的名义不予过问,任由一个外人对一个小孩子进行人格上的羞辱。单从这一点看,白嘉轩这个父亲不是一般的失职,简直是不配做一个父亲。 最重要的是,徐老道口口声声说白孝文心里不干净,这么诛心的言论白嘉轩竟然也相信。不仅如此,此后的日子里,白嘉轩也口口声声说白孝文心里不干净。
你们儒家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又为何想当然地给一个小孩子扣上一顶性本恶的帽子?难道不是你们的心里不干净吗? 与此同时,来对比一下白嘉轩对白灵的爱。当白灵的奶奶要给她缠足时,白嘉轩于心不忍,百般阻挡。这个时候,他的人性战胜了礼仪,战胜了传统,在他眼里,礼仪传统都不重要了,任由村民冷嘲热讽也毫不在乎了。 然而这点人性在白孝文面前荡然无存。一旦白孝文做了一点让他感觉有违乡约有违宗法有失颜面的事情,白嘉轩便作出一副圣人姿态,对白孝文的人格品行进行各种贬低羞辱。倘若他能对白孝文有对待白灵哪怕百分之一的人性,白孝文也不至于到结了婚也没有主见,遇见事就哭。 可以说,至少一直到终于被白嘉轩当众行了鞭刑并赶出家门之前,白孝文都只是白嘉轩的一个附庸。他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信念系统,连与田小娥偷情都为乡约所困硬不起来。 从出生起,白孝文就被白嘉轩设计成了族长的继承人。借着徐老道的旧学堂,白嘉轩为白孝文的头脑中灌输了各种传统习俗,让白孝文成长为了乡约的代言人。 白孝文长大后,剥夺了鹿三在前院吃饭的权利,再一次被白嘉轩痛批。可是白嘉轩却从来不曾想过,白孝文之所以那样做,正是因为徐老道所传授的、白嘉轩所依赖的君君臣臣的纲常伦理在发挥指导作用。 白孝文曾经也是一个有追求的孩子,他也想去城里读书,也想有一番作为,结果呢,被一句你心里不干净给抹杀的彻彻底底。
这段是书上没有的。兆鹏去白鹿书院找朱先生问问题。
兆鹏:“那些绑匪想的啥您咋都知道?”
朱先生:“因为他们是人,是人都有弱点。”“娃你咋那么大胆敢咬绑匪,不怕吗?”
兆鹏:“怕,可是我得救我爸啊。”“朱先生,我妈没把全部的钱拿出来,这件事我不告诉你心里堵得慌,可我妈说了,她得为我和弟弟的将来做打算,可是我并不想让我爸死。”
朱先生:“你妈更不想让你爸死,可他更心疼你们,她明白,人活着不容易。”
兆鹏:“可是我觉得人为了活路才会拼,才不会害怕。”
朱先生:“这都是跟谁学的呀。”
兆鹏:“跟您,您早看出那些断手不是我爸和嘉轩伯的,可您没说,您想让我妈和全村人急,让全村人都急,都不怕这些绑匪。”
“您把绑匪围住的时候,给他们留了条活路,这样他们就不会急,不会杀我爸和嘉轩伯,更不会杀其他人。”
“您让白兴叔他们学猛张飞,让绑匪不敢开枪。可我上去咬那人的时候,您可以让全村人都来救我爸。”
“好几次您都可以把那些人按住,要是有更多的人像黑娃那样打着弹弓就好了。”
朱先生:“那会死人的,娃。”
兆鹏:“绑匪也会死啊。而且乡亲们的钱也可以留下。”
兆鹏鞠躬退去,朱先生背影自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段话颇有深意,涉及到革命问题,无论是自己的队伍还是敌人的队伍,反抗往往是在被逼急之后。
朱先生代表一种国人传统思维,即非战,哪怕稍有损失,只要让群体相对安逸也是值得的。可以联系南宋的偏安,虽然耻辱,可是换来了相对和平,毕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百姓苦。这被视为汉民族的“羊性”思维。
兆鹏代表一个革命分子的雏形,一种“狼性”、血性。“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虽然会死几个人流几滴血也是值得的,能保住集体长久利益。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需要唤醒生民的愚昧,不需要唤起大众的反抗,而只要秉承“为生民立命”的遗训,代生民发声音。近代知识分子却是和大众站队的,希望籍众人之力形成压倒性实力。
这也给兆鹏将来的革命埋下伏笔,可以说这段对白颇为巧妙。
文|罗罔极(ID:luowj1996)
当《欢乐颂》质量低下,却又收视爆棚的同时,有一部剧正在悄然衰落。
这部剧立项16年,几经转折,耗资3亿。
它的口碑、尺度之大,比《人民的名义》有过之而无不及。
或许是因为它没有去追逐热点,迎合时代,它的收视份额,让人心生悲凉。
但,正如它的原著作者,陈忠实所说:
给大家传达一件事,那就是传承我们民族伟大优秀的品质。在极端仇视文化与极端崇拜物质之后的年代,在集体缺失信仰的年代,需要这样一部作品——
《白鹿原》
我们需要《白鹿原》这样的“IP剧”。
当太多的投机者,用“IP”的话题和流量,去包裹馊掉的故事、表演和制作的时候。
《白鹿原》把“IP”当成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当成“传承我们民族伟大优秀的品质”的接力棒。
此剧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男主角的张嘉译说——
“这是从小看到大的作品,我把它当‘神品’一样供着。”
“在《白鹿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靠近靠近再靠近。”
在停播又复播之后,这部85集的大剧已经显出了小半部分真容。
是时候来认真评判,剧版《白鹿原》手里的这根“接力棒”,究竟有没有传好。
坦白说,刚看前几集时,我颇感失望。
改动太大。
《白鹿原》的原著,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峰。它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纳入了诸多中国传统的民俗风情。
比如,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老婆,前六个都死了。
死因,是“风水”和“闹鬼”所致。
你说是民俗也好,迷信也罢。但不可否认,原著中的这一情节,着实描画出了中国农村的一种文化风貌。
电影《美姐》中的“跳大神”段落,也高度还原了这一风貌。
可在剧中,“迷信”情节却被跳过,或者“加以改编”。
死媳妇闹鬼的事,被六座墓碑粗略概过。
娶了六个媳妇
娶一个走一个
连个后都不给我留下
后来,白嘉轩寻到一块地。
朱先生告诉他,这是被白鹿踏过的“圣地”——
祖祖辈辈传说中的白鹿
给咱乡民带来平安福气的白鹿
白鹿所过之处
万木繁荣 禾苗茁壮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万家乐康
这就是征兆啊!
在原著中,白嘉轩换下了这块圣地,请来阴阳先生加以印证,又将祖坟迁置于此。
果然,白家的命途开始好转,第七个老婆没死,而后财源滚滚、子女兴旺。
可电视剧,却带我们“走近科学”。
朱先生后来告诉白嘉轩,白鹿传说是在“逗他玩”,这块地真正的价值,只在于下面有水。
这就好像,你看国产恐怖片时,一路上跟着主角心惊胆颤,到影片最后,主角向你证实:本片无鬼,都是精神病,逗你玩儿呢。
科学,当然值得提倡。可如果所有小说都必须遵循科学原理,那么一半以上的名著都要从世界消失吧。
当然,这多半是编剧为了过审,不得不做的阉割。
除此之外,或许是担心主角形象不够正面,编剧在不断地“找补”。
比如原著中,白嘉轩用钱、粮换媳妇,这在当时的价值观中是被允许的,是“天经地义”的。
而在剧中,为了维护白嘉轩的正直形象,硬是给这位传统乡绅植入了“新思想”,打死也不换媳妇。
我媳妇娶回去的
不是换回去的
往后这缺德事少干
从情节上的相似度来看,《白鹿原》主创所宣传的“将原著还原80%”,已经绝无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白鹿原》改编失败了吗?
不。
往后看多几集,我才终于明白编剧的良苦用心。
他在反复地斟酌和取舍之后,绕过审查的荆棘,为观众找到了一条通向原著的幽径。
《白鹿原》的魂,保住了。
谈《白鹿原》,就绕不过那片土地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沉浮。
白嘉轩,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
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坚守乡土文化的壁垒,成为白鹿原上德高望重的族长。
或者,你也可以说,他就是地主。
有一种说法是,陈忠实的原著是在“给地主翻案”。但在我看来,所谓翻案并非变黑为白,而是对过激、片面、倾向性明显的历史观,进行一次纠偏。
比如,当县政府横征暴敛的时候,白鹿原上的农民无人敢出头,是白嘉轩打了三声铳子,带领众人起事。
大家夺回了粮食,蹲监狱的是白嘉轩。没有人挺身而出,留他一个人等死。
当然,不能保证每个地主都像白嘉轩一样“好”。但是我们很少被告知,原来地主也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是官府与小农之间的缓冲带,防止酷吏肆意地盘剥底层百姓。
换做是旧社会,白嘉轩的族长之位是个香饽饽。
可世道变了,一变再变。
他一生经历光绪、宣统、北洋、民国、北伐、抗日、内战,最后来到新中国……
这就要说到《白鹿原》表现的第二种历史角色,官府。
政权的频繁变更,导致白鹿原的乡民变成了庄稼,被人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白鹿原》的尺度在于,它点出了,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不因改朝换代而转移。
比如,官大一级压死人。乡长可以在民众面前挺直腰杆,可一旦面对县长,就得卑躬屈膝,小心陪同。
县长上头还有市长,市长上头还有省长。
这当官知道 对吧
那表面上是大多数人的爷爷
那背地里是一个人的孙子呀
另外,还有中国极其发达的“饭局文化”。
层层叠叠的饭局,一直延伸向下到乡镇干部,离了饭桌就说不成话、办不成事。
还有完没完这
今天晚上警察局
明天中午粮食局
晚上这教育局
这还不长它个十斤八斤的这
就像《驴得水》借民国外衣暗讽文革一样,《白鹿原》又何尝不是以大历史,来警示我们的今天?
这部剧的尺度,还不仅于此。
在传统社会中,乡绅代表地方利益,官僚代表中央利益,都是社会精英。
但《白鹿原》也没有忘记第三种人,他们时而被称为“沉默的大多数”,时而被称为“历史的主人翁”,他们是——群众。
在这里不得不先提一个人物,朱先生。他是书中,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也是“白鹿精魂”的象征性人物之一。
王全安的电影版《白鹿原》隐去了这个角色,而电视剧则表示要为朱先生“写下重重的一笔”。
他一个人用一张嘴,劝退二十万清兵,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灾难。
其实朱先生有现实原型,叫牛兆濂。陈忠实让角色姓朱,取的是“牛人”之意。
现在的仙侠剧,动不动就说“拯救天下苍生”。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下牛兆濂的生平,比电视剧更传奇,那才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右二为牛兆濂
但是,像朱先生这样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人呢?
有一次族长白嘉轩被土匪绑走,朱先生带领乡民集资赎金。人救了,赎金拿不回来。
这时,竟有乡民提议,要让主事的朱先生还钱——
让朱先生一块还 咋样
就是他当时主的事嘛!
这钱还有他一份子
事出的时候,没人敢坐声。事情过去了,就翻脸不认人。
再一次让人想起《驴得水》总结的四个字——贪、愚、弱、私。
还很有原则——谁阻碍了“我”的利益,“我”就反对谁。
白嘉轩不让民众种鸦片,阻碍了民众的财路。鹿子霖便借势让种鸦片,于是他成为新的主事人。
在我们看来,这些人的素质太不现代、太不文明,但这就是被启蒙之前,群众的常态。
《白鹿原》用一个小地方,还原了整个的大生态。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旧社会”,是怎样运转起来的。
绝不仅仅是“压迫与被压迫”那么简单。
它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地主收租,但也为乡民谋福利;读书人可以当官,也可以教化百姓;政府想办法愚民、弱民,然而反过来“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正因为社会的各个零件,紧紧咬合在一起。所以,就算对旧社会有一百个看不惯,它也不会轻易转变。
这时候,《白鹿原》中的第四种人登场了——革命者。
因为时势的剧变,白鹿原上的人无论情不情愿,都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
白嘉轩和鹿子霖的下一代,将与上代人所坚守的信念,展开极为激烈的对抗。
这一切,早被编剧埋下伏笔和暗喻。
白嘉轩的女儿,长大后成为共产党员的白灵,象征热烈激情的新女性,与传统观念、体制格格不入。
她一出生,就被白狼叼走。
白狼,极具侵略性,象征破坏与重建,与白嘉轩代表的“白鹿”是何等关系,你懂的。
童年时,白灵就拒绝裹小脚。
白灵的奶奶,代表封建社会大家长,为了能给白灵裹脚,不惜将孩子囚禁,锁在无人的长夜。
看到这,我们着实恨的牙根痒痒。
可,奶奶迂腐可恨吗?
不。我们今天看来是腐朽,但在当时,那就是“主流价值观”。
奶奶也是用心良苦,女人“裹小脚”,忍一时之痛,可换一世之安逸。
裹小脚一双 流眼泪一缸
哪个女人不是这么哭过来的
你现在说啥都行
长大了谁娶她呀?
如果说她有错,只能说她错在不能“预言历史”。假设未来有一天,高跟鞋被批判为“折磨女性双脚的工具”,没有人再穿了,那么今天的女人有错吗?
这或许就是《白鹿原》清醒的地方,它既揭露了“旧”的黑暗,也解释了“旧”的合理。
陈忠实说过——
我要全面地反映这个文化
这个文化,有它腐朽的一面,还有很伟大的一面
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不能延续下来
可是,白灵这一代人,已经不安于死守传统。
后来目睹了女人生孩子时的撕心痛苦,她感到迷惑,并开始质疑这个世界——
白灵:妈妈,为啥女人又要缠足又要生娃,哥哥们不用?
白母:因为哥哥们是男的 他们得读书
白灵:妈 我也要念书
这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也是新时代萌芽的一个暗喻。
再看另一个革命者,鹿子霖的儿子,鹿兆鹏。
追求新时代的自由爱情,却被从小定下娃娃亲。娶,自毁一生;不娶,家庭颜面无存。
这,是属于中国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体制的矛盾冲突。
鹿兆鹏决定从他开始,打破父辈坚守的底线。
但很多人可能不愿意面对的现实是,理想固然美好,但通往理想的路却布满了陷阱。
鹿兆鹏思想先进,向往革命,向往自由,向往新时代。
可他在追求的路上,渐渐丢失了自己的根。
他和弟弟鹿兆海投身了不同的政党,但都为了“信仰”,可以把家人抛在脑后,忘了自己的命并不只是自己的命。
完了
老鹿家算完了
绝了后了
表面上深明大义,骨子里却不近人情。
在原著中,鹿兆鹏不仁不义不孝不知耻,为了“信仰”可以放弃底线,鼓吹乌合之众去送死。
还是用那句话说,“政治正确得没了人性”。
看到这些角色的命运,你会发现陈忠实的态度是“保守”的。他对全盘否“旧”表示质疑,对舍我其谁的“新”也表示质疑。
《白鹿原》中的白灵之死,和鹿兆鹏的变质,都不幸暗合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引用的一句话——
革命有可能吞噬掉自己的儿女。
由于种种原因,在剧中,鹿兆鹏和白嘉轩一样,被改编维护得过于正面,失去了那一分看待历史的清醒。
某种程度上,《白鹿原》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讲的就是一种旧制度如何走向死亡,被另一种制度取而代之的过程。
着急的观众可能要问了,那到底谁对,谁错?
很抱歉,《白鹿原》有脚下厚实的土地,有诡谲多变的历史,有深邃的人性。
唯独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因为,这个国家发生过的事,绝不简单。
如果说我们一直在期待一部民族的史诗,那么现在《白鹿原》,于今天,不就是我们几乎我们能够达到的“史诗”的极限?
除了高瞻远瞩又枕着鞥切中我们这片土地的立意,《白鹿原》不少地方,也极其中国。
比如,鹿子霖妻、白嘉轩母的走路步态,完美还原了旧社会的小脚女性。
动图
年代的过渡,专门拍摄了四季的景象,显得有沧桑感。
高度还原的农耕景象,美丽宛如央视纪录片。
动图
据说,为了能拍好这部剧,所有主创都要到陕西住一个月。
男的学习下地干活,女的学习织布做饭。
何冰,作为一个北京人,将陕西话练的如假包换。
深厚的话剧功底,使他将鹿子霖的心机、狡诈,又有人情味儿,演绎的淋漓尽致。
动图
申捷(《重案六组》、《鸡毛飞上天》编剧)的剧本,赵季平(可与久石让匹敌的配乐大师)的音乐,一群人的匠心之作……
所以不奇怪,口碑爆炸,豆瓣9.0。
尴尬的是,它的收视率却仅排第7。
这看起来,也太惨了吧……
我还想对沮丧的剧迷说的是,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票房、点击,去评判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
但还有另一个东西的存在——艺术生命。
我敢说,《白鹿原》会比现在收视榜上排在它之前的所有电视剧,都“活得更长”。
往前看,它对得起历史,也对得起“用书当棺材枕”的陈忠实先生;往后看,它给未来的人,一个回望、看得起今天的理由。
今天,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它在说什么?
它在说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在说,任何浅薄的流行,都注定短命。
但《白鹿原》不一样,不妨读读剧中引用曾国藩的这句话——
“凡物之骤 为之而追成焉者
其器小也
物之一览而易尽者
其中无有也”
这意思是说呀
马上能够制作
并且能够做成的容器
它的容量一定很小
看上一眼就能一览无余的物品
一定是没有内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白鹿原》选择了一条难路。
它要做沉静的大海,而不是喧嚣的海浪。
它,不争一时。
这是它选择的命运。
时间会为这种选择给予它应得的犒赏。
海外多年,类似同乡团的组织见的多了,不仅中国人的,也有比如韩国人的,日本人的,等等等等。
但是只有中国人的同乡团,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中国同乡会”基本上是有没有。。。有的只是“广东同乡会” “浙江同乡会” “东北同乡会” 。。。老乡和老乡彼此抱团取暖,这时候,“中国”这个概念是丢到一边的。
这几乎应了鲁迅的那句老话:“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 乡土之重, 血浓于水。 家国之轻,单薄如纸。
如同电视剧厚重的颜色一样,《白鹿原》这份乡土,正是对“重乡土”最好诠释,乡土之权, 乡土之情,乡土之景。以白家,鹿家两大家族形成的原上的人口,以“宗祠”围绕展开的公共日常生活,以“族长”为领导所进行的权力控制,以“先人”为最高的信仰和敬畏的对象。“羞先人” 是他们表达耻感的最高方式。
这乡土,对我似乎是熟悉的,似曾相识的,久别重逢的。
这乡土,对我来说又都是新鲜的,没有经历过的,是陌生的。
以我为数不多去农村的经历,以及我所获得的信息所在我认知里构建出来的当今农村,和白鹿原比,早已翻天覆地。
我认知中的当今中国的农村,(有一部分)是赌博遍地,是攀比成风,是流氓横行,是迷信泛滥。这些问题,也许其实只是人性中不可根除的那部分“恶”在农村的野蛮生长,也许自古就有,但是不同的是,在白鹿原里,原上的百姓有个族长,叫白嘉轩。 为了抓赌,可以整夜坐在戏台上不回去睡觉的族长,为了治贪,可以在祠堂里用家法惩治流氓的族长,为了扬善,不惜代价请先生办学校。 这族长,就是在传统乡土环境下的权力,法制和政治结构下的一种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的一种代表和投射。
白嘉轩带着乡民放倒村口那块《仁义白鹿原》的碑时,有人问:放倒这块县长立的碑,怕不合适吧。鹿三答:原上祖祖辈辈,啥时候听过县太爷的。
这番对话,生动形象得描述了中国乡土曾经”皇权不下县“的政治现实。 乡土没有皇权,族权就是乡土运行的政治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乡绅,地主阶级被打倒,原有的族权架构被打破,一种平衡失去后导致的权力真空,让乡土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虽然上层美好地希望通过村民自我选举来形成基层群众自治,来填补这份权力真空,然而事实众所周知并不理想,乡土反而呈现出一种“苍天已死,黄天未立”的混乱场面。 以白嘉轩, 鹿子霖为代表的传统族权被清场,基层民主政治权力并没有足够成熟,这“空档期”成为了混乱的根源,于是产生了今日野蛮生长的农村。 可惜的是,中国高速的经济成长并不能缓解这份乱象,就好像白鹿原里,乡民们种罂粟有了钱,并没有改善生活而是选择了滥赌一样。
才看了十几集的《白鹿原》,我觉得真好,好在真实。 看着白鹿原那种乡土,对比今日的中国,其实心里会有种打断了骨连着筋的痛苦。
(完)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iforca ( http://t.cn/RamKz9N )
书里的白灵是个灵秀有理想的女子,让孙铱演的像个神经病,从头到尾的装傻充愣,卖萌嘟嘴加瞪眼,演的跟没脑子的傻子一样。毁剧能手,非她莫属!再说看过书的都知道,很多写白灵的地方都是一笔带过,根本没那么多的戏份,这剧为了撑够八十集,强行给白灵填了那么多毫无疑义的戏,浪费时间看她装疯卖傻,恶心透了!
虽然和小说相比,情节改动不少,但是这样一条故事线保住了: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主义者白嘉轩,膝下出了一个利己、诡诈的变色龙白孝文,盖因白嘉轩就是一个狭隘的大家长;但是基本上以负面形象出现的投机分子鹿子霖,却培养出两个伟大的儿子,鹏海二子,海阔天空,赤纯地舍生取义,盖因自由令人高贵。
这种精品剧我必须要给五星啊!全员演技都在线!张嘉译演白嘉轩很适合!
何冰老师一出场 就感受到了演技 震惊 哪有出场不到一分钟就能让观众觉得演真好的(不是吹啊……
豆瓣上哪来这么多喷子?非要跟原著去对比。电视剧要拍成原著那样,在天朝能播吗?有编剧的再加工,有道具的用心,有演员的付出。人民的名义我一集也没看,但这个剧还在想尽办法跟。原因很简单,接地气,不是那么装。满屏的手撕鬼子、玄幻仙侠你们不去喷,跑过来喷这个剧,有劲吗?
第一集 舌尖上的白鹿原
何冰碾压张嘉译是唯一看点。
陈先生病逝一周年。【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10年立项,6年筹拍制作,总投资2.3亿元,提前10个月布景,开拍前集体去农村体验生活20天,94位主演,400位工作人员,40000多人次群演,大规模转场10次,拍摄227天。以小说内容和制作规模来看,4星半还是可以的。
诶,翻了翻短评,好像没有人提到播放片头曲时出现的陈忠实先生的照片,据说其实是有先生动态影像的,但是导演组就想用这张有代表性的照片怀念他,片头曲在放,其他画面在动,只有先生的照片静静在那里,是一种尊重,更多的是想表达一种凝固的时光吧,良心剧。
为了何冰看的剧,本不想评论,实在被孙铱演的白灵气到了。至少原著里白灵绝不是一个“二愣子”的傻白甜,好气啊!你还我冰雪聪明的白灵!孙铱活生生把冰雪聪明演成了二愣子村流氓
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一群演员为在这部戏能去体验好久的关中生活,请教当地农民学习,实在是难得,望能重铸白鹿精魂,能了了陈忠实老先生的遗愿
大百灵一出来吓死我了,演技捉急剧情渐入后半,女性角色仅剩下大白灵,虽然还是有违和感,倒是慢慢习惯。演技不足,角色限制,撤换八卦,种种原因使白灵和演员都受到大量负评。不由的让人想起小娥的遭遇。并不想要肯定或否定什么,白鹿原里说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好作品让人自省仓促结尾,深感遗憾
开头就发现改动颇大,演员都不错,继续观望。ps:关于口音问题,说普通话怎么了?尽量还原陕西话的风格就够了不是吗? 当初青岛往事没说青岛话;红色也没说上海话,说的也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怎么就没这么多人挑毛病?如果演员练了一口不标准的陕西话,你们也一样会挑刺吧,真难伺候🙄️
看了很多人说停播是害怕收视比不过“择天记”,我就在想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年少轻狂么?
白灵一点都不灵
傻子二豆是妙笔。何冰“达”的鹿子霖太喜欢了。播到现在最喜欢的是黑娃和小娥,然而自己只能是白孝文。大概是我们大多数人吧: 孜孜不倦地活着的“良民”,容易向“私欲”妥协的好人。编剧的能力有限,但是也得权衡娱乐和文学,毕竟大多数人观剧只是闲暇娱乐。
一星扣白灵,应该是本剧最大的败笔了吧,演的太过了,一出场就是在瞪眼或者发疯
随随便便截图都能做桌面。这就是我想象中白鹿原的样子,一帧都不想错过。85集鸿篇巨制,敢拍能拍完,最后还能过审放出来,放出来做到对得起原著,这个勇气与智慧我给五颗星。(立flag:我要写长评)
这部电视剧里的女人走路是典型的裹脚女人小碎步,小时候见过太姥姥走路,就是这种姿态。考究!就冲这一点,给五星。
不喜欢演主角白灵的演员,演技有点做作浮夸,为了演灵气而故意装疯卖傻
觉得嘉译大哥应该去拍人民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