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南京的脑科医院很好找,三路车坐到底
【2019.10.3更新——其实现在南京脑科医院是坐三路在终点站前一站下了。】
豆瓣页面上满眼好评,我不禁默默担忧我的青春是不是又错过了什么,因此无法被感动。
但我一直觉得我挺擅长感同身受的。我确实没在国内上大学,也没谈过恋爱,可就算我无法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哎呀赵薇你真是拍出了我的自传啊”,我也不应该气得想找赵薇要求退钱。更何况,无论我的青春经历是多么的不靠谱,它也好歹被称作“青春”,我也多少该和这部电影有些共鸣啊!
事实上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共鸣。“最后变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人”之类的台词,如果单独拎出来放在任何一部尚可的青春片里都会触动我。如果全片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也会为之叹息,因为我最喜欢这种情节了:以理想之名放弃了许多改变了许多,但最后回头看却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做梦的人。但是整部片子混乱不堪,每一条情节线都绕成一团乱麻,无论是谁的故事都没有真正展开,只是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能让我感动的情节与台词只是它所片面代表的涵义,与这部电影本身无关。
因为说到底,感觉它很假。
说是怀旧,人物们确实也拿着旧《读者》走来走去,教授会告诉大家关掉“BP机”。可是他们穿着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衣服,还说待会去唱“KTV”——我明明记得我小时候那玩意是叫“卡拉OK”的。校园里挂的横幅倒是很有九十年代的气息,但人物的台词却并没有任何时代的标记——难道这是通过一系列穿越表现青春的永恒性?如果是的话那也只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至于台词,它真的可以放在任何一个时代,因为反正这不是正常人类说的话。有谁会动不动的发表人生感想,有谁会在遇到初恋情人的时候来一句:“我想过很多次我们会如何重逢blah blah blah,但没想到是在这种情况下。”文艺范话剧腔不是不可以,但这需要整部片子的风格来配合才不会令人觉得突兀,不幸的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风格时而写实时而超现实时而闹剧,并不统一,无法压住这种台词,因此我只是觉得说着这些话的人物都是装逼犯而已。
当然,我觉得片中人物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装逼,他们其实基本上都是神经病。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无法接受的一点,请不要用一堆神经病来代表我的青春啊。
神经病案例之一:郑微的初恋男友林静同学,在发现自己的父亲和郑微的母亲有不正当关系之后,觉得无法面对郑微,于是一句话也不说就默默出国了——但是他其实没出国!他一直在南京!期间还stalk了郑微一次!虽然郑微好歹就这点指责过他,但我更想看到的还是有人过去摇他的肩膀:“少年你醒醒!你这么做有一毛钱意义吗!”
神经病案例之二:啊,郑微,郑微,我们的女主角。她第一次和陈孝正见面时,被他推倒在地,于是她化身复仇女神,大有上前撕了这个男人的脸的架势:“我杀了你!我杀了你!我和你没完!”说实在的,陈孝正推她是不对,不过事出有因,而且……大姐你至于吗。发飙是一回事,但气成那样简直是让人无法理解。
神经病案例之三:郑微之后在校园里拦截了一次陈孝正,和他拉拉扯扯的逼迫他道歉,陈孝正不从。再一次见面是在食堂里,她略施小计,害得人家吃不了饭,陈孝正怒了。然后,郑微喜欢上了陈孝正(。
对不起……你好歹给我来点铺垫好吗。
不过郑微表白之后陈孝正的反应还蛮精准的:“神经病!”
神经病案例之四:郑微的室友朱小北被污蔑偷了东西,之前看上去很正常的她立刻爆发了:“你们诋毁我的人格!”然后与店家扭打起来。是啊是啊被当成贼任何人都不会爽,不过你好歹先试图解释解释会更好……?朱小北的设定是很看重尊严,但即使这样,突然如此爆发也令人匪夷所思,因为这个设定之前根·本·没·表·现·出·来。随后更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学校批评了朱小北,并要求她赔偿店家的损失,但也并没有认为她是贼。(顺说我妈表示学校的反应在这里不科学,一般来说学校都会坚定地维护学生的利益的。)
朱小北的反应是:跑出去,砸了店里的货架和橱窗玻璃。砸玻璃的时候外面还有人,我真担心她砸死无辜群众。
神经病案例之五:后来郑微和林静打算在一起了,于是去拜访了林静的父亲(就是和郑微的母亲婚外恋的那位),并请求他的原谅。
……为什么子女要去请求出轨的父母的原谅……怎么看都是父母对不起他们啊……是不是因为郑微和林静其实是兄妹?
(郑微还表示:“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敢爱的人,我敬佩他们。”这三观略奇葩,恕我不能苟同。)
神经病案例之六:最后郑微和林静没有在一起。因为之前林静被楼上掉下来的玻璃割破了手,那位女性肇事者从此为了表示她的愧疚就开始stalk他,偷偷配了他房门的钥匙给他煲汤什么的,还表示如果你离开我我就自杀什么的,成功地将他栓到了自己身边一段时间。
神经病案例之七:郑微得知了林静和那位stalker的事情之后,决定和林静分手:“因为她才最爱你。”
卧槽!!!!!!!!这明明是得送到精神病院的人啊!!!!!!南京随家仓脑科医院特别好走,找辆三路车坐到底就行了,环行线,哪个方向都可以。这真的有病得治啊……否则会危害社会的。其实郑微一定是恨透了林静,想害死他。
除此之外,《致青春》里的情节多散乱无章,即使不是特别明显的神经病情节,也给人一种“我不知道你在这里干什么”的感觉,比如说张开暗恋阮莞这段。除了那几个比较明显的神经病角色以外,所有的人物都非常单薄,且不说立体了,简直是一维,就算是预设好的属性都无法表现出来。而且里面的男演员长得都很像,经常无法分辨他们到底谁是谁,看的时候很累。
而且由于对于里面东大的景色太过熟悉,我总是把那所大学直接代入东大了。(更何况他们读的都是建筑系和土木系,没法不代入啊。)因此觉得东大一不留神被黑了……一个学习不错的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会很难找工作?笑话!
2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青春是什么?对于我而言,青春是在一件混纺白衬衫的扣眼里插着杜鹃花,旁若无人地走过众目睽睽的街道,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沾沾自喜。青春是在人流攒动的麦当劳向一个女生表白,结果被婉拒。
电影的开始就是关于一个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只是这个灰姑娘比较勇敢,然后就开始了青春的篇章。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那斑驳的阳光穿过郁葱葱的树叶后那种通透的绿,就像我们的青春,生机勃勃,散发着生命之光。当我们的视觉随着那排排绿叶前进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青春飞过。
“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一样,从不敢把自己暴露的光天化日之下。”这是电影《致青春》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其实除去片子中无病呻吟 和堕胎 出轨的戏码,大体也还是能让人接受的。
3 ) 一个豆瓣小组深度用户的观影感受: 很多打一炮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非得弄得那么复杂?
我解释一下我为什么给两星: 第一颗星给所有电影工作人员, 辛苦了; 第二颗星给赵薇, 作为导演她很合格, 期待下一步作品, 只是别再用这么渣的改编剧本了!!!
下面开始吐槽.
在观影过程中, 一个想法始终在我脑中盘旋: 他俩为什么不打一炮呢, 打一炮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当微微找老张接碟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这难道不是女生去男生宿舍该有的情节吗!
当曾毓和陈孝正在宿舍楼下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打一炮你们就能在一起了啊!
当陈孝正问郑微这种天为什么穿短裤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她穿这么少就是为了跟你打炮啊骚年!
当郑微生日陈孝正不开心走掉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一炮泯恩仇懂不懂!
当陈孝正在草坪上对郑微上下其手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你个郑微这时候问这种问题, 活该一辈子女屌丝!
当陈孝正告诉郑微自己要出国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有了分手炮你们就完美了啊!
当郑微和林静再次在医院相遇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不打一炮怎么弥补当年的遗憾啊!
当看到郑微独居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陈孝正啊你小子找到郑微家就能和她来一发啊!
当老张搂着阮莞(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同学会同学不就搞破鞋么!
当陈孝正和郑微在操场叙旧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你丫回来不和郑微打炮你回来干嘛啊!
当施洁闯入林静家被林静发现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这尼玛就是打炮的节奏啊!
当郑微在十字路口亲吻林静的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不打一炮啊, 都这时候了还不打炮你们俩是想干嘛!
当郑微和林静在家里激吻的时候我在想: 这总该打炮了吧, 结果镜头居然就这么切走了, 你他妈的没有打炮你青春个鸡巴啊!
下面说一下再拧巴就成油条的剧情.
有太多可以吐槽的地方, 我就说说我记得的吧.
1. 阮莞很老吧, 整的太厉害了
2. 那个阮莞的未婚夫其实是个接盘侠, 他再有钱再有才华也是个接盘侠.接盘侠的一般结局是会被绿, 但一般不会人都没有, 所以导演想告诉广大男同胞: 千万不要做接盘侠
3. 老张为什么一直不表白而送满天星!?满天星斗寓意是不是小蝌蚪?暗示老张一直对着阮莞撸?
4. 剧情为什么要交代的那么清楚?小北许开阳曾毓最后的结局关主线毛事?虽然小北暗恋的是许开阳
5. 韩庚就是个打酱油的
6. 那个年代男女生随便串门的?这省了多少房费啊!这么好的条件居然不打炮!
以后想到再慢慢补充
4 ) 【剧透慎入】最诱人的青春是错过与遗憾
帐号原因上一篇被删除,联系豆瓣无果,只好又发一遍,谢谢上次留言的朋友们。
【笔者没有看过原著,完全从电影角度出发,书迷慎入】
作为没看过原著的普通观众,在刚坐进电影院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仅有从旁人口中媒体的文章里拼凑出来的模糊形象。我在想如果我是郑微,我到底是会爱一起长大的林静,还是陪伴了美好大学时光的陈孝正,青梅竹马与青春年华的对弈。
女性视角的电影,女观众多少都会有代入感。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出乎意料地没有把自己代入小飞龙,我的注意点不在郑微身上。
我看到的是一场灿烂而又残酷的青春全景,而不是某个人的故事。就像一场业余乐手演奏的交响乐,洋溢着聒噪的热情,内容是高端洋气的,却又因乐手的接地气而有了本土气息。这是一部属于内地的青春片。
【爱的两种极致美】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不是玉面小飞龙,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她的张狂和浪漫略显夸张。吸引我的是两个爱到极致的人,施洁和张开。这两个角色是爱的两种极端,一个爱得轰轰烈烈得不到宁可毁灭,一个爱得隐忍卑微连开口说爱的勇气都没有。
施洁是得到过,而张开是不可能得到,他们都是处于一种绝望的境地。小飞龙过于理想化,陈孝正过于偶像剧,张开和施洁的绝望和不可能才是唤起大家共鸣的状态,所以这两个角色也最能惹人心疼,谁的青春没几段暗恋,谁的青春没几段失恋。当张开在阮阮墓前终于说出“爱”的时候,勾起的是我青春中曾经暗恋过的那个男孩的回忆,已经记不清他的脸庞,却仍然记得那种幸福又痛苦的滋味。
若要说我青春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这样疯狂的爱过一场。这是只属于青春岁月的,只属于豆蔻年华的疯狂,只有那般无忧的年纪才可以那样无所畏惧的去爱。
【迷一般的林静】
大部分人都有电影后半部分剪辑凌乱剧情和前面严重脱节的感受,我也如此。
这确是部女性视角的电影,那个穿着白衬衫回眸一笑的少年像极了我少女时期对梦中情人的想象。林静其实是每一个女孩美好青春里都会出现的影子,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他是女孩对未来对爱情对男人的所有美好幻想的化身,韩庚的颜更是给这个想象加了分。
林静在前半部分以暗线的形式存在,并不正面描写而是以暗线的形式发展,成功抓住了观众的心,可惜电影后半部分剧情出现了大跳跃。再次出现的林静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人,他依旧有着惊艳的面庞,眉宇间却带了成人世界的浊气,他沉稳腹黑狭隘甚至有点冷漠。韩庚把这种变化诠释的非常到位,他所爆发出来的强大气场让人完全无法把他和那个纯净的白衣少年联系起来。如此大的变化剧情却没有任何交待。
林静在电影中是一个迷一般的存在,他被弱化或者说象征化了。他令人心疼,令人向往,神秘而又充满不确定性。他可以温柔似水也可以冷漠无情。他是每个女孩青春中的劫,遇到了便要在心头戳个窟窿,若是幸运他会用爱填满你的心,若是不幸这个窟窿所带来的遗憾和不甘要纠结一生。
【林静和施洁的线是最大遗憾】
剧情上的硬伤是我对这部可以算是不错的电影的怨念之一。林静对施洁的无情令人惊诧,施洁的穷追不舍更是匪夷所思。这是因为影片对他们的故事没有任何交待,这也使得施洁看起来像是个莫名其妙的“疯婆子”。其实不用很多篇幅,几幕回忆几段对话就可以把林静施洁的线点明。
在林静消失的这几年,他和施洁必定是一起经历了很多,他们必定有很多温暖的细节美好的回忆,才使得两人相守了这几年都没有分开,才使得施洁爱他爱到发疯,为了留住他甚至可以以死相逼。郑微在林静心里造成的伤害,施洁必定也是拼了命的去安抚过,而林静也该是感动过温暖过,甚至爱过。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准确“林静是一个没有青春的人”。这句话一是符合剧情,在其他人纵情挥霍美好年华的时候,林静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二也可以一语双关的吐槽电影本身,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命题下,致青春并不成功,它硬生生切掉了本该交待的林静的青春,林静那些无奈又充满遗憾的青春,那些思念着郑微却和施洁一起度过的青春。
林静在病房里醒来,施洁守在旁边的画面,阳光的色调和施洁的笑容都让人心醉,场景美的不像话,和林静夺下施洁的药扯她出门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病房的几个镜头里有这个姑娘的青春,有林静的另一面,让我欲罢不能地想要看下去,想要知道他们的故事,可惜画面戛然而止。要赞一下佟丽娅和韩庚,这两个人是本片中演技最娴熟的人。尤其是韩庚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对情感和表情抓的都很到位,细微之处见功力。
编剧本是我认为不错的几位之一,这次可以说是大失水准。多余而又啰嗦的细节堆积,挤垮了原本应该出彩的一条主线。细节是让一部电影鲜活起来的生命力,但任何东西都要把握到位,过多只会造成“富营养化”,吞噬影片本来的节奏,影片后半段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混乱而又不知所云。
【少年,路且长】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韩庚彻底改观。他在短短二十分钟的戏份内,充分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台词不多的情况下,演出了丰富的情感。给他的篇幅不多,他却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疼又时而冷漠的矛盾体。对林静这个角色的偏爱,也让我对韩庚有了非常大的好感,韩同学若再有新片上映,必定进影院支持。
另外,作为多年的老影迷,有些话想要对韩庚的粉丝们说,有幸参与了上海点映的见面会,见识到了你们的疯狂,也非常替你们可惜,我非常理解影迷的受伤心理,正如同我因为周公子而去看云图的感受一样。
但是作为一个年轻演员,他未来的路还很长,不存在影迷白白浪费和付出的情况。你们所展现出的忠实影迷群体的购买力和支情热情必定于他有利。
最后要说恭喜赵薇,成功跻身成功女导演之列;恭喜韩庚,从偶像成功转型为实力派演员;恭喜包贝尔,这是我见过最鲜活的配角;恭喜张瑶,你做演员确实比做歌手更合适;恭喜致青春,虽有遗憾,却不失为佳片一部。
5 ) 绝对不是我的青春
先放我最大的槽点。
↓
导演亲,你就算是给伊利打广告也要注意年代!!!
郑微在船上吃的伊利苦咖啡是前几年涨价后的最新包装!!!!!
先不说那个玩红白机看新白娘子传奇的年代设定有没有伊利苦咖啡!!!!!
就算有!!!
包装也不是那个样子的!!!!!!
我的青春,每个夏天都是靠着它度过的!!!!
从旧包装到新包装!!!!!
每个夏天一批一大堆!!!!
咳咳。
其他的,
我看了小说的五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所以不知道原著如何,只论电影:
1.这电影讲了个又臭又长每个人好像都是神经病似的故事。就张开一个稍微正常的人。
2.里面的女主女配和一闪而过的女N全是倒贴货。
3.我带着私人怨恨忍受了赵影帝的牛鬼蛇神般的面容和毫无演技最初只是想看看男二号。
4.但是不到二十分钟戏份的男二号但在宣传时同样挂着主演的名号可真是长见识。
5.我觉得郑微这个姑娘的造型在学校里是照着沈佳宜/陈妍希的样子搞得,工作后是照着高圆圆的样子搞得,宣传的时候,最起码是上快本的时候是照着赵薇的样子搞得…
6.这片子我只能说赵导可以毕业了。
7.这绝对不是我的青春,打死我也不要这种青春。
6 ) 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绝佳结合(但千万不要拆开来看)
自从成为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政经记者后,我就多年不写这些“小情小调”的小影评了。但既然看了提前映,不出来得瑟两下好像也说不过去。
片子看完。第一感觉是,这不像一部处女作。全片的成熟、自信和强烈的个人风格绝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之作。我想这来自赵薇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强烈自信,来自于李樯的老辣狠准,来自于关锦鹏的游刃掌度。
在这部电影里,最让人惊讶也惊喜的是如此多的粗暴凶猛桥段。你很难想象它竟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但如果你熟悉赵薇,你会感受到她内心的女权主义色彩是浓厚的。所以,即便她初执导筒,也不会颤颤巍巍的只是玩一些小打小闹的把戏。她大胆而直白的植入自己的价值观,并颠覆世界。
电影能取得这样的状态一部分要归功于李樯,在这部电影里,你依然能看到《立春》《孔雀》式的猛准狠,李樯试图再次用他惯有的冷静、残酷、猛烈,在你享受生活的无意义安乐时,狠狠的扇你一耳光。但这种耳光有时扇到位了,让你醍醐灌顶。没扇到位,你会觉得它只是个耳光而已——只不过它是李樯扇的。
这正是这部电影还不能成为绝佳文艺片的根本原因,在全片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受到那种击碎心骨的震动,好几次,影片正准备开始勾起你哲学式的情感体悟时,却突然戛然而止——大家都知道,一切绝佳的文艺片都必须成为哲学,至少接近哲学。
但我并不生气,也不苛求。因为在当下的大众电影语境里,它的确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非常多的五花八门的电影中难得自然又聪明的爆笑场景;有一点都不低劣甚至非常讲究的台词对白;有一群看起来不靠谱但实际演得一点都不为电影减分的演员;有很好的配乐以及虽然不“明信片”但是构图考究的画面;有流畅自然毫不突兀的起承转合(虽然个别地方略显拖沓)。
所以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这也是部好电影——但不能称为绝佳的商业片,因为它具备的娱乐元素并不十分足够。
另一件事也让我暗自意外于赵薇的成熟。群像电影最考导演功力,大部分电影不是在戏份“分赃不均”上败北,就是顾此失彼人物个个成鸡肋。但这部片子里,导演驾驭得刚刚好,每一个人都鲜活如生,恰当的安放在各自的位置,并各有所指。
几年前,在我知道赵薇要导戏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靠谱。因为我认为她没有那种惊世骇俗的创造才华或运用小聪明投机取巧的性格(这在当前中国几乎是成功的两种必然路径)。
但这一次,她却用一种又笨拙又聪明的方式完成了一部好作品。它的意义不在于是多优秀的文艺片,也不在是能赚到多少钱的票房片,而是第一次,能有人将文艺和商业都做到了优秀水平,并衔接得如此巧妙、自然。
所以,这是一部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绝佳结合,但如果你想让自己更满足一点,就千万不要拆开来看。
作为一部处女作,这已经够了。但要成为一名大神级导演,赵薇不可能永远都脚踏两只船。左脚多迈几步,赵薇或许能成为许鞍华那样的里程碑式人物;右脚多迈几步,努力做女版冯小刚也未尝不可。
但前提是,她必须对自己狠些、再狠一些。
很有感触,我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居中的男女主角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两段式的故事没有割裂感,所有人物都面目清晰,一半的角色真实又接地气,另一半的角色则是拧巴矫情。每个人的结局都很唏嘘,李樯很厉害。张瑶的表演大放异彩,两位新人女主角略显拘谨。槽点是部分戏剧化的对白,比《大明宫词》还要作。
女主角在寝室发神经那场戏,我真以为是还珠格格附身了呢
生涩,热血,用力稍猛,轻微失控。因为优点和缺点都和青春的记忆息息相关,所以没有那么突兀。细节好于整体,困死在原著里的李樯帮了倒忙。但赵薇和电影本身都是青春的写照,用青涩和幼稚去完成一个或许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东西,连不成熟都质朴的一塌糊涂。可能多年以后回头看,现在的遗憾都值得怀念。
女主角得知未婚夫有个为他疯狂甚至寻死觅活的追求者后,觉得对方爱爱情胜过爱自己,遂将认识17年的男友出让。她这是爱爱情呢还是爱自己?都不是,她爱她对爱情有过的憧憬。“有时爱情徒有虚名”。多一颗星给赵导。
我得说这绝对不是烂片,那是因为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影子出现在里面,开心过犯傻过迷茫过痛哭过,足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真要说些不足,多一些镜头语言凸显导演的功力,剪辑包装再多加一些心思,会更好。
看得出赵导对四字成语一往情深执迷不悔,料想定是当年在漱芳斋夙兴夜寐博闻强识,是故积重难返,以致剧本佶屈聱牙惺惺作态,叫人如坠云雾。#诚如所见,堆砌四字成语对于文采真的一点帮助没有,还要加油啊年轻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商业片,个人觉得比《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出色。看本片时一直哭,后来仔细想了想,主要还是因为自怜,可怜自己青春有悔,却再也回不去了。只是觉得suede的那首《so young》跟本片基调其实很不搭,这是一首畸零病态负能量爆棚的歌曲,而本片中的人物都太正常太主流了……
上映第一天来豆瓣看7.3分 呵 有些人就是喜欢装逼 这个片再怎么也不会只有一星那么差吧 不过至少说明赵薇同学没有请水军来豆瓣刷分 像泰囧跟西雅图这样的烂片子上映前几天都有8.几分 冲这个我也要给赵薇打5星
作为女导演处女作,和预期差不多,这故事应该改名叫绿茶婊的青春。青春就是你看着自己慢慢变成自己当年讨厌的那种人,导演有一个很适合怀旧和消费的主题,无奈编剧制造的过程中显得太重主题,只剩怀旧的青春校园一过,整个故事马不停蹄的陷入了凌乱,冲着缅怀来的主题更是掩盖了一切。★★☆
前半段很顺,后半段略卡,但整体制作水准四星不怀疑。故事倚赖李樯,那些台词、超现实主义和性格极其分明的众人物。从演员的表现来看赵薇的这份毕设很不错,杨子姗必火,连大屎球韩庚都能让人毫不出戏。喜欢从校园到社会的利落切换,但真心没有高级到赵导之前一直强调的大时代变迁,也确实不用那么强求
谈谈女导演们的青春情结好了:黄蜀芹的《青春万岁》是王蒙的小说,是五十年代建国初期的背景。张暖忻的《青春祭》是张蔓菱的小说,讲的是文革期间,女知青在傣族的故事。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网络小说,描述的是如何通过意淫从没发生过在自己身上凄美偶像剧步入老处女更年期。
一水儿的侠女!超好笑又好哭,轻微煽情算是节制,大学生活场景极有共鸣。结尾那句话可以更好。去掉所有特技更好。一定大卖!!以及,南京好美,还我青春呀。
“青春是一场又一场无能为力的爱”前半还行,后面交代太急太乱,又有点过度抒情,只为迎合主题。不过对没了青春的人来说,青春题材真是个攻城利器。这样的影片总会带出些回忆,虽然是完全不同的。很喜欢穿水晶鞋的一场,它对美好的描述比我想象的好。不过不喜欢这里的台词,太做,太文艺气,还总用成语
有笑有泪,人设立体。但后半失控,韩庚也莫名其妙。配角出彩,怒赞寝室妹子们和老张。赵薇没玩“小清新”,这点很好。
赵薇在两小时片长里,将原著中几乎所有人物历程都交待的很完整,节奏把控得当、镜头感很强。前半段大学生活笑点密集,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文艺范儿十足。故事完全以女性视角展开,相信很多男性观众会不理解片中的一些段落。两位新人表现可圈可点,赵、韩的表演也不会让人跳戏,赵薇诠释出了青春的精髓。
片尾王菲的歌一出来,赵薇前130分钟都白拍了。
0.5 归根结底还是赵薇品位太烂,连《读者》都没到。赵又廷演戏真是天大的笑话啊。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他的人只有上学。
赵薇「致青春」悲喜只因真实,完整,更难得摒弃赘笔。无需花哨影像,台词掷地有声,充满朴素力量,虽简单但见真情。到场演员也是第一次看成片,上台多哽咽无暇多说,一部作品百战艰辛,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