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高学生素熙是个爱跳舞也爱打抱不平的少女,在学校安排的实习中进入到了外包公司做接线员。所有人在极大的业绩压力和客户的精神折磨之下工作着,她眼睁睁的看见了同事的离开,组长的自杀后,不仅要继续工作对前组长的离世闭口不谈,还要接受新组长的职场pua。她想辞职,可是来自家人的压力,学校老师的压力和朋友们的质疑,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接手案件的警员曾和素熙在练舞室有过一面之缘,在调查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这并不是一个个例,而被竞争和数据压迫的每一个环节的人,都被业绩压榨逐渐不再把生命当作一回事…
这是一个特别现实的社会问题电影,素熙的离开并不是个例或者是一个能被追究到责任的个人问题。这是一个来自韩国社会系统的崩坏,也正因此,最后的故事并没有一个结局。一个女警察并不能解决矛盾,她只能发脾气,找上级,然后再被自己的上级压制着要求快速结案。这就像是一个死循环,一级压一级,大家都在为了竞争,业绩,那些数字,去造假,糊弄事。看起来每个人好像都没做错,但每一个环节的放水和不择手段,最终都成为了压垮骆驼的稻草和草菅人命的尖刀。
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各种评估指标都在应运而生的去约束大家的行为和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却忘记了人本身的价值和生活。这样的压迫逐层向下,最终把重担压在了一个高中生的身上。而社会体系是可以因为这样一个女高中生而改变的吗?当然不会。所以还会有下一个素熙和无数个素熙的产生,电影,只是去展现和发声罢了。
每次看到这种电影最后总会有一种窒息和叹息的感觉。无法追责无法埋怨,最后一句抱怨社会。但社会就是由人构成的啊,是人的行为,阶级,差异,压迫,傲慢,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人们都在感叹抱怨,但又无法团结一致的去改变世界,那么好像这一切的死亡都没有意义了。
社会的崩坏在每一个小处,却又不是任何一个小处可以改变的。
文/斯嘉丽
当我们还沉浸在春节档票房动辄百亿的喜悦中时,韩国又出了一部咱们的春节档票房冠军难以企及的作品------裴斗娜和金施恩主演的《下一个素熙》。
没错,又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又是韩国的强项。有时候,在斯嘉丽心里,看韩国电影,都有种影视版的鲁迅既视感了。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两次斯嘉丽都有一种忽然被针尖刺到眼睛的痛,忍不住流泪。
这是一部需要勇气才能看完的电影,演尽了每一个社畜的心酸。
以前,斯嘉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出来工作时,对她而言,第一份工作顺风顺水更好呢?还是第一份工作就被社会迎头痛击更好?
当时斯嘉丽认为,被迎头痛击更好。
因为被伤害的过的人能可能从此看清社会的真相,不会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明白人生走都到哪里都是悲剧,每当你得意忘形之间,生活就会安排一记闷棍在拐弯处等你。
当然,那些一开始就能好运地找到好工作一帆风顺的人,很可能因此抱着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因为踏入社会的第一课,她读到的是大写的欢迎,而那些人被迎头痛击过的人,读到的是残酷。
那为什么斯嘉丽还希望自己先被迎头痛击呢?
因为对人最大的打击,就是给她不切实际的希望,然后再拿走,我愿意早早面对社会就是很残酷的现实,你终将孤独一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自私自利的人、想要压榨你的人,做好这个准备,比当一个傻白甜要好。
但是,看完《下一个素熙》,斯嘉丽的想法改变了。
《下一个素熙》通过职高学生高三实习,被社会pua到最终选择了我们都不想看到的结局,让斯嘉丽明白,生活可以痛击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不要对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你不能把人的希望全部磨损。
年轻人需要被提醒,而不是被当成蝼蚁。
《下一个素熙》其实是代那些学历不高、但依然认真生活、却无人倾听他们的年轻人,向社会说出了自己的痛苦。
每一个社畜;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每一个为人师表者;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若是以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年轻人羞之于口的求援,能够认出来,就算我们帮不了他们,至少可以倾听。
就像电影结尾,裴斗娜对素熙的学长说,如果有想说的,就说出来,跟我说没关系,跟警察说关系,跟警察也可以说。
真的,这句话,就像一根针,戳中斯嘉丽头部某个位置,一定刺痛,心里一酸。
在这个蝇营狗苟的世界,竟然还有人愿意倾听微不足道的个体内心的委屈,是多么难得。
《下一个素熙》秉承了韩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可怕之处,总是能准确无误地命中当下的痛点,而不是用一种哗众取宠的痛来直奔奖项或者票房。
《下一个素熙》题材与内地曾经拍过的一部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非常类似,只是《我在他乡挺好的》呈现了多个无助的打工社畜的绝望,而《下一个素熙》因为是电影的缘故,聚焦在素熙的身上。
同时,这部电影还结合了韩国时下最流行的悬疑元素。
不得不说,韩国编剧这种万事皆可悬疑的编剧能力,很值得迷雾剧场的大导演们学习一下。
最后不得不称赞里面所有演员的演技,不只是我心目中的韩国演技派裴斗娜,全员都是演技在线,就连只出场两次的餐馆老板娘都不掉链子。
所以裴斗娜,强烈要求她继续拍《秘密森林》,真是太喜欢看她演警察了,她怎么能演得那么自然?
总之,虽然才三月,但这部电影觉得已经被斯嘉丽纳入2023年度十佳电影范畴,8.5分推荐。
压垮素熙们的,不只是被客户骂、奖金被扣、跟领导冲突,家人同事冷漠这些问题,还有未来将要面对的人生。 韩国的年轻人,如果像影片中素熙实习期赚80多万韩元,大概是人民币四千多元。转正后160万韩币,人民币八千三四。 如果素熙转正后有绩效奖金,如果丈夫也是打工族,一家人吃穿用度这些,维持个普通家庭还是可以的,想在首尔想攒钱买房那是很费劲的,2022年首尔的房屋均价突破了人民币9万元。 韩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有30%的失业者是年轻人。对于女性求职者,招聘单位担忧生育对工作的影响,往往不接受女性应聘者,或者对婚后育前女性找理由辞退。 那做女性家庭主妇呢,首先经济上的压力大,而且,众所周知在韩国大男子主义非常严重,家务几乎全由女性承担,况且养孩子以后,琐碎的家务不只多了两倍。女 性人口中经历过抑郁情绪的比男性高出4-5个百分点,看过《82年生的金智英》的观众们应该有所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有能力的韩国女性追求独立,不想成为男人附庸,拒绝走进婚姻殿堂。 还有一些韩国人因为爱情结了婚,但不生孩子。 看看韩国生育率,2022年韩国新生儿数24.9万,总生育率仅0.78,创历年新低,创造了世界最低的纪录。韩国目前人口是5100多万,其中首尔都市圈人口2600万,占了全国一大 半,首尔的总生育率为全国最低仅0.59。 如果低于1,国家人口每隔50年会减半。如果按照这样的下滑趋势,到2750年,韩国人将从会地球上彻底消失。
在韩国养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需要花费人民币240万元,平均一个月1.1万元。韩国政府只向1岁以内婴儿家庭每月提供100万韩元(约合5300元人民币)补助。 不只吃穿费用,普通家庭的学生考好大学才有好工作,导致韩国的课外辅导班价格高,还不一定有名额,各种私教更不用说,看过《天空之城》的会有所了解。 孩子自己想去、迫于学习压力去、家长逼迫去,90%以上的韩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上课外辅导班。 养孩子压力大,孩子将来还要面对跟自己一样的压力,何苦为难自己,为难孩子? 还有离婚率,韩国国内的离婚率一度飙升到了30%。如果做家庭主妇一心扑在家庭,也不一定白头到老。在韩国,六成以上是女性提出的离婚,有相当大比例是“黄昏离”,就是等孩子长大了才离婚,大多数是怕委屈了孩子,感慨母爱伟大。 还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冷漠,出声的无力,反抗的徒劳,这在片中裴斗娜后面的调查中体现较多。 在韩国都知道谁才有话语权,普通人要么得过且过忍气吞声,要么成为这个环境的一分子,沆瀣一气、服从并遵守规则、努力成为更高一层,你就活。 当出现反抗的声音,有时权威会镇压下去。有时不得不安抚你一下,扔个仨瓜俩枣,回头再收拾你。让你得逞了,其他人再学着闹怎么办?所以出声的你必须成为儆猴的鸡。
看完了影片回看片名,“下一个”,还真是有点惨然。这不是个例,“下一个素熙”可能就在身边出现。 综上,素熙们的压力,来自无声无力无望的未来。个体在沉默中的爆发结果也只有灭亡。
这种影片有没有艺术性已经不重要了。存在目的是有声音,有反省,让更多人关注,催化着些许改变。
这里只说韩国,我们这里的情况就不多说了。要想世界上无数的素熙得到改变,那就不只是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形态、竞争机制的改变。思想上的转变,可能需要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时间,这比科技进步难多了。
素熙真是个好孩子,正直、勇敢、努力,各方面都很优秀,无论是爱好还是工作,都很上心。
初入职场遇到了善心的上司,却紧接着以最沉痛的方式失去。社会给予了素熙“不可思议”的认知,她不愿接受,但好在还有赚钱的念头,还可以埋头苦干、专心研究。她聪明、很快掌握了窍门,她努力、效益达到全组第一。然而,这唯一的盼头也被公司非人的理念碾碎。家庭的漠视、学校的逼迫、公司的折磨,再加上社会的环境让身边的同龄人都产生怀疑、痛苦甚至彼此伤害,这一切对于常人来说,尚且难捱,对于素熙这样的性格来说,更是颠覆性的,困惑,无助,无法忍受,也无法解决。世界好像颠倒了,黑的,变成白的,被伤害的,却要承受所有的数落甚至罪责。
工作就像流水线,实习生一批来一批走,解决问题方式也是水流线,先是给钱安抚再是恶意威胁,这一套套的,真是百用不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承受这样的周而复始,除非,除非有人愿意尝试推动改变。社会的改变,来自于少数人的坚持。吴宥真是唯一能够真正体验素熙世界的人,她坐在素熙的位置上去体会素熙的困境;她能像素熙一样质问老师,“你知道工作内容是什么吗”;她和素熙一样努力到最后发现,世界是那样昏暗,还不如脚边那最后可选择的光明。
言语是解决不了的,一切的一切,到最后,都是权力的对抗。所以,素熙会打上司,吴宥真会打学校负责人。没办法,真的没办法,权力到最后已经成了“暴力”,解决“暴力”只能用“暴力”,但自己的力量太有限了,因为没有人能跟你、跟你们站在一起。可吴宥真说的对啊,每一个人对今天的境遇都有责任,而不是用一句“社会就是这样”,于是所有人都完美地逃避了责任。
韩国的酒精、咖啡,是年轻人最后的寄托,全世界也都是这个趋势,尖锐的社会问题总需要像警察、律师、记者这样的人追踪报道出来才能有所改变,否则,社会只是一片沉寂。
素熙为什么选择跳舞呢?没有人知道原因,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喜欢跳舞,一个社会如果不能让一个喜欢跳舞的人再去跳舞了,这个社会也不会再好了。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由郑朱莉导演,裴斗娜、金施恩主演的韩影《下一个素熙》获第6节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是一部直击现实的社会写实类电影,在近年商业片主导的韩影市场中,《下一个素熙》是具有独特气质的存在。
影片讲述在职业学校就读的高中生素熙,初入一家通信公司做电话客服实习生,在公司的压榨环境下,素熙目睹了直属上司组长的死亡,不久之后,素熙的尸体在水库被发现······
与素熙共用一个舞蹈练习室的刑警吴宥真负责调查素熙的死因,虽然明确是自杀案,但宥真发现素熙的“加害者”其实另有其人,她是被逼而死!
加害者是为了就业率把学生们随便塞去外包公司的学校;是压榨实习生、违反劳动法的公司;是互相推脱责任的警察、教育厅和劳动局;是对孩子一无所知的父母,加害者是创造出这社会的所有大人们。
而每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有可能是“下一个素熙”。
正如海报上,素熙分明是主人公,她的脸却是小而模糊的,类似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金智英,素熙也是一个缩影,一个符号。
看简介也应该能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现实到窒息的故事。
电影整体完成度很高,剧本和影像都十分工整。但并非流水线产品,而是看得出用心打磨的工整。
影片结构比较特别,可以简单分为两段,前半段聚焦素熙,后半段则是宥真调查素熙案。两人只在舞蹈室有过一面之缘,没有交流,除此之外没有直接的对手戏。
前半段节奏较慢,加上灰暗色调,难免有些显沉闷,需要一点耐心。虽然有两人死亡却没有一桩是凶杀案,没有刺激视觉的画面,也没有背景音乐,完全的写实主义。
其中有个场面印象很深,素熙从舞蹈室出来,楼梯间看到外面下起了雪,是从那时候开始吗?素熙对生活的绝望感。
雪给人寒冷的印象。当热爱跳舞的素熙不再跳舞,只是静静旁观后从舞蹈室默默离开,就像素熙从过去的生活中离开,而等待着她的并不是崭新美好的生活,而是昏暗又冰冷的现实。
构图也充分起到表达情绪的作用——狭窄的楼梯,被“框”起来的、方形的天空中下着冰冷的雪。前后两幕连接在一起,可以感受到与舞蹈室室内截然不同的明亮程度、温度差,一明一暗,一热一冷,素熙的心情变化也正是如此。
雪的意象在这部电影中反复出现。不仅这一幕,还有前组长死在落满雪的车内;素熙在雪天割腕,雪地被染红了一块;还有素熙走进那冰冷的水库时,阴郁的天空开始下雪······
片中大部分下雪的场面,几乎都和死亡有关,雪的意象有着冰冷、绝望的意涵,这一层是比较明显的,另外,结合后半段剧情对“加害者们”的控诉,我突然想到或许···雪的意象也和伏尔泰那句名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有关。
没有人为素熙的死负责,每一个负责人在为了不负责而“踢皮球”,甚至受害者有罪论,指责是素熙本来就是“不良学生”。
学校班主任对素熙割腕的事不闻不问,只担心素熙闯祸给学校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而指责了她,无视公司的问题以及前组长的死对素熙的冲击,还叫她继续去上班。
后来宥真对班主任说,从时间上来看,素熙很可能就是从和班主任谈话之后决定自杀的。
班主任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只关心学校声誉和就业率······
这所职业学校宛如大型劳务市场,就业率至上的利益集团,教导主任理直气壮声称“这就是现实”。
不管学生专业是否对口,老师也没有现场考察监管,只是把学生们随便送去一些三四层外包公司,甚至有安全隐患的公司。
公司更是说素熙和其他员工们都是自愿加班的,想必大部分职场人都能共鸣。
公司为了KPI,给员工大量难以在规定工作时间完成的任务,做不完只好加班,被说成“自愿加班”,但即使素熙加班,公司也以实习生不稳定为由,不给她应有的提成。
这场戏不仅台词非常尖锐直白,镜头语言也有特别设计。宥真一个个盯着他们,镜头就以她的视角从老板横摇到新组长,特写他们的面部表情,果不其然,每个人都心虚地躲避视线,不敢直视宥真。
公司和学校这边都是无解,公司推责任给学校,学校推责任给教育厅,宥真顺藤摸瓜去了管理各学校的教育厅。
得到的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厅踢给劳动局;教育厅专员再次强调就业率,每个人都表现得不痛不痒、一副不关自己事的样子。
到这里其实就不仅仅是素熙个案的范围了,表现的是现实社会结构、制度层面的弊端——以就业率为宗旨的教育系统,教育成为另一种商业,利益勾结自然会从中滋生。
教育厅分权(甩手)给学校,学校没有规范执行和监管,可怜的学生不被当独立的人,只被当成“数据”。
这一切真令人寒心,却无法反驳。感觉根本是没做什么戏剧处理、毫不夸张的现实景象。自杀率高居第一,生育率倒数第一的国家,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然,这部电影揭露的弊端几乎是东亚困境的共性,素熙,不分国籍。
有意思的是每次在这类社会写实类、揭露社会弊端的电影评论中,总能看到一派言论,大概是“只拍不改有什么用”之类的。
电影里揭露的问题很大,但无解,即使是作为警察的宥真,最终也无法向任何一人问责,只能那样虚无地送走素熙,看着素熙唯一想留下来的舞蹈视频落泪。
可是,即使“拍出来也没用”,即使不是每部电影都能像《熔炉》《素媛》一样改变现实法律,这世界也仍然需要像宥真一样追根究底的人,需要像这样看起来“没用”的电影,话语权本身就是意义。
意义还在于这部电影的题材立意和表达的完成度。现实批判力度很强,不是隔靴搔痒的类型,而是直白地指出环环相扣的利益结构弊端,分段结构剥丝抽茧地挖矛盾的本质,整体叙事呈现出递增的尖锐感。
素熙跳舞作为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部分工整但不落俗套,是久违遇见的扎实剧本。
另外,结构上除了分段,宥真的探访顺序也有特别设计——在加害者的叙事中穿插的幸存者叙事。他们是素熙的同龄朋友,也在这环境下挣扎着、手足无措的“素熙们”,他们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素熙”。
没那么绝望但是非常、非常揪心的一点:当所有大人们都在厚脸皮地推卸责任时,这些同样遭受压迫的孩子们却承担着罪责感。
“不是因为你不在身边,素熙才走的。”
总需要宥真这样的大人,来告诉孩子们“不是你的错”,或者告诉他们“一定要说出来”。
这也是电影的意义之一,不算什么解决办法但是很重要的事。
可能因为前不久才看完《黑暗荣耀2》,看素熙在下雪的冬天走入水库时,想到剧中东恩和房东奶奶在汉江相遇,说着“我们等春天到了再死吧”的场景。
如果,素熙走进水库的时候,如果也能遇到什么人······如果宥真早一点认识素熙,如果前组长可以坚定地揭发公司罪行,如果小酒馆老板那天能和素熙说几句话,是不是素熙就会活下来?
没能等到春天再死的素熙······
当不幸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们又是否有审视的勇气?
最后想说一下全片我最喜欢的一组对照镜头,看看导演除了直接用台词批判,是如何用镜头语言审视和表达的。
素熙和宥真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看到了缝隙中的一束光。完全是一样顺序的分镜,一束光照在脚上的特写、全景、再到面部特写。两人之间微妙的交集,虽然场景几乎一样,心境和意义却全热不同。
当光照在素熙脚上,她看向门外,表情是茫然、空洞的,那样一束光并没安慰到她,更多是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注意对比宥真和素熙的面部特写镜头,当宥真察觉到那束光,不同于素熙看向别处,宥真是直视镜头的。
直视镜头通常是有想向观众传达的信息,比如非常经典的韩影《杀人回忆》中宋康昊直视镜头,是对现实中杀人犯的凝视。直视镜头会使人物和观众产生情感连结,有时也会“把压力给到观众”。
宥真向观众传达了什么信息呢?这部电影镜头语言表达很特别,因为没有直接说出来,一个眼神的意义可能有很多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也许她也在通过镜头质问“加害者们”——创造出这种世界却说着这就是现实的大人们。
也许,她只是看向了“下一个素熙”。
-END-
/含剧透,长评,非影评
感谢素熙在2023年替我们打出职场反PUA第一拳。提前恭祝某国将再次可能通过电影规范制度法律~电影已完成它独特的使命,身为观众的我们该做的是让更多人看到。
如果说藏龙单元的《军军》是关于落后于时代洪流的边缘人生存状态,那卧虎单元的《下一个素熙》便是位于时代洪流中,钢铁森林下打工人的挽歌。
如果说矢口史靖的电影通过影像消解人们对某一职业的刻板形象和偏见,展现了不同职业间的人性温暖和生活光辉,那郑朱莉的这部《下一个素熙》就是将现实残酷撕开给你看。
电影主要讲述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素熙,在一家客服中心实习,她对工作从期待、顺从、反抗到挣扎的态度转变,在压力和失望中走向死亡的故事。
电影采用的两段式的叙事别有趣味,先是实习生素熙的视角展现她面临的职场困境与痛苦挣扎,后是裴斗娜视角,电影借助她的警官身份,不只是探寻素熙的生前状况和自杀动机,更为大胆的赤裸呈现死亡真相背后的社会议题:出问题第一时间脱责的政企部门、绩效考核表至上、职场pua下员工死亡永远是个人问题。同一段故事的双重呈现,更是加重了影片中韩国社会结构性问题下的职场实习派遣注定的悲剧性结局。
韩国高中生的实习派遣像是更恶劣的规培制,身为实习生的他们(规培生)没人在乎,没人在意,沦为学校就业率、公司营收的牺牲品。脱离社会身份,回归家庭也正式如此,当裴斗娜饰演的警官问素熙母亲“你知道他喜欢跳舞吗”,母亲表示第一次听到。
素熙表现的社会问题不是个案,她是千万新入职场的打工人缩影,终于理解了几周前朋友调侃到的“大家都是精神韩国人”“韩国人没有睡眠”“韩国人半夜健身”这些话的真谛。
“现在的小孩过得很幸福,不像我们小时候要吃很多的苦。”面对采访者如是说,杨澜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要吃的苦。或许这一代人在物质上不似前辈那般匮乏,但他们仍要面临许多精神上的挫折与欺辱。片名叫“下一个素熙”,很精准,素熙只是一个代表,是一个群体的指代,除了她的故事,还有成千上万个与她一样的人受困于社会的折辱中。《蜂鸟》导演金宝拉有一部短片叫《竖笛考试》,短片结尾是一个又一个孩子登上讲台面对考核,“下一个,再下一个……”,平凡的生命终究还是被吞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像《辩护人》一般改变社会的电影只是少数,但正因存在改变的可能性,电影仍有其值得努力的意义。
把前半部分扩充成90分钟长片就好
当女刑警坐在小酒馆同样的位置望着漏进来的一缕阳光时,她就已经成了下一个素熙。现在东亚普遍发生的故事只能由一群有良心的日韩导演拍出来啦,一想到这一点,画里画外,都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
PYIFF07【卧虎】剧作范本,文学性很强,社会批判的广度与力度都很到位。中途变换主角,不仅是剧作技巧,同时直指作品主题。下一个素熙是谁?是女刑警,是未来千千万万的高中毕业生。这个世界最令人绝望的真相是,麻木之人,早已被社会机器碾得棱角全无。那些热血未冷之人,始终悲哀。
【平遥电影展展映】中国首映。韩国电影人对社会揭弊题材的创作仍是一骑绝尘的优秀。剧作、摄影、表演无懈可击。作为郑朱莉的第二部作品,其成熟优秀的完成度各方面碾压国内新导演。抽丝剥茧一层层一步步展示了压垮少女的一根根稻草。揭露了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甚至直击举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向学校、社会、教育、资本公司、加害者和残酷无情的量化制度喊出发自内心、振聋发聩的愤怒叩问。同时也以女性视角对女性在直播、客服等职业所受的苦难加以关怀。太平间和葬礼戏份的真实感也令我动容。看到片尾,我已眼含热泪。青年演员金时恩演技极佳,表演层次丰富,丝毫不输裴斗娜。对于影片视角和叙事线索,我很疑惑为何导演没有选择以裴斗娜为视角来倒序剪辑叙事?以少女死亡的悬疑带出背后的社会问题,或许会有更好的质感。四星半
目前平遥最佳 可以完全投入共情的片子 太好了
一部具备肯·洛奇式创作精神的电影,一部值得中国新导演学习的现实主义电影,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
冰冷的数字系统,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溺死在名为指标的阿拉伯数字里。这个结构真好,前半段是由内向外的试探,后半段是由外向内的拆解,结尾也收得漂亮。
#Fantasia 一层层溯源,结构性不公像是无解题般将人吞噬,导演与影片气质浑然,门缝里透出的光回想起来灿烂又绝望
学校教授的不是课程,而是现实。企业招聘的不是员工,而是蝼蚁。机构监管的不是秩序,而是政绩。耳机不是我的武器,是杀死我的凶器。合同不是我的庇护,是推倒我的手臂。我曾在练舞房挥汗如雨,此刻却在水库边瑟缩。从地下通道里看过飘雪,也在餐馆门缝里见过夕阳,在这美好的人世却变成了下一个悲剧。
全州猎身,意外的结构。同样在讲手机对人的异化,现实对年轻人的撕扯,但它第一场餐馆戏,就暴击华语片。观众可能会意外于“下一个”,是姗姗来迟的,错身、背对的裴斗娜,但下一个其实是那帮青年人,群像异常动人。看起来懦弱、笨拙、可笑、胆怯、孤独的罅隙,居然全部都有合理的性格晖照。
我们都是素熙,素熙比我们勇敢,勇敢的结束了这一切,我们只是苟且偷生。
张家界跳崖的四个年轻人就是下一个素熙
没有人比我们东亚人更能拍这种网一样的系统性绝望,个体的崩溃最后就像重新恢复平静的水库一样,毫无痕迹。
她很努力了,冰冷的水还是沒过了头顶。
#6th PYIFF# 卧虎单元入围。前入围2022戛纳影评人周展映。“韩国的社会正义都在电影里”,对韩国社会的推卸责任、PUA文化和数字报表考核决定一切(尤其第三点)等问题都有抽丝剥茧式的观察与再现,两段视点人物分别是自杀女孩和查案女警察(裴斗娜一个戛纳两部都演面瘫冰山女警察……),后一段虽然基本没有提供什么案情新信息(也算是个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布局),但一来勾勒了社会的系统性疾病,二来女警察也遭受到了相似的职场PUA和破案率考核,这个换视点再讲一遍还是由点到面式的深入,相当之有必要。虽然也是个“看到了问题,开不出药方”的无解困局,但前面“90后/00后整顿职场”的几场撕逼戏,后面裴斗娜的几场问责还是挺让人解气的。#年度佳作候选#
过于真实的职场与学校描绘,所有领导都只在乎自己的个人绩效,而下面的人不过是消耗品和流水线上的罐头,韩国及东亚的社会结构压力是外人很难真正体会到的,这一种病态的社会模式延伸到了方方面面,电影讲得很真实很生动,可惜不是每个世界都有一个裴斗娜一样的警官,叙事结构能改一下就好了,目前素熙和警官之间的连接还是太直接了,多些穿插倒叙或许会较平铺直续更引人入胜。#Fantasia
制度、业绩、比别人强。我们困在这所谓的牢笼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也是素熙,也曾对未来充满希望,我能考上好的大学,能成为明日之星,能周游世界,可现实却告诉我,对于这么普通的一个我来说,要么死,要么疯,要么再也不是自我。
真实程度是每一个应届毕业实习生都能感同身受。止不住边看边想骂人
结合最近张家界四人自杀事件来看这部电影,职场的剥削、社会的规训、家庭的冷漠,生活压力从各方面向我袭来,窒息感与难过把我全部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