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是人类饮食的基础。
它是迄今运用最广泛、影响人口最多的一种食物,而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一个谷物遍布的星球。
最近,一部国产新片以此为题,为我们呈现出谷物类美食的百般形态和滋味。
没错,那部没人能拒绝的国产爽片又杀回来了——
这是《风味人间》系列的第四部作品。
此前的三部作品都收获了极佳口碑,成为国产美食片的天花板,也为风味系列打造了金字招牌。
这部新作也不例外,刚播出一集就飙升到9.2分,近7成观众给出五星好评。
为什么《风味人间》系列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看看其制作团队就知道了——
总导演之一的陈晓卿,正是《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导演,被誉为“全中国最懂吃”的男人。
除了陈晓卿之外,《风味人间2》还延续了前几季的其他阵容。
包括拥有“色香味俱全的声线”的旁白李立宏,金牌作曲阿鲲,以及首席科学顾问云无心等等。
这个黄金组合的再度合体,为观众带来了久违的熟悉味道。
记性好的观众,应该记得《风味人间》第一季的《落地生根》曾涉及谷物的话题。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决定将其拓展为一个系列。
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导演组终于将谷物汇集成篇,也就有了以谷物为主题的第四季。
麦子、稻米、玉米……这些谷物将在本季逐一登场,讲述在时间长河中与人类互塑的精彩故事。
在刚播出的第一集里,带我们走进了谷物的起点——麦子。
小⻨,是公认的有记载的人类最早驯化谷物之一,也是目前全球种植最广的农作物。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类文明对小麦有不同的制作和烹饪方式,也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美食。
可以说,小麦的历史就是人类的一部烹饪简史。
地中海东岸的土地肥沃而辽阔,是人类最早驯化小麦的地方。
这里有麦的起源——野生二粒小麦。
经过火烧、烟熏、揉搓等工序,野生二粒小麦进化成新的形态:翡麦。
在阿拉伯人的手中,将这种碧绿色的麦子做成了各种美食。
把香料和翡麦混合,使得其原本的烟熏气息变得柔和。接着在肉汤里慢炖,这是阿拉伯地区常见的吃法。
坚果、鸡肉加以点缀,翡麦粒就能变得汁水充盈,口感丰富。
在保持外表弹韧的同时,给人带来轻微爆浆的口感。
当然,还有一种更华丽的翡麦烹饪方式:
用一整只鸡,将已经煮过的翡麦和羊肉粒紧紧包裹。
经过长时间烘烤,让每一粒翡麦都裹上羊肉和鸡肉的油脂,浸染出油润的质地和绵软的口感。
油脂和碳水的双重结合,一口就让人幸福感满溢。
作为我国的主食之一,小麦也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烹饪出各种美食。
把小麦磨成面粉,再加上鸡蛋、鸭蛋、碱水和面,劲道中不失风味。
做好的面团要经过竹竿的反复碾压,重复3000次以上,只为做成干爽、细直的面条。
用猪骨和鳝鱼熬制的汤底煮面,过冷水,再回到沸腾的汤中。
经过这一繁琐的步骤,还要甩掉多余的水分,淋上酱汁和猪油,均匀裹上酱料。
一碗澳门街头的虾子捞面就此诞生,口感弹牙,十分爽利。
除了常见的面条之外,小麦经过不同的精细拆分,重塑再造,还能诞生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美味。
在浙江富阳,人们将小麦面团加水反复揉搓,让填充在网状骨架结构中的淀粉颗粒转移到水中。
接着把淀粉水倒掉,留下的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富有弹性的肤质,俗称面筋。
在当地人的餐桌上,它被制作成一种家常食物。
用肉末、榨菜、野笋干、胡萝卜等做成馅料,小米椒和韭菜增添风味。
揪下小小一块面筋,包入一大团馅料油炸,就成了特色美食油面筋。
牙齿只需稍稍用力,就能感受面筋的弹性,随后便是馅料的鲜香,让人唇齿留香。
有趣的是,富阳弃之不用的白色淀粉水,到广州人手里则变换出另一种美食。
去掉所有蛋白质,留下的干燥、无筋的粉末,被广州人成为澄面。
澄面隔水加热,再用沸水快速和面,就能呈现粉嫩洁白的质地。
一张合格的澄面皮,只能有0.2毫米的厚度。
包上馅料,旺火蒸制。面皮爽滑细腻,馅料精致可口,一份绿茵兔仔饺就此诞生。
在粤式点心的制作中,澄面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呈现出玲珑剔透的诱人外观。
而小麦的另一种形态麦芽糖的出现,同样为粤菜烹饪增光添彩。
用麦芽糖、黄酒和醋调制的脆皮水,加热后反复浇淋鸡皮。
黄酒去腥调味,醋分解脂肪,可以让鸡皮紧绷。
麦芽糖一起攀附其上,使得表皮得油亮、红艳,引人垂涎。
虾肉和猪膘剁泥,广东人称为百花馅儿,附于鸡皮之上。
加入少许油润锅,百花馅贴底旋转两周,即刻悬空,热油冲淋。
鸡皮上附着的糖分开始发生褐变,逐渐幻化出枣红的色泽。
一道百花鸡就此新鲜出炉,鲜香咸脆,甜而不腻,口感十分绝妙。
除了可以担当主食、制作菜肴之外,谷物经过特殊处理还能做成各种饮品。
青藏高原上的青稞,是高原民族最主要的粮食,也是刻入他们生命的谷物。
经过一周左右的处理和发酵之后,能做成高原特有的青稞酒。
它的口感甘甜柔和、清冽微酸,是当地居民每个节日不可或缺的存在。
苏格兰西南部的艾雷岛,人们种植大麦,却不直接食用。
用当地特有的泥煤煤烘干大麦,可以产生独特的烟熏香气。
用这样的麦芽酿酒,就诞生了独树一帜的麦芽威士忌。
大麦的灵魂交织着焦糖、烟熏、橡木的香味,在酒液里延续乃至永生。
截至目前,《风味人间4》只播出了这一集,却获得了无数好评。
为了给这个处于美食纪录片顶端的金字招牌赋予新意,主创团队在这一季也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在拍摄制作上,本季《风味人间》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了“中西结合”的拍摄团队。
除了传统团队在国内拍摄,国外美食部分的记录均由当地顶级拍摄团队“接力”,内容更显地域特色。
光是第一集,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遍寻麦类,跨越地中海、英国、意大利……为观众呈现最丰富和极致的内容。
在拍摄手法上,《风味人间4》也完成了进阶。
除了前作中出现的微观摄影,高速摄影乃至CG技术都在最新一季中逐一呈现。
通过显微摄影、电脑建模等方式,再后期CG技术完成的特殊视角镜头,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直观有趣的观看体验。
最后是内容风格上,这一季也更追求生动鲜活。
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之上,主创团队还为各类谷物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标签。
比如坚韧的麦类,温润的稻类,灵动的豆子等等,用拟人化的表达提升趣味性,也拉进了这部美食纪录片和观众的距离。
《风味人间4》的slogan是“粒粒皆人间”。
粒粒谷物构成了人类饮食的基础,而用心的记录汇聚成了屏幕上烟火气十足的人间。
正如这个系列纪录片一直以来的初心:通过记录美食、记录生活,以此来联结人类的饮食文化,联结人间共通的情感。
都说“民以食为天”,无论古今中外、处于顺境逆境,一份用心制作的美食总能抚慰我们的身体,疗愈我们的心灵。
也希望看到这部纪录片的你,能够从中获得积极生活的勇气,和治愈心灵的力量。
前三季,《风味人间》已经将视野扩展到全球,带我们见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
第四季,还能拍出什么花样来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季,节目组返璞归真,将镜头对准了大家都最熟悉的食物——谷物。
谷物,不就是我们天天都吃的主食,有什么可拍的呢?
但越是随处可见的,越是容易被我们忽略。
比如说谷物,具体能分出哪些种类,我们可能一下还真想不起来。
这一季,节目就将分6集,分别讲述:麦、稻、黍粟、豆类、薯类、百谷。
其中每一种,展开来讲,又是丰富多彩的故事。
比如第一集——《麦浪涌万年》,单单讲麦,就已经让人大开眼界。
把麦继续细分,又可以分成我们熟悉的小麦、大麦、莜麦、青稞等等。
01小麦
小麦,我们都知道,可以磨成面粉,面粉可以又用来做面皮,包饺子。
而饺子,这世界上又有几百上千种。
先说近的,内蒙古人,最喜欢吃的羊排饺子。
连着肋骨的肉,肥瘦相宜,用整只羊最鲜美的部分包饺子,别提多香。
体型敦厚的羊排饺子,馅料扎实,在灶上蒸45分钟。
扯开面皮,汁水充盈。
土耳其人做饺子呢,讲究的则是小巧、轻盈。
一张硕大的面皮,分割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
馅料是牛肉糜、洋葱碎,用红椒粉、黑胡椒调味。
把肉点缀在面皮上,再十字封口,小巧可爱,一口一个。
意大利人做饺子,注重的是造型的美观。
奶酪和菠菜打成粗泥。
菜汁清甜,乳酪柔和微酸。
用花边滚刀分割成枕头形状的饺子。
再用鼠尾草和帕玛森干酪衬托,风味浓郁。
用一张面皮,包括千万种馅料。饺子几乎是欧亚大陆共通的饮食语言。
但你知道吗?饺子这种食物,也是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地的。
宋代时,蒸煮饺子的吃法,传入草原。
到了元朝,又跟随蒙古帝国的扩张,走向更远的地方。
看《风味人间》你会发现,它讲的是食物,但又不仅仅是食物。
它通过食物,要讲的是一部跟随食物传播的全球文明史。说回小麦。
除了做成饺子皮,还有许多你耳熟能详的食材,同样是小麦制作的。
比如说,面筋。
将小麦粉揉成面团,在水中反复揉搓——面团中的淀粉颗粒就被转移到水中。
将淀粉水倒掉,留下的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富有弹性的麸质,就是常见的面筋。
在浙江富阳,人们用肉末、榨菜、野笋干、胡萝卜做馅料,加上小米椒和韭菜增添风味。
用小小一块面筋,包入一大团馅料,在油锅中烹炸。
就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油面筋。
牙齿稍稍用力, 就能感受面筋的弹性,再一头扎进馅料的鲜香。
在浙江富阳,被弃之不用的淀粉水,到了广州人手里,又变幻出了另一种美食。
去掉所有的蛋白质,只留下经过沉淀和干燥的小麦淀粉。
这种完全无筋的粉末,广州人称为澄面。
澄面你或许不熟悉,但经过厨师们的一番巧手,它就变成了常见的水晶饺的面皮。
粗犷的小麦,在浙江人手里是扎实、有嚼劲的面筋,到了广州人手里,则是玲珑剔透的澄面。
同样的食材,变幻出万千的可能。
还有如今许多人喜欢吃的日料中的天妇罗,也能看到小麦的影子。
它最早起源于葡萄牙。中世纪,人们在复活节斋戒期间,须食用素食。
葡萄牙人用菜豆,拍上干面,裹鸡蛋面糊,炸至金黄。这种美食,既不违禁,也满足了口腹之欲,打破斋戒时期餐桌的沉闷。
它还有一个清新的名字——花园小鱼。
如今,这种美食,还能在澳门许多餐馆中找到。
四百年前,3名原本计划去澳门的葡萄牙传教士,误打误撞去到了日本,把这种斋期中的饮食习惯,带到了这片土地。
日本人学着葡萄牙人,把小麦粉加水,搅拌成面浆,包裹鱼类或蔬菜炸制,变成了今天的天妇罗。
就这样,一条“花园小鱼”,从大西洋长途跋涉到了太平洋,从最初单纯的青豆,发展出万物皆可天妇罗的日本国菜。
02大麦
成熟的大麦,口感粗粝,不适合直接食用,却变幻出丰富多样的人间美味。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麦芽糖,就是发芽的大麦制成。
糯米蒸熟之后,加入捣碎的麦芽,放上一个白天。
发芽大麦内的神奇催化剂——淀粉酶,就能分解糯米中的淀粉,变成糖。
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浓度不断升高,麦芽糖也就逐渐显露出真容。
除了做成龙须糖等小吃,麦芽糖还是许多美食中的点睛之笔。
例如,广东人爱吃的蜜汁叉烧,其实最正宗的,加的就是麦芽糖,而非蜂蜜。
因为麦芽糖比蜂蜜的附着力更强,不仅甜度柔和,还能增添诱人的光泽。粤语里,麦和蜜的发音相近,才让许多人混淆。
正本清源,蜜汁叉烧,原本就是麦汁叉烧。
大麦的妙用,还有我们熟悉的用来制酒。
除了常见的啤酒,许多人爱喝的威士忌也是大麦制成。
在苏格兰,人们把大麦平铺在地板上,等上五到十天。
潮湿环境,使麦芽长到籽粒的四分之三长度,此时糖分和淀粉的比例恰到好处。
再用当地特有的泥煤烘干大麦,可以产生独特的烟熏香气。
在最终制成的澄澈液体中,包裹着谷物的香醇,浓缩着一个风味的世界。
这种酿酒术,几乎出现在所有人类的文明中。
最初,富余的食物,结合人类发明的发酵技术,便产生了酒这种让人兴奋、让人释放、热血沸腾的液体。
在青藏高原上,人们使用的是青稞——一种只在中国存在的大麦变种。
03美食,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讲了这么多,其实不过是原片中介绍美食的五分之一。
要用一篇文章,介绍完所有关于麦的食物,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管中窥豹,你或许也能感受到《风味人间》的魅力。
一方面,它的视野极其开阔,任何一种食物,都能从起源、传播、演变的过程,带出食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另一方面,它又目光如炬,一颗小小的谷物,也要用上CG+360度拍摄、高清微观摄影机等种种技术,再小的食材,也能掰开了、揉碎了,讲出丰富的世界。
就像佛教中说的,一花一世界,《风味人间》让我们看到的,是粒粒皆人间。
每一道食物,当然都关乎味觉,关乎口感,但不仅仅是美食这么简单,更是关乎世相、关乎人情。
它让我们看到了,美食,的确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对温饱、对富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全人类共通的。
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那些“电子榨菜”和下饭综艺,被称作国产美食纪录片的天花板,也确实不算过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吃就是中国人生活里的头等大事。所谓的一家人,无非就是能坐在一起,吃上很多很多顿饭。侯孝贤深谙此点,他是深刻洞见中国人民族性的大师,也是在电影里大量拍摄对情节毫无意义的吃饭场景的第一人。唯有吃,能将中国人聚集在一起;也唯有吃,能揭露中国家庭的秘密。
《谷物人间》的重点当然是食物,但在食物之外,它独辟蹊径将食材的科普和食物的制作融合一起,从鲜活个体的角度让我们窥见了“民与食”的关系,尤其是今天中国边远地域平民的日常生活。这在当下中国的影视作品对真实个体视而不见的窘境下,无疑让人惊喜。
拍摄“民与食”的关系,要比单纯介绍食物或记录普通人的饮食生活更加有价值。食一旦与民结合,影像便具有带观众穿梭回农耕文明的能量,链接一种延续着千年的生活传统。人们辛勤地种植食物,欣喜制作食物,难道不会让我们感动?这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的贴切记录,具有档案的价值。
稻米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受众最广,做法极多的主食,想拍出有观赏性,能抓住观众注意力,并让观众接受认可,何其难也!
片子从乌米饭为起,以异域风情的大锅烩饭为承,以菰米,薏米为转,最后合于曲糟,米醋等后加工,镜头覆盖中国、西班牙、印度、美国,既不缺奇诡,广度又足够,足见风味团队的用心,至于镜头语言的运用,叙事技巧穿插其中,一幅幅与稻米相关的画卷铺设开来,一道道与稻米相关的美食随着故事的展开陈列在眼前,从天南到地北,从黑土地到椰子沙滩,观众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一份味道。
我原本以为,谷物的主题下,制作组会以中国人种植稻米源远流长的历史为题,以《广志》、《齐民要术》其中的内容为开端,跟观众讲述在滚滚千年长河中,稻米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连接,或者从地域,从人文,从气候讲主食的选择,可是看完以后,猛然发现,这毕竟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导演以食物为经纬,很好地避免了落入旧窠臼。
夏种一棵禾,秋收谷满仓,一株水稻生长端则两三月,长不过七八个月,但是他承载了中国这个千年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希望,时至并不短缺食物的今日,每年丰收的消息总会在特定的日子占据头版头条。千年挨饿,终生囤粮的观念已经深深刻入了国人的基因里,感谢导演能带我们跳出饱腹之外,重新认识一次稻米。
不过与欧洲、北美洲相比,亚洲作为水稻种植最广,受众最多,份额占比最大的地区,东南亚和北亚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注。在作品中,做法繁多占比很重的米粥没有太多的内容,让我深感遗憾,在长久的漂泊之后,还有什么比一碗温热的米粥更能抚慰心灵的呢?我还看到有菰无糠,有醋无酒,毕竟糠和酒,群众认识会更广泛,观众的代入程度会更高。但我也知道,时长所限,考虑所杂,并非能面面俱到。
去年5月,我们痛失袁隆平先生,今年九月,我们又失作物历史学家《中国稻作史》作者游修龄老先生,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这部作品,该会有多大的欣慰。如果这部作品能与他们互动,相信更能唤起国人对农业科学的关注。
我不是专业人员,也不是从业者,只能从一名观众的视角看待这部作品,如有说错之处,也属常情。中国纪录片才初露峥嵘,风味作为中流砥柱,期待为观众贡献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作品。
看到割莜麦这一幕,热泪盈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农民啊,作为农民的儿子,一瞬间就想起了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虽然我们这里主要发展蔬菜,种粮食很少了,小时候父辈就是这样的。今年的情况,蔬菜价格很低,农作物卖不上价格,农民就没有收入,农民养活了那么多的人,谁来管农民?真就跟《乡村里的中国》老杜说的,农民对这片土地没有感情,种地是没有办法,这片土地不养人。
美食总是能治愈人心。虾饺的皮是要用澄面做的。大麦可以用来发酵饴,也就是麦芽糖,还可以用来发酵成威士忌。茭白是菰的变种。澳门的捞面是用鸭蛋鸡蛋和面制成的。小米是粟脱了壳,粟由狗尾草驯化而来。墨西哥种植着世界最大的原生玉米品种,哈拉。八千年前玉米在墨西哥被驯化。四百年前玉米传入中国,被称为玉蜀黍。所谓怪味,其实就是超越了经验和惯性的味道,与美味,常常只有一线之隔,隔阂一旦被击破,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高粱起源于非洲,大约在六千年前被驯化种植。高粱种皮含有单宁,所以味道苦涩。黍与粟十分相似,俗称糜子。炒熟去壳的糜子米,蒙古族称炒米,从元代开始就是草原族群离不开的谷物。中国境内最大的豆荚,榼藤子。世界上最早食用蚕豆的是地中海地区。土豆是全球约13亿人口的主食。虾片里面是加木薯淀粉制成。甜荞可以用来制作荞麦面和冷面
选材不易,疫情艰难,还能找这样的角度不错!继续努力!加油!支持!
我飘了,看完竟然有冲动想自己做面筋凉皮了。翡麦澄面莜面捞面,一个小时的各色面食不带重样的。鸟鸟说得对,戒什么碳水,我还是戒色吧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專題類的,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嗎
这一季的风味真是把我感动到了,第四季选择了「谷物」这个主题,一看就觉得亲切又很期待!亲切是因为碳水是每日必备,期待是因为我猜想就算是我们熟悉的东西,肯定也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第一集看完,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里面的翡麦、莜麦都是我不知道的,看到麦芽糖更是觉得好惊喜,好有趣,好想吃藕丝糖!原来我们熟悉的谷物有这么多神奇的“妙用”!所以“谷物星球”真是取的很好~小小谷物的背后也有大大的世界,而我们的平凡人间正因为有了这些谷物,不仅有了努力生活的能量,也因为它们,这个世界更加精彩了~感谢有风味这样的纪录片,让我真的更加珍惜如今的平凡人间了!冬天到了,就应该吃碳水啦!
一如既往的做作…我承认有时候显微摄影确实很惊艳,像“长毛”的过程,但有些为了视觉效果而视觉效果的镜头真的很尬。如何更好的呈现食物的意义,陈晓卿离他拍舌尖的初心越走越远了。甚至“纪录片”的意义,他也都忘了吧。
原来谷物不只是稻米和麦子,这一季真的长知识。除了五仁月饼,感觉都好吃,人类需要碳水!
长期混迹于鹅厂视频纪录片频道,看完了王朝,蓝色星球,航拍中国。我刚刚意识到,风味人间和BBC那些大制作的纪录片比起来根本毫不逊色。牛掰啊!
外卖都点不到的今天 只能靠电子榨菜下白饭了
生病居家期间的精神食粮,感觉被注入了鲜活的能量。
踏实地讲谷物的前世今生,质量回归首季。
看了两集真的被风味制作组的水准再次惊艳到,妥妥美食纪录片里的天花板呀,也是电子榨菜的最高规格了。没想到风味来到第四季不仅没有固步自封,还做到了日就月将,一颗谷粒包裹着世间万物,将迥异的风味收藏进相似的皮囊里,从最古老的谷物为切入点实在太妙了。旁白文案依旧保持高水准,镜头语言和配乐也算别出心裁,而纪录片对人文关怀的侧重点也更为婉约自然,目前两集的水平满分推荐啦!
以小见大的方向找得很对,越来越技法纯熟了。多谢款待!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看完第一集了,本碳水爱好者狂喜,到底哪一集轮到我们西北?
这一季看到了董德升和戴广坦,下一季谁来?
风吹来丰收的气味,味道里有久别的人,人们聚在一起的房间,间间都是家的记忆。一如既往的,又辽阔又温馨的气质。
第一集就杀疯啦
看到你回来,真好,唯有美食最治愈
美食: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饿出翔了😭
国际视野的美食纪录片,我们怎么能拒绝一个男人可以把美食纪录片的格局开那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