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经历两次分娩,一次是被分娩出母亲的身体,一次是在成长的漫长痛苦中分娩出清晰的灵魂。
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意识到“家庭的不完美”,多数人从出生开始就眷恋着一个温暖的家。而温暖和幸福总缺乏持久力和新鲜感,善变和无奈才是人生底色。很快,人生中会出现各种选择。起初,总会在各种选择中患得患失,总会觉得另一种选择会更好。实际上成长的阶梯没有好坏之分,不认定自己的选择,后悔是必然的。
无论多么亲近的关系,都终将离别。夫妻也好,子女也好,亲情友情爱情皆是如此。只是有的人从一开始就默默的接受着这样的设定,而有的人只接受在彻底失去后慢慢消化。
看似魔幻的海边火船,是女孩子心中的各种矛盾和无解的具象化吧~每个人的青春都真实的发生着,只是因为满意接受,所以内心便认定它们荒诞不经比梦境更加不真实。
毫无疑问的,离婚对于因婚姻而诞生的孩子来说,是世界的坍塌,是人生一部分的残缺。这时候不再会有人问她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而实际上这座天平今后将随着她的心跳永远高低起伏永不停止了。
更多时候,人往往在密集的人群中感到孤独。
莲火红的连衣裙与妈妈的鹦哥绿衬衫在开场就形成了对峙,莲把爸妈离婚的怨气都撒在了妈妈身上。结尾时,妈妈的道歉,莲成长,二人和解。有意思的是,课堂上,紧接着莲念《我的家庭》作文的小男孩儿则念到,妈妈的薄衬衫给引发他的无限遐思……以此细末伏线,导向了佛洛依德学说的另一个面向,母女冲突到了母子这里,又不是个问题了。
实验室的火、突降的瓢泼大雨、祗园祭的音乐都或直接,或帷灯匣剑地助推了莲的长途奔袭,最终把她推到了丧子的夫妇前,推到了琵琶湖的火龙舟前:风铃声勾连了死者,唤醒了记忆,见识了往日之事不可追,逝去之物不复得。在过去与未来的焦虑中,在父母离婚的撕扯中,在死亡的催化中,莲意识到只能以成长来坦然面对。在现实中父亲搬家离去,在神话和祭祀中,火龙舟隐喻的少年蝉蜕亦是一次“搬家”。成长,就是莲的两次变装与一次变发,当然,最后还得落脚于相米慎二的恶趣味——水手服。拍奈良我只服河濑直美,拍京都除了沟口,就属相米慎二。不知是枝裕和对这位前辈有几多熟悉?《如父如子》的父子漫步和《海街日记》都像极了《搬家》。樱田淳子的短发也让洒家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代。
Ps:借用时髦的话说,相米慎二真是一位被忽视的大师。
几年前搬家的时候,打包扔掉了整整三年年一期不落的《读者》杂志,只留了几本特刊在家里,后来就再也没买过,现在,西安报亭都快找不到了,这两天心血来潮网上买了两本,莫名有种仪式感。
恰好今天看的日本高分电影《搬家》也是这个题材:与父母一起生活的莲一直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女孩,但这种幸福的日子在爸妈不断的争吵,互相伤害,最终决定要离婚的时候,莲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绞尽脑汁让父母和好以挽回曾经的幸福,要他们归还她原来的生活,结果必然是徒劳的。
如果我们所受的苦难就毫无价值,我们的任何轰轰烈烈的分离就只不过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如烟往事,事实如此?
父亲搬到新的住处,女儿莲和妈妈一起生活,那时候莲也还没有意识到爸爸搬出去住,给她带来的伤痛,甚至在搬家的当天,莲还跑到爸爸那个“新家”玩耍,好奇心和新鲜感占据了一切,毕竟她还是个孩子,伤痛需要慢慢袭来。
一次莲在班上和一个女孩吵起来,两个人就互扇耳光,最后她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作为成年人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是因为的关系契合是因为她们“同病相怜”,因为她们的父母都离婚了,但是莲不愿相信,强颜欢笑地强调自己的父母只是分居,虽然撒了谎,但朋友说这其实没什么区别,两个女孩的“互诉衷肠”,来表现彼此家庭的真实现状。
得知真相的莲怒火中烧,把自己锁在卫生间,与门外的母亲冷战,爸爸和他们的朋友赶到家,与莲的妈妈发生口角,两个人动起手来,这才听到沉默许久的莲重复喊了两句“为什么要生我?
当那个破破烂烂的玩具从楼梯跌落的场景,我心都要碎了。
幸好,在电影后40分钟,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女孩为这种迷失开始了一场“心灵之旅”,她穿过热闹的人群,走进静谧的森林,误入老人家、袛园祭场景、迷失树林、梦中湖里的快乐回忆,任自己的情绪放逐在无人知晓的天地中,梦境与现实的交织,现实和超现实的强烈对比,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莲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会尽快变成大人!”。
莲看到了自己曾经和父母欢笑的场面,同时看着这个自己和渐渐消失的父母告别。
对于你们的伤害,我一点都不介意了:“祝贺你们!”到底这样的成长对于莲来说是不是好事呢?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搬家》导演相米慎二,1980年以处女作《飞翔的卡普尔》一举成名,尤其以长镜头闻名于80年代的日本影坛,代表作1981年执导《海军服与机关枪》,获日本《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一名,1985年创作《台风俱乐部》,对少男少女在台风来临之际,心理上青春骚动的描写,其中他的《情人旅馆》(1985)曾获第一届日活、浪漫大奖。相米长镜头也成为约定俗成的专用名词,在80年代日本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评论界称他的电影是节日的电影,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少男少女们青春的庆典,都有他们沸腾生活的写照。
90年代第一部作品《搬家》完全一改80年代的风格,虽然同样是以少女为主人公,但没有节日的喧闹与沸腾,而是充满着柔和的温情,日常的场景却赋予了某种非同寻常的寓意,不再是文艺小众的孤芳自赏,无论是袛园祭,还是“五山送火”仪式,都充满了京都的烟火气,一桢桢的都是普通人和他们平凡之下翻涌的现实困境。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当它被用第一人称的孩子莲的口吻叙述出来,气氛有些怪异的晚餐后便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失衡,并时时与父母离婚而导致的撕裂交织在一起时,弥漫在片中的辛酸、亲切很容易让人共情,感染力决不亚于《卖火柴的小女孩》,尽管它的结局并没有写成悲剧,反而以少女心思的细腻描写,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去让孩子愉快的“接纳”。
当然,童星的田畑智子的演技也非常到位,这的确令人高兴并寄予希望。
当然,日本电影对于“搬家”故事的探索从未停歇,日本的电影也习惯了用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告诉我们,在一次次的分离中,学会去接受,去成长,宫崎骏的电影世界便是其中的代表,搬家也是治愈的,到处充满爱,也带有着善良。
《千与千寻》也讲述了一个类似搬家冒险的故事:10岁的少女千寻与父母一起从都市搬家到了乡下,没想到在搬家的途中,一家人发生了意外,他们进入了汤屋老板魔女控制的奇特世界——在那里不劳动的人将会被变成动物,从而踏上了她的冒险之旅。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讲述了生活在地板下身长10厘米的14岁少女阿莉埃蒂,与搬家到此的小男孩相识、相惜的故事:当我遇见你,就想用我的力量保护你,借走的糖,还回的心,你的世界是我最勇敢的一次冒险。
美好的电影中用一次次的搬家教会我们放下,用美好的心态跟过去的撕裂告别,而我们现实中的搬家或被寄予了更多的意义,那也许也是我们都会经历的伤痛。
在没有买房子之前,一直习惯性将自己住过的地方亲切的称为“房子”。
“你到房子没?”
“已经回房子了,晚安!”
小心翼翼维护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仪式,就像是我们的生命里总是会有一些特殊的时刻,适合用仪式感去“保护”,比如新年、生日、发薪、结婚、买房、纪念日等等,在这些特别的时刻,我们可能会感觉到幸福或者是决定要上进、要挣钱、要周游世界。
搬家也是这样一个时刻,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都是人生的大事。我国各地有很多搬迁风俗,一定要慎重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比如搬家时携带一只装满了米的米缸或米桶,桶中摆放一张写有“常满”的红纸,或是摆放有168元的信封,寓意“一路发”,搬家买新枕头,按照家人的数量,将新枕头摆放在每个人的床位上。
香港、新加坡等地华人,还在枕头内装有信封,内藏138元,取其“一生发”之意,搬家当天千万不能生气,一定要说吉祥话、做吉祥事,不要与人争吵,尤其是不要打骂小孩,如果远行搬家,恐怕水土不服,可以在行李中放入一些家乡的米和泥土。
年轻人搬家并不计较这些,但是也和过年,过生日了一样,赋予了搬家新的内涵,就是“重新整理生活”,往往也寓意着出发,也意味着会和过去的一些东西告别,这可能是出自我们的潜意识,但不要小看潜意识的力量,一个人百分之七八十的行为都是受它的影响。
对我来说,有太长的时间,一直消耗在漫游的路途上,小时候被寄养,成年之后四处漂泊,始终在搬家,前几年各个城市的无数次迁徙,搬家是辛苦事,对于刚刚开始一个人住的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概念,反正所有的行李就是一个手提箱和几件换洗衣服罢了,走到哪儿都轻装简从,说走就走,可是,对于某些已经一个人住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说,每一次搬家都不亚于一场小型战役。
除非是真的是拎包入住,不然任谁都会蓄积一些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东西,到了搬家的时候才最感觉到累赘,小时候师长就谆谆告诫不可暴殄天物,所以长大了之后很难改除收藏废物的习惯,日积月累,满坑满谷全是东西,大大小小,从带着一只行李包开始,到用搬家公司驮满整整两车的物品,有大床,沙发,影碟,以及一直都让工人头痛不已的大箱大箱奇重无比的书。
从一座城市搬到另一座城市,从南边搬到北边,或者从一个人合租的家里搬到另一个人合租的家里,试图获得一个稳定居所,最终成为内心情结。
安西街是租过的最后一处房子,陈旧老式楼房,窗外有高大法国梧桐,早上醒来,大簇树叶在风中翻动,总以为在下雨,后来这楼房被拆掉了,又一次搬家。
如果你曾经独自一人,在城市里打拼过,相信你也会有相同的感受:每天下班,独自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迎接自己是房间里的漆黑,回到家里迎接你的,是房间里的漆黑,自己一个人煮饭不方便也不实惠,只好默默点起了外卖,遇到不好的房东或者邻居,又或者工作的变动,时常需要搬家,一个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刚到新家的前两夜,也总是睡不着。
表姐比我大八个月十七岁就上社会大学了,经常一个人吃饭,逛街,搬家,看电影,提着两个大箱子找工作找房子,就觉得比起来我的算不了什么,慢慢接受孤独,接受一个人待着并慢慢享受这种感觉就是在一步一步成长变得强大吧!
朋友讥笑我,说我大概是吃了耗子药,否则怎么会五年之内搬了三次家,我笑着怼道:天才作家张爱玲一生也一直在搬家啊。
十九岁的时候,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谁曾想到这警句成了她晚年生活的谶语。在丢掉伯克利的工作后,她的精神状态与身体状态都变得越来越差,三天两头与疾病相伴,孤独和病痛成为她忠实的伙伴,因为常年熬夜写稿,眼睛动不动就流血;吃饭总是凑合,肠胃和牙齿跟着都坏了,她无时无刻不感到被跳蚤追赶着,心里的厌恶和烦恼可想而知,她唯有不断地搬家,“三搬当一烧”,好多旧年的东西能扔就扔了。
记录显示她一辈子不喜欢置办家产,连她最爱的书也不买,唯一让她甘心情愿掏钱买的书是《醒世姻缘》,她说因为买了东西就感觉像生了根一样,东西长了脚会将她牵绊住,几年里她搬家的次数多到令人咂舌,常常在一个地方住不上一周就要转走,总觉得跳蚤如影随形,皮肤溃疡。
夏志清写给她多封信也不见回音,后来终于来了一封信,却是诉说“人虫战争”——搬家之频繁令人咂舌,用她自己给夏志清信中的话说,“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
那时候她已经六十八岁了,因为常常搬家的缘故,她丢了许多身外之物,一个人的行李变得少之又少,基本都丢光了,连各种重要证件也都没有保住,后来仅存的一些照片被她写进了《对照记》里。
当然在接二连三的搬家中,最为宝贵的丢失还是手稿。1986年12月29日,她在给宋淇夫妇的信中这样说:“检点东西的时候,发现《海上花》译稿只剩初稿,许多重复,四十回后全无,定稿全部丢失,除了回目与英文短序。一下子震得我魂飞魄散,脚都软了……”
此后,当年那样喜欢奇装异服的女作家不见了,世间多了个孤僻不见生人的寻常老妇人,成日里被病痛折磨着,因而她说人一旦老了就成为时间的奴隶,被圈禁禁足,随时有被撕票的可能。
我不知道朋友听完这个故事感觉如何,而我总是在必须搬家之时,才发现最搬不动的行李就是自己。
因为搬房子,喜欢的沙发一直没舍得买,最终我决定给自己买一个房子,在家里,放下一张软软的大沙发茶几,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逐渐塞满物品。
后来,终于因为遇见一个男子,为了与他在一起,再一次离开自己的房子,拿了简单的书和衣服,搬进他的家里,白天他去工作,我留在他的房子里写作,照顾阳台上的花草,在厨房里做烹饪,清洗他的白色衬衣。
有时候他很晚才能结束工作,我在客厅里看书,在觉得难过或者孤单的时候,想回去的,依旧只是自己的家,一屋子老式家具还是沉静美丽旧日模样,也许是因为无法对任何一个人说出心里的周折,那是无法消解无法说明的,就跟羞耻一样,如果有一个房子,可以让人喝醉,埋起头来哭泣,放下所有的羞耻和秘密,它就是真正的家吧。
我们结婚了,依然不时需要面对分离。
当分别的时候我才想起最要紧的话:“住下来了告诉我,你听见了吗?”
他说:“肯定,我肯定会提前把我的新地址告诉你们。孩子现在年纪还小,反正,明年就要上新的学校。”
“我呢?我们就这样离开她?”
一提起孩子,我脑子里的喧闹声就更响了,如果说现在孩子很小,什么都知道,可是当他们长大了呢?这种疏离的阵痛和绵绵无绝期的间歇性像扔皮球一样的复发,是否将不幸的种子带入了下一个循环?
可是现实是我上班根本没有办法带着她,把孩子寄养父母家,才惊觉又一场轮回,这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那么简单,如影片中莲三次喊话,从喊着“为什么生我?”到“我想尽快变成大人”,直到最后向远方的“自己”告别时喊出的“祝贺你”,艰难的蜕变终于完成。
与其说这是一场生活的迁徙,不如说是一场伟大而深情的告别,而我们的一生都必须适应这种离别。
小时候的莲、千寻,长大的我们,不管是虚构还是现实,我们都将将在一次次搬家的途中遇见妖魔鬼怪,也会遇见爱与惊喜,比如可爱温暖的无脸男和白龙,而每一次搬家,都是一往前走,都在撕裂中感受来自世界的爱,感知自己的勇敢和成长。
相反,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次苦难去挨熬,那这辛苦的生活就更加灰暗悲伤了,就好像越是贫穷的人越是需要欢乐和热情一样,因此,越是艰难的劳动,越是得热烈地庆祝:搬家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也是一场重要的仪式,即使代表着一种分离,因为我们也总是在这种搬来搬去的时候,慢慢才能找到家,在寻找的每一天里,都要精彩和有趣才行。
秦南姑娘原创,诚请关注~
1. 小姑娘灵气逼人,演技太棒了,这就是那类早慧的孩子吧。2. 导演有很多意向表达,尤其是结尾处那个龙舟上载着的房子被烧了,爸妈也消失了,所以那种家庭三口人在一起旅行,度假的短暂快乐很快被燃尽。3.她努力了,希望爸妈关系能够和好,但是大人的世界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她在接受的过程被迫成长。
影片节奏是日本电影一贯的不急不缓,最后部分太棒了,一次虚幻与现实中的探险,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烦恼、痛苦原来也是相通的,某种神奇的力量在冥冥之中帮助我们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有点残忍,但是长大,就是不断的搬离旧时光,没办法回头
成人世界的残忍离合投射到孩子内心,引发的震动往往是成长的先兆;小时候以为世界是单纯的是否两级,当认识开始多元化,当意识到很多事情不以自己意志转移时,就是成长的开始;做过一个暗蓝的长长的梦,经历一场艰苦的历练,她这颗小树终于长直长高了。
大人还是孩子的结果通常是他们的孩子被迫提前长大。34岁的樱田淳子很美啊,这个逗比母亲角色也很贴她,想到同龄某位全职主妇就不爽。女主角再次证明,童星从来无所谓演技好不好,只有装大人装得像不像。
小女孩简直演绝了,之后再难看到这个模样的她。看到结尾梦境与现实的交织,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是在对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妈妈,你放心吧,我会尽快长大的!“不知道现在已经长大的小女孩是否还想快进自己的童年,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河边的一眼万年。
相米慎二巅峰之作。电光火石的生活幻影,奔跑的生命永不疲倦。天然去雕琢,人、家、物、景浑然一体。少女的心路,生命的能量,释然后充盈的生命状态,太令人震撼,结尾的长镜头太顽皮,变装秀充满了东方人的睿智想象。93年旬报第二,童星田畑智子奉出立体坚韧的少女形象,光芒夺目。三枝成彰音乐太灵。
国内成长类艺术片的祖师级日影hhh当年拍毕业作品如果早点看到,熊壮壮应该可以拍的更好。最好的还是女孩的元气,国内拍小孩都太没有活力了,就算成长面对阵痛,孩子的表情还是特别清澈,只是在行为上的偏激和抗拒。最后的超现实,简直跟我惯用手法一样呀。以及,田埂上众人稻草烧龙部分,不就是老家元宵节的钢火烧龙吗?只是我们更钢,都是赤膊上阵。一切对我来说不够新鲜,女孩表演是我觉得最能学习的。
田畑智子演得很好,老觉得她长得跟jun蛮像的。贵叔开始都没认出来。有些地方表达没看懂,意义不明。后半部比较好。看的版本翻译错误太多,心情不好。(电影之外:如果不能确定两人幸福一生干嘛要生孩子?你们一拍屁股分了,连跟孩子商量一下都没?孩子是跟成年人完全平等的,又不是一只长颈鹿。)
大家自然又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就这么难吗?不是任何人的错,就这么难。and,祝贺你,终于明白了。本片最棒的地方是小女孩折腾的时候,你会觉得她有点儿烦,有那么几刹那,联想到了曾经不懂事的自己。又又又是一个从大海走出来走向成长的结尾啊,果然少年笑泪咸滋味,总在流动中的夏天。
世界不会如你想要的那般美好,你终究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长大。
4+ 第三部相米慎二。东方调子的浪漫情怀、日式蓬勃童真、非典型少女长成。前面基本一直是规矩写实,而后半小时意到情到,挥别海市蜃楼之后,拥抱脆弱的另一个自己,脱茧妙极。ps.火的意象、水的指涉、祗园祭、配乐、经济独立的母亲。单亲孩子为自己发声、对一切过往与未来大声讲:おめでとう!
1.后面40min比较好看,误入老人家、袛园祭场景、迷失树林、梦中湖里的快乐回忆,这些让我有点感触;2.身处众人狂欢中,只一人孤单悲伤,这样的滋味实在让人感到难受。
对于少女心思的描写很细腻,后面弥漫在片中的伤感真是太让人难过了。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去接受,并学会成长。童星的田畑智子就非常厉害了。
跳大绳的比喻;桥上母女间的喊话“我会尽快变成大人”;老人说“忘记了会更好,需要记住的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海上幻象
相米顶峰作
是啊,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在领结婚证的时候,何尝不是想着举案齐眉,白首偕老。而他们又是在怎样种种得无奈下,面对孩子无知而又失真的眼光下或明或暗的又签下了另一份失约的契约。都说即使我们那时很小,但什么都知道。可当时的阵痛和绵绵无绝期的复发是否将父母的影子带入了另一个循环?
成长就是一个人独自熬过漫漫长夜。
莲的父母离婚了,父亲和母亲都获得了重生般的自由,但是莲则想要一家三口在一起,因此不断制造着麻烦。客观来说理解小女孩的行为,个人主观上真的很讨厌片里的小女孩。如果没有孩子,那两位的生活将无比美好。值得人们在生育前认真一看的片。
小女孩演技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