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人间寻味

第8期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剧照

人间寻味 剧照 NO.1人间寻味 剧照 NO.2人间寻味 剧照 NO.3人间寻味 剧照 NO.4人间寻味 剧照 NO.5人间寻味 剧照 NO.6人间寻味 剧照 NO.13人间寻味 剧照 NO.14人间寻味 剧照 NO.15人间寻味 剧照 NO.16人间寻味 剧照 NO.17人间寻味 剧照 NO.18人间寻味 剧照 NO.19人间寻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澄沙之味》河濑直美:樱花的坠落是一种残忍

看过很多日本导演的作品,有些凌冽致死,比如今村昌平,有些唯美缱绻,比如沟口健二。可是,看河濑直美,却让我感觉到一种困惑。河濑直美的镜头总是在寻找,寻找一些有关生命本质的东西,而这种寻找似乎似曾相识,比如是枝裕和、比如小津安二郎、比如岩井俊二。可是,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河濑直美这样,有一种迷茫和怅然若失之感。河濑直美的镜头始终关注着那些精神流亡的个体,关注他们如何在人类森林中流离失所,关注着他们如何彼此拯救再一次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将曾经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和曾经入狱服刑的丧母男子放在一起,在樱花盛开的接到,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秘密,相互撑持,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关于最后的死亡,河濑直美并没有用很直观的镜头去表示,而是用树木的生长。死者生存的印记用树的生长来代替,将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数目来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将人和自然紧密的接连在一起,构设出一则生命流转不息的美丽故事。

《澄沙之味》中的美好来源于德江婆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在熬制红豆馅儿的时候,她会细细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透过画面,仿佛我们可以闻见那红豆沙软糯的香味。当德江望着樱花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微微的香味和暖风吹过身体的颤动。河濑直美的镜头太过美好,美好的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悲戚的故事。其实,生活的真相是一种监禁。河濑直美说,“我想传达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友谊,让人感动的平凡幸福。”

随着故事的继续,生活的真相终将会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德江婆婆的疗养院叫做“全生园”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的数目,因为这里的园民去世之后不能下葬,只能种一棵树。所以,院子里的每一棵树,代表了一个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记忆。在河濑直美的镜头中,树木替代了死者,继续生长替代了生命的终止。或许,在河濑直美的眼中,死亡其实就是另一个开始。

河濑直美的电影是有伤痕存在的,这些伤痕是人类的负疚和恐惧,他们排斥着和自己不同的人,他们拒绝生命有残缺的人。而河濑直美用镜头将这些残忍的排斥表现出来,德江太太觉得店长继承了自己的悲伤和绝望,通过熬制红豆,她想让店长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所以,她熬制红豆沙,将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进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中去。

在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她并没有避讳老人生病的身子和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她没有回避老人因为生病而扭曲的手指,没有回避老人曾经患病的身份,也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她让老人无法躲避人群的注视,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德江太太的善意和坚决。同时,她也用自己的镜头谴责社会,谴责社会的漠然。

作为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电影美而细腻,从《萌之朱雀》开始,河濑直美就一直探寻一种专属的影响美学风格,她从大自然的观照中,悟出了生和死的意义,在镜头中,她用传承取代了消亡。所以,在河濑直美的电影中,你总是可以发现很多特定的元素,比如树、风、光等等。这些来源于自然的元素,让河濑直美的电影有着一种温润的美感。

这里要说的是“全生园”,全生园是日本最大的麻风病疗养院,这里隔离了很多被历史所遗忘的人。河濑直美讲述他们的故事,是不希望他们被封闭在历史中。河濑直美到底还是一个善良的导演,她用樱花坠落的残忍来隐喻强韧而美好的生命。年复一年,它们盛开,落叶,只要凝视着它们,就可以看见它们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每一个不完整的生命。

 2 ) 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

比较河濑直美和是枝裕和是饶有趣味的。两人不仅在相同时间段(九十年代中期)登上国际影坛,现今也基本上成为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的标牌与顶梁柱,后者从两人的历次参展情况便可见出。但在观众的心中,是枝裕和远超河濑直美。虽然以我愚见,河濑直美的艺术水准高于是枝裕和。

一位导演的影像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恐怕没有哪一个比用镜方式能更直接地揭示导演的想法与思考。以此点看,是枝裕和遭遇危机。这是颇为令人惋惜之事,是枝裕和浑身透散着讲故事的天赋,但更多情况是止步于此。如果说,处女作《幻之光》还尝试从小津(空间处理)与侯孝贤(凝视目光)的师承下摸索自己的影像风格,那么到近来的几部作品,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故事”本身,而不再是影像探索。从《步履不停》到《空气人偶》,或从《空气人偶》到《奇迹》,虽然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地保持住讲故事的灵气,但用镜差别之大,恐怕让人恍然以为是不同导演出手。而近来的两部作品《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虽然饱受赞誉,但其“讲故事”的能力已经开始受到质疑。一位导演如果被评价为“适合拍电视剧”,是非常受辱的。

相反,自处女作《萌之朱雀》起,河濑直美便建立起自己的影像美学。这是一种从日本本民族文化生发出的美学体系:人与自然的观照,佛教中了悟生死的教义。反映在镜头使用上,则是一种贴着物像的微移。我曾经将这种镜头认定是模拟一个未经人事便不幸夭折的孩子视角,对应着流露出无知与新奇的晃动的特写镜头,现在恐怕得做些修正。它同样可能出自一种植物(或自然物)视角,一位了悟生死的耄耋老人的视角。总之,这一视角异于常人的感知,因而可以称为构筑空间-影像的基础。这也许解释了河濑直美电影里总会出现的这些元素:人的去世(生与死的无常)、大自然(树、风、光)以及借此传达的人生奥义(而不是一种相反的逻辑)。由于最后一点的过度放大,因而成为河濑直美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之一。观众厌恶“说教”,但我们反对的是毫无源头或根据不大的“说教”。黑泽明的电影诚然很“说教”,但我们愿意“忍受”,因为影片质量实在太高了嘛。一位导演尝试在自己的电影中传达自己的思考,这实在无可厚非。但过头了,确实值得批评。在此,不为河濑直美辩解。

反映于这部《澄沙之味》中,明显的是导演为了加进观点导致结尾过度拉长。倘若故事止于男人与女孩再次前往探望老人因而得知老人去世,那些被珍藏的餐具被转交于他之时——而不是通过录音让老人再次献声向观众“说教”,也没有必要加上其中看起来很虚的自然镜头,最后的公园叫买更不必要——整个故事显然会好很多。剧本的前大半都是优秀的,使用的一些伏笔、省略、暗语都让故事在影像中的真实讲述增色不少。比如,开头第一个镜头便是为了与老人来做豆沙那天的早起做对比;男人的失意一开始被隐藏了,直到最后通过念出给老人的信才抖露出来;而他与女孩的关系,则一直处于模糊之中:那包带回家的残品揭露了两人不寻常的关系,但男人是否女孩母亲是否曾经夫妇却不可判断。当然,最棒的处理自然是发生在男人与老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普通人之间的知遇之恩,但又未曾达到母子间的亲情。对男人而言,老人既是教他做红豆馅的恩人,同样也是需要被“驱逐”的麻风病人。这一发生在男人身上的两难处境,通过他所作出的抉择不仅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同样也向观众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这一笔“法哈蒂式”的处理对于整部电影是卓有成效的。同样,通过磨难的一次次来临与克服来让人物成长的叙述模式,也因为平泛的处理而非设置剧烈冲突,让故事的味道与深意一层层渗透出来。

虽然《海街日记》口碑爆表,但枝裕和实在没有讲出太多的东西;《澄沙之味》虽然注定冷眼,但丝毫不妨碍我们继续支持河濑直美。这也许不只是因为导演陷入了困境,观众也难逃其咎。我们看起来更容易被表面的花头所迷惑,并满怀偏见地继续前行。很难有改变的时候,毕竟“好莱坞老大哥”毕竟在看着我们。

 3 )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出于偶然看了这部片子,匠人精神的体现后引出的是对麻风病人的关注,清新里透着沉重,感触很深。

想到了《岛》那本书,那些对麻风病人的驱逐和隔离,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的自由,心灵上的摧残多过身体上的痛苦,但这样的环境里,依然不乏那些热爱生活,用半个世纪的光阴去琢磨怎样做出最好吃的红豆馅的精神,依然愿意倾听大自然一切生灵的声音,无论是红豆还是樱花还是天边的那轮满月。

这位叫做德江女士的老人对于男主来说实在是一种精神救赎,是她在樱花盛开的时候看到他脸上对于围墙无能为力的痛苦的表情,于是她“三顾茅庐”走进他的铜锣烧小店,走进他的生活,像一位慈祥的老母亲般,将自己五十年练就的红豆馅秘诀一点一点交给这个男人,他们天没亮就起来做红豆馅,一直做到上午十一点,美味都是需要花时间的,果不其然,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有人排队来买,每天售罄。

好景不长,这才刚秋天,有关麻风病的流言就将老人赶走了,生意惨淡,老人的生活也开始回到疗养院那种围墙里头的样子,头发白了很多,牙齿开始脱落,最后因肺炎去世,而这个男人在听到老人留下录音机里的留言后,拿起老人传给他的用了一辈子的最珍贵的一套做红豆馅的工具,重拾了生活的勇气,搬到樱花树下重新做起铜锣烧,那两句突破自己试着喊出来的叫卖声,正是他对新生活的宣告。

是啊,正如德江女士说的,每个人都该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哪怕是花季少女时就被迫与世隔绝,也要做那些让自己开心的事。

 4 ) 树木希林片中台词。

“因为我们在招待它们啊,它们大老远地从地里过来。

立刻就煮的话就太失礼了,我们要让豆子适应这些糖,好比说,就像是第一次约会一样,年轻人要花时间亲近一下。

当我制作豆馅的时候,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的故事,想象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听听他们的旅途故事。是的,倾听它们。我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即便是阳光和风,也可以听到它们的故事。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昨天晚上微风吹进来,吹过冬青树的篱栏,似乎在对我说,我应该和你联系一下。店长先生,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我应该早些跟你说这些的。店长先生,我相信,某一天,你会创作出自己的铜锣烧,实现自己的想法,有信心去走自己的道路。店长先生,我相信你能做到。

店长,谢谢你,你对我很和善。我度过了很快乐的时光。店长,我会没事的。店长,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我很开心。那棵樱花树非常美丽,那是在樱花开始盛开的时候。

店长,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时候,是在每周散步的时候,被空气里的清甜味吸引住了,然后我就看到了你的脸,你的眼中很是悲伤,好像那么痛苦。我不禁想要问,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眼神。因为我曾经有那样的表情,当我以为自己再也没办法到围栏外面去,脸上就是那样的表情。所以,我被吸引过去了。我站在店前面想,如果我的孩子生下来了,大概就是店长你这么长吧。

店长,那一天,满月悄悄对我说,我想要你能看得到,所以我在发光。店长,你知道的,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5 ) 日本式样的清淡隐忍情感表达

作为豆瓣只看不写大懒人一枚,更作为一个十足日本电影粉丝,终于下决心要留下一点什么了。大概是被电影中德江欧巴桑留下的一句话打动了或者说被击中了:“虽然不一定能成为什么伟大的人,但总希望能留下一些意义”。(日语原音法语字幕,记台词水平到此为止)

晚上7点半才打开UGC影院网页,第一眼就看中7点45的这一场,预告片剪得象舌尖系列美食片一般诱人,原来哆啦A梦最喜欢吃的铜锣烧是这样做出来的啊!(其实我也没那么吃货啊!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够进入UGC院线的亚洲电影,实在是少得可怜,影片少也就算了,排期一般都不长,一两周不去看的话一定会错过。题外话,大概统计一下近年在巴黎看过的日本电影应该不足10部吧,《入殓师》《如父如子》,反而是日本动画电影比例很高 《悬崖上的波妞》《船长哈洛克》《圣斗士星矢》,所以说院线在选择外来影片的时候考虑的最多的还是影片是否能够吸引到最多的本地观众,他们对影片所表达的情感、价值观、审美是否能够吸引到本地观众。)

So, 错过了Tramway,所以毫无悬念的错过了影片开场,幸而没有错过最精彩的红豆熬制过程。最美的樱花和红豆熬制过程、铜锣烧的制作过程都剪在预告片里了,不过最细腻最清淡的情感其实是在这之外的。片中的主角其实都有自己生活中的不幸甚至处于边缘,德江欧巴桑年轻的时候就因为麻风病被隔离,怀孕的孩子也不被允许生下来(即使已经治愈,对于各种疾病的歧视我们人类制造的还少吗?)男主千太郎因为年轻时酒吧斗殴至人重伤入狱从而难于找到正常工作,只好每天做自己不喜欢的铜锣烧度日,女中学生ワカナ身处单亲家庭,经济上局促没有上补习班的费用,妈妈甚至不喜欢她养的小黄鹦鹉,时常让她把鸟送人。世态炎凉,小小的铜锣烧店是他们互相鼓励互相给予爱的温暖的地方。千太郎会把卖相不好的铜锣烧送给ワカナ带回家,千太郎生病的时候德江默默地承担所有的工作,千太郎和ワカナ会坐着公车去遥远的地方探望德江。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大喜大悲,就象日本的食物,永远都是淡淡的,即使千太郎已经明白无法再让德江回到曾经快乐过的铜锣烧店,他的悲伤也只是垂泪而已。

画面的美,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刻意选择东京最美的街道,偶尔一两处逆光,算不上唯美的风光片,樱花和红叶只是带过;用了那些很微妙的自然之声,风掠过树叶、水、甚至连音乐都是淡淡的。

工匠精神:千太郎一直使用的方便罐装红豆被严重鄙视,德江用自己的严谨方式从日出之前开始熬制红豆(回想到大银幕上颗颗饱满颜色红润冒着热气的红豆,有种写不下去想去挖掘冰箱的严重饥饿感)立马赢来街坊们的排队支持。他们对待食物的认真,让我联想到在东京品川站前,有一家游戏机厅为了招揽顾客特意派一个年轻的员工手持纸扇站在一个台子上跳舞,并没有人监督,那个年轻人一直满血地舞动着扇子迈着舞步,朋友看呆了问我:日本人都是这么认真的吗?我答他说,是啊他们就是这样的。

『あん』-日本原片名字直译是“一个”,暂时表示没有get到。法语版则采用《Les délices de Tokyo东京美味》会让观众误以为是日本美食电影吧?其实电影里还讲到了美味之外的感受,中文片名翻译成《恋恋铜锣烧》大概是因为铜锣烧认知度很高,但也完全不能覆盖到原著的意义啊!

google到一篇台湾人写的不算影评的影评,围绕日本宪法第13条所保障之「幸福追求权」来讲的,对这部电影的社会背景讲的更深入。
http://www.chengbiancun.com/2015/1029/46130.html

 6 ) 我眼中看到的

看了豆瓣的评论,大多是说这部电影故事讲烂了,很矫情,过于小清新,从没见过这么多镜头一直拍樱花和红豆处理过程的。 但我现在觉得看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去分析故事线怎样,而是去体会,进入到电影里去。 我被树木希林演的角色打动了,全程都只盯着她一个人,她对红豆说“努力工作啊”,和樱花树挥手再见。她用美丽的眼睛和心灵去看这个对她一点点都不友好的世界。这是整部电影唯一也是深深地让我受到触动的点。 如果被她带到了这个情绪里,难道不会在看到影片里大量的樱花镜头时去和她一样地欣赏它们吗?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个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但她浪漫的视角如果也不能影响到部分观众如何去看电影里的场景,那所有关于樱花的镜头都对这些人毫无意义。 电影里关于麻风病人这个弱势群体的关怀也可以说是对所有“被社会的愚昧所伤害”的群体,我不赞同它单单表达了对麻风病人的关怀。并且在我眼里“麻风病人”只是一个代表着“每个有故事的人”里比较起来更具有代表性(或者说说服力更强)的生活在阴沟里的人。因为铜锣烧店主和小女孩的角色说明了这点。 不知道别的人怎么看这部电影,但它带给我的是一位老奶奶在经历了所有背叛离开以及被禁锢后,依旧非常强烈热爱生活,真正地感受世界美好事物的存在,真正地努力过好一生的故事。

 短评

河濑阿姨画风陡转成治愈系真是不适应啊,除了那些逆光的树木,这片儿简直是是枝裕和拍得呵呵呵。跟[奇迹]类似,内田伽罗的戏全删掉都没事儿,这姑娘每次都跟着姥姥刷存在感以后怎么办……不过IMAX看樱花真是美极了。剧作上后半段有点脱。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河濑直美标识性的月亮、樱花、树林、自然天光中的风声云影,一贯「万物有灵且美」的主题论调,一贯「尘归尘土归土」的死生相望,倘若无结尾直白抒情,几乎以为是枝裕和番外;一家小小的店,一种日常甜品,涵盖三代人的际遇过往,见微知著;树木希林真是太棒了。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红豆沙之味。阿姨单拍怎么熬红豆,或者呼吁社会对麻风病人多些关怀,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先是铜锣烧再是麻风病最后回到“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之类的少女心,还是太像她在奈良社区干的那些事情了。拍电影的目的要纯粹,拖泥带水的,其实就不太好了。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日式小清新,然而题材略沉重。结尾泪目。想吃红豆派和豆沙包。做自己喜欢的事。结尾处看到男主卖铜锣烧的样子,觉得很幸福。

16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树叶会说话不好么,小鸟会说话不好么,红豆会说话不好么?老太太可爱的样子不好么?到75min的时候结束,我觉得蛮好的。

19分钟前
  • 林三
  • 推荐

看在这部电影教会了家母做铜锣烧的份儿上

20分钟前
  • 于小师
  • 还行

虽生不如夏花但去却如秋叶,日本人很会感知生活的细微末节,想想人家能把豆馅拍成一部电影就觉得中国电影真的没希望了

2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真的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片子了,“對待紅豆也要用感情的”,好喜歡霓虹國人民對待食物的態度,質樸又深情。

26分钟前
  • 有橘
  • 力荐

#Cannes2015#在我们河赖直美阿姨的世界里,红豆会说话,夜莺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樱花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树木也会说话,是个东西都会说话啊!!!真是死性不改,樱花从各个角度拍个不停,电车从各个方向不停开过,树叶在清风下细语,真是恶心透了,竟然还全场鼓掌,外媒品味都让狗吃了。

2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较差

前半段是制作铜锣烧的匠人精神,后半段则是对麻风病人的人文关怀,两股剧情拧合在一起稍稍有些角力的感觉,最终出来的效果是两方面都不够,结尾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有些矫情。树木希林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动人,永濑正敏那个角色不够丰满,没能构成边缘人群的对照感,小女孩则完全是靠姥姥刷脸,鸡肋。

32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一开始以为是橙沙,仔细一看是澄沙,好尴尬。其实这部电影情节也及其简单,甚至也有些小小的bug或者不合理,但是情节也不是那么重要的元素。导演很清楚她想拍的是什么、并且用怎样的镜头去表现。树木希林依然强大,赋予了这个角色力量。

35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红豆所经历的晴天雨天,又是怎样风会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相信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会说话” “虽然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但有时也会被世上的逼迫所压垮”“请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愿能善待患病的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意志,不要视其为异类。

37分钟前
  • 小蓝酱
  • 力荐

后半段突然对病人的社会关切有点过了,结尾段也有点泄气了。喜欢前半段,不管是摄影还是镜头语言,典型的日本电影,有心有力,我很吃这一套,看到如此的树木奶奶真是泪目不已!

42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泪目~~匠人之心熬制的红豆沙带来了有灵魂的铜锣烧,而制造甜蜜的双手后是一个群体隐秘的创痛,被社会遗忘、怀抱着仅有的自由。老奶奶是人心里的一道彩虹

47分钟前
  • Anouk
  • 推荐

很少见的美食,匠人精神的片子给赋予了如此沉重的主题。不过日本人还是活的有尊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老太太去打工,其实是为了把手艺传给这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

5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不知为何总觉得充满了电视剧的气息,缺乏电影语言的干脆利落。老太太演得真好,大叔掉眼泪的片段也相当动人。然而全部的ingredients放到一起,就是不够自然,非常得日式用力过度。

54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其实自打出生那一瞬开始世界就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人生的意义其实并不是非要成为什么、成就什么,而是来世界走这么一回,好好地感受万物的灵魂......

55分钟前
  • didi_wu
  • 推荐

被疾病或心事困住的人,寂寞到只能跟食材去对话,但莫不能说他们没有因此接触到真正的自然之灵,只因为他们怀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和感受生活。觉得这片子主题分散的人,大概不能接受主线人物和点题人物是不同的人,但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叙事模式,倒是后面的剧情确实有点太急转直下了。

56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铜锣烧-蓝胖子,麻风病—岛,美食之绊—深夜食堂,河濑直美—是枝、小津,岩井,匠心—霓虹。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前半部铺陈有序,张力十足。后半部则有狗尾续貂之势。可是河濑氏将故事就是这个味道,植物,动物,人物,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总会让人意犹未尽。或许,女性先天的视角就是象征,我们无法揣测。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在我心目中 与横道世之介地位一样的电影。有幸在影院中看到它,哭得一塌糊涂。此生啊,我也是那位老婆婆,和树叶招手,听红豆说话,用这份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1小时前
  • 虚茧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