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有一颗矮矮的茶树长在附近的山腰,奶奶常去采,再亲自揉捏、风干,最后泡进热水,茶叶上下扑腾,端起喝上一口,茶不算好,苦涩得很,但偏偏就是这样的苦涩,扎根在记忆深处,让我每逢端起茶杯,就会想起那双布满皱纹的双手 所以就算有一天机械可以代替手工,但我相信,手工里面的情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承载着的是魏月德师傅的坚持 百年不变的制作手艺是老辈传给世人的无价之宝,制茶便是修行,传承着的是茶人不变的工匠精神,无论时代变迁,还是现在技艺的越发娴熟,传统手工制作都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同奢侈品中手工限量的私人订制一样,越精致的东西会卖得越贵,尽管受众群后变得很小,但是那是一种精神
观影感受,边看边记录: 第一集 1. 肯尼亚竟然茶叶产量占全世界7.6%,出口量占25%(应该是因为本国人不爱喝茶,都出口了)! 一直只知道肯尼亚产咖啡,没想到茶叶才是他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联想到,云南也是既产咖啡又产茶,难道这世界两大饮品种植对气候和水土要求差不多?(还都提神) (老师说:茶树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在南纬45度与北纬38度间都可以种植,较为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在18-25度之间。而咖啡的适种区在南北纬回归线25度之间的环状地带,通常把这个区域称为“咖啡带”Coffee belt/Coffee zone。两者对气候和土壤要求差别也大) 2. 台湾东方美人是白毫乌龙的一种,但只有她才能叫这个名字(还是维多利亚女王赐名)。关键是小绿叶蝉竟然帮助她提升了独有的风味,一直被我嫌弃的虫子,竟然也是宝藏。 3. 原来我之前去采茶的狮峰山竟然是最正宗的狮峰龙井产地!失敬失敬!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密密麻麻的虫子😖 第二集 古树与新茶
品味人生,是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做人。。。 无意中得知有个新拍的记录片叫《茶界中国》,回去认真的看了数遍。这个节目对五种茶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从采摘到加工再到成品让我感受到制茶人对每一片茶叶的敬重。这就是我喜爱《茶界中国》的原因。 我与茶的缘分是,有一次了解到各种茶的功效,进而对茶产生了兴趣。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比较适合普洱茶。从此与普洱接下缘分,深入了解茶文化。 乾坤交替,日月轮回中,时间有着一套严格的自然法则;择时而采,赶时而制,随季而品,不同的茶有着自己的时间轨迹…《茶界中国》用她独有的视角让我们感受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90后,第一次喝茶是初中,第一次喝的茶叶是黄山毛峰,从自与茶有了不结之源。之前喝茶是喝茶,现在喝茶是品味人生,是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做人。。。
追了一个多星期的《茶界中国》,共十集终于看完!不经意的只看片头一眼,就被那人在画中走的石青石兰色调的画卷吸引:这不是取自那幅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吗?前几年在书店看到杂志上有篇文章几页长篇讲述它,印象极深。 这是一部说茶但跨越茶界、讲中国但走出中国的纪录片:从苏杭经怀化到云之南,从雅安经恩施到武夷山,从英国经肯尼亚到日本,从宋唐经近世纪到当代,从茶人到茶器到茶道,从饮食到文化到商业,从茶点到评弹到园林…… 每集不同的主题,有着明确的风格,流畅明快的镜头与剪辑,富有诗意与禅意的旁白,品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东方跟西方的交融、现代对传统的传承。一切的繁杂与丰富,毫无违和感,如一壶好茶般,让人深深沉醉、久久回味……
1.为什么突然想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的饮茶文化呢?
2021年4月2日,去了一趟张家界。由于是跟团旅行,那就少不了旅行团的强制节目:逛购物区。在云上茶庄,品尝了张家界的莓茶,先苦后甜、口齿生津。被告知这并不是常规茶树的叶片,而是一种藤蔓植物的叶片。好奇心被强力拉扯,对张家界的危山、奇峰、“怪茶”、傩学等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想到了茶文化,略作了顿留。因为父亲和岳父都爱喝茶,每逢节假日自然也会给二老买些茶叶。父亲抽烟太多,比较喜欢绿茶,所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西湖龙井、日照绿茶等也买过一些;岳父喜欢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和祁门红茶当然也少不了。由于茶叶都是托亲朋买的,真假好赖也不甚知之。想到自己这么多年一直稀里糊涂的,倒也可笑。
泱泱中华,上下求索。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条支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命张力。这其中必定承载了太多的文明结晶。最近一直想着了解一点古人的生活习性,“饮茶”正好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2.关于《茶界中国》第一集的内容
想着去了解一下中华茶文化,便在网上搜索了“茶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视频。在纪录片中检索到了《茶界中国》,共10集。纪录片我并不怎么看过,想想应该也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吧,这也就看了起来。
到目前,还只是看了第一集。第一集里先后介绍了正山小种、肯尼亚“红碎茶”、白毫乌龙——东方美人、狮峰龙井、西藏黑茶共计五种茶叶。从茶叶的采摘到制作和泡制,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外,还穿插了制茶人的故事和红茶国际化的支线。
对于这几种茶的制作、或起源、或特色有了简单的了解。感受到了茶叶人的不易,以及这一份职业传承的重要性。
3.观后感
作为一个仅能分别茶叶类别的小白,看完了第一集之后,整体上来说略有失望。我想要了解的内容在第一集里并没有很系统的展开。整个视频的介绍顺序也让我很迷惑,不太能够很清晰的了解导演的思路和逻辑。前一部分从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开篇没有问题,讲述到红茶的风靡,再到英国饮茶文化,再到肯尼亚红碎茶的来源与发展,也都没有问题。可后面为什么又到了宝岛台湾的东方美人,和龙井?这中间是哪一条线索在做牵引呢?影片中后段又回到了开篇的正山小种,感觉一时之间晕混不堪。并最终收拢于解说的一句:谁握住了地平线上的茶树,谁就能把最美好的味道通通揉进一整个的春天。大概有点“欲附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了。
关于茶叶的介绍,可以按照起源时间、茶叶分类、上市时间、制作难易等等诸多方面进行分类展开,这样也能够让观众比较清晰的掌握各种茶的特性。如此这般,说实话,我现在已经不太能够区分这五中茶叶的鲜明特点了。
另外,影片中夹杂了福建人陈必芳的传承介绍,一时间有点找不着北。影片应该跟作文一样,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行支撑和延展,但是本片在此项问题的考究上,略显仓促。
总之,作为一个小白,还是有很多能够学到的东西。当然,这也只是第一集,以上也都是自己的拙见,等全部看完之后再作思考吧。
被其中优美的文字征服,看到一款好茶要经历如此之多的制作工序后,才能理解,为什么好茶自有一番风味。
每集时间不长,一次看完,一气呵成,感觉意犹未尽,勾起了我对茶的更多的好奇心。
从感性的角度讲,我觉得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说到茶,我是一个茶饮爱好者,但是时常在买茶的过程中不知如何选择,
此片给了我一个标杆性的选茶指导,深感干货满满,
在自己努力迈向文艺范儿的过程中,有了此片的帮助,更向前进了一步。
文字经过推敲,流畅华美,画面也漂亮,内容对我来说足够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喷它。
首先来狠狠批评一下,本片的文案实在不好,用力太过,令人汗颜。还有第一次见到纪录片有如此之多的软广硬广。反言之,广告之多,也代表着助力者之多,也让本片格外地包容兼收,广博花杂,虽然凌乱,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这也是我在3星与4星间徘徊良久,最后给了4星以表鼓励的原因。
景色很美,能从茶入手描绘各地风土人情确实不易,但是有些对白实在让人尴尬,片中有些老板可能真的花了💰吧
非常漂亮!作为一个入门的茶客,非常喜欢片子文字优美、知识浅显易懂。从制作入手讲解,也能够让人了解为什么茶有这样的风味。同时里面包含的文化,也特别有亲切感。
现在纪录片都走这种舌尖风吗?解说不说人话
不得不说 纪录片是独居人士回家磨磨蹭蹭时最好的BGM。至少有信息量断断续续摄入缓解了一事无成的焦虑。
原本以为可以拍出普及茶文化,讲解茶叶背后的工艺和故事的饱满的纪录片。结果就是一个个茶区的切换,没有深入到茶的核心,寡淡无味。旁白多是文词堆积,内容缺乏,很失望
原本很期待,但看完前两集微有点失望。最大的问题是线索凌乱,跳来跳去,不成体系,剪辑有点莫名其妙。解说词有些也很值得商榷。但画面还不错。作为入门欣赏茶之美还可以。
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
作为浓茶铁粉,必须不能错过。中国人喝浓茶也许就和意大利人喝espresso是一个理吧,苦才是不加奶不加糖的原始风味,是魅力而不是急于掩饰的缺憾。
這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太舌尖風了,審美疲勞。另外,旁白寫得太作太作了,也不夠專業。雖然旨在普及,但也不能這樣雞湯風格的文字吧。三星給拍攝,旁白不配星
做的至少很用心,入门必看
中国采茶按叶掐,非洲采茶按把抓,看他们呲着白牙抓一把茶豪迈往后一扔,真是笑死我了,整体来讲,画面精美,场景丰富,空间不停变换,叫茶界中国原来不只讲中国,期待下一集有什么惊喜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第一次看的下去的一部茶叶纪录片。茶届的世界我不懂,但我一直觉得他们是装逼届的一朵奇葩。人活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明明这么生活,这么接地气的一种滋味,怎么就能给搞成那么不接地气的一种文化。终于,《茶届中国》把这道与普罗大众失联多年的茶滋味找回来了。
第九集给了多少广告费,还少东家。吐了。天地 自然 说来说去这些话。多说些和茶本身相关的事情好不好
作为一部纪录片,文案四星配音配乐三星半,内容还是偏碎片化,故事节奏不够连贯
看过很多关于茶的纪录片,首先我要说吸引我看这部纪录片的首先是杨晨的配音,那声音太熟悉了。当时在看手机,女票在按遥控器,听到这声音我抬头看了一眼,他居然给茶叶记录片来配音了,于是便看了下去,觉得介绍茶叶大类,算作普及类节目还算不错。
比《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差多了,10集内容,基本上一半时间都是广告,尤其是后5集,都快成企业宣传了,最后一集更是直接金主广告了。比较啰嗦,不建议看。
什么玩意
拍的不错,但是配音普通话有点问题,第一是吐字不清,含了口水一样,第二,部分发音不标准,特别是an这个音,第三,会吞音,咬字不清。这么好的纪录片,找个厚重一点的配音,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