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这个词被说烂了,说到现在仿佛成了一个可笑的贬义词。
可是我还是想说,导演是个有梦想的人。
整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第一部拍彝族漆器的那集,讲到漆器传男不传女,吉伍五各对漆器有着很强的天赋和热情,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来跑来给父亲帮忙,可还是被父亲要求去当老师,原因是适合女生。当她手捧着漆器,垂眼说了一句:“还是被现实打败了”,瞬间泪目。那个没说出口的主语是叫梦想吧。
一个是最后一部的结尾,拍到那些深藏于衣柜的一个个用小木签搭起来的模型,手机里一张张用扑克牌码起来的造型的照片,年少时期那些不被父母理解、不被父母支持的爱好,只能深深压在漆黑的角落,因为那叫“玩物丧志”。他说,以后不会再搭了,因为手抖已经搭不起来了。
想起那个关于要不要把爱好发展成工作的问题,在我看到喜欢做游戏的朋友满腔热情地加班,谈起游戏满眼放光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了吧。可是对我来说,如果把读书、看纪录片、健身这些当成自己的工作的话,光是想想就要窒息了。
想起前两天在豆瓣看的一个回答“用工作延续生命,用爱好救赎灵魂”,这可能是对我等普罗大众来说的最优解了吧。
过去的那些年,生活中总有诸多不满意,出去走走,便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念想,那些来自远方的美好,不断勾引着你,快快走出去,这也许就是旅行被赋予的意义,如果这个意义更具体一点,更有益一点,那么旅行的意义也能变成一种梦想,只是,很多的东西,隔着遥远的距离,足以寄托更美好的想象,可一旦距离拉近,失去想象的空间,眼前所见的,便只剩一声叹息,你向往着梦想中的远方,可实际上,现实的重压从未放过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你熟悉的城市,还是你不熟悉的远方的村庄,至少你还可以选择逃离,去远方,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可还有那么多人,同样受困于生活,却没有挣扎的勇气,他们是手艺人,他们的负重前行可以打动你,但打动不了他们自己,当你在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由衷赞美大自然的山清水秀,由衷的感叹过去的某些技艺时,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可能正在羡慕你,你所厌倦的物资丰盈的现代环境,正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去的那些年,生活也许没有那么多不如意,你所以为的一切美好梦想,其实,早已存在于你现有的生活。
这是一部导演大哥卖掉房子,司机叔叔拍摄的纪录片,光影拍摄太棒了!第1季解说的有些语言用词非常可爱,洞洞,山沟沟hhhhh 许多传统手艺现在仅仅存在于个别老人手里了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弹幕上一位网友说手艺是工业时代的乡愁,这句话说得非常贴切,也让我不由感伤。现在让我回忆,我能清晰得记得山东烟台那位做沙大碗的老爷爷,他做好的碗堆满了整个院子和屋子,已经卖了九年还没有卖完,他说要等这些都卖掉再烧制下一窑。我在三季中都看到他的身影,非常难过。这些碗可能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我特意搜了,做扣肉什么的,沙大碗是不二拍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买呢?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我要联系爷爷,我要买的。我还记得那位做油纸伞的苗族爷爷,还有最后的邵阳布袋戏传人,还有吹巴拉曼那位维族爷爷,还有福建那些移动房子的几位爷爷(这个真的非常神奇),还有做英吉沙小刀的几位维族小哥哥,还有小黄村造纸的几位奶奶,还有那位制墨,那位制锡壶,制鸽哨的爷爷……不知不觉我记住这么多人了,我会一直记得他们,可是除了我,还会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当有一天,他们离开了,有些手艺就真的消失了…… 我在伤感的同时,也无比庆幸这些都留下了影像资料,就算他们消失,总有什么能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可是,在工业化的这几十年间,在我们尚未来得及记录些什么的时候,不知道已经有多少老手艺悄然消失…… 虽然机器的出现极大程度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降低了制造的成本,但是,我们总希望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永远不变。 PS:我把影片中出现那些手艺简单记录下来了。
纪录片《寻找手艺》观后感 我在72道湾种下层层麦浪。 为的是, 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为的是, 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 看, 青稞黄了又绿, 听, 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亲爱的姑娘, 等你出嫁的时候, 请让我握过你的双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种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桥梁。 这是《寻找手艺》导演张景在拍摄途中给自己女儿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幸福的桥梁。这个男人,为了心中一些最初关于艺术和赚钱,最终关于平凡与致敬的导演,129天,3万多公里,跨越中国23个省88个地区,带着两台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摄像机,和他的草台班子“三人组”,拍下了中国199名手艺人,144项传统手艺......短短五集,豆瓣评分爆表,b站弹幕感人,观看整部纪录片,眼泪与欢笑,感动与惋惜,都久久留在心中。 实话实说,这是一部制作不精良的纪录片。导演带着摄像师小蒋,以及司机何思庚、外联喻攀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300来个没有把握的拍摄点。导演自己说,摄影本来是个司机,半路迫不得已“冒充”摄影;录音第一次摸录音机,只学会了开机、关机,同时他还要充当灯光、外链;导演则是第一次拍摄大型纪录片。 设备简陋,旁白业余,时常穿帮。可就是这部制作一般的纪录片,让人看到了难得的真。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山西柳林孟门镇桑皮纸、甘肃景泰龙湾村羊皮筏子、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傣族油纸伞、四川雅安荥经砂器……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正在消失。 最令人难忘是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做傣族油纸伞的老人坎温。片子中老人做一把伞,犹如在进行精神的洗礼,一次次失败,抿嘴,搓手,咬牙,重复,当一把伞终于完成时,脸上却无任何表情。以前村子有4位老人在做,2014年拍摄时,只剩下八十多岁的坎温。今年4月,片子上传到B站之后,有人给导演私信说想买老人家做的伞,统计了一下,大概有20把,联系坎温家人时,他们说坎温今年2月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寻找手艺,其实就是寻找手艺人,人没有了,手艺何处追寻呢? 让人忘不了的还有傣族造纸的两位老奶奶。当拍摄完毕,导演要记下她们的姓名,还给她们拍照。脸上满是皱纹的两位老奶奶都特别高兴,跟导演说:“这下我们的名字到北京了,照片也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我当时在镜头后面特别感动。没想到,后来这个片段也感动了看片子的人。弹幕很震撼,大家在弹幕上密密麻麻写着:“到武汉了”、“到广东了”、“到广西了”、“到北京了放心吧”、“到东京了”、“到伦敦了”……边看边笑边哭的我,也打上四个字:到云南了。 片子还有一个小特色,所有的音乐完全原创,每一个音符!而创造这些音符的乐器只有一样:一把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乐器:中阮。再辅以人声、效果器,你以为是一个乐队,其实只有一个人:民谣乐手,小河。而片头曲,则来自民谣歌手钟立风《黑鸟,你在哪里》,且是专门为这部片子录制的。片尾曲,仍然来自小河,《森林里的一棵树》。就像片尾曲唱的,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这些手艺人从来不会去和别人讨论什么叫“工匠精神”,更不会和别人讨论“执着”、“文化”这些词,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只是在做,默默无闻中承载了这个国家的温度。 相信我,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到第二集,甚至全部看完,你会发现,它有传统纪录片不具备的力量,你会忍不住向别人推荐这部宝藏片子。对我来说,通过片子,我看到了力量,看到一种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力量,我也看到了惋惜,看到一种传统手艺在时代大潮中逝去的惋惜。不由高唱一曲:黑鸟,黑鸟,你在哪里?
既然说的是手艺,有一个词必然会出现——
工匠精神。
但是这部纪录片,展现的其实不是值得放进博物馆的艺术品,而是日用品,还有制造这些日用品的手艺人。
羊皮筏子,原来的交通工具,油纸伞,下雨用的。花毯,窗帘被罩。吐尔逊江大叔在自家做的陶器,就是容器……
不精致也不是精益求精的艺术。
不是日本纪录片里那样的“匠人”——
大师们一个个仙风道骨,须眉皆白,无比清高和孤傲,“追求个人理想和艺术,完全不向市场化妥协”。
“工匠精神”,“手作的力量”、“文化自信”,这些丰富而华丽的词,其实不适用于他们。应该说这部纪录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刻画了一代又一代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的普通人。
有些评论对这部纪录片嗤之以鼻:“有些手艺,不需要传承,没意义”
其实,认真而专注的内心,才是这部纪录片的感人之处。
只关注外壳,是又蠢又笨。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