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月的雨 刚刚看完了久仰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成名作《魔女嘉丽》,心情难以平静,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看完恐怖片后的惊吓与刺激,而是源于心底的震撼与深深地恐惧。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向来以挖掘人性最深层次的恐惧而著名,看完这部影片,我丝毫不怀疑外界冠以它“改编自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最成功的影片”的名号。你可以无时无刻地从中嗅到,那种特有的让人窒息的氛围和气息。 影片的主人公嘉丽是一个内心极度闭塞的女孩,但她更为特殊的一点是:她还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特异功能。由于母亲是个彻头彻尾的宗教狂热分子,把上帝奉作是自己的一切,而对渐渐成长的女儿根本不予关心,甚至是注意都吝于施舍。在这种环境下,嘉丽本身就封闭的个性使她更为自卑和怯懦。通常这样的人内心是非常脆弱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外界的嘲笑和欺辱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她们害怕去接触人,有意的远离人群,这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动因。终于,在一次毕业的舞会上,在同学对她最严重的一次的捉弄羞辱后,嘉丽封闭的内心世界彻底崩溃了,她运用特异功能杀掉了所有的在场的人。 很不幸,由于某种原因,我很早之前就了解了这个颇为吸引人的剧情。对于观赏一部悬念影片来说这不可不谓一个大忌,因为它会使你的兴趣与带来的震撼大大减少。但恰恰相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反而没有一点熟悉的感觉,我在紧张之余还在思考,下一步会是什么呢?如此发展下去,导演会怎么安排呢?看电影的终极享受,也不过如此吧!这就是一部好的影片带给我们的乐趣。 年轻时候的茜茜·斯派克真的很漂亮啊!她把那种封闭女孩的清纯和无辜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不时的心生怜惜。当我看到舞会上她马上可以走出生活的阴影,看到她和喜欢的男孩在轻盈的舞蹈,看到她时不时的问对面的男生为什么会邀她来舞会时候的那种幸福的眼神时,我真的无法想象接下去的剧情。我当时都有“就此打住,让她就这样开心的结束”的念头,而且是那么的强烈。但是悲剧还是如期而至,同学把那桶猪血倾泻下的时候,当她身上被染红的时候,我不敢看她那双因为极度绝望和屈辱而满含愤恨的眼神,那种赤裸裸的目光让我的内心感到寒冷。 嘉丽在杀掉所有人之后又恢复了理智,当她面对这个事实的时候她又变的极度脆弱和不知所措。这时她回到家,这一刻她需要的家的慰藉和母亲的呵护。导演在这的处理是令我始料未及的,由于嘉丽不顾母亲的极力劝阻去参加舞会,而且违背上帝的意愿和男孩交往。在她母亲看来,拥有特异功能的女儿是魔鬼对她的惩罚,她一边在忏悔,一边把刀举向了依偎在自己怀里的女儿。 那一刻,我相信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宗教对人性的异化,她已经不在是嘉丽的母亲了,她完全变成了宗教的奴隶。为了赎所谓的罪孽,不惜去杀自己的女儿,那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和神经质的表情,再配上几近荒诞的虔诚,在某种意义上,比嘉丽杀了所有的人都更为可怕,更让人觉得震撼。 嘉丽在逼迫无奈的情况下,用特异功能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然后和她一起,倒在了被自己摧毁而倒塌的房屋里。她母亲的死亡颇令人玩味,那个基督的十字架姿势,是对上帝的辛辣嘲讽,还是对自己信仰的致敬? 本片可谓是帕尔玛名副其实的代表作,他早期作品的那种特有的悬疑风格填充着画面的每个值得记忆的角落。无论是长镜头的窥探,慢镜头的推移,还是分镜头的精辟运用,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配上紧张的扣人心弦的音乐,让恐惧与悬疑完美的结合起来。记得最深的是嘉丽被血淋到的那一刻,所有声音戛然而止,紧接着回忆里所有的嘲笑的声音开始闪回,画面像破碎的镜子一样不停的旋转,映的全是人们大笑的表情。让嘉丽崩溃的一瞬间,也让屏幕下所有的人崩溃。这一切,不禁让我对这位导演的超强表现手法更加佩服和惊叹。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发现它和帕尔玛的另一部著名的影片《剃刀边缘》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一开场女主角的出浴,慢镜头的节奏,还是最后从墓地里伸出的那双血手,紧接着从梦中惊醒,都和它如出一辙。这使我更加怀念这位大师早期的那种凌厉的风格和强烈的感官冲击,还有看完后回味无穷的遐想。 怀揣着压抑与愤懑结束了影片。我突然对很多人产生了怀疑,是不是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丑陋,一味的在满足自己的同时欺侮着弱势群体的人们。像片中嘉丽的善良的女老师一样的人们,真的会因为世俗的阴霾而寂静无声,没有好处了吗? 保持一份期待,在内心深处。电影带给我们的,是对现实的思考,对明天的憧憬,而不是对人生的绝望。 这,就是我想要说的。 作于2004.8.31晚
203 K,还真被那只手吓到
不惊悚,不恐怖,它只是悲伤
天哪苏原来是真心帮她的!…………一对大好的百合就死于那个贱人之手了。男主和老师也冤。贱人拉绳子前那个舔嘴唇的镜头极好。
最后那只手也太!恐!怖!了!吧!真的不要随便欺负班上的同学啊!最后二十分钟真是太刺激了叹为观止
对于成长的痛苦,这个付出的代价最惨烈
没有恐惧只有悲伤。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一个得抑郁症的同学。孤立与群嘲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冷暴力。希望每一个灵魂都可以得到善待
拍得着实邪气,很实验性也很电影化,镜头运动,灯光效果,分屏画面,帕尔玛从一开始就是个对探究电影本体十分痴迷的家伙;而且这帮演员真是太棒,从外在气质到内在表演。
我们没有复仇只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镜头和配乐都超棒,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该片的影子啊。我觉得讲女性主义这部比《末路狂花》更好。我倒真希望每一个被bully的小孩儿都有超能力来教训欺负他们的人。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并不大可能)我对她的教导只有一条:Never be and never fear a bully.
布莱恩·德·帕尔玛作品,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电影的第一部。西西斯派斯克演技棒极了,凭此片首获奥斯卡影后提名。本片涉及同学关系、宗教、性压抑等内容。拍摄手法尤为出彩,尤其是嘉莉血洗舞会前的旋转镜头,以及之后的分屏屠杀场景。梦魇结尾的处理方式此后被各类恐怖片效仿。
我的妈呀!迷信上帝真可怕,单亲母亲真可怕,女同学的恨意真可怕,被撒旦诅咒的女生真可怕。不要嘲笑同学,善意有时候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生的噩梦。一切都是妈逼的!可怜的娃!约翰·特拉沃塔从小时候起就注定是当坏人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欺负同学
一个小时略显沉闷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高潮。帕尔玛一直是个执着探索影像的导演,到现在仍是,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他的原因
猪血浇头,猪油蒙心,若体验其一,便难以摆脱穷其一生的粘腻,从幸福的峰巅一下子坠入无底的黑洞,从慢慢铺垫到迅速展开,粗砺的慢镜头,记录下悲婉的圣歌,血洇校园,焚毁家园,一切是有多不甘心。
经典 女性恐惧的代表作 慢镜头和特写部分精彩绝伦 从平淡到梦幻再到毁灭 一脉而起
擅长精神虐待的母亲,校园霸凌,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斯蒂芬·金写《魔女嘉莉》,原型是他的两个女同学,学生时代穿得老土,皮肤不好,就被所有人欺辱。其中一人突然改头换面,换来的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霸凌,他们恨她“越界”,等她恢复原状,受到的欺辱也恢复原状。她们没有嘉莉的异能复仇,都死得很早,一个独居癫痫发作,一个生完孩子朝自己肚子开了一枪。
一边营造少女梦幻,一边编织梦魇,两条线索汇合,激发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感与恐怖感。影片最黑暗的地方是对善恶的处理,没有做简单的厘清,而是讲其中的复杂性。善念与恶念交织,酿成一桩悲剧,由果索因,皆为恶。于是,复仇的对象就难以区分了,只得一同湮灭。女教师和母亲的行为也颇有暧昧之处,前者行善,用的是恶(暴力);后者的恶,在这场悲剧面前倒成了善。场面调度无比华丽。
最后的剧场和家中的两个高潮处理的非常漂亮 血红的视角 杀杀杀
又见帕尔玛的招牌分屏。可怕的仪式感和绝望感,还有史蒂芬金的招牌吓人结尾。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嘉丽前面笑得越幸福观众就越难过。茜茜斯派塞克好神奇,前面看着不好看,化了淡妆突然漂亮了,淋了猪血后又丑得恐怖。不求新版突破了。
牛逼就牛逼在放到宗教维度还是反宗教维度都是自洽的,重溯会发现恐怖的根源并非一方所造就,而是两种极端的碰撞:导火索是委咎荷尔蒙过剩的最常见校园问题,而所谓反派与灾难土壤只是一个信仰至上化的母亲,是人乃万物尺度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史蒂芬金和帕尔玛选了C。舞会戏调度只能用上天入地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