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四星半也许更准确些。这部电影的完成度非常好,剧情的处理很到位,政治和动作戏份结合得非常好。本人很少看韩国电影,但观察到自2020年韩国拿下奥斯卡之后,韩国电影在不断成长,不再只是狗血爱情剧。例如,这部电影不仅很好地还原历史,又以电影角度表达对国家分裂的唏嘘之意,场景还原度非常高,对这部电影的定位应该是历史政治动作电影。最后一幕令人唏嘘不已,同一个民族因政权的不同,走向不同的方向,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也不能表达。
该片将作为韩国的申奥电影,很有可能继《寄生虫》后,将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最近在釜山电影节更是囊括了六项大奖。
可以说是韩国今年最风靡的电影之一。
摩加迪沙 豆瓣:8.6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首都,上世纪九零年代,索马里政局动荡,总统巴雷遭受亲信艾迪德推翻,发生内战。
其实这个背景我们比较熟悉,《战狼2》中也有这个设定,只是对于一些外交强大的国家来说,可以派自己的战舰把国民接回去。
可对于一些外交薄弱,相对小的国家来说,比如韩国和朝鲜,无法第一时间逃出来,发生战乱对于他们是一次死里逃生的过程,
因为韩国与朝鲜的分裂战争,导致了韩国一直没有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而1980年末,为了能取得身份,韩国派使者去往非洲国家,希望他们可以帮助韩国在联合国发声,这里就包括了时局动荡的索马里。
也形成了该片最开始朝鲜和韩国双方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一方阻止韩国使者会见索马里总统,另一方提前截胡与领导会面。
但内战爆发后,当朝鲜的外交部被反叛军占领无家可归后,寻求他国帮助无果,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这个分裂的“兄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却没有人真的知道真相,因为事发距今已过去三十年,当时很多文件都在逃跑的过程中遗失或者损毁,相关人士也因为涉及外交机密并未留下传记。
导演和编导不得不辗转找到当时索马里国营电视台留下的片段和第三方视角拼凑出事情的大致过程。
而电影播出后在真人韩国大使的采访中,我们得知片中很多情节确有发生。
电影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朝鲜大使带着部下和眷属来到韩国外交部门口,一直以来双方对立的关系,让韩国大使并不确定是否开门,但是看着一张张孩子的脸和追在后面的叛军,韩国大使还是打开了大门。
而双方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从开始的不信任对方,小心翼翼地观察,生怕对方在自己碗里下毒的警惕,到慢慢地放下内心的芥蒂。
当朝鲜女人帮助韩国女人用筷子剥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才会有的亲密行为。
那一刻韩国与朝鲜,原本就是同族同宗的“兄弟”,他们的文化、饮食习惯、语言都是相同的,却在这一刻放下了国家的敌对,政治立场的不同,那种曾经是敌人,如今是同伴的微妙,开始有了转换。
这种“兄弟”间的敌对关系,似乎在索马里也有着影射,索马里内战,政府军和叛军之间的战争,他们何尝不是“兄弟”。
反叛军要求极权政府下台,喊着口号要人民站起来。
但实际上,战争的惨状,无论是政府军还是人民军都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战争让多少亲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孩子在硝烟里体会残酷。
电影中有一幕,朝鲜大使馆被叛军占领,一群叛军的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的声音。
而原本恐惧的朝鲜人那一刻从错愕到反应过来后佯装被击中。
这群反叛军孩子才大笑着停止,而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他们根本不理解战争是什么,不理解杀人意味着什么,就不得不卷入这场本不属于他们的反叛。
可人民之间有什么仇恨呢?
就像朝鲜大使和韩国大使,他们共同度过难关,共同在这场牢笼中逃出来,他们曾紧密相依,曾是亲密战友。
但最终逃离危机后,又很快形成了对立关系。
离开了这乱世,他们又背上了枷锁成为敌人,而全片最后一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电影镜头拉远,两辆行驶在不同方向的车,承载着被人遗忘的记忆,他们互相回头又碍于压力只是向着对方的方向倾斜。
这一刻或许就是电影的内核,也是电影想表达的反战情结。
我们内心无比渴望和平,却被煽动的情绪左右,也许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别人的昨天,或许终有一日会成为我们的今天吧
联合国(法语: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英语: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防止战争的发生并为各国提供对话平台。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并受到治外法权的约束。其他主要办事处设在日内瓦、内罗毕和维也纳。
到2018年中为止,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联合国遍布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所以,不难发现,联合国并非一个从古至今就一直就存在的组织,而是在二战后,为了上述种种目的的实现与持存,所缔结的共识组织。
在今天,我们或许越来越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甚至标榜这样一种宣言,即所谓-做我自己!!!我们声称做自己的时候,往往都试图传达出这样一种说辞: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别人的承认和认可。很多时候我们居然都非常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的,并把它当做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至理名言......而实际中,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自己当然是没法在不与其他人生活的比较中确认自己生活的“好”,这对于他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人的承认与自己对他人的承认,才可以确认这份选择之“好”的共识。这样的栗子,或许都不需要在进行其他额外的联想,因为就在这段话的最开始,我就不自觉地使用了“我们”遣词造句,“我们”在此,来接受所谓观念,来标榜所谓宣言,来进行对话,共识凝结于承认之中。
《摩加迪沙》的故事起因,即是南韩在非洲,希望可以争取所谓众多非洲“兄弟”之一索马里的支持,寻求正式加入联合国。这其实就是一个承认问题的更高层次递进,这样的承认如果达成,当然可以构筑起共识。而共识,仿佛是只要双方或多方达成一致即可,A与B达成的共识 与 C与D达成的共识完全可以不同,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各自有道理即可,进而形成所谓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在电影中,南韩也确实不顾索马里的总统巴里是一位独ˇˇ裁者,尽量同其所好,给与对方自己的承认,希望可以获得对等的承认;北朝鲜从中作梗,当然也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承认并借此希望达成的共识。而彼此不同的共识,在理论上是多元“合理”可以共存,在实际中却完全不是这样,它们的面相水火不容,没有共立的情形,也更不可能有win-win的结果。
但电影的结尾,南韩与北朝鲜大使馆的人们都成功的逃出了索马里,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出逃摩加迪沙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同文同种却不同国的亲人们,在最后的分别之时,动作与眼神之中都可以看到知道他们的不舍与依恋,或许如果可以把这种情感称作“爱”的话,那么一个人应该爱什么样的人呢?很多人可能没法简单给出答案,不过却有一个很直观又很“终极”的答案:爱与你自己相同的人。此种共识即是现代人最喜欢挂在嘴边每天对自己重复无数遍的{自爱},这种自爱的扩大,显而易见的就是爱与自己长得相像、也说着一样话的人(爱的政治性)。这种爱,在结尾不能外显的隐忍与肃杀之中,还有另外一重意思,是一种保护,保护所爱之人不会受到表面上一切为你利益服务、为你好,实际上却丧心病狂、疑神疑鬼、冷酷无情、毫不宽恕的独ˉ裁ˉ威ˉ权的杀伐与残害。所以,爱的互相承认在此所形成的共识,也即共识,明显是有高低的,观者很直观的就能看出来真正好的共识的面相,很直观的就能知道什么才是劫后余生的正常形态,什么才是迫不得已的形同陌路,什么才是人心所向的良好生活。
虽然多元主义的诸多面相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正如列翁所说:“如果没有好坏之分,那么食人与否确实也只是个口味选择的问题”一样,良好生活的 综观 在不断地解蔽中形成的共识,人们的选择往往是确定的,符合目的的,而断然没有“你有你的遗留的坏,我有我的郭情的好”或“天下乌鸦一般黑,谁都不要装清高”等等狗屁的借口与说辞。而这也正是联合国框架建立的初衷和目的,是 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而不是致力于某种云山雾罩永远奋斗的虚光幻影虚假叙事,前者是更符合真正良好生活目的的共识,当然远远高于后者共识的所谓“承诺”。
回到电影,最终,导演通过细致展示索马里内战后,一片狼藉的断壁残垣与哀鸿遍野,以实写虚告诫观者,无论是想取得他国支持还是携手逃出升天,胁迫与威逼甚至战争都不会是可行的方法,而只有合作协商与宽恕才是唯一可取的互相承认,这是高低之辩,也是好坏之辩,这或许也是导演通过电影畅想的朝鲜半岛的统一,即统一必须要建立在和平谈话、拒绝战争的共识之上,而这样的共识,更是包含在自由、民主、法治的共识之中,希望终有一天,南部闪亮的灯光,可以照亮因为线ˇ电而不得不处于黑暗之中的北方,照亮整个国家,一个真正拥有良好生活与未来的国家。
摩加迪沙,索马里,内战一触即发,而同样处于半岛分裂状态已数十年的朝韩在此都有大使馆,在混乱的治安中如何撤离,双方必须携手同进退。(详见长评)
《高地战》之后又一部韩影,依然有南北元素。南韩容易招中国人反感,这点可以理解,因为南韩已经过了政治高压时代,必须尽力展示其自身的优越来凝聚“右派国家”的爱国情感。南韩明白南北关系不是半岛自身能解决的,各方裹挟之下,南韩没有实力和资源去主导南北关系正常化,遑论和平。但是,南韩电影不会回避分裂这个事实,而是尽可能尊重北朝的基本政治状态,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以共同文化推动情节,呼吁民间和平。
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正在发生内战,朝韩在此都有大使馆,韩国大使馆(韩馆)的目的是争取索马里给韩国入联合国投赞成票。朝鲜大使馆(朝馆)则是破坏这项交易。
影片前1/3是大致铺垫,朝韩大使打嘴炮,当地腐败丛生、治安混乱的情况。到了中段,内战打起,匪徒冲破朝馆,此刻全片的冲突和情节才被充分拉起。1)朝馆队伍,有十几人,含妇女与儿童,他们走向中国使馆求援,穿过交战区,遇到三个持枪的儿童手持冲锋枪指着他们(类似电影上帝之城),一阵惊慌后,孩子们率先意识到这可能玩耍,于是佯装倒地,持枪的儿童顿时哈哈大笑,随后其他人也意识到纷纷倒地,持枪孩子们开心大笑,正当朝馆人人露出轻松的笑容之际,持枪孩子们突然朝天开枪,好在无人受伤。2)朝馆求援无门,只好走向韩馆,韩馆雇佣了当地警察保卫,经过一番猜疑和犹豫,韩馆暂时接收了朝馆,朝鲜家长捂着孩子的眼睛穿过汉城奥运会的展架,聚到客厅,吃了一顿充满猜疑的半岛统一餐。3)韩馆争取到了意大利使馆提供的飞机,但是意大利拒绝带上朝馆,于是韩馆临机应变表示朝馆已经全数“投诚”。毕竟是韩国外交官,肯定十分熟悉脱*北操作。4)朝韩一起将汽车外壳加固,历经枪林弹雨冲过交战区,抵达了意大利使馆。5)飞机落地肯尼亚,朝韩双方都派出接机队伍。当韩馆在舷窗里观察到气势汹汹的韩国驻肯尼亚馆员时,意识到他们将会来带走“投诚”的朝馆人员,而投诚只是权宜之计罢了。于是他们立即决策,分开下机,并互相直接装作不认识。朝馆妈妈们捂住孩子们好奇的眼睛,防止任何蛛丝马迹被朝鲜特工捕捉到,双方各自走向不同的接机大巴。朝韩大使最后上车前,都给了停顿的背影定格镜头,为了不给回国后惹出麻烦,最后都没有回头。
补充:
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2006年10月13日,潘基文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当选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他是首位来自东亚,也是第二位来自于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2个长期隔离、仇恨、互相攻击的前兄弟国家,在突然爆发的危机面前,被迫抱团求生,就像冬天里的刺猬,为了抱团取暖需要挤在一起,但又不能太近,这种题材本身就很吸引眼球。
话说,咱中国大使馆就这么被攻克了吗??俺们的同志们呢??
中国驻索马里使馆间断23年后复馆 前大使回忆撤离往事
2014-10-14 07:59: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王宗英)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北临亚丁湾、东濒印度洋,长期以来总是和战乱和海盗联系在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索马里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东非国家,1960年12月14号,中国与索马里建交。然而在30年后的1990年,索马里内战爆发,1991年1月,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被迫撤离。在随后的23年间,索马里饱受战乱洗礼。
在索马里过渡政府正式成立并逐步走上正轨之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景象。今年10月12号,在被迫撤出23年后,中国驻索马里使馆于正式复馆,中国外交官们重新回到这里。从撤离到复馆,这其间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此次复馆对中国和索马里意味着什么?
复馆仪式在摩加迪沙半岛皇宫酒店五层大厅举行,欢快的中国民乐,精致的中国结、大红灯笼,让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氛围。当地时间10月12日12时30分,在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和索马里总统马哈茂德共同为新馆揭牌。索马里总理办公室官员古诺表示,复馆是中索政府和人民共同期待的结果:
古诺:中国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我们需要中国对政治方面跟中国配合,我们需要中国的技术来到索马里,所以我们两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开这个大使馆,我认为最好的一个好事。
索马里虽然相距中国遥远,但是频繁报道的“索马里内战”、“索马里海盗”让这里具有了较高的出镜率,人们对这里也许并不陌生。而23年前的撤离,也正是因为突然爆发的当地内战。
上世纪90年代初,索马里内战爆发,反政府武装加紧进攻摩加迪沙,市内一片混乱,地处摩加迪沙市中心、紧挨着总统府的中国大使馆竟然也成了前线。过去23年,时任驻索马里大使徐英杰依然清楚的记得当时除了子弹不断飞进使馆,竟然还有一枚炮弹在经参处爆炸:
徐英杰:我去那时候物价是很高的,那时候我们使馆出去买菜用麻袋背着钱走去买菜,钱很不值钱。战争是在外围打开的,它越打越近,后来反政府军队就打进城来了,我们使馆北面是朝着总统府的。一天到晚机枪、重机枪在扫,扫的时候我们使馆有时候子弹穿到里面来,后来我们把面向总统府的那一面堆了些沙袋,然后把人撤到后面的房间去。经参处还落了一个炮弹,亏得没伤到人。
停电、停水,使馆的两个餐厅皆被炮弹炸烂。除了不断从头顶飞过的子弹和炮弹,更为可怕的是,不断有散兵游勇进入使馆抢劫,抢走了使馆的好几辆小汽车。徐英杰大使说,当时中方人员撤离刻不容缓。
徐英杰:那些散兵游勇冲进使馆里面就抢,我们院子里放了不少小汽车,他把小汽车都给开走了,如果冲进楼里面,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抢的最多的就是美国使馆,它那的东西多,好多都在里面抢劫,最后我们得到这个情况就商量商量,还是把人员撤出来。
撤离也并不容易,使馆的同志们先是撤到摩加迪沙南部的中国农场,又从那里转到港口,登上赶来救援的“永门”号轮船。几乎是船刚刚开走,港口就被反政府军控制:
徐英杰:人想撤出来也不好撤,后来在南边农场的同志开一辆车把他们接出来的。接到农场以后我们的船把第一批同志送到肯尼亚以后,又回来在南边索马里城市把农场的同志接回来。那时候港口还没完全瘫痪,还是有人的。但是我们上船不久这个炮弹什么的就往这边打,我们走的时候摩加迪沙局势已经失控了。完全是无政府状态。
一转眼,惊心动魄的救援和撤离已经过去23年,如今随着索马里国内形势好转,近几年,包括英国、土耳其在内的多国陆续重启驻索马里使馆,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也在准备中。
这个电影再次触及了韩朝的敏感话题,上一部让我感动得直流泪的是特工,这部虽然没有泪水,但给人更压抑,让情绪得不到释放。要说韩朝的问题强度甚于我们的T海问题,毕竟几十年都是刺刀顶刺刀,所以在处理矛盾时,两国也是用尽了朝鲜族的智慧,几十年来让其他大国为他们买单,一个成功拥有了核武,一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这点可以看出鲜族人的团结和狡诈,而本片也深刻的表现了这点。
但让人敬重的是韩国文化和电影的开放程度,一部又一部接触敏感领域,正因为对现实和历史的尊重,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韩国电影都选择直面。我以前是不看韩剧的,因为10几年前韩剧的影响,感觉太娘,但后来看了一系列的韩国犯罪电影后,发现韩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快,早就冲出亚洲了。再看我们的电影,前几年模仿韩罪片的几部还不错的,如暴雪将至那一类的,因为溶入了真实的90年代背景。再看其他的电影,根本感觉不是在真实的社会,而是在爱丽丝仙境和一系列晚会小品里,因为你感觉不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这个电影说了国家分裂之痛,但给人希望,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可美好的东西得保持住,不能丢掉,这可能是2个国家共鸣的部分。中国擅长拍摄正面的电影,如80年代也有一系列反应台港同胞的电影,虽然略显夸张,但现在看来,感情朴素而真挚,那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热爱,只是表现得比较稚嫩。我看来,中韩两国对分裂之苦的这类电影题材,其内在是诚恳的,这就是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共鸣,得永远保留。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让我特别感触的一个细节,在饭桌上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之间经常有的亲密行为,而此刻对于同祖同族的“兄弟”,在面临重大困难面前,他们能感受到紧密相依,可是人民有什么仇恨呢?“兄弟”之间的仇恨不过是国家的仇恨,是政党的仇恨,是当权者的仇恨。最后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看之前:这韩国旧时代政治剧能有啥好看的。看之后:怎么办,韩国影视剧已经把其他亚洲地区甩得越来越远了!至少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语
兩個同民族同語言的人,經過生死之交,卻要保持沉默。可能此生也無緣再見。
这。。。等于国产主旋律
赵寅成出场时候影院里的姑娘都在尖叫,啊啊啊,人奶手厉,打起人来了一点不含糊。南北韩短时间统一了,还是统一力量大。《黑鹰迫降》的另个大使馆视角,这个枪战场景拍的可真是令人浑身颤栗。小孩子捂眼睛太真实了,不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在扭腰林肯中心电影院看得纽约亚洲电影展,韩国驻美大使出席,结束时候我回头一看,哎,大师夫人这发型就跟电影里大使夫人一毛一样,可真是阿姨们钟爱的烫发发型呢!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是谁给这片加了个#真实改编的标签?我不想认识他/她。
笑死,结尾朝韩形同陌路我竟然哭了,我和前任碰面还都没这么哭过呢~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叛军小孩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时,对面一群人由惊慌转为短暂的怔愣,队伍里的小孩率先明白过来并假装中弹倒下以后,大人们也有样学样,叛军小孩心满意足朝天开了数枪之后还是放过了他们。这个时候观众猛然意识到是哦原来他们也只是小孩啊,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和偶然流露的少许童真投射于同一人群上造成的强烈反差,无疑最大限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难以置信 二战著名软蛋意大利居然在索马里混成了真正的战狼…
即便对标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摩加迪沙》仍拍出了特有的冲击和震撼。生死战乱,让水火不容的南韩和北朝打破隔阂,蜕去敌意,活得像一家人;和平安宁中,曾经同生共死,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却又要带上面具,装作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
不论陪哪一个男朋友一起看,他都会满意的。这就是韩国商业电影的魔力。
《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
柳昇完作为韩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动作情节剧导演,于《柏林》后第二次关于严肃南北题材的跨国大制作类型电影的高水准发挥。视听上对保罗·格林格拉斯与巴里·埃克劳德模仿得有模有样,而一以贯之的对香港动作电影癫狂过火的场面设计的精神借鉴,在本片高潮的车队逃生戏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夸张想象力——被书本“装甲”的汽车,飞驰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达成了紧张的调度平衡,而在彼时的摩加迪沙,丢掉了象征规定规则的文本纸刊,无序的暴动浩劫来临,也是在这其中,本被政治意识法则束缚的半岛人民,放下对立联手搏命。煽情比预想中的克制,最终的分别值得琢磨,离开乱世回归秩序世界后却又背上了枷锁。渴望统一的表达安置于这样一个文本中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钦佩韩影顶尖创作者们对可改编真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敏锐捕捉,并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个南北关系的新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