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在《甲方乙方》的旁白中说到: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当这个嘴里难得有个正经的光头在大雪茫茫的时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连他的整个身影都变的伤感起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候想到这些,沧桑的意味不言而喻,当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两个堪称最伟大的演员在《正当杀戮》中相遇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时候也是想起那个电影最繁华的1995年吧,想起那部《盗火线》,那个只有月光的工地里,那个警察抓坏人的场景中,德尼罗被击中了,而阿尔帕西诺那一枪中的不舍,只是在十三年后还给了德尼罗,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只是倒在他的怀中,嘴里说着那些与剧情有关但与我们无关的台词,我们只是看着他们苍老的脸,两张我们一直熟悉的脸再一次聚在了一起,再一次哭泣。
当我开始接触电影,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都已经不年轻了,我从《教父》《出租车司机》中寻找他们年轻的影子,但是慢慢这一切都不再真实,你看到的是一次次的死亡和一次次的诀别,次数太多慢慢成了一个习惯,当这两个男人从银幕上经过的时候,剧情就不重要了,通过他们我慢慢知道了什么叫挽救。德尼罗曾经骄傲的说:他是这个时代第二好的演员,但第一名还是空缺的。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留下了一个余地,至少阿尔帕西诺是和他同时代唯一一个可以和他并列第二的人。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孤独的时代,当缺少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时,百无聊赖的寂寞会吞噬了自身,而更恐怖的是自己被另一个时代所吞没。前天费德勒再一次输给了纳达尔,那个曾经称霸世界的费天王终于哭了,他最终知道了那个答案,他的时代已然不再。从艰苦打拼到世界第一,再经过漫长的独孤求败的寂寞感,然后是面对纳达尔异军突起时的欣喜,最后无奈看着自己一次次败给那个曾经的新人。王者终其一生似乎也就是这个轨迹。
在老家过年的时候,哥哥教我那不到五岁的小侄子唱当年他在酒吧驻唱时的《蜗牛》,他大概也想起了当年在厦门的艰辛岁月,但那时他还抱着一颗当歌手的梦想,年轻的很。现在的他把这些讲给他那还不是那么懂事的儿子时,不知道有那些心情在里面。在家的时候,整理那些扫描进电脑的老照片,看到那些曾经的微笑,自己离谱的变化着,看见那些熟悉的面孔,总是会不经意的去怀念那些没有烦恼的日子。当年哈那推荐今何在的《中国式青春》时,自己也是那样简单的被抓住,然后开始没日没夜的录制广播剧,那样的兴奋感是伴随着酝酿中的怀念产生的。如同失血的影像在慢慢停滞,最后是木马的《Feifei Run》的悲伤,用我不悠扬的歌声温暖你整个旅程……那样的悲伤在阿尔帕西诺的《情枭的黎明》毫不遮掩的撒露出来,那个深凹的眼眶带着深情的诀别,死亡在最光明的时刻来临,来来往往的人群和那个梦一样的目标,一切都变得模糊。
同样在1995年,那一届的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歌神张学友和同样如日中天的王菲走上颁奖台为最佳电影音乐颁奖,两个人在台上开着玩笑,国语很烂的张学友和忘词的王菲,十三年前的他们看起来那么年轻,最后上台的是替没有到场的陈升领奖的刘若英,奶茶那天打扮的很嫩,像个小学生得了奖状一样那么高兴,她笑的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陈升说他不敢来,所以我来……而大屏幕中出现了张国荣的身影,提名但没有得奖的他满脸笑容优雅的鼓着掌,多么动人的一幕。背景音乐响起,陈升,我的美丽与哀愁。
李连杰和成龙为了一个承诺,等了十年终于在《功夫之王》里相遇,而同样是相望十年的是贾樟柯站在长江的三峡凝视着那个《巫山云雨》的时代。
我们总会被一些漫长的东西所感动,电影中垂死的阿尔帕西诺对德尼罗说,你是好人。德尼罗则喃喃的说,我们是对的,我们是对的。
在金庸的武侠里体现了中国人对一种精神的渴望——侠——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精神。可惜自古我们人治的成分太重,可怜的老百姓良田被占,好女被辱、只得寄希望敢于拔刀相助的人来伸张正义。所以我们会认为除恶就是扬善,侠士即英雄。
在另外一种文化里,也充斥着很多侠士,如蜘蛛侠、蝙蝠侠、夜魔侠等等,但是他们除的恶不像我们的恶那么具体,而是威胁到世界和平发展的恐怖邪恶势力。暂且不评论是否他们的侠士是否更高一级是否力量更强大,只是我觉得,在他们那种文化里,我们所畏惧的恶被他们的法律所挟制,所以他们只用去担心幻想中的恶即可。
但是,法律只是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的向往,因为总会有各种逍遥其外的人。警察应该是最无法忍受这种明知有罪却无法正法的人。可怜的警察们认为是自己的无能或是说权利太小,所以他们需要一种超越法律的力量来捍卫上帝的子民。于是警徽旁边的枪赋予了他们更大的权利。一切的杀戮起源于信仰的丢失,若是所有的杀戮righteous的,那么杀戮合理吗?最大的权利是决定人的生死还是宽恕?我想这就是人类与上帝的区别吧?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推力,而克欲或许就是世间最大的力量吧?这或许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谛?
DE NIRO和PACINO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没想到HEAT里两人只共同演出了两场戏),表演无可挑剔,导演的镜头也无懈可击,结局更是完美!
过去我一直不解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和文字到底有什么区别?而这次电影的叙事方法就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影的别样魅力。
一部具有了我认为完美电影的全部要素:天才、细节以及不可预知的结果——我就感觉像是巴乔维耶里罗纳尔多同时复活在inter,凭借大壮手球,肥罗越位最后巴乔在超过补时的时间里假摔骗到点球3:2战胜av或38,第二点报纸还一个劲的赞美这三人一样——你只需大呼过瘾!
一个人选择看某部电影,自有他的理由,题材、评价、导演,当然,还有演员,对于我来说,阿尔帕西诺就属于神一般的演员,任何电影只要挂了他参演,我铁定要看,哪怕那片已经有烂片之名,我也要迎烂而上,义无反顾。在看《正当杀人》之前,我就听闻本片烂声四起,但是怎奈有阿帕,还有另一位大神罗伯特德尼罗,还有那经典的《盗火线》的浓浓怀旧感,于是,我看了,我失望了,我大叫烂片,我看着阿帕脸上的褶皱,看着德尼罗肥硕的啤酒肚,看着两位大神变老,只能叹一声“相见不如怀念”。
其实,本片刚传出拍摄风声,就让人捏把汗,我感到汗的是这片导演是用《88分钟》已经把阿帕毁过一次的导演,《盗火线》的成功不得不说有当时状态上佳的迈克尔曼的功劳,而如今找个无名导演Jon Avnet就让人心里一阵紧,估计部分知道他的国人也是通过他导过的那部“反华片”《红色角落》的信息。在《88分钟》中,他大搞悬疑惊悚成分,前半段尚好,但是越到后面越混乱,最后的结局给人以强加之感。而在《正当杀人》中,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看得出,他还是想走惊悚路线,开始先将观众往认为德尼罗是警界的超越法律的“正义仲裁者”的方向引,然后又试图结尾来个大逆转,让阿帕露出真身,最后复制《盗火线》那最后双雄火拼的英雄惺惺相惜之感。但是在剧情上,导演拙劣的采用了旁白式的在我看来最懒惰,最无创意的方式,到后面的结尾揭示真相部分又掉链子的转折过快,感觉导演迫不及待的要让阿帕现出真面目,然后让俩男人真情诉说一番。
由于《盗火线》中阿帕和德尼罗的演技碰撞太过经典,所以不得不承认对导演来说有个天然的“不公”,他要接受一种与经典的比较。如果他完全按自己的套路来,那么怀旧感极浓的影迷们会觉得不够过瘾;而如果他试图简单复制,又难逃无创意的指责。所以,他一边设立自己的剧情,又是让阿帕和德尼罗站在统一阵线,同时在如结尾处等小心翼翼的向《盗火线》致敬,只是这次挂掉的是阿帕。很多人看这片的期待是阿帕和德尼罗再次奉献演技上的碰撞,但是很遗憾,两人同一阵线,且是好兄弟的设置,让这种碰撞感全无。在电影中,往往最出彩的是对立性的角色碰撞,首先,两人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可以平衡角色戏份,而本片中两个大牌都成了警察铁哥们,导演又不可能让谁主谁次,只好做算术一般的平衡戏份,很生硬无趣。其次,在《盗火线》中,两人是对手,其相互的赞赏隐含于彼此的一次次交手中,导演从未刻意张扬这样的情感,这才是够男人的对决。而本片中,导演让俩人都如祥林嫂一般不停对旁人说着可以为兄弟做任何事情,俩人之间没有了精彩的对手戏,只是不停谈心扯淡,乏味至极。
当然从演员角度看,二神貌似也状态不佳,而导演一些细节设置又实在太土,比如《盗火线》中,德尼罗的角色渗透着孤独感,他与心上人的爱细腻内敛,美感和忧伤感十足。而到了这片,挺着个啤酒肚的他还要粗暴的去跟佳人做爱,看着那镜头都想笑。而阿帕片中一副颓废相,声音总是有气无力,阿帕的拿手绝活其实是歇斯底里的那种感觉,那种状态下的长篇台词往往是他参演电影的高潮和亮点,而本片只见帕神一脸皱纹,两眼无神的像吸了毒一番,开始我还琢磨这是剧情需要,表现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但后来怎么看都没法把他片中的精神状态和剧情联系起来。
相信视阿帕和德尼罗为神的影迷为数不少,所以《正当杀人》一出,就见骂声和哀愁声一片,作为他们的影迷,我不愿见神老去,不愿看到当年酷毕有型的德尼罗如今总演些老神经味道的电影;不愿看到阿帕在一部部烂片中无力的驰骋。其实不止是他们,70、80年代的一批演技派,或者说方法派明星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对他们的情感与更早的40、50年代的影星不同,虽然那时的几位明星我同样尊崇,但是那些人大多已经死去,他们的地位早已盖棺论定。而德尼罗、阿帕、达斯汀霍夫曼等人还在电影界活跃着,所以我依然会期待他们能够重现当年的辉煌,但是最后总是一次次失望。所以,我还是放下对他们过高的期待吧,毕竟他们已经都辉煌一时,为世间影迷奉献了那么多银幕上闪亮的片断。还是回到《盗火线》吧,回味他俩在咖啡馆的非常男人的对话,回味片末,阿帕有力的握着中枪到地的德尼罗的手,那种情谊一切尽在不言中,看来,我该把那片翻出来再看一遍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41330dbf5002661d1164eb8.html 昨晚出门之前,抽空看了下我喜欢的两个个老戏骨——阿尔帕西诺跟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火线特工》。也许是我太久没认真看一部电影的缘故,竟然猜不出这电影的结局。我喜欢看电影,这是一个类似猜谜的过程,会上瘾。有时候明明知道结局,还是会耐着性子猜下去。要是真是我料定的结局,我会笑着对旁人说“看,被我说中了吧。”就像小时候费尽心思找到被妈妈藏起的零食那般沾沾自喜,夸着自己的小聪明。啧啧~好玩。
还是回到整体吧。这部电影,一开始我只是以为是一般的刑侦片,没什么看头。但是越看下去,我知道,我卷到了一个漩涡。这是一个连环杀手案引出故事,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扮演一对出生入死的警探搭档罗伯特与特克。当他们授命调查这起连环杀手案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人,也开始宣布着自己的死期。所有的证据与线索都像黑夜一样朝他们涌来,猜疑、暴力、对抗、停职、接受心理调查,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动让我这个观众开始措手不及,就连我也相信了导演这个骗子的话,在证据与线索面前,我相信了我所看到的,我自己的潜意识被诱导了,导演正在试图告诉我,对,特克就是那个白天是警探,夜晚是连环杀手的事实。我开始愤怒,怒其不争,纵然知道那些脱离法律制裁的凶手死有余辜,但是我想到爱着特克的女法医,想到那个说特克是好人的老搭档罗伯特,想到被他救出来的可爱线人,我就生气,特克,你太沉不住气了。这也是所有人的指责。
所有人都能被冤枉,唯独你不能——特克。
这是真凶罗伯特的心里话。于是,罗伯特开始行动了,当他朝特克开枪的那瞬间,我才明白,原来,诗人凶杀案的答案一直在我心里,只是我一直不承认。
一个是脾气暴躁的特克,他爱看棒球比赛,爱着法医美女,办案雷厉风行,敢于表达,而且他有着特殊的习惯与高超的射击水平,而更奇怪的是,被害人都与特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个是集智慧与冷静于一身的罗伯特,他伸手敏捷,思维缜密,他谨言慎行,当特克被所有人都怀疑的时候,只有他相信他。
这是我觉得最好的搭档了,他们之中,我不想看到谁就是杀人凶手。即使知道罗伯特已经颠覆了警察的职责后,我还是觉得他是对的。而死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属于法律无法制裁的坏人--一个警察因为看到很多有罪的人,却不能被法律制裁,于是开始了暗杀的生涯,但最终的命运是,当天使披上恶魔的外衣,他将被恶魔带走。
当罗伯特躺在冰冷的地上,哀求着搭档特克别救他的眼神,一句句“不要,不要,不要•••••••”流出口中的时候,我知道,已经耗尽了他 毕生的力气。
纽约的夜,还在繁华着,罪恶还在不断上演。而恶魔还是将天使带走了,因为天使说:我回不去了。
这究竟是正义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我不懂,我知道,当我跟特克一样看着在棒球场上自由驰骋的孩子的时候,我的眼睛里泛出了一些水汽。它叫怀念。
我们永远怀念你,飞向恶魔的天使——罗伯特。
Righteous.Kill.DVDRip.XviD-ARROW
两主演在给影片做宣传时上了莱特曼秀并进行了如下对话:"-帕西诺:我接这片子是为了告诉大家我还没死。-德尼罗:我接这片子是想看看阿尔死没死。"如果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那么这片子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原来之前看过........
迟暮
不管这部电影本身是出色还是失败,至少冲着他们二老的名号,再怎么样也要给五星,毫无疑问的。俩个绝对当今世界上的顶级老戏骨,表演依然令人如痴如醉,第三次的同场竞技是那么地完美,从最开始的教父到盗火线,再到正当杀人,过去快40年了,这两位仍旧是能震动世界的人物。剧情还勉强说得过去,拍摄手法也比较入流,最后剧情的急速转折如果没有其他类似电影故事经历的观众看到,还是会有很大冲击的,虽然大多数人看来有些俗套。
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帕西诺的爱情故事。。
但是
两个老鳖犊子又凑到一起去了,真过瘾。中国商业片能拍成这样就行了,就不做更高要求了
这片子绝了! 可是他妈的火线特工是谁译的!!! 正当杀人多好
看到最后都困惑了,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凶?
20081004,24.两个老戏骨彪戏。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耐心看完。噢。原来是这样。天气阴霾。睡觉起床买菜洗菜。顶楼阳台的火锅。2012年4月21号,cctv6佳片有约再看,几乎不再记得以前的情节。
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帕西诺,如果没有这两人,这样的超级烂片还有谁看?
演员都太老了
要不是片子透着法盲劲儿,高潮的后半部分不那么狗血,还可多给一星。明明让你看着就是这么些可能的结果,还是制造了悬疑感。而且俩主演真给力啊。
一次尴尬的重逢
开始的时候被洗脑了 被剧情拖着走了 演技无可挑剔
还是没能看完
糟蹋了两位影帝
这两个老家伙的东西就是喜欢。。。
好意思拿两个老头儿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