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优点,细节刻画的不错,不管是当时的器物,随处可见的标语,来自于一些场景,已经带有话剧似的过场,都符合日本电影的特点。人物也有出彩的地方,比如有厌恶战争,虽然不敢和士兵正面冲突,但是默默抵抗的广播剧职员和首相官邸的警卫,有已经陷入疯狂,最后走向末路的叛乱军官,有大智若愚,甚至有些狡黠的铃木首相,比如还能享受到婚礼,没有感受到战争残酷的,阿南的女儿,作为书记长官的迫水面对一群士兵只能落荒而逃的窘迫,还有虽然出场只有几次,为了多出来的一幅字大发雷霆的东条英机。
再说不足,老版没看过,但跟原著相比,很多冲突淡化了,有些人物也边缘化。
比如花了大量功夫在描写内阁争论、广播稿出炉上,导致最后玉音盘的争夺过于平淡。
比如侍从长临机不乱的镇静没有体现,几个侍从没了主意的在台阶上讨论,集体讨论时反倒是女官更加勇敢。
最后说说整体感受,无疑这部电影试图将人物都刻画的有血有肉,包括神一样的天皇,但是浅尝辄止,最后只让人感觉虚伪,阿南切腹前会整理天皇送给他的衣服和小儿子的遗像,叛乱军官自杀前还想着给儿子写遗书,天皇不仅体恤下属,还一直忧国忧民的样子,三句不离为了人民……可就是这群明君贤臣,慈父孝子给中国带来深重苦难。
都说在洗白侵略者,可我觉得这部电影恰恰揭示了一些东西,有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下属向阿南汇报陆军省分成两派,阿南说是“和平派和抗战派?”,下属答到:“是希望你成为首领的政变派和连你一起打倒的激进派”,阿南听到默默无语。
事实上,无论是鸽派还是鹰派,到了最后心心念的也压根不是民众亦或者普通士兵的生死,(只有天皇反复提及),想到的只是国体,皇室的存续,对于侵略战争却只记得的是“冲冲冲”和钓鱼喝酒之类的美好回忆。
东条英机一段所谓狭义和广义忠诚论,则阐明了这帮满嘴忠君的人的真实想法,上级(包括天皇)和我想的一样固然没问题,要是不一样,就通过各种极端手段来使得按我所想的去行事就好了。这是日本上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不归路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这一日根本没有结束,而是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就电影来说拍得还可以,细节比较严谨。就历史而言讲讲几点感受:1.战争,军人和军国主义得到了极大的美化,天皇投降的圣断充满了仁慈的智慧,投降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日本,保存国体,等待复兴,全片体现出日本人没有为战争的进行过一丝反思,影片中也没有将市民受到空袭的痛苦表现出来,个人认为这些情节对于影片来说,对于历史来说都很重要。 2.日本是一个崇尚优秀的民族,他们只会臣服于比他们优秀的民族,在影片中感受到军人对于空袭对于原子弹的不屑,要不是由于国民的懦弱,天皇的仁慈,沙俄的背叛,他们还会继续战斗下去 3.军人在片中形象相当唯美,他们充满了勇敢智慧仁慈尽忠,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生命止于战争结束,这种表达手法是相当片面的,难道军人就没有一个苟且偷生的人?个人认为苟且偷生才是投降的最大动力,蝴蝶效应你了解吗?难道所有军人都没有家属在空袭丧生?难道找不到为战争感受到痛苦的人?这些才是结束战争的关键,而影片却没有表现出来。 失败!一碗没有屎的杂碎面!
从一开始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到最后原子弹落下。绝大多数日本人不都是打了鸡血一样的扩张扩张扩张吗?里面也说了,日清日俄战争的辉煌胜利,以及跟美国一争高下的地位。几十年对外战争自我洗脑的荣誉感,你指望它兵败山倒,兵临城下最后决定生死存亡的那几天,整个日本最高层会突然之间觉悟,是我们错了我们不对我们是禽兽?
电影确实很真实,正是日本人那样的态度,导致了那一天的到来。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听到汉唐开疆扩土的时候,不也打心底里自豪感油然而生?本来这部电影也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
真正可怕的,是主张和谈的阿南大将的那句话,"日本怎么可能灭亡,国民那么勤勉,一定会复兴的。"如今的日本,除了军力很难说不是复兴了。
主战主和两派,都是害怕日本万劫不复。主战的以为美俄无信,皇室不容侵犯,投降无异于亡国灭种。因为他们就是那么对待投降者的。主和的知道大势已去,一亿玉碎也不过拖延时日,当时也并不知道美国还有多少原子弹。真的全民抵抗,美军不知道还得投入多少军力,而且苏联也参战,作为交换条件最后皇室还是被保留了。我们后来也没要战争赔款不是吗。阿南的小儿子后来改成了日本驻华大使。当然政治嘛就不谈了。
对了,别拿德国跟日本比了,不是一种东西。想让日本宾服?靠键盘侠不行,唯一可行的,就是比它强大。
我印象里的日本裕仁天皇是这样的:
他跟麦克阿瑟站一起是这样的:
但在新版《日本最长的一日》(又名《八月的皇帝》)里他是这样的:
一个字:帅!
不仅天皇帅,役所广司演的阿南大将也是帅:
图谋政变的少壮派校官就更帅了:
电影不仅里面人物帅,画面也好看。防空掩体里的御前会议是这样的构图:
军人面对战争废墟是这样的景观:
军人自杀是这样的场景:
更不要说女子在东京郊外漆黑的路上逃难,天上突然飘下樱花………
(尼玛日本战败投降是八月份的事,八月有樱花吗?)
这就是日本人重拍《日本最长一日》时使劲儿地方,每个画面都极其精致,但整部电影我们看不到日本人对战争和战败有任何深层次的思考(更不要说反思)。
精致的影像将战败投降前的日本天皇和幕僚大大英雄化了。天皇坚持决定投降,是因为体恤天下苍生的命运;主降派则是为了保全日本天皇的“国体”,以图东山再起。他们并不是因为彻底战败而不得不投降,在原子弹攻击之后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仓皇恐惧。他们反而成了民族的英雄,以勇敢、坚毅、良知和担当为大和民族做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
这就是日本人用来自我安慰的“虽败犹荣”逻辑吗?
如果这部电影代表日本人对二战的主流态度,只能说他们已经与历史断了脐带,历史观已经完全沦落。
深想一下不禁倒吸口凉气。
即使没有老版的珠玉在前也可以感受到这部真的很不怎么样。全片像是被一个右翼开的广电总局(而且对电影艺术的理解远不及我大中华广电总局)胡乱剪了一番。你看看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军官,一亿玉碎你倒是到前线去碎啊。老是号召国民去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为国民好?
松坂桃李还可以
如此低分的纪录片豆瓣难见,仅仅因为是日本人拍的二战历史题材吗?
「天皇无责任,是终战不是战败。别国的伤害无人在乎。我们为国奋斗。日本也是受害国,不是我们的错,都是战争的错」,看了多年日本二战片基本是这态度,有时觉得这个民族也挺可悲。国产历史片偶尔博眼球不可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淡忘淡漠和回避症结所在才可怕,且随时间流逝只会越来越甚。
细节到位,东条训斥年轻参谋和刺杀森纠两场尤其好。
5.5,让裕仁登场是个大败笔,然后阿南惟几切腹的也比原版差的多,连点血都没喷
电影节奏很不错,演的也都很好,特别是山崎努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势,阿南惟几活脱脱一个悲剧英雄,传递日本在战争中也很惨没有错,但这片子有个很大的问题,看完是觉得“日本不应该战败”而非“日本不应该挑起战争”,中下级武官在终战日的作为也远没有电影渲染的这么大,裕仁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为国为民
1. 远不如1967年那个版本,全靠役所广司、山崎努撑场面,其它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弱。1967版本差不多当时日本顶尖的演员全都出现了,而且各个精彩。2. 天皇这次露脸了,而且还着陆军军服。3. 那个片子气氛营造,节奏感都好的不行。4.日本电影60年代,应该是黄金年代吧。
6/10,日本右翼人士(大多数人)作品,应该叫《军人最后的挽歌》更贴切。阿南惟几应该是中国人最痛恨的吧。
论如何把刽子手塑造成悲剧英雄。德国还没有这个胆敢这么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霓碰!又做到了!
算是基本还原历史吧,比较客观。那个总理大臣让我数次想起了李鸿章,国之将破,老残之躯即便背负骂名也要硬扛着上啊
陆军和海军的相互倾轧,唯尊天皇的愚忠,底层军官动不动就哗变。这部电影将历史书上的短短一句“日本战败投降”,扩充成了一个从对方角度讲述的详实故事。原子弹都快扔到东京了,陆军军官还在叫嚣一亿玉碎,军国主义真可怕啊。
军国主义招魂歌,不知为何看起来这么真实,看到最后居然也会为贼掉下来几滴眼泪。如果抛开自己的民族情感,大概会打四星吧。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人物的肢体语言,铃木贯太郎在天皇面前请求圣断的两次鞠躬,肢体语言有张力,仪式感非常强,本木雅弘饰演的裕仁,以及畑中健二等少壮派军官一板一眼的鞠躬行礼,骑车赶路的动作,刻板有富有时代特色,军国主义影响下的人物性格表现得非常好。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战争涉及每个人的命运,剧中人物内心的不苟且不妥协,这样民族意志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东条英机的复原真乃力度千钧,阿南惟几的忠诚让人泪洒东海。关于玉音讲稿的词语推敲令人印象深刻,安冈强调的“义命之所传”有着得体投降的愿望,告诫后来的政治家要有主宰民族命运的灵魂,不要做时运所迫的二流角色,然而最后还是被否决,暗示着日本地位在后世的低落和民族的迷茫。
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啊,只好长叹一声,自叹不如。#201601018
仁心爱民大帝圣断 满门忠勇陆相归天
不管历史真相是怎样的,片子本身对人物的刻画很不错
节奏拖沓,群戏设置有问题。粉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