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万箭穿心》: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
《万箭穿心》: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
文.奇爱
从2002年院线制改革、《英雄》掀起“大片”策略开始,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大发展大繁荣”了十年。电影产量2011年也创纪录地达到了791部,再“繁荣”一下突破印度阿三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平心而论,近些年的国产片却总让人感觉“繁荣”有余,“坚挺”无力,今年尤甚。用尹鸿教授微博上的话来说,一种“冬天来临的萧条感”扑面而来。
前不久在百丽宫看了几场“韩国电影展”的作品,从《铁线虫入侵》、《追击者》到《建筑学概论》、《阳光姐妹淘》,人家要纯的有纯的,要惨的有惨的,要批判的有批判的,百无禁忌,这在我们看来似乎只有艳羡的份儿;后来又在百老汇看张之亮的《笼民》,第一回大银幕感受香港“三级片”,风格化的现实主义直撼人心。此类故事每天均在我们身边上演,但要有人想拍成片子在我们的银幕上复现,则遥遥无期了。
什么是现实主义?这个词汇似乎我们经常听到,但是似乎又很模糊。我们似乎感觉现实主义电影很受主管部门欢迎,是主流,可很多现实主义电影被毙掉了,或者只能以地下电影的面目示人;同时,很多不太像现实主义电影的电影被冠之以“现实主义”而获利。《搜索》就是如此,它代表中国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至于结果,不用等到颁奖那天,各位心里都很清楚会怎样。
现实主义电影,就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你是,你就是。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电影也是有诸多定义的。按照巴赞的意思,现实主义是倾向现实的,是“现实的渐近线”。还有一种现实主义,按照苏珊•海沃德的意思,是一种无痕的现实主义(seamless realism)。在这种电影中,由叙事配合下的电影技巧抹去了错觉的痕迹,从而实现了一种“真实化效果”。它隐藏了虚构性和叙事结构,也不对自己身进行质疑,因此削弱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众多接受的只是被编码的“优势解读”(preferred reading)。
如果《搜索》算现实主义电影的话,应该就是属于后一种。
不过,我想,那么所有有现实背景依托的好莱坞电影都是现实主义电影。
温儒敏教授2007年说:“现实主义的疆域被无限地扩大,它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或创作方法的特定内涵也就模糊乃至消失了。现实主义就不成其为现实主义。”温教授说的是文学,电影其实也是一样。
现实主义在官方被长期肯定,其实不在于其“接近现实”,而是其符合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作用。这种现实主义实际上是1932年5月20日横空出世的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移植。现实主义本具有最广阔、最自由的表现空间,可斯大林的现实主义最公式化、最概念化、最脸谱化。这种现实主义,最不现实,我们现在应该反思和检讨。
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需要回到它本来的——也就是巴赞所倡导的——维度。即:
1.对社会焦虑或变迁的指涉;
2.实景拍摄;
3.非明星化表演;
4.自然光效或低照度的布光;
5.灵活自由的摄影机运动;
6.开放性的结局;
7.中小成本运作。
这种电影不是没有,近期即将上映的《万箭穿心》(王竞导演,颜丙燕主演)就是。我是不读小说的人,看前也不晓得它由作家方方的小说改编,原以为又是一部商业俗套的作品,但看后真的内心颇受震撼。颜丙燕真是好演员,主旋律、商业片、艺术电影全都不惧。《远山的红叶》演纪检干部正义凛然,《万箭穿心》对于底层悲惨命运撕扯下的女性形象把握,更可用“神采飞扬”来形容。
而从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来看,《万箭穿心》符合上述所有条件。它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佳作。因为影片还未正式上映,在此我不愿过多的剧透。总得看来,《万箭穿心》格局虽不大,但却能让人对国片的未来保有起码的信心。在如今物欲喧嚣的电影市场,它未必能吸引多少院线和消费者的青睐,但一定是一部可以流传下去的历史佳作。
2 ) 性格的迥异和互不退让造成了婚姻的病态
在武汉也许在湖北,很多家庭都是女强男弱的家庭,也就是俗话说的女方强势男方懦弱的家庭,究其成因,就会发现并非天生如此。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倘若这个男人总是不得力,这个好强的女人就必须被迫成长起来,从而形成颠覆人们普遍观念的家庭态势。
也许人们会在马学武偷情宝莉报警说有人在XX宾馆XX号房间卖淫嫖娼,从而让丈夫进了公安局脸面尽失时,恨死了宝莉!可是没有人会同情她在宾馆外面伤心至极无限悲痛的样子!也许人们会在马学武的妈妈搬进新屋,而宝莉和马学武吵架时,讨厌死了宝莉,怎么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婆婆呢!但是没有人会留意小宝将奶奶接回家里后,是宝莉张罗着给自己的婆婆铺床,而马学武只能窝囊地坐在客厅里。也许人们会在宝莉三言两语不对头就严厉地对待小时候的小宝时,觉得她不是一个好妈妈,怎么对孩子那么过分!而没有扪心自问,自己对孩子是怎么样的,自己对父母公公婆婆是怎么样的。
宝莉虽然是城里人,但父母是卖菜的,没有文化,嫁给了有文化的乡下人马学武。也许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这是一桩不合适的婚姻导致的悲剧。还有,就是一个男人如何掏心掏肺地跟一个女人说会照顾她一辈子,这都是鬼话。一个女人,也许如何沧海桑田,都会跟男人一辈子,就像《活着》中的巩俐;但是一个男人不会,你对他不够好你自己不够好,他就会觉得过不下去了,什么海誓山盟的话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离婚吧,出轨吧!市井出身,让宝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然也不会在家里的男人懦弱地跳江后,不去期望闺蜜的资助,独自一人撑起全家,干体力活,与男人抢生意,无暇照顾儿子直至与儿子越走越远。倘若宝莉是一个像她丈夫那样的娇小姐,我猜,也许,她要么改嫁要么卖身才能不让这个家散了。
而宝莉的市井出身也让她脾气太“冲”、斤斤计较,说话刻薄又嗓门大,在外人面前也不顾自家男人的面子,从而成功地骑到不敢反抗的丈夫头上,男人呢,只会不做声、摔筷子、逃避晚归甚至夜不归宿、最后出轨。我想,性格的迥异和互不退让造成了他们婚姻的病态,补充一句,默不作声并比代表他不固执。
关于马学武的跳江,他们的儿子认定是妈妈逼死了爸爸,爸爸得知是妈妈报警使他丢了工作,于是他绝望地从二桥一跃而下!而且在遗书中没有留只言片语给宝莉。宝莉在丈夫要与之离婚时哭得稀里哗啦在发现丈夫偷情时哭倒在路边,但是在丈夫跳江后,一滴眼泪也没有留。毅然决然地辞掉赚钱少的安逸的工作,做起赚钱更多却更累更苦的扁担工,也许一个骨子里倔强到死的女子才能如此吧!马学武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需要的不是宝莉这样泼辣倔强的妻子,他需要的一个景仰他的贤妻。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想离婚不得而选择偷情,结果被捅到公安局那里,丢了干部头衔,做普通工人又因为丑闻出现在第一批下岗人员的名单中。是妻子毁了他的一切,在这个怨念中,他毅然决然地写好遗书,投入波涛汹涌的长江中,一了百了!死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而活着则是最艰难的。建建进局子十多年出来后都敢于豪气万丈地说:我要东山再起!而马学武只会撇下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因自己婚姻失败而导致暂时的事业失败,就不想活了!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关于小宝这个孩子,小孩子的情感观都是非黑即白的,妈妈报警,害爸爸丢了工作,爸爸感到很绝望,就自杀了!是妈妈害死了爸爸,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酝酿了很多年,终于在遇见爸爸的情人后得到了证实。于是,这小孩子还真隐忍,高考考完后,就摊牌让妈妈搬出去。小孩子终归是小孩子,自己穿好衣服喝牛奶吃好吃的,从来不想一想妈妈在外面吃啥做啥,只记恨她害死了爸爸只记恨她总管他(在湖北话中,“管”含有管教、插手的意思)。子女真的是父母的债啊!宝莉伤心地来到长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坐着坐着,旁边来了一群年轻人开心地笑着、蹦沓着、玩耍着,想到自己的儿子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想到他对自己的看法,宝莉决然地转身走回家,将房子过户给儿子,打包自己的行李,搬了出去。
如果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那么悲剧的根源是一桩错误的婚姻。因为所有的性格都是无罪的,即使犟过了头,即使懦弱地让人悲愤。实则,这只是现实无数对夫妻无数个家庭的真实写照。所以,找一个对的人,也许互补是保持新鲜感的一个要素,但是类似+诚意也许才是婚姻能“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3 ) 虽万箭穿心可生活还要继续
这个故事非常冷酷的描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整部影片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坏人,所有人都是为生存和自身利益挣扎的小人物。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人的心酸。真是万箭穿心。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可是真有几个人能改呢?宝莉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没有心机,脾气倔强。她倔强的背后是很多的苦难,丈夫出轨,背叛,自杀。养孩子的坚辛和孩子对她的仇恨。一个女人经过十年从一个稍有姿色的妇人变成一个只顾赚钱养家,不修边幅的,被残酷生活伤害的伤痕累累。可是她还是坚定的和命运抗争。
颜丙燕的表演非常流畅自然,打动人心,让人印象深刻。整部影片都很压抑透不过气的感觉,但是影片的结尾多少给了观众一点安慰,宝莉原谅了儿子,解脱了别人和自己,去追求她该享受的爱和生活。
生活很多时候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和逻辑,这就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他们的日子就是那么多的不顺心憋屈。可是他们还是那么坚韧和洒脱的活着,毕竟日子总是要继续,平凡的人总是给我们更多感动。生活就像结尾那辆破车,虽然千疮百孔,还是要继续向前!
4 ) 是人既要讲因果,也要可敬可爱也可恨
万箭穿心过誉了,要栽就栽在人物塑造和叙事安排上,说白了就是导演估计没有真正读懂《万箭穿心》这本小说的核心内涵。
《万箭穿心》的核心是什么?是风水还是一个女人的艰难奋斗史?其实都不是。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小说,那我想先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李宝莉在本片一个小时以后的戏段里面几乎没有发过脾气,几乎成了个圣女样?——谁吼她她都不接招,见谁都热情笑嘻嘻的。
如果只是看电影的话,我想这个答案是无解的。而在小说里面,这一点几乎成了这本薄薄小说的核心。一个字“忍”,说再多一点,就是“还债”。
在小说中,马学武跳江自杀以后,李宝莉的妈妈只给了李宝莉一个字:忍。自后才有李宝莉贴心贴肺照顾一家老小的故事。在开始的时候李宝莉忍的内心并不平静,她说:“除了忍,又还有哪个字对我更有用呢?”
而屋里一家老小一家亲独独把她排斥在外她又发问:“要我怎么忍?” 店铺老板又告诉她:“有些人生来就是还债的,怄气想不开就会欠的更多。”才有了李宝莉后来的解脱:我不就是还债么?我还了就算了。
而在电影里,这些小的细节全都缺失了,在最后李宝莉搬家的时候还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小宝,他那小就没有了爸爸,我也没时间照顾他,我回来的时候就在想,别家的娃娃都疯啊笑啊,他心里就像是压了个石头,不像个伢。他如果能够像别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叫我做什么都可得啊。其实他要就紧他拿去,我哪个都不欠了。” 这个“欠”用在这里就好像说气话一样没有分量。小说中小宝与李宝莉吵完架她暗自神伤的时候对自己说的是“人生是有报应的。”这才有了后面李宝莉的解脱。电影仿佛把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塑造的极有母性光芒:孩子怎么样她都算了,只要他高兴,就行了。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
人都是有脾气的,宝莉这种骨子里面都像泼过辣椒水一样的人更是有脾气。所以叙事必须要讲出个因果来。你不给她一个改变的信条,仅仅是让她的行为上作出改变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电影的前一个小时李宝莉做尽了“坏事”,但后一个小时又做尽了“好事”(坏事都让人家做了。)这种两极分化的安排实在是让人觉尽了假。小说起码还知道写些她进茶馆吵得周围人头昏的行为,让人微微生恶。电影里就让这女人软的像一只小绵羊,童话估计都不敢这样写。实在是让人揣摩不透的。
与小说差别最大的人物塑造大概就是小宝的奶奶(原作里面还有一个爷爷),小说里的两位老人恨李宝莉是入了骨,而电影里的奶奶却好像还有几些人情味儿。小宝的绝情不带一点迷茫和疑惑的成分,这就说明显然被“洗过脑”。我也生在单亲家庭,但是只有我妈带我。我妈脾气跟李宝莉差不多,都是得理不饶人的主,这些年来她的歇斯底里常常让我睡不着觉(还没出来读书的时候),但是母亲的努力我看在眼里。一面她精神性发作对我深深造成折磨的时候我真的没办法不厌恶这个女人,她的伟大也让我知道我对她的爱是不能打折扣的。往往这种爱呀恨呀是摇摆的,被暴打的时候心里恨死了她,但是好歹也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时候。
影评人木卫二提到的小说《家变》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家变
》主要内容也是儿子对父亲从爱到恨到忘的一个过程。小说的高潮是儿子对孝道的批判:父亲骗人、欺负下等人、穷的没了骨气、懦弱怕事、一副穷酸样……用词之狠使得在小说刚刚面世的时候遭受到了狼虎一般的批判。但是在孝道的批判之后又是儿子自己的反思:是不是对父亲太过分了一点,他挺可怜的,我还是要对他好一点。人心是肉长的,好歹都受着社会伦理的桎梏,很难想象有谁能爱的毫无保留亦或者是恨的毫无余地,
而小宝对母亲的恨被表现得没有余地,这就必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那么,还有人味儿,懂得体谅的奶奶貌似是没法子教出恨妈恨到骨子里面的小孩的。小说里两老人带着头的孤立宝莉,孩子长大只跟爷奶亲也是有点道理的。然而小说也不是滴水不漏,小宝在哭诉的时候引了爷爷的话说原来觉得是爸爸对不起小宝,自己下岗不行了就跳江。如果爷爷奶奶真信这一点,定不会这样惨薄的对待宝莉。
不过,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没做好的一点就是对“狗改不了吃屎”这个道理的深刻领悟。无论李宝莉想的怎么样开,她那种市井的,令人厌恶的小家子气都不应该缺了断了。前面她知道跟服务员叫骂十八块的茶水,后面也该知道做事情斤斤计较。凡事都该有个连续性,不能好的东西“源远流长”,差的东西说没就没。拍接地气的东西就要把人拍得像个人,而人最human being的地方也就是他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我想,也就是对这一点的考量使得电影最后发不动车李宝莉骂着“婊子养的”下来推车的镜头如此动人也如此具有生命力了吧。
在中国,母亲往往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有时候社会对母亲高大全的要求把母亲们也“教唆”成了只看得到自己身上“高大全”的部分,觉着自己担了天下所有的担子,却全然不理自己身上烂脾性对后代和周围人的伤害的人。这种潜在的声音在各类电影、小说、文艺节目不断回响,赚足了女性的眼泪。我和我妈曾一起去看过《大地震》,面对徐帆神一般的演技,编剧狗血的剧情,我妈眼泪哗哗的。事后我妈说我怎么那么冷漠一滴眼泪都不掉,我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电影假的很,特技花了那么多钱做的还是那么假。”就把我妈气的在公车站跟我大吵起来。现在回想起来也是觉得好笑啊。望以后各位电视剧导演、电影导演要接手这类女性题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尺度,更要主要断章取义要有度。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虽然难听但是一点儿都不假。忙着被刚强女性打动的逻辑都不要了之前,还是用这句话打个底儿,免得自己再造余孽。
5 ) 不管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总有个建建,愿意为你摇下车窗。
想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李宝莉,不是因为她遥远到不可捉摸,而是因为她太真实了,真实到仿佛是隔壁三大妈或者对街五姑姑,每天和你擦肩而过,大大咧咧灰头土脸,带着一张贱嘴和一颗不屈的心。
马学武和李宝莉的结合真是一段奇葩的故事,一个是有文化却懦弱小家子气的乡下男人,一个没文化可有着漂亮脸蛋儿和“作死”的性格的贫民女人,不知道他们当初结婚的时候彼此是不是就是这个“死样子”。
那时大概应该是这样一种情景吧,一个是温柔有才的穷小子,娶了一个活泼热情的同样贫穷的小美女,结果落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上,温柔变成了懦弱,有才变成了和别的女人偷情的小九九,活泼变成了大大咧咧没有形象的蛮横,热情变成了口不择言的市侩。
李宝莉给马学武的,从来都不是马学武内心真正渴望拥有的。其实李宝莉一直都搞错了一件事情,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看不上他,那么今后的日子里,你只能越来越看不上他,因为生活总是把一个人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一层一层的剥掉,暴露出更多的不堪与丑恶。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结了婚就好了,是不是那些自己看不上、看不惯的东西,结了婚对方就会改了?嗯,你想多了,结婚从来都只是开始,各种各样问题的开始,而根本不是问题的结束。
小景来吃饭那一段,李宝莉冷嘲热讽,小宝拖着爸爸去玩,马学武离开饭桌的时候,依旧故作淡定地招呼小景慢慢吃。他是一个要里子也要面子的人,可惜李宝莉从来领悟不到这一点。小宝说爸爸知道你不看书,所以把那人的照片放在书里……这是对李宝莉的无视,甚至是侮辱。书本象征着马学武的事业,情妇的照片象征着他的爱情,这两件事,都和李宝莉无关,甚至还都是因为李宝莉的存在而变得遥不可及。当马学武面对着情妇温柔崇拜的眼神,抹抹满嘴油光,滔滔不绝的讲着“咱们厂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他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李宝莉面前几乎从未有过。
接二连三的打击,失去了像样的工作和温柔的情妇,马学武选择了用死来表达自己的抗议,用这个可能是有骨气也可能是没勇气的方式来向世人昭告自己最后的尊严,而且用最残忍的方式惩罚了李宝莉,那就是视而不见。不打你不骂你不和你对峙不再提出离婚,可是就是不理你。哪怕到了写遗书的份儿上,都不愿意多写一行字,哪怕心里恨李宝莉千百遍,恨不得把李宝莉碎尸万段,都能淡定的摆着那张“我当你是空气”的脸,完全忽视你的存在。
不知道马学武跳江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奶奶和小宝今后的生活?奶奶一把年纪,小宝还不满十岁,这都是需要照顾的人,可是他仿佛一点都不担心这个问题,是因为足够了解李宝莉、知道她拼命也会撑着这个家吗?还是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把一切俗事的烦扰都丢给李宝莉,你不是市侩精明、卖袜子一卖一个准儿吗?你不是精打细算、死抠着过日子吗?你不是大嗓门吼了一个又一个吗?你不是强势到连你丈夫都不放在眼里吗?好吧,你去吧,你去养活这个家,这些我该负的责任你都去负吧。
谁的心不曾柔软过,谁他妈没被生活欺负过。
那些原来你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以后才会发现,这件事太大不了了,哪怕自始至终,这件事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然而马学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哪怕都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依旧通过儿子,阴魂不散的打击着李宝莉的生活。小宝说正式因为你和爸爸最近,才最有可能伤害他。那么小宝之于妈妈,不是这样的吗?李宝莉没有文化,根本搞不清楚功课,唯一问得出口的问题也只是你作业做完了没有?不然呢?问什么?问圆锥曲线还是洛伦兹力?
李宝莉爱儿子的方式就是你负责写完作业,我负责挣钱给你买作业本。
小宝对着情妇问出“你爱没爱过我爸爸”……在这个孩子眼里,马学武背着老婆和有夫之妇偷情就是爱情,可是李宝莉和建建这俩单身的温存就成了“恶心”“不要脸”。
建建和宝莉是一国人,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嘴巴贱,心肠热,拉的了脸,吃的了苦,一个失去丈夫孤苦伶仃,靠着挑扁担这样的方式也能把儿子养大,一个进了监狱丢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出来了照样重整旗鼓,拾掇着破败的生活。自作孽不可活也好,性格决定命运也罢,不支撑着凑合着活下去,难道去跳江吗?
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人物,他们不起眼,他们不高大全,但是他们总是在努力地活下去,不管到底遇到了什么,不管自己以前遭遇过什么,自己犯过什么样子的错,总之,得想法儿努力活下去。
生活,本身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
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有勇气。
李宝莉没计划过自己的生活,没想过趁着年轻说不定还能嫁个更好的,没想过像个泼妇那样找厂子大闹一番多讹点儿抚恤金,只是直来直去的挑起扁担,以自己能想到的、能接受的最快方式挣钱养家,努力不让这个家散掉,努力造就更好的物质生活。她没有文化,除了出力气,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她没想过,我也没想过。
生活不是电影,不是一个黑幕说十年后那就是十年后了,不知道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当儿子高考完毕,宝莉以为可以弱弱的松口气,可是更大的灾难突然来了,这个生活中的全部指望,突然翻脸不认人,要和自己断绝关系。宝莉愤怒了,对着小景哭诉,可是还是不接受小景的“万箭穿心”的说法,那个硬撑着要让自己光芒万丈的女人,佝偻着脊背,一颤一颤的走在丈夫离世的桥上,被一群中学生喊“婆婆”……漫天绽放的礼花,映出了她奔涌而来的泪水,这样苦难的生活,到底是因为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宝莉孤独的在江边坐了一夜,第二天突然想通了,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她觉得是自己给了小宝一个不完整的生活,让他没有爸爸,让他一直都很沉重很压抑,让他没有同龄人的放肆和快乐。而自己呢?她没有想过自己如今的境地,该要怎么偿还。
挑着扁担,走出这个万箭穿心的地方,建建又不晓得从哪里冒出来,嬉皮笑脸的说自己就是嘴贱,可是言语间分明已经流露除了对宝莉的不舍和怜惜。宝莉沮丧的把行李放在地上,抬头看了看,决定离开。她扛了十年的扁担,支撑她过生活十年的扁担,是建建拿起了它们,也拿起了宝莉以后的生活。
建建进监狱的时候,李宝莉还是那个伶俐的少妇,有着与年龄相称的风情。等建建出狱时,李宝莉已经是个有着白发、穿着邋遢的扁担,相遇之时没有客套,寥寥几句话,朴实真挚,俩人都是简单的人,没有那些花花肠子,不打虚的招呼,不嘲笑对方的生活方式。也许建建一个没文化的小混混,貌似未必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是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打着算盘一分一厘计算出来的。活在当下,总归还有个人心疼自己,总归还互相心疼。
每当建建神出鬼没的出现在宝莉的身边,摇下车窗探出头喊着宝莉宝莉!我就觉得特别的温暖,那是一种普通平凡的感动,混了半辈子,哪个也没比哪个强多少,凑合着过吧。小人物有着小人物的韧劲儿,没什么天塌地陷的事儿,有一顿咱就过一顿的日子,怕什么,这顿先吃饱了再说。
第一次发生关系以后,李宝莉有点躲着建建,建建跟在后面说莫不是这世界已经开放到了完事以后就跟啥都没发生过似的?也许建建在决定和宝莉发生关系之前,就想好了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他其实已经做好了为宝莉负责的准备,可是宝莉有点躲躲闪闪,而自己因为嘴贱,还伤了宝莉的心。
但是有什么呢?谁也不嫌弃谁,相依为命,相濡以沫,这样的人应该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一起,吃着便宜的盒饭,住着简陋的出租房,开着婊子养的车,幸福到神仙都嫉妒。
其实个人认为一部电影算不算成功的评价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能不能讲一个好的故事,而这电影明显做到了,导演的视角很平静,仿佛就是一个静静注视着世界的路人,只是记录下看到的东西,不做评价,不贴标签,至于观众怎么想,那是观众的事情。
颜丙燕奉献了神级的表演,她真真是一个超级实力派,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活脱脱的就是李宝莉,不不,这不是李宝莉,分明就是刚刚从我身边走过的那个卖茶叶蛋的妇女,这分明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有些可怜的,却其实很可爱的人们。她们明明善良,却很少对亲近的人展现自己的温柔。她们不知道什么是捷径,一辈子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她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着让很多局外人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为。她们固执地犯着笨拙而可笑的错误,不过时不时也有着灵光乍现的聪明。她们偶尔带着一脸迷茫和诧异,思考着怎么自己的命这么苦……不过无论如何抱怨,却从来都不会放弃继续活下去的念头。
陈刚也演得很好,第一次知道他是《九九归一》那部电视剧,恍惚间十几年了……
希望这电影的票房好一点,不要复制《钢的琴》的票房悲剧,我们需要这样的好电影,不为了别人,恰恰只为了自己。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结尾处,张大民跟儿子说,如果有人枪毙你,没辙了,你再死,死就死了。如果没有人枪毙你,你就好好活着。
不管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好好活着,就行。
-----------------------------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灵异事件,客观事实是12月7号8号那两天我的五篇影评全部消失不见,为此我还哭了 - - 然后求助客服也什么都没有找回来,各种郁闷,但是今天无意中打开豆瓣发现居然又回来了是什么情况!!但是之前各种朋友的回复全都找不回来了%>_<%,很遗憾,这是最大的遗憾。
不过不管怎么样,也算是新年第一个大惊喜了吧,好知足。
直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最可贵。果然是真理。
但是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等待着自己。这也是真理。
祝大家新年快乐。
6 ) 一见钟情的《万箭穿心》以及难以言说的武汉
我想作为武汉人是没有办法批评这部电影的。无比熟悉的俚语与地名制造了观影中三个人疯狂的自娱自乐,而其实单单是陈刚的健健那无比地道的痞子头头形象便早已瞬间征服了我们,甚至穿越到93年的场景中出现的扬子江牌空调公交车都令人心生感动,因为证明着所有场景的确是在这座炎热而焦躁剽悍又耍拉的城市完成的。
然而一旦提及这座城市,话题便显得难以言说,因为摊开一张中国地图便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武汉一定是最最符合“万箭穿心”的风水标准的城市。平汉粤汉两条铁路长江汉江两条水道联络了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然而这样的风水注定了多少繁华也是留不住的一场空。汉正街嫂子李宝莉没能留住丈夫又丢了儿子,而汉正街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紧接着便成了所有水货淮货的代名词。或许是偏袒但从小在这条街边长大的我觉得这与诚信道德一点关系也没有,夹在东部的制造业与西部的资源中间,这整个迷失的地界上,恐怕也只剩下市井的一点点算计和一点点斗狠可以打发时间求得安慰。
当然这种属于城市的落寞与沉沦并不构成生活的符号。过早的品种多少远比经济报表的数字更能决定多数人每天的心情,买得起的房价也远比看起来灯火辉煌其实与己无关的CBD来的实惠。而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可以在鸡毛蒜皮中活得一点也不做作,可以在撒泼骂街中豁出去尽情释放,可以在诅咒过天气以后淋漓地流汗,然后打赤膊吃宵夜爆酒瓶子,目睹玻璃渣子在开成飞机的公交车尾灯中闪烁一点光亮然后快速消散;这时你便了解这的确是不服周的楚人的地盘,而你也无法否认的是,这样的地盘上也可以诞生屈原式的浪漫。
最好的一幕是,跟建建车震后几天,颜丙燕在市场里揽生意,看见小面包开到身前,她不由自主地往车里张望了一眼。无奈、两难和略微的希冀,在这个张望里一览无余。
无聊
我觉得好片一般有两种 现实和理想 美国的梦和中国的现实 是最好的片源
李宝莉的角色魅力在于,即使是悲剧,也要梗着脖子在荒唐的生活中杀出一条血路;即使是万箭穿心,也要硬着头皮活出万丈光芒。儿子和婆婆在榨取了她的价值后又将她遗弃,她也能迅速接受现实继续前行,不忿不怨。结尾是神来之笔,生活就像这婊子养的车,熄火了,推一推就又能走了。
#影评# 日子就是结尾那辆车,婊子养的,但推推还能往前走。
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如此真实质感的武汉,李宝莉是中国的卡比利亚,《万箭穿心》是目前为止看到的今年最好最感人的国片
如果一个女人不是因为看上了你而和你结婚的话,那么她只会一直都看不上你,因为婚后的生活只能让你身上仅有的几处光彩抹掉。没文化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有工作但却懦弱胆小怕事耍心机还跑去偷情被下岗后直接投江自尽的怨男,更可怕的是,他写封遗书都不忘提醒自己不懂事的儿子,这都是你妈逼的。
太特么真实了 尤其是那奶奶 村妇的伪善和狡猾
看完《万箭穿心》心情五味杂陈。真实不造作的剧情和导演的用心,是今年看到的最好最感人的国产电影。当男人不爱他的妻子的时候,她哭闹是错,笑也是错。万箭穿心的时候惩罚别人总是最痛快的,可生活也会让你付出代价。所以人啊还是得学着放过自己,多过一天高兴的日子都是赚到的。
那句“谈感情,太伤钱了。”是我本年度听过最好的金句!
中了万箭穿心的命 也要抱着万丈光芒的心
北电放映,谢飞监制,去年至今剧情最为合理且紧凑的国产片,真实不造作,导演很用心,结尾出字幕的时候潸然泪下。女演员表演非常之到位。
【武汉话原版4星】要过屋中“坎”,先解心中“结” ,这才是生活。造化弄人,太信命,把一切归咎于天意,殊不知穿的是人心,跟风水无关。就像那辆发动不了的车,总要下去推一把。;【国配版2星半】普通话版完全失了灵魂,角色都很空洞,武汉的地气儿全没了,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关键还零零碎碎刪了10分
用崔永元的话是:这样的电影不去看,那真是万箭穿心了
全家最正常的就是李宝莉,唯一的缺点就是刀子嘴,马学武挺大个老爷们,出轨行,受点挫折就跳江,小宝我真他吗想大耳刮子抽死他,没有你妈风吹日晒挑扁担你还上学屎你都吃不上热的,李宝莉唯一的希望确是失望。
万箭穿心,哪能习惯就好
1. 2012华语片最佳 2. 大气、沧桑、释然 3. 以封建迷信外化人物命运与情绪,或许这就是所谓“feng shui(风水),英文片名点缀的刚刚好” 4. 颜丙艳让人刮目、电影看完都不敢相信这女人就是她演的 5. 有时候我一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吓自己一跳:孩子好久没叫我“妈”了 6. 国配版删了10分钟 7. 什么万箭穿心,我就不信邪,我看这是万丈光芒 8. 谈感情,太伤钱了 9. 要过的细啊!
看完之后心情好差,买了酒回来。片子里每个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和做的不对的地方,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女主角演技超好。万箭穿心这题目其实不算贴切,这是一个漫长的悲剧。生活让人一点点萎缩屈服,七拐八拐人生大半过去了。命啊,都是夹裹着人前进,不知道哪个岔路口就走到万劫不复了。唉。喝酒。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女主和《大时代》的丁蟹一样都是死不悔改、天下负我的人格。逆境磨灭了棱角,却不能打消那份“到底意难平”的执念。自讨苦吃,苦必随之。作为电影来说它太真实了,真实得就是生活。而如果银幕上下没有差异了,我们能收获什么?
颜丙燕可以得奥斯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