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客途秋恨(国语版)

正片

主演:陆小芬,张曼玉,李子雄,田丰,萧湘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 / 中国台湾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年份:1990

 剧照

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2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3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4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5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6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3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4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5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6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7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8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9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客途秋恨(国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晓恩(张曼玉 饰)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陆小芬 饰)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李子雄 饰),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 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 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江山如此多娇DVD版幻影追凶(普通话版)狐仙2012图书馆战争:记忆之书浴血雁门关瘦人之歌给予者接受者武痴The List墨西哥之疯狂摔角狂人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2018顶级跑车大观只有没有我,KARA晴空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碧血宝刀亲爱的第二季为你着迷:无尽的爱挪威儿童杯足球赛满足第一季黑暗制裁戈德堡一家第四季家族1970西游记女儿国武状元铁桥三动感地带芒果卡“无限X”演唱会-武汉站五爪十八翻

 长篇影评

 1 ) 凉风有信 秋恨无边--张曼玉 许鞍华《客途秋恨》

1990年,在对一些类型片的尝试之后,这一年四十三岁的许鞍华导演奉献出了一部上乘的佳作----《客途秋恨》,这是一部有着许鞍华自身浓重自传色彩的影片,虽然自传体色彩浓厚,但是主题更为多元和深远,电影中小到家庭情感,母女关系,大到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的纠结,依旧对于香港、澳门、中日之间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接,人到中年的许鞍华导演沉淀出更为深沉的艺术魅力。除了特有的女性意识,以及对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之外,许鞍华从这部电影开始为自己的影片注入了一个新的主题----对漂泊者的情感关怀。这在她此后的电影作品中是很明显的。

电影以张曼玉饰演的女儿晓恩与陆小芬母亲葵子之间的情感隔阂与消融为主线,通过母女两个人不同的回忆展开剧情,但是我知道,至始至终这部电影起着支配作用的是许鞍华导演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

电影开始的时候是从在英国留学的晓恩开始的,她接到了自己妹妹的结婚邀请,放弃了在英国的工作机会,回到了一个她觉得隔膜的家庭。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张曼玉正是26岁的花样年华,而许鞍华导演年轻的时候也确实留学英伦,1975年返回香港,在TVB工作,1979年开始投身到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

从晓恩回来一进家门,正在打麻将的母亲的言谈中我们能直觉的感觉出这对母女之间的隔膜。金马影后陆小芬饰演母亲葵子,我个人总觉得她在外形上与张艾嘉有着几分相似。在随后剧情中,母女二人在穿衣服、烫发、言谈等很多方面总是发生着冲撞。

在晓恩的记忆里,儿时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最有亲情感的,而那时沉默寡言的母亲与爷爷奶奶的关系显然很不好。许鞍华导演本人1947年出生在中国东北辽宁鞍山,这也是她后来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把鞍山作为影片人物背景的原因之一,在两个月大的时候,许鞍华就随父母迁居到澳门,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有着一段留在澳门的童年回忆。这段温馨在电影中是被很幸福的表现出来的。

祖父是中医,钦佩的是学西医的孙中山,有着一颗报国心,听着大陆解放的消息,也觉得自己的老家要有希望了。对于澳门在祖父祖母的心中是客居的他乡,其实对于母亲来说香港也是客居之所,而晓恩本身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也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体验中逐渐明确的。

母亲与祖父母之间的矛盾爆发,父亲接走了母亲,而晓恩作为母亲情感寄托的人却不愿意随母亲一同走,隔阂从这一刻已经生成了。

祖父祖母回到大陆的家乡去报国了,晓恩来到了香港,回到了父母身边,对于每天无所事事的只是打麻将的母亲,却依旧得到父亲的百般疼爱,晓恩是看不惯的,母女之间多年来情感挤压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而也就在李子雄饰演的父亲父亲的责打之后,晓恩才知道,自己的母亲葵子原来是日本人。二战日本战败后留在了中国,语言不通,文化不通,民族对立情绪严重的情况下,母亲生活是没有安全感的,打麻将也是她逐渐的在适应中国人的文化,派遣这异乡的寂寞。吃惊的晓恩,依旧还是没办法化解多年来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她一个人出去住了。

许鞍华导演的父亲确实是一名国民党的文书,她的母亲也确实是一位日本人,她本人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母亲的身世,此前她只是以为母亲是个不懂粤语的东北人,据说许导最初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母亲是不同意的,不过许导还是坚持拍摄了出来,后来母亲也不声不响的看完这部电影,相依为命的两母女感情是很好的。

母亲疼爱的妹妹远嫁到加拿大了,剩下的是这对隔阂的母女,“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这句台词很好的表达出母女之间的关系,可也就在此时,两母女逐渐走向了解和和解了。女儿毕竟年轻,没办法理解母亲在不同文化差异中的生活,而母亲对于亲生女儿和自己从小的疏离也是有着自己的怨恨的。两个人和解的转机就在下面的日本之行发生了。

陪同母亲回到日本的故乡,下车以后晓恩感觉到母亲在自己文化之中的适应,语言不通,文化陌生的她,恰恰在这种背景下逐渐理解了昔日母亲在中国时的难耐。

日本有母亲昔日的哥哥,友人,甚至初恋的情人,而对身为女儿的晓恩却是完全陌生的,导演安排了一个细节,晓恩单独出行的时候,被一个日本人追,是怕她吃了手中的有毒植物,但是晓恩却害怕的逃跑,直到两个人找到一个懂英语的老师才完成沟通,那时候晓恩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种感觉,让我有着很强烈的共鸣,无论在蒙古国还是在埃及生活,当一个人对你大声说着你不懂的蒙古语和阿拉伯语的时候,你也会内心感到一种本能的紧张和惶恐,而并非我和他们母语的英语却成了唯一能交流的桥梁。这样语言代表的文化差异是经历的人很容易体会的。

母亲从小最疼爱的弟弟,却不认同姐姐,他意识中还是二战神风特工队的战争状态,这种亲人的敌视让母亲的伤心,也让晓恩体会到自己对母亲的伤害。

在母亲的回忆中,弥补上了她与父亲结合的故事。日本从东北战败逃亡的时候,她为了给生病的小侄子找大夫,得到了晓恩国民党父亲的帮助,两个人相爱结婚,母亲就这样留在了中国。

“人生真是奇怪,当初要不是冲动我也不会要到满洲去,日本要不是战败,我也不会遇见你爸爸,好像缺一样,人生就不一样了。”晓恩母亲的这番感慨,让我也充满了感伤,有那些时候我也充满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是在浦东机场抛下那一枚硬币,如果去成的是韩国,而不是乌兰巴托,如果从埃及不待那么久回来,我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呢?看着国内的朋友们的生活,也许也和他们一样,适应了这个社会,适应了一切,也许,也许······

晓恩的拥抱,标志着母女之间的情感隔阂终于被理解消融了。这理解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变迁,真是奇怪。

关心时政的许鞍华导演,在电影的最后表现了香港70年代的民权运动,那是他们那代人经历过的,电影的胶片帮我们保留下了那段记忆。在后面的《千言万语》中她继续抒发着这种关怀。晓恩成为了一名报道民权运动的记者。

与女儿和解的妈妈也改变了对晓恩爷爷奶奶的态度,晓恩回到了大陆,来到爷爷的故乡看望他们,十年浩劫之中爷爷没有看到家乡的希望,但是还是勉励晓恩不要对中国失望。“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在粤曲《客途秋恨》中影片结束了。

日本的季节与香港的对比,香港的社会变迁与大陆之间的对比,历史的伤痛与现今的对比,穿梭其间的都是一个个的家庭和家庭中的人,他乡,故乡何处是所皈依,爷爷倒在了自己的故乡,却没有看到故乡的希望,客途的人生之中,我们又何所皈依呢?

最后,还是一曲曾淑敏演唱的这部电影中国的主题歌《客途秋恨》,一曲哀歌,道不尽人生客途几多凄凉,几多无奈······

“秋天的风,就这样吹了一生,忧伤的味道尝到现在,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的恨,躲在她的裙摆,忧伤的眼神藏到现在,命运是一粒客途的尘埃,朝夕不定,海角天涯。”

(本文写于2009年9月12日 因新浪博客莫名其妙的和谐,不得不以这种方式发布)

 2 ) 他乡故乡处处为乡

看着觉得我跟我娘的结都在里面。

《客途秋恨》的色调特别妥帖,许导的色彩一贯美得不张扬,都很舒服,跟她潺潺的叙述节奏配合得刚好,日本香港澳门广州。澳门老骑楼上穿旗袍的年轻母亲,婆婆的蒲扇,晓恩的草帽,似乎永远不会凉下来的天,曲折的回廊摇曳的荷花,暖绿是澳门回忆里的主色调。日本的场景要稍微深一点,深浅不一的山与田地,老林里黝绿的颀长乔木,炊烟斜在风里,因为母亲仓皇的眼泪暗下来的天。香港永远燠热,大红的色彩卷起的头发,高楼里的灯光,家里藏在阴影里一半永远剑拔弩张的母女。最后到了广州,颜色变成素白和旧蓝,筒子楼里逼仄的目光,外面阴暗的天,爷爷和婆婆苍老的躯干似乎暖不回绿色,粤剧的唱腔里秋天到了。

会结尾真是个特别有本事的活计,话说完了就不符合审美,含在嘴里的分寸最重要,邹静之的《我爱桃花》戏中戏翻转用得纯熟,偏偏要怕人看不懂一讲再讲三讲,看不见桃花就够了,说出来就踩着桃花了。《客途秋恨》的结尾,一江水,穿过大陆和香港,脉脉地,要说不要说的都在里面。

怎么镶嵌家国也是个难题,《绣春刀》的结尾,丁修和沈炼跑去截杀赵公公,若没有酷似《十三太保》的三骑并驱,在我心里要算烂尾了。《客途秋恨》整个片子最后那句台词,想看多少家国大义都在里面了,能拿家长里短容纳这些又不让戳出来硌着才见功力。异乡者主题千百年来讲多少遍,怕只怕故乡也非是昨日的故乡,回溯也只能去梦里找寻,算是真的《客途秋恨》。

片尾曲梅艳芳演唱的《秋天复秋天》,是个激烈的调子,歌词说“到最后才明人生客路永没平,情既是恨,恨也是情”,便可知道其实有一肚子浪涛翻涌,最后却选择潺潺而流。这个故事里母女俩的对峙到和解,真是每看一眼,都心生多少滋味,听说是许导半自传的作品,原来有这样的情结在。

最后,90年的张曼玉真美,还没穿上旗袍的美,所以结尾由她来哭,真是到位。

 3 ) "不要对中国失望"

谁道秋来烟景素。任游人不顾。一番时态一番新,到得意、皆欢慕。
紫萸黄菊繁华处。对风庭月露。愁来即便去寻芳,更作甚、悲秋赋。
——黄山谷《一落索》


趁着《黄金时代》上映的热闹,这两天把许鞍华早期的几部电影过了一遍,从《投奔怒海》(1982)到《女人四十》(1995)再到今天看的《客途秋恨》(1990),每部都没有让人失望,不得不承认与许导早期的作品相比,破碎而单调的《黄金时代》简直就显得太过“小清新”了。

如果说《投奔怒海》偏向政治题材,《女人四十》偏向家庭伦理的话,那么《客途秋恨》就将这两者结合得近乎完美。虽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情感、道德伦理是许鞍华的拿手好戏,但是能够把异文化中的身份认同、政治时局、战争创伤、家国乡愁、传统失落……这么多丰富的面相熔于一炉也着实要依赖于吴念真出色的剧本。

影片的开场是1973年的夏天,伴随着Bob Dylan的代表作Mr. Tambourine Man,晓恩(张曼玉饰,彼时26岁)完成了她在英国的硕士学业,那时她和她的英国同学一样,渴望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此开始新的人生。她在片中自白道:“越战、中东战争,都只是电视新闻里的镜头而已,那些地方毕竟都那么遥远陌生。”显然,那时的她还无法理会政治的意义。

故事的主线无疑是葵子和晓恩回日本的探亲之旅,其实这也是母女二人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角色互换,她们越来越接近对方内心深处那个孤寂的角落,于是锁闭的盒子被打开,隐没的家世淌溢而出。

另外,光是本片的片名也有故事可考。据传,《客途秋恨》最早是由清嘉庆学者缨艮所作的词曲名。后来南海才子叶瑞伯对其进行重编,把它变成了一首广东地水南音。原来叶瑞伯曾于道光年间到广西做生意,途中与一名女子相爱。后遇苗乱,两人失去联系,叶瑞伯创作《客途秋恨》来怀念情人。

20世纪20年代,编剧家黄少拔将男女主角附会为才子缪莲仙,麦秋娟,并改编成粤剧《客途秋恨》,由佛山粤剧名家白驹荣首演,并一唱成名,遂成经典。这首曲子与顺德何惠群的《叹五更》被誉为“粤调双绝”。

南音《客途秋恨》在片中第一次响起,是幼年的晓恩面对窗外的莲池和在躺椅上的爷爷,背诵刘禹锡的《乌衣巷》,背完之后她就趴在爷爷的肚子上睡起觉来。爷爷边摇扇子,边对她讲述着自己的家事。这个场景最后一个镜头非常棒,当爷俩在阳光的沐浴下睡去,凄婉的南音袅袅,镜头随之缓缓拉伸,画面安稳祥和。

等《客途秋恨》再度响起时,已经来到了片尾。

爷爷在老家中风卧床,晓恩来到正处于“文革”时期的大陆去看他。爷爷拉着孙女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爷爷本来身体还好,有一天知道你回来在电视台做事,就找了一本《宋词选》,要寄给你。谁知道,被那群红小兵问了一整天,累了,一爬楼梯,眼前一黑,就完了。晓恩,不要对中国失望啊,爷爷是老了,可是你还年轻,希望在你们自己,知道吗?”

晓恩望着爷爷难过地心想:“这样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了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这一刻,童年往事、家国爱恨交织一处,使得叙事的情绪升至顶点。当然,上述那个晓恩趴在爷爷肚子上睡觉的拉伸镜头也就有了无限延宕之韵。

感谢许鞍华,在这个长假的末尾,带给我如此优美的艺术,它仿佛初秋阳光的落叶,让人在萧瑟中涌发温暖的力量。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2014.10.6


附,白驹荣《客途秋恨》原唱试听: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1846071/

 4 ) 乡愁成了一种过眼的云彩

算起来1991年,正是我的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不用多说,你们就猜得到。那时的我在北方的一个日益扩建的小城市,现在回想,一切薄薄的雾气一样,却是无忧无虑的真实。
1991年,一些外来的电影陆续在我们那里上映,很多人去看。在我记忆里的有《倩女幽魂》和一个叫不上名字来的关于鬼复仇的片子。
1991年无法看到《客途秋恨》这样文绉绉的带有乡愁的片子,几乎无人知到许鞍华这个导演。
乡愁是我现在才加上的,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孩子们是不懂得乡愁的。成年后我改变了此种想法,觉得乡愁恰恰是属于孩子的,是扎根在每个孩子的童年,与日俱增。
1991年,张曼玉还是一张圆润的娃娃脸,漆黑浓密的长发,眼神里没有戏份的味道,显得生涩自然而动人。

1991年,这一切偶然的因素结合起来,如《客途秋恨》所讲,有些事情很奇怪的,就那么发生了,少了一样都不行。

 

知道这部电影是从安妮的专栏中得知的,都说它是导演许鞍华的半自传性电影,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放了更多真实性的理解。

这本身也是一个平常的故事,短短90分钟,镜头里大多转向的是在路上的场景。年代久远的原因,电影的音质和画面混沌,这样反而给人一种更好的观看感受,恰是看在眼里,沉在心底的情绪,也是完美的诠释了客旅,乡愁。


影片从母女两人的不和和互不理解开始。其中的一些细节相信每个青春期的我们也经历过,女儿的倔强,一开始对母亲日本国籍的不知,看父亲处处护着母亲,疼爱有加的不解,十五岁收拾行李离开家,去了异国,那时也许就是她一生最初的旅行吧。

 

回忆,画面展现到女儿童年在广州爷爷奶奶的家。这一部分有几个场景很动人,比如画面凝固的小阁楼,发黄的墙壁,黑暗狭窄的长长的楼梯,奶奶爷爷对宝贝孙女的宠溺。这些场景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当影片中奶奶用吊绳买面包的时候,当孙女在盛夏的午后安静的躺在爷爷的肚子上,听爷爷讲述他们祖上的事情,爷爷年轻时的事情,对爷爷背书收到奖励糖果的时候,当一切安静下来的时候,走廊回荡着爷爷奶奶听的粤曲的时候,当老人们的芭蕉扇摇摆扇风的时候。

 

母亲是日本人,也许是这个原因,她和家人的关系有点紧张。爷爷奶奶对孙女好,孙女和爷爷奶奶一起热闹,如此温馨的画面却反射出母亲一人清冷冷的在小房间里慢慢的吃着饭菜,每一口都下咽的是难以表达的苦楚。


身在异乡为异客,那个时候的女儿会明白母亲的心情吗?可是童年的女儿有来自各方的爱,有什么不如意便可以去爷爷奶奶那里告状,完全不可能理会到生命和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
母亲决定留在中国的瞬间,已是踏上旅行之路。

 

母亲有两个女儿,一个嫁于别人,定居国外。一个是眼下的,十五岁离家,两人不能很好的沟通。而那个疼爱她包容她的中国男人,早年逝去。她想,在中国继续下去,这段旅程是不是到了回归的时候。
于是,她做出去日本的决定,女儿也许是看到了她内心的话,一改往常,陪同她一起踏上故乡之旅。

 

在日本这片母亲出生成长的地方,女儿跟着母亲见了很多人,亲戚朋友初恋情人,他们和母亲一起回忆昔日种种。女儿听不明白她们交流的什么,却能感受到母亲一次次逢人骄傲的提起这是我女儿,英国大学硕士学位毕业。
母亲告诉女儿,这次回来就是要他们看看,其实她过得比谁都好。因为她有女儿。


最喜欢的是女儿拿出母亲少女时代的照片来看,一张张黑白照片下凝聚的是母亲未在异乡时的宁静,快乐。而那种状态自战争开始后,一段被逼迫的旅程开启,就再也找不到了。


母亲带她去看日本当地的舞蹈演出,似乎是盛大的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身着艳装,喜气洋洋的唱歌跳舞,时不时的还有烟火表演。这一刻,母亲带着她远远的看着,目光穿越人群,却也到达不了这场本土节日最初的地方。片刻,母亲和女儿缓缓的朝前走了,不属于这里的事实是既定的,而母亲这个本土人早融入了异乡,甚至从无奈的适应到习惯了旅客的身份。

 

女儿和母亲在日本的最后一段对话我非常喜欢。母亲讲述了她与父亲的相识,自己如何留下来,只因为他那句,留下来,永远和我一起。女儿的眼光有所触动,面对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两人开始释然。母亲说,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镜头长长的拉远,女儿却毫不忧虑的拥抱了母亲。

最后可以说是归回吧,母亲突然不说日本的饭菜好,反而是香港的吃得温暖。我想,母亲之所以改变也只是说明,终于从女儿身上得到了理解。她在自己身边就足够。


母亲买了东西,让女儿去看爷爷奶奶,女儿再次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一切还是没有变化,她在打量街道楼房的时候,奶奶认出来她,仍是亲切的语调。她坐下来和他们交谈,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活泼不懂事的小女孩,可是她的童年,最美好天真的时光却永远的定格在这里。

 

她给爷爷扇扇子,继续听爷爷说话。直到爷爷睡下来的午后,她突然问自己,爷爷这个肚子如今已经承受不住他这个孙女了。她流着泪。窗外仍是盛夏的午后,她的思绪飞到很多很多年前的童年,爷爷奶奶和她去荷塘游玩,粉嫩的荷花盛开得正好,美好的时光大概都是如此,从不问离别。而如今的她已经离那个时候的自己多久多远了。那片梦幻的荷塘已然被条条的旅程替代,无人再能回去了。

 

影片结束,我久久不能平静。想写什么,却是空白,而脑海里转动的却是鲜活的记忆。

旅途,谁不是自出生便踏上旅途的客人呢?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人生本来就是四季。经过春暖,看过夏日花开,感受秋意浓浓,才有了冬日几多复杂的回忆吧。

 

电影写的也许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旅,多少影射了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影片也略微的提到一些我们中国不愿再多谈的历史性事件,让我更加相信,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总是逃不过时代的翻转。
如此,个人生命的小轮在时代的大轮上前进,波动,也多少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

这一趟或长或短的旅行,也就有了它实际的意义。而乡愁,也并非真的总是走在他乡才有的感受

 5 ) 秋日上海观影之《客旅秋恨》

秋日上海观影之《客旅秋恨》

   
     04814917 藤井树 发表于:01-09-30 13:13
  


 
 
  上海观影之《客旅秋恨》
  9月29日,国庆长假前的最后第二天。很多人都在上班。下午,上海南塘浜路有一个原先是婚姻介绍所的地方放映香港独立影展。
  这个放映活动是继101上海艺术放映后的第二个在上海办的民间观影活动,选择的片子往往比101的通俗些。101比较侧重大师级的经典名作,只是有时候这样的大师电影看上去很美却常常让人耐不住寂寞无法坚持。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潦草的人,并且越来越潦草。
 
  相比之下,这个在许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南塘浜路放的电影在可看性和艺术性方面比较容易接受,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
  9月29日是我第二次去这个地方看片。上一次去看的是《鬼子来了》。
  这次整个下午一连放了三部香港艺术电影,其实晚上还有。晚上是放香港独立制片人的试验短片。可惜我晚上有事,走出去的时候心里满是不舍。
  下午放了许鞍华的《客旅秋恨》,一部讲述香港法制疏漏的《等候董建华发落》还有陈果早已著名的《榴莲飘飘》。
  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许鞍华的《客旅秋恨》。
  吴念真的编剧。说母女关系,说隔阂,说分离,说寻找,说回归还有理解和宽容。
  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淡淡的感伤,吴念真最擅长的叙事风格,许鞍华特有的情绪把握。看的时候不时想起杨德昌令我感慨万千的《一一》,有的人说文艺腔十足,假了。可是我说电影就是这样,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人感到了疼痛或者忧伤,就是好电影。或者无奈或者喜悦,都是值得珍惜的情绪。
  《一一》里故事背景很单纯,人物关系也很简单,所以显得平实朴素些。相比之下,《客旅秋恨》的故事被安排在战乱年代,人物牵涉到中日两国,探讨家庭关系的同时还有国家民族的情绪瓜葛。整部影片给人感觉内容充实丰满,张曼玉的风韵气质已露端倪,而扮演她母亲的那个女演员更是演的情真意切。
  开始的开始是母女间的疏离与隔阂,日本人的母亲独自在丈夫家里生活。丈夫却不在身边,只有女儿是自己的骨肉亲人。可是女儿却跟爷爷奶奶亲。这个女人严肃拘谨,寂寞度日。好不容易等到了丈夫回来是无论如何不能再放他走了,要走也是跟着男人一起走。只是女儿已经跟父母渐行渐远,她没有跟他们走。留下来还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多年后,女儿大了,来到了父母身边。这时候她有了一个妹妹,而妈妈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独自流泪的女人,变得跟周围的世俗女子毫无分别。整日打牌聊天,不做家务不关心任何人。但是父亲对她说爸爸从前欠妈妈太多,所以现在要补回来。年少气盛的女儿在15岁的时候再次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从此一个人念书一个人悲喜。
 又是很多年过去。
  妹妹出嫁了,跟着丈夫去了加拿大,而父亲早已去世。这个世界上在母亲身边的却是当初离的最远的大女儿。所谓宿命。
  还是争吵还是易怒,性格刚烈的母亲想到了回家。回她年轻时为了爱人而离开的故乡,日本。
 她带上了大女儿回她原来的家。
  家里来接她的是大哥,当初同意把妹妹嫁给那个中国翻译官的就是大哥。
  对于女儿来说,这是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说自己听不懂的话,吃自己没有吃过的菜。但是对母亲来说,这里是自己出生成长的故乡。有小学老师,有初恋情人,还有一起长大的小姐妹。
  母女间的对话从这里展开,女儿终于开始明白母亲的寂寞偏执是因为什么。家意味着什么,亲人意味着什么,故乡是什么,爱与不舍是什么。
  最后的最后,当初最远的变得最近,当初疏离的重新靠近。这个世界太多冰冷,所以我们要紧紧依靠。血缘的牵连是一辈子无法放下的结,我们谁也无法割舍。
  很多感触积在心里,一时难以言表。只是在昏黄平缓的镜头下,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暗涌的激情和起伏。走到哪里,家与亲人都是一辈子的心事和想念。
  感谢吴念真,感谢许鞍华,感谢张曼玉,在这个初秋让我觉得很温暖。
谢谢你看完了我的字。
藤井树
01/9/30 午后

藤井树的论坛
 
 

 6 ) 秋来如何不遗恨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粤曲《客途秋恨》

 

       很久没有看这么引爆泪点的电影了,虽然是90年的老片子。据说这是许鞍华的半自传电影,我信。里面的感触只有羁旅之人才能表现。
      一气看了两部用这首曲的电影:《胭脂扣》《客途秋恨》。这首小调在《胭脂扣》中被唱得风情万种,在《客途秋恨》里却是一阕凄凉的尾音。葵子多年羁留异国他乡的恨,可以在回乡之后消散吗?片中说,母亲从日本回来以后变得拘谨,甚至一夜之间老了。也许是数十年的回乡梦被现实打得破碎,葵子清楚,她再也回不去了。

      客途中有恨的何止是葵子?晓恩的爷爷奶奶回“祖国”效力,爷爷却被红小兵弄到中风。人在故乡,但他们是否真的回去了?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魂牵梦萦的是当年,回乡却只是一个炫富叙旧夸耀怀念的符号了。

      梦中的故乡,还是你回去的故乡吗?

      飘在外面的人,秋来如何不遗恨?

      看到晓恩的舅舅说:“你父亲说要和我喝酒,喝到醉,可是他没有来。你代替你的父亲,陪我喝,喝到醉。”瞬间又触到了泪点。请干一杯吧!为了人生中无处不在的错过。

 短评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6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11分钟前
  • 57
  • 推荐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12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18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27分钟前
  • melonking
  • 力荐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2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38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41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42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48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5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55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59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1小时前
  • jimmy
  • 推荐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1小时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