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婚周年纪念日这天,Affleck演的Nick发现妻子Amy不见了,警察来了,媒体来了,全城都轰动了,后来全国人都议论了起来,这就是电影Gone Girl的剧情基础。
Gone Girl 原著电子书,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无剧透。
----------------------------------------------------------------------------------------------------
David Fincher 和 Trent Reznor
Fincher的名字就能顶一篇上等的影评,吸引你自动去看他拍的电影,因为他没有拍过什么平庸的片子。他每场戏都要重拍n多遍,是那种非常追求完美的导演。你如果找得到他以往电影的评论音轨,比如Fight Club,整场电影只听他旁白都是享受,大师级的水准。这部片子看完,根本想不出除了Fincher以外谁还能导演好这部片子,或者谁还能更适合导演这部片子。
电影的剪辑真的很完美很紧密,每场戏都有效率有意义,每场戏的衔接又自然。
Trent Reznor的配乐,跟他在The Social Network里面的风格差不多,有时候根本注意不到,但是就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一开始的5分钟确实有点响,没有听清楚主角们在说什么话,后来就好了。这几天重新找来听了一听,感觉很妙。
----------------------------------------------------------------------------------------------------------
演员/人物/演技
电影的选角大体上非常合适。
Ben Affleck 演的失踪妻子Amy的老公Nick,在电影中时而饱受媒体和大众的猜疑和抨击,有时也受到追捧和赞扬。Affleck算是好莱坞里这个年龄的大牌中,最适合这个人物的演员之一了。Affleck出道得奥斯卡奖时才25岁,意气风发,后来开始与Jennifer Lopez拍拖后,成为狗仔镜头下的牺牲品,又在2003年跟J-Lo拍了Gigli,跟现任妻子Jennifer Garner拍了Daredevil,任挑一部都可能算得上是电影历史上最烂的片子之一了。事业滑坡,感情失败,慢慢好不容易通过The Town和Argo攀登回顶峰,又因为成为新的蝙蝠侠遭受历史上最大的选角争议。所以他的表演自然而沉静,可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亲身经历。事实上,Fincher挑他也正是因为他那个沉重、惹眼的下巴。但这个人物本身并非就一定是Affleck本人。Nick这个角色虽被浮躁的大众误读,却也利用那种浮躁来美化自己的形象,这一点,Affleck本人是嗤之以鼻的。他说,所有为电影做的这些宣传和访谈,他的谈吐和态度,说到底并不能证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比较有意思的小趣闻:本来Nick在纽约要戴一顶Yankees的帽子。你如果知道Ben Affleck是哪里人的话,你会了解,Yankees跟Red Socks是死对头,Affleck死也不会戴他们的帽子的。在Fincher的坚持之下,他最终戴了 New York Mets 的帽子,算是折中。 另外,电影中的他已经高壮无比了,可见到他的蝙蝠侠气质,大家期待吧。
饰演Amy的Rosamund Pike以前是个邦女郎,还是反派,在哈利贝瑞和她同时存在的一部007里面,谁还会去关注贝瑞之外的人呢?就算她在Jack Reacher里面演汤哥的女一号,还是没给我留下印象。但是这部电影里,她的角色层次太多了,给了她充分的空间发挥演技,从表情到谈吐,她非常有说服力。她肯定会被学院提名为最佳女主角候选人,至于得不得奖,就看Amy Adams、Reese Witherspoon等人到底有多给力了。Fincher选她演,是因为看中了她的某种气质,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直到有一天,Fincher问Pike:你是不是独生女啊?Pike说,是的。Fincher说,怪不得(Amy这个角色就是被父母寄望很高的独生女)!这些小事都挺有意思的,我得知这些东西都是很幸运的看了些曝光率不高的访谈。从中也看得出,Fincher操控整部影片的运作有多么的细致。
Tyler Perry演一个律师。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那是你作为非美国观众的幸运,因为你真的没必要看他演的一切其他电影(普遍情节都涉及他打扮成大妈)。但在这场戏里面,他演一个专门给大众特别关注的犯罪嫌疑人脱罪的律师(我突然想起了Se7en里的Greed),当然自然也会被社会投来某种不必要的仇视。大概也正是因为美国大众对Tyler Perry以往电影的厌恶,他饰演的律师面临那种消极态度时的自若和稳重,也呈现的比较舒服。
唯独有点奇怪的是Neil Patrick Harris,我觉得他是个很有天赋的演员,也很有戏路,但选他演那个角色,感觉力度上和威力上差了点火候,不过也是个人感觉。
----------------------------------------------------------------------------------------------------------
情节
电影大体上是个失踪案,你不要了解太多,只需要知道去看就好。
需要简单讲一讲的,是电影里涉及的三个我能明显感受到的主题:
第一,媒体审视、网络怨怒、大众愤慨
HBO的The Newsroom里面有一集专门点名分析了Nancy Grace的电视节目是如何通过过度解读、分析法庭录像,操纵大众对案件理解、对被告人态度的。这部电影用含蓄却也非常明显的方式也表现了这种现象。
你坐在电视前看新闻,根本不认识的一个人,就因为一个表情,一句话,一个动作,听一听评论员的分析,就感觉马上明白了整个事件,了解了这个人的性格、动机了,这是非常疯狂的,却也是美国主流媒体经常做的,是一大悲哀。其实虽然中国的政策和案件相关的新闻没有这些过度分析(I wonder why),香港的狗仔报纸,还包括大陆的娱乐电视,真人秀,微博,无不通过渲染、炒作赚人们的眼球。这并不是美国独有的毛病,这是资本市场找到了人们当今注意力发散、浮躁、而又需要刺激的毛病,利用、开发人性弱点后制造的大环境。影片中的旁观者们,激动地将一切从无到有再到无再到有的解读和揣测,电影的观众们很自然的就能看到其荒唐——人们太容易的就被媒体俘虏了,什么汪峰,什么王菲,什么房祖名,你以为你知道足够多的东西来评判讨论别人,但是你到底知道多少呢?你只是被呈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煽动人的情感,但你若被煽动,到最后只是浪费了一坨时间。电影这种默默的评论,是我非常喜欢的。
第二,完美婚姻、完美爱情的谎言
电影中男女主角认识的故事非常绚丽,男的很风趣很有魅力,女的也是很酷(The Cool Girl)。但是你我都知道,当你在外面跟异性认识的时候,你有多么卖力去遮掩自己,而肤浅的爱来的总是那么容易。再加上爱被商业化、浪漫化、轰动化了,人们对爱的认识早已模糊,以至于根本忘记了自己的遮掩,自己的谎言,也忽略了对方的不足,对方的假面(参听陈奕迅《大开眼界(打回原形)》),最后人人都“爱上”了自己本质上并不爱的人。在婚姻里,你并不能永远虚假下去,原本的你难免穿帮现身,这之后,婚姻就会碰到灾难性的问题。如果你没有长期处于亲密的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彼此,没有摸索过揭露对方后互相嫉恨的可能性,我们如何能有信心说自己婚姻将会完美?如何开心而无拘无束的发下婚誓?对于社会压给我们的这些“传统”“价值”甚至“任务列表”,我个人经常感觉得到,也很反感,而电影也充分的反映了某种极端的后果。我一向认为我们有人口问题,结婚生子都不能为人生价值定性。
第三,性别、社会角色、Feminism
(略有剧透,没看电影请饶过下面这段)
电影着重描写Amy同Nick的游戏,将观众的眼光吸引到了Amy的阴冷手段,大家看到的是电影里经常表现的那种老套的“女人因为男人怎么怎么样了,于是就报复这个男人”的情节,女性看似强大,但她的世界依旧是绕着男人转,她的生活依旧是男人生活的附属(又让我联想到了烂片《The Other Woman》)。Amy这个人不对、不健康,还有一方面是以上所述的原因。但电影里同时也有一个女探员,她的洞察力、她的直觉、她的智商、她的办案能力,都在自己同伴的上乘。而Nick的妹妹Margo,是Nick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道德秤杆。这电影里有趣的女人不少,但她们却没有Amy 风光,也没有得到Amy在结尾得到的补偿。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细节。当今社会的话语权还是在男人,吃香的女人是符合社会所设想的形象的那种女人,而Amy完美的饰演了那个女人。为什么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目标解决的这么慢,为什么女权主义中有各种嘈杂的声音?参见第一,媒体的能力是强大的。
===============================================================
综上,David Fincher再次没有让我失望,这部电影是一部上乘之作,虽然这篇文章最后部分都是个人体会,不一定有人同意,但不能否认,整部电影从剪辑、配乐,到节奏、剧情的娱乐性,都是很让人满意的。从头到尾有不少大笑的时候,是本年度观影最美好经历之一。
消失的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157647/?start=100#comments《超感神探》里有一集抓SK。馒头叔给FBI的证据就是「你看过他洗手间的柜子(一丝不苟的整齐)么?他一定是变态杀手」。
写这集的剧本师傅才适合来改这本小说(顺便说我觉得馒头叔多适合演Colins的!)
有想要enjoy这片儿的,可千万别在进电影院之前心急把原著先啃了。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因为芬奇老湿这部手笔只有「让你猜不到下一步情节反转」这点子乐趣,其他好玩的地方并不多。
---------下面会有剧透-----------
跟原作者相比,芬奇老师也太不够「邪门」。口味一对比就出清淡了。
举个例子,原著有个地方个人觉得是最好笑的,就是Nick在小情儿分手的时候被后者在脸上啃了一口。第二天Nick一口咬定脸上的伤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所以起疹子了。所有人都疑惑「可这像是个牙印么」。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一眼就认定那真是精神压力太大起的疹子,那就是Amy。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而且也预料到最后能是个「happy ending」了。
这比用台词吼出来「婚姻就是这么回子事」要有意思多了。这世上有些事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些选择回避不说,有些选择粉饰太平把真话都PS了之后再说,还有些就直接掉到「愤世嫉俗」那个路线上去了。
不轻不重的一句话把真相点中,酸辣汤似的一碗。女人邪门起来,男人别说拍马追上,根本连懂都不能懂吧。
芬奇叔好在还是比一般男人要通透些。
这整个故事里有一条似乎走偏的插曲,其中有一段听起来好像很多余的对话:贼公贼婆行劫时,Amy问贼婆道「是他唆使你的」贼婆三分惊讶三分得意还有三分不屑道「是我唆使他的」。
这两句台词,就是题眼。听到它原封不动出现在电影里,为芬奇叔松了口气啊。可惜另外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不见了,就是警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告诉Nick。
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在讲犯罪,本质上其实在说婚姻,或者说是在讲婚姻如何等同于犯罪(Amy控诉:你夺取我的自我,我的存在,我的快乐,这等同于谋杀)。
而贯穿其中,可以说将Nick的生死玩弄于鼓掌间的,是一群alpha girls。这部小说,是woman's world。女人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重要的。而男人的名字都狗吃剩的(Nick是男主角的中间名的昵称,他的全名叫Lance Nicholas Dune,他讨厌别人叫自己Lance,这个「自我身份认同」的梗电影里也没有了)
故事里的男人……不是存在感奇低,就是人渣,或者懦夫,或者变态。那么一两个至少还算正常的,比如Tanner和Amy的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夫妻为同一事业而努力。这也是唯二至少看起来非常幸福和美的婚姻。
故事里的女人有两种。
一种愚不可及的,比如Nick的小情儿,还有多嘴的邻居。她们完全是男性幻想的两种极端,前者年轻靓丽热爱床上运动,后者居家可亲生育能力超强。
还有一种是聪明、忠诚而顽强。Amy,Margo,Romey警长,Nick的妈妈,两个talk show的主持人,Tanner的黑人太太(电影中没有出现),还有在Nick几乎被舆论压死前及时拉了他一把的亚裔女记者(电影中也没有出现)。
这些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人们都从某种程度上把Nick变成更「好」的男人。可是她们中大部分却是被男人抛弃或者惧之不及的。
Nick一生最大的噩梦就是「变得跟我爸爸一样」。他偷情被Margo抓包时被骂「你比我们的人渣爹都不如」。最后他向Margo坦诚「这(跟Amy一起生活)是唯一避免我变得跟爸爸一样的办法。从此以后,我只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没有别的活路」。
这决对是所有爱情婚姻题材故事里最现实的happy ending。这个男人将终生努力讨你欢心,保证他永远是你当初嫁的那个人,绝对不会偷吃,绝对不会惹你生气,绝对不会不耐烦,上过厕所一定会马桶坐垫翻下来,会记住你说的每一句话,会记得每个纪念日,会用心准备所有的礼物,会用你的逻辑你的思维来揣摩你的意思。
这不就是最理想的「我老公」和「孩子他爹」么?一手打造啊
日记Amy是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的。但是真实的Amy却可以。
她具备这种原作者非常赞赏(我也很欣赏,虽然说不上喜欢)的power。
但在芬奇叔的镜头前,其实形象很适合而且演技也并不差的Pike在「黑化」之前似乎总在游移,找不到这个角色应该的位置。那故作神秘的表情,生硬的眼神。而在「黑化」之后,就往「变态杀手」的方向走过去了。
这就是跑偏了。
芬奇叔不是不知道这女人,或者就是「女人」这个身份,才是故事的能量。所以杀Colins那一段被拍得很震撼:Amy穿着纯白的内衣,一刀划下之后瞬间翻身压制住对方,血喷了她一身。
但这明显是有违人物设定的:正面用武力解决问题,被血喷中面门。Amy不会采取这种方式达到目的。这是「芬奇模式」的处理突显「女强男弱」格局的手段罢了,《龙纹身的女孩》有没有,一样一样一样的。
芬奇叔对「邪门的男人」很有办法,却就是点不中「邪门的女人」。男拍女,也是隔座山啊。
Nick这个角色,本来我也觉得小本很合适——典型的美国土村帅哥款,还有个再标准不过的屁股下巴。但他最近是不是过得太幸福发胖了?都不是马脸了!差评啊!!说好的马脸界第一帅哥呢!!!把马脸界的头牌还给我啊!!!!
小本跟Pike之间也没有chemistry。反正「柴米夫妻」的感觉一点都没有。当然这跟剧本去掉了Nick把玩Amy头发并感到「我们两个都喜欢这样」这些小桥段有关系(要我的话,就会把这些细节,还有Nick在读Amy的字条时突然感到自己又爱上她这情节都保留下来,这样才够twist才扭曲得够味)。
这本来该是个「揭开你们这些中产阶级假面具」自带许多不合时宜甚至不合道德的笑点的故事,呈现在大屏幕却有一股说不出的造作迎合风情。
我不喜欢。
如果说大卫芬奇的电影一定要揭示人性什么的,我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想对爱情有个解释。当然会反应一些社会中其他处于旁观者的态度,和一些有关联人物的行为,不过舆论的产生和作用已经比较老套,没有什么新鲜的阐释。也不想把此归为对婚姻的本质的理解一类,因为这毕竟是个变态的世界,很难同正常婚姻做对比,也许算是放大了一些婚姻恶俗的点吧,不做评论。
关于爱情,女主和男主的态度不同。可能看过变态的剧情,大家很难想到爱情这个词。不过爱情的本来面目就是飘忽不定,没有明确定义与判断,很个体化的东西,所以姑且把电影中的成为爱情吧。台湾的译名为控制,也是电影中反复用到的词,控制和爱情就容易联系起来了。常说自私的爱包含控制,电影中女主的爱属于这一范畴,只是自私的有点疯狂。通过前男友的控诉基本可以认为女主一向如此,这属于心理病态,与爱情无关。但是女主那么专注的看着电视里的专访,还是让我觉得在她心里那是爱情。她回到了原来属于她和男主的生活,已经变了一个样子,但是她没有对男主隐瞒。她更像是在和一个理想男人生活在一起,而那个男人真实是怎样的她并不关心,只要在她面前是她想要的样子就可以。这是自私的极致。对于她为什么不找个新的男人去塑造,可以理解为控制狂的占有欲吧。一个如此有控制欲望的女人怎么能让一个出轨男轻易的逃走呢。以爱之名让你生不如死。。。。
电影中女主的日记中部分为虚构,好像只能通过男主的反驳来判断哪部分为真实。男主说的话应该都是事实。那么男主的暴力和不想要孩子就都是女主的栽赃了。男主人到中年失业,失去亲人,甚至失去在妻子那里的尊严,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这不是为其出轨做辩护,只是如此喜欢本如我,实在不想让这个男人变成一切错误的开始。这也是一种人性可悲的地方,初见时你是那么迷人,爱上你无可厚非。拥有你许多年后,爱情变得需要努力,甚至有点望尘莫及之感。
女主感觉一直没有失去开始的魅力,男主却步入中年危机。也许这是伪装和真实的差别体现。也许是因为一开始男主也在伪装,后来累了放弃了。
女主返回后说过一句,你是那么了解我。她大概很喜欢这种被了解的感受,那让她体会到被爱。也是富二代如不了她眼的主要原因,他太不了解她,那根本不算爱情。可怜了男主,了解是恨的开始,也是被纠缠的原因。
讲了一个天蝎腹黑绿茶婊的故事!
FFF团大作,四星半,好一对天”作”之合,结局没有改动,剪辑依旧犀利干净,本阿弗莱克真的很贴男主的人设,笑起来又creepy又喜感,面瘫一点不浪费,还贡献了本片90%笑点,其实这是荒诞喜剧我会说,女主SJB起来睫毛都会颤抖,太SJB了,男女主简直天造地设配一脸HE,哈哈哈单身狗笑着出影院最佳选择
这片无敌了。故事太尼玛牛了。人物状态看得我蛋都疼了。芬奇就是我的神!
很讽刺啊,高帅富输在大电视上,因为丈夫的深情表演被高分别率的宽屏大电视放大了,如果妻子看的是旅馆里飘着雪花的小电视的渣画质,八成是不会被忽悠的。所以这片子说得就是媒体,尤其是装备精良的媒体有多么可怕,正是为了对抗扭曲现实的媒体,才有的广电总局吧 #工业改变一切#
相信我...其实,这就是马伊琍和文章的故事...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主角的有力竞争者,当然这也绝对是一部芬奇风格的佳作。这是一个从头到尾都猜不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节的故事,叙事视角转换,真相谎言交织,边看只能边感概中国再过一百年也写不出这水平,回来一查原著小说曾经连续八周位居纽约时报精装小说畅销排行榜第一名。【MCL JP】
“我爱过你,可后来我们做的一切就只有互相怨恨、互相控制,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这就是婚姻” 大卫·芬奇近几年最具观赏性的惊悚悬疑片,水准直抵《七宗罪》,观感介于《危情十日》《登堂入室》之间,手脚发麻,牛逼到停不下来,2014年度十佳。“当两个人相爱,但无法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爱人不见了,千夫所指。爱人回来了,万丈深渊;婚姻是一袭华美的袍,这是面子。爬满了虱子,这是里子。
一对和谐的夫妇坐在沙发上尴尬地看完了这片。。。
年度最佳date movie💄
I love David Fincher! P.S.: 开始前,旁边坐在一群couples中的单身小哥无聊郁闷地喝咖啡;结束后,他幸灾乐祸地跟我说,Now every couple feels no good...
男:我们互相折磨,互相控制,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女:这就是婚姻。
最近看了太多不温不火的文艺片 芬奇叔一出手直接被震得回不到现实世界 原作者执笔很棒 跳切这么多叙事一点都不乱! 女主是一朵最高等级的白莲花! 人美心狠手辣 专注高层次人格扭曲数十年! 自打中段揭露是自导自演以后 我胃部搅动和后脑发麻的感觉就没停过啊! 层层转折后的结局那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后半段我一直期待有更惊喜的东西,可惜没有。
芬奇的导演值得五星:干净、冷峻、爽利、紧凑而又松弛有度,高潮一幕的配乐甚为精彩,视觉冲击力十足。情节编排上出人意料,有较为明显的社会讽刺,唯一不足在于对Amy的性格解释缺乏,过分聪明的同时也相当愚蠢,而这一切却都理所当然。
酷到不需要朋友。一个狗咬狗的故事,没有人是无辜的。喜欢男主问为什么我们要毁掉对方互相伤害的时候女主面无表情的答因为这就是婚姻。结局啊结局,我原本以为两个人中终究会有一个杀掉另一个,没想到是一个更加恐怖的结局。
唯一令我不解的是,聪明绝顶的女主为什么不好好跟长得像马云的富二代在一块儿,而要回到那呆傻的丈夫身边呢?就因为看了会儿电视?
哈内克似的割喉真是万能药... 大卫芬奇要多恨现代媒体。美国社会结构就是少数精英控制了洗脑话语权,而大部分人则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着虚幻的道德...
以为结局会改,但只是比小说延续了一些情节,但本质上还是那种生活。全片越看越浑身发冷,女主角的表现确实是奔着小金人去的,但若不是为了冲击奥斯卡,这片本该是情人节的最佳献礼。
人渣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