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乐团相较于电子合成器的魅力和合奏的意义:you have many, many players trying to play the same note, but no one can. Everyone is off by a micro percentage which gives it that chorusing effect. If everything is consonate and perfect, music would... it would be terrible.
2.关于Hans Zimmer:Hans took the string section and made them sound like a guitar! They are playing rythme! I don't think anyone has really done that before. (ex. Caribbean Pirates)
2‘ (in Dark Knight) bluring the line between the giant symphonic sound and electronic so that you don't know where one ends and the other one begins...
3. 关于混音:Film music is essentially an recorded art. Once you have the recording then you are into the mixing and the more techninogical part of the production. (其实电影本身不也算是一种recording art吗?)
3’ (82min)哇变形金刚那里圆号一出来真的绝了!
4. (31min)("Married life" theme from Up) 谭教授关于小提琴的一段上行琶音配合飞起来的气球的理论很有意思同时非常academic ---------> the eyes doing the same thing the ears are doing
5. 乐团可以做到当场视奏的主要因素大概在于其实电影配乐大部分情况下都……很简单?
SCORE - 这个讲电影配乐的纪录片
长久以来即使被认配乐为是陪衬和为画面服务,但是电影配乐和电影本身一样重要,配乐是配乐师对于剧本和导演意图的理解和再创造,并使人们对电影画面的感知能够延伸。很多时候其实对于一些剧情和片段的回忆都是因为听到了特定的曲子,比如听到Concerning Hobbits想到夏尔,听到 Harry's Wondrous World想到哈利波特和他在对角巷的那段剧情,听到星战主题曲....好的你已经知道它是星战了....也是现在才知道了电影音乐史,知道了那些对这段历史有很里程碑式的意义和贡献的配乐师,知道了从默片到用管风琴配乐,再到一些弦乐到后来的有了合成器之后的时代。
这个纪录片其实像是简略的把这个电影音乐史提及了一遍,并配合对配乐这个过程的介绍。(主要是对一些比较著名的配乐师访谈类视频的剪辑,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STUDIO(比如ABBEY ROAD STUDIO)的简略介绍和部分配乐录制的视频。对于很表面的了解是绝对够的,至于更深层次的东西阔能还是得等我啃完那几本书(并学好乐理)才会知道了…
总的来说是个还算不错的入门级的纪录片!
一般提到民乐,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笛子?唢呐?葫芦丝?No!民乐可不只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称哦,它其实是民族音乐(Folk Music)的一个简称。在古典音乐盛行的欧洲也有着数不胜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呢,甚至有些民族音乐比古典音乐的历史还要悠久。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三个独具特色,历史悠久,并且在电影配乐中广泛应用的欧洲民族乐器:德西马琴(Hammered Dulcimer),苏格兰风笛(Bagpipes)和爱尔兰锡笛(Tin Whistle)。
汉斯季默
约翰鲍威尔
了解电影配乐的传奇故事,当星球大战的配乐缓缓出现,脑海中自然而然的映射出浩瀚的宇宙背景和STAR WARS的出现,我想,我应该和很多人一样,不怎么听音乐,听到音乐最多的也就是看电影和剧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形形色色的这些配乐,也正是这些配乐伴随着我成长。我不是音乐人,但我喜欢音乐,那些能打动人心的共同点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有时候,电影背后的故事竟比电影本身更吸引人,特别是讲述电影的纪录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出现在面前,甚至每个人都能制作电影,手机上许多APP就能满足幻想成为导演的你。科技改变的不仅是电影,还改变着热爱看电影的每一个人,现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游戏电影,这是一种新的游戏,也是一种新的电影,是可以玩的电影,《底特律化身为人》、《逃出生天》、《超凡双生》,以及诸多的3A大作,都是在用制作电影的手法和成本制作游戏,让娱乐感更加深层,更有沉浸式的体验,游戏的外设也越来越多,我竟然没有时间去享受这所有的体验,已经严重跟不上娱乐制品的产量了。
恐怕娱乐至死不是一句梦话,而是越来越近接生活的现实。
音乐制作大师对音乐有着惊人的见解,有些电影中的配乐必须是女声独唱嘛?实际感受下来,确实不错。然后,这就成为一种默认的公式一般的情况,也就是当另一部电影中有相似场景出现的时候,套用同样的独唱女声,我想,观众也正是在这样的一层层公式下渐渐对电影工业产生了不耐。
没想到这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居然在彩蛋(真的看哭了 心血来潮把他译下来
James Cameron(for Titanic):"…so i was sitting there cutting one day, and, a disk came in, that said 'sketch', i said, 'oh, okay, for the sketching scene'."
詹姆斯卡梅隆:“有天我坐在那里剪辑,收到一张光碟,上面写‘速写’,我想,那应该是给速写那场戏的。”
"i just kinda slitter around, till i found the place where seem to sink with the theme i see."
“我前后调了一下位置,直到我觉得和场景很搭的点。
"there's kinda, a piano down beat, that i just put on Leonardo's eyes looking directly, u know, at the camera."
“这有个钢琴的重音,我把它放在小李子正视镜头的那一刹那。”
"that's critical moment of eye-contact between two of them when he's drawing her."
“那是他们目光交汇的关键时刻。”
"oh buddy, that's really flowing."
“啊,那简直天衣无缝。”
"So i was so excited about it, and i call him up, i said 'this is working so well!', 'i put it up at the sketching scene, and it's working fantasticly'"
“我很激动,然后打给他,我说,这太棒了我把它放在速写那场戏里,简直太搭了。”
"He said 'oh no no no noooo, that's just a sketch, that's just a piano sketch of a melody we can drop it in anywhere.' I said, 'but it works beautifully on that scene.' He said' really?' I said, 'yeah, get you guys over here.'"
“他说,‘不,那只是钢琴的旋律速写,我们可以把他放在任何地方’,我说,‘但放在那场戏里太美了’,他说,‘真的吗?’,我说,‘当然,你们赶紧过来。’”
P.S.伟大的巧合!伟大的巧合!伟大的巧合!
"So he came over, he said, 'Wow, that works pretty well, okay', he said, 'alright, I'll work orchestra', I said, 'no no no, just the piano.'"
“他就过来了。他说,‘哦,那效果真不错,那我来编成管弦乐。’我说,‘不不不,钢琴就好。’”
"He said alright, 'I know the best pianist in the world, i know he's out there in London now.'"
“他说,‘好的,我认识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他在伦敦呢。’”
"I said, 'no, that's u buddy, that's u.'"
“我说,‘不啊,是你呀,是你,最棒的钢琴家是你啊。’”
谨以此纪念James Horner, 和他在Titanic中的天才配乐。
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制作电影的时候已经尝试过让荧幕上的人说话,后来为了遮盖现场放映机的噪声引入了现场配乐,然后是巨型的剧院管风琴。
1933年的马克斯.史坦纳参与制作的《金刚》成为电影配乐里程碑的事件——将管弦乐队加入了电影配乐中。( 《金刚》和《飘》的配乐被排为《AFI百年百大电影配乐》。他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 )
《欲望列车号》是第一部将爵士乐写入电影配乐的。
《飞屋环游记》用音乐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活动
《007系列》约翰巴瑞有乐团工作的经验。
约翰.威廉姆斯——代表作:星战、超人、ET(壮阔、宽广的音乐、结尾先是告别的伤感,转入号角和荣耀感:任务完成!孩童之间真诚的誓言!)
大白鲨——有两个音引导的大型交响乐
汉斯季莫——加勒比海盗、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把弦乐当吉他演奏的大师!给视觉体验以节奏感!)
变形金刚4———使用法国号来凸显角色的邪恶特点
刷名字认脸。hans zimmer的人声也是真迷人啊!
3.5 请了特别多师傅但还是说了几个说烂的,浪费;另欧亚版图全面缺失,局限于好莱坞,过于片面。几处有趣的:用合成器vs找乱七八糟东西做音效,自己指挥vs蹲监控室,流派分明;寂寞老师对比之下烂得特别明显;moby竟然真有其人(HIMYM梗);小黄人的巴西师傅巨可爱;Danny Elfman太!酷!了!
不是「電影配樂傳奇」,而是「美國電影配樂傳奇」,再準確一點是「美國大片配樂傳奇」。這真要不厭其煩地提出才行。
20世纪以后古典音乐日趋僵化,管弦乐创作仅剩的舞台也就是依附于电影了,好比菟丝缠绕着树木。
片中介绍了大部分都是美国的商业类型片配乐,配合几个配乐大拿并举例,并未涉及艺术电影和无配乐电影和极简配乐电影,也就是小制作和偏另类的。纪录片素材组织凌乱,尿点太多,大概就是按照年代,噗咚出了个革新家,然后展示,然后夸,再下一个。我的经验是:电影配乐应该是门找对了人的艺术。。。。。
好棒!
虽然无法系统涵盖配乐大师们,对于入门者算是个不错的引导。片尾卡梅隆介绍与詹姆斯·霍纳的机缘真的很触动人
结构上可以做的更好
bravo!
里米尼周日早餐电影,想学大提琴了。
容纳了电影配乐的创作历程、技术变革,艺术创新,重要历史人物的曲风赏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纽曼父子、威廉姆斯、汉斯季默、莫里康内、约翰霍纳……能想到的配乐大师在片中几乎都有影像资料。电影配乐大师们,永远爱音乐甚于电影本身。
片尾有催泪弹!当我们看电影时,似乎已经习惯score的存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感和情绪,时而跳脱时而融汇。好的配乐并不需要刻意刷存在感,出现的时候你大概无暇分辨每个音符是如何发出,等你反应过来并开始回味,大脑早已分泌出他(无所不能的作曲家)想要的情绪了。ps,演奏家们神情各异地摆弄鼓掌中的“乐器”进行合奏的场面真感动!片子虽然浅显,但见识了几种好玩儿的乐器,那个姑且称之为三弦琴的家伙真神奇!
音乐的渲染力真是很厉害,我差点要给出5星高分了... 其实纪录片整体结构内容编排方面,只能给到4星。
今天看了它的纽约首映,哭惨了。作为多年旅居这里的观众,片子直接激发了无数回忆片段。作为狂热的音乐爱好者,这部片子简直是拿来朝圣了,近五十年里好莱坞的重量级配乐家几乎都出镜了。作为新入门的从业者,简直无法想象这部片子的制作长度和详实的素材准备时间。快出DVD,我要买!
看完好激动!
这个纪录片名应该叫Hollywood Score。从一开始掩盖放映机噪音的钢琴演奏到后来的情节氛围重要组成部分,配乐就像一场声音实验。收集各种乱七八糟乐器甚至买了个玩具钢琴录完音就回去退货的那伙计比较搞笑(我会一直记得离开北京时把古筝留给一个韩国DJ他给拿去创意性用弓敲打左手区域搞出诡异音效),威廉姆斯被重点介绍,有orchestra在studio录音的熟悉场景。身边做配乐的朋友不少,纪录片看了很有亲切感。
听觉盛宴,广为熟知的配乐大师和作品,莫里康内、伯纳德赫曼、约翰威廉姆斯、丹尼叶夫曼、托马斯纽曼、汉斯季默等被悉数提及。电影配乐是20世纪后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让管弦乐得以保留和展示。片中也谈及了配乐师与导演的合作关系,毕竟配乐是电影成片前的收尾工作,又有着极高的行业门槛,相比于其他工种,配乐师们更多是导演的乙方,将导演的需求具象为乐符,同时他们也是活在deadline边缘的群体,往往配乐工作还未完成,电影宣传就已经开始。穿插展示了一些配乐师的工作状态,有人喜欢搜集杂七杂八的乐器,用完就废弃;有人要到大剧场录音并亲自指挥演奏。片尾:R.I.P. James Horner
三星半吧,基本上只在说好莱坞大片音乐(外加一点英国和一点莫里康),而且还没提纽曼一家和新世代这批效果器玩得溜的。要我说,在电影音乐的世界里,至少法国、意大利和日本(还有本身已经是一个世界的印度)是不该漏掉的。
3.5 虽然我也认同配乐给影像锦上添花了,但这里面好多例子都挺浮的(浮华或浮夸吧)。乐团没有彩排过直接录音这个点挺震惊的。一边看一边想我还是更喜欢侯麦啊!
采访量那么大,素材那么多,组织的却那么贪心。威廉姆斯开始的那些大管弦作品铺在一起,随ET一起茁壮Up,怎么都会烦到催眠吧。可惜了稍稍提及的不一样那些规避配乐的新好莱坞和合成器介入。结尾卡梅隆回忆霍纳的随笔怎么成为泰坦尼克主题确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