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了才知道什么叫万水千山,干了才知道什么叫道阻且长。” 映后本片第一位书记旺青罗布坦言,本来只是想剪成一个类似于某抖音的片子,帮助提高销量,想不到就被搬上了大荧幕。而导演也在说创作过程中会问能不能在融媒体的时代,把我们的新闻搬到大荧幕,能不能去真的为我们的父老乡亲做一些实事。虽然片中穿插了很多音乐,但是片尾却没有音乐,让看完这些感人事迹的我们得意调整下自己的心态,思索自己能做些什么。 其实比较打动我的是本片将更多的镜头给了当地的脱贫攻坚的农民,而背景音是我们的一位位可亲可敬的第一书记。在他们眼里,羊的事比天大、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这些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真实得做出了实绩。第三个故事里的第一书记说完“农民对土地是有感情的,这都不是钱的事儿”之后,俯身拿了粮食。正是他们的舍小家为大家,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才能有我们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好日子。“如果有一天孩子问我们这些美好从何而来,我会给他讲这些奉献的故事。”值得再刷一遍。
致敬最可爱的人 纪录片里讲了为脱贫攻坚奋斗在第一线的第一书记。 藏区海拔高地广,没有产业,没有收入。第一书记发展畜牧业带动村民发展。让人难忘的是为了小羊仔能生存下来,书记直接住在羊棚,嘴对嘴的救羊仔的故事。对他们来说羊仔意味着希望。当看到羊群卖出去,村民拿到钞票后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还有第一书记乐观积极的笑容很治愈。 要想脱贫要发展教育,很难想象现如今一个村镇里竟然最高文化是只有两个初中生,不重视教育,小朋友因为听不懂普通话而辍学。教育是带来的收益是很慢的,十年二十年,对于连基本生活条件都难以保证的地区来说,发展教育这项工作是很难做的。能让小朋友讲卫生、主动学习、有理想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易地扶贫这项工作是难的,在我们看来从山区破旧房屋里搬到楼房是件便宜的事,但是对于祖祖辈辈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的人来说很难,他们不知道出去之后可以做什么,他们失去了土地就像鱼儿失去了水。他们担心的是搬出去之后的生活有障碍、没保障。让我想起了19年有幸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易地扶贫搬迁调研工作。记得当时的确是翻过一座山还是一座山。村民从家里到村委会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只能走,不能使用交通工具,他们的房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桌椅和一些捡来柴火和满屋跑的鸡,生活就是眼前的这些,就是吃饱饭不饿肚子。更不要替一年的收入了。 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耐得住贫困,认真在做平凡的事。
这是今年最真实的影片,没有华丽的拍摄手法、精致的服装道具,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演员出镜。它的故事却又是如此扣人心弦,真实感人。
影片的开始,由“无法忘记”引出了一张张来自中国百姓的脸庞,他们饱经沧桑、眼含泪花,在谈及贫穷和未来时,泪珠才会因承受不住无望而滑落。影片的第一幕场景是位于西藏定日县的宗措村,这里海拔极高,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家庭月均收入不过几百元。村民们不是安于贫穷,而是被迫带上了现实的镣铐。当第一驻村书记旺青罗布踏上这片贫瘠的土地时,高原之上才点燃了希望的太阳。敲定了创办岗巴羊养殖合作社后,年轻的党员干部自发搬入羊圈,不分昼夜地守护村民财产。
《我们是第一书记》真实记录了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搞产业、兴教育、抗台风、保丰收、易地搬迁等扶贫事迹,讲述了他们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生动经历,展现年轻共产党员在脱贫一线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中国新时代党的赞歌。我是贵州的孩子,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就是贵州篇刘恭利书记的故事。
“爬完这个坡,又是一个坡;走完这座山,又到另外一座山。”这就是坐落在贵州黔西南州大山深处坡头村的真实写照。2019年,32岁的刘恭利剪去长发,将8岁的女儿送进寄宿学校,正式扎根在坡头村扛起驻村第一书记的重任。刘恭利明白,只有走进村民心里才能取得村民信任,只有站在百姓角度想事才能赢得百姓信任。
脱贫攻坚百日战,刘恭利和同事们日夜不歇,200多户村民挨家挨户走访。其中有一户人家老人年迈,顶梁柱父亲意外眼盲,只有两个还在念书的女儿。天塌下来了还有共产党员顶着,指挥部成员积极谋划,把眼盲的男人送去学校培训,学了按摩作为一技之长傍身。后来男人又在组织的帮助下开了家公益盲人按摩店,两个女儿也顺利转入县城上学。
“易地搬迁是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手段”,在刘恭利书记的努力和带领下,坡头村的村民们顺利搬出大山,住上了新家。每个村民拿到钥匙时都会兴高采烈地邀请书记去新房子看看,分享自己搬家的喜悦。刘恭利很自豪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刘恭利书记把诺言留在大山,却把思恋留给家人。她年幼的女儿没有母亲照顾,每次短暂地见面后只能哭着听妈妈一遍遍道歉。大年三十,刘恭利连母亲亲自操办的年夜饭都没来得及吃,又匆匆忙忙地赶回村里处理急事。2020年,刘恭利的母亲左手关节骨折,她也只来得及在门口看一眼就走。
“总有人为你而来”,这是影片宣传时的文案。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也是一场必须真枪实弹、攻坚不止的硬仗。通过观影,我看到了无数党员干部为百姓而来、为人民的幸福而来、为全国脱贫攻坚而来,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术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我们这一代青年身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生逢其时,必有重任,我们现阶段的任务是根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学好文化知识。初心弥坚,争做祖国栋梁!
纪录片的方式来回顾这一代人的奉献,村子里有村长也有书记,但为什么凭书记的力量去推动这一些,支持他的是信仰的力量,笔者身边有任第一书记的,也有朋友的单位出镜,切身的体会更加深了对影片的理解。
在地域维度上、民族维度、内容维度上进行了选取,挑选了四个故事,从养殖扶贫、种植扶贫、教育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各种方式,人实现了最终的历史价值最后进行了升华,大大的讲话摆在最后。可谓是前赴后继,更有直接牺牲在了岗位之上,教会了观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并没有办法去实际亲临那个环境,没办法了解到所处的那个状态,纪录片的跟拍方式,所有人入镜之时全都佩戴了党徽,难能可贵,D的作用并不是停留在口号之上,新时代的战场,并不一定是宏伟的“大国重器”或者是激烈的“红海行动”、“长津湖”,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的敌人是自己也是恶劣的环境。
建党100年看到这样的片子很感人,这些书记在基层的付出很伟大,国家和人民需要你们,正是你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才倍感幸福,基层人民生活得到了保证才是立国的基本保证,艰巨条件下党员的作用太关键了!确定了方向带领人民努力脱贫,国家和人民感谢你们,没有哪一个政党会向共产党一样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我为我党骄傲
关于第一书记们 首先,通过影片能够深深的感受到在身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舍已为人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他(她)们为了人民群众不能陪伴自己的老人,缺少了自己孩子成长岁月,一心战斗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其次,我认为第一书记们都是全能型人才,他们拥有领导力、凝聚力、创造力,最最重要的是他(她)们有着一往无前艰苦奋斗的精神,遇到困难从来不打退堂鼓,对于人民群众不抛弃不放弃!他们舍已为人,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将少有所教老有所依做到了极致! 关于影片镜头 影片中孩子眼睛中的单纯、纯朴是我最不敢直视的镜头,他们那一双双眼睛中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第一书记们说的对,他们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我不能够想象任杰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有多困难,因为人民群众不是演员,没有精湛的演技,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深深将我吸引!(为了防止剧透,具体的镜头大家12月3号去电影院感受一下哈)还有镜头中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让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最真实的一面……
致敬奋斗在一线的第一书记们,他们用生命兑现承诺,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他们是新时代下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欢迎大家12月3日,一起感受这场只属于人民群众的影片!
反复被戳泪点。国家队(新华通讯社)出品,看就完了!真正的乡村不是李子柒的田园牧歌,而是片子里的风霜雨雪。这是没有剧本的纪录片,却比任何一部有剧本有演员的电影都有意义。
新华社出品,超出预期。黑白摄影不仅区隔出今昔,也增加了镜头的感染力。神奇的土地,前现代地区在赶着搭乘现代化列车,谁曾想车上已经坐着的却是一群不高兴的现代人。
给导演任杰五颗星,最佳纪录片的摄影!戏里戏外都是伟大。
抢救一下,捞一捞良心电影
就是一部宣传片必须要给最低分儿。我理解不了你们为什么对他的评分那么高。如果说对这个事情有什么感动的话,只能说这个事儿是个人都会这么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人都会这么做。
一直忍不住感动哭泣,特别受震撼!从藏区到四川,从东北到贵州。从男书记到女书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乡村振兴,纪录片的力量让伟大的人在伟大的时代展现伟大的工作。要好好工作,为更好的生活努力奋斗,大时代大使命,小人物,小故事。支持国产纪录片,支持第一书记!
就是有人有着广阔的胸怀,就是有人心怀大爱,就是有人无私奉献。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我始终相信那些灵魂高洁者,我努力向他们靠近。
做书记真不是件容易事
不想谈片子质量如何,只想问问你们看到影片结尾那一张张照片和一个个名字被圈在方框里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贵州的那位女书记,让我想起来以前有人说一些人她生来就不仅仅是属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她是属于为大家去奉献的存在。她想带着村民走出去,要搬迁到别的地方,自己一个人搬家都很难何况让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她必须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去工作。看到她想女儿但也还是坚持工作的样子,太好哭了,这才是我们女性学习的楷模啊。向她致敬,向她学习。
#2021.132#CBD万达#北京#本来有机会做一名基层干部为家乡做贡献,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期许来到了北京为资本家干活儿,不知道自己的意义在哪里,尤其看完这部电影后真他妈看不上自个儿,原来有这么多干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啊!不止有黄文秀……
死在这条路上可比为浪漫至死不渝浪漫多了。
前三个故事的临场感、真实感、记录感非常强,尤其喜欢养羊的第一书记和村民们发自真心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第四个关于异地搬迁的故事后期补拍、摆拍的痕迹过重,不免让人出戏。全片最震撼的还是演员表里那一排带着方框的已经牺牲在前线的第一书记们的名字,感谢有这样一部影片能记录下他们的事迹。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你能想象一个村干部在-20度的夜里,为守护村民的小羊是什么样的的情景吗?你用心做事,百姓自然信任你,这部电影的立意点实在是高!真是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够了解到我们脱贫攻坚的不容易,这是一场硬仗啊!
拍得有些浅,有些淡。不过要是就照着这个深度,但提高频率,把各种在新闻上报道的优秀事迹,全都搬到电影院里,那这个模式是非常好的,非常真实。
脱贫攻坚工作永远不是一句空话,不是靠说努力啊奋斗啊实现的,而且用深度思考、身心参与、长期关注,用心智能力和责任感以及所有人所有资源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容易,真不容易!向第一书记们致敬!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楷模!
想起之前去广西采访脱贫攻坚 真的就像片中一位书记所说 “你想像过那种贫穷 但你亲眼看到它的时候你还是被震撼” 虽然是主旋律但不影响里面每一位伟大的平凡人的每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电影朴实无华、影像真实动人,影片娓娓道来讲诉着西藏、四川、东北、贵州等全国各地扶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扶贫干部的付出和牺牲,看到了贫困地区发展变化的苦与乐,心酸和无奈,在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下,“第一书记”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实现了全国的脱贫摘帽,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节奏快、亮点多、配乐好、视觉丰富、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纪录电影。
从内容说,还是很值得看看的,了解一下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再了解一下有一些人放弃了这样的生活只是为了同胞们都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从形式说,新华社出品的纪录片,风格上还是偏电视新闻了一些——这是高情商说法,低情商说法就是糙。同样是几个人的故事,《舌尖》知道把他们穿插起来从而提炼共性,并在结尾一并达到高潮;但本片就是一个故事接下一个,缺乏主动性。导演说跟书记们同吃同住,但影片对书记们的工作理解还是略浅。比如养羊招狼,书记就给大家开会“多小心”——怎么小心?不知道。再就是安慰村民有保险。没了。如果缺乏细节,那就跟新闻播报没有区别。
你能想象一个村干部在-20度的夜里,为守护村民的小羊是什么样的的情景吗?你用心做事,百姓自然信任你,这部电影的立意点实在是高!真是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够了解到我们脱贫攻坚的不容易,这是一场硬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