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看剧情介绍的情况下点开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一部母子俩的苦情戏,却没想到让我压抑的几乎窒息。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局促、狭窄、揪心、难以呼吸,整部影片都不断的出现嘈杂的吵闹声、车声、小家伙的哭声,车在路上的拥挤、人流的拥挤、房间的拥挤,从头到尾没有一处特别宽敞的感觉,正如剧中说的“你需要空气吗?”。从女主开窗逃跑时我就在考虑着结局会是什么,直到影片结束,我还在想:就这样结束啦?这跟开放式结局根本就不沾边,是让人特别难受的中断。女主一人撑起影片,近乎于纪实。让人从头到尾一直在担心她的身体,她的乳房。腊肠狗在哺乳的过程,黑诊所爱心医生对她的忠告,每一个镜头似乎都在刺伤她那坚强的身体,直到最后第一次喂奶,她终于承受不住了,彻底崩溃了,泪水模糊了。是什么让导演这么狠心拍出这样的片子?这是一部无关对错的记录片,记录着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让人感慨生活在中国是多么幸福的事。
一位25岁的哈萨克非法移民打工妹,诞下男婴(被俄罗斯移民警察强奸的)后从莫斯科的一家医院翻窗逃离,之后的5天,不停地找不同的杂工,以求生存。由于欠债(20万卢布约1.7万元人民币?如果是20万哈萨克坚戈则约为3000元人民币,用于学习缝纫,想开店),迫于黑帮追债的压力,不得已准备把孩子卖了抵债。
整个片子,背景是一场大雪,阴暗的背景,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亦是对主人公的生活、心情的一种映照。全片,主人公没有掉过一次泪,只是在从医院抱回了婴儿后,在一个公共楼道内给孩子喂奶之时,主人公哭了,是迫于压力哭了,亦或是想到马上要把自己的骨肉卖给他人而哭泣。
这个故事,是对那类非法移民打工人群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让人看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群,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在以这样的方式活着,非常可怜。我在看片子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要这样活着?主人公和妹妹的电话里也多少提及了一些,“就是不想像他们那样活,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所以选择了黑在莫斯科,以一己之力要突破自生的原生背景、原生家庭、原有人生轨迹。还好,这个姑娘还年轻、肯干、能吃苦,祝愿她会好。
片子看得十分压抑,也倍感难受,就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活,享受当下,认真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吧。
要不是看这部电影,还不敢想象俄罗斯是这样的。
这种出来拿奖的电影往往是把悲剧放大,但拍摄的环境一定是真实的。每个社会都有其光鲜的一面和真实的一面,这种电影把真实的一面拍给人看。
看完之后查了一下关于俄罗斯的数据,2018年最低月工资标准198美元,平均工资676美元。最低工资的存在,说明有很多人是每个月拿这么多钱过活的。莫斯科作为前苏联的中心,苏联解体后自然会吸引中亚和东欧各国的劳动力来发展,只是在自己本身经济状况不行的前提下,很难再估计到打工者的利益。电影里已经很赤裸地表现出来了,有些人,还不如狗得到的关爱多,还不如狗有尊严。都是钱和穷搞得鬼。
看到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英语评论,两个地方很有意思:一个是讲导演想表现人对于自由的追求和人的nature之间的矛盾。女主想还高利贷,重回自由身,不惜抛弃自己的孩子;而在最后为孩子哺乳时又躲进一座房子,选择自己的孩子(也许后来还是给了别人)。导演想说的也许是:nature会胜过人对于free will的追求。评论的另一个地方提到,电影灵感来源之一是前几年有一项数据,尽在莫斯科一年内就发现了两百个哈萨克斯坦裔的弃婴。电影也展现了来自中亚的打工者(大多数是哈萨克斯坦人)在俄罗斯面临的贫穷,官僚和歧视。
最后想说的是,这片子导演有点像是俄罗斯版的贾樟柯,只是手法有点更露骨。片子不知道在俄罗斯被禁掉没有,也许没有。没有被禁在俄罗斯反而是个进步。
本片导演出生在前苏联的哈萨卡斯坦地区,是哈萨克斯坦人,在俄罗斯学习电影。他对mother russia的感觉一定是复杂的吧。能把这种复杂,和族人的处境,通过镜头呈现出来,很了不起。
试想一下,你身无分文,租住在鱼龙混杂的工人宿舍。同住的都是和你一样从中亚各国来到俄罗斯打工的非法移民。你的房东时刻小心提防警察,窗户不敢开,生怕被别人发现。而你,居然连这样的地方也租住不起,还拖欠着房东房租。
这天,你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工厂,老板问你为什么前一天没有去上班,你不回答,开始和其他女工一起默默拔鸡毛。一天过去,老板将洗好的鸡拖上货车,扬长而去。老板承诺,等将鸡卖出去,回来给你们结工资。作为奖励,工人们每人手里有一只鸡。天色渐晚,老板失踪了。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再度回到宿舍,将鸡放进冰箱。房东问你什么时候交房租,你恳求他再宽限几天,他同意了。你径直走向你的床,同屋的人在用粗俗的语言聊着天,你不想听,一把拉上帘子。床上有一本书,名字是《如何开一家裁缝店》。这本书你已经看了好几遍,可是,你还是没有一家裁缝店。你的下体开始流血,由于产后子宫出血,你的身体,虚弱不堪,沉沉睡去。
影片一开始,本片的女主角ay ka便将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遗弃在了医院,趁着上厕所的间隙,逃出医院。她穿着单薄的衣服,奔跑在大雪纷飞的莫斯科街头,周围汽车鸣笛的嘈杂声正如她此刻喧嚣的内心世界。
从随后的一系列镜头中,女主人公试图打破这种困境,她在莫斯科街头奋力地找着工作。之前工作过的店铺早已经人满为患,不需要人手。她又转向另外可能会找到工作的地方。这时候,高利贷的人给她打来电话,问她什么时候还钱。她说需要再等几天,她刚刚被辞退了,没有工作,也没有钱。对方的人依旧是不依不饶,声称再不还钱就会找上她,把她打一顿。她挂上电话,将手机卡扔掉,然后走到手机店,换了一个新的手机卡。
她给妹妹打电话,问她能不能借一点钱给她,妹妹扬言说自己没有钱。妹妹告诉她说,高利贷的人找到妹妹问她在哪儿,她叫妹妹不要理会这些人的电话,随后便把手机卡换下,关掉手机。
她还是没有找到工作。此时,正值雪季,男人们在扫雪车上工作。她见缺人手,便也去顶替男人们的工作。干到一半,她的下体开始流血,然后她晕倒在地,耳边是另一个扫雪女人的苛责声音。
在一个私人诊所,医生将她的伤口包扎了一下。告诉她必须把奶挤出来,要不然会乳腺发炎。她声称,自己是流产。医生说,她骗不了自己,她刚刚才分娩过。她没有钱付给医生,只能用之前的那只鸡。
她回到宿舍,移民局的人过来调查,她见状赶紧在楼下角落里躲着,等移民局的人走后,她才回来。
房东对着刚刚开窗的舍友破口大骂,声称,下次谁要是再开窗,就把谁敢走。
一天又过去了,她还是没钱付房租。
或许,你会苛责,影片中女主角的惨状实在是有卖惨的嫌疑。但,这却是莫斯科这座城市里某些隐秘的角落里,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情。影片的主题,让我想起Alejandro 冈萨雷斯伊纳特利图的作品《biutiful》。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地从马德里换成了莫斯科。影片伪纪录片样式的拍摄手法,以及高度纪实美学的影像风格,难免会让观众想起达内兄弟的镜头设计。这一切,离不开导演早年拍摄纪录片的工作经历。
谢尔盖德约兹沃伊,1962年出生于哈萨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当今俄语届最重要的文艺片作者之一。北京电影学院俄罗斯籍外聘教授。
相比于安德烈萨金塞夫同样也是近四十岁才开始创作生涯却在几年后登上欧洲电影节最高领奖台,以及凭借《利维坦》拿下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不同,谢尔盖迄今为止也只有《图潘》和《小家伙》这两部影响深远的作品。
本片之所以能够在欧洲电影节大放异彩,离不开另外一位功臣,那就是本片女主角,ay ka的扮演者,萨马尔耶斯利娅莫娃。她朴实,纯真,收放自如的表演让她凭借此片荣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以及2018年度亚洲太平洋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从2000年开始,达内兄弟便将比利时所有能够表现的现实主义题材深度挖掘,从《罗赛塔》《孩子》,到《他人之子》《罗尔纳的沉默》,再到《单车少年》《两天一夜》。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贯穿始终。再到那部去年火到爆炸的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指导的《何以为家》。这一类型的导演始终秉持着对现实主义纪实美学风格的探索。
不同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于中国第五代导演宏大叙事的深远影响,纪实美学始终很难在华语界立足。
影片的女主角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俄罗斯莫斯科试图通过打工开一家裁缝店,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 这一切在她被移民警察强奸之后,都破灭了。影片的最后,她抱着自己的孩子,给他喂奶,留下了她在全片中唯一一次眼泪。
或许,对于普罗大众生命的思考,才是当代俄罗斯政府真正需要思索的。
看死君:平遥电影展第一天,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戛纳获奖影片《小家伙》。十月的清晨,有些冷。在看《小家伙》的时候,那种发肤的寒冷更是蔓延进了心里,我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同身受。
电影里的莫斯科,正遭受着大雪的侵袭;同样,也侵袭着女主角Ayka的生活。影片从开始到结尾,镜头几乎没有离开过女主。这种“压迫式”的跟随,将所有观众彻底裹挟其中,与女主共同经历。困苦、无助、绝望,足以所有最丧的词汇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也许很多影迷会觉得,这部电影是一次用力的“卖惨”;但在我看来,这更是一次顽强的自我救赎。影片在哭声中落下帷幕,开放式结局,不知道母亲和孩子的命运最终将会如何。而从表演层面来看,女主角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的这座戛纳影后奖杯的确是实至名归。
作为哈萨克斯坦女演员,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这场令人震惊的表演,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影片中的她,艰难地面临着分娩、无业、负债、居无定所等生存困境。然而,在这地狱般的生活面前,她并没有彻底放弃自己。她总是喘着粗气在大雪中往返奔走,为自己哪怕多赚一线生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生命力”。
在《小家伙》之后,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还刚刚拍完了市山尚三的新片,名为《盗马贼》,与她出演对手戏的是日本演员森山未来,着实令人期待。此外,我们还得知她很喜欢阮玲玉主演的早期中国默片《神女》,她也很喜欢王家卫导演的电影,曾因为《花样年华》而喜欢上了旗袍。
无论如何,期待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在荣获戛纳最佳女演员之后,未来还能为我们带来更动人的神级表演。
在观看《小家伙》之前,我本以为全片最大的亮点便是女主角的演技,剧作上可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但事实上,《小家伙》的剧作比我预期的有更多值得解读之处。
比如在女主角帮忙代工做清洁的那家宠物医院里,有钱人总是牵着宠物进进出出;还有那条经历分娩后涨奶的母狗,恰与女主角的处境形成呼应,所谓“人不如狗”的残酷现实,大抵便是如此。再比如影片结尾处,女主给孩子喂奶那一刻的母性柔情,着实让人忍不住想哭。显然,这些细节上都有剧作的功劳。
导演十年磨一剑,用大量的心血浇灌了《小家伙》这部电影,也对《小家伙》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予了一些期待。我们有幸独家采访了《小家伙》的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不妨来听听他怎么说。
独 家 专 访《 小 家 伙 》导 演
谢 尔 盖 · 德 瓦 茨 沃 伊
看死君:导演好,非常喜欢您的《小家伙》这部电影。您第一次来平遥电影展,感受如何?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让我感觉非常惊讶的是,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昨天我们去参观一些地方的时候,导游跟我们说这里的景区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让人更为惊讶的是,这么古老的城市,还有很多的居民在住。
看死君:今年《小家伙》代表哈萨克斯坦冲击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对此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当然有一定的期待。这部影片对于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戛纳电影节的奖杯,我们已经成功得到了,就是最佳女主角这个奖,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一个。但对观众来说,奥斯卡奖也是很重要的。
看死君:女主角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在影片中贡献了令人震惊的表演,最终成功荣获戛纳影后。她身上有怎么样的特质吸引到你?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第一,当然是她的表演天赋。我觉得她是一个很独特的、很独一无二的女演员,跟大部分女演员不一样。她能完全进入到她的角色里面,让自己感同身受。再加上她非常地勤奋,为了完成演出任务,她可以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去理解和尝试。她很热爱电影,很热爱自己的事业。
在我看来,演员的事业往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工作,另一个是名气。有些人更爱名气,更注重名气;有些人则更注重工作本身。萨玛尔更注重的是工作,我更喜欢用“一颗钻石“来描述她。
看死君:最初与女主角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的相识,是怎样的一个契机?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感觉到她会成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演员。第一次,是我的团队去哈萨克斯坦一个北边的城市进行面试,是2004年,那时候我准备拍我的第一部电影,叫《图潘》。
那时候,她还是一个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然后我看了她面试的视频,我想她肯定会有很长的路要走。然后我邀请她去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在那里见面进行面试。
看死君:您曾凭借《图潘》荣获戛纳一种关注大奖,印象中有不少喜剧元素;而如今的这部《小家伙》却是非常彻底的悲剧。为何会选择拍这样一出悲剧?跟您这些年的经历有一定关系吗?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悲剧。如果你每天都遇到悲剧,你也会开始拍相关的电影。同时,我们也得有力量去面对这个悲剧。如果你没有勇气去面对悲剧,那你也不能拍相关的电影。
如果你感到有勇气去拍这样一部电影,那你可以全面展示所有痛苦。也不要感到害怕,需要特别严肃地去对待。
看死君:拍摄《小家伙》的过程当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后如何解决的?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拍摄过程比较长,用了六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最难的就是保持这种拍摄的活力。还有拍摄的那种感觉,需要把它保留住是最难的。不仅自己要保留,也要把它传递给所有主创。
可以说,导演像个魔术师一样。我们当然不是六年每天都去拍,但是每一次去拍摄基地,就得让你的演员们感到惊讶、惊艳,就得给他们力气,给他们动力去投入拍摄。
看死君:从2008年的处女长片《图潘》到2018年的第二部《小家伙》,这中间您有十年没拍电影,很好奇你这10年间您主要在做什么?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可以说,我忙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拍摄。这部影片是女性题材,其实选择女性导演来拍更合适,但我还是拍了这部电影。我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个主题,比如说母爱以及一个女人的感受。影片中有一场分娩的戏,为了了解这个,我去了很多妇产医院。跟一些女性病人还有医生进行了大量交流,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写剧本,修改剧本。
看死君:很多中国影迷看完后,都觉得《小家伙》这部电影很让人联想到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您对此怎么看?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确实跟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一些电影比较像,因为主题比较像,都是针对人和现实。但这部电影是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至于这部电影像什么,让评审员去决定吧。对我自己而言,最重要就是感受到这部电影,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心愿去拍。
看死君:想问您有没有喜欢的中国导演?记得您说过对张艺谋导演的《菊豆》这部电影印象深刻,认为是部很了不起的作品。您可以具体谈谈吗?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前不久,我看了一部比较老的中国电影,叫《神女》的默片,很喜欢。而对于张艺谋导演,我很喜欢《菊豆》,看完让人感觉很惊讶,因为我从来没见过那样的中国。通过这部电影,能感受到所有的味道,就是像在嘴里面的那种感觉,五味杂陈。
看死君:从世界电影领域来看,您喜欢的导演有哪些?有没有受过哪位前辈导演或电影大师的影响?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我有自己的榜样,有很多非常喜欢和佩服的导演,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还有张艺谋,都是我非常敬佩和喜欢的导演。
看死君:您后续还有新片计划吗?您与女主角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还会有新的合作吗?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现在没有具体的计划,可以说我现在用完了所有的电量来拍摄《小家伙》,我付出了很多,现在需要再充电了。虽然没有具体计划,但还是有一些想法,也会想和中国的影人合作,有可能会在中国拍一部电影,我在想这个问题。然后女演员萨玛尔的话,当然会跟她继续合作,因为她是非常有天赋的。
看死君:非常期待,也希望《小家伙》能在明年的奥斯卡外语片上有所收获。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谢谢。
采访| 看死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电影真的戳到我了。早起看了一半,深夜看了后半段,然后就,没法睡着了。
同为女性,被那种特别深沉的,对于生育,或者单纯“身为女性”这件事的无力感击中。不知道她的未来在哪里,是毫无办法的那种。
从吉尔吉斯斯坦来,滞留在俄罗斯,被迫有了孩子,想放弃孩子,为了还债,又来找孩子,这都是最后才得知的故事。
我们知道的,是她一路在找活儿干,被拖欠或者被直接不付工钱,说好的工作因为天寒地冻没有了,之前的剧场工作也没有空缺了,全片一直在找,一直在匆忙,还是一个洗手间之顾,偶遇同胞的宠物店清洁工作,短暂的给了一片刻可以听收音机音乐吃片饼干的欢愉。是的,这是全片为数不多的快乐,大部分都是茫然的。谈不上绝望,她还在努力,还在找,还在筹钱,只是看到这些的我们,为她的现状绝望。
“你为什么不回老家生孩子啊,生在这里,还给我们添麻烦“,妇产科医生的轻微抱怨,在这一系列之后,都显得那么掷地有声。如果有的选,大概她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只是境遇,将人一步一步推至此。
她大部分时候都是沉默的,除了借钱的卑微,或者除了得知剧场无空缺的愤怒,她的沉默和气喘,又是惊人的有效,击打人脑子里,紧绷的神经。
可能这部电影用脑比较好,因为用心(看),可能会碎掉。
吉尔吉斯斯坦曾美慧孜。
看得头大。全程移动跟拍➕超大特写,造成了极强的压迫感和致郁效果,漫天大雪、昏暗光线和逼仄空间,迅速把观众推到吉尔吉斯人(非法移民)在莫斯科的痛苦生活。仪器、铲雪、几乎不带停的电话彩铃和无路可退的话语倾轧,这些可怕的声音,加上女主几乎精疲力尽的喘息,却在最后的狗子有妈妈处,抖露了最大的感人瞬间。即便是禽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啊。
近些年比较好的一部女性电影,全球化的城市里存在着太多这样人不如狗的dd人口在奔波着。一连串的手持摄影室内外的跟拍,场景里充满了其他类似人物和冷漠强势的本地人的设计,尤其是地铁那段人群中的渺小拍的太好了,莫斯科的罕见大雪和血色更显其寒冷疼痛。声音即配乐,各种环境音噪音手机和喘息声。蒙吉432和达内似的人物和风格,女主漂亮又有可怜泼辣坚强的多面塑造还每场戏都有她,拿戛纳影后无争议。前苏联的中亚小国家如今在俄罗斯也要面临被遣返和我国对照十分让人玩味。#金马55#国内上映估计会被删掉喂奶的镜头。
像是蒙吉的学生尝试拍达内的《罗塞塔》
纪实风格又排除纪录片的语境,令冰天雪地之下的困境与观众保持距离又存在可感的温度。那些水蒸气也都很美。美学上朴实无华,技术前卫,语言新潮。Ayka真坚强,她一直在为生存而辗转,文化观念正在被生存改写。写实,不等于卖惨。俄吉历史上本是一国,而今吉尔吉斯人黑在莫斯科没有出路,这是事实。
哈萨克斯坦的申奥片,原名“艾卡”,俄罗斯导演始终只用近景、特写跟拍的长镜头,盯着艰辛打工还债的女主人公之五天的悲惨生活,完全是个独角戏,难怪演员可以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以极端戏剧性地情节,展现在莫斯科打黑工的吉尔吉斯非法移民群体,看得好悲催啊,真是“红旗一落地,重回旧社会”!
的确生不逢时,快点拍出来就好了,从电影手法到主题都已经被花式拍n遍了。纪实+苦哈哈的大女主是20年前的《罗塞塔》,而这种类移民题材在戛纳都拿过几轮奖了。不过对于窥探中亚人民在俄现状还是很有意义的,电影完全就是俄国梦的破碎。Akya一直说莫斯科这么大高利贷找不到她的,结果人转头就找到了,也许莫斯科也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大。
平遥第一部,影展之最(戛纳影后),睡不好再大早上起来看一度生理不适,要吐了……不是说电影不好,是这种剧烈晃动的手持跟拍、逼仄密集的面部特写、各种动物的血光画面展示,还真是锋利简单粗暴啊。莫斯科铲不完的雪,女主两腿间流不完的血、还不完的债......啊,太焦灼了。
孩子哭声和手机铃声一样恼人,下体血水和胸口奶水同样多余。陋室里的郁金香,医院里的宠物犬,都比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屋檐下的冰锥,陌生人的洋甘菊茶,都是最为廉价的恩赐。百年不遇的暴雪即将消融,如同上天的玩笑。还不起的债务要用孩子抵扣,这是冷酷的现实。 当孩子不再啼哭,母亲终将哭出声来。
她本只有两种声音,隐忍的说话声和沉重的喘气声,最后当她奶孩子时,她学会了发出哭声。
关于女人弃婴的故事,之前谈过,好像总离不开某种结局的召唤,剩下的,各有各的苦衷,苦到浓处,都不忍再看同类题材。在背弃的那段时日,一个女人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崩溃,非常疼痛甚至残忍地推到观众面前。血流不止是很凶狠的画面,人如此,狗也如此。再加上大雪不断,人心化都化不开。飞机上点播这部,手持镜头在晃,气流在颤,更觉愁苦都被晃得看不到边界。三星半。
#资料馆留影##年度佳片#少见的把镜头对准俄罗斯的底层阶级,一个先是弃婴又希望留住婴儿的女人,她有开一家缝纫机店的梦想,却因此欠下巨债而东躲西藏,因生孩子弄出的病痛,为还债在马路上跌跌撞撞的奔走……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比天气更冷的是底层人的无奈与惊惶。女主完全融入了角色,不像在演而就是剧中人,戛纳影后可不是盖的。虽然制片人现场一直在卖情怀说很“温暖”,可我却分明觉得冰冷刺骨无比绝望,尤其是结尾用孩子抵债的一幕,看的人心疼。也不由让人对沙俄这片土地浮想联篇,从苏联时盲目的热,到解体后幻灭的冷,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吧。
C+ / 可供《迦百农》学习的至少有四点:①把人物放置到多层交织的社会环境里;②用镜头缔造断裂又黏连的空间,再反作用于人物的行动,而非孤立地展示断片式的行动;③把隐喻安放在连贯的叙事情境里,而不是当作反复戏耍的文学性符号;④用减法去向现实敞开,而不是用堆叠的口号切割(一个多么沉稳、细腻而气若游丝的结尾啊)。不过有些电影节文本标配还是有点想当然了,这样一个独立女性形象没有和她所对抗的社会制度产生视角上的分裂感着实可惜。
这届戛纳影后够格。开场的环境音压迫感真强,后面才适应。长镜头调度厉害,手持近景跟拍人物极大增强纪实性。小狗吮奶的剧情安排得漂亮,一语双关。结局与整体的悲惨基调保持一致,没什么喜大普奔,非常现实。
破窗雪原出逃,地下屠宰拔毛,私有床头柜和服装店手册,永远遭受侮辱排斥的异乡人,从追求梦想到挣扎求存,美好的莫斯科只存在于电话之中,谁剪去了几朵充满陋室的郁金香?后劲太足,厉害
确实很像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在莫斯科冬天,长镜头调度和对雪景使用足见导演视听方面功力。但整体剧情和人物动力都仅出自前置背景的强设定,则真的可以说是为了惨而惨。
#Cannes71# 本届这个局能拿影后吧。虽说水平很高比十年前处女作成熟多了,但是这种罗马尼亚新浪潮式的片已经有点过时了……即便是登峰造极的苦情戏和自然主义拍法。「图潘」里的那点珍贵的灵动和异域风情没了真可惜。
比预想得还要好。如果不是对俄罗斯和中亚社会了解较多的话,可能会丢掉很多含义更深的信息,比如在俄中亚劳工(含黑工)对俄罗斯和对中亚的意义,比如电影里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在不同对象场景里的转换。当然这都不影响影片的表现力。顺便提一句,里面莫斯科的扫雪车让我激动了好久。
7,当女主开场一拔鸡毛,就预示着什么了,拔太快了。又是那种手持摄影记实风,太惨了,完全活不下去。
太惨了,最后结尾当哺乳的母亲开始唤醒母性却不得不抛弃孩子,难受得我胃抽筋,上一次胃抽筋还是《大象席地而坐》。也太厉害了,手持摄影+逼仄构图,活生生把观众逼入女主的情景当中,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