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的歌》是一部音乐纪录片,影片记录了Sigur Rós(胜利的玫瑰)乐队在结束全国巡演后,回到家乡冰岛并举办了一系列的免费演出,回报家乡父老。
整个影片围绕着小城与小镇,在草原上、荒野中举行了一次有一次的音乐会。听音乐的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四岁的小孩,他们带着笑容,生活得平静而又舒畅。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给影片''Heima(回家)''赋予了更深的一层含义,它泛指音乐向着本源的一种纯朴的回归。
演出中他们为家乡创作了不少歌曲,有的表现家乡的自然风光,有的让家乡的人们增进交往,有的让废弃的传统厂房恢复生气,有的为了保护自然风光……乐队巡演的过程成了他们不断自我感受的过程,一切举动都来源于思考,来自对真理深刻的认知。作为一种创作,发现并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在影片里Sigur Rós乐队的音乐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冰岛,这个我们看来属于弹丸之地,人烟稀少的国家,在音乐方面却牛人辈出,作为后摇名团,Sigur Ros无疑属于其中耀眼的一个。听的第一张Sigur Ros的专辑是《Takk》,当时就惊呆了,特别听那首经典的《Glosoli》时,总是有一种超脱之感。而最近看了他们的音乐记录片《Heima》,更是被惊的呆住,进而兴奋,为一种天人合一般的纯净的冰岛所感染。
《Heima》的背景是Sigur Ros在2006年做了一年世界巡回演出之后,回到冰岛,举办了冰岛国内的一系列现场巡演,在本片一开始,他们就告诉我们“Heima”的意思是“at home”,而本片的音乐与冰岛风情融合正是体现了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让你心甘情愿的被他们的情绪感染。
令人感叹的是,他们的这次归乡之旅的现场演出,真的做到了“anywhere,anytime”,特别一场在草地上的演出尤其精彩,以布满森林的高山为背景,一群人渐渐聚集到深绿的草地上,在附件绵羊的注视下,燃起篝火、点燃烟火,非常随意的享受着Sigur Ros献上的音乐大餐。在这样的背景下,你都不能说仅仅是“欣赏”,应该说是参与,他们与美丽的冰岛、Sigur Ros的音乐一起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闲适、快乐、简单的生活方式,或许不是每个国家,每个环境下的人都能享受,但是,通过这部极具魅力和感染力的电影,同样可以在那一刻有身临其境之感,身心为之清爽无比。
在片中,我们看到Sigur Ros的几位成员都如孩子一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他们就如孩子一般,当外出以后,更觉家里的美好。是的,在冰岛,在草地,在咖啡馆,在旧工厂,在任何地方,他们尽情欢唱,与同胞一起呼吸自由的空气,感受扑面的微风,享受简单的生活,这样的美景怎能不深深地将我们感染,听一听Sigur Ros那需要用心感受的音乐,我们或许不能身处那样美好的山水之间,但是在心中,我们可以构筑一个纯净的家园,让我们在疲惫时闭上眼睛,回家,回那个可以安静听听音乐的家。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d9db9b45220c623986947307.html激浪派的鼻祖之一john cage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他震惊四座的4'33'',我只看过通篇休止符和寥寥可数几个音符的乐谱。按王瑞芸的说法,他穿戴整齐地坐在露天的音乐厅,掀开钢琴盖,手指放于琴键之上,听众在急切地等待他的新作,4分33秒之后,他起立、鞠躬、谢幕。全场哗然,这之间,那些台下的人是否倾听这空白处的风声和鸟鸣?好吧,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忽视自然的声音,而将期盼与注意力集中在生活的动机中,相反,失去的总比得到的多。
如今再从学理的角度去分析激浪派或者无调式音乐观念层面的指导意义似乎已经挺过时,因为最不能说的“禅”都已经被人们条分缕析遍了,那就不“馋”人了,所以在自己过瘾地独享了两遍这部电影之后,本来我准备一个人缄默地将这份感动装在耳膜与视网膜的残留中趁着夜间飞行带回家慢慢回味。后来想想,在回家前机缘巧合地翻出这部叫《heima》(《在家》)的电影总有种冥冥中的默契,还是要为赞叹和感动而写,安心。
冰岛这个国家在刚刚过去的08年曝光率可谓颇高,一个原因是年中bjork阿姨在上海演唱会返场的时候大喊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我一个在场的朋友以为这位阿姨是在台上振臂疾呼“丁字裤”(T-back),觉得冰岛人真逗,差点儿也跟着一块儿喊起来,这后来成为我们一伙人的笑料。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家破产”,无法想象的一个概念,以至于前段时间豆瓣还发起了一个40亿集资买下冰岛的意淫活动,多么可爱,豆瓣上的很多姑娘小伙儿有冰岛情节,先抛开所谓文艺青年的论调,如果选择一个最接近乌托邦气质的国家,我也会选冰岛。
这种向往可能来自经验上的巨大差异,地大物博对比小国寡民,上帝似乎偏爱冰岛,地热与冰川,处在两极间的这个国家被交融的氤氲水汽包围,灵动地飘起来。首先这部片子的风景美得实在无以言表,以至于我不得不怀疑这部电影是冰岛电影中心借着sigur ros在全球的高人气,赞助的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片……
冰岛人的英语很“好听”,带着冰岛语的腔调,但很容易听懂,当乐队的女孩儿绞尽脑汁蹦出一个cosy时,心有戚戚焉,可爱至极。坚持用一种全球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才能听懂的语言歌唱并征服全世界,这无不谓是一种勇气。
以前从来都无法搞明白后摇滚“后”在哪儿,或者这个“后”与后现代的“后”的联系在哪儿,而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忽然通电:真正的后摇不是用冗长、复杂的编曲所能简单概括。它首先是一种对西方主流英美摇滚的反拨,而这种反拨的着力点在于对民族性根源的发扬。冰岛人的记忆是渔歌的吟唱,是船尾的波涛,是风过草甸,是水滴石穿,那些记忆化为Jonis的长音,化为向你袭来的音场,化为提琴的低吟,化为马林巴琴的跳跃。歌声穿越记忆,一瞬间拂面而来,于是你只好微笑着流泪。
约翰伯格曾经说过: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与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我想这是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你坚持了自由的选择和行为,那么历史也就不那么容易被割断。所以,为冰岛人喝彩吧!尽管他们面临破产,而且还有那么多落井下石者:以前统治过他们的丹麦、在他们地盘建海军基地的美国、和他们抢渔业捕捞权的英国……都没有使他们屈服过,当然在此刻也不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面临破产,甚至是自食其果也好,但是冰岛人在某些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
我不知道为啥写着写着就像一篇年终总结或者檄文,也忘了开头为啥要提到4'33'',不过不说更好,看过的人自然明白,我只求这股格陵兰暖流带着顶着重感冒脑袋的我,回家。
鲸背上水柱般幼细纯净
带我回冰岛
太赞了,音乐的力量
冰岛的国旗由蓝白红组成——象征海水,冰川和火焰,这片冰与火之地像是与世隔绝的仙境。就是在这片乌托邦孕育了最古老的神话歌谣,也启迪了当今最伟大的奇幻文学“音乐是流动的建筑”,Heima的意思是“回家”,斯堪的纳维亚文明被复兴传唱后,浮想《埃达》乘着丹麦巨轮被护送回家的那天,歌谣这一古老形式凭风传遍每一个人心中第一次静默流泪是去到那个因工业破坏水坝的地区,他们希望用歌声鼓舞当地人。当看到今昔对比,那些黑白的影像,宛如老塔在《压路机与小提琴》中刻画的工业场景,忽然想到《艾丽丝岛》,那些回也回不去的斑驳都是真的。而最后那一次黑白影像与现实彩色叠化,Hoppípolla响起真的爆哭,音乐使人自由。第一次见到低矮房屋簇拥中的雷克雅未克大教堂,这个国家标志性建筑不再触不可及,神性的光辉已和人性融为一体
Sigur_Rós 小清新 有感觉~
听觉上不是盛宴,Sigur主唱的阉伶声音和要命的重复实在无感..视觉上也不是盛宴,但是温馨.虽然对乐队的演出无感,但是却为他们的行为感动.关键词是:回报.还有访谈时的极度真诚,坦言表演时的感受,没有丝毫的做作.影片同时也是冰岛风情录,为原来繁荣的码头现在荒芜及蓝天红风筝加至四星.
music is great, and beautiful landscapes. 4.5/5 (i'm not a sr fan but i think this doc is good.)
So beautiful it hurts
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
冰岛,太沁人心脾了,解暑啊
啊给6颗星都值得!~~~太美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久久迷醉……
风光很美,人们很纯朴,音乐来自灵魂。
美轮美奂
美啊
TT我想去冰岛
来自北海的风,音乐的美感无法形容!
若看了之后不爱这部电影的人,我可能就不那么爱你了
死也要死在冰岛,听着我的后摇升魂组曲,不只是一支Sigur Rós,Mogwai或其他都可,然后把骨灰撒到瑞典的森林湖泊与大海里,被根吸收,被鹿吃掉,被海拥抱。
务虚的生活才最贴近心灵,要是所有的文艺青年都有幸生活在冰岛那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这好像是为片子资源给打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