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战争很糟糕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因为看到最后一幕真实的伊拉克画面,配着Puccini的歌剧音乐,我都有点撑不住而崩溃了.
影片有点纪录片的风格,模仿各种场景不同的摄影设备,表现出节选拼凑成的一部影片.虽然个中人物性格并不特别丰满,但战争的残酷却是扎扎实实的体现了.
9/11是人类历史上惨痛的一幕,但伊拉克又如何不是呢?美国政府的极端报复,导致驻伊士兵生命安全越来越无保障而心理压力剧增,可士兵们继而又把仇恨发泄在无辜的伊拉克平民身上,难道这就是人类的原罪么?
当我们的社会在逐步现代化更加文明化的时候,战争所导致的行为却依然那么黑暗和残忍,唉,人类真是无可救药的动物...
愿那些无辜死去的人得到安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伊拉克人,愿那些十恶不赦的罪人们永沉地狱!
2 ) 很难做评价
多数人觉得它不能算好,但真的也不是等闲之辈。
看完后不知道如何去形容心情
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很沉重。。。
期待 世界和平
3 ) 人道主义需要条件吗?!
本片与我们习惯欣赏德·帕尔马的其他片子有些区别,我是从《剃刀边缘》喜欢上他的,就《剃刀边缘》来说吧,那是一种对犯罪的迷恋和玩味心态,我们究竟能从犯罪过程中找到哪些值得回味的东西?而这次的《节选修订》(这个概念作片名似乎有些牵强,放在迈克·摩尔的影片里会更合适一些)让我感觉这个一向游戏犯罪的导演真正的被犯罪触动了,以至于冲动的将一切丑恶嘴脸公诸于众。
影片大多数视角采用的是各类记录工具的客观视角,一开始用DV纪录的士兵萨利在影片中途的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排除掌握记录工具的人的情感混入整个影片的可能。
对于吸引眼球的商业特征来说,这部影片并没有同期上映的《Cloverfield/科洛弗档案》那样采用一个连续记录的方式强调真实性,更没有此处无银三百两的对影片本身的身份加以说明,相反在影片开始就指出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当然这里可能也有考虑影片内容涉及本国军队内幕问题的原因,但我想迈克·摩尔那样的电影都可以堂而皇之的赢得金棕榈,这一方面的因素肯定是少之又少,导演是为了少给发行方带来麻烦而已。
本片的高明之处也恰巧在于他没有给自己设定很多规则,虽然要求以真实的触感来讲述这样一件真实又虚构的事件,但多种视角的选择上并没有太拘束,也没有更多地强调这种合理性。它们包括:萨利的DV、部队营地外的监控录像、伊拉克新闻工作者的摄像机、萨里装在头盔上的微型摄像机以及通过模拟网页上的视频录像。用如此多的视角来传达给我们当今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瞬间效应以及人们可能的对实在的被称作不撒谎的眼睛的--“镜头”的质疑。
影片中配上了古典音乐,加上近乎真实的暴行,虽然不是同时表现的,但仍会让我们联想到《发条橙》,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两者的区别也显而易见,《发条橙》配用贝多芬的音乐与他的精巧而客观的场面调度相得益彰,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成份和感染力;而《节选修订》运用古典音乐,我们会注意到音乐被用在影片开头增强了美国士兵在伊拉克的土地上巡逻的不合时宜(我要补充一下:这一部分的镜头可能被理解为萨利用三脚架捕捉到的画面,但萨利出现在画面中被客观纪录以及高空俯瞰的镜头显然否定了这个可能性,导演并没有在这里刻意强调,所以也没必要进行讨论);另外一种意思,是通过这种不合时宜的搭配来强调记录性质的本身,也就是说导演想通过模仿一般性纪录片的配乐方式来强调此片的纪录性。相反在我们通过萨利头盔上的镜头来观看这一组暴行的时候只有几个士兵的狂吠和女孩的哭声,因为此时的配乐将会使作者的主观情绪掺于其中,而这显然不是作者想要的,这一点和库布里克在《发条橙》中的做法正好相反,值得研究一下。
本片中我对帕尔马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人在认识问题的过程的了解相当佩服,我们都知道一件意外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做本能的反应,而对整个事件的完全认识只能是在事件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般会在对意外事件的本能反应慢慢消退的同时接收到其他人对事件的评论和看法,当然这些评论和看法并不一定是清醒和客观的,因为他们也可能没有度过这段时间,于是当事人在接收到这些评论和看法后会对整个事件以第三方的视角进行从新审视,然而这一过程被帕尔马通过队长的参与、逃避、震惊、哭诉、表明态度、发布录像、解释以及返回美国后的再讲述这一系列的过程使我们--观众在几乎与队长同时了解事件过程(实际上我们掌握的信息要比队长本人还多),之后我们在本能的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所作的反映没有完全消除的时候听到了队长所作出的反应,于是我们--观众受到了他的做法和态度的影响也做出了相应的修订对整个事件的认识,从而达到导演最初设置这一切要我们认识到的某种程度,我们可以将此片和一个普通视角的故事影片进行叙事和观众的反映对比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实际上我们通过队长对事件的反思来连接我们与整部影片让我们对此进行再反思,这种穿越银幕到现实的嵌套确实很神奇。
另外想谈的也是我在看片过程中想到的就是为什么作者要选择伪纪录这样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让观众在现实与虚构中徘徊,对自己的观众身份进行质疑,这种质疑我认为是导演对自身工作思考的一种移情。我们都知道,如果是纪录片的话,拍摄者是不允许参与到整个事件中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纪录者的身份他要做到不改变真实事件的真实性这一点,否则就是在欺骗观众,因为被确定为纪录片身份的本身就对此作了限定,否则就不是纪录片。所以作者就要严格的时刻遵守着这项规定,但往往作者本身在纪录的同时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对事件给自己情感的影响不做反应的,因为其实他选择拍摄实际上已经在情感上做出了选择--最起码他是对这件事感兴趣的。因此,在遇到容易触及到人道主义这个问题上的事件时,作者就会有些不知所措,在“忠实”记录和实施人道主义援助之间左右为难,其实我认为这一点在拍摄动物纪录片时更为凸显,对象是动物还算不算是人道主义?于是作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这种怀疑或者说质疑被拍摄此片的帕尔玛移情到了我们--观众的头上,不仅是想让我们感受到他的那种左右为难,更是想让我们共同来思考这个问题--思考人道主义是否需要条件?
4 ) 主观下的客观
德帕尔玛作为唯技术流导演,在镜头运用达到登峰造极之后,似乎又想从叙事手法上进行创新,从《黑色大丽花》和这部《节选修订》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这部电影用跟《越战创伤》完全相反的手法拍了一个跟一模一样的故事,《越战创伤》是用大量客观镜头去拍摄了一个主观改编的真实事件,而《节选修订》则是用了大量主观镜头去客观记录了一个事件的真实。
《越战创伤》故事性强,人物较突出,规矩的商业片拍摄,结尾也显得正气十足;而《节选修订》除了高潮几乎没有故事,伴随着循环的配乐,一直在记录战士日复一日无聊的生活,也很少有对人物的刻画,在非传统的拍摄手法下,客观冷静的镜头几乎让人感受不到人物的情绪,只是以观察者的角度看待事件的发生,结尾也没有爽快淋漓的审判,只有伊拉克死难人民的照片。
整体来看这是一部很具有实验性的作品,利用多媒体去展现影片应该给了后人不少启发,但看下来并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冲击,没有想看第二遍的欲望。(那个配乐好像是库布里克常用的?非常熟悉但想不起来了)
5 ) 谁在给暴徒撑腰
无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无论参战的理由为何,战争中伤害最大的始终是平民,他们在暴徒的武器前只能任人宰割。
战争也会扭曲人性,盲目地开枪射杀孕妇,疯狂地搜查民宅,残酷地强奸幼女并杀害平民,麻木地面对暴行却置之不理,这些美军入侵者已经等同于魔鬼的化身,他们的灵魂早已腐烂。
最无人性的是占领军高层,可以用一道道墨迹修改证词,让谎言能够变成事实,如果没有美国军方及美国政府的撑腰,这些士兵在施暴前总会权衡利弊吧。正因为即使犯下战争罪也有人包庇,所以杀害平民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6 ) 永远是妇女和儿童
需要用耐心去征服的无聊战争片,能再一次了解战争的受害者永远是妇女和儿童。
当然,施暴者在某特定情况下,同样需要可怜。
只是可怜!
。。。。。。。。。。。。。。。。。。。。。。。。。
“威胁的姿态?不。只是感到震惊。因为我原本今晚在萨迈拉和他有个约会。不曾想竟在巴格达见到了他!”(死神独白)……本片实际上是帕尔玛旧作越战创伤搬到了伊拉克用手提纪实风格重拍,与几乎同年的拆弹部队并列,你可看出关于伊战的左右两种讲法。冲向检查站的汽车,在毕格罗那片中一定是自杀炸弹袭击;帕尔玛这片里,就成了哥哥送临盆的妹妹赶赴医院。可见战争电影基本都是各取所需、“节选修订”。逻辑上看,后者难免存在刻意虚构硬设的成分:乱世危境久矣,那哥哥竟事先不知必遭枪击?但战争根源的高度进行反思,毕格罗的所谓残酷现实敌情险恶便站不住脚了:谁让你发动了伊战?
7.5 brutal, too much brutal.德帕尔玛的媒介拼接大杂烩,将战争最恶劣也是最可笑的一面摆在观众面前。是无趣的,也应当无趣。
【A】在18年后,帕尔玛把《越战创伤》的故事重拍了一遍,又或者是,媒介的进化给了《越战创伤》一次重生的机会。基本可以确定帕尔玛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媒介的电影导演了,无论是何种类型,他的作品往往都带有“媒介自反”的意味,审视着观看者与屏幕之间的关系。而《节选修订》是更加极端的存在,与《越战创伤》最大的不同在于,此片的创作思路完全是“非电影”的,甚至完全没有「调度」与「剪辑」可言,仅仅只是对「信息」与「段落」的拼凑。但在如此“反电影”的体制下,帕尔玛仍然创作出了这样一部伪纪录片风格的「元电影」。甚至可以这么说,《节选修订》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数字时代的电影。
一种可能
德帕尔马的战争片,从《越战创伤》到《节选修订》,形式的变化从八十年代的帕氏风格到摄影机介入真实,内容的也几乎保持了连贯性,对于体质之内的人性异化,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依然没有任何变化,同样战争也是如此。
挣扎着给了四颗星。帕尔马一如既往的稳当,也因此,虽说赏心悦目,但实在没有过多惊喜。前面的媒介反思也远逊于冷酷媒体。后面还不错,把纪录片的风格加到剧情中,满满当当的导演自我思考。不过学生作品的感觉,让我还是对他肃然起敬。对电影这门艺术的敬畏啊。重看减一星。匠气太足,死气沉沉。
虽然基本上是对20年前《越战创伤》的自我翻拍,但本作显然更加出色。首先在内容上它并不避讳对美军病态暴行的赤裸展现和当地人民的疯狂反噬,也并不过分将事件归因为政治因素,考虑到拍摄当时伊战还在进行中,帕尔玛能这么拍确实需要面对争议的勇气;其次形式上出奇地与内容贴合,帕尔玛作品中「传媒报道」「监控画面」等第三方素材常常是重要元素,但我确实没想到他能全程用这种素材来串起完整长片,甚至用类似网页截图,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元素来缀连故事。而且通过身临其境的美军士兵手中的视频素材来讲述故事,既赋予了传统拍摄手法中缺失的临场感与真实感,又巧妙地与主流媒体中宣传的「伟光正美军解放全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与辛辣讽刺。但本作收尾与《越战创伤》同样令人提不起精神,就连最后那些被附上「连带伤害」的伊拉克平民照片显得假模假式。
《节选修订》作为一部聚焦于伊拉克战争的类纪录片,从创作过程,到主创班底,一路以来都极力摒弃浮华,力求将最真实而残酷的战争一面展现在人们眼前。为了令观众能够毫不分心地聚眼于故事本身,并且与以战争为噱头的华丽商业片划清界限。不过本片票房确实很惨,导致德·帕尔玛到现在都没能有新作。
http://www.funshion.com/staff/list/n-e5b883e88eb1e681a9c2b7e5beb7c2b7e5b895e5b094e78e9b.o-re.pt-vp.ta-1
勉强及格。这片子更像是奥利弗·斯通拍的,有特殊的形式,有偏左的立场,还借美军之口嘲讽了媒体(包含电影)。它全部的内容都伪装成了第三方素材,士兵的自拍视频基地监控摄像头视频网页截图记者的采访素材法国人拍的纪录片等等,片尾还放了些伊拉克人尸体的照片(那些真血腥的照片没放出来),以字幕呈现检查站消灭了两千无辜的伊拉克人。那些视频很有耐心的观察美军执勤的过程,渐渐构筑了可信的临场感,突然爆炸的沙发炸弹跟割头效果逼真。虽然有DV拍摄素材,但镜头非常稳,显然帕尔马对手持的理解和那些年轻导演并不一样。这个美军奸杀伊拉克少女,最终不了了之的故事,带出了战争期间的特殊社会生态,继而引发仇恨的反噬,帕尔马并非一味指责什么,而是带着一种天地不仁的客观
伊拉克发生的疯狂的事情用一种冷静的角度去诠释.....发现ACU也挺骚,有米了整一套玩
every party is using the war issue as a political football
1.玩镜头玩得飞起,在画面上呈现各种风格不一的镜头(DV画面、夜视镜头、监控镜头)和不同种类的媒体段落(新闻媒体、网页视频和新闻照片);2.反战思想强烈直接。
德帕尔玛将自己的“偷窥癖”从“邪道”转上“正路”,在完成了这部锋芒毕露的政治战斗电影的同时也早早地预言了未来电影视听语言和观赏习惯的新方向。
剧情很简单,用非传统媒体交叠呈现纪录片风格。虽然开始就说明了这一点但过多的巧合还是影响了真实性。片尾的照片是真实的,包括在被误杀的1940人中的孩子们。
是啊,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它的内容无法回避、无可质疑。也许你已经听过太多类似的事件,它只是给了你一个空间去感受。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比新闻更深入更详尽些。
关于质疑战争意义的美国片儿太多太多了,但这一部是如此与众不同,它没有任何能刺激肾上腺素的战争场面,只是用纪实风格记录下在战争中的人性之恶,它琐碎,但是真实,尖锐,毫不掩饰。布莱恩德帕尔玛凭借此片荣获威尼斯最佳导演当之无愧。
节选修订这个片名很形象,影片真的很无聊,但依然证明帕尔马充满探索精神,可惜啊
电影人的良知!我不知道为什么IMDB给这么一部伟大的片子如此低的分数,也许导演的影像刺痛了你们的自以为是的自尊吧!
個人攝影機的妙用。第一次覺得偽紀錄片中的素材的存在的不合理性可以完全被忽略。粗糙的素材過場效果反而來得有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