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生活万岁

全34集

主演:刘威,王鸥,孙艺洲,代旭,陈娅安,周小斌,辛柏青,刘佳,徐梵溪,啜妮,王玥兮,柳小海,徐轸轸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剧照

生活万岁 剧照 NO.1生活万岁 剧照 NO.2生活万岁 剧照 NO.3生活万岁 剧照 NO.4生活万岁 剧照 NO.5生活万岁 剧照 NO.6生活万岁 剧照 NO.13生活万岁 剧照 NO.14生活万岁 剧照 NO.15生活万岁 剧照 NO.16生活万岁 剧照 NO.17生活万岁 剧照 NO.18生活万岁 剧照 NO.19生活万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由丧而暖,好好生活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首先是一对在街头卖唱的可爱瞎子夫妻。在此之前,我很难想象,两个都看不见老人该如何生活。但这老两口,总是笑呵呵的,让我觉得温暖有力量。

老爷子弹了一辈子的琴,却一直用的一把破琴。为了更好的衬托老伴的歌声,终于攒了钱去琴行买琴。试琴的时候,边弹边唱“在水一方”,真是美好。最后花了2000换了台雅马哈,都没我的吉他贵,羞愧(练琴,练琴...)。

下一个画面,两人正在庆祝一起度过的第22个中秋夜。平时只吃白馒头的两人,奢侈了下,加了两个鸭腿,一瓶啤酒。两人聊天,回忆往事。老爷子感慨,能好好活到现在,已经是赚到了。奶奶听了,哭了。爷爷说,放心,不会让你一个人出去乱摸的,我会一直好好照顾你的。

(我就在这里没忍住,哭了,因为感动。这并不是个卖惨骗眼泪的片子,表达的是生活的希望,我收获的是力量而不是丧)

下面再来说说在拉萨当人力车夫的老爷子,为人善良,拼命生活。老爷子要回河南了,晚上和同行兄弟们,喝酒道别。一个热爱佛学的大哥,舍不得老爷子,以后没人和他辩论了。他说老爷子是个好人,老爷子说:“我怎么能是好人呢,我不跟你说话了,你恶心我”。这个老好人,在拉萨这么多年,都没上布达拉宫看过,就这么走了。(此时我脑袋里一直循环着大哥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最后的画面,属于留在黄土高原上教汉语的大哥,他的学生是村里仅剩的几个小孩。他带着孩子们,沿着一条随时会消失的下坡路去上学的画面,让我目瞪口呆。拼上性命,只是为了学习普通话。这只是他们平常的一天,却令我终生难忘。

到最后,我都不知道里面人物大部分的名字,身在哪里,说的什么方言。

但我被他们的方言和口音所吸引,这和往常的电影演员们模仿不一样。喜欢听他们说话,觉得真实,亲近。想学,想了解,想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话。

但不想查资料,想凭自己“猜测”下,测试下自己有多无知。下面的想法可能是错的,请一笑而过,或者帮忙纠正。

给子女还债的大妈说着上海话。

北京的故宫导游大哥说着京普。

黄土高原的汉语教师说的是青海普通话?

拉萨的人力车老爷爷讲的是河南话吧。

广州午夜大排档卖唱的明哥说的是粤语。

跳舞的妹子讲的是四川话。

上海的高楼擦窗大哥,夜间带着女儿来回机场的女出租车司机,单车猎人小哥,得癌症的小丑,

眼瞎的卖唱夫妻,他们的普通话口音,没听出来。

高塔卫士,可以算没说过话。(在哪我都不知道)

换心脏的阿姨,没说话。(换心脏时,我让自己不要闭眼,导演也没让我失望...)

 2 ) 它非常苦,然后给你一点甜。

这不是一部你可以说它拍的很好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但它是一部值得看一看的片子。

从头到尾,影片都比我想象的要平淡,平静,平和。没有过度渲染和煽情,没有大的矛盾与冲突,没有太多情感的爆发。我喜欢这样。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最多的是平静和无言。

记录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人吧。

申通快递员加单车猎人双重身份的青年

关于他最长的镜头,是他在火车上,讲述自己和母亲的几件小事。他的母亲和村里别人起了冲突,让他拿锄头去打对方,他不愿意。他捡了东西总是还给失主,会被母亲骂。他做单车猎人,被母亲说不做正经事。最后,他说,觉得自己小时候特别不开心,眼中有一点泪光。

有时候,来自最亲的人三言两语看似无心的话,最能刺伤人。即使你长大了,你走了很远,这个伤还在,永远不会愈合。

清洗高楼外墙的单亲父亲,和爱踢足球的儿子。

住校的儿子回来,父亲做饭的时候说,做一个番茄炒蛋吧,你爱吃。吃完饭父子俩躺在床上,儿子在玩手机,父亲看着儿子,絮絮叨叨得说着,希望儿子少玩手机,担心儿子现在字练得还不够好。孩子已经在慢慢长大了,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不敢用太重的话去管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所以眼神里有爱,有期望,但又小心翼翼。

父亲看孩子练球,儿子体验了父亲每次工作时在高空的感受,然后两个人看着繁华的陆家嘴,儿子问,哪些是你擦过的楼?又问,这里的房价多少钱一平米。父亲沉默了一下后,说十七八万一平吧。再一次的小心翼翼,因为他买不起这么贵的房子。

儿子说,“以后我踢球挣钱了,就给你买这里的房子”。儿子长大了后真的能挣到很多钱吗?当他自己为了高昂的房价挣扎痛苦时,会不会怨恨没有能力帮他买房的父亲?完全有可能。片中的另一个人物明哥,靠在路边卖唱养大了女儿,供她念书,但女儿长大后瞧不起明哥。明哥说,我失去了我的女儿。明哥没有忍住落了泪,喝得醉醺醺走路东倒西歪得回去。温情不会永存,小时候那个真挚得爱着你的孩子,在长大接触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后,可能会变成一个让你觉得无比陌生的人,可能会把你给的爱狠狠丢弃在地上。但至少此刻,这句话,让那些高空作业的辛苦,让那一盘番茄炒蛋,让那些小心翼翼,都值得了。温情不会永存,但它在的时候,就好好珍惜。

得了癌症的医生。

认真跟着视频学小丑的年轻人,有着整部片子里最整洁明亮的家,然后他扮成小丑去陪得了病的小朋友,给他们带去快乐。然后他满身疲惫得回了家,你可以看到他是不快乐的。“我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家里两个人都得了癌症呢”。

这是第一个触到我的泪点。因为人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就是大多数陷入苦难的人,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但却要承受比别人多的痛苦。

独自一人守着森林里的瞭望塔的男人。

瞭望塔很高,要一层一层爬上去。森林很大,放眼望去只有无尽的树。值班室很小,好像连电视都没有。孤独,孤独,还是孤独。长久的孤独就是一种痛苦,没有几个人可以忍受的痛苦。

我很喜欢这一部分的一个小片段。有一只蛾子困在了窗边,男人轻轻捏起它,我有一瞬间以为他会玩弄甚至虐杀这只蛾子,但是没有,他只是走到屋外把它放走了。挺温柔的。

去亡妻坟前念信的老兵。

“她不让我穿短袖,说我穿短袖像个猴子”。

日历本上写着亡妻的名字。

穿上自己的军装,佩戴上所有勋章,去她的坟前念信。与其说是信,其实更像是情书。

人世间的夫妻,有人背叛、算计、薄情,有人却能深情到即使你走了二十多年,我也会去你坟前念情书。

卖唱的盲人老头和老太太。

一开始,两人在路边唱完后,推着工具慢慢往家走。老头在前,老太太在后,老头偶尔还要埋怨老太太几句,你使点力啊,看上去脾气有点坏。但是下雨了,他马上拿出唯一的伞给老太太撑上,“你最怕下雨了”。

回到家,也是老头在照顾老太太。

老太太哭的时候,老头用手捧着老太太的脸,给她擦眼泪,真是很温柔的爱情和亲情的样子。

两个人买了新的电子琴,开开心心拉着手一起回家。他们拥有的东西太少了,一个几千块的电子琴,可能需要存很久的钱,需要很大的决心才去买。但是背着琴拉着手回家那一刻,他们相依相守的温情,胜过无数情侣和夫妻。

生活非常苦,然后在苦里给你一点甜。

到底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唯有好好体会,好好珍惜。

电影结束的时候,有两个人鼓掌,我犹豫了一下,终究没能鼓起勇气和他们一起鼓掌。希望下一次我可以勇敢一点。

 3 ) 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纪录片之一

《生活万岁》被誉为

今年最后也是最值得期待的纪录片,

摄制组跑遍全国,用了3个月时间,

记录下了15个普通人的生活:

失恋的舞女、生病的医生、

为孩子卖房还债的奶奶、卖唱的中年男子、

给亡妻念情书的退伍老兵……

他们的人生只有60分,甚至更低,

但在导演程工眼里,

日子虽苦,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光。

导演之一的任长箴说: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别狭窄的角落,

眼前只有自己的生活,和认识的三五个人,

大千世界里别人都怎么活?你可以看看这片子。

你不要以为故事里的人都是穷人,

有时候,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比你多得多。”

自述 长箴 编辑 倪楚

左起:任长箴、程工,《生活万岁》是两位纪录片导演的首部院线作品

我叫任长箴,这次和程工导演合作了纪录片《生活万岁》。

整个90分钟的片子,由14组(15个)人物故事构成。展现了2017年,在中国各个地区、各个角落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90分钟,看尽人生百态

这是一个单身妈妈的故事。

武汉机场,带着女儿开夜班出租的单身妈妈。每天下午5点出⻔,次日凌晨5点交班回家。一边开车,一边招呼乘客,一边照顾孩子,因为她不愿意错过孩子成长的每分每秒。

这是一个医生的故事。

四川的一家医院里,一个医生正扮成小丑的样子,在病房里逗生病的孩子们开心,从精神层面上减轻治疗的痛苦。

但孩子们不知道,医生自己也身患癌症。他说,在逗别人欢笑的时候,快乐也会感染自己。

这是一位老母亲的故事。

为了帮儿子还债,这位上海老奶奶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子。每天,她都要出去卖油墩子(上海的一种点心),一个只卖几块钱,这样慢慢用赚来的钱还债。还完债的愿望,是想换一张大一点的床,去一趟北京看看毛主席像。

这是一位退伍老兵的故事。

每天,他都在坟前给妻子朗诵朴素的情书。昔日的战友、妻子、大儿子都已相继去世,他平时就只能看看新闻、翻翻老照片,在院子里开玩具坦克、踢踢正步。在坟前,他对妻子说,别担心,我很快就会去找你了。

我们通过采样的形式,让你看到的是人间万象。生老病死里他们总占一样,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摆脱自己的麻烦。

这个片子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过着60分以下的人生,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光、自己的梦想。

卖唱的盲人伴侣: 逆流人生,也要自顾自快乐

十分打动我的,是一对卖唱的老年盲人伴侣。

中秋节的饭桌上,老头对老太太说:“反正我这也快完了,没有多少时间了,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去,到处买东西弄吃的。我尽量照顾你,人嘛,走到一起有今生没来世是不是?”

他们连碰杯都碰不到一块儿

老太太特别感动,但她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情感,她拿起一块点心吃,在那儿偷偷哭。你要知道,老太太怎么哭,怎么忍着,老头都看不见。他还在自顾自表达:“人生是很高尚的,世间有很多生,有牛生,有马生……”

这一幕,两个人虽然都看不见,但是感情就在这一个空间、这一个画面里蓬勃而出,所有人的眼泪也在那个点上蓬勃而出了。

这完全是一个困境里的故事。里面有一首邓丽君的歌《我愿逆流而上》,老太太卖唱的时候唱的。

他们俩生活里的逆流,简直太逆流了。他们碰杯都碰不到一块,他们互相拿馒头都拿不到一块,但是人家没为此就哭死,人家没为此就没有感情,而且人家该过什么节过什么节,该庆祝什么庆祝什么。

拉萨骑三轮的老头: 我不信金钱教,我还有良心”

有一个拉萨骑三轮车的老头的故事。66岁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骑三轮、拉客、收钱……客人问他多少钱,他都说:“你看着给吧。”

里面有一个细节,他问乘客:“你去过布达拉宫吗?”乘客说还没有。已经在拉萨20年的老头说:“过去100块钱,我没舍得去,现在更贵了,更舍不得去了。”

他可能在拉萨打工,但是拉萨这个城市到底跟他有多大关系?他连布达拉宫都没去过。那你生活在北京,北京跟你有关系吗?你生活在上海,上海跟你有关系吗?

你可能跟这个城市毫无关系,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己,吃喝拉撒、生命运转、生老病死,就是这些事。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们也以一种看似比较低的生存状态,给我们某种启发吧。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什么事都跟你那么有关系的。你就吃喝拉撒就行了,欲望少一点,最后你总比他可能还好一点。

他的愿望就是告老还乡。最后他和几个朋友在酒桌上,他要走了。整个对话氛围嘻嘻哈哈,好像挺幽默,但他们的对话充斥着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老头说起自己的信仰:“我不是信‘金钱教’的,我这心中间还有一个良心。”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至于他是一个骑三轮的,还是个拍纪录片的,都不重要了。他生活里的光,他生活里的信念是什么,你是能看到的。至于他的外在生活成了什么样,那是他的命运,那是人生百态。

失恋的舞女: 姐没服过谁,我不信天!”

有一个成都夜场里的领舞女孩,我们去拍的时候,她刚好处于失恋的阶段。

她在面对父母的时候,装得很不在意,“分手就是因为不想处了”。但是,她跟朋友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她一会儿失声痛哭,一会又豪情万丈,一会又沮丧。 她说:“这都不是事,姐没服过谁,我不信天!”

我们剪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完全是一种“演技”的炸裂。任何一个女演员都演不到这份上,没有什么剧本能超过生活。

但是你说她内心的愿望是什么呢?她希望她接下来能有一个更好的感情,也可能是她想我谁也不靠,我自己也能挺好。在那一刻,一定她内心是有光的,她自己看到。她一定不会沉沦下去。

“看完片发现,

我原来对生活一无所知”

很多人问我,这部片子拍的是什么?很多人说是穷人。但程工导演说,这拍的是蚂蚁,是“哪怕被踩死了,都没人看到,死了以后都没别的虫子吃它”的蚂蚁,拍的是对它们的礼赞。

我不觉得这片子是拍给片子里的主人公们看的,而是拍给比他们生活状态好的人,那些还能有钱、有心情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的人。

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80后,看了这部电影对我说:“看了这个片子以后,我才知道,我原来对生活一无所知,我目瞪口呆。”

一个电视台的朋友对我说:“一直以来我们拍的人都是社会精英,都是90分以上的人,但这个片子里的人都是60分的人,甚至更低。他们的生活和追求90分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生活万岁到底在拍什么,我最后落到9个字上,叫“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就是生活给你的门不是敞开的,不是通达的大道。当我们进到这个窄门里,我们接下来的路很远,也有黑地儿,但是都要走下去。所以我们要在这条路上找到亮,找到微光,就是信念的问题。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这个城市里特别狭窄的一个角落,你眼睛前面看见的就是你自己的生活,和你自己认识的这三五个人,如果你想看到大千世界别人的生活是什么,你就可以看这片子,当你看到别人的压力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幸运。你不要以为故事里的人都是穷人,有时候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比你多得多。

程工《生活万岁》导演高分纪录片《极地》导演

Q:一条 A:程工

Q:您之前的纪录片《极地》讲述了21个藏区普通人的故事,《生活万岁》也是普通人的故事,您为何这么喜欢拍摄小人物呢?

A:《生活万岁》算是全国版的《极地》。因为小人物皮比较薄,好接触,比较亲近,挺好玩的。像我们这样的就不够亲近,最不好玩儿了。

Q:您选人的标准什么样?

A:我们在全国三四十个城市,拍摄了三四十号人,一个城市一个,不带重样的。但片子里只用了15个人。确定的每个人,我必须要亲自看到,和他聊天才行,必须真诚,打得开,得特别对。

这部片子拍的是蚂蚁,挺卑微的,踩死了也就踩死了,都没人看到它被踩死了,它死了以后都没别的虫子吃它。

Q:纪录片里,每个人物出现的时候,您没有打上他们的名字和城市。

A:不需要。你不需要知道他的名字,也不需要知道他的城市,因为这三十多个人是一个人,不需要有这些标签。

程工在拍心脏移植手术

Q:每个故事平均拍了几天?

A:4天。其实每个人每一个星期都发生着故事。

四天已经很长了。其中有一个换心脏的女病人,一共就给了我们5个小时的时间,上午到那,中午心脏就已经到位了,然后2点多钟就推到手术室了。然后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她醒过来了,就是这样。

Q:片中的人物,看上去都挺苦的。在他们身上,怎么就“生活万岁”了呢?

A:所有人都认为他们苦。我觉得他比咱们都不苦,他们生活得挺好的,只不过和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人家吃完饭喝点小酒就睡了,人不用想什么,对吧?人家1000块钱就已经很满足了。你肯定不这样,我也不这样。我认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万岁。

卖油墩子的大妈,她要为孩子还债,她还完债以后有个念头,就想去看看毛主席像,换个大点的床,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诉求,没有别的。

我觉得他们比我们很多人都幸福。我们不是在做卖苦的一个片子。我希望我们能降低一点自己的欲望。让“燃点”,就是“能感受快乐的点”低一点。生活里,什么样的幸福感都没有,太多这样的了。我们比他们更悲哀。

Q:全篇,让您最喜欢、最感动的是什么?

A:其实全片子里面最让我感动,也是一直能出现在我梦里边,是一个空镜。有两个彩色的气球在破河滩上飘。一开始一动没动,然后一股风来了以后,它就动了一下,然后就没了。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我最喜欢的这个镜头。

Q:让您感触最深的人物呢?

A:那对卖唱的盲人老伴吧。片子里面的盲人叔叔说:“有牛生,有马生,现在我是人生,人生很难得。”这句话是智慧。

Q:题外话,纪录片里盲人夫妻的家开着灯,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开灯吗?

A:如果要是再一次拍摄盲人,我真的就不开灯了,就是粗颗粒的,纯纯粹粹地在黑暗中完成故事。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这是一个我们的失误。每一场戏全是摸黑拍,摸黑吃饭这场戏会更好。

Q:这部纪录片的投入大吗?

A:今天中午吃饭还在扯淡,人家的电影是做一个汽车,我们的电影是拿管焊了一个自行车。这电影充其量也就是十几个人干的,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给它弄完了,它就是一破自行车,这是我的《生活万岁》。

Q:您为什么喜欢拍纪录片?

A:因为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拍纪录片的话,仨人就能把这事办了,现在最多十几个人。我懒得跟好多工作人员说话,我懒得去接受采访。

但我又很勤快,我要把三脚架的腿、机器要擦特别干净,我每天坐在电脑之前,要把键盘里里外外,每根线都擦特别白。我来你这采访之前,我要先洗澡。

Q:这两点在您的片子里有体现吗?

A:你觉得我片子干净吗?有钱味吗?从《极地》到现在所有东西,没有一个有钱味吧?没有植入吧?没有任何东西,我不允许。

Q:那您好奇片子上映之后…

A:不好奇。票房好不好与我无关,我也不关心,它赔与赚我也不关心,都无法给我带来任何荣耀,和心情起伏。我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看法比什么都关键,我爸我妈说这好与不好我都不管。

Q:那您想借这个片子说什么?

A:我们小时候都是看春节联欢晚会长大的,对吧?关于这个片子的定档,我本来是希望在大年初八到正月十五前后的时间点上。

因为过年,掩盖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要多,图高兴嘛。当过完年以后,回家的时候,或者来到新的工作的时候,这个片子上映。就是给未来一年自己一个希望,想一想过去。这是我的梦想,希望每两年能有一个。

Q:下一部准备拍什么?

A:下一部我会拍中产,我觉得真的是一群更悲哀的,欲望更强的人。

你要花1500块钱买条牛仔裤,这就挺悲哀的。我要花70万买一台车,我们辛苦了一辈子都买不下一套房子,你说我们天天跟转笼里的耗子似的,你说这不是最大的悲哀吗?

就是已经进到那个轮子上,你就再也下不来了。

 4 ) 既没有生活,也没有万岁。

建议先看预告片,电影和预告片一样的水准。

没有看到具体的生活与现实,只有零散又重复的碎片。我把“万岁”理解成坚强有活力,自以为共情能力还可以,但是也没从纪录片里感到人物的坚韧... 最后电影结束前的那段鸡汤看得我尴尬到头皮发麻浑身不适感觉无颜面对被我邀请一起来看电影的好友。 人物背景不清楚,什么都一笔带过,像个加长MV,说起童年不快乐就放煽情音乐,然后切镜头,也不说为什么不快乐,我是来看路人哭的吗... 镜头晃来晃去得像那种直播题材的恐怖片,看的昏头转向。

本来是被海报吸引去的,难得看到是国产纪录片,还是拍小人物的,激动得连预告片没看就买了票... 浪费钱,哭死(´;︵;`)

我这样真正的底层娃儿可不适合看这种电影,觉得矫情极了(ー̀εー́)

 5 ) 生活棒棒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与《最后的棒棒》相比,《生活万岁》画面更为精致,构图也有讲究,引领观众去遇见众多路人甲,感知生计,枯燥赖活,或艰辛不易。

但我依然想说,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甚至于说,它就不应该被标记为“纪录片”,而是央视做年底盘点的人物专题纪录片。

大号力捧

评价去年某现象级纪录片时,我说过:感动与泪水,应该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种,譬如起音乐,硬煽情的拍法。很不幸的,《生活万岁》就屡犯这样的莫名感动劲,俨然公益广告附体,一再穿插歌曲,用画外、场外的因素,试图去打动观众。

自我抚慰与兀自感动的编排设计感,令我想起来电视机上,情景肥皂剧和无聊真人秀配上的掌声喝彩,给你一种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无数生灵热血在涌动,肺腑有真情。

这片子,若是不放在电影院,就搁电视台播出,或者不挂在2018年之“纪录片也来掺合抢票房”,性质都不会那么恶劣。现在丢电影院的很多所谓纪录片,根本不配称为纪录片,更不是娄烨在金马说的(「如果你去拍这段时间的纪录片,你会发现比剧情还要剧情,因为它太戏剧性了,这就是实际的现实」)。

底层

《生活万岁》没有任何戏剧性,它只有你能想象到的,就着现实生活的模样,一个人、一对老夫妻、某处一家庭,无依(医)可靠的,能有多惨多不容易。最大的戏剧性,就是希望大家落下泪水,保有笑容。

除了一味用BGM煽情,《生活万岁》还让盲人流泪,生怕观众看不到她的泪水。反复用车厢内镜头,去注视一个小女娃在后座哇哇叫,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去应对急刹车,或者造成干扰司机(母亲)的危险驾驶。抢拍老头在高海拔的拉萨踩三轮,是啊,高龄、高海拔、高强度,三高之下,你几乎毫无反抗感动的能力。

生活苦成这样,我们还要讴歌生活,打出诗、放上歌。挂片名,四个大字。这些流于表面的人物轨迹,拼命去拼图出中国人生活万象的影像。

导演们不会告诉观众,他们落难的原因,因为“生活你好”。不会给你答案,因为“生活万岁”。过去、未来,几乎是一笔带过,三言两语。你要做的,只是感动,内心默念,生活万岁。

人物

无谓的城市空镜头封装下,《生活万岁》不做干涉,去用大型摆拍,去对中国社会现实,强行粉饰涂抹,迎合着每天勇敢活下去,看望祖国大地,一天阅尽苍生之类的无谓自我感动。

有人会不同意,那人物和事情,总是真的吧。请他们站在镜头前,这已经是果敢的行动和莫大的勇气。除了微博上刷到的各色社会新闻,能有几部电影,对准这些老弱病残?

我想说,摆放或者安好一个镜头,固然需要与拍摄对象的不断沟通努力,甚至允许摄像机,参与到拍摄者与拍摄对象正在分享与共生的空间。但《生活万岁》之所以被我拿来与《最后的棒棒》相比,就是它们强行灌输,或描摹好了感动的道具模型。不疼不痒的痛心疾首状,丢在2018年,简直是与周围社会的压力与焦虑,完全脱节。

家庭

小女孩当然是被置放在一个危险,令人冒火的境地,导演却一再用冷漠无情的固定镜头,对准出租车母女生活,甚至用镜头组接,去重复那种“去机场”的毛躁与荒诞,意图昭然若揭。

《生活万岁》有许多篇人物,是有看过报道的,比如村小或守林人。我不想把他们认定为感动中国的变形,可是,要看炸油墩子的老人相濡以沫,我觉得,不如去翻一翻老外写的那本《长乐路》。

中国

过于短小的篇幅,与过于强烈的煽情意图,令《生活万岁》呈现了这个时代的情感释放模式:简单了解,特别感动。至于客观与否,只要挂上了纪录片的几个大字,外有一堆大号排山倒海之势的感动呼唤,你根本不会去怀疑,或者说,束手就擒的,还怀疑干嘛——大家都不容易啊。

如果真是这样,不假思索的,原地爆炸可以吗?场面猛烈,挥发眼泪。

拒绝刻意煽情

 6 ) 《生活万岁》——一部伪“人道主义”纪录片

纪录片《生活万岁》得以上映,尽管票房平平,但毕竟是当下中国院线内容丰富的一个证明。

纪录片的价值渐渐被观众和市场发现和认可,这让剧情片之外,一种普遍被认为是关注真实的非虚构的影响创作得到大众文化的检验。

可惜,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生活万岁》都不能算作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纪录片。甚至,这部以真实人物的生活为主要素材,试图表达对普通人生活关注的作品传递出了与之相反的做作和虚假。

在这部纪录片里展现的十五个人物几乎都是没有姓名的,但是他们的生活困境却又相似之处,这些散落在中国各个城市角落里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在生活里挣扎却依然苦苦支撑。不同于一般人物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这部作品无意于让观众认识和了解人物,他们只希望展现一个关于生活的片段。这种拍摄方式与我们熟悉的央视主导的宣传片颇有相似之处。这部纪录片的副导演张祎在一个访谈里甚至表达过这样的一种观点:电影里,我们没有过多地介绍他们的背景,没有给他们姓名、年龄这些标注。所有这些人汇在一起,就是一个人——普通人。

十五个人汇聚成一个普通人的创作思路主导着《生活万岁》这部纪录片,更惊人的是,这部纪录片没有让观众记住任何一个人物的姓名,因为在纪录片里可以说,用“无名之辈”做这部片子的名字也恰如其分。这些人物的遭遇连同他们的个体生命都被景观化为一种单一的生命体验。

在这部纪录片里,真相反而变得十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需要从这些人物那里提炼的东西,重要的是作者的价值观。这部纪录片被摄对象被高度符号化,在这部纪录片里展现的根本不是人的处境,而是一种人造的处境。这种生造不仅可疑,甚至有些可耻。苦难之所以被展示,并不因为苦难可以成为一种美学,而是应该成为一种激发观众的力量。这部纪录片却反其道而行之,苦难作为一种点缀观众生活的。

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始终和记录的人物之间保持着一种尴尬的距离,这种尴尬在于,一方面我们知道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在纪录片中的展现的遭遇似乎也是确有其事的,我们甚至跟随着主创的摄影机进入他们的生活,窥看他们的隐私,可是我们依旧不认识这些人物,不了解他们,无法与他们共情,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隔膜,这种隔膜可以说是真实生活和生活模型之前的隔膜。

事实上,我们几乎是被引领着去认识主人公生活里极小的一个片段,不论他们是街头卖唱的中年男子还是刚刚换了心脏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病人,或者是那个因为失恋酒后大哭的领舞女孩,作者通过这些本没有关系的人之间的强行联系,通过蒙太奇的组接,硬生生将生活里的遭遇转换成一种具有励志效果的童话,这部纪录片的本质恐怕只能是一部宣传片。问题是,它要宣扬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呢,以及这样的宣扬会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还有,这部纪录片里那个在拉萨蹬三轮的大爷舍不得钱,在拉萨十年都没有进过布达拉宫。这部在电影院上映时售价四十元左右的电影的目标受众也不会是像他这样的人。上海弄堂里卖油墩子的老夫妻,因为儿子欠债逃跑,他们变卖了财产堕入赤贫,这片子里有一个片段是这对老夫妻在小出租屋的对话,他们向往着还清债务可以去北京旅行,或者改善一下居住环境,租一个更好的屋子,可是悲哀的是,观众连同被摄对象也许都知道,达成这个梦想的艰难。

可以说,这是一部广告片式的纪录片,十五个人物和他们的人生故事,几乎就是用来传递生活美好这样价值观的材料而已。电影的维度是单一的,人物是单薄的,传递出的关怀也显得有些可疑和经不起推敲。尽管没有明言,这部纪录片实际上给我们在他人的苦难之中获得一种安慰的可能性。这是这种安慰是否具有心灵的合法性,则在质问每一个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思考的观众。这部纪录片包含着一个关于伦理的诘问,片子试图以小人物的困境来表达一种看似是自强不息,其实认命的人生观。

虽然不是必须,但是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提出问题,不是回答问题的作品,尤其是关于现实苦难的作品,艺术家的责任之一就是质疑其中的不合理性。而这种生活状态被影片最后的字幕评价为:活着特别好,特别有趣。可以体会苦,然后特别甜。有爱和被爱的滋味。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要特别珍惜的活。你比每个人都幸福……这样的励志鸡血难道不是遮蔽了苦难的意义吗?

事实上,我不怀疑如上的话语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可是没有人有资格用别人的痛苦获得满足。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要求那些已经被社会剥夺得所剩无几的人热爱生活,更不应该从他们的苦难那里获得生活下去的动力。这个逻辑似乎是说,我们并不是最悲惨的那一个,有生活境遇更不如自己的人的存在,他们没有选择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对抗,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呢?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逻辑,内在却充满了暴力,一种来自导演被被拍摄对象的暴力。我们为什么歌颂生活,或许因为我们在生活里感受到一种自足的作为人的快乐。而不是应该去赞颂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之后剩下的一点点理所应当。

 短评

“任我多坚强,都替代不了你” 纪录片选取15个身边故事拍摄,每一个片段都抓的准,直戳人心:带女儿开出租车的女司机,干杯都碰不到杯子的卖唱盲人夫妇,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女士,在拉萨踩了十多年蹦蹦车的老爷…后半部分几乎控制不住泪腺。《绿岛小夜曲》《在水一方》以及崔健的片尾曲《阳光下的梦》都很好,赞最后睁开眼的一幕…“你比任何人都幸福”

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是的,你们都看哭了,哭的稀里哗啦。然后呢,走出影院,又被生活打回原形。

11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11.25世纪汇嘉禾影城,记录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过程中充满艰辛与坎坷,但片中人物都在默默坚守着,充满正能量的作品,看完都哭了,满分

16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推荐

3星半。素材都挺精彩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人生。技术也好,不愧是专业团队。印象最深的是守林员和乡村教师两部分,应该是跟拍了挺长时间。有些线索则不深入,显然是没拍够时长。最后靠字幕跳出来做总结,余味略薄。

19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生活的属性是缓慢的,有些生活的调性是悲伤的,但生活从不失其多样性。所以,生活才万岁。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我们经常焦灼期待着某一个“反转”。可这部纪录片想说的大概就是,即便是没有反转的人生,也要大步地走,认真地活,才会在每一个时刻都感激呐喊“生活万岁”吧!

22分钟前
  • AnnieKK
  • 力荐

一部能把人看哭的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不知道。但是一部把我看哭的电影,于己而言,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影片人物的生活或许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但这些人物却又与我们比邻而居。生活就是如此,有的人苦不堪言,有的人高枕无忧,更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苦的生活都没有尽头,无力改变,只能默然接受命运。生活苦啊,苦啊。但也只能坚强的坚持过下去。

2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这样的纪录片能进院线,还是值得看的,摄影的机位安排得不错,声音做得很饱满,几组人物里,喜欢在拉萨蹬三轮车的河南大爷,街头卖唱互相搀扶的盲人夫妇,武汉开出租车带孩子的母亲,广州大排档卖唱、卖炒螺的兰花指大叔,西北村庄里一边务农一边教书的教师……蝼蚁有蝼蚁的幸福,大象有大象的烦恼,每个人都该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不去盲目攀比,不自怨自艾,不妄自菲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在幸与不幸的日常里发现微茫的幸福!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老太太说,我们过了22个中秋了。又说,你来摸摸我的脸,我还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老爷子笑说,你那时80几斤,现在是130多。老太太也笑。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爱情,像研开的一张新币,或者颤巍巍接过的馒头与酒,能叫心花开得比笑容还要灿烂。其实这如生活般的电影,有很多时候,叫人说着说着就要眼眶一热,可沟渠里仰望星空的人,还是能够用微弱的光,承担起“生活万岁”的命题。彼此说些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说得生动了,自己都笑自己。笑完了,高楼与荒山,大路与小摊,还去。

3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不要嘲笑和轻视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即使衣衫褴褛,但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是在生活中打拼和迸发能量的个体。而你只是平庸的你,没有故事却装得很体面的人。[B]

3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11.25深圳大象点映。真实记录平凡人的生活,从进场就开始哭到最后,不是因为剧中人的生活有多惨,而是因为他们在对抗艰难生活时体现出了无比质朴的生活哲学,蕴含了巨大的能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困顿但努力,一种不自知的执着和热情。导演在片后访谈里说,生活的困境无处不在,但是你要去发现那一点点的光,然后跟随它、珍视它。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我很喜欢的作家马拉默德,这样的作家/导演有着在琐碎中发现珍宝的能力。片中跟拍了14个普通人的生活,让人感动的角色和瞬间有太多,尤其是盲人夫妇那段太经典了,我甚至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这么棒的人物,任何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演不出那种触动人心的情绪状态,所有的文艺创作者说到底都是在尽全力模仿生活啊。

38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最后10分钟一直在流泪,止不住,那种在残酷现实中寻找到的温暖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一段段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生拼凑出的是活着最美丽的样子,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到结尾的时候在内心燃起一股如此强烈的暖流了,强推!

3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我俩连酒杯都碰不到一块,我却知道你流泪。我这颗心都快要被换掉,却承诺你一定会回来。凝视孤独的森林,把飞蛾放出去扑火;路过不同的夜景,分海苔来交换爱意。吹破诅咒的气球,扛起锈蚀的单车,为爱情流光了泪,为亲情还掉了债。在故宫里劈叉,在布宫前吆喝,在坟头念情书,在高塔上攀爬,生活万岁。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说实话,有些失望。有太多镜头是没必要的,可以删掉的。电影的主旨是想通过呈现生活的苦,让人们感受到生活里的光,但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更多是生活的无聊。BGM强行煽情,很多时候所谓的苦,只是你觉得他苦。唯一打动我的,只有盲人夫妇的故事。能感受他们生而为人的艰难,却也能看到他们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43分钟前
  • 黄小五
  • 还行

捕捉到了许多个是枝裕和所说的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年轻时苦点不算苦,老了苦才是真的苦。”最喜欢盲眼夫妇和武汉女司机,莫西子诗的配乐真好。

46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有几个人物真的很惨,但真的没有打动到我。我看到作者拍了很多素材,但我看到的也仅仅是素材而已。我看到许多生活的碎片,却无法走进人物内心,就像每天在大街上遇到的一个个人,他们在卖艺、在工作、在失恋中痛苦、在为生活奔忙,他们互相搀扶、互相爱着,仅此而已。作者为什么不再走近一点,再停留得久一点,再陷进去深一点呢?如此疏离的表达真的很难说出那句“生活万岁”。生活是狗屎,让爱无处安放。

48分钟前
  • sTill-Life
  • 还行

泪点低到爆。从凝固到流动到天地间渺小一粒,要对得起重新跳动起来的心脏。看到对“摆拍”和拍摄时长与深度的质疑:谈烂了的所谓“真实”其实也包括镜头前那有意无意的表演痕迹;而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延展广度与深度,都凝结在“此刻”这一点上,生活二字便存在于其中。

51分钟前
  • Lyshan
  • 力荐

主题大概是穷人过得特别惨但他们还在努力活着所以活着真好!我不如刷快手

5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丝毫没有电影的质感,浮光掠影式的观察和记录,上院线真的勉强。那个老爷爷站在墓前的朗诵,那个老头在酒桌上的疯话,让我对这个摄像机的诚意充满怀疑,真假。十几组人,每组人拍三个月,就能喊出生活万岁了?那你之前那么多年白过了。去看纪录片《四个春天》吧,那才是真正的生活,那才是真实的电影。

57分钟前
  • 微微照
  • 较差

丧而不颓,苦而不怨,言不尽意但是力量十足。人生总有顺逆流,从来得失我睇透。年度十佳纪录片。

1小时前
  • 鬼腳七
  • 推荐

生活的破碎之处,是我们穷其一生,都在缝缝补补。生活的迷人之处,是我们无处安放,又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