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对戚继光感兴趣,然而整体的感觉像不是没有能力拍好,但就是太不走心了,有的细节其实还是蛮讲究的,但却极其刻意随意地拼凑在一起,完成任务一样。最后出来个四不像,武打不武打,纪实不纪实叙事不叙事,尤其是那一段倭寇死三百戚军轻伤的字幕真是分分钟出戏。。。真当自己拍纪录片呢,那意思就像是:反正就是(大概大家都知道的)一段历史,干脆就走走程序得了。前因后果都不认真讲清楚。
非常精彩,人物个性鲜明,盔甲做得非常出色。武打动作、攻防设计,都导演得很好。很好看的一部电影。
字数不够 为了发得出来再凑几个字。电影名字叫《荡寇风云》,点到为止的讲了一下当时的政治,将军选人用人,改良军备、创新阵法。背景音乐不错,特别是训练时呼喊的号令,既能唱又深入人心。戚将军很强,他不仅自己强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力量跟着一起强起来。与官兵同训练,行军时自己背行囊。
电影里也有生活,这是很不错的一点。戚将军很宠爱自己的妻子。
更多的美好与精彩之处得各位自己去发现了。
狼筅、藤编盾牌、泥马,戚家军三大法宝。至于剑,只让继美去研究就没后话了……至于戚继光的近代战术,最大的发挥是杀了近三百流寇。
戚夫人后来的深明大义让我怎么也想不通之前她咋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戚继光那么多小粉拳以及一巴掌,嗯,想不通,可能被宠坏的女人就是这么任性吧~
戚继光想拿剑吓唬夫人时,戚夫人用现代感十足的睡衣成功感化老公。
大成召集众将士想给戚夫人个下马威那段,我笑了,期待了,然而没有出乎意料的白瞎了。
还有,守卫新河一战,妇孺在城墙上扔石头,看得我尴尬癌又加重了,捂脸。
得知倭寇进犯新河,戚继光丝毫不担心老婆的表现和此前的恩爱差距太大,你老婆再天下无敌,该担心还得担心不是么?就因为导演说没事你就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样真的好么?
戚继光请大成参军,大成躺在梯子上,以及再明显不过地想要打一架的剧情需要,导演还非要戚继光来一句,大成熊,到底要我讲什么道理,你才肯跟我呢?
小少主那张正义的脸,还有那心疼妇孺的眼神,让我一度以为他会大反转……
最厉害的是日本将军,他让小少主逃走说了一句学到了就好。接着留下来给戚继光上了堂实战课,最后心满意足的剖腹了。真是学生无国界,到哪都是桃李满天下,哈哈!
洪金宝不知道是来干啥的,嗯。
每个倭寇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有自己的看法。对比之下,戚继光带领的军队背负腐败朝廷的诬陷还要冲锋陷阵,并且是一群之前为了守矿大打出手的村民,前后矛盾,角色的刻画严重缺失。
日本演员我给十分。
服装美,美,美,明朝的服装好看是真的。
上映第一晚就去看了,不知道是没钱还是水平真的低,不像好题材该有的电影质量,不会推荐别人去看!戚继光队伍击败日本正规军,没看出来击败的原因在哪,好像就是因为戚继光很有名,打着打着就很自然的,3000人击败了对面2万军队,之前政府军队一万打人家一千,打了个平手,不知道这么大转差是因为什么!
缺点蛮多的,剪辑有些生硬了甚至是莫名其妙,以至于太让人出戏了;前期赵文卓的角色-戚继光,可能是由于演技的原因吧,看着是有点尴尬的;好好的片子硬是给拍成了武打片的样子,有时候气氛没跟上(铺垫没弄好)一言不合就强行开打也很让人尴尬;还有这个电影的结局也挺差强人意的,整体电影勉勉强强。
三星,一星献给服装造型设计师,众角色衣冠服饰是我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比较考究的了,加上武器以及枪械也算是考究,好评;一星献给日本演员们,没有脸谱化反派们,好评;一星献给吴樾、角色胡宗宪等人,虽然吴樾出场不多,领盒饭也是非常的快,但演技在线。只是不知道前期万茜是不是没进入状态?还是因为角色不讨喜,前期表演有些不到位,但后期感觉还可以。
(PS:感觉万茜不是很适合演这类有英气的女子,看到万茜总跳戏到柳如是……还有就是导演换成路阳可能会好很多,毕竟个人对绣春刀还是比较满意的)
小的时候,喜欢看《地道战》《小兵张嘎》《董存瑞》等歌颂英雄的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遍遍激情澎湃。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再有类似主旋律的电影上映时,我们像是要报复那个思想和精神世界被严重束缚的时代一样,心里情不自禁的抵触,拉低分数,鸡蛋里挑骨头。所以《荡寇风云》票房惨败了。
最近在读《万历十五年》,由于作者眼光的犀利、阐述的深刻,以及历史本身的复杂,整部书显得压抑、低沉,唯看到戚继光这一章时,人的情绪才有所回升,不禁对他超强的管理指挥能力佩服至极,由此得出“战神戚继光”的说法,不虚也。
简单了说,这场抗倭战争就是两种武器的对抗,一种是刚硬锋利的倭刀,一种是枝枝节节的狼筅。何出此言?
在开始的时候,这支由倭寇以及中国海盗组成的入侵者进出沿海各地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开路先锋就是一把把金光闪闪的倭刀,其刀身坚固,刀刃锋利,独特的造型极其适合砍杀,史载可连续砍断六根长枪枪头。倭刀品质的优越,往往付出巨大的人工力量,据说,制造一把传统倭刀,需要一个工匠以及副手们花费几倍于制造普通武器的时间,加之材质的优良,精打细磨,愈战愈锋,倭刀一时间成了第一杀人利器。
接着,再看倭刀的使用者。彼时的日本国内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战乱时期,各藩主间相互仇杀不断,而藩主手下的武士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练习各种杀人和作战的技能,以为藩主服务,因此,他们平时不事农耕,不懂得怎样维持生计,他们一旦失去所依附的主人,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失业的武士们聚集在一起,经过一定的组织,来到中国沿海侵扰以谋利。所以《万历十五年》如此总结抗倭最初失败的原因:“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强调这一战争是政府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外行的中国的士兵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总之,这些倭寇的战斗力、凝聚力,以及战斗意志,仿佛形成了一把锋利无比、机动灵活又嗜血成性的倭刀,在一定的时间里,它所向披靡,让军备松弛,趋于末路的大明王朝措手不及。
直到戚继光以及他应时发明的狼筅的出现。
狼筅代表的是一种战斗方式,这种战斗方式聚集了藤牌、腰刀、长枪等多种武器,而狼筅是戚家军的独创,是战胜倭寇的一大神器。史载它长一丈五六尺(古代计法),枪身选用毛竹,它的顶端装上铁枪头,四周围有数层带刃的附枝,呈节密枝坚状。据说,还可以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最初的对抗,大明士兵屡屡惨死在倭刀之下,每交战,心中早已产生了羊近虎口般的感觉,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这样写狼筅的作用:“士兵虽然平时用心练习杀敌之技,但是一看到倭寇就已经心胆摇动,忘记了本领,以致丢了性命,而狼筅枪头锋利,旁枝茂盛,可作遮身之用。”如此一遮,就好像把那把白光闪闪,沾满鲜血的倭刀给挡在了身外,加之前有手拿藤牌腰刀的战友,后又有数把长枪,左右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于是,团队里每个士兵的安全感陡增,胆气都壮了起来。倭刀一向以快刀斩乱麻为宗旨,是为刚,而狼筅藤藤蔓蔓、枝枝连连,是为柔,刚之倭刀在柔之狼筅中耗费体力,迷失注意力,纠缠不了几个回合,战斗意志涣散,就被手持长枪或者腰刀的戚家军刺死。所以,如果说,倭刀崇尚的是快准狠,那么狼筅就是要钝化它、柔化它,使之陷入犹如泥沼般的纠缠中,丧失战斗力,直至刀断人亡。
从1559年戚家军走上抗倭之路的那一天起,敌我的形势就进行了大换位,大大小小一百场战斗中,戚家军竟然没有一场失败,不仅如此,每场对抗,戚家军无不是以极其微小的代价甚至零代价将倭寇消灭殆尽。这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神话自然是主帅的综合能力以及其他因素集中发挥了作用,而狼筅这种武器的使用似乎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推十。
由此可断,无论是《荡寇风云》,还是《战神戚继光》,都是贴近历史,以史实为依据的,与那些惊人耳目的抗日神剧不是一个等级的产物。
赵文卓是个可造之材,仓田保昭每一个眼神和脸上每一个褶子都是戏,但巷战和城墙保卫战拍的太窝囊,更像是古装版八路军游击战抗击日本正规军,简直怀疑导演到底研究过历史没,还是就拿几个戚继光名声上的元素贴个标签,好好的本子拍成英雄人物差点被全部围剿的样子,哎~还战神,日,丢人~
打造戚家军抗倭、戚和夫人情感、明末官场生态,三线掺杂,想说的多了,剧本反而颇凌乱。如果集中在第一条的话,戏做足,配上动作和场面应该观看效果更好。最后大战居然不是赢在戚的谋略上,让敌方主将一句话就破了阵法,前面的打造戚家军和抗倭特殊装备不就全破功了么,有点莫名…
看完明白为啥从《战神戚继光》改叫《荡寇风云》,分明把戚将军请下神坛啊,没有连连大捷只有险胜,正面角色没有伟光正,反面角色没有脸谱化,服化道细节用心程度能联想到《大明劫》,问题也有:节奏垮,中段拖沓,战争段落缺乏点紧张感,像电视剧,结局太突然…不过在同类片里算诚意之作了。6.7/10
堪比《大明劫》和《绣春刀》
1.攻寨、巷战、攻城,棍、枪、刀、火枪,各种类型的战役和兵器,应有尽有,看得下去;2.没想到戚夫人承包了笑点;3.比想象中的好很多,鼓励一下。
导演说最想体现戚继光的能文能武,谋略过人每次战术都不一样,然而最重要的一场,包括戚夫人的对战,更多都只是侥幸而已。没用的戏份太多,导致了电视电影感。而且就像一句话里面不能出现两次相同的形容词一样,一部电影里怎么能有两次相同的手握刀刃流着血割断对方脖子呢。多一星给映后导演哭了。
女主选的真好
服装道具都很用心了,觉得如果长一点拍成电视剧之类的将故事讲述完整,更有层次的话会更好一点。选择看这个大概是有一种爱国之意在此。
三条线同时并行,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不懂取舍,导致哪条线都没讲清楚。戚继光多场大战都是侥幸,并没有体现他的军事才能,又给了他过多的个人打斗戏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没有电影质感,更像是电视剧,结尾过于仓促。最后,赵文卓老了。
比想象中的好,叙事方面有些脱节,主题分散,动作场面也比较常规。但很热血惨烈,尤其是冷兵器巷战,鸳鸯阵、虎尊炮都有展现,服化道加分,没突出戚家刀有些可惜。另外对反派的塑造很成功,终于不再脸谱化。赵文卓跟洪金宝首次合作,总算开打了,“振夫纲”那段挺有意思,都是民间典故,万茜大赞
完全没有叙事的一部电影,各方面都很电视剧,感觉像看了两小时的电视剧片花,反而日本人的部分更有电影感,尤其是表演层面。
戚继光带着老婆去阅兵打仗?Are u Kidding me?
近来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明史分析比较多,赶上《荡寇风云》上映就颠颠的看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拍得很好丰富而真实,文官腐败党派斗争武将受迫,发动底层百姓组建抗倭统一战线。这么好的片儿没人看,一个是宣传不行一个是被抗日神剧拖累的吧。
这个题材本来就不好拍,要不是有政府资助估计很难有人下手。看得出后期下了不少功夫,要让这部历史片变得“要商业”“要好看”,但整体还是平淡收场。
电视剧质感,甚至还不如某些优质古装剧,不过回顾陈嘉上近几年的作品,四大名捕系列,以及画皮、画壁云云,我想这应该也是他的正常发挥了吧,恩。
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他个落水狗,犯你大明虽远必诛。最近看了一圈国产雷片这个真的还行,难得没有把倭寇符号化处理,几位日本演员都真不错。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好片啊,剧情也是合乎历史的,没有胡编乱造
一群不了解历史就说雷到不行打一星的和跟风黑的,你看过《纪效新书》吗?你了解本片的顾问郦波老师吗?你见过哪一部“雷”的电影会仔细说作战战术?还有说历史电影不应当看重历史细节的所谓“影评人”,试问诸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不看是否反应历史看什么?观于华谊兄弟影院。
大约是本世纪最好的陈嘉上?细节好,无论文戏武戏,比如最后的单挑戏打到二楼镜头一挪远就表现部下都冲上来;比如吴樾打中炸药一转头城墙就被突破的节奏张弛;比如戚与俞、胡交接中三言两语对明官场和人物性格的描画,这些做的都很舒服了。剧情上没有神话初出茅庐的戚继光,人尽人事赢靠天命
看完这部对《蛟珠传》的预期放到了0。筹备和拍摄花了两年多,名字也从《战神戚继光》改了好几遍,但这些都是苦劳。从公映版来看,这更像是一个普通学生交给差生帮他完成的家庭作业,一切都透漏着应付的感觉。都说陈嘉上擅长奇幻片,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画壁质量怎么样我又不是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