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本与科特妮,是列侬和洋子的Grunge版,还是下一个席德和南茜?
不不不,不要这么问。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同为媒体的牺牲者。
Sources maintain that the Cobains have been heavily into heroin.
Courtney was pregnant and she was shooting up. Kurt was throwing up on people in the cab.
It's appalling to think that she'd be taking drugs when she knew she was pregnant.
Kurt seems fragile.
He looks as if he might break.
本片的看点不在于访谈、不在于所谓的“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仅仅在于将柯本的绘画作品修复上色,并动画化。一些作品的原版:涅槃乐队 科特•柯本的画
想看涅槃的现场?还是看看纽约不插电吧;
还有插电的百乐门现场,包括了经典曲目《Smells Like Teen Spirit》、《Lithium》;
本片片头以及中间穿插的Live是Reading现场:
Live and Loud现场也是经典,留下了Kurt背后有翅膀的“摇滚天使”经典照片:
本纪录片的所谓“带给观众一个更不为人知的柯本”?更是笑话,这就是猎奇心理吗?
评价、评价,他人的这些评价堆砌上来,又能说明些什么?
苍白、苍白,本片中难见柯本的精神,徒有对刺激的寻求、名利的消费。
以影片中104分钟处的一段电话录音收尾吧,
This is Kurt Cobain. I have a lot of things to say to you. A lot of fucking things to say to you, you parasitic little fucking cunt. You're not writing about my band. You're writing about how jealous you are of my wife. You have absolutely no fucking idea what you're doing. You will find out. I don't care if this is a recorded threat. I'm at the end of my rope. Never been more fucking serious in my life.
好了,第五篇影评。这周是纪录影片中,曾经几番停下来,轻轻的喘气,故事最后的最后,握着手机旧旧不想放手,仿佛像kurt在我的世界,在我的时间里,再久一点点再就一点点。影评接力加油加油!
Kurt从出生在阿伯丁到他被双亲舍弃,再到迷茫叛逆的青春期,初触摇滚,开始创作,酒吧演出,录制第一张专辑<nevermind>,在这之中谈了一次恋爱(按照纪录片的叙说来,但是实际上就无法得知了,恐怕也没多少人知道),全国巡演,地区巡演,世界巡演,认识了妻子Courtney,沉迷海洛因,演出,沉迷海洛因,胃痛,沉迷海洛因,胃痛,沉迷海洛因,胃痛,生下孩子Frances,想要重头再在,承诺为孩子愿意付出一切,复吸海洛因,胃痛,加重,巡演,胃痛,孩子,巡演,胃痛,胃痛,发现妻子出轨,吃重量迷幻药,胃痛,胃痛,出院,自杀……
1、导演凭借kurt大量journal,录带,图片,视频,旁述,媒体报道,重要人物采访,作品,画画拼接了一位与生俱来的才华天才,被一身忧郁、疾病、讽刺与幽默,玩世不恭的敏感,自毁性作品,疯狂式艺术,宽松的衣服,毛毛的毛衣,垮垮的牛仔裤,整天被砸烂的吉他的Kurt,导演表现手法很精彩,这里看出来很合观众口味,让观众去理解这个“究竟有没有出来过的”Kurt。
2、有一段Courtney和Kurt的录像,摄像头呈上往下140°,两位正在享受毒瘾的那阵子沉迷,仿佛看出了某种震撼吧,其实我也是说不清的,因为我对他一直沉迷毒品都是持有到底这个是消极的上瘾还是说自主的上瘾。
3、kurt跟孩子Frances的录像,其中一直都是看得出来,这个孩子的诞生,一旦弥补了kurt在童年因为家庭破碎,而飘忽不定的被抛弃在某某的家中的那种孤独感,那种迷茫感,仿佛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自己没有被人重视,但是孩子的诞生,仿佛是给他带来了一种寄托,让他曾一度认为,他能够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无所遇见的,而以致最后的精神陨落,我猜想,kurt在临死那段时间(感觉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比的纠结以及敏感,他遇到了很严重的人生难题。然后一大串事件接涌而来之后,“boom——”他的世界彻底陨灭。
1、看了很多影评,其实也是符合我心中的想法,在我看来,偏于商业片,以至于里面有很多事件的链接,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kurt到底是真的这样想的,事情到底是真的这样发生的,每一次情绪的波动导演都是能抓得透的?这究竟是真正的kurt还是导演心中的kurt?亦或是导演想要给我们看到的kurt?
2、很沉重的就是,我不了解kurt,我不了解他的垃圾摇滚,我不能很贴切的明白当时的音乐风气,音乐流向,我自己感受到的,都是非常片面的东西。我不愿意完全结合这个影片去了解这位一代的影响人物,或者是我自己也是非常不肯定这到底是真的他吗?
3、但是他的音乐,他的live,他的语言,他的作品,他的画画,我是真的不由自主的拍手感叹,无法评价的好!
4、他是angel。
Kurt从小就患有抑郁 在遇见崔西和摇滚后他短暂的解放了自己 可成名后新的痛苦随之而来 盲目的听众 粉丝的追捧 无良的媒体 自身的疾病 都让他痛苦不堪 他又一次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了 他开始吸毒 希望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麻痹自己 可他渐渐失去对音乐的热情了 他很久不能在创作中找到激愤了 他彻底迷失了 在94年的清明节他离开了我们
让我把cue咳妹的图放这儿
我们冷圈也是有人的23333
平行世界俩神经病会成为朋友吗
不会
成为了也还是互相伤害
但多带感啊你说是不是
两个极端敏感的人
两个既可爱又傻逼的人
为什么还有字数限制我不能放两张图吗草既然如此就再放两张
我们地狱见
kurt 请等着我
柯本被他的童年胃疼和媒体毁了,因此才能成为传奇才能一直站在巅峰。
“你不知道你帅过布拉德皮特” Kurt的sensitive fragile 笑起来cute都是让人心疼的,从他的blue eyes里看到的是他的一生。
片中的那些蒙太奇场景简直就是视觉艺术,而且最后的收尾很出人意料,也是童年毁一生的名人故事,才发现科特·柯本的颜值竟然这么逆天。
在好莱坞Arclight的Dome看首演。音效太棒。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不断地擦眼泪。电影之后的Q&A导演也感动得语无轮次。Kurt的录音和笔记是这部记录片的重要原素。导演将这两者运用得十分完美。
科本不那么痛苦的时候,简直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根本就没变,永远都是个孩子
本届柏林,我经历的第一场观众过载、零人退场放映终于在最后一天到来,散场已是半夜1点,可见柯本魅力之大。关于他的纪录片有好几部,这个史料很详实,从刚出生到去世前的录像都有,少年时代啊,此人一生都维持在颜值和才气的巅峰...亲朋好友采访,动画填补情节,笔记和涂鸦做成暴走风小动画
"幼者的稚趣之美是引取慈爱的骗局" kc真的也就如此而已~ 离艺术家远得很呢~
大荧幕观影效果真的非常爽,修复过的演唱会片段高清得让我忘记了那是一个被我彻底错过的年代。
一点钟出来到家到现在都没有睡…从kurt1~3岁生日开始,到小Frances生日,再回到3岁生日小kurt对着镜头飞吻的画面,简直戳心戳肺…有家人采访,Courtney贡献了很多他们的生活录像,可是我还是对她喜欢不起来……kurt的笔记配上音乐节奏表现成动画,只有音频资料的配上了制作精良的动画,总体很赞
柯本很好 但是谈论柯本并不好
美人你好!
看的难受。如果他当时能挺过去,现在老了也许会做很多更棒的冷静的音乐,可是这种假设不存在
烂番茄98%,个人观感是即使大屏幕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Curt Cobain本人所讨厌的一切媒体的集合。
Stoned in blissful oblivion
泪点太多。纪录片穿插用动画以及笔记涂鸦形式呈现,节奏把握太好。
史上长得最好看的摇滚明星,说到底Kurt cobain 的悲剧80%都是他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太不负责任了~看后很气愤。
纪录片为何总是这么屌…人生永远比剧本精彩
科尼和柯特他妈贡献了如此珍贵的影像素材,再次教育我们要想以后能有个说得过去的个人传记片,还是得多多自拍啊。其实科尼那些家庭素材,以前也曾在诸如“柯本性生活录影带”之类的色情网站流传,只是纪录片导演有本事把它剪为预兆柯本悲剧命运和终结X世代的漂亮节奏。加上自己逛过西雅图,这片完美了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不同
@ RichMix Great film to go through his life with an artistic eye. Highl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