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扬起:
《毕业歌》(田汉词)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I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里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拚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随着歌声,画面出现了当年毕业时候的情景:在学校的礼堂里一排一排的凳子上,坐满了毕业生,有男,有女,他们都穿着整洁的服装,台前,站着刘校长,后面坐着老师们。同学们齐声唱着: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教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歌声一完,刘校长双手扶着讲台,对同学们说道:
“今天,是很快乐的一夭。你们每一个人在跨进学校的时候,就盼望着今天,而今天又果然有一班人是达到目的毕业了。这是应当庆贺、应当高兴的……”
同学们注意地听着校长的讲话。
刘校长继续讲着,“……你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但是,快乐的另一面,我的心里又感到非常的难受;每年的今天,我都是同样难受。因为有一班多年在一块的同学,从今天起就要分别了。分别是免不了的。在你们踏进学校的一天,就盼望你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为社会谋幸福,为母校争光荣!”
掌声如雷。
校长讲完,向同学们、老师们点着头,在台上坐下来。
司仪起立,宣布:“毕业生代表致答辞。”
台下,一个青年学生站起来,在一阵掌声中走上讲台。他穿着一身黑色的学生装,一绺头发散搭在前额,精神奋发。——人们可以看出,这时的陶建平,正和刘校长揭下的那张照片完全一样。
他轻捷地走上讲台,略顿了一下,说道:
“诸位同学:正如我们最敬爱的校长一样,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难受。直到今天,我们要跨出校门的一天,我们才深深地体会到几年来我们的校长对我们深厚的爱。从今夭起,我们将离开我们的校长了,所以……”他充满感情地讲述着,由于激动,他象是忘了下文,停了一下。
“但是,我们要抑制我们的感情……”一个女学生在台下小声提示道。她,圆圆的脸,一条长长的辫子垂在身后,穿着白色的上衣,黑色的裙子,微笑着望着陶建平。她名叫黎丽琳。
“但是,我们要抑制我们的感情,”台上的陶建平,重复着丽琳的话,继续说着,“我们都是热情的青年,我们要把我们的热情从学校带进社会。从今天起,我们要负起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为社会谋福利,我们要为母校争光荣。为了校长对我们的爱,为了我们对校长的爱,我们要把校长给我们的最后的教训,永远记在心里,永远,永远!”
陶建平讲完,走下讲台。又是一阵掌声。
我们终究还是没有逃过这样的命运
【题目猜读】
影片的两位主人公——陶建平和黎丽琳。而影片名为桃李劫,是否也预示着他们往后所遭受的“劫”呢?
【剧情回忆】
校长从报纸上看到新闻,昔日自己最疼爱的学生陶建平要被处以死刑,抱着证实的心态,他去监狱探望陶,故事由此展开序幕,通过陶建平的回忆,将此次遭遇拉回他们在毕业典礼合唱的那会儿。
毕业后,陶建平和青梅竹马的表妹结为连理,他们俩的志愿是为社会做贡献。陶在一次工作中,为了工人们的安全问题,和经理吵架并辞职,两人搬家,陶建平从此走上了一条谋求生计的道路,但后来他依旧因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而辞退工作。见他日渐消沉,黎丽琳提出自己也出去找工作,丽琳很快找到了工作,但她的上司觊觎她的美貌,差点侮辱了她,她辞职后两人搬家,到了一个更脏乱差的地方。
丽琳怀孕,陶建平去一家工厂做苦力,他瘦弱的身板和硕大的推车形成对比。就连丽琳生产的时候,他也因老板不准假而在工地干活。丽琳在生完孩子七天之后独自提水上楼不慎跌落,陶建平回来后看着奄奄一息的妻子,跑去找老板借钱(此时老板正在数钱),未果,看老板走之后他偷了钱请了大夫,无奈妻子还是离开了。
陶建平自知一个人无法让孩子长大成人,就将孩子送到了育婴堂。回到家中他偷钱的事情败露,警察和老板在等着他,挣扎中他打死了公职人员,最后被捕入狱判处死刑。
此时镜头回到监狱,听陶建平说话的校长和另一个囚犯泪流满面,时辰已到,陶建平死在了枪下,监狱内,校长流着泪,手中学生时代陶建平的照片滑落到地上,耳边响起了他们毕业时唱的歌,终。
【背景勘探】
《桃李劫》是中国第一部真正遵循有声电影观念进行创作并获得成功的影评,拍摄于1934年,由袁牧之编剧并主演。(来自《中国电影史》)
【影片亮点(个人感触)】
这部影片中的女主角定位以及性格各方面,是我最近看过的里面最喜欢的一位,不可否认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摧残,但黎丽琳这位大学毕业的知识青年,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都选择笑着迎难而上。
故事中的黎是一个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女人,在丈夫事业屡次碰壁的时候,为了减轻负担,她选择搬家去一个条件很差的地方;丈夫找工作吃亏回家后她会抱着丈夫安慰他,告诉他要时刻记得校长的话,要努力,不能放弃。在我看来,那样的环境下,她能做到比男人的胸怀都大,实在可以成为很多女性的模范。
影片从头到尾她没抱怨过一句,就连她生孩子丈夫不在身边,陶建平回来后她依旧抚摸着丈夫的脸,说为了这个小生命,咱们要更努力,她是可怜的,但她更是可敬的,用现代话来讲,陶建平大概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吧!
影片叙事手法独特,相比以前整齐划一的顺序,这里他用了回忆的方式,将故事倒回从前。
《桃李劫》在声话技巧的探索方面已经大有进步,它第一次把对话、音乐和音响这三个声音艺术要素纳入了整体的银幕构思中。有一个情节是黎丽琳被上司骗到泰山饭店,一进门可以体会到“没错,这就是一个交际场所”的那种感觉。陶建平得知老婆身处危险,去找她的时候,音乐又换成了急切的节奏,敲打着观影者的心,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他究竟能不能找到黎呢?”引得观众紧张连连,甚至能够感受到陶建平内心的紧张不安。
有一个场景是平行表现陶建平在工厂做工和黎丽琳产后提水上楼梯,第一个画面陶建平吃力地推着车,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和金属碰击声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做工场面;接下来的镜头对准虚弱不堪的黎丽琳提着一桶水上楼,她缓慢地扶着楼梯“爬行”着,这时从远处传来工厂下工的鸣笛声,她似乎有了力量继续往上,但最终跌了下去,鸣笛声和惨叫声交织在一起,营造的氛围更加凄惨。
影片最后一场更加耐人寻味。【中全景】校长望着陶建平被押出牢房,画内回响着脚步声和镣铐声;镜头二【特写】校长转身目光呆滞,外面传来的枪声预示着陶的离去,镜头跟着校长手中跌落的照片,画外音响起了《毕业歌》,对照片特写,那时候的他那么年轻,意气风发。影片完。这里的画外音和照片特写交织在一起,使得最后一幕耐人寻味,那种震撼和痛心久久不能平息。毕业歌是充满希望的,而影片的主人公双双死去,形成对比,严重抨击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对知识分子的漠视甚至残害。他们是悲剧中的一部分。
我看着他们毕业时的风华正茂,那时他们的理想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大概是世世代代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了),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中,他终究向现实妥协,甚至屈服,最终在现实中走向淫灭。
陶建平和黎丽琳曾经真的快乐过,从两小无猜到携手与共,在他们拿到文凭的时候,在他们牵手的时候,在他们坐在母亲床前打闹的时候,在他们结婚的时候……
最后还是想回到女主,我实在想不出什么词去夸赞黎丽琳这样的形象了,她在那样的时代里,有温文尔雅,对丈夫的爱与包容,隐忍与退让,有对生活的热情,有遇到挫折绝不认输的信念……
这就不得不扯到自己身上了,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以及我对生活的态度和脾气,真的要深刻反思一下,不求成为她那样人格完整的人,但求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完善自己,对待自己本身,对待身边的人,对待生活,对待困难,还有很重要的,对待恋人……我也希望在看每一部电影的时候,对自己都有或多或少的启发与提高。
今日影评结束,感触良多。
放在影史的维度来看绝对是佳作 很多时候学电影时的乐趣就在于看着电影一步步的成长 除去流传至今的经典《毕业歌》来说,影片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声音融入情节和叙事之中 并且在逐步探索着声画对位等手段来强化艺术表达 三个关于楼梯的段落前后互文 处理的很有节奏感 此外最喜欢的两个镜头是像子弹孔穿破纸张的转场和影片末尾袁牧之分离晃动铁门而逃脱不得 那一刻从已经被生活折磨的几近疯癫的袁牧之眼中 我看到他眼中的崩溃和破灭 整个城市整个社会远不如当年在象牙塔中想象的那么美好而像一个冰冷的铁笼子 过度理想主义者终究是走向了自我灭亡 除去这一层 我认为影片在对家庭关系和男性女性地位身份也有一定的思考 但很遗憾的仍然是使用了脸谱化的性格塑造 仍然能体现出传统伦理文化中对女性形象坚韧温柔的典型诉求 后来随着袁牧之饰演的角色一步步的被逼疯被逼崩溃 他的形象好像同小丑结合了起来 都是在苦难和社会之下一步步走向癫狂的人 但其实性格的内核又有很大不同 袁牧之的演技真的太好啦 虽然影片整体都有很强烈的戏剧舞台化表演风格 让我在听台词的时候尬的浑身发抖 但是瑕不掩瑜,每一个角色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
首先,不得不说三十年代的电影思想内涵确实比如今深刻,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有点类似于悬疑大师西区设置悬疑的方式,这个是很棒的~
其次,对社会问题的强烈批判。人性的自私自利,冷漠,私欲,龌龊。社会关系的勾结。这些都展露无疑,而里面最正直的人,袁牧之饰演的陶建平却屡次因坚持正义与良心而被斥责,终究因不愿同流合污而屡次辞职。最后去了工厂里营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学校的所学的,所浸泡的,所坚守的,到了社会却统统褪去了~就如之前每每在书上看的,许多文人因不满官场上的勾当,坚持真理正义而被贬黜,终究只能当个小官,抑或被迫害致死般起凄惨。也又如之前看到的郑爽因在节目中因为比赛规则不公平而发怒,却也被许多网友所怒骂。不知道这世界是怎么了,从古至今,亦都是小人当道,君子却往往被推至一旁,当然,这或许也是个例。依旧相信正义与成功有时还是可以划等号的。
最后,很显然,这是一部悲剧。悲剧的深刻性不言而喻,这样的主题所采用的悲剧的方式确实效果上更加的震撼。原来就业问题是从古至今所有的,也让我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罗马十一时》,也是通过悲剧的方式来揭露就业的问题。剧中也都有有死亡的悲剧。
再说一点缺点吧,其间特别想笑的是
其一,在声音上,应该是因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在声音上的处理不是很好,以至于那个说话都很慢,即使是很生气的话语,语调也是很慢,这点有点搞笑显得。
其二,在表演上,感觉表演略显夸张,木楞。不是很自然。
总之,撇去技术上的问题,思想内容上和故事讲述方式还是很值得学习的。最深刻依旧是最后毕业歌的响起,犹如现在的我听着校歌,还在回味着校园的青春,明丽。哪知毕业后社会的污浊,哪知未来的艰辛。残忍的社会终究是把豪言壮语给磨灭殆尽,希望自己依旧能够坚守吧,也不至于过程陶建平那般吧~
【2019年9月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纪念影人·袁牧之先生诞辰110周年」-修复版】“千面人”袁牧之,中国有声电影的奠基者。本片是他第一次涉足电影创作,与应云卫合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30年代,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本片创新了诸多的制作手法,长镜头的设计、构图的新颖、演员的调度以及剧本的工整格式,对女性的描写在当时社会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是中国电影史上很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但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影片的缺点十分明显,电影表演艺术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各个导演的创作风格不一,台词刻板、节奏过于缓慢、肢体僵硬等等的物理限制。
国产第一部有声片,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什么的,发现几十年后自己也没比前辈过得好到哪里去,何其悲啊!主演就是袁牧之!!!
一身空谈理想辜负妻子殷殷,冲动耿直不会变通在任何时代都是悲剧
4+自尊心真是一件肮脏的东西。“為維持人道,為尊重法律,不能再裝了。”“裝,一定得裝。”“我受過教育的人是幹這樣事的麼?我還年輕,我肯奮鬥,我肯努力肯刻苦肯忍耐,不怕沒有吃飯的地方。不過,不合公理不近人道的事我是不幹的。” 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补拍应聘失败后误会和校长手血更佳。htt
戏剧化的表演以及生硬的对白是显而易见的,不过那时都是如此。虽然现在看来很多粗糙的地方,但仍然有很多细心且独到的处理。理想主义青年的悲剧。绝对的正直是一定无法在社会生存的,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桃李正好是两个主人公名字的简称,也对应了片名
应云卫,左翼电影运动代表作,电通影片公司,商业属性。戏剧出身,改编欧洲舞台剧《未完成的杰作》,反映当时上海失业问题。导演身份决定了电影艺术风格追求位居其次、故事戏剧内核的铺展为首,强调客观环境带来的冲突,符合反映阶级矛盾的需要,在本片中着眼个人景愿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倒序,设置悬念,故事编排上借鉴经典好莱坞叙事(平静、被打破、混乱斗争、重回平静);骑马塑像、信纸、文凭等道具的反复出现,既有象征意味又有技术真实。
男主角不就是我吗,毕业之后就从正太变成大叔- -亮点很多:第一部有声电影,剧本,结构,化妆,等等,对反映当时大都市社会面貌也有文献价值(仅代表左翼视角)。但是表演实在牵强。
放在中国电影史的位置上来说 确实是不错啦 万恶的资本家啊就像现在一样。。。。
电通公司只有寥寥的四部作品,这部左翼经典在现在看来很难说表现了多大程度上的社会现实,反而更像理想主义青年人的毁灭过程,这不是社会的责任,其实更是成长的代价。只不过左派狂热过后,还好留下了一首毕业歌。
感觉七十多年前拍的东西,现在还特别现实!!!
倒叙,毕业歌,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表演剪辑不成熟
要想生活过得去,还得睁一眼闭一眼,最后掉在地上的照片神来之笔
开始对意识形态明显,过分强调阶级冲突的电影产生厌倦。尽管袁牧之的剧本十分有力量,但缺乏一种视角更高的思考与分析。左翼电影的这一特色既成就了他在三十年代的辉煌,也成了日后对其艺术价值的最大束缚。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有声片。反映出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悲怆的社会现实。而且比新现实主义早了十几年,可积贫积弱的国情让中国那一时期的无数神作都没能产生应有的国际电影史意义
8.5,电影语言的强悍几乎可以忽略电影在表演上的生涩和剧作上稚嫩,电影对音效的开创性运用对有声电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理想主义寸步难行的故事发散一下在当下社会依然具有一定批判价值。城市的牢笼属性在电影里面体现太明显了,我喜欢陶建平在栏杆前被抓的镜头。总体很喜欢。
桃李反成桃李劫,旧社会恶就恶在不仅把农民变成鬼,还把毕业生变成罪犯,让中产阶级随时面临阶级坠落。意大利新现实是左翼电影玩剩下的。
他是我很爱的一个学生。。。人是自己做的。。。最后拘捕一段很经典。。。我看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好
非常新现实主义,如果中国电影有机会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绝对会创造出更丰富的可能性。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虽然对白有很多口音,有的地方压根听不清在讲什么,但已经作出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前后两次的《毕业歌》形成了鲜明对照,来自画面外的枪声暗示了一切。开始不久用了匹配性剪辑,将二人携手写日记的画面转场到袁牧之工作的场景,并多次使用斜角擦除代表工作的推进,之后甚至形成对比蒙太奇表现有无工作的二人,以及用斜角来构成二人打电话的框架。陈波儿去找工作,镜头先给到桌上的雕塑,不仅意味着表面的二人都属猪,而且还说明了面前老板的品性,不过那个时候能说出“女人应该找点事情做”,也是很大的进步。从二人的婚纱照变成二人对立的单人照,也象征隔阂的产生。男人的傲气让他一败涂地,不过最终还是旧社会压迫的结果。
资料馆. 2K修复(声音亟需进一步修复). Marienbad 同款浮雕开场字幕,甚至在开头还有一次移步换景。摄影机的运动多次打破空间界限(几乎所有以雕塑为起始的镜头;进出旅馆大门的镜头),仿佛呼应着影片本身对于社会的抗争。剧本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悲剧,袁牧之的悲剧也有其自身因素在其中。有多次失焦,但哪些是有意为之恐怕无从考究了。拉开放婴儿的箱子却已经空空、追捕倒地的瞬间涌来四面八方的伞群:回忆部分最后一幕的这两个镜头很有意思。最后的枪声在预料之中,《毕业歌》形成的声画对立倒是意料之外,颇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