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愿意将此片视作针对母女关系的复杂命题,而非以虚实结合作为噱头的悬疑小品。片名不太好,但是算了,毕竟这里是中国。中国观众(包括我)更喜欢登堂入室那样内容百转千回,叙述简明扼要的作品,而非反过来。
Julie其人有两种可能,一是确实存在,为John女儿式的“纯元皇后”,二是纯粹为Sarah的想象产物。本人更倾向后者。
在宁静的乡间别墅里,Sarah的反思逐渐从创作转向自身,最后又归于创作,完成了“真正的”作品——这是我理解中的故事概览。真实的Julia之所以变为Julie,即Sarah虚构的投射客体,其重要缘由在于她“完全陌生”,充满百分百的解读空间,这或许是不善交际的Sarah在过往生活中未曾遇到的。在别墅的一隅,Sarah念及这个陌生的女儿形象,思绪一路狂奔,最终奔向对自身的重构。
John的履历并不为Sarah清晰所知。(事实上,对优秀的创作者而言,任何确凿无疑的故事都是欠缺吸引力的,就连传记作家也不能幸免,非得挖掘一些“秘事”不可。在外人看来那可能是敬业的表现,但与己而言,或许只是本我促使下对故事本身的独占尝试。)John、Julia空白一片,只剩两个人名。Sarah的书写历程近似于普罗大众在同人文里自我代入,对不需要的他者通通架空,见招拆招。Sarah不需要的是真实的John和Julia,她需要的是这段关系,以及这两个形象(经过弱化)。在此基础上,她大刀阔斧,投身于“对事不对人”的探索之中。
影片里的Julie有如下特征:性早熟、无法坦诚面对母亲的离世(伪装不在意实则思念)、与父亲不睦、迷茫无措、看似将男人视作玩物,实则自尊感低。这些通通可视作Sarah年轻时的性格特质。最终Sarah和Julie挥手告别,即是在和这些特质告别。此前的告别不涉和解,因而算不上告别,只是失去联络。
Sarah的母亲大概率是在车祸中丧生,带给Sarah一种异化的分离焦虑,甚至到了“为什么出事的不是我”的地步中。父亲则很固执,合理推断,在母亲生前夫妻关系并不算融洽。Julie提到过“父亲是情场大王”,亦可作此解。
创作是母亲的遗产,敏锐也是。在一切矛盾都不可避免之时,唯有正视母亲的形象,也正视从前那个少女的自己,才能逃生。获得Sarah认同感的创作必然是这样的创作,此前的杜威系列更像是逃避,或为五斗米折腰。这或许也是很多悬疑作家共享的隐痛。
之所以觉得本片有意思,是因为其属于探讨母女关系,却并未把母亲设置为“自身也该去和自己的母亲寻求和解”的角色。那种东西看太多了,甚至可以说已成一种潮流。撰写冗长的故事,只是为了抒发从孩提时期便继承而来的在面对母亲时的怨愤与怯懦——这样的作者电影已不新鲜。往往是一个这样的作者启迪十个预备役作者,呈病毒式传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商业片里存在病态妈妈们的原因不同,文艺片以独特的内在逻辑构建出了无数病态妈妈,两个并行的领域合并出二十一世纪的母系社会。此类现象在中国市场尤甚。
我们当然需要反思,但不需要嚼烂了的反思。任何反思的形成必然或多或少源自他人的启迪,这无可厚非,只不过需要拿捏分寸,不然会很空洞,也很粗鲁。Sarah不是健全的人,但她无疑是以很健全的角度里完成了这一“从汲取到输出”的过程。唯一不太能想通的地方在于丑陋和英俊两个男性角色的设置上。为何要在想象中与前者交合而将后者杀死呢?或许实际上与前者的交合并非想象产物,其动因还不甚清晰。
本文题目为Pool Girl,是很无聊的谐音梗,反正法国人本来也念不明白那俩单词。信达雅的中文译法,或应作“池中之物”。片名同理。
我认为这部影片的关键是作家在创作时对自我的剖析、嘲笑、审视与释放。
看大多数影评都在谈论影片的哪部分是真实发生的,哪部分是作家小说中的情节。
个人觉得这并不是解读影片的关键,因为虚实结合正是导演的留白,透过创造的5个Julie作家完成了自我意识的释放,而导演也通过重重镜像(很多镜子的运用、偷窥时的玻璃窗等隐喻)展现出人性的各个侧面。 一个Julie: 美貌、放荡、不羁。这是出版商的私生女。母亲死于意外,留下的书对出版商不利,不予出版。
这个Julie是Sarah青春时期的映射:就像她在问Sarah是不是处女时,Sarah说, 自己年轻时也混L ondon。并且50几岁的她酗酒却克制,和父亲一起生活。还对Sarah说,母亲知道她鬼混肯定会很伤心。由此推断,母亲或许曾撞到她和男人鬼混,在母亲去世后,她持有某种负罪感。(十字架、买可乐等线索也与之呼应) 在这个Julie身上Sarah必 然看到了青春时的自己,她本能对Julie产生嫉妒。由于创作需要进行的自我挖掘,Sarah精准拿捏了自己的情绪,从而创造了第二个Julie。 两个Julie:这是Sarah笔下的Julie。虽然我并不是绝对正义的拥护者,但我依然觉得本片的现实中没有人被杀掉。
上文说到Sarah嫉妒Julie,于是她在自己创作的故事中把Julie描绘成一个杀人者:与她交往的男性都老、臃肿、丑陋,由于帅气的服务员不喜欢她,而喜欢自己,Julie悲愤交加把他杀掉了。 正如我看到讨论区说的,大家也都普遍觉得Julie的这个杀人理由太偏激,(后文还提供了另一个解释)但如果她是精神病患者,就合理很多。于是Sarah在故事中可能将Julie描写成一个情绪失控的失足少女。而现实中的Julie也许真的是与年轻的Sarah经历相似,两人在法国乡下展开的忘年交。(推测欧容是喜欢忘年交的:例如《登堂入室》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妻子;《花容月貌》中老人,老人的妻子与花季少女)
三个Julie:这就是Sarah自己,年轻的自己就像Julie,却没有越活越通透,而是越来越活在过去的阴影与禁锢中。 现实中L ondon的Sarah大概就是高傲、冷漠一些,但不至于令人厌恶。但初至法国的Sarah,真的像“老巫婆”。比较好理解,有许多作家会在作品中映射自己,进行一些自嘲啊,自我反省... 所以影片中部分Sarah的性格大概是虚构、故事的内容。
四个Julie:故事中的Sarah:冷漠、自私、禁欲。 五个Julie:就是出版商在L ondon的女儿Julia 带着牙套的女孩一幅温室中长大的样子。明显没有法国Julie性格的野性,并且戴牙套也可以体现:她是被禁锢的,可能有着另种成长的痛苦。
Sarah原本的写作结构应该是:凶杀发生一警长探案一案子 解决。 塑造了一个“名侦探柯南”一般的明星侦探形象,也从而成了出版商的摇钱树。 但现实中,很多案件、心情都是悬而未决的、无解的。曾经的Sarah写作都是为了他人,为了读者,那个她是极度压抑的(这也是她在地铁上拒绝承认自己的原因),但在小说内容中,她对自己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直视欲望、嫉妒),与过去的自己进行了深度对话(在私生女Julie身 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甚至体验了作为凶手(为爱的人犯罪藏尸、用性感来隐瞒罪行)的快感… 她真正超脱了,为了自己,没有塑造出英雄的人物,但释放了真实的自我。
除此之外,影片还包含了对男性角色的审视。例如作为“性爱大师”的出版商,猥琐的老园丁…所以,斗胆推断,Julie与Sarah母亲的死都与男性有关。两人在法国之行中交换故事,互通情感。Julie的母亲可能是受到了一位身份是服务员的人的猥亵。在Sarah的故事中,为Julie的母亲报仇,作为作者的她也从中体会到创作的快感,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
这么讲,在后面出版商对旅行不闻不问,杀人案不了了之都有了结局。因为杀人,才是侦探小说的关键线索,是事实以外的部分。
片头是阴雨的天气,电车里的女作家被读者认了出来,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身份。到出版社之后,感觉受到怠慢的女作家sara又被编辑不耐烦得应付。很明显,这个出版社的起家是靠着sara的侦探小说,而sara已经厌倦了写畅销书,这么多年,也许只是因为跟男编辑的情愫,维持着她继续写畅销书的决心。但如今,男编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女儿,sara却只有年事已高的老母。
整个泳池事件只是sara的臆想,从她坐在自家窗前开始。julie是sara的幻想,是她内心向往的少女生活,自由自在放荡不羁。从sara的衣着和说话方式,可以看出她是相当保守的女性,被困在世俗生活和无望的情欲之中。而julie是她的反面,无所顾忌,从不留恋。
影片的前半部,sara和julie水火不容,也许正是sara内心两种性格的矛盾。而后半段当她知道julie杀了frank,非但没有震惊,反而冷静地帮助julie掩埋了尸体,可见julie的一面已经战胜了sara的一面。而frank象征的是男性对sara的控制和压榨,sara内心渴望摆脱自己对男人的渴求但做不到,最后julie帮她完成了。
julie是sara的幻想混合回忆。片中多个sara和julie躺在泳池边的镜头,julie的影子倒映在水中,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echo的故事,而julie就是sara的echo。
最后导演点明了一切只是sara的想象,但sara把书送给了真正的julia,男编辑的女儿。这也许是某种提醒或者警告,放弃对婚姻,家庭或男人的幻想,女性的价值不需要别人来定义。
没完全看懂。个人感觉,莎拉是去别墅的。只不过,别墅中情节,虚实相应。莎拉应该是对出版商有隐约的情感。与出版社女儿交往过程中,她释放了自己心中的情感,但是同时也发现自己不能把情感寄托于那个四处留情的出版商。关于朱莉情节,以及朱莉母亲小说,以及谋杀案是否真的发生,朱莉与莎拉的互动,可以看成小说中作者化身对于故事情节的参与。故事情节与真实有多少联系,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莎拉自身对出版商情感的变化,她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又洞悉了出版商视女人为玩物的本质。她把这种情感,代入到不断寻求男人的爱,最后失望,而举起石头砸向男人的朱莉,一直被出版商否定的朱莉母亲及撰写的小说,小说中自己对朱莉犯下凶案的包庇。而最后小说完成,面对这种影射自身生活的小说,出版商自然是否定态度。而莎拉已经预料到,她不再依赖出版社,而是把小说另外出版。至于发生在别墅中的日子,哪些是真实发生,哪些是莎拉的艺术加工,已经不重要了。
小妞很身材很正,imdb的线索分析很强大,建议一看
文本层次的构建甚至丰富于《登堂入室》,情节推进和情绪把控比后者克制却在压抑中渗透出水波粼粼般的幽微。只是整体的格局还是稍显局促,过分的虚化也让一些隐喻的尝试走向半途疲软。欧容依然在影像和文学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夜行动物》和《杰出公民》在这一点上都还差得很远。中文译名笨。
好吧我快变成欧容脑残粉了...谋杀发生前整部片都像个情绪漩涡把我完全吸引进去,让我沉溺在女主角如汪洋般的心理活动中。当谋杀发生后整部片急转成为一场风暴让人急于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然而直到最后一幕才是风暴的最高潮。当然最后一段的处理稍显潦草,但绝对让人回味无穷。
充满神秘而无一点神秘:本片。毫无神秘但充满神秘:湖畔的陌生人。
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最后一幕出现之前都是老太太写的小说内容吧。
“只闻其声”的小说创作直到最后3分钟才一下掀开帷幔,其间的转折离合真是诡异而奇妙。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打上鲜明的作者印记成为“作者电影”。
皮肉是一张黑布,人的欲望是下面碧蓝的池水。用十字架禁锢、耳塞填堵均于事无补,既然困在饥渴的网兜,谁都别想挣脱逃出。在地铁里她一直试图摆脱莎拉莫顿,在文本中她却不顾一切参与到这场危险的游戏中。你看到真实亦或虚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一刻你也在乡间别墅的泳池里,划出自己内心的欲望曲线。
1.叙事上像去美式的希区柯克,内容上可视为《登堂入室》的分支。2.虽猜中结局但很享受观影过程,冷色影调和“血腥与性”元素的结合一如老太婆和她的犯罪小说,冰冷的欲望牵引。3.“为什么杀他?”“为了你的书。”4.魅力需要秘密,而秘密是故事最好的容身所。5.欧容真是一个作者在骨子里的导演。
他的镜头里 闻得到气味与呼吸。
在惬意舒心的乡间别墅,在纯净诡谲的湛蓝泳池,Ludivine Sagnier和Charlotte Rampling相映成趣。但是结尾太过草率,估计Ozon自己也懒得解释懒得编了,还真是随性……
她之中有什么活物在苏醒、反抗,真实的身体与面目均不在场,生活果然在别处。非常年轻有活力的思考方式,欧容不愧身出高知家庭。他的电影里有永恒的夏天,舒适的身体和干爽的衣衫。复杂精细,梦境追逐梦境有点晕,色情感偏多(前作更暴露但属健康香艳)。兰普林年轻时很美艳的。三星半。
情绪的处理太微妙,就是结局比较粗暴。
直男的原力在星球大战里,基佬眼里力比多才是,尤其是性生活缺失的中年女作家。忽然想起曲家瑞说她老师的训诫,不许做爱,做了就画不出来啦。
光怪陆离,气氛绝佳。毫无预兆,欲望的张力像一张大网,把人盘入网中。性和血的渴望欲罢不能。欧容又满足了人的谋杀欲,看完让人很想做爱。
表象遮蔽的罪与欲,杀人动机是神马并不重要。要把爱情场景拍得像凶杀,把凶杀场景拍得像爱情。
在虚实之间轻易游走的[游泳池]用浅显又扣人心弦的调子描绘了畅销小说家的创作心路历程。故事里坎普式的大模块情节完全符合女主角的写作风格,爆人眼球的谋杀、厄勒克特拉情结以及如泳池一般永远泛着涟漪的欲望在剧情里层出不穷。欣赏本片是完全不必追问虚幻从何时起,只需了解作品的核心在于作者与她的角色联合起来对男性和父权进行了报复。最终,欧荣这部后结构主义作品的女主角站在现实与虚拟的人物之间,向着两方挥手致谢。
<8 femmes>无缘无故从碟架消失了,于是找了这片来看,第一次看奥宗就被戏弄了一盘,对照所谓的不能自圆其说的漏洞,其实全部都是莫顿老太太的幻想吧,耗时间耗时间,还好找了一个活色生香的能脱会做的小萝莉,让过程香艳了很多,不然这片就真废柴了,,
阿姨对甜食的热爱连我这个甜食控都看不下去了。酸奶里面加糖,每顿都要喝可乐,外出就餐是吃巧克力酱泡芙。果然缺爱的人爱吃甜食,和妹子关系改善后,阿姨的饮食健康多了。当作家也要好好做饭系列~
无法自圆其说的悬疑故事,前面都还好,结尾处理得太突兀,只能认为全片都只是莎拉的小说情节,勉强才说得通。沉闷的中年女作家从性压抑中解脱,最后事业获得新生,这个设计很老套,但是对游泳池的用法还不错,欧容顾小失大了。
气氛控制的还可以,让你老觉得下一秒会发生点什么,而实际上也确实发生了点什么,这还行,没坑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