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的人生,得益于编导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蔡楚生从小生长的海边,对渔民的生活比较熟悉,从小就对渔民的悲惨遭遇寄于同情。他1933年加入左翼组织“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并被选为执委会委员。他的力作《都会的早晨》,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并以阶级观点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分析人生。
他在国民党加紧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中,坚定地站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前列,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要继续实践“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痛苦”的诺言,于是编导了《渔光曲》,“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为了表现出影片的真实人生,蔡楚生亲率摄制组去浙东象山县一个渔村石浦体验生活、拍摄外景。当时的石浦,环境十分恶劣,海盗时常出没,生活条件极差,天热、水土不服,许多演职员病倒了。但蔡楚生知难而进,带病坚持拍摄,为了影片的真实,一直拍完全部拍摄计划。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蔡楚生艺术创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战争年代各阶层受到的冲击,底层渔民受到雇主和地痞的欺压,一点责难就能让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只得背井离乡去上海谋生,抢不上工在大马路上卖艺,被警察驱赶甚至被冤枉杀人。小资阶级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去海外学习,回到上海不料也撞上危机。穷苦人被一场大火结束生命,有钱人被合伙人骗了钱绝望自杀。动荡的年代,谁也不能幸免。但是令人悲哀的环境中好在有人性在温暖着观影的你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总会超越环境和阶级的纯粹的善意。
影片中有多次呼应,以少年时伙伴分离和小猴将死时永别为主,“嘻嘻,妹妹哭了。”“少爷,你也哭了。”还有那一句,“不是跟你们说吗,不要叫我少爷了。”这是何家少爷在年少时就流露出的去阶级的态度。个人认为影片的基调悲而不哀,在阶级对立不可磨灭的同时也存在着个人之间的人性关照。有一个细节,小猴小猫的母亲打碎了古董,何家老爷很生气地斥责妻子,“不是早跟你说过吗,孩子已经长大了,这种蠢货还留着干什么。”可见他们在气势汹汹的表现下还有一丝丝仁慈,使得念及穷人的困苦时在不那么要紧的事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渔光曲》出现了三次,是剧情演变的线索和标志,也是环境的代表。第一次是少年们在水边劳作玩耍,小猫第一次唱起,交代靠水吃水的渔村环境;第二次是小猴小猫来上海谋生,在小猴的尴尬脸得到看客满足的笑话时,母亲让没有找到工的小猫也用这个来谋生,在异地唱起家乡的歌,总是令人感到心酸的,更何况,是为了讨生活,有一种逃不出去的宿命感;第三次在海上,小猴临死前要求小猫唱起来,这是最应景的一次,也是最丰富的一次,小猴看到了小时候美好的童年和家乡,小猫悲伤于亲人的离去,自己的背井离乡,少爷则登高望远似乎是悲哀于整个大时代。
电影《渔光曲》讲述了上个世纪发生在东海的围绕渔民的故事。渔民徐福一家生活十分艰难,而徐妈生下的一对儿女小猫小猴更是为家庭增加负担。不久,徐福因意外死亡,徐妈也只得靠做护工来谋生。却因一次意外导致她丢掉了这个工作。于是她决定带着一双儿女去到上海舅舅家谋求一线生机。小猫和小猴跟着舅舅卖唱,他们经历了误会、磨难以及丧失亲人的痛苦。与此同时遇见了儿时徐妈做护工照料的孩子子英。不久因一次意外子英的爸爸自杀。三人又重回海捕鱼。却命运多舛,在这时小猴却死掉了。
正如《渔光曲》的歌词所道:天已明,路已尽。艰难时光在当今已难以见到,我们庆幸生于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天已明,路就在前方。愿我们都能够脚踏实地,努力向前,锐意进取,不负时代。
1934年蔡楚生导演的电影,由王人美和韩兰根主演,是中国20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影片之一,当年被选送参与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是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东海渔村的小猫、小猴及船王继承人子英三人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
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小猫小猴是双胞胎兄妹,他们的母亲是船王家的奶妈,父亲出海打鱼不幸丧生,后妈又被船王家辞退,一家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后来传统渔业收到冲击,日子更加艰难,小猫小猴到上海去谋生路;子英出国学习渔业知识,以求为国发展出力,可现实困难,抱负无法施展;船王一家也到上海,但与洋人合伙做生意被欺骗,新娶的太太也参与携款逃跑,船王无法面对,开枪自杀;子英苦于现实,在小猫小猴母亲死后,与他们一起上船劳动,小猴死于船上繁重的劳务,死之前请求妹妹再唱《渔光曲》,以示诀别。
二、家国民族情怀下的人道主义关注
影片通过对当时社会苦难现实的呈现,揭露了当时的内忧外患的社会问题。对内而言,政府无力,秩序不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外来说,日本侵略,外国资本家的剥削欺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作者以小见大,以三个人物的悲欢离合,以两个家庭的遭逢起落在反映大的时代问题,具有强烈的民族家国情怀,同时又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关照和同情,饱含人道主义的关注。
三、拍摄手法巧妙运用
一是音乐贯穿全片,很好地烘托了影片气愤,也更好地调动了观众观影的情绪,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使之更好地产生共情,具有一定的渲染教化作用;而且同名主题曲连缀全片,先后三次出现,每次出现都代表不同的意思,而且有标注作用:第一次是三个主人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歌声充满了童年的天真与美好,第二次唱起则是苦难中的美好之声,生活虽然困苦,但是有真情在,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第三次是结尾,这是饱含不舍的诀别之情,也是对社会的强烈控诉,同时也有一种号召作用,号召大家要为了美好的生活和国家前途命运而努力奋斗。
二是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更能彰显社会的对比,上层对于下层的压迫,颇有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意味,对当时的社会不公做出了深刻的揭露,更好地展示了影片的主题。
综上,《渔光曲》是蔡楚生导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影片集中体现了那时的社会风貌和创作者对于家国民族的关切,饱含家国情怀和人道主义关注,对后来中国影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按照现在的说法,这部影片是三十年代的票房冠军,它在上海创下了连映84天的当时最高记录,观众热情之高我们可以想象,顺便回想一下前几年人们看新世纪票房冠军《英雄》的“盛况”以及“盛况”过后全民动员的漫骂声,隐约中好象可以感觉到,中国电影百年来的魅力,至现阶段,消退得比男性性高潮还快。纪念中国电影诞生百年,如同纪念一个人的青春期,那才是最值得纪念的时期。
我想多数人和我一样,沉溺于过往的经历肯定是拒绝现况的烦闷,同时迷惘着未来的迷惘,体现在中国电影身上,基本上也是这样,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倘若我们还能在一片浸透着发了霉的时间的味道的残旧光影中找到些许感动的话,我们庆幸我们找到了在老电影中信奉的东西。商业和娱乐创造不出象样的辉煌。
出于历史的断裂和体制的更新,旧上海电影的现实主义遗风被台湾电影所承继,这是塞翁失马的寓言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活学活用,才有了存活着一口气的中国电影。拿《渔光曲》来说,能从它身上看出台湾五六十年代悲情主义及后来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影子,随着这些风格成熟的影片的日趋发展,才催生出八十年代初期那场伟大的台湾新电影运动。
而在大陆,类似的东西在上世纪末地下流传的《小武》身上才看见,等擦掉那层厚厚的尘土以便将现实的真相看得更清楚的时候,中国电影却摇身一变,变《英雄》了。
三十年代的先人在那样一个充满苦难的时期倡导“都市写真”,力求揭露现实真实的一面,他们是在用良知拍电影。现在有钱了,用钱就够。历史的魔术就是把良知变成钱。
电影《渔光曲》讲述了上个世纪发生在东海的围绕渔民的故事。渔民徐福一家生活十分艰难,而徐妈生下的一对儿女小猫小猴更是为家庭增加负担。不久,徐福因意外死亡,徐妈也只得靠做护工来谋生。却因一次意外导致她丢掉了这个工作。于是她决定带着一双儿女去到上海舅舅家谋求一线生机。小猫和小猴跟着舅舅卖唱,他们经历了误会、磨难以及丧失亲人的痛苦。与此同时遇见了儿时徐妈做护工照料的孩子子英。不久因一次意外子英的爸爸自杀。三人又重回海捕鱼。却命运多舛,在这时小猴却死掉了。
正如《渔光曲》的歌词所道:天已明,路已尽。艰难时光在当今已难以见到,我们庆幸生于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天已明,路就在前方。愿我们都能够脚踏实地,努力向前,锐意进取,不负时代。
原片全程使用音乐伴奏,并配有同名主题曲反复歌唱,在配音片技术层面算是成熟。但是,从剧情上却完全不连贯,怀疑现存只是部分残片,能拍出《新女性》的蔡楚生不至于把故事讲成这样子吧。另外本片在莫斯科也没有获奖(只是第9名),却在片头后增介绍文字上特意强调荣誉,反倒是不讲讲有缺失段落的情况,种种迹象都很奇怪。
那时候的拍的真不错
今天看了修复版本,有几段仍然缺失导致不连贯,基本上仍然是苦情戏,剧情比较紧凑,剪接快速清楚,但感情比较单一,王人美演技一般,不如阮玲玉和周璇黎莉莉那么有魅力。6
手法极为现代,空镜头用的比现在的傻逼导演牛多了。韩兰根是那么出色的一个演员,中国的卓别林。@资料馆
一母同胞的两兄妹,为什么一个长成了王人美,另一个却长成了韩兰根……#电影资料馆#
外婆死了,妈妈被辞了,妈妈瞎了,兄妹被辞退了,妈妈死了舅舅死了,哥哥死了......
还是以前的故事纯粹
这《渔光曲》的歌一唱起来,真是煽情啊。穷人之苦,王人美的表演非常令人难忘,情绪烘托上已经非常精彩了。关于贫富差距的电影,如今同样很稀缺。
上课的时候果断扫描。
一起哼起这旧中国的凄婉曲调。
中国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书写小人物的动情故事
令人辛酸落泪的老片。比《愤怒的葡萄》还惨。
中国第一部获奖电影应该是《农人之春》孙明经编剧,黄天佐导演
中国的现实主义比意大利早十年!可惜原版(80分钟)已经丢失,现存的版本(56分)丢失了很多珍贵的镜头!
56分钟,应该是不完全版。有几个过场非常不错,其次就是对比蒙太奇,姐弟俩往脸上抹泥和富人往脸上抹奶油,最后小猴的去世和渔船的大收获。三星半。
上课啊上课
空镜很美,印象深刻的是对比蒙太奇和何父镜中自视的段落。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的获奖影片,第二代电影人蔡楚生扛鼎之作。充满了对底层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无奈感,一系列的对比蒙太奇镜头,上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平行幻梦,无疑很有开创性。“上海是个好地方,他们都很高兴呢。”这是中国的《城市之光》。8.2
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