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这几个镜头,都很有趣味。不仅仅是情欲表达,也是人物价值观的分歧与直观体现。
灰灰就是传统的旧时代男性代表。主要体现在,守旧传统重视乡里的口碑。在情欲上主要是一种动物性的,偏重于生育与繁衍本能。即使是和秋绒走到一起夫妻亲近,说出的话也是要生大胖小子。平心而论,这种感情虽然淳朴但是枯燥无味。
而禾禾的情欲是基于情感的。他在失意时会找到前妻哭诉。面对桂兰时更多也是发乎情止乎礼。在影片最后才情感爆发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并没有脱衣服,但观众是被这份感情所能够感染的。
两对夫妻,人物性格是交叉匹配。一对是妻子向往外面的世界,丈夫却固步自封,传统,安逸,本分。另一对是丈夫喜好折腾和闯荡,妻子却想安稳,只想看眼前。于是乎原配的一对对们终究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面前破碎,分离,最后重组……
最喜桂兰这个角色,有原则和分寸,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有主见和想法,且敢去做。在那个大山里的年代,绝对是独树一帜,会遭众人的不解和排挤,但无所畏惧,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管他人作甚!
其实里面每个人都没有错,只是观念不同罢了……
再次打卡一部比我年纪更早的电影。那个时候纯实景拍摄,类似油墨风的感觉,很赞了。
挺有意思的剧本。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可以出山做生意、打工挣钱时,两对夫妻也发现了彼此在三观上的不合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上富足了,更讲求三观的契合。落后的山区里出了件前卫的事。
喜欢岳红扮演的女主个性,大方泼辣有主见,又敢爱敢恨。影片现在看虽有些粗糙,演员的演技也有待提升,但有部分桥段非常不错,前后两次的猜宝是我印象最深的。不仅前后呼应,也是两人情感升温的前奏。两人都猜“有”,好似无论前途多困难,但依旧相信只要肯干,未来终究是光明的。第一段最后岳红抢着喝酒和第二段禾禾抢着喝酒,都把情感升到最高点。和灰灰和弟妹的价值观又特别相似,在别人眼中他墨守陈规甚至有些好吃懒做,但桂兰却甘愿和他一同老老实实做农民。此片最后的换妻本质上是打破传统的媒妁之言。影片中有同期配音。禾禾和嫂子讨论冰箱的同时灰灰也在和同行者对话。这一点是很独特的,有点像《公民凯恩》的景深镜头,但是让观众都有点听不清他们具体说了什么,除非多次重复听。最后活泛的禾禾终究成功了,也影响了灰灰的思想,故事在此时恰好结束,非常完美。看到此片,也让我想到了三年前去黔东南的时候,景色和影片中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现在有了电,这样朴实的农村电影现在想拍都很难拍出来了。毕竟这样的景象少了。
基本信息▼
片名:《野山》
导演:颜学恕
主演:岳红 杜源
上映年份:1986年
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
原著小说: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
《野山》在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获奖情况:
最佳故事片
最佳导演 颜学恕
最佳编剧(提名)颜学恕
最佳女主角 岳红
最佳男配角 辛明
最佳录音 李岚华
最佳服装(提名)
这几年的疫情已经把电影行业冲击成一地鸡毛,好在自己日常看电影的习惯还保持着,不过已经懒到很多片子连豆瓣短评都不想去写。但前几天看完《野山》之后,心里总有一种感觉,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只有电影才能带来的美好体验。所以决定单独写一篇关于《野山》的感受。
感受到生命的发生和成长▼
从电影内容看,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从春到冬的四季。当然拍摄的时间应该是从冬天拍到夏天。
影片的拍摄地是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这里地处秦岭山中,农村主要生长小麦。导演也毫不吝啬的把镜头给到了田地里茁壮生长的小麦。
故事发生的时候小麦发芽。故事演进,小麦生长成熟。到故事快结尾的时候,小麦收获磨粉。最后到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白雪覆盖农田,一年结束,一年开始。
在这整个故事中,小麦作为一种生命的成长和发生就安安静静地陪伴着所有的人和事,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强调小麦的变化,但它却一直都在,一直都在陪伴。
这种处理手段让我想到另外两部电影,一部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这部电影里是枝裕和导演就是完完整整的拍了四个主人公小孩一年的成长,就像《野山》里的小麦一样,让成长安静的陪伴故事的发生。另一部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在这部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掌镜的第五代代表作之一的电影里,土地是没有生命力的,看到的只有贫瘠,与《野山》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感受到对电影美学的诠释▼
什么是美?什么是电影的美?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但这种美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它需要观众通过好的电影去感受,而《野山》就是一部可以感受到这种美的电影。
电影开始大约十三分钟多的时候,有一场电影男主人公禾禾和他的前妻秋绒在小溪边相遇的戏。拍的极好,不到两分钟的时间,用电影语言把两个人彼此的纠结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把这场戏截下来上传了,可以点击观看感受一下镜头语言的魅力。短短数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
感受到对个体的尊重和善意▼
电影里有五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灰灰和桂兰、禾禾和秋绒,还有二水。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和意愿,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这里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导演尊重了每个人的意愿,没有表达谁对谁错,没有刻意营造好人坏人,甚至包括看似游手好闲的二水,也没有完全变成一个二流子。
导演非常含蓄克制的表现他们每个人的生活,这一点实在太可贵太难得了,这是导演对每个个体极大的尊重和善意。
可惜的是这一种价值观在如今的电影里已经难觅踪迹,在近些年的国产电影里,很难发现有一个导演能对自己电影里的人物这么温柔。
当然影片结尾的时候,感觉导演还是给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好恶,追求进步的禾禾和桂兰买了新的磨面机,守成的灰灰和秋绒还在纠结卖粮拉电。因为这一点,本来愿意给这部电影9分的,扣一分给8分。
感受到个性解放▼
谈到个性解放的话,必然要联系到电影拍摄的历史背景。
影片是1986年上映,所以拍摄应该是1985年或1986年上半年,这个时候国家改革开放仅仅过去七八年的样子,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正在经历一种巨大的震荡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个性解放的浪潮。
电影的男女主人公,禾禾和桂兰,就是被这种浪潮影响的个体。
导演通过对这两个人的表演塑造,表达出一种对时代和人的赞美。也非常成功的表现出那个年代勃发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冲破枷锁,无惧无畏的人性解放。
其中最让我深受感动的就是岳红饰演的桂兰进城的那一场戏,看这一场戏的观影体验,就像是当年看《罗马假日》里记者带着公主在罗马街头玩一样。要说欧洲公主和秦岭农妇能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她们共同表现出来的人性解放的生命力。
http://tv.sohu.com/20100208/n270138644.shtml情感发展当然是很戏剧化的了;不过就影片风格而言,非常非常的写实,中国农村就是这样子的,想到小时候家里也还是点油灯来着......
改编于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农村的改革和思想解放。西影厂的作品,从西安到北京到上海,曲线救国争取公映,拿下六项金鸡,审核还致颁奖延期,颇有点讽刺,其实,城市里的高阶思想还不太解放。
道不同,不相为谋
好看的国产片还是非常多滴。
我从姑娘到媳妇,整天死守着石磨,啥时候等那八寸厚的磨盘磨掉四寸,我也就老掉牙了。
这个“换妻”告诉我们:三观一致的couple才能走得更轻松更长远。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wNjA4ODQw.html
可谓史上最追求志同道合精神共鸣的一次“换妻”。这一换,既顺应时代潮流挑战了陈规,又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传统。前者很好理解,后者作何解释?因为一般意义八零改开作品只会将政治正确的禾禾和桂兰设定为男女主人公,集中火力,强力讴歌。而俩人的另外一半,却会被叙事降格为次配地位,遭遇爱情与事业的双输。本片打破了该俗套。灰灰与秋绒同样是主角地位!性格上的相对本分守旧不思进取,并不影响俩人同禾禾桂兰一样情投意合喜结连理。
很不错的一农村题材的 喜剧片
故事好,电影糙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刚开头和灰灰平淡过日子的桂兰看起来就是普通农妇,越往后少女感越明显,最后简直美到在发光!果然还是要跟三观一致性情合称的人在一起才好。(桂兰在县城追着漂亮女生围观太真实了hhh)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zNTYwNTI=.html
剧情其实有“国策电影”的味道,借退伍兵百折不挠勇于创业追求财富的尝试,歌颂经济改革之东风。对西北方言和农村人物也属于调整化的呈现,并非老实的写实主义。但是故事处理的特别聪明,两个亲近家庭的重新组合,本质是把农业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人正确分拨,细节丰富水到渠成,对于家庭暴力(?)、宗族社会、传宗接代之类问题,虽有演示但都用喜剧氛围轻巧化解,似乎经济发展即是解决这一切的良药——乐于传播岳红和杜源私奔谣言的村民们,片尾时看见他们买回来的磨面机也只剩艳羡了,辛明因老婆出轨谣言欲暴力相向,反被对方顶的无可奈何。岳红和杜源都有勇往直前的人格魅力(男方的传统桎梏反而更严重点),而另一对而也有农业文明娴静的特质和经济上不服输的韧劲,这个戏就很好看。颜学恕用了不少纵深构图呈现山区,80年代的社会即景也拍的鲜活
关于开放和保守作者没有摆明立场倾向(尽管结尾还是有一点褒贬意味),而用较少的笔触点出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改革春风并不是那么均衡地吹满地,片名起得极好,即使如此,还是尽量收起了批判的锋芒,态度之真挚,情感之丰润,这些确实令第五代难以望其项背。
不错,这才是我想要的自然主义电影,讲人性的电影,要是八十年代这一拨没断,现在得多好。
2018-12-05,图雅爱前夫,二嫫爱电视,桂兰爱禾禾,都是男人不行,女人爱得还不一样!
歌德《亲和力》
第四代就是农村控+女性主义控
【补標】
野山虽然也是改革与保守两种路线的选择,但无论走那条路,导演都表现了其人性的一面,批判色彩很少。80年代的中国电影终于走出了阶级斗争。那时候的电影反传统色彩很强。